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青年人担负的是国家的未来,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中共第一代革命者青年时期的奋斗史,对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
孔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
就是说一个人,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
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
反过来,如果光注重书本学问,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
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
所以我今天送你四个字,就是要让你牢牢记住,修学储能,必须平衡发展。
这也是你求学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什么是最可贵的,就是这种从不气馁,永远饱含希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的胸襟才是最可贵的。
就好像这雨,你别看它下得这么大,好像挡着别人的去路一样,可我相信,它终归会停,天也终归会晴。
我毛润之没有别的本事,就一条,一辈子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太阳明天照样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在这里,老师平易近人,会愿意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很开明,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职之处不避讳;同样的,学生努力,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
老师和学生都是愿意追求并实践新事物新思想的,这样的交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也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有启发作用。
正如剧中所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把教育二字放在首位,何谈国家之发展,何谈民族之未来?
开民智,兴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这,才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中华强盛之源泉!
”那个年代可以,我们现在一样也可以!
刘俊卿,反一号。
这个人可怜、可恨、可悲、可恶。
这个人物,最大的性格特征,是自卑。
他生在贫穷的家庭,长期受到外界的嘲笑欺侮,他因此想要有一天出人头地,获得体面和财富。
然而,他骨子里却都是自卑。
这个自卑,不可小觑,他是刘俊卿许多卑劣行为的根源。
比如他偷考卷,就是原于嫉妒心。
嫉妒实际上就是自卑引发的。
一个自信饱满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嫉妒的。
嫉妒心又导致了他做出卑鄙的行为,使他丧失道德标准。
所以,我们可以说,刘俊卿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由自卑而导致的极端利己主义。
导致他命运的第二个性格特点,则是没有善恶辨别力。
他信奉强者法则,而从不考虑当权者的政治立场。
他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往上爬,其实不过是做着黄粱美梦罢了。
因为他所依托的,是没落的封建余孽势力。
他把自己的前程寄附在衰落中的袁世凯统治集团上,是必然没有好结果的。
所以,他是个完全没有政治观点的人。
他的堕落以及他性格的形成,负主要责任的,是社会。
在一个笑贫不笑娼,道德体系衰弱的金钱社会中,他从小经受的是外人的冷眼、嘲笑,他的自尊得不到满足。
社会所给他的,只是冷遇,他所拥有的,只有自卑。
自卑的同时,他又必然渴望成为那些有权有势的“强者”,他瞧不起自己,瞧不起穷人。
除了社会原因,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
刘的父亲错就错在对刘俊卿的娇惯。
这种娇惯,使刘俊卿身在贫穷,心如少爷,最后使他的心灵无法接受自身的处境,终于导致人格扭曲。
刘的父亲是个好人,他付出了许多,可能是付出了太多,不让干活,就是教他鄙视劳动,向高利贷者下跪、向校长下跪,就是教他向权力俯首。
