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篇幅实在长,前后花了一星期才看完。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一口气坚持看完两部。
宫部美雪的东西常常就是把所有细节都写得具体啰嗦。
其次,伪证集中在痘痘女,而审判是针对漠视和实施暴力的众生。
虽然家家酒一样五脏俱全,但从取证到辩护前半段,一直替他们捏把汗,如果不是辩护人自己才是解密钥匙,审判对揭发真相根本没有什么推进。
所以这部作品只能列为社会派吧,有效推理真的很少。
第三,女主的演技不足在后半段单一表情显露出来。
小演员们特写给的太多了。
最后一个晕倒也真是略shock。
最近几年和社会暴力特别是校园暴力有关的影视作品真是太多了,相对这部,可能还是“告白”给我的震撼更大。
如果生活已经很痛苦,为什么还要把痛苦放大了给我看?
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如果人为了自保而无法做到舍己为人,我不觉得是什么羞愧的事,何必要徒增压力。
暴力问题需要更好的解决方式。
不知道原著内容,但电影版编剧的三观绝对是被吃了。
结尾部分突兀牵强的反转,苍白无力的洗白,故作姿态的救赎,都令人作呕。
最败笔的是女主,冷血动物流下的也只是鳄鱼的眼泪,无论如何努力的想要真相大白于天下,也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良心一个交代,为了自己能站在太阳底下活着而已。
比起杀死自己的吉本三三,这种人成为老师,简直是人类的不幸。
最值得同情的是小胖妹,有那样白痴的父母和阴沉的朋友,被异性欺凌,被同性鄙视,却始终三观在线,是全片唯一温柔和正面的存在,结果被车撞了。
编剧一定是想证明好人不长命的千古至理吗?
最悲哀的是痘痘妹,作为受害人没有能力去反抗,却将怨恨转嫁给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用比加害者更卑劣的手段报复社会,这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搅屎棍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
最别扭CP,柏木和神原。
这对的友情跟三宅和浅井有异曲同工之妙,暗合SM精神的精髓。
柏木显然跟三宅一样都非常了解人性之恶,并且善于利用这种恶来玩弄人心。
跟三宅一样,也同样有着一开始忠犬般的M,而造成全片中所有悲剧的原因都是源于M的背叛。
由此可见,SM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最成功洗白,大出俊次,作为极端父权和暴力基因的继承者,他对两个妹子的欺凌已经不仅仅是青春期男孩的失控和冲动了。
这种完全无视生命和尊严的恶,竟然也能在主角光环中被轻易归化,可见编剧对人性还是抱有幼稚的善意。
围观悲剧的人,只是评论都已经是种恶,更何况居高临下的审判。
所有参与了这场闹剧的人,人生都依然在有条不紊的继续前进着。
而死去的人,则成为数十年后,衣冠楚楚的主角那成功人生中的一段谈资。
其实与其将悲剧的责任推卸给社会或是人性,倒不如一早就把教学楼的各个大门锁紧。
注意:此文有严重剧透,非常严重,慎入!!
去年我们推出了一部优秀的国产电影,《少年的你》。
电影用非常写实的方式,记录了两个被霸凌,被生活错待的少年抱团取暖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同样的题材:校园暴力。
如果非要将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震撼更为强烈。
电影来自同名小说,作者宫部美雪,这部小说共有三册,超过120万字,是这位享誉盛名的日本推理女作者的集大成之作。
我没有看过原小说。
但根据日本小说改编电影一贯的风格来说,应该变化不会很大。
这个地方如果有人了解,欢迎分享故事发生在一所中学里面,圣诞节来临的那一天,校园洁白无瑕的雪地上,发现了一具已经僵硬的尸体。
警方调查后认定是自杀。
这是有些人希望看到的答案,也是有些人无法接受的答案。
最终让这个时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是班级的女班长:凉子。
也就是站在海报正中间的那个女孩。
日本电影里的中学女班长,是个很特别的角色。
他们通常都比较听话、柔弱、胆小。
但柔弱的外表下面,有一颗很渴望公平和正义的心。
比如《三年A班:现在开始,全员人质》,也有一个这样的女班长。
只不过,在这部电影里,女班长做得更多。
电影共有4个多小时,前篇大概还原了整个事件,后篇以记录审判辩论为主。
这部电影有个句标配一样的影评,是这样说的:少年的死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恶与善、虚伪与真实。
没错,但这里面却不只有善与恶,虚伪与真实那么简单。
善是藏着心里的善,恶是压抑不住的恶,虚伪在每个人身上,真实让每个人都变形。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很不完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恐惧,都因为恐惧带来犹豫和困境,都在要不要面对真相的选择中挣扎。
凉子:力量从平静和反思中来凉子这个角色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她很安静,但很坚定。
得知柏木去世的消息时,她没有流泪,也没有说一句话。
但之后的那段日子,自责和愧疚反复折磨着她。
在她的心里,有一场能吞没生命的海啸发生过,只是她没有让其他人看到。
经过那一场海啸,以前软弱,恐惧的凉子死去了,重生了一个直面恐惧,不顾后果,执意索要真相的凉子。
在体育馆里和老师争辩的那一段戏,我很喜欢。
把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的凉子,变得非常有力量。
而妈妈对她做法的尊重和支持,和爸爸后来对待她提出的难以达成的要求,他们都没有强求她一定按照成年人的意愿,而且成为凉子非常大的助力,这样的父母实在太棒了!
