丹泽尔·华盛顿,约翰·特拉沃尔塔这是我看这片儿的理由看的时候觉得,牛逼,爷们,演得真好看到最后的结局,这就完了?
我是觉得,还没有最后说完的话就戛然而止了看的时候还以为,最后那结局像七宗罪的感觉,看完之后却觉得,呃……好歹再逆转一下啊刚看了下mtime,这是部翻拍电影了原来劫地铁这事儿早有人惦记过除了结局,不得不说片子中很多亮点特拉沃尔塔逼华盛顿说出自己“受贿”那段,精彩至极特拉沃尔塔的凶悍,华盛顿的无奈以及含在眼中的泪,唏嘘不已某种程度上,他们很像,“我们抚育了这座城市,却被这座城市抛弃,我们成了坏人,我不那么认为,我他妈的就是不那么认为”特拉沃尔塔的角色高智商,被逼至绝境凶狠残暴1000w根本不是他的目的,他要报复并且从中获利,事实上他没输他的表演充满张力,却毫不夸张华盛顿的角色沉着冷静,应变迅速,拥有“超乎常人”的英勇从最初的电话到最后脱身、开枪射击有点unbelievable
一贯的个人英雄和无能警察对比式剧情片,主角都是熟脸大牌看得很过瘾,情节也算紧凑,但是好多信息没利用上看得很焦急,狙击手明明有时间可以瞄准为啥不射击(在已经死了人的情况下)?
车厢电脑可以直播也没见他们利用上,只是表现那对傻逼情侣一直互相你爱我爱的,劫匪知道了电脑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反应;劫匪一开始劫持人质也没有搜索所有通信设备;市长那班人知道了华尔街阴谋也没见他们告诉谈判的人;他们查到了劫匪信息也没有锁定账户;既然劫匪三番五次透露自己掌握最新动态他们也不会警醒劫匪有网络关注媒体消息也没有控制隧道里的信号;后面男主逃离控制不是想方设法通知警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而是自己去肉搏追人也是很神奇(只试了一次打隧道里的电话没用然后就去追了),这种个人英雄也太“英雄”了。
反而屈塔伏塑造的劫匪形象更突出立体,一个愤世嫉俗聪明狂妄最后宁死也不回去监狱的劫匪形象很鲜明。
我都没注意原来这是个今年上映的电影,今天跟着室友看了。
没明白这电影想讲啥。
电影,算是艺术吧,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一定偏差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这样的偏差一般比较有目的性,跑到骑劫地下铁这里就不知道导演想说啥了。
英雄主人公?
悲情反派?
谈判专家?
都靠不上,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赞一下导演对现实生活的刻画?
更不着边际。
基本不合理的剧情,除了说明大苹果是个fxcking city以外,实在是脱线的可以。
制造了悬念,但又和主线无关,难道想走文艺片路线?
但sony/columbia给你tony scott一个亿肯定不是让你这么玩的。
片子第一个周末拿到2千3百万票房,然后一路狂泻,十分符合雷声大雨点小,超炫预告大卡司烂电影的经典套路。
请来denzel washington和john travolta也不能扭转乾坤。
这哥俩属于水准发挥,但在没有好剧本好导演的情况下,还是没戏。
不过看来denzel很喜欢tony同学,自从man on fire上了这条贼船,就不舍得下来了。
不要认为obama有黑人兄弟撑腰当了总统你也一样能行。
该演好电影还是要演,在一个烂片里演的再好再想,也只能说是敬业,想再摸小金人可就难了。
如果没有劫车事件,Washington将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卒。
也许还会因为受贿嫌疑被调查地很狼狈。
一个人可以的潜能,一个人的才华,如果没有具体的事件作为载体,也许永远都不会被人发现。
Travolta对Washington说,你就是我心目中的hero。
在最后对峙的一刻,在Travolta倒下的一刻,我看到了二人的惺惺相惜,我看到了washington的伤感。
好人和坏人其实已经不重要,善恶本来就不是绝对的,唯有人性才是共通的,才是最真实的。
Travolta看起来像个老愤青,而且有点极端,他似乎把所有的事物都骂了一遍,包括政府、华尔街、监狱、市长、警察等等。。。
而且我们总觉得他骂得有道理,貌似平民们的代言人。
washington是个顾家的好男人,然而,受贿事件其实也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我猜想他对上级对政府该是有一定的不满,一个兢兢业业的好职员并没什么好的待遇,社会总是不公平的。
当然,也许washington并没有太多埋怨的心态,也许他是个乐观派,也许他觉得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最温暖的那一刻是,washington先生提着牛奶回家,生活回归平凡,family才是我们最终该回去的地方。
劫匪开始行动之前,几个年轻人拿着IPhone/ipod在听音乐(而不是用笔记本电脑和女友激情聊天),那个公司白领身上带的是blackBerry,还有一大堆的Nokia、Sumsung、Moto....后面的故事,我估计很多人已经知道我要怎么说了,有两个版本:第一种,劫匪们搜出所有乘客的手机和电子设备统统毁掉。
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剧情发展。
第二种,劫匪开始行动,但对人们手上的电子通讯工具并不感兴趣,是些只知道上网炒股的通信盲,也许是因为刚出监狱,外面的变化实在太快了。
于是,剧情就此展开:用IPhone的,开始隐秘拍摄视频直接上传到Youtube,网友一顿热烈点击,回复中,有的惊恐,有的冷静的出谋划策......媒体记者也通过敏锐的网络嗅觉开始通过电视播放youtube上的视频;blackBerry的也没闲着,趁劫匪不注意,手指轻舞飞扬的发出求救信息,顺便把公司的E-mail回复了;更多的人开始用手机在twitter上图文直播绑架现场情况,在twitter上发起转推狂潮。
纽约市长本来就一直在关注twitter上的民意动向,结果第一时间在twitter上发表安民讲话(比调度员发现的还要及时),稳定局势,安慰被困人员要保持镇定,告知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接着市长twitter的follower数量直线攀升,支持率空前高涨。
劫匪也没闲着,拿出上网本,时刻关注股市信息。
可惜被美国的网络监控系统逮个正着,马上发现这节车厢里的人还有在关注股市信息的家伙,判断肯定不是乘客,随即找到该账户劫匪的背景资料为不打草惊蛇,并未冻结账户。
影片的第一现场从地铁车厢和调度中心变成了车厢、调度中心和互联网。
劫匪还按原计划通过调度中心索要1000万美元现金。
而纽约警察早已摸清了劫匪的真正意图和整个情况,将计就计,1000万美元调直升飞机送达(我看着那些开道的摩托骑警太辛苦,还要冒着飚车被撞飞的生命危险,实在心疼,他们更是英雄!
