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导演也太有格调了吧?
有这样的剧情设计,一个女人在荒郊野岭随意春游,在一条漆黑的隧道里发出有节奏和韵律的歌声来听自己的回声玩儿,这时住在隧道里的野人抬起头来,他毕生都不曾听过如此美妙的声音,用尽力气在隧道另一头发出和声,他所制造的回声无比地粗野凄厉,立即就把那个女孩吓跑掉了。
全篇都以女性美妙的“啊啊啊啊”和男性凄厉的“啊——”作穿插,让我想起布伯的双重呼喊的梦:梦的一开始是他发现自己一个人“在一个巨大的洞穴中,或者是在泥做的建筑中,或者是在一个从未见过的庞大的森林边缘”。
然后会发生某种非同寻常的事情,譬如一只野兽咬下他手臂上的肉,再然后:“我大声呼喊……每次都是同样的叫声,听不清喊的什么,但是有着严格的节奏,有高音和低音,声音饱满到如果我在清醒状态下喉咙一定受不了的程度。
叫声长久而缓慢——非常久也非常慢——这喊叫是一首歌。
在叫声停止时,我的心脏停止跳动。
可是,接着从远方某处传来另一个叫声,是对我的哀悼,那个叫声和我之前的叫声一模一样,是由另一个声音发出或唱出的同样的叫声。
”这些男人只是想去回应那个声音而已。
加兰的《men》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男片。
它拍出了男性给女人带来的恐慌和不安。
其实,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加兰只是用恐怖元素包装了一下。
他的包装挺厉害,能把人带入女性视角,感受到她们的恐惧。
想要看懂这部电影并不难,只需要理解下面几点就行了。
温馨提示,本文不做剧情复述,建议看完电影后再来阅读。
本文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有不同理解,欢迎交流。
1.女主的行踪女主离开城市,去乡村疗伤,然而她始终无法逃离男人的凝视。
在乡村,女主一共去了三个地方,森林、教堂、酒吧。
这些地点的面积越来越小,说明女主能自由活动的地点越来越小。
她遇见的男人越来越多,她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
最后,女主被逼无奈,回到住的地方。
她在外面遇见的男人,以让人恐惧的男性形象闯入她的房间,打扰她的安宁。
女主想要彻底摆脱男人,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要反杀,让男人彻底消失。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影片开头,女主对前夫说,以后我们再也不要见面。
前夫自杀后,依旧以恐怖形象出现在女主的生活中。
只有女主拿起斧头,亲手杀死前夫,她才获得最终的平静。
2.牧师的天鹅在片中,女主问牧师,“what the f··k are you",牧师回答,“A swan”。
字幕组的直译是“天鹅”,有些莫名其妙。
从之前的对话,我们就能明白牧师不是前言不搭后语的糊涂人。
然而,此处他的答案让人迷惑。
如果让我翻译,我会译成“男人”。
swan就是mans的变形,其中w和m就像6和9的关系,swan对应的词汇就是men。
在西方文化中,swan是圣洁的象征,然而在片中,牧师用swan自喻,极可能是加兰用天鹅来内涵男性,看似圣洁的swan,其实是丑陋的mans——man的复数形式就是men,呼应了影片片名men。
牧师和女主的对话让人窒息,是他作为牧师的形象和女主交流,他不能理解女主的生存困境。
牧师问女主,“前夫打了你之后,你有没有给他道歉的机会?
”女主非常困惑。
牧师的观点是女主没有宽恕前夫,导致了前夫的死亡。
牧师的话不是他的个人理解,而是宽恕教义的必然。
这让女主非常愤怒,因为她发现,宗教不能给她安全感。
此后,女主去酒吧喝酒解愁,她发现跟踪她的裸男已经被警方释放。
这让女主非常害怕。
这意味着无论是宗教还是政府,都不能给她安全感。
这也为这些男性闯入女主房间提供了可能。
3.被凝视的女性身体教堂中有男性和女性的雕像,男性雕像呈现的是面孔,而女性雕像突出的是性器官。
在这里,女性是引诱者。
她是主动吃禁果的人——女主来到乡村,看到一棵结满果子的树,主动摘下来吃掉。
我在前文也分析了,牧师也是男性形象的代表,是一个将女主性客体化的男人。
女主离开后,他会用手抚摸女主坐过的椅子。
这个动作有明显的性意味。
他在垂涎女主的身体。
后来,牧师闯入女主的房间,不停说下流话,并且试图插入女主。
这是女主命运的分水岭,她是被插入的被动者,还是主动插入男主的主动者,决定了女主是受害者还是拯救者。
女主最终用刀子插入了牧师的身体,获得了救赎。
4.男人生男人这是影片最恐(e)怖(xin)的镜头。
裸男生出儿童,儿童生出牧师,牧师生出房东,房东生出前夫。
影片还有个细节暗示,裸男是前夫的变形。
前夫自杀后,他的脚摔断了,裸男也有断脚的细节。
男人生男人是男人形象的自我复制,代表着不同男人拥有一样的精神图谱。
为什么这些男人会千人一面?