和刘俊卿家境最像的,是蔡和森。
然而蔡和森没有自卑感,因为他有一个好母亲,一个虽然在糊火柴盒却能够背诵拜伦诗歌的母亲。
这样的母亲,给与儿子的,绝不仅仅是文采,而且还有自尊和正确的思想。
蔡和森的母亲,不会像刘父这样,把外人当老爷,把儿子当少爷。
蔡母身上,我们感受得到她毅然离开封建家庭的铮铮骨气,感受得到他教育儿子的良苦用心。
有了这样的母亲,才会有蔡和森这样的好青年。
刘俊卿堕落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他个人。
我们看到,在电视剧中,刘俊卿身边有多少好的榜样,多少好的老师,可他偏偏只认准纪墨鸿。
刘俊卿身在一个朝气蓬勃的学府,没有去反思和改造自己,而是固步自封,坚守着出人头地的狭隘思想,这本身就是可笑可厌的。
他眼里只有对子鹏这样的少爷的羡慕;只有对纪墨鸿这样的衣冠楚楚者的羡慕。
他眼里没有国家兴亡、没有是非正误,而只有他自己。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于一个孩子,应该给与更多的关爱和教诲,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给与他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长大以后活得正值、光明、自信。
从这个人的成长身上,我们应该反思。
反思自己是否也有鄙视劳动、鄙视劳动者的目光;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爱慕虚荣的一面;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是否也会犯刘父那样的错误。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刘俊卿这个成功虚构的人物形象给我的启示: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人生。
在复习政治近代史时候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产生了再刷《恰同学少年》的冲动。
没想到只有标清版本,也没想到只有23集那么短。
07年的时候我读小学四年级。
那会还没背过《沁园春·长沙》,但被“恰同学少年”五个字吸引。
蔡和森和萧子升是我特别欣赏的才子,前者如水外柔内刚,后者飘飘然一袭长衫。
或许小时候的这些影视人物形象奠定了现在的审美基础,我依然对外表“斯文败类”型的男孩子抱有强烈的好感。
不过再看时也有很多新的感触,比如填充了对板仓先生和孔校长的记忆缺失。
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最是让人佩服敬仰,无论在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他们都是战火中闪耀的群星。
去年在电影院看《无问西东》时,被老师的一句“静坐听雨”感动到流泪;防空洞里的恐龙化石,沈光耀放在灶台上的搪瓷杯依然历历在目。
用再多的言语都无法形容那个时代他们对知识的憧憬和乱世中为了开创新世界的拳拳之心。
不夸张地说,他们在我眼里,是神。
剧中的女性角色也让我有了新的理解。
还是最欣赏向警予的果敢。
虽然她和一师的大部分学生是不同的阶级出身,但她和陶斯咏最大的不同在于她不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怜悯人。
汤芗铭掌勺时要求征收十元学杂费,陶斯咏给毛泽东送去的银元被丢在地上,向警予却和蔡和森许下十年长工的约定。
或许和蔡的性格与家庭有关,但明显可以看出二人的区别。
关于刘俊卿,只能说家庭是育人的第一摇篮。
——在备考的日子里絮絮叨叨那么多没什么逻辑的话,只是希望自己亦能有如此赤诚之心。
虽然不知前路渺渺几何,但只望不负两年前的志向,盼笔耕不辍,镜像不慌。
中国人向来都视做官为读书的目的,等进了官门,读书这块儿敲门砖也便丟在门外了,虽很多官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然而这书不过是“风花雪月”罢了,再捡起“四书五经”的不见得多。
现在略有不同,只需将“做官”换为“赚钱”二字即可。
这部剧中,虚构了一个人物,叫刘俊卿,现实当中这种人是不少的,不过没这么极端。
在当下,不少人是用俊卿思想来“武装”自己的,描述他们的有一个词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刘俊卿如果身处当下的话,大概能谋个不错的差事,甚至官居高位,不过他生不逢时,因为当时的先进分子不答应。
如今,青年被裹挟,许多年轻人被招安,蓬勃之朝气被消灭殆尽,个个老气横秋,令人唏嘘不已。
不过,我仿佛在这“老气横秋”之中看到了丝丝春天的曙光,大有燎原之势。
社会的将来如何,看看当下的青年便知,看来,将来是有希望的,虽然这“将来”不免要久远些。
当然,“后浪”是难当此任的!
