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青蛙少年案件”真实材料,完全没有提到孩子父母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个宰牛的屠夫这两个因素。
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两点纯粹是导演为了电影情节好看故意设计的悬疑,以引发社会关注。
这在电影拍摄简介中说到过,本来有顾虑不想接拍,但是家属希望拍摄引发关注。
那么父亲的不正常表现也就纯粹是瞎编的了。
母亲的电话疑问,在片子中已经在结局时对记者说清楚了,两口子都知道也收到了无数假冒的电话,只是为了让警方重视查案,才故意说是孩子的声音。
如此而已。
可如果电影真得拍摄成这样毫无线索的情节,就太单薄没什么看的了。
所以,要没事找事的编剧情。
这中间,为什么陀螺玩具会在4年后还在院子中的过道上,不合情理,没有编圆了。
至于为什么父亲偷窥教授,可以解释为是教授的“智子疑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搏出位的心态不正常。
如果真有一个警察确认无疑的嫌疑人,没证据也能通过调查逼出证据。
影片中他跟踪威胁了记者女儿,继续逼迫他就会有更多暴露。
哪会是影片中毫无办法这么憋屈。
为什么将凶手设计成宰牛屠夫这样一个角色呢?
真实材料中有几个要点:现场尸骨中没有毛发和牙齿,这些都不易腐烂,如果是第一现场没道理不存在,所以怀疑是第二现场;三具尸骨中的头颅是凿伤痕迹。
五具尸体就算是小孩,一个人搬运也很困难暴露风险也大。
用衣服以特殊方式打结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拖动。
从实际过程考虑,在山上行凶后就地掩埋是最合理的。
在村中杀人后转移到山上掩埋更加困难和危险。
之所以没有在30万人搜查中发现,可以解释为这些军人都在应付差事,而且也不大可能对全部山地全部挖开检查。
有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搜查有多不靠谱,记者下放时正赶上抽水塘找人,这已经是事件发生后四年了。
在中国如果有这种事,都得最先想到会不会溺水直接排查水域吧。
所以埋藏地点即使不是第一现场,距离也应该不远。
屠夫工具有凿子,还有锤子,杀牛时还有剥皮工序。
所以剥掉头皮带走毛发,有可能,印第安人有此习俗;锤击牙齿可能是出于有咬伤反击后的愤怒。
那么警方到底有没有追查过屠夫、渔夫这类职业人呢?
没看到报道。
既然导演都有此怀疑推论,警方不至于毫无作为,估计是查无结果。
媒体报道,有40岁男子在前一天匿名报案说孩子在山上,第二天在卧龙山工地才被吴姓男子发现报案。
后来警方一直找不到这个匿名者。
假如他不是吴姓男子的同事,就说明匿名者极可能是凶手,一直住在附近,当他看到卧龙山在施工时想到了很快就会挖到尸骨。
一时脑子发烧向媒体先行报料了。
但是案件真实本身基本毫无切实头绪。
如果真得如实拍摄,电影就会很简单很短,顶多在亲属的悲痛上做做文章。
于是导演根据现有证据大胆演绎出了影片前后两大情节要点,所以还是显得有点生硬,诸多令人不解。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
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
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
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搞不懂又名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怎么来的,跟影片的关系在哪。
然后是如下观影问题。
;:1.元昊父紧张教授两人去厕所的原因没有交代清楚。
2.路上出现的玩具是怎么回事?
故意误导观众?
若是如此,玩具出现的理由是什么?
毕竟五个孩子失踪已经那么多年了,没道理家里还会出现玩具。
3.十几年前埋的尸体,骨头都有一些腐蚀了,怎么服装布料还是完整的?
4.结尾尸体最终公式时,怎么衣服又变新了?就算洗过,也不可能像穿旧了的而非埋在土里被分解过的吧。
尸体及衣服作为物证,不应该保持原样吗?
是可以清洗的吗?
5.结果公示以及前面挖掘尸体时,受害父母和村人那么伤心欲绝,媒体只顾拍照争夺前线新闻,这样的媒体人塑造真的好么?
