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片名大概会误会这是个浪子回头的故事,然而“莫西干头”又隐约蕴含着某种戏谑的成分,似乎是个喜剧片,但从头到尾我都没笑出来。
随着开头一声炸裂的核嗓,影片高调展开,然后是急转直下的现实,不出名的乐队成员个个为未来的去向而迷茫,儿子带着怀孕的女友回到离开七年的家乡,却发现年迈的父亲得了癌症晚期。
父亲有着他自己的执着,在家乡的小岛上指挥学生社团演奏自己偶像的交响乐,那是他认为的至上音乐,可以和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媲美。
儿子执着于不同的音乐理想,朋克头是他的标志,是他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标志,必然的成为边缘,电影没有交代太多,但是一句“靠她生活”就说明了一切。
我们原本鄙夷这样的人,不负责任的自私,然而后面发生的一切却让我们看到这个玩世不恭的朋克在面对自己父亲死亡之时的态度,也像许多普通的子女那样,希望帮助父亲没有遗憾的离开,于是故事就在这样的遗愿清单中逐渐上扬在最后的医院婚礼中达到高潮。
结尾处伴随父亲死前的一吼,激烈的就像开头的核嗓,在慌乱中众人推着病床无所适从的狂乱奔跑伴随着同样混乱的朋克音乐。
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导演这样去拍死亡,通常是或悲壮或哀伤或冷清,然而在这种混乱中音乐嘎然而止,所有的欲望、骄傲、不甘就这样随着突然停止的音乐而消失,留下呆滞的众人和观众。
影片内在的音乐感十分的强烈,从高音到低音到逐渐升高最后华丽的收场,让我想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竟然发现俩者拥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父子关系在死亡的议题中究竟意味着什么?
带着怀孕女友回乡的设置仅仅是为了丰富剧情吗?
那个小号手为何也留起了莫西干头?
父母终会老去和离开,那么子女是做自己,还是不断的满足老一辈的期待?
这里面的存在问题,只有在面对死亡之时越加强烈。
对于父亲来说,他有需要保卫的东西,以一种孩童般的任性,这是他存在的方式。
儿子代替父亲指挥学校乐团,却用交响乐玩起了摇滚,创作了新的乐曲,狂躁的父亲在电话那头嘶喊,这是儿子存在的方式,而小号手似乎是为了映射他们之间的关系而存在。
所以莫西干头是不能剪的,虽然是那样的爱父亲但那是他自己的存在感。
从叙事方式来看的话,冲田修一的风格更像是一种生活流,这和山下敦弘的百无聊赖还不太一样,后者是想表现年轻一代的精神状态,而冲田修一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本片中父子共处的镜头一样,只是普通地在天台上抽抽烟,去山上扫扫墓,但能看出人物在为彼此的沟通做的尝试。
由此本片的主题也显而易见,通过父子关系的修复进而传递出回归传统家庭的渴求,就像结尾阿永说的“等我出人头地就会回来”,这无疑是个美好的回归信号,即便它有个“出人头地”的前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了大城市,这种两地格局已成为定势,早在小津的《东京物语》里就描绘过这一现象,家庭成员间的疏离成了城市现代化的产物,小津在片中安插了儿媳的角色为这悲观的世界注入一丝善意,而这也是冲田修一借本片想表达的思想,在传统家庭的变形过程中保留下人与人相处的善意。
好的影视文学作品,是在情节吸引你的同时,能让你不自觉检视生活中的自己,《莫西干回到故乡》就是这样一部。
自此我也知道了日本电影的一种风格—脱力系。
影片以轻松的视角在探讨着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卡司强大,但制作成本我相信相对于现如今任何一部所谓的大片来讲,真的算是可以忽略不计了,正是因为故事的温情与演员的平实演绎,短短两小时,会让你在笑中流泪。
岛上所有的人,一直都是用微笑面对着这位怀揣摇滚梦而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者,仿佛一切如常,在他们脸上没有写着对未知未来的担忧和忧伤,甚至是在老人生命最后一刻,电影也是用能让人捧腹的手法代替了本应该悲伤至极的情节。
尽管老人作为乐队指导一直对吹小号不尽如人意的野吕有太多的斥责,但这位未成年的孩子可以对老人的儿子,那位留着莫西干发型,表面上有些放浪不羁的青年说出,“我觉得老师很寂寞,我想多陪陪他让他开心”……也正因为这句话,让这位来自东京的朋克摇滚青年决定留在家乡,和他已经怀孕却还没有举办婚礼的妻子共同陪伴父亲走过老者最后的岁月…如果可以,建议让您的孩子也能看到这部作品,因为,它能让人懂得,爱永远不是在你身边所爱的人弥留之际而给予的更多的补偿,而是更应该珍惜现在你所拥有的和他们每一天度过的平淡时光。
