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机长来看的这部,总得来说以小见大,开篇一对即将和离的夫妻意外合作服务同一个航班,起飞后发现降落架有问题,几次尝试均无法正常放下,只能紧急迫降,在所有人的努力下终于成功降落,夫妻俩通过这个事儿和好,故事结尾打在俩人从另一边走出,错开鲜花和掌声,和女儿团圆。
(其实看的时候依照惯性会想降落后是不是有个大爆炸危机更好看更冲击,后来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是原片的处理方式比较好,前后呼应,定在身后是欢呼身前是团圆更能体现机长的伟大。
)其中细节描述很到位,各单位部分团结配合,飞机上的乘客还都很听话,虽然有点小小插曲,但很快解决不占时长,夫妻俩人从和离到团圆的结局也是依靠迫降而转变,其中没有过多描写俩人间的感情,所有事都围绕着飞机如何降落去推进,每一场戏关键也很紧密,推荐!
(有个小细节值得表扬,飞机出事前单位联系地面机长时,机场开车过去,途中有经过一个没有信号的山洞,增加了紧张感。
其实可以简单处理地面机长接到后马上回去,虽然情节加快了,但那种紧张的感觉却没了。
)
感觉挺惊险刺激的,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些人纠结一些驾驶细节,以及影片里的一些领导,这些描写挺符合中国实际的啊!
影片里的一些细节或许与实际情况有差,但这不应该成为给低分的理由,看很多人打一颗星,真心不明白,电影跟实际难免不同,成天纠结这些,那很多电影都可以打低分!
感觉有些人口味真心有点挑
总的来说拍得还是挺感人的,就是越回味越觉得带有政治宣传。
这样就不好了。
啥时咱中国片能自然点再自然点就好了。
机长和机组人员的无私,爱心和勇气。
地上人员的齐心协力和付出的努力。
哈哈,旅客就多姿多态了,可爱极了。
没搭过飞机的老两口,焦虑的光头,一心想着一箱子钱的老厂长,抱孩子的妈妈,穿白衣的武林高手,还有一对老外,各种人的心态表现的还不错。
最后结局圆满,啥事没有。
话说,尤勇大叔真真一脸警察相啊。
里面的市长跟我们胡爷好像。
还有记者抢新闻安排的太TM敬业了,搞不好害死人。
回头又去看了一遍紧急迫降,跟中国机长一样的主旋律片,甚至这本还更政治化一点,尤其是救援部分,红果果的歌颂党和政府处理危机的好手段,好多人因为这个给打了差评,导致豆瓣评分还不如机长。
而且的确年代久远,可能某些方面的确拍的比较粗糙,已经不符合现代大片的审美。
但是,比机长拍的要好!
首先主角机长,两位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都是硬汉路线,帅的都是一个风格,技术过硬心理过硬的机长形象都立住了。
但区别是,邵兵演的是人,张涵予演的是神。
邵从发现起落架故障是沉着应对,到几次完美的飞行动作试图放下起落架铺垫了过硬的飞行技术,到果断要求迫降的决策力,到迫降前的心理紧张,到危险时刻想起女儿,到顶住压力完成迫降之后的虚脱。
整个人物是丰满的,是人性化的,是让人信服的。
张这边就单薄太多,着重刻画的是一个冷面神,不苟言笑,然后就没了。
剧本能给的发挥空间太少了,甚至为了突出机长的飞行技术牛逼,只能强行加了一段神化了穿越云层缝隙与雪山擦雪而过的戏码。
心理变化上基本没有,虽然危机时刻也有想到家里的小女儿,但情感完全被喊口号式的我要把所有人都带回去这种高光掩盖了。