最后,抛开对真实事件改编尊敬,其实整部片子的节奏总体看来把握的并不是很好。
姜pd和教授误判的情节占比太多了,对受害父母情感戏的把握却不是特别充足。
着重一家是对的,但也别完全忽略其他几家啊,总的给一点描写吧。
故事讲的是一个精神异常的钟浩爸杀了自己的女儿,又想杀人,但不想杀自己的儿子,就叫钟浩跑,不然会死(1.40分),注意跑的时候那披风上的结!
(2.52分)钟浩爸出厂了,一秒的镜头。
(53.22分)钟浩爸说下班才出厂,明显是撒谎!
(5.14分)最先是钟活妈打电话给东弼妈,问几个小孩,那时还很早,因为钟浩妈知道钟浩爸要杀人了。
可能她听到钟浩爸叫钟浩跑的话(怀疑的,没有镜头证明)!
(63.29分)挖地板,抽粪抽到一双女孩鞋,因为是他姐姐的,五具白骨好解释!
基因相对也能想通了。
没挖到是转移到山上去了。
(39.58分)老奶奶说的意思是他儿子杀了两个小孩子。
这样就更能证明大女儿给他杀了。
(91.54)法医说的正系法,很少人会,但明显钟浩爸会。
后来杀牛的钟浩也会。
(93分)吴元吉头上的伤跟杀牛一样,钟浩比他爸聪明,他杀牛来替代杀人。
记者的女孩没事就证明钟浩不杀人了。
但杀牛时的那眼神证明他内心的痕苦!
还有很我细节就不一一说了,相信你再去看一次就会更明白。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悬案改编,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均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与口碑。
题材这次是非常好,演员的表演也很有感染力,导演很具有引导功力,前半段大家都开始怀疑家长,后半段也开始对戴帽屠宰者愤怒不已,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就本片来说略显冗长,导演的主观想法表现有些多,过于肯定凶手是谁的做法和另外两部《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尽量只是摆事实的做法相比较,略显震撼力小了一点,戏剧张力大了,可是牺牲了真实性的强度,这对于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电影来说,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杀人回忆》原型华城连环谋杀案凶手被抓,却因超过诉说时限无法对其进行审判,其他两起无头冤案更是遥遥无期,到底是凶手太过于聪明,还是法律太过于死板无情,可是就算是凶手被抓捕归案,超过了诉说时限,又能如何?
▊ 热点辣评《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
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成为悬案。
电影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
一度跟随着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
结果心里却是纠结般的疼痛。
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
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千种无奈折磨和万般撕心裂肺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
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
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
透过这次韩国案件,同样让我想到了近些年,中国也开始有些所谓学者、专家开始提议废除死刑,起初我本着“反对废除死刑”的思想看他们的观点,看完之后,我的观点变成了“坚决反对废除死刑”!
袁隆平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让这些所谓学者,专家吃太饱。
所谓的死刑只是单纯的以命抵命、以暴制暴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断章取义,毫无任何道理可言。
如果真的这些事件摆到你头上,奸杀了你的家人,甚至来回折磨,到头来抓到了他,告诉你要用无期徒刑来摧毁他的意志,那时候的你是否又有现在的理智去捍卫废除死刑的观点,杀人者的人权需要保护,被害者的人权又何尝不需要。
死刑作为终极的解决方法由法律决定,而法律的存在则永远是为了惩戒而不是惩罚。
死刑也一样,如今我们都在强调人权问题,那么死刑是完结人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这就证明了一个问题,法律应该是要高于个体存在。
因为法律是永恒的,而人是短暂的,法律可以将其摧毁,也可以捍卫。
韩国法律虽仍保留死刑制度,但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至今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
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再加上原有的诉讼期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无头冤案至今没有被侦破。
就算现在青蛙少年失踪案凶手被抓捕归案,又有什么用呢?
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又由什么来填补呢?