)。
劫匪拿到钱以后,来了个金蝉脱壳,这哪能瞒得过车厢里的乘客,劫匪举动暴露无遗,结果射杀场面在街头大上演,不是两个,而是四个全部报销......最后,影片镜头回顾所有在网络中 转推的twitter们,网民笑了,市长笑了,车厢里的乘客这时纷纷走下车厢,拥抱在附近知道消息等候多时的家人.....新时代美国英雄的最好注解,不再是个人英雄,每个人都是英雄!
影片最后一幕:中国CCAV增加播报一条国际新闻:“今天上午,美国纽约发生一起地铁劫持事件,劫匪劫持二十多名乘客,其中包括多名妇女和儿童,结果因警方处理不当,劫匪在逃跑过程中,与警察在街头爆发枪战,四名劫匪被当场击毙,部分警员受伤....”
原来演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还是需要大咖们互飙演技。
约翰屈伏塔好久没有见,喜欢他和地铁调度员之间对话的部分,在一个不正常的场景像网友一般在聊着似真非真的心情和故事,让人感觉繁华都市下人的空虚和无力。
John Travolta一直是个很有个性的演员即使扮演坏蛋每次也不是十足的坏小胡子的造型 挺有意思哈Denzel Washington老了但角色的塑造依然充满真实感剧情到后面有点平淡
这部片子相当不错,其他夸得语言不用了。
我仅仅谈谈救赎,丹泽华盛顿饰演的角色从地铁行业最低级开始干起,一直到可以接受贿赂的高层,之后因为受贿又被撤职,重新回到调度员的岗位上。
当约翰屈伏塔逼他说出了自己受贿的事实时,他也明白了这一切所谓的巧合必将成为一个赎罪的机会。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付出了也许是整整一生,这个职业对于这个人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丹泽华盛顿的受贿也许数额并不大,但是却在他的心中,玷污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片尾他放弃市长的车,还是选择地铁回家,等于他在心底完成了这份救赎。
而约翰屈伏塔饰演的劫匪,同样也是因为被当做市长的政治资本而牺牲的优秀的人,报复是他——所谓成功人士并将选择的,然而他却忘记了自己的信仰中有关宽恕的条款,最终死在丹泽的抢下。
两个角色的共性是都很优秀,一个犯了错在救赎自己,一个则在报复整个世界,不同的结果也就产生了。
很成功的片子,推荐!
电影了的这句很感人,当时鼻子有点酸的其他的嘛,就是丹泽尔华盛顿又拯救了纽约人民。。
整个情节来说并没有太多可说的,只是约翰屈伏塔到底要什么呢?
一个属于他的英雄吗??
至于股价跌,黄金涨的问题,并不是很清楚,希望懂金融的人可以来解释一下。。。
我一直觉得中国电影界的翻译乏善可陈,除了惊魂就是总动员。
然而一部好的片子自然不会因为名字而被人遗忘。
这是一部纽约的新名片,经历了911、金融危机后,纽约客总算找到了新的角度来叙述自己。
虽然你在电影里能看到两者的影子,以及莫名其妙的飞车,但是,其宗旨不过是说明,这个可爱的城市里居住的人。
黑人、白人,西方、东方,富人、穷人,本来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出现的分化,正由于911与金融危机而显得格外突出。
人们不知道该不该信任身边的背包客,人肉炸弹?
人们也在质疑曾经是英雄般的高管们。
然而,人终究要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调度员曾经因为不信任而被降职,然而他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所在位置该做的事。
有人说,这部戏里的所有人都不够专业,绑匪糊里糊涂的死了一个,市长也没有像英雄般挺身而出,警察们竟然发生撞车事故,然而,正是这种不专业,反衬出纽约客的可爱,联想那部《当幸福来敲门》,你会发现纽约客的实质,在繁华城市中,我依然是我自己。
我爱着我的城市,我爱着我的家人。
——————————————————————钱?
我只是喜欢自由。
http://hi.baidu.com/书评天下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BJIFF14 英嘉(🐳💗)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0421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