微笑面对人生,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一种主旋律呢……
每次看日本家庭类型题材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淡淡的,看到某些场景会心一笑,看到某些剧情又有点淡淡的伤感,心中总是如微风吹拂的海面一样,有一些微微的起伏,却不至于让人心神不宁。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电影的故事其实很套路,但是导演既没有把重点放在父子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因为父亲的病情而煽情,只是淡淡的描述着生活中的日常,通过很多细节来描述着每个人的心态和关系的变化。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比如刚回到家在桌边对话的时候,没聊两句父亲就觉得儿子没啥出息跳起来想要抽一顿,没过几秒钟就趴在电话旁边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说儿子回来了要聚一聚;比如在片子中间的时候儿子问父亲有啥愿望的时候,父亲说你把头发剪了,而在影片的最后,父亲托小儿子带给他的礼物是一盒发蜡;比如影片中父亲多次提到,你还是回东京吧,不要因为我病了就耽误了你;比如父亲听到儿子指挥着乐队的演奏着一首不一样的交响乐的时候,兴高采烈的挥拳喊着没错就是这样的时候;我的父亲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一副很严肃古板的样子,感觉总喜欢挑我的错,可是每次我回家的时候他总要提前很久去车站等我,总会在我回家的时候做我喜欢吃的所有的东西,总是把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在心上,总是将所有的病痛都藏在心里。
记得有一幕,男主开车送小号手,车上有一段对话,大概是男孩问指导(男主的父亲)会是吗,男主说,以前没想太明白,现在知道了,父母都会死的,但是即便知道了,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男孩说,那就一直陪着他身边不就好了吗,因为指导看起来挺寂寞的。
所以,陪伴才是我们能够给父母的最好礼物。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冲着松田龙平来看的。
看完的感受,太棒了。
虽然风格还是典型的日本中二喜剧风。
就像多田便利屋一样傻傻的搞笑。
但是真实细腻啊。
最喜欢的是男主的妈妈。
笑起来亲切极了。
隐忍,开朗。
就像岛上的阳光温和又温暖。
我也向往成为男主妈妈一样的女人。
心胸宽广,平淡,亲切。
<图片1>莫西干回到故乡,抱着梦想破灭的惆怅。
等待他的是人生的转折,亦或是悲哀地继续。
还有一位即将去世的老父亲。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的时刻,前路漫漫,往事不堪,还有已成路人的亲人。
但,这一切都不妨碍莫西干追求自己的梦想,那也许依然是人生路上的唯一能量。
相比来说,父亲在死亡到来前的坚持,更加说明了梦想的可贵,它是抵御死亡的唯一武器,是重燃父子情的唯一燃料。
片中以一种在悲伤中微笑的画面感,引导观众进入一种彷徨且等待的心态。
松田龙平饰演的年龄不大不小的摇滚歌手,在陌生的故乡中,如同一个外来者一般接受着父亲逐渐死亡的事实,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过去,以及未来对此刻的自己意味着什么。
我们看见了他即将成为父亲,却仍做不好一个儿子,他能够将父亲的铜管演奏变成了金属打击乐,但却无法在这种代际的疏离中,找到回归和血缘的价值。
当父亲最终在温馨的婚礼中,在众人对爱情的见证中呜呼哀哉的时候,我们依然难以知晓追梦人莫西干此刻的心。
在茫茫的大海边,莫西干开始了新的东京征程,天水之间,他唯一留给故乡的呼唤,就是父亲对他梦想的肯定。
也许除了梦想,一切都并不重要吧。
在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的一章“深夜的口琴声”中,一个青年同样在梦想和现实中挣扎。
故乡有他该继承的老店,但东京有他该继续的梦想。
在人生的岔路口上,日益苍老的父亲同样对他说出了此片中柄本明饰演的父亲说出的话:回到东京,继续你的梦想。
从大的维度来看,代际的差异,如同传统与现实,古典与流行的差异一样明显而无奈。
子辈的梦想和生活方式已经不是父辈所能够理解和认同的。
但这又算的了什么呢?
