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新闻就挺伤感的。
这次看到排片也没查影评就直接来看了。
前半段还让人挺入戏的,主角人设背景也比较丰满。
原生家庭让人想逃离,前夫借她名字刷爆信用卡欠债。
做首饰手艺很好,但因为缺钱还需要在餐饮店兼职。
对人很好很正直,却无法向别人伸出求助的手。
觉得自己很丢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到疫情时餐饮店裁员,没工资还没了员工宿舍,也没能找到新工作,只能拖着行李箱日复一日在城市里走着,晚上在公交车站的椅子上坐着睡觉。
在街头流浪的时候,主角在公园里也认识了几个流浪的老人家,也都各有故事。
有个老人家的话是我的泪点,他说希望明天不要再醒来。
前半段还是觉得比较能沉浸式入戏的,也会让我想起《东京贫困女子》这本书。
本来活着就不容易了,还要还债的话,你再有才华,碰上这种疫情大环境,你也很难从泥潭里爬起来很难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很难去离开现在的困境吧。
但是后面突然到最后可能半小时还剩20分钟,突然整个剧情就走向了一种荒谬,可能导演想给be的现实增加一点笑点吧,我是觉得有点奇怪。
一个因为疫情丢了工作居无定所的流浪中年女人,在车站睡觉,卫生间洗漱,她努力的活下去。
然后遇到了一个放弃活下去念头的老人女主以为自己将制作一个炸弹,反抗这个社会却发现老人带他制作的只是一个定时闹钟。
她再次失去希望,而她的同事送来了辞退金。
本应成为希望,可是她问他“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影片有很多细节,比如饭店的剩饭不让流浪汉吃而放洗洁精。
这里真的很反人类,为何剩饭不能给流浪汉吃!
本部影片群像人物塑造偏弱,故事内核不足,纪实性是有的,但是还是缺少对疫情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2020年,在新冠开始流行的那段时间里,一位流落至公交站台的女性,被殴打致死。
“因为看起来很碍事””想着给她点苦头就会消失了“这些是凶手的供词这一起事件在世界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为以事件为基础的改编电影,本片只是说”中规中矩“事件本身的话题度很高,可以发散出来的讨论点异常的多,本想着是抛砖引玉,可没想到从头到尾都是砖头。
本片只是对事件本身进行了改编与再现,在这之后就是止步不前。
有些失望,但有炸弹好评。
仗势欺人的经理,处境困难的打工人,死要面子的女主,还有进行改变店主。
人物都很有趣,但很多都是点到为止。
但本片的画面倒是很大胆,很多处对日本社会,政府的讽刺直言不讳,这倒是很少见。
2020东京奥运会宣传海报下的流浪汉,远处洁白高楼下放,躲在阴暗楼梯上休息的女主,至少这些画面是极好的,可以让人留在脑海中。
我期待着本片可以给我带来更深刻的思考,我希望最后的犯人不是被吓跑而是进局子,希望那位店长,像机械降神一般,带领女主活用技能脱离苦海,但本片都没有做到,甚至连个爆破都没有。
说是根据事件改编,但也只是情节类似,说实话我更想要看到更加尖锐,更加袒露,赤裸的影片和情节,就像《雌雄大盗》最后被扫射一样,我想要看到一个惊艳的结尾。
综上所述,本片的观影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事件本身,说是”更有趣的纪录片“都不为过,虽然讽刺政府的镜头很棒,但内核不够丰富,探讨也是点到为止,或许日本国内的反应会更好一些,但在失去了本土国情的情况下,本片也就只能作为事件留存的一个”介绍影片“
现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这个主题我还是觉得不错,反映底层人物的混乱——在混乱的局势当中(疫情),不过展现的形式和内容都有点不足,91分钟的电影整体看来也略显单薄,值得推崇的似乎只有主题。
昨晚刚看完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今天看这部就会觉得人物还是单薄了些,时长本身也还有着可以拓宽的空间却还是就这样了,里面出现的人物不少,但是对于每个人物的挖掘却又少了点,连主人公的挖掘我觉得都很显单薄,按照现实来说主人公应该在公交车站的椅子里待了很久,电影里却只是出现了几晚而已,加个能表现出主人公在公交车站待了很久的片段是不是就更符合电影名称了,毕竟是“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仅仅也只是偶尔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就完全没有展现出来了,本来是相当悲哀的故事,却搞得有点奇奇怪怪了。
故事的结局跟现实不一样,也稍微缺少了震撼力,作为happy end却又缺少魄力,今天就已经如此了,难道明天就会发生改变吗,仅仅是怀着一个做炸弹的心?