影片的结尾给出了答案,他们对爱的理解让女性害怕。
女主问她要挣脱的前夫,“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他说,“你的爱”。
这段对话的可怕之处是,男性和女性对爱的理解完全不同。
女性寻求的爱是关系,男性追求的爱是占有。
如果女性爱上一个男人,她会嫁给他,积极缔造夫妻关系。
当女主要解除婚姻关系后,男主却要用自杀来要挟女主。
他要用自己的死亡使女主愧疚,从而剥夺她寻求幸福的可能。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女主身体的占有。
如果我们知道女性和男性对爱的定义不同,就会明白很多常见的情感现象。
比如说,当年的一线明星某波出轨,某波的妻子发文指责小三,始终维系某波的受害者形象。
正宫娘娘斗小三的事件有个情感逻辑就是, 正宫娘娘认为丈夫出轨的根源是小三,而非丈夫本身——男性扮演的是一个被小三诱惑的形象。
只要将小三污名化,就能洗白丈夫,这也是维护夫妻关系的关键。
如果女性出轨,男性对女性的常规态度就是离婚,家暴,甚至毁灭,杀害。
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男性认为妻子是自己的占有物。
结语:本片属于R级,17岁以下人群需要由父母陪伴才能观看。
它是一部站在女性视角审视男人的电影,势必也会引起某些男性的不满。
我觉得《men》值得观看,它把女性对男性恐惧的沉浸感,做得特别好。
女主去户外散步时,始终有大量的背影镜头,这些镜头营造了一种背后有人的恐怖感。
我觉得《men》出现的意义就是,它拍出了女人的不安,也让男人明白女性为何不安。
我在上学时,有个刚刚分手的女同学和我诉苦,说她和男友提出分手后,男友说他不会放过她。
她的男友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他是性格温厚之人。
我当时觉得她小题大做,就安慰她不用担心,这只是玩笑话。
后来 ,我才觉察到,对那位女同学来说,她是真的恐慌。
在这几年,我才逐渐意识到女性在男性面前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有一次,我在深夜看完电影回家,按电梯时发现还有位女生,就随口问她住几楼,我想的是随手帮她按了。
女生愣了一下,说她自己来按吧。
然而,直到我出去,她也没有按电梯。
那一夜,我突然意识到,在那一刻,她猜测我居心叵测。
在某山的烧烤店事件发生后,胡锡进胡总写了雄文,号召我们男人要保护女性,得到很多喝彩声。
其实,很多时候,女性需要的不是男性保护,她们更需要男性管好自己。
1⃣男人的多种形态:强控制欲的暴力丈夫、伪善口无遮拦的房东、不通教化的暴露狂、幼稚出口成脏的小孩、傲慢毫无同情心的警察、虚伪好色空话连篇的牧师… 2⃣从家庭到社会,从生到死,从上层到下层,男权社会帮助男人实现自我复制,于是乌鸦是他们,苹果是他们,无数都是他们,他们共脑共体、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3⃣男人十分自恋,永远只考虑自己。
丈夫考虑自己对妻子失去控制权了,而以爱的名义锁住妻子;暴露狂只因为女主经过他的居所就死皮赖脸地跟着;小孩一个劲要求女主玩捉迷藏,听不进拒绝;警察从来不会考虑自己放走暴露狂会对女性有什么伤害;牧师强制女主做爱,不询问女主意见… 4⃣不要相信房东和牧师,因为那只是温柔的玩法。
可以在得到最终想要前虚伪地帮助你;可以脑子里想的是色欲,嘴巴上念的是爱情诗篇;可以说着“我理解你”然后说是你错了,因为你不够体谅男人。
你怎么不能够站在男人的角度想问题呢?
你这个年龄了怎么能不结婚呢?
房子这么大,总归要有个男人,你一个女人住这,看果然不行吧?
5⃣全片的基调居然定在控制狂丈夫想要暴力闯入自己家却意外身亡,然后女主愧疚不已上?
最后结局居然是从控制狂丈夫口中说出:我爱你?