飞机降落后,也完全看不出机长有任何心理活动,像个正常人似的,仿佛只是完成了一次正常航班的飞行。
与袁泉的对戏更是尬上天。
即使不像邵那样与老婆徐帆相拥而泣的情感爆发,至少也得有些劫后余生的感觉吧。
完全没有,反而大摇大摆的出来接受群众检阅。
太假。
女主乘务长,也都是我喜欢的女演员,都是演技派,甚至在气质上,袁泉还更胜一筹。
但是剧本给的人物上,丰满度差太多。
袁泉演的,是个优秀专业的空姐,像一个优秀的模板,其他,其他就没有了。
人物性格没有,家庭背景没有(似乎铺垫了婚姻不幸福,但是完全没有展开),高光时刻给了段说教式的大长篇,与机长的对手戏基本没有且尬。
徐帆演的,是个与丈夫机长有生活矛盾的妻子,是个性格泼辣直爽的女汉子,嘴硬心软会直接怼机长,自己手下的空姐与乘客发生摩擦也会私下表达不满,事故发生时会强压的哭腔用镇定的声音安抚乘客,迫降前与机长的对话又是一个专业的空姐也是一个担心丈夫的妻子,又扎心又显人物性格,迫降之后与机长相拥与女儿团聚都是这对患难夫妻的高光时刻,处理的都特别人性化。
美女空姐团。
机长里基本背景墙的存在,我很美,我很专业,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讲真用乘客素质这么差来反衬空姐的专业很尴尬,却也是没办法避免的。
但两本处理的度却也不同。
机长这本就是故意无理取闹。
迫降这本却是几个人物形象鲜明的小人物,神经质的,嗜钱如命的等等。
挺神奇的是,两本的女二都是个要嫁人最后一次飞的人设,完成度却差别好大。
迫降里的,人物性格是与从新手空姐黄奕的八卦对话中展开的,像极了我们平时工作时的样子。
这是个倔强的姑娘,被乘客刁难给的是职业却带着个性的微笑,被乘务长批评明里给的是服从的微笑骨子里却满是不服气,从前面不肯说不飞的原因,到危机时刻情感的爆发吐露不飞的原因。
与乘客的对手戏也全是戏,全是性格,泼水,抱头安抚,当众脱袜子说服乘客,展现了一个性格生动专业过硬的空姐形象。
而机长这边的李沁,人物性格没看出来,高光时刻是晕倒受伤后在众人的呼唤中站起来的一刻。
讲真我没有被感动到,反而有种突然就站起来了的莫名其妙,不知道还以为是生化危机尸变了。。。
剩下的空姐就更没存在感了,大概是负责扮美和调情用的。
迫降那边,起码还有个没整之前美出天的黄奕,与老手空姐一起,通过对手戏互相展现各自的人物性格,是个挺生动的小空姐形象。
乘客的群戏。
机长那边,展现的人物很多,回家的藏族小孩,带着照片去看老战友的老人,无理取闹的老板,负责和二机长调情的美女,准备表白的小青年等等。
人很多,但是给人乱,莫名其妙的感觉,反正导演叫干嘛就干嘛,叫闹事就闹事,叫发疯就发疯,叫竖大拇指就竖大拇指。
迫降那边,是神经质的老板,视钱如命的厂长,恩爱的老夫妻,从头到尾镇定自若的老神仙,从头睡到尾还以为自己在坐过山车的国际友人,一个个小场景刻画的很有意思,也调剂了原本紧张的情绪。
地面的调度方面,显然迫降的戏更多。
因为机长里的通讯中断了,地面的戏除了常规的安排好后勤保障工作外,基本只有干着急的份。
迫降就不一样了,通讯是完好的,从尤勇的远程指挥力图排除故障,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现场坐镇,模拟可能情况制定迫降方案,全力调度各方救援力量,消防的迅速科学的扑撒放火泡沫,武警的及时抢救捣乱的翻车记者。
特别的官方,但你别说,中国官员不就是那样的做派吗?