当今青年,应该站起来反对“学而优则仕”。
当今青年,应该读书为国家,为人民。
当今青年,应该将改造世界视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看剧虽然不算多,但总归已有一二,先前看完一部剧时,会有意识地提醒下自己不妨写篇剧评,但总因自认水平疏浅而夭折。
但看完这部《恰同学少年》后,想写点什么的想法太难以抑制,虽将至深夜,但想趁着刚刚看完的余温,做以简略记录。
——————————对教员的尊崇,并非因此而起,但却因此而深。
辛亥革命后二十世纪十年代,正值教员韶华岁月,与之后二三十年国共内战及抗战的混乱相比,这时倒也显得相对平静。
但教员之非同一般,已初露端倪。
从凭借大气磅礴、贯通内外的作文一举夺魁,一直到临危不惧、救长沙城于三千溃军之下,虽仅仅二十三集,却将主席这一时期,塑造得立体而饱满。
但真正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却是有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和陶斯咏等人的这一读书小组。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场景:雨夜诵诗、群聚而思想争鸣、春游横渡湘江而聚于橘子洲头、为工人夜校招生而起舞于街头······此外、主席晨浴晨读、同学与老师间的交流、同学之间不掺杂私心的互助、面对不合理规则时敢于表露和坚持的任性、毛萧二人的暑期游学,同样让我回味无穷。
我心中的迷雾渐渐拨开,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渐渐有了眉目。
这问题就是,青春该是什么模样的,换言之,我想要的青春是何样的。
高二时,凭着好似虚无缥缈的情怀,毅然决然地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因为在我的想象中,文科班应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应该是“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应该是“思想自由学术争鸣”的。
可真正发生的是,政治课不是放眼寰宇而是枯燥的术语,同学不是指点江山而是勾心斗角,学术不是激扬文字而是填鸭式教条式的教学。
此后,我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割裂下、在适应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下,度过了剩余的两年高中时光。
现在,上大学了,可校园墙上常见有关选课的问题不是“哪位老师的学术造诣高”而是“哪位老师给分高/容易过”,内卷背景下同学间更常见的好似是相互间的谨慎和自私,课堂上尤其是公选课最活跃的地方是屏幕上的双手,寝室里不见执书而谈但见游戏里搏命厮杀,虽故不乏勤奋用功的同学,但前面所提到的他们,若看完这部剧,可否会感到羞愧而迷途知返?
幸甚,在我仍恰同学少年之时,看完了《恰同学少年》,明白了何以“恰同学少年”。
青春该是什么模样?
该是雨夜诵诗的浪漫,该是主席一看书店就走不动就被吸引的求知若渴,该是像毛蔡二人那样熄灯后仍秉烛夜读的惜时如金,该是众人为夜校招生时那样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该是主席虽年少但已心系人民和国家的家国情怀,该是毛萧二人一拍即合暑期游学的激情和胆识,该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该是拥有文明之精神的同时不忘“野蛮其体魄”······也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写的那样:“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於硎。
”——————————另1:这是一部怎样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每一个上大学的人都应该看的剧;这是一部告诉你毛泽东为何是毛泽东的剧;这是一部在我看时每看到一个真实人名就立刻查其生平或感叹或唏嘘的剧;这是一部我多想能用当今先进的影音技术重新拍摄但又怕被流量废物们糟蹋的剧;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不断回味思考的剧;这是一部我青春时期的启蒙剧······——————————另2:《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溶,丽泽绍高风多才自惜夸熊封男儿努力慰为万夫雄’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喜爱的一部电视剧,也是唯一一部我可能看了上百遍的电视剧,因为爸爸讲的很多故事,所以从小就是主席的脑残粉,对主席的故事一直很感兴趣。
大概初中时候第一次看这部剧,继而高中开始了疯狂的重温之路,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每次微机课我都要看这个,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我喜欢这部剧,我几乎背下了剧里的台词,会唱剧里的片尾曲和校歌,连带着第六集大家一起朗诵的少年中国说,每一次重温,心情都跟着澎湃,热血而豪情万丈。
不得不说,我向往那个时代,我向往那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我向往那样开明的老师和校园,向往早期革命先烈身上的一往无前和大气豁达!
这样的电视剧我记得名头是红色青春励志偶像剧,当然会有一定程度的戏说,但是足以激励青年人!
校长老师们身上的气节,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身上的无谓,都让人敬仰!
我最喜欢的出了第六集大家一起朗诵少年中国说,还有孔校长明耻大会的演讲,蔡和森的课堂辩论‘我若相信崇高,崇高自与我同在,而区区人言冷暖,物欲得失,与之相比,又渺小的何值一提呢’,还有考试成绩出来那一集‘纵横驰骋间豪气冲天,立意高远而胆识惊人’!
哪怕反派也都很有特色,刘俊卿坏的那么真实自然,汤乡铭那么变态可怕~~~这部剧之后,我为它写了长长的观后感,至今当感觉没有动力,依然会拿出来重温,真的就是会充满斗志,所以我将它放在心中一个特别的地方存放,时常回味,慢慢品尝。
心因之旷达,情因之豪放,毅因之更坚,性因之乐观!
这部好剧,我放在内心珍藏,贡献我豆瓣的第一个全五分!!!