6⃣一句话总结:男人是一刹那之间就面目全非的,这种生物本身就足够惊悚了。
在套娃之前恐怖氛围很到位,不过也从套娃开始就逻辑全无,为了制造恐怖感而放弃逻辑也并非不明智,想要逻辑和恐怖双得是很难的。
影片中并没有那种突然窜出来的惊吓,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恐惧,而且是女主的内心恐惧,让观众能感同身受。
影片的各种拍摄手法也都非常到位,打光,特写,场景的拍摄都算上等,不过最后的套娃镜头带来的冲击感可能很多观众都不能接受。
影片也隐喻了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很多不尊重,瞧不起女性的男性;主线应该是由于女主和丈夫的互相不尊重和不理解而展开的,这也是现实中常见的问题,影片里是一种极端情况。
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肯定是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相信和互相尊重上的,但现在中能做到的情侣或夫妻往往只占少数。
“为什么要跟踪我?
“”你对我唱了歌呀“。
与丈夫冷战然后对方从楼梯滑下死亡的妻子,前往乡间别墅度假。
从丈夫,airbnb的房东,到pub的客人,工作人员,跟踪裸男,教堂楼梯男,牧师,警察,全为男性。
在剧中,男性的形象总是带着激烈情绪的:跟丈夫的争吵,还有被其推倒在地;房东虽然笑嘻嘻的说着不好笑的事,做起事情来的偏执,还有听到她“疑似离婚”独自前来时的微妙表情变化;pub个人对于这个不速之客,外来人的冷漠,当地警察对于她的不屑,还有要玩捉猫猫被拒的金发女郎面具男,以及那个一来就带着谴责的牧师。
相比之下,全片少有的其他女性角色,对话总在关键时刻信号中断的好友,捉到跟踪裸男后前来安慰的女警察,跟前面那些男性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理解,温和,柔情慢慢。
对于片尾部分的人生人,从各种“洞”中诞生部分,走两步即大肚子然后倒下下一个人出生,裸男,面具男,房东,还有最后,丈夫的双脚冒出来,最后走到了她面前,在沙发上坐下“我要的只是你的爱而已”。
这个故事,有一种对女性的非友好性,可是又不能否认其在承载诞生的重要性,于是变得很扭曲,类似嫉妒大概都是来源于羡慕。
故事不算是紧凑到吸引人目不转睛的地步,整个的氛围倒是一贯性的冷峻古怪。
从那个林间的隧道,到教堂里正面反面的石板,还有出生时的洞,以及落了一地的苹果,有一种大概懂了ta想说什么,又没琢磨出来这个立意的总结局在哪里的飘飘忽忽。
总的来说,偶尔有趣的故事总比满满套路的电影好。
男导演以女性视角来阐释男人甚至表达女权思想,难免有些刻板,以女性为主观受体,借助根植于女性意识中普遍化的符号与标签,以奇幻且略重口的分娩形式幻化出男人的不同本性,隐喻男人对女人的各种诉求。
丈夫的占有欲,对性与爱无止境的索取;房东的产权观念、责任意识,以及对房客的保护欲;流浪汉的窥视、跟踪,以及无边界的野蛮闯入;顽童的游戏心理;神父的教化与规训;警察的例行公事,无关痛痒的关心……而那所古老的乡间别墅则隐喻着男人对女人施加迫害的牢笼——婚姻。
它是一个魔咒,即使早已破碎,依然能死死锁住女人。
因离婚而自杀的丈夫为这个女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她最终靠一把斧头走了出来……当然如果仅就这些思想,远不足以给五星,激发我冲动的是摄影,画面太美,叹为观止。
你也许收藏了很多能随手拿来做屏保的图片,但你无法让那些风景流动起来,讲出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绿色男人不是鬼,他是古神的化身,一位凯尔特人的古老神祗。
片尾跳出的片名,男人。
这恐怕是哈珀顿悟之后的由衷感叹吧。
一如果更容易让人看懂的话,《男人》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
关于片名是《人》还是《男人》,我认为是《男人》。
电影《男人》引发了两性之间的争论,甚至是争吵。
我的观点是,这电影里面讲的男女之间这点事,都是大实话。
女性观众看过电影没必要觉得解气,因为电影里讲的这些事情对女性来说很无奈、很心酸。
男性观众看了这电影也没必要觉得受到伤害,权当是良药苦口吧,咽下这碗药汤子,不说包治百病吧,至少能多活十几年。
二电影的故事很容易被误解。
观众很有可能理解为,一个男的绿色鬼,他作怪残害女主角。
然而,电影里面的绿色男人不是鬼,他是古神的化身,一位凯尔特人的古老神祗。
这个绿色人接触女主的目的,既不是强暴女主,也不是吃了女主,反而是回应女主的召唤,帮助女主打开心结。
只不过这位神,祂活跃的时代,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因此祂帮助人类的方式有点过于原生态,原生态到现代人接受起来有些不适。
女主角哈珀心结的根源是西方宗教里面的一个概念,原罪。
哈珀刚踏进别墅花园,便摘了一颗苹果吃。
这苹果就是原罪。
亚当堕落都怪夏娃摘了一颗禁果给他吃。
詹姆斯自杀都怪哈珀没有原谅他。
这就是外国人的宗教强加给女性的原罪。
三我们不是外国人,也不信基督教,那么我们能不能安心吃瓜放心看热闹呢?