“为什么不救我?
像你这种只是说说的伪善者最恶劣了……”这句话折磨着凉子,也提醒着凉子,要为死去的人做点什么。
这句话之所以起到作用,是因为凉子内心有良知,她对于当初没有提供帮助,对于校园霸凌只是嘴上说说感到愧疚。
不是伪善的人,却做了伪善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了。
有时候现实的恐惧太大,有时候能力不够,有时候看到了错误的“真相”……不伪善,做真善良的人,需要极大的成本。
确实不是每件事都付得起。
这次,凉子放弃了学校要求的“好学生”形象,放弃了毕业时老师写在推荐信上的好听话,这差不多是一个初中生最大的价值了,算得上是一场“豪赌”。
树里和胖妞松子:如何面对暴力,有标准答案吗?
胖妞松子是全剧最可爱最善良的姑娘了。
同样是被暴力的对象,但她却没有把抱怨苦毒埋在心里,她坚持用笑脸面对每个人,用善意揣测每个人。
她的父母一直这样教她。
她重视和树里的友谊,非常重视,这份重视看到后面真的觉得让人好心酸。
我觉得,松子死于对友谊,或者说对情谊的绝望。
作为一个相反的证明,树里面对暴力表现出来的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
她心里装着深深的恨,那个恨太多,以致于面对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也会无意间暴露出来。
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珍视友谊,所有的一切精力,都聚焦在“恨”这件事上。
所以,她会嘲笑最好的朋友松子太胖,和黑管在一起不协调,也对松子一瞬间的原谅毫无感觉。
当松子去世,她才猛然觉得失去了最爱她的朋友,她很悲伤,但又不能轻易放下自己的恨说出真相,所以,她失语了。
校长和老师:称职的教育者在门外作为班主任,森内老师太过年轻。
刚刚毕业两年,又是个性格软弱的人,是真的很软弱。
事情发生之后,她一直被恐惧支配,时时刻刻都在担心死者柏木回来找她。
她的情绪比较复杂,最终审判时她也都讲了出来,她说她没有直面同学们的勇气,但最后她直面了,还顺便直面了伤害她的邻居,那一巴掌打得好!
最开始调查结果是自杀,校长是松了一口气的。
他一开始说担心孩子们互相猜疑,我没信。
我以为他更怕学生家长的质疑和否定。
后来当面对松子父亲一连串的质问,他表现得非常痛苦,最终承受不了,引咎辞职。
这个时候我愿意相信,校长真的是出于担心孩子们的考虑,才放弃大张旗鼓的调查。
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初衷却带来另一个孩子的死亡。
这是个让他无法面对的结果。
最后审判的那一场,校长的表现确实配得上真正的“教育者”三个字,他时刻牵挂着孩子们,即使在自己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
搞笑的是,真正的教育者在门外,门里面的那些“教师”,让人失望至极。
尤其是在体育馆里和凉子吵架的两位老师,应该是学校里我们最讨厌看到的师者吧!
没有教育者的风范,说短视又没有道理的话,还振振有词,烦躁!
大出:我是渣,可我该怎么办呢?