在无奈中,在不可理喻中,不还是有爱与坚守存在么?
不还是有同样重量和热度的梦想与希望存在吗?
所以,无法理解彼此的父子两依然可以深爱的彼此,正如同样无法可拍的陌生人,也可以通过心灵的探索和言行的努力而成为一生羁绊的爱人一样。
这,也许就是所谓现代社会的本质吧。
无法理解重金属,不等于讨厌它或躲避它,无法理解顶着莫西干发型的浪子,不等于否定它或批判它,它代表着现实的另一种存在,正如你自己也是现实的存在之一。
包容,也许是此片除梦想之外的另一个主题,通篇父子之间,婆媳之间,陌生人之间,故乡和东京之间都没有争论,没有谁否定谁谁替代谁的狭隘的价值置换,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间的相互包容,同时也看到了故乡与东京间的相互疏离。
而这可悲的疏离,不就是莫西干们所追逐的,遥远的梦想的距离吗?
驻笔。
《莫西干回到故乡》讲了一个简单到甚至可以说俗套的故事。
在东京坚持摇滚乐梦想的永吉,因为女朋友怀孕了,回到故乡小岛的父母家,准备结婚。
却发现父亲已经癌症晚期。
永吉在照料父亲的过程中,父子俩逐渐解开心结,重新认识与接纳了彼此。
这样一部文艺又舒缓,还带着悲伤基调的电影中,并没有一丝沉重,而是处处充满欢笑。
导演把关于这部电影的所有的笔触,都化作了温暖的阳光,让电影中所有可能冰冷、压抑的地方都破了冰,还原了生活中最本源的美好。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人在对着你微笑,让你耳畔带着清风,忘却一切烦恼。
像是永吉知道了父亲为自己取名为永吉是因为对摇滚乐手失泽永吉的崇拜后,半夜扮成失泽,感动的父亲激动而泣,惹得母亲赶紧来看是不是出了什么状况。
还像是这部电影的高潮戏,在父亲病重之时永吉决定举办婚礼满足父亲最后的心愿。
父亲激动的从病床中坐起身来,却因为太过激动而重新倒下。
众人手忙脚乱的丢下了婚礼,让现场一片大乱。
本该是泪点的地方,电影用一场场闹剧,乱哄哄又热热闹闹地让你畅快地笑,笑完之后眼泪停留在眼眶,不会落下这些,便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冲田修一的风格。
他拍出了属于日本最温暖动人的那些喜剧,拍出了最美好的生活。
日本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他们的电影中有着数不清的校园欺凌和黑社会,这样或冷或热的暴力,又有着很大比例关于宅男性幻想这种看似色情,实际带着深深对于现实嘲讽的作品。
但同时,日本人也拍着世界上最清新寡淡,也最温情动人的文艺片。
像是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电影中始终洋溢着一股温暖的力量。
但冲田修一始终是别具一格的,因为他内心带着一种属于日本人的独特幽默感,一种轻快,他能轻松愉悦笑着看待所有的现实。
不同于其他日本导演骨子里的颜色,冲田修一的感动,从来都不沉重,而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在日本这样一个以文艺片著称的国家,冲田修一始终独树一帜,让自己的电影风格无法替代,大抵是因为他温柔地看待世界的方式。
《莫西干回到故乡》其实并不是冲田修一第一部谈及死亡的电影。
他的上一部电影《横道世之介》,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熟悉。
世之介就像你我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最闪亮的青春,人生却戛然而止。
但人们回忆起世之介,都不会觉得悲伤,而是扬起嘴角露出淡淡的笑容,然后觉得认识他真好。
可能很少有这样一部电影,在看完之后你能真切的觉得你和故事中的主角成为了朋友,像故事里的人们一样,觉得能认识他真好。
冲田修一这种对悲伤的消解,其实还原了人本性中的善良。
没有人希望因为自己而让其他人悲伤,又何况是最爱的人。
但活着的人又怎么能轻易对于再也无法交谈的离别一笑置之呢……于是他在电影里告诉我们,别难过,我们之间曾经有过的那些欢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天堂。
每个人都知道,电影不仅仅是生活。
电影加工了生活,让里面的一切更美好,让人在一天的现实的疲惫后,还愿意坐在电影院中。
但冲田修一的电影,我宁愿相信,它没有对生活做任何加工,它只是滤掉了那些现实中的坏事,只保留了我们最爱的那些美好。