1913年的中国,正是清王朝覆灭,民国刚刚建立的第二个年头,旧的一切尚未打破,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也在蓬勃发展。
历经重重劫难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满目疮痍中,苦苦探寻着未来的出路,也悄然孕育着灾难中那微薄却终将照亮前程的阳光。
这是第一集的画外音,是整部剧的时代背景,最后一句则是全剧的核心内容。
就从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地——湖南省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说起吧。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湖南史说是半部中国近代史一点也不为过。
其中以湖南第一师范(以下简称一师)最为耀眼,她的三个学生:曾国藩(城南书院),黄兴,毛泽东。
一个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一个缔造了中华民国,最后一个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至于她的其他学生,像左宗棠,谭嗣同等也都不逊色。
这所学校底蕴深厚,承古启今,这个在第一集的第一幕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
陶斯咏随父亲到一师去,恰巧看到一师的外文教师费先生(德国人)拉着小提琴领着学生们唱校歌:衡山西,岳麓东。
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
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城南:城南书院,湖南第一师范前身。
峙:高高地立起,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丽泽:《周易》“兑封”象义:“丽泽,兑。
君子以朋友讲习。
”“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
绍:作动词,义为:继续;继承。
如“绍,继也”——《说文》高风:高尚的品格。
丽泽绍高风:君子朋友们经常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以此来继承先哲们高尚的品格。
多材自昔夸熊封:人才之多要从西周时熊绎被封荆楚说起。
岳麓书院门口,对联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蔚:本义为草木茂盛,如“蔚蔚,茂也”——《广雅•释训》,“望之蔚然”——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这里是指荟萃,聚集,如“蔚为大观”。
歌词蕴含了多少湖湘文化在里边(回想我所读过的学校的校歌,实在惭愧),这是中;穿着中式服装的费先生和他拉的小提琴来自海外,这是西。
开篇便点明了学校的特色,中西结合,新式学堂。
向警予点出了歌词的问题所在,最后一句“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为什么一定是男儿,女儿不行吗?
旧的一切尚未打破。
一师要进行新一届的招生,向警予也想报考,却被袁仲谦以“男女之大防”赶走。
向警予气不过,与陶斯咏商量“女扮男装”考一师。
这次“女扮男装”非常精彩,同时也引出了两段感情。
一.青春的情感很多剧的“女扮男装”就是个笑料,基本上是奔着被识破去的,识破的原因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而向警予的“女扮男装”大概是电视剧里最难被识破的一次了,她取了个笔名“向胜男”参加一师的入学考试,只让人代交文章,自己并不露面。
一师的入学考试结果出来了,“向胜男”名列第四,一二三名分别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记住了排在她前面的这三个名字。
同时在一师和周南任教的杨昌济将一二名的文章带到周南女中(名字取自周南女中,南化流行)传阅,蔡的文章,平实稳重,毛的则“气势汹汹”,向喜欢蔡的文章,陶喜欢毛的文章。
陶斯咏打趣平时“气势汹汹”的向警予不喜欢“气势汹汹”的文章,反而喜欢蔡的文章。
蔡和森人似其文,锋芒内敛,外柔内刚,后来向警予喜欢上他可能是性格互补的原因吧。
两篇文章引发的两个少女对异性的倾慕,这种“另类”的青春难能可贵。
周南女中门口,周礼尽在,南化流行。
在观止轩书店,陶斯咏与毛泽东二次相遇,二人互道名字。
毛泽东直接说出了陶斯咏的名字典故:出自《礼记·檀弓》“喜斯陶,陶斯咏......”