这瓜我们恐怕是吃不上,因为我们虽然没有原罪的概念,但是我们有人尽皆知的,红颜祸水。
我们甚至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具有极强迷惑性的说法,其本质上是捧杀。
我们是这样教育后代的,我们的父母同样如此教育我们。
即将成年的孩子,总是被告诫,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詹姆斯自杀,是他自己的行为,怪不着哈珀。
商纣王昏庸无道,是他自己的决定,怪不得苏妲己。
即便如此,外国人相信原罪,我们相信红颜祸水。
我们都接受过成年人应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却又自相矛盾一般的相信原罪或者红颜祸水。
这是因为这些概念都已经被时间深深的蚀刻在人类的潜意识里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话每天有人在你耳边不停重复,一念就是几千年,即便你不相信,也会被洗脑。
即便是铜皮铁骨的孙悟空,也被紧箍咒给拿下了。
这就是哈珀的问题所在。
她表面上不承认詹姆斯的死错在自己,但是她的潜意识却责怪自己。
哈珀自相矛盾的原因,导演把它解释为,原罪概念的影响。
当然,导演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只看到西方宗教里的原罪,其实,他探讨的是一个涉及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
这样一来,电影的目标就很明确了。
电影打算让哈珀的潜意识,否定原罪的概念,不接受害死詹姆斯的指控。
四哈珀的潜意识不原谅自己,这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事。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于是乎,电影给哈珀开出的药方是,两位古神的神迹。
有这么一个场景,哈珀进到村子里的教堂,教堂的神坛前摆着一个诡异的石头容器。
这个容器正面的浮雕,是古神“green man”,而容器的背面是另一位古神“Sheela Na Gig”。
这两位神,他们的名字很难准确翻译成为中文,因为这两位古神虽然是外国人的神,但是就连外国人自己如今也无法考证他们的真名。
Green man还好说,这两个单词我们可以直译,把祂称作绿人。
Green man至少还能有一个现代英语的名字。
至于Sheela Na Gig,在发现这位神明的地方,在当地古语中也无法找到解释这个名字含义的单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名字,很无奈,都是外国学者通过研究之后,斩钉截铁的表示就叫这么个名字吧。
于是乎,其他学者反正也没有证据反驳,干脆就这么叫吧。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二位,要是非得让外国人翻译成的英语单词,还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五Green man是一位森林之神,祂的象征之一是春天。
春天的权能包含周而复始,和生育,进一步将周而复始和生育的权能相累加,就会派生出一个高级技能,那就是重生。
我们在片尾,看到已经自杀的詹姆斯重新出现在哈珀面前,这便是Green man的重生神迹。
我们看到为女主做笔录的女警官,她说过,女主初遇变态男的地方叫“科特森”森林,女警判断变态男就住在这个森林里。
这是因为传说中古神Green man的家就是森林。
Green man和Sheela Na Gig这二位古神,在基督教里毫无疑问是异教神明。
那么,他们怎么会出现在教堂里面呢。
Green man能出现在教堂里,正是因为他掌管重生的权能。
教堂里供奉的那位神,不正是被罗马人杀害之后又重生的吗?