大出的形象,伴随着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日本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变化。
他的跋扈,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嚣张的父亲。
他惹的麻烦,也都是父亲用钱给平掉。
但他们的家庭,因为经济泡沫而快速变富,也因为经济泡沫,迅速衰败。
父亲为了骗保自己放火。
大别墅变成普通小公寓。
嚣张的父亲,变成暴躁的父亲,暴力的父亲。
跋扈的大出也开始体会被敌视,被人错待的感受。
最初,他觉得没人可以理解他的痛苦。
但此剧唯一的校外生神原,在与他的争吵之间暴露了自己的经历,他的母亲,就是被自己的父亲暴力伤害致死的。
这大概让大出有了反思,除了强调自己的感受,也应该为了别人的感受做点什么。
记者:不在乎真相的搅屎棍无良记者都有同样的特征,就是不关心事实真相是怎么样的,只是在中间来回掺和,以此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这部电影里也有一个这样的搅屎棍。
这个搅屎棍,唯一有点用处,就是他把事情闹大后,森内老师不得已去找私家侦探去调查自己的邮箱,凉子因为看不到真相,不得不自己着手调查和审判。
死者柏木:这个世界没人能理解我的痛苦电影对柏木所用的笔墨不多,有限的镜头里,他很敏感,有一眼洞悉真相的能力,这大概也成为他痛苦的最大根源。
他能看到真相,也能看到别人的恐惧,能看到自己不断成为别人反复权衡之后的牺牲品。
这个世界让他痛苦,他想要有一个伴,能够互相理解这种“不想再活下去的痛苦”的伴。
他选择了已经失去双亲的小学同学神原。
他以为神原回顾了过往的人生,一定会和他一样,觉得这个世界不值得活。
没有想到,神原在新的家庭被爱喂养,他重新回顾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注意的温馨和美好,他不仅不想死,而且很想好好活下去。
柏木很绝望: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理解他的痛苦。
审判结束了,结果就好像没有审判过一样。
但事实上,什么都改变了。
法律上,柏木的死是自杀。
没有人杀他。
但在感情和道义上,每个人都是凶手。
写完以上这些,我有一个新的疑问:《所罗门的伪证》和所罗门有什么关系?
所罗门是圣经旧约里的重要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有多少人都渴望拥有所罗门王的智慧和功绩,他是以色列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君王。
但就是这样的所罗门,晚年时奢靡无度,沉湎女色。
我想,大概作者是想用“所罗门”代替在这个时间当中那些有影响力,权威的人,尽管他们居住高位、掌握着权力,但依然在说谎,伪善,做伪证。
教育学生的影片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在同主题的电影中,国内电影更喜欢把有关学生的故事讲的美好些,青春些,文艺些。
一部又一部电影也证明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这没什么不好的,只是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教育都与美好与关,都与青春的懵懂和叛逆有关。
也许,一部实实在在关于教育的电影,关于我们学生时代真实经历的电影能够出来,可以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也说不定。
《所罗门的伪证》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圣诞前夜一所中学的学生跳楼自杀,最后警方和学校草草了事,但是求真的同学在面对自己的良知时总是过意不去,所以他们打算进行一场纯关于真相的审判。
这场审判不会处决任何人,但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已经受到了自己良知的审判。
圣诞节后,凉子和野田通过通用门走进学校,刚入门就看到了死去的兔子,两人惊恐地扒开雪层。
果然,有人死了,这个人是柏木,不爱说话的男生,在这所学校也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消息马上传遍了校内外,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和警方达成协议,不让此事扩散。
自后,此事便不了了之。
一封来自校外的邮件再次震动了学校,信里明确说到大山是杀人凶手。
随着学生们的相互猜测,老师们的分析,确定了告发人是三宅和浅井。
以后的日子里,但凡大山遇见这两人都会将其痛打一顿作为教训。
一次,在遇见正被霸凌的三宅和浅井后,凉子选择了逃避。
她转身想要离开,可是却遇到了死去的柏木。
她不断被柏木追问,终也是没有出手相救。
至此,凉子不安的心却来越强烈。
终于有一次,在野田的帮助下,凉子认识了柏木生前的好友神原。
不久之后校长便宣布辞职,几人决定查清事情的真相,趁机在学校内部成立了审判团。
开始是一切都受到限制,若不是在一场讨论课上凉子鼓起了勇气,努力反驳了自己的老师,并付出了一个巴掌的代价,学校害怕两字的母亲闹到教育局,怕凉子他们也不会如此顺利的进行后来的审判。
作为中学生的他们不断向周围的大人们发问:“要知道真相有那么难吗?
把一切真想忘掉就可以了吗?