试想,一个男生在书店搭讪一个女生,在问知她的名字后说出她名字里的典故,这得多浪漫多美好。
天忽然飘起了雨,两人就在书店门口聊了起来。
陶斯咏喜欢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毛泽东则喜欢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他认为诗人写诗言志,不能像李煜一样只想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应该要有杜甫那样的胸襟。
虽说这只是个人喜好的不同,却从一开始暗示了两个人的未来。
剧末,陶斯咏为了躲避与表哥王子鹏的婚姻去找毛泽东,毛泽东说他只把斯咏当朋友。
她梦想她的浪漫,我执着我的责任。
或许青春总是有遗憾的吧。
回到那场雨,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一起躲过雨的书店,是雨里的诗文相对。
毛泽东说他喜欢“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谁说知音难求?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陶斯咏回去后将这八个字写在了初见毛泽东时借给他的书的第一页,大概从这个时候起,陶斯咏便喜欢上了毛泽东。
这场雨是本剧感情戏的高潮,卓文君碰到了她的司马相如,又更像是郭襄到了她的风陵渡口。
陶斯咏并不知道她跟毛泽东后来会发展什么样子,美好的邂逅怎能不让人憧憬未来,这应该是她的青春里关于男女最美好的回忆了。
与陶斯咏自由恋爱对应的是封建旧制给她的包办婚姻——和表哥王子鹏的娃娃亲。
两人唯一一次单独接触的戏是在教堂,一群小孩子跑过来问王子鹏要钱,王子鹏倒也给得大方。
若是换了部剧,陶斯咏可能会被王子鹏感动。
本剧没有,陶斯咏直接给王子鹏发了“好人卡”:“表哥你是个很好很善良的人,可是一个人光靠心地善良是不够的。
你可以发善心给这些孩子施舍,可你有没有想过,你能改变他们的前途,改变他们的命运吗?
中国到处都是这样的孩子,如果光是靠施舍,而不去为他们做点什么,那他们今天是这样,明天还会是这样。
甚至他们的孩子,他们孩子的孩子也会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去读师范,要去当老师的原因。
表哥,你看,看看你的这双手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能让你自己觉得你是一个有用的人......”这个千金不傻白甜,少爷也不纨绔。
王子鹏回家后用心思考陶斯咏说的话,从下人阿秀给他端的粥里意识到自己什么都不会,连碗粥都要被人煮好给他端过来,他决定去考一师,做个有用的人。
“富二代”们尚且如此进步,贫家子弟呢?
在毛泽东陶斯咏相遇的同一场雨里,刘俊卿遇见了赵一贞。
有意思的是,刘俊卿和赵一贞的两位扮演者在电视剧《血色湘西》里扮演的是一对夫妻——龙耀武和瞿月月,只是两段感情都是悲剧。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少年维特之烦恼》刘俊卿,父亲刘三根,是长沙城里大街上卖臭豆腐的。
父子名字差异之大,表达了穷苦的父亲对儿子成才的期望。
常言道“不患贫患不均”,一切的自卑与虚荣都源于比较。
刘俊卿被分到跟王子鹏同一个寝室,少爷穿着几十块大洋的皮鞋,吃着家里专程送过来的美味,这也还好。
只是当刘俊卿跟赵一贞的恋爱被赵父发现的时候,赵父毫不留情面地直戳刘俊卿的痛处:“没钱别跟我女儿交往。
”儿女情长,英雄“志”却不短。
刘俊卿终于抛开了虚荣,做了湖南将军汤芗铭的走狗,抓捕自己的校长,害死自己的父亲,站在爱国进步学生的对立面......后来,袁世凯倒台,汤芗铭也跟着树倒猢狲散,刘俊卿被抓进了监狱,赵一贞为了救刘俊卿答应嫁给别人。
刘俊卿出狱的那天,赵一贞出嫁。
无力抗拒婚姻的赵一贞自杀于婚轿中,血流了一路。
陶斯咏和向警予曾劝赵一贞远离刘俊卿,赵一贞说她知道刘俊卿干的坏事太多,但她相信刘俊卿对她的爱是真的,爱不会骗人。
通过赵一贞的话或许我可以理解《色·戒》,王佳芝为什么会喜欢上易先生,《色·戒》背后的张爱玲为什么会喜欢胡兰成(汪精卫的追随者,汉奸)。
他人很坏,但他对我很好,感情和是非本来就是两码事。
还有电影《芳华》里的刘峰和林丁丁,刘峰向林丁丁表白被拒绝,林丁丁说谁都可以喜欢她就活雷锋(刘峰的绰号)不行。
为什么呢?