Sheela Na Gig的形象经常和Green man一起出现在英国的教堂里面。
有人认为这只是巧合。
也有人认为,这两位神是一体两面。
Green man是男性形态,Sheela Na Gig则是女性形态。
六至于Sheela Na Gig的象征和权能,已经无从考证,如今祂主要被英国人当做避邪的符号。
原因是当地人相信邪灵害怕这位女神自己用手指敞开的器官。
他们经常把Sheela Na Gig的浮雕刻在高高的塔楼顶端,这用法就和我们的照妖镜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这部电影的采访中,导演兼编剧亚历克斯·加兰,他提到过,许多年前英国也搞过反堕胎法案,就和这两天的美国一样。
结果自然也是引起了广大英国女性的抗议。
当时的艺术家们把Sheela Na Gig画得到处都是,女权的守护神成了这位女神被现代人赋予的新权能。
不过,使用女神形象的艺术家则坚持称,传说中Sheela Na Gig本来就是守护女性的古神。
换句话说,女性有了困难的时候,这位女神将会替大伙出头。
七我们看到绿人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哈珀的时候,哈珀吸入蒲公英,画面闪回了一些我们前面没有见过的镜头。
这组镜头的时间点应该是哈珀逃离隧道。
电影开头,哈珀跑出隧道之后,她发现路的两边是高达6米以上的陡坡。
哈珀只得沿这条路继续往前跑,直到她跑到另一条隧道的入口处。
然而哈珀发现的第二条隧道是条死胡同,隧道的入口被砌块砌死,砌筑的墙体上还装有一扇紧锁的生锈铁门。
电影的正片里面,哈珀眼见隧道被堵死,果断选择攀爬陡坡逃生。
可是在闪回镜头里,哈珀则是用力敲打铁门呼救。
哈珀在隧道里的咏唱,她逃跑时候卷起的蒲公英,她敲击铁门的求救声,这些动作组成了一次召唤,她的召唤惊扰了森林里的古神Green man。
哈珀来到森林边缘的时候,看到的男人是没穿衣服的,这是因为他刚刚化作人形,不可能穿着衣服。
正因为他是从森林化身而来,所以他满身都是青苔。
不过,这时候哈珀的召唤仪式只做了半套,神响应了她的呼唤而来,可是哈珀却没有许愿就逃跑了。
我们看到绿人站在森林的边缘并没有马上追上去。
这是因为,此刻神也很无奈,本来是一单送修的生意,现在搞成了上门服务。
八有的观众认为,隧道里追哈珀的那个人就是小绿人。
我们仔细看一看那一组镜头,隧道另一端跑过来的男人,身体两边衣襟摆动,这人是穿着衣服的,小绿人是光着身子的。
这个男人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当地人,他或许是以为哈珀需要帮助,或许是想跑过来阻止哈珀进入森林深处,当然不能排除他想要攻击哈珀的可能。
我们看到哈珀逃跑的路途中并没有岔路,以那个男人奔跑的速度却没有追上哈珀,要么他是放弃了,要么他真的是Green man 化身,引导哈珀开始仪式。
这些我只能猜测,无从考证了。
关于村子里的男人为什么都长着同一张脸?
这是因为哈珀来到村子之后,只看见房东。
随后她触发了Green man的仪式,因此她看到的Green man化身是以房东的形象出现。
因为哈珀已经陷入仪式的影响,因此她看见村里的男人,都顶着房东的脸。
哈珀最先看到的除了房东之外的男人,是响应她报警,前来出警的警察。
这时候,男警官还没有显示出侵略性。
这是因为仪式还未完全开始。
哈珀进入教堂之后,她情绪失控,对着刻有两位古神的石头容器尖叫。
我们看到容器背面Sheela Na Gig的浮雕响应了哈珀的祈祷,浮雕上的光影开始流动,至于向女神祈祷的方式,则是尖叫。
哈珀看见詹姆斯坠落的时候,她在尖叫;哈珀把自己浸泡在浴缸中冲淡袭来的痛苦回忆时,她在尖叫;哈珀捶打森林中的铁门时,她在尖叫。
九这些镜头都出现在Green man朝着哈珀吹出蒲公英种子时那一组闪回里面。
Sheela Na Gig回应了哈珀的尖叫,祂要替这位尖叫的女性出头了,但是祂身上的光影很快暗淡下去,反而是Green man浮雕上面的光线明亮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看见,哈珀在林间小路上夺命狂奔搅动起的蒲公英,落入了森林草地上一头死鹿空洞的眼窝。
哈珀愿望已经收到,祭品已经就位,Green man出现在一个长满地衣的小房间里,这个房间屋顶的形状,和教堂门窗尖顶的形状是相同的。
Green man在哈珀完成祈祷的地方教堂的某个塔楼上再次从地衣和青苔中现身。
我们可以看到,Green man撕开一块额头上的皮肤,把一片叶子埋进皮肤里。
直到Green man分娩时,他的脸已经变成了浮雕上Green man的完整形态。
从Green man分娩时候的姿态判断,在导演的心中,Green man就是Sheela Na Gig,他们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位神。
只不过,哈珀的这一单任务,需要神以男性的形象来了结。
十我们前面讨论过,现代人总是教导快成年的孩子,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些孩子里面可不光是有男孩,同样也有女孩。
成年男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年女人同样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不是说,坏人伤害了女性,因此女性要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负责呢?
当然不是,这绝对是偷换概念。
伤害他人,是坏人的行为,受害的女性又如何为他人的行为负责?