真神还原有没有。
更别说演市长的演员神撞脸胡姓国家领导人。
差一点就以为这是个纪录片而不是电影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更何况还没拿出老外封神的空难影片来对比。
中国的灾难片想要爆,看来还差好多口气。
飞机迫降的时候,老奶奶紧握老伴的手,却舍不得将新买的鞋子脱下来;空姐当着全部乘客的面,带头脱下了容易引火的尼龙丝袜;神经质的商人写下自己欠别人的钱,说自己不能死得不负责任;金发外国女孩靠着男朋友甜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以为这是一场梦;留着山羊须的智慧老人若无其事地看书;采访车发生车祸,摄影记者不顾自己头破血流,毅然决然按下摄像机开关捕捉关键一刻……生命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都是赤裸裸的人生态度。
不过感觉影片稍有过分美化人物性格的嫌疑。
国庆档看完中国机长之后又来重温了一下这部紧急迫降。
与其说是重温倒不如说是初看。
因为上一次欣赏这部影片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被学校组织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瞬间暴露了年龄) , 当时还没有现在的数字影院,是一个影院只有两个大厅(单双号)的那种,可能95后的小朋友都没有见过了吧。
当时的电影市场和现在相比可谓云泥之别,大片基本都是国外的,看电影不是学校组织就是上面有人不用买票,虽然电影院和荧幕的数量不及现今万分之一,但在当时看来电影院甚至都是要倒闭的产业,真的是很神奇的现象。
不过比较机缘巧合的是,小学时去看紧急迫降的电影院和几天前去看中国机长的竟然还是同一家影院。
当然已经是改造之后的数字电影院了,现在是4个放映厅。
现如今这家电影院的人气和19年前也是天壤之别了,原本是门可罗雀冷冷清清,而现在竟也是热门电影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原本狭小的影院公共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我们观看中国机长的影厅是影剧院厅,是4个放映厅中最大的。
这个厅刚刚改建完的时候是用来演话剧的,可能话剧市场比较难经营起来,而电影市场又太过火爆导致供不应求,所以最终还是又改回了放映厅。
有点扯远了,绕回影片,其实我不太明白组织小学生去看这个片的意义是什么。
说老实话,以我当时的年纪来说,对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一知半解的,这次重温,下面几个画面竟然还能勾起童年时候模糊的记忆:1. 市领导想象中迫降后最坏的结果,机毁人亡,顺带团灭了整个候机大厅2. 副机长空中检查起落架,掉下去一个手电筒3. 乘务员要求脱丝袜,否则着火可能黏在身上导致大面积烧伤4. 消防队在跑道上喷洒泡沫5. 迫降成功后,机长和乘务长激动相拥说实话,和刚刚看完的中国机长做比较,我觉得紧急迫降给我的感觉更加真实而不做作,那种紧张感一直到最后所有乘客都下了飞机只剩乘务长一个人在漆黑一片的客舱里拼命地喊还有没有人的时候都没有消散,但是这种紧张感又不是依靠特效带来的视听冲击而刻意营造的。
我是真的全程替全飞机上的人捏了一把汗啊。
第二,人物的刻画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就拿乘客来说,那个自视甚高目中无人的商人,那个总是咋咋唬唬急着要去还钱的工厂厂长,那个道骨仙风宛如一幅世外高人模样的老头,全程没有一句台词,还有一对全程懵逼的外国情侣,可以说每个出镜的乘客形象我都记住了。
更不用再赘述几个乘务员和机长的鲜明形象了。
第三,逻辑比较清晰,对各种方案的选择,机长的各种操作也有比较详尽的描绘和说明,不会令剧情显得很突兀和生硬。
反观中国机长,第一紧张感,确实险情出现时也是挺惊心动魄的,但是迫降成功后众人竟然开始鼓掌?
并且下了飞机之后还不立即离开,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围在飞机周围要求见机长?
说真的,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之后难道做为乘客难道还有心情做这些事?
当然是赶紧离开,回家休息平复一下心情啊。
导演和编剧为了反衬机场的光辉形象会不会略显刻意。
第二,次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是为了衬托机长和乘务长的伟大和光辉形象,几个乘客没有一个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
第三,机长一顿操作猛如虎就解决了问题,那么究竟是怎么解决的,哪里又凸显出机长神一般的驾驶技术呢?
不好意思,可能导演觉得以普通观众的认知是没有办法理解太多的专业术语,所以千言万语汇成朱亚文的一句🐮🍺,你们这些吃瓜群众应该就都能理解了吧?
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的这个操作还真是机智啊!
🙂总的来说,紧急迫降是一部好片,但就像当年那无人问津的电影院一样,也终将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成为一颗沧海遗珠吧。
ps. 机长真的是好帅!
就是那位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的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白胡子老头。
看着是个王者,没想到还真的是个王者。
那气场,那实力,那低调耍帅的高度,这不就是一次中国文化的成功植入和输出吗。
以下凑字数:为啥现在的电影根本都不知道怎么做文化输出了呢,日本的动漫美国的大片,韩国的言情剧,都是一点点渗透进来的。
看《中国机长》的时候脑袋里总冒出飞机在泡沫上滑行的画面。
于是特地查了一堆外国航空题材电影,最后发现这个镜头竟然来自咱们中国自己拍的。
原来我们早就能拍出这么棒的电影!