这个炸弹加的有点莫名其妙,如果是炸弹是真实的,结局直接就是炸弹的爆炸的话倒会让我梦回《再见绘梨》,那样也是另一种方向上的震撼了——比起死亡结局来说。
总体我还是推荐可以一看的,醋很好,饺子一般罢了。
如果说电影名称中的“直到黎明”是暗示结局没死的话,这样想倒是合理了一点,却也仅仅只是一天的黎明罢了,现状并没有改变,未来也实在还是看不到曙光。
“有了陪伴的话就会勇气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不适用于这部电影吧。
#2023年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
2020年11月16日凌晨,64岁的大林三佐子被人在幡谷原町公交车站殴打致死。
她的一生展现在世人眼前,也曾怀有梦想,想做声优想在电台工作,想在东京闯出一番天地,与家暴的丈夫离婚后,过上时常换工作的日子,去世前十年来一直做超巿的试吃员,去世前四年租不起房子,去世前半年因疫情失去工作,终于每晚只能在有灯光的公交车站休息,等最后一班车开走,第一班车来临之前休息,完全不影响别人,可还是有人觉得碍事……电影比现实温情些,北林三知子得到流浪者与女性同事的帮助,也许能互相取暖地活下去吧?
看完以后想了很多,为什么她会到这样的境地,电影里的三知子说,我也有在努力生活呀!
现实中的三佐子在公交车站从没有人问过她,而她自己,也倔强地一个人努力活着。
我一直是别人眼中多管闲事的人,下雨时遇到淋雨同行的人,会主动递上伞一起走;遇到乞丐会给钱或者买盒饭,我妈常说,不要去管他是不是骗子,如果没有难处,谁肯拉下脸乞讨?
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我们会怎样,在遇见困难的人时,伸出援手扶一把,或许能给予他们一丝温暖,多一些活下去的理由?
我也想到@虚空遊步後一身 师兄,在他爸爸去世后哪怕多关心他一点,让他多注意身体,现在的他,或许还在微博发着日常;还有@不伤321 大叔,疫情期最担心居无定所的他,可惜这些年怎么也联系不上,不知道现在的他身在何处?
《在公交车站到黎明》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女性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沦落到流浪的故事。
北林三知子白天在工作室卖自己制作的首饰,晚上在餐厅做兼职,并居住在兼职餐厅提供的员工宿舍里。
她看上去温柔、坚强、勤劳……她以知心人的身份进入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中,体谅来自菲律宾的石川玛丽亚,帮她一起藏食物给外孙;大胆指责对女性性骚扰的男性员工和老板;也诚心理解内心纠结的店长寺岛千春。
然而,就像同时工作的其他女性员工所言“她看上去总是很有道理”,三知子也只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她有很多脆弱藏在她看似坚硬的外壳下:她结婚却婚姻不幸,前夫用她的名义刷爆信用卡使她负债累累;一直与家庭关系紧张的她却不得不接受哥哥或嫌弃或关怀的胁迫,要求她寄钱承担母亲住进养老院的费用。
责任似乎在她,因为只要她敢再勇敢一些、自私一点,她完全可以抛弃这些伤害她的人。
然而细想,责任实则在这个社会。
这个社会对她灌输了“家丑不外扬”的思想,逼迫她打碎了牙和血吞,因为确确实实会有人因此指责她“瞎了眼选这样的丈夫”,也逼迫她必须赡养父母,即使自己从母亲那里家人那里得到的爱少之又少,否则她怎么配为人女。
所有的人,无论是谁,都可以拿她的丈夫,拿她的家庭压她一头,即使这些错不在她,也一定可以“错在她”。
所以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三知子不会向任何人求助。
时代的灰烬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尤其对于社会的弱者而言。
但是,作为一整个社会,是有可能将这一座大山的威力与重量不断分担减弱的,只是很显然,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没有这样选择。
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要求人们所谓“自助”的风气:政府政员表示首先人们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网络主播推波助澜,更为激进地称流浪者是社会的寄生虫,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根源,煽动观众们为社会除害;饭店的厨师们大声斥责试图翻垃圾桶找吃食的流浪者,不给他们一点退路。
这个社会为数众多、不可忽视的一角被人们毫不在意地忽视了、抛弃了,被人们视为蛆虫一般厌恶着,连垃圾都不如。
他们厌恶弱者,恰恰是因为他们无比惧怕成为弱者。
三知子拖着巨大的行李箱各处流浪,路过公园、路过各个商铺、路过住宅区,寻找着招聘的信息,她有自己的体面和尊严,即使流浪也保持着洁净。
但日复一日,还是坐吃山空,她试图自救,在公园里摆摊卖自己做的手串,它们都很漂亮,可是无人问津,饿得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是一个流浪的打扮花哨的老太太看似霸道地拯救了她,之后还有“炸弹”,他们在寒冷的疫情中抱团取暖。
“为什么要放炸弹呢?