詹姆斯死亡这件事,还有他的死伤害到哈珀这件事,是詹姆斯的行为造成的,詹姆斯负责的方式,应该是死的透透的,赶快投胎转世,不要再来骚扰哈珀。
然而,选择嫁给詹姆斯,是哈珀自己的决定,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至于她负起责任的方式,那就是,果断的、不留情面的、不带丝毫怜悯的切断与这个男人的所有关系。
这不光适用于夫妻之见,也同样适用于闺蜜之间,或者基友之间。
交友不慎是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责的方式就是不要藕断丝连,彻底斩断和无良之人的所有瓜葛。
十一电影的导演对于古神是如何解开哈珀心结这样的细节,他三缄其口,他的答复是,让观众自己发挥想象。
不过演员却透露了很关键的信息。
这部电影里面除了詹姆斯之外的男性角色,都是由演员罗里·金尼尔扮演的。
罗里·金尼尔提到他扮演的每一位角色都象征着男人身上的一种元素,当然不是什么优秀品质,而是一些不讨人喜欢的元素,特别是不讨女性喜欢。
Green man具现出男人每一种不讨人喜欢的样子,下了血本惊吓哈珀,他的终极目标是掐断哈珀对男人最后一丝同情心。
在Green man这一顿折腾之后,哈珀最初看见Green man分娩时,还惊恐万状。
等到她眼看着村里的男人一个接着一个出生,此时哈珀的内心已经毫无波澜,转身便朝着房子走回去了,折腾了一晚上,累了。
无论男人们如何尾随哈珀,翻着花式分娩,她都无动于衷。
詹姆斯临死前威胁哈珀,如果他自杀这都是哈珀的错误。
哈珀的反应是否定詹姆斯,制止詹姆斯继续说。
哈珀阻止詹姆斯,是因为她知道詹姆斯如果真的死了,她真的会责怪自己。
假如哈珀真心认为詹姆斯的威胁纯属无稽之谈,她的反应会是耻笑,会是冷慕。
就像电影结尾时,复活的詹姆斯满身是血瘫坐在沙发上,哈珀问詹姆斯你想要我做什么?
詹姆斯的回答是,你的爱。
哈珀并没有和詹姆斯争执。
这是因为,她对詹姆斯毫无新意的要求表示冷漠。
哈珀反而饶有兴致地玩弄着斧子刃,这是因为詹姆斯幼稚的推卸责任,在哈珀看来无聊至极,还不如一把毫无乐趣可言的斧头有趣。
最后,詹姆斯的话实在是太过于无聊,无聊到哈珀觉得他很可笑,因此哈珀牵动嘴角以干巴巴的冷笑回应詹姆斯的幼稚,并且漫不经心的回答了一句,是哈。
随后跳出片名,男人。
这恐怕是哈珀顿悟之后的由衷感叹吧。
(完)文/逐年追影(逐年追影一个研究电影的公众号)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复杂。
一方面这电影的确表现了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受到的压榨。
但另一方面给我感觉很像是“女性主义命题电影”,抗着“女性主义”的大旗来消费女性,忽略了女性真正在社会上遇到的问题和苦难。
整部电影就是男性的凝视总结。
有一种他要创作一部社会议题的电影,用女性主义命题更好,于是头脑风暴地想出几个关键词:“女性 反抗 压迫 意淫 暴力 伪善 性侵犯 口头暴力 PUA”变成了扩写的关键,以这种刻板化、脸谱化、符号化的方式忽略了女性真正的具体的苦难。
一整部框架式电影,画了一幅以女性为主的大轮廓画,将一些刻板行为填入其中:裸露的跟踪狂、猥琐好色的牧师、伪善的房东、巨婴男童……用诡异的音乐和女性呐喊的声音缝合起来,看似把女性的心理恐惧给具像化,实际上对女性真正的苦难一无所知。
如果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表述女性觉醒和女性的苦难,那么它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叫醒沉睡的人。
让不理解的人理解,让无法共情的人共情;而不是让已经觉醒的人去苦哈哈地解读安利,让不理解的人看得云里雾里。
结局生子的男性,个人非常不理解也大受震撼!
感觉这一部分也有点厌女,男人无法延续后代,所以希望都在女性身上。
没办法生育的男人,只能自我繁衍…反而又警示了男人:别惹毛女人提起斧头抡你,否则你没后;或者是女人拿起斧头对抗着一群一模一样的男人,他们不断繁衍生生不息,不停地恶心你。
总归就是没女人啥事。
个人觉得写得好的女性作品(不论是电影还是书籍)它都是具体的、详细的、浅显易懂的。
不是神秘的、话说一半的、解读猜测的。
好的女性主义电影应该是很细节、很具体的苦难,剧情什么的都要让人(包括男人)理解而不是猜测。
就像《沙漠之花》《82年的金智英》就是具体的女性群体能感受到或者是会经历的一种苦难,不需要很诡异的音乐和呐喊,观众就能感受到压抑窒息,至少是普通女性观众都能感受到窒息,去思考这样的生活有没有意义。
《沙漠之花》让更多非洲女性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去,不接受阉割不接受童婚;这种现实的真实事件,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非洲部分国家对女性实施地残忍割礼行为,还让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大众切实认识到感觉到女性割礼的恐怖与伤害,督促社会根除这种陋习;《82年的金智英》让大多数韩国男性在网络上抗议抵制,他们就是看懂了片中女性现实的无力感和压迫感才自发抵制,对女性觉醒的恐惧转移到男性身上说明人们感受到女性社会结构上的弱势害怕她们改变。
但这部电影很空,看完觉得力气无处可使,你能抨击什么呢?