通过他的电影,我们看到,原来这些美好是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一点一滴在我们身边汇成溪流。
这些电影让我们学着用自己的眼睛取代他的摄影机,让我们把现实活着这一幕幕喜剧。
恐怕这就是我们如此热爱着这位77年日本年轻导演的原因吧。
从《南极料理人》、《啄木鸟和雨》到《去看瀑布》和《莫西干回到故乡》,他从未变过。
小金很难做到,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就真的笑着面对至亲的离世,因为生活中除了电影的美好之外,还有太多的无奈与现实。
学着只看到生活中的美丽与奇妙,需要真正发自内心的强大。
但冲田修一的电影,还是会赋予我一种力量。
让我至少希望,我能笑着面对自己的死亡。
像永吉的父亲,他告诉永吉,不要对我太好,让我像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但他又接受了全部来自儿子的好意,在这个穷乡僻壤,吃上了儿子为他定来的披萨。
在儿子指挥他指导的少女交响乐团演奏出摇滚的篇章时,热泪盈眶。
他从未畏惧过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只希望永吉过的幸福。
事实上,你我即是世之介,也是永吉。
但同时,你我也是世之介的朋友,和永吉的父亲。
希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笑着面对生活中的悲伤与死亡。
大儿子很木讷,二儿子像女人。
“日本现在的男人一无是处”,据说这是日本女人的感叹。
这个电影很含蓄,很多方面都是点到为止。
儿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看起来有点问题。
大儿子的木讷有点过了,堪称愚钝。
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日本人的传统性格。
大儿子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别人,自己,过去,未来,很安静的一个人。
于是大儿子的核心表达,就集中到了电影开始时的死亡金属。
死亡金属。
一种我一直不喜欢的音乐形式。
我们来谈一谈死亡金属吧。
死亡金属《辛普森一家》有一集里面,瑞典领事听到窗外传出死亡金属乐,就控制不住自己跟着手舞足蹈,口里还念念有词:“我们瑞典人无法抗拒死亡金属,因为,这象征着死!
亡!
”这种音乐哪里好听呢?
更好回答的问题应该是:这种音乐什么地方让人受不了?
它的强度让人受不了,俨然噪音。
狂躁,病态的嘶吼,动物式的歇斯底里。
尤其是哥特,我第一次听就叫它“内脏音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
他们对音乐——或对某种音乐的感受,该是特化到什么地步,才能享受死亡金属?
我就是敢断言,他们一定是愚钝了。
就像电影里徐锦江用勃起的阳具反复抽入沙滩,为了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一样。
当然,“金刚不坏之身”有它的可取之处,可只有深谙内情的人才知道,它同样会带来麻烦,时间太长了,人的精神就疲惫了,就像吃顶了一样。
那么享受死亡金属的愚钝者,他们的麻烦是什么呢?
他们的麻烦,正是这部电影诠释的,大儿子呀!
愚钝,麻木,当人进入这种田地,就没有什么生活常识能够拨动心弦了。
能打动他们的,只有性和死亡。
他们退化到了动物水平。
也许连性和死亡也不能像刺激常人的强度那样刺激他们。
性和死亡对于他们,已经不是正常人(大可以概括为受不了死亡金属的人)意识中的性和死亡,相当于正常人对待运动和美食。
你想想,性交像一次有氧,葬礼像一词进餐,那是怎样的后果?
你会发现活着提不起兴致。
导演或者编剧,很有眼光。
纯粹有感而发,一些琐碎的感想。
首先电影很好看。
男主角跟爸爸演的好。
其次电影有各种对细节的表现,哈哈,看的很有意思。
爸爸指导的乐团是个只有十个人的小团体,且没有那种闪亮亮的成员,明显不是很受欢迎。
大哥被问及想法的时候总是很煞有介事的附和别人的意见。
开头的男主也有些没心没肺。
订披萨那段很有意思,婚礼的时候爸爸还在不忘用脚打着节拍,片头跟结尾的照应也很有趣,还有熊孩子果然是熊孩子。
整个电影从前到后主角的莫西干从直立变成了软趴趴的,又变为了中分,到最后婚礼的时候倍直,也是他内心的变化。
因为个人经历,看到病重的爸爸还是有些感触。
总结来说电影有趣里带着些荒诞,荒诞中又有些伤感。
另外,前田敦子是不是有些像陈乔恩?