恋爱是不患富患均,刘峰是活雷锋,是中央空调,他对林丁丁的好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林丁丁感受不到他的爱。
感情必须得是单一的,用情要专一。
这也是毛泽东没跟陶斯咏在一起的原因,他要去救他的中国,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我不能只对你好,我还得对大家好。
二.亲情毛泽东的父亲与母亲很好地诠释了“家严”与“家慈”。
毛泽东回家问父亲要钱考北大,毛父不同意毛泽东读书并将他关在家里。
半夜时分毛母将毛泽东放出来,临别之际,毛母对毛泽东说“娘这一世没什么用,只瞒着你爹攒了这点钱,找个便宜点的学堂好好念书吧,趁着你爹还没醒赶紧走吧。
”这个时候毛父出现了,他把一袋子钱扔到毛泽东面前说“听你娘的找个便宜点学堂读,要是不好好念书就给老子滚回来。
”刀子嘴,豆腐心。
毛泽东感动地说“爹娘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念书。
”在真实的历史中,毛泽东改了一首诗言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后来毛母操劳过度患上了淋巴腺炎及其它杂病去世。
再说说刘俊卿的父亲刘三根。
刘俊卿的母亲可能很早就去世了,刘三根一个人既当家严又当家慈,我们能看到的是家慈占了主导地位。
刘俊卿读书要钱,刘三根卖臭豆腐卖不了几个钱,只得将女儿卖给王子鹏家,父女俩一起供刘俊卿读书。
一师开学第一天,刘三根挑着行李送刘俊卿入学。
方学监问刘俊卿刘三根是他什么人,刘俊卿说是雇的挑夫,刘三根愣了一下,说:“对,我是挑夫。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溺爱万万要不得,特别是穷人家的溺爱,单亲溺爱尤甚。
不然,只会索要无度,不知感恩。
刘俊卿看着王子鹏的新皮鞋,也想买一双,就去找刘三根要钱。
刘三根将女儿给他自己治病的钱都给了刘俊卿,自己平常就咽高粱饼度日。
此处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主题是“我眼中的中国农民”。
里面有一篇文章让人印象深刻,大意是主人公的父亲病重,在生死边缘徘徊,医生说能不能撑过去就全看他自己了。
然后母亲就跟父亲讲:“家里的房子又漏水了,地还没耕,二娃的学费还没着落……”家里人很不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让父亲担心。
父亲听完,淡淡地说了一句:“扶我起来……” 病,就这么好了。
三.教育杨昌济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课是“修身”,俗话说修身养性,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杨昌济问学生们的志向是什么,王子鹏说想当个老师教书育人,杨昌济说这是很崇高的理想。
刘俊卿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上人,杨昌济没有说话。
一师校长孔昭绶说办教育是为国为民,校长与师生们不惧汤芗铭的淫威,开会怒骂日本帝国主义狼子野心;学生们印发册子揭露袁世凯复辟真相,办夜校教民工读书识字,组建学生军巡逻维护治安,这两百学生军甚至赤手空拳缴了三千北洋溃兵的械,保长沙古城于危难之间。
这些都符合湖湘文化的特点“经世致用”,像曾国藩组建湘军,谭嗣同百日维新,黄兴领导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
那是1913的中国,封建旧制尚未完全被扫除。
105年后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多学校似乎还比不上当年的湖南第一师范。
不是说非得抛开升学率去办素质教育,起码应该两者并重。
一师入学的第一天,孔校长说“什么叫人才,有德才有才,要是有才无德的话,将来一定会成为更大的祸害。
”就怕流氓有文化。
小学不谈,中学读书完全是功利性的,甚至大学也是如此,听室友讲有的实验室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并没有研究出特别有用的东西。
记得《明朝那些事》里讲王阳明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这点我很推崇,包括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很久没完整的看电视剧了,觉得太拖沓,不如电影节奏快。
可就这样一部电视剧,让我天天熬夜看了十多天(只有一个台放在很晚播)。
反而越看越来劲,关上电视睡觉时脑子里浮现的全是里面的情节。
对于毛泽东,我们知道的他年少的故事太少了,往往只是闹市读书之类的,往往还神话了。
而这样一部电视剧,立刻拉近了我们与伟人的距离。
最大的感受,是遇到一个可以当知己的老师是多么重要。
杨老师、孔校长帮毛泽东转移逆书让我从心里感叹毛泽东的好运与老师们的关爱。
而杨老师对毛泽东的各种关照、教育、爱护更是令人动容。
可以说,如果没有杨老师,毛泽东的成就可能会少很多。
常常为剧中那一群热血少年而感慨,他们小小年级,就把救国作为己任。
毛泽东的气魄让我感叹,训练学生军,办夜学,赶走桂军,保护长沙百姓。
非凡胆识与才能在青年时边一展无余,正如杨老师所说,不谈救国则已,谈救国则定是毛、蔡二人。
个人很喜欢向警予和蔡和森,向警予的大大咧咧与蔡和森的“憨气”在一起,很互补,看到他们我就不由自主地祝福他们。
可惜这样一对热血青年英年早逝,真让我扼腕叹息。
而且向警予还是逝世在武汉。
武汉好像有座警予中学,算是我们武汉人对她最好的怀念吧。
为什么现在身边这样有志气的青年就这样难求呢?