只能无意义地归纳到“男人都这样” “啊,我又厌男了。
”但人类世界的构成不就是男的,或者女的,这种厌恶只会徒留烦恼。
还是像海马星球性别即种性那期所言:“女性应该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必时刻聚焦男性,还被扣上教唆性别对立的帽子,而是有耐心的去倾听女性的声音,去关注支持女性创作者。
”ps:这部电影的手法和创作风格注定了千人千面,从哪个角度解说根据观看者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女性意识觉醒者肯定能看懂电影想传递的信息,但我个人实在是不喜欢这种空虚无意义的女性主题。
ps:最后男人生男人那块我真的不理解,这是没有摆脱女性的生育性思考吗?
如果女性拿起斧头,世界将会由残缺的男性通过自我繁衍生出共享同一张脸的男人?
不理解但是大受震撼🫠总之全片就是下面五句话的扩写😅
神——惩罚吃下智慧🍎的女人亚当——第一个男人,播撒种子,以女人躯体为养料,让女人腐烂,吃下智慧的🍎后,不是用树叶遮住吊,而且遮脸绿叶人——春分、发春,重生🍎——女人独自吃下,得到智慧和愉悦,自己与自己的共鸣和声,男人强制以生育、繁衍冠以神圣的目的用来钳制女人的自由,圣歌变成恐怖,女人罪的由来塞壬——男人自认是被诱惑脱胎——阴魂不散,都是你害的,女人是个盛放胎儿的器皿房屋——把女人赫退进房屋,以保护的名义,然而呆在房子里也不能避免闯入侵犯和恐吓男人这种生物,对女人有深深的误解
不得不说将女生视角里的很多男性问题都抛了出来,电影表现形式也不错,恐怖诡异又让人印象深刻!
片头里女主经历丈夫的精神压迫后又沉浸在丈夫死的阴影里,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满眼的绿色确实是能治愈!
之后出现的房东男、面具男、教父男、裸露男、警察男,不同的妆造不同的身份,但是用的是一张脸!
这个设定很有意思,这几个人都代表了部分男性的问题,特别是女性视角里的男性问题!
对女性造成恐惧的怪物都是男人;卖惊奇包装,主打心理惊悚,效果很一般;总觉得这样的作品很投机取巧,试图装得很有特点很有难度很深奥,其实一眼看穿并没有多少技巧和内容。
树林山洞那里拍得好好的,后面那是在干嘛啊yue...男主拍这片牺牲可比黑镜里首相x猪大了去了
心理悬疑片,有惊悚氛围,但并非传统意义恐怖片。导演在电影中设置诸多隐喻,如蒲公英象征精子,不由分说地在女主眼前布满。如苹果象征着禁果,隧道象征阴道。而同脸不同人的男性角色则是女性眼中抵触的各类男性们——暴露癖/羞辱女性/看似文雅实则男权/暴力对待女性/威胁女性/轻视女性……层出不穷,仿佛永远逃不出的劫难之地。果然,结局时导演创造了一幕充满了想象力和诡异感的场景,这个场景足以载入史册,也足以恶心所有直男——男人“生”男人,一个恶心的男人倒下,还有下一个站起来,最后,他以“爱”之名,希望唤回女主的关怀。你觉得,你作为人,会为一个变态回心转意吗?那就对了,虽然导演没有拍出女主的选择,但后面她的笑容告诉我们,远离了渣男恶男变态男,人生就会好起来。
家暴后意外去世的丈夫成为了萦绕女主的鬼魂,他变成各种不同面貌的男人接近她,复现过去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社会性和私密性的创伤,她也用“杀死”(其实并不是她的本意)丈夫的方式杀死了后来的鬼魂们,这种重复其实是痛苦的疗愈过程。看完觉得这部恐怖片明明是现实主义/女权主义activist作品,女主在梦魇中经历的一切就是女性在生活中反反复复经历的东西,或许在电影的梦境中恐惧所带来的同理心能被分享给男人们吗?