” “我放炸弹不是想把什么炸到天上,只是想证明我的存在。
” 电影的最后那么梦幻,虚假。
现实中的三知子没有见到公交车站的黎明。
2020年11月,一位在涩谷幡谷公交车站睡觉、无家可归的女性突然遭到攻击身亡。
当那个拿着板砖的男子出现在黑夜里的三知子面前时,我们每个人都为她捏着汗。
可是再追问一句,他是错的根源吗?
他会帮助邻里商铺拾捡垃圾,看上去像个好人,平时也帮助街坊进行防疫工作,颇受好评。
但是,他受网络主播煽动,敌视流浪汉,在他看来,真正的病毒不是新冠,而是流浪的三知子,是她的出现让街区不像他理想中的样子,所以他选择动手。
他是刽子手,行刑的利器,但手握这利器的却是这个社会,不是所有群众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极易受影响的偏激行径是极端利己主义孕育的胚芽。
日本这个孤独社会用“不给他人添麻烦”的道貌岸然掩饰着自己的懦弱与自私。
所以出路究竟在哪里?
“她,也是我。
”应当认识到自己的弱、他人的弱,不必谈弱色变,这是打破心魔的第一步。
然后,就是保持独立的思考,如果轻易地被极端的观念煽动,错果也就一触即发。
之后,才能谈敢于求救,勇于施救。
这很难,这一切都很难,因为破破烂烂的生活里大家都靠着强装维持表面的平静,性骚扰、流浪者、女性危机、母职惩罚……所有的问题仿佛不摊开在桌面上,就可以万事大吉,但看似高耸的大厦已经被这些蚂蚁一点点腐蚀,危在旦夕 站出来,发声、说话,站出来,对抗、斗争,必须站出来。
一个因为疫情丢了工作居无定所的流浪中年女人,在车站睡觉,卫生间洗漱,她努力的活下去。
然后遇到了一个放弃活下去念头的老人女主以为自己将制作一个炸弹,反抗这个社会却发现老人带他制作的只是一个定时闹钟。
她再次失去希望,而她的同事送来了辞退金。
本应成为希望,可是她问他“你对炸弹感兴趣吗?
”影片有很多细节,比如饭店的剩饭不让流浪汉吃而放洗洁精。
这里真的很反人类,为何剩饭不能给流浪汉吃!
本部影片群像人物塑造偏弱,故事内核不足,纪实性是有的,但是还是缺少对疫情下人们生活的写照
北林三知子是一个勤劳的中年女性,白天在手工工作室制作首饰贩卖,晚上到居酒屋兼职服务员,生活也算平淡中有些生气。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北林三知子被居酒屋裁员,还被经理克扣遣散费,被赶出员工宿舍,手工工作室也因疫情停业,至此再无任何收入。
又因为和母亲长久以来的矛盾有家归不得,落得一个流落街头的下场,最后在公交车站过夜时,被一个精神不正常者袭击,所幸被友人救下。
电影没有大篇幅的讨论疫情如何冲击社会经济,而聚焦于受到疫情影响的微小个人,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北林三知子音隐约透露出来的一丝傲气,或者说是尊严感。
即使人微言轻,也要怒怼上司性骚扰,即使只是公司暂时提供的员工宿舍,也要布置的像一个家,即使流落街头,也要保持衣冠整洁,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开口向曾经的同事、家人求助,即使饿的肚子咕咕叫,也不愿意排队领取救济的盒饭。
我也许是一个功利主义的人,并不是很能理解北林三知子深处窘境,却依然能维持那一份尊严感,不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放下一些身段,但我很有兴趣了解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只可惜电影似乎没有给出我想要的答案。
我是看到真实原型的新闻报道以后,才找来这部电影看的,我从最初就知道,在真实的事件里并没有店长救下北林三知子,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导演要更改这个结局,更不理解中间添加制作炸弹的桥段意义为何,如果说导演是害怕社会引起不良风潮模仿犯罪,又为何要增加反社会的恐怖袭击策划桥段?