当年看的时候我太小了,才几岁,但对一些细节印象很深,同时留下了很好看的整体印象。
看完《中国机长》,尴尬的不得了,又特意把这部电影重温一遍,依然觉得很棒。
至少八分吧!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20年了,《中国机长》怎么反而拍得难看了……六分都觉得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023年又看一遍后,发现这可以称得上是新千年以来最好的国产行业电影。
聚焦某一行业的作品要想拍好,就一定要体现出行业的专业性,具体到航空题材,就应该真实展现空乘和地勤的工作状态,如果再加上是真实事件改编,就更应该尽可能还原事件始末,毕竟航空业给外界的印象就是专业严谨。
本片因为题材,难免会被和《中国机长》对比。
在专业性和真实性这两点上,本片可谓是非常讲究,还原出的事件前后链条清晰,乘务、飞行员、地勤、消防、医护各方也是群策群力,救援过程非常清晰。
相比之下,《中国机长》完败,胡编乱造的遇险情节直接冲淡了真实事件的千钧之力,既失了真实性,也落了专业水准。
近几年的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国内电影,大部分都压根不想展现真实事件原貌,都要按自认为好看的方向改编,感觉主创都挺傲慢的,不屑于了解真实事件,自认为自己脑海里的才是好看的,《八佰》、《中国机长》、《中国医生》、《金刚川》、《长津湖》、《烈火英雄》等等都是如此,要不是国内电影工业已经颇具规模,这些电影连“感官刺激”的遮羞布都要没了。
可能是因为技术的缘故,嘴巴与配音对不上。
在发生事故后通过一系列的特写展现飞机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紧张。
并且用地面工作人员的忙碌和重视当做气氛烘托,增强效果。
通过松紧交叉的方式带领观众情绪,还辅佐以激进的音乐。
通过画面展现如若出错就会发生的后果,吊起观众的紧张感。
通过眼镜转场为现实的方法值得学习。
邵兵还挺帅。看了很久以后才反应过来,乘务长是徐帆阿姨啊。
当年算是经典。很多后来的熟面孔。
= =也是学校组织看的
AV6
我看完黄奕脱丝袜就换台了
怎一个烂字了得!
这电影在豆瓣评分不公正,太低了,至少也是7分+的水平。
肇事的是MD-11
小时候在CCTV6常看。那时候看看觉得还行。现在一看完全是黑我波音。
难得一见的灾难片
“低下头,弯下腰,全身紧迫用力heads down brace”看完中国机长回来,硬件明显进步了,镜头语言怎么不进反退呢。
那时候觉得邵兵好帅...果真审美观会变...
拍的什么玩意
国内就这么两部空难片,《中国机长》还能做到二十年没进步。无论是叙事还是细节做的都比机长好太多了【除了有过度煽情的情况】
什么时候中国能拍出比他更好的空难片我就改到4星。看了中国机长都快吐血了,和他一比这都能直接封神了!!看看这流畅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嚎啕大哭,中国机长明明是更好的题材,完全可以比这部起落架故障更容易拍得精彩为什么就拍成了那样………啊啊啊啊啊啊啊,吐血三升
当时看感觉很不错啊 故事很紧凑
最后的故事情节还是很紧张的…不过电影的演员们实在是太搞笑了,不光有情深深雨蒙蒙剧组的客串,还有那个超级像胡哥的指挥官…看得好凌乱,哈哈
小学时候去看的,也就骗骗小孩子
2019年上映的《中国机长》让我重新想起这部当年第一次在影院观看的电影,这样的题材我们并不是没有先例的,更何况还是在开启国产电影商业时代的《英雄》之前,这不只是6点多分仅及格这么简单,依稀记得在跑道上铺泡沫的场面很壮观,无论机组还是乘客的刻画都很有印象,情节也相当紧张,当时仅6秒钟的CG飞机镜头在我看来意义不亚于《侏罗纪公园》6分钟的视觉模拟对电影特效的革新!
林栋甫的光头 陈菲儿的胸 黄奕的腿 很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