故事其实很简单 最后男性生子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A24的构图和色彩bgm真的是一绝~
起初是在看妈的宇宙前的贴片预告和Men这个标题吸引来的。当时就在疑惑为什么用复数的Men,结果看了片子后面的那段高能片段之后就完全理解了,男人的toxic犹如病毒一般无限重复和复制,like vicious cycles keep repeating itself,这也是为何村子里所有男人都长得一样的原因。还有一点女主老公自杀之后的手部脚部伤口和后来村子里的所有男人的伤口一致。
挺有潜力的一个大设定怎么拍的这么潦草呢
一代一代无穷无尽
一部相当意识流的,似乎很高深的电影。画面可以,血腥暴力程度也可以。但是整体挺烂的。
伊甸湖边有个狗镇 狗镇里有很多稻草狗....
以为是带着文艺气质的心理惊悚,没想到后半部分直接cult氛围拉满,“生育”部分的特效想到了The Thing.男人和他们脆弱又恶毒的masculinity就是系统性下的Cthulhu,脸庞与生殖器只是容器与装饰,而对于女性的控制与剥削是最终成了一种性别化的mythos.虽然符号和意象的使用非常直接,但是这种直接或许更加符合电影中带着grotesque的“拷问” ---父权制下的控制与侵犯permeate the mundane life,而女性要付出超越灵肉的代价才可以真正直面这种不公的建制。另外声效做的非常不错,基本上是用声音塑造了女主角精神动向。
映射男权社会,我愿称之为现实主义精神污染恐怖片。
now you see why it s MEN not MAN.
上次看到生孩子还是一个日本的极道恐怖大剧场 牛头,感觉导演是不是从那得到了”灵感”。
加兰太绝了,最后一段实在生猛
新类型出现了,女性主义恐怖片!个人觉得挺适合女性观影的,先忽略评论,自己感受。点点滴滴的日常厌男瞬间被高度浓缩,不少片段都让我共情。配乐诡异,开头的高饱和度森林也是如此刺激神经,最后的套娃名垂cult史(接下来是过度解读以及胡言乱语)所有的寓言式电影似乎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考空间。整部电影似乎都是女主离异后对男性的思考,从害怕,需要,到厌恶。离婚也是女性和父权社会的离异,男人威胁,暴力,所有方法用尽后,女人毅然决然离开,开始思考。门,洞穴都代指yd,所有的绿都代指生殖,性欲让男性对女性的价值分成两半,母亲与娼妓,厌女又觊觎女人。但女人不是被凝视的存在,而是她自己啊……love?plz be honest, what u want is fckin uterus
前半部分几乎都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体验,所以可以闻到所有场景的味道,感觉非常神奇,a piece of ver1.0 me。Alex展示了女性平日能感受到的无孔不入的恐怖,如果男性观众可代入的话,会是很难得的机会。可惜看评论,果然大部分男性观众都不能。大家还在说这是个“厌男片”、“不是所有男的都这样”。另外对套娃那段感到恶心的男性,我特别想问,如果你觉得恶心,为什么会觉得女性天生就喜欢怀孕和生产??:D 身为Alex的大粉丝,尽管我爱死片中的摄影、表演、细节,我都觉得这片女性主义的不够,甚至差点推翻了他想表现的议题。主要是因为当观众看到后半段都是女主的心理幻觉,会消解之前的表达,会认为这不过又是一个“阁楼里的疯女人”。even海报上的营销slogan都变成了又一个新的威胁。
更像是一篇尽量抓了许多重点的命题作文,这样的作文是否真诚见仁见智。填充了大量宗教性别意象符号,当我以为加兰也就如此了的时候,结尾生产那part陡然凶到尖叫,这部分无疑是精彩的,我暂时消化不良。
大家要带着艺术的心态去看这部厌男杰作(男导演拍厌男深入骨髓哈哈哈哈)它几乎将现实生活里女性对男性的厌恶、恐惧、憎恶全部以邪典的形式具象化了。男性至死是少年、男性至死爱当爹、男性天生就抱团。
整体呈现一种悖论,即在一个意喻表达女性困境的电影中,女性反而是作为工具存在,是空洞与符号化的,是接受状况,给出情绪的情节工具。在简单人物转嫁自然环境建筑空间恐怖亚类中,依靠类型惯例推进,并不有改动的情况,只附加了一个性别议题,但在议题处理中又坠入无逻辑的情况,千人一面是一精彩设置,但没有写出相关的现实状况,也未挖掘男女中女性恐惧根源,使其呈现出一个贴近社会议题,但没有真正理解的囧况。如若抽离这层表达,与相关遭遇性恐怖相比,立马落了下乘。同时神秘主义与宗教渲染能令人直白看到始终存在文化与生存的男女位置规划,这与最后不断生殖分裂,从文化与DNA基因方面表达男权社会的性别秩序。那最终裂出的前夫就极为重要,关乎对于这一议题的最终态度,那最后一场戏是什么,是令人摸不到头脑的坐下谈话,使所有都消解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