如果是想在电影里给北林三知子一个完满的结局,为何在被闹钟假炸弹整蛊后,依然让她流落街头?
我甚至觉得她就此在公园安营扎寨,在两个老人的陪伴下度过疫情困难时期,再重新出来工作都会是更好的结局。
疫情之下的众生百态,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会是火热的电影素材,其中包含的太多值得探讨的社会话题,显然这部导演也是这么想的,向观众输出的观点实在太多了,我感受到的只是一锅大杂烩。
职场性别歧视、上级性骚扰问题,现代化建设抢占耕地、失地农民问题,诈骗负债问题,新冠疫情导致社会经济停滞、因疫返贫问题,甚至女性月经贫困问题,等等。
每一个都是值得深度探讨的社会议题,却统统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太失望了,不如好好拍个纪录片。
大题材很好。
但是编剧就差劲了。
有的桥段没有生活,也没有调研,就自己想当然的闭门造车。
功力浅,所以整个浮于表面。
没有多角度剖析,没有层次感,人物相对简单化。
可能是投资人相对有点钱的大学毕业设计吧。
居然要凑140字。
居然要凑140字。
居然要凑140字。
居然要凑140字。
居然要凑140字。
居然要凑140字。
给现实意义打三分,丢掉的两分我想辱骂导演。
真的没必要美化结局,现实是不会因为你的美化而改变的。
请真实地揭露他们的现状!
从学日语以来一直觉得日本的“他人に迷惑かけない”是一种很棒的美德,但当我真的试图去了解贫困人群现状之后感觉到这种所谓美德何尝不是她们贫困现状的又一层枷锁。
明明应该归于制度和政府、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是什么让她们在即使已经丧失做人的基本尊严的生存都难以为继的生活里还是选择背负“责任自负”这种沉重的压力继续挣扎前行。
电影还是美化太多了,她们携手炸毁政府的结局跟现实相比完全就像童话。
“你在许什么愿?
” “希望明天可以不用再看见这个世界”。
很难忘记这句话。
但看了调查却发现更多的贫困人群其实背负着家庭或债务的责任被裹挟在想死却要活着,于是只好麻木的情绪里度过痛苦的一生。
贫困的连锁让人根本看不到希望……而就算已经这样,他们还是在想着“不能给他人添麻烦啊”大林三佐子一直在替前夫还债没有存款,意外失去工作后流落街头的处境难道真的只是个例吗?
面对铺天盖地回归家庭的宣传,毫无思想准备地步入未知的家庭,担负可能一不小心就让自己坠入深渊的责任是理性的吗?
责任自负论真的应该出现在不应该是丛林法则的社会里吗?
我还是觉得一个让人一步都不能行差踏错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作为东亚发达国家的前辈,我们步上日本后尘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在这之后女性要如何自处呢?