我们满口背着《少年中国说》,可实际行动呢?
愿有志青年都看看这部优秀的电视剧。
要知道,今日之责任,仍全在我少年!
风华正茂拍的烂..请求编剧重编,请求哪位导演重拍.请求原班人马出演...求续演经典之作..收视率一定高
这部剧实实在在地拍的是年轻人,而不是几十年后搅动中国风云的伟人。
中国涉及开过革命者的电视剧,往往千篇一律,革命者的睿智远见,智慧气度,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哪怕是青年时代也是早早地就卓尔不群,与众不同。
这样的神化方式流毒荧幕久矣,所以类似题材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很少,距离感太强,多数人都选择敬而远之。
这部剧选择的角度很准,表现的不是少年革命者,而是革命者的少年时代,这群将会在十几年后影响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青年,在现在,只是一群在校园里求学的年轻人,他们有理想也会迷茫,很有才也很任性,会在生活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会在课堂上为了偶像梁启超而当堂顶撞老师,会因为固执任性而偏执地选择了驱赶老师,也会因一时兴起就结伴冒雨同游岳麓山。
这是所有年轻人的样子,敢拼、敢闯、敢干,会犯错也敢犯错。
他们或许不够成熟,但就是这股动人的朝气,才是青春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对青年人来说,这也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在校园青春偶像剧横行的今天,这部堪称清流的老剧实在应该被大家看一看。
青春不是造作颓废,也不是纸醉金迷,青春是一种蕴含着无限生机的力量,珍惜青春,善待青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美化。
当时是湖南卫视播的啊,钱枫那时候还是小鲜肉一枚呢,白白净净的清秀书生。现在画风越来越奇怪了……
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童年回忆,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幼时看不懂,现在却也看不进了
这部电视剧有着为结果凑原因的嫌疑:利用大家知道主角毛泽东后必成大事,使用旁白处处暗示主角年青时种种行为必有其正确性,从而让大家忽视了电视剧这本来只是来讲一个故事而已,其中必会有虚构夸张之意。而主角本身就存在巨大历史争议以及意识形态的争议。那这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就值得商榷了。
历史应该是真实的
热血小青年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粥
把励志片拍成了偶像片,一群教书的不好好教书,闹革命去了
小时候看的,里面有一段着力描写毛泽东穿个破鞋子的事情,还有一个配角因为虚荣心买皮鞋做对比,反正啦,这个片通篇都是这种桥段。让我想起韩寒老说他什么东亭镇的事情。。。小时候觉得难过,因为我听得懂别人的歧视以后,以后就是在这种自卑心下过生活,不过现在长大了,反而觉得我知道了什么叫懦弱,什么叫恶,我挺释然的,哈哈哈哈 有的人,就是看不上咯。。。
当年芒果台看的。还不错吧
呜呜呜,没想到我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竟然被这部电视剧感动得热泪盈眶。要是主旋律电视剧都这样拍,那我肯定早就入党了。
maybe20遍
确实是满腔热血 少年本当如此
不好看
初三的那个暑假,充满理想的回忆
青春很张扬,很励志,但是说教太多,反而让人反感。并且这种人格黑白超级分明的塑造太过假惺惺,不符合现实。我一直相信人无完人,但这部剧伟人形象太过浓重,让人发腻。另外,配音太出戏。
改变我价值观的一部电视剧 且拍得很美
跟着电视看的
女性角色塑造比觉醒年代好,但重点完全是🐱他们几个男的,后期一直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