片头登岛那段带着眼镜晕船的她好可爱。
这是第一篇长影评。
主线无非是两代人的差异,两个世界的碰撞,两种文化的冲突。
父与子,小城与东京,内敛与张扬,以二元对立开场,以相互理解收尾。
从微观层面去看,这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关系,叛逆儿子尝试回到俗常,倔强父亲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二人在各自巨大的生活转折点上的一次交互,但如果能抽离、俯视去看,就会发现,这写的几乎是一个时代的横截面,或者说是普遍意义上的所有人必经之路的微缩隐喻。
不过,这造型有点太辣眼睛了。
真的好多次都要弃了。
这个感官问题也要得到重视好吧。
嚶嚶嚶嚶78真是太太太可愛了!一直在吃戲份好少!屋頂上的樂團排練太强了,老爺子穿那麼少不怕受涼嗎!一次吃那麼多披薩,大概以後都不會想見到了吧哎喲兒子指揮老爸在床上抓狂那段太棒啦!!說是喜劇其實只有日式冷幽默而已嘛哈哈,還不錯啦挺溫馨的3.7
真是有点无聊、
豆瓣对日本电影的宽容近乎骄纵了,这种片子怎么也到不了这个分数吧?
浮云游子意,归雁故乡情;父母还是希望儿女能回来的。
带着挂瓶,逃出病房,指挥去。
Z老师回家以后说想吃披萨,我太震惊了,点好披萨就找电影里披萨那段给他看,哪怕不知道前因后果也能笑疯。松田龙平的傻儿子角色浑然天成。
看了30分钟 没看懂在讲什么... 果断弃
冲田修一至今最差的电影,完全没有情感融入和节奏可言,就剩点点怪趣味了。
傻乎乎的一家人
实在实在来不动冲田修一,试了好多遍了都不行,阿酱独创的神经病演技有点意思,明知道实在是很糙,是憋着一口气在尬演,但她有她的节奏,很吸引人。
这个节奏讲故事真的慢,看不下去。
元ace其实可以的,已经够努力惹 就知道辣鸡霓虹电影要惹我哭QnQ
希望自己将死之时周围也有一群快乐的人……
又是一部大家喜欢而我不太感兴趣的电影 还有的豆友居然都看出了喜剧成分 一段pizza也能从头笑到尾 看来这都是日粉真爱啊 电影节奏很慢 三位披萨送餐大叔都能给十分钟镜头 故事围绕在父子之间的纠缠隔阂展开 一个没心没肺的无脑不孝之子最终回归情感原点 当然这类人不在少数 但为他们拍成电影真的值当?
3.5;吵吵闹闹的一家门,奇奇怪怪的细节梗,平淡里见深意,到处萌点;龙平留什么朋克头全然无用,脸上仍是写满温柔,柄本明抢戏有方,千叶雄大也是亏只能演男二的命。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得感人 不需要横道世之介那样的另类故事也可以做喜剧 其中医院楼顶指挥对面学校楼顶的乐队 妈妈因为儿子和敦子意外回家难抑情感 给老爸叫了三家pizza外卖以老爸得癌症要死了威胁最后变成正能量 趁老爸神志不清假扮其偶像和他见面 最后老爸在婚礼上一个诈尸回到片头完成一个循环
迷之慢節奏…沖淡了哭點和笑點
天使龙平开场帅呆,演啥是啥,尽管这个片里是我觉得最不代入的一个。拍戏过程也给了龙平一种父亲的体验,真好。用看电影的仰视眼光却每次都看了个像日剧的,心好累
流水账一样无聊的片子,分数竟然这么高?
原本以为会是个基督山伯爵式的复仇故事,被传统封闭的乡村压抑个性的叛逆少年从大城市归来后,顶着一头炸裂的莫西干头打破死水般的平静。想想就觉得冲突拉满,结果居然是个温情的亲情电影。看似叛逆的莫西干儿子为了陪伴临终的父亲,选择停止摇滚留在故乡,尽力满足每一个父亲的愿望。温馨轻快的氛围几乎让人忘了父亲即将死去,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此坦然,令人感动。电影最后一幕,莫西干摸着妻子的肚子,感受着新生命即将到来的心跳声,生命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