希望这些案件的凶手能够被抓捕归案,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家人的亲属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电影《孩子们》总的来说,每个地方的悬念留得很足,看完以后会回味无穷。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
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着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
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END-文 |肉肉山审核 |辣黍黍 编辑 |辣黍黍版权归肉肉山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
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
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
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
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
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
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
”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片尾,孩子们在上山的时候,遇到钟浩爸爸,于是钟浩和爸爸一起拉手上山——“钟浩的父母在选举那天也许是收钱了,也许是另有隐情的,想利用孩子干扰选举,最后遇见爸爸的镜头应该是把孩子们领到山上也许是假装捉迷藏,钟浩父母以为选举完就会没事,没想到孩子们会出事,钟浩爸不是凶手,凶手应该就是那个屠夫,但是钟浩父母一定是隐瞒了什么。
”欢迎拍砖。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
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
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
就是这样的故事。
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
这个功力深啊。
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
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
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
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
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
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原来不是一个悬疑片来着,不如说是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超越了一切的爱。
孩子出事,妈妈会突然地心痛。
满世界荒唐地冤枉了父母,可是父母的眼泪依然是为没人相信孩子还活着而流。
跌跌撞撞一路走来,除了父母,没人在意啊。
警察在意的只是记者怎么写这些报道不要让自己脸上抹黑,而记者在意的只是有没有所谓的大新闻。
原来,那么多年,孩子们就在家门口而已。
后续的找到所谓凶手,与男主上门搏斗那段有点假了,扣分。
还不如处理成杀人回忆那段,一个孩子说,那个人长得就是路上的普通人。
父母的爱是一种没有经历就无法体会的爱。
而失去亲人的伤痛却只有自己记得,别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突然想到当年的马航世界,当时满世界的“等你们回家”,可现在还坚持着的,也只有亲属了。
不能放手,不能忘记,此生的终极伤痛和绝望。
希望再也无人需要体会。
绝望。前半部
怎么感觉跟十二宫杀手一模一样的故事设定?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谜案改编,前半段很精彩,后面有点过于煽情显得有点拖沓。但是能拍到这样已经不错了,毕竟有《杀人回忆》珠玉在前,要想超过他有点困难。
视角和zodiac挺像的。。。
悬疑不足,煽情过度,远逊《杀人回忆》。最蛋疼的就是那个教授,极端狂妄自负,典型的推理小说看多了的中二病。
痛彻心扉。愿孩子们安息。
从始至终弥漫的悲伤气息给电影定下一个悲观的基调,毕竟在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稍微动动手指就能知道整个事件的经过,所以导演没有刻意回避结果的基调无可厚非。而电影中两次寻找嫌犯的过程都不是由警察主导的方式进行貌似导演又想跟我们说明点什么,但如果改由警察去破案是不是就能避免片中的鲁莽行为呢?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只有那家伙的声音没看了,觉得三是个吐槽点啊,不知道我天朝的未解谜案是太多还是太少了。。。
重点在孩子死后的过程,还是沉重。
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较《杀人回忆》,还是有所差距。前半部十分出彩,也颇为吸引人,但因为过于煽情以至于其后故事悬念性不强,结尾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值得商榷。或许是因为真实故事改编缘故有所限制,如若似《杀人回忆》般的开放式结局,我想会提升很多。★★★☆
唯一的噱头也就只是「真实案件改编」了吧(抠鼻
不懂大家到底有什么好被感动的。。。悬疑各个方面也不给力啊
泪奔TAT
应该能拍的更好的 比杀人回忆差点
原来打的是亲情牌啊~
绝望
当年出动近30万警力都没找到尸体和真凶,本来是一很沉重的事件,却被电视制作人当做娱乐片来制作,不知道当年是否真的就这么没有真凭实据就去挖受害人家里。后面找到那杀牛的也很牵强,结局太烂。
那个姓姜的就特么一傻逼~~
不是人人能都像奉俊昊那样能把握好这样的题材的
好题材,但叙事的节奏感把握上,还有剧情对于观众情绪的引导上多少还是有所不足。不能仅仅指望人性中的一抹同情来换取观众的眼泪与共鸣,讲故事的艺术也是背后重要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