自我尊严和不添麻烦,有的人为了活着就已经很努力了。
东京奥运会,Cov19,安倍,恍如隔世的标记性事件,如果再倒退两年看会更能共情更应景。想起了之前电话亭的那个新闻。不是很喜欢这个中二的结尾,前面积累的情绪瞬间消散。【百老汇日本电影展】
多么一出人间悲剧,竟变成无脑励志剧。这种毫无底线创作,是日本电影的耻辱。
回顾corona对小人物冲击的社会派,感觉前半更好,从日常多彩的烤鸟店打工人群戏到corona冲击后行业萧条纷纷失业的过程,内容多而稳(片冈礼子演个活泼大姨好可爱啊),后半女主沦为homeless后反而有些单调了,老学运分子都不想丢炸弹了当今沦落人却...无论是角色的人生还是作为戏剧都有些走投无路。主角们都是很老练的演员,反而可能缺少了一些这种题材应有的素人感吧。ps高桥伴明七十好几了还在坚持拍片不容易
导演没什么才华,用了最直白且想塞入最多东西的方式讲故事,既然女主已经跟流浪汉们打成一片,那就根本无需再去睡车站,这种基本逻辑都没办法理顺的创作,不知道是怎么能出作品的。
这恐怕就是未来的我
看完了电影,因为结局还算温暖,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来看了评分,感觉略低了点。但是看到评论说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然后去找了NHK的纪录片,看完确实觉得电影其实还可以深挖一些。也许是怕太过于负面影响不好?或者是导演还是想给疫情过后的大家带去一丝希望?我不得而知,但是能拍出来,为这个时代,为三知子、包括无数的“三知子”留下在这个世界存在过的痕迹,已经很好了。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关于疫情故事的电影。虽然疫情不是故事核心要素,它(以及背景中的东京奥运会)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依旧十分重要。这让故事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显得如此紧密,也让我想起了曾经在新闻和公众号中看到过的真实的无家可归者的故事。导演借主角的想象炸掉了国会,更是在映后交流中直截了当地说出"我对世界的愤怒还说得不够"。从电影到现实,从无家可归者被杀害到安倍遇刺,日本社会弥漫着形状各异的暴力因子,引起了我很多复杂的思绪。另一方面,电影里的很多有趣的设计还是让人会心一笑(有是是苦笑),也体现了导演看世界的一种轻快的眼光吧。最喜欢的一处是玛利亚问店长是不是保证没有骗自己,店长答是之后,玛利亚扒开了店长的口罩又问了一遍,真有意思哈哈。
如果现实能如剧本
依托答辩,人都死了还要被导演这么祸祸,太缺德了。设定成年轻19岁,导演也不喜欢老太太嘛。女主心甘情愿帮前夫还债,给老妈养老钱却很不情愿,没房子没正式工作还有闲情逸致搞手作,玩猫,喝酒,一分钱存款都没有流落街头才开始想着省钱买点特价品,失败者活得像女强人。导演夹带私货,憎恨脚盆的一切,最后还变成了恐怖分子
改编自新冠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片中展现了不少社会问题(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职场骚扰、信贷风险等),但整体上显得四平八稳却心余力绌(被纪录片吊打)。结尾的桥段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最终遇到了石油国的小王子是个什么鬼?苦难就是苦难,它不值得被歌颂,把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当做励志故事心灵鸡汤强行灌输给底层人民就是一种罪恶,形同圣母附体雷劈八方扑街一片圣母无恙。“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是最明亮的地方,有人流,也有汽车经过。因为是车站,它一直都有灯亮着。大概只有这里,能让她稍微有还活着的感觉吧。”然而在那一晚,她没能在公交车站等来“黎明”。“她就是我。”同时期国内发生也了不少“世界奇妙物语”,譬如与本作最相似的就是在沪上蜗居电话亭的外地阿姨的故事......天地不仁,万物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什么,三浦贵大原来是山口百惠的儿子,生活条件太好了吧!
今天的愿望是,不用看到明天的世界。
不要歌颂苦难
看完最让我直观的就是这部电影的背景和主角的处境,不难让人想起去年四月份上海封城期间那一位在电话亭住了一个月的女士,回想去年看到或遇到的种种,很难不让人感同身受。这是真人真事,现实原型在公交车站流浪将近三个月,最后被一个中年男子用石头打死,她的死在日本社会引起巨大反向,很多问题被搬上台面,但都只是游于表面,深层问题无法解决,就像这电影结局的改编一样理想化,不敢直面现实。如实把真实事件结局搬出来会比那虚假的炸弹来得更爆裂震撼。
前半截真很像电视剧,后面导演的同龄人们开始出场表义后有所提升。“愤怒”老炮导演的映后比较有料,交流场还得是bc啊。
关于女性下流的贫困日本社会写实作品。尽管题材残酷,但是还是颇具温泉。互帮互助的日本陌生人网络总算让贫困者找到一些慰藉(但真实存在吗?)
有的人真的是在很努力很努力地活著⋯
前面因为疫情变成流浪人还是挺悲凉的,后面突然又是炸弹又是砖头是怎么回事。
能关注这些人,这些人真的很到位了,但是你不要拍成这样的流水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