”没人能够给他们答案,包括凉子的父亲也没能给出她答案。
所以,她们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这也使得后来的他们变的越来越坚强。
在一个安静的晚上,凉子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的父亲,没想到身为警察的父亲也没能为之动容。
她大哭着跑出去,在一个十字路口差点被疾驰的车辆撞飞,紧随身后的父亲看到这一幕懊悔不已,于是决定帮助她们。
当然,故事的主线不止这么简单。
能够令所有人都有勇气答应审判则源于告发柏木是被大山杀害的浅井,因为浅井的死去,所有的人都不愿坐以待毙。
他们要知道真相,所有的人都想要一个真相。
在审判场上,他们答谢了对他们无微不至照顾的校长。
因为害怕更多的人受伤,所以每个人都想将此事遗忘,可事实就像凉子说的那样:我们所有人都已经满身是伤了。
对,就是因为逃避,所有的人都要已经满身是伤,在他们的心里,再多一个人,再多一道疤,谁会在乎呢?
审判场上,神原揭露了大山以往所有霸凌的行为,但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大山并不是杀人凶手。
所以,一切都是在此之前就已经忍受不了的三宅和浅井为了通过法律解决大山希望自己不再被大山霸凌的一个幌子。
所有的人都信以为真,可事实证明柏木对凉子说的话没错。
“只会说漂亮话的伪善者。
”在一次谈话中,凉子知道神原在说谎,只是她不知道为什么。
神原决定在判决日当天说出原因。
于是,等了很久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了。
根据神原的叙述,柏木确实属于自杀。
但柏木的死因却间接的与神原有关。
他为了让自己重新生活,渐渐不再触碰过去的一切。
只是没想到柏木会以死相逼,要求他听从他的话。
为了不受过去控制,神原选择了离开,而柏木,则选择了自杀。
人们渐渐了解了事实的真相,但是神原却坚持自己有罪。
也许是因为寻找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神原苦苦要求自己应该受到处罚。
而此时的凉子却站出来声称自己也有罪。
他们真的有罪吗?
也许是的。
在这个口口声声说着维持正义却逃避眼前事物的年代,每个人都是倡导者,可并不是所有倡导的人都可以成为行动者。
如果他们两个有罪,在一定意义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罪呢?
这似乎是一种道德绑架,可事实是人们总是这样虚伪。
知道真相的人不说话,不知道真相的人乱说话。
好像谁都没错,但也许我们都错了。
每个人都在寻找答案,寻求真相。
如果有一天你扪心自问的时候,你的良知允许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不会再询问对错,因为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本人愚见,个片个观,个人个感,遂不敢苟同。
四个小时的电影,前篇一百二十分钟,后篇一百四十分钟,断断续续地看,不知道花费了多长时间,仿佛觉得实在是无意,而后越看越无精神。
在看后篇的时候,揭晓答案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丝丝的精神头,作为这种有推理性质的电影,本应该让我兴奋一下,哪怕是血腥暴力的镜头,但是却平淡地解释了一下,而对于松子的离开被车撞,以及而后的解释,则是我对这电影的兴奋点。
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各位主演是否演得掌握了书中的精髓,但是凉子四个小时总是面无表情睁大眼睛眼皮不闭的看着别人的时候,我总是在想这种表演是不是原著的固有方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一定很累,每次听到稍微震惊的事情,就得用这个表情。
而我起初以为的最大的答案是树理布好的局,到最后也出乎我的答案。
也许审判可以得到一些结果,但是我们得到的答案仿佛就像愚弄观众一样,让我觉得毫无意义。
尽管电影里面说审判很有意义,但是我觉得毫无意思。
也许女主凉子变得勇气起来,大出摆脱害人的嫌疑,但是其他人呢?
我不清楚。
听说宫部美雪的原著小说就很大,四个小时,已经是很不容易的改编。
也许其意思我并不明了,但是我想说,痘痘是多么大的一个危害。
树理脸上长满了痤疮。
没有人喜欢她。
只有一个把她当做朋友的朋友,松子。
而松子是一个胖女孩儿,也被树理瞧不起。
树理遭受了欺负。
原因是大出等人看她脸上布满痘痘很不爽。
松子抱住树理,忍受别人的欺负。
校园欺凌可能就是从看脸开始的。
树理为了报仇,利用这个校园死人事件栽赃了大出等人。
也因为这一举报信开始了长达四个小时的光影时间。
如果没有举报信,也许当初的自杀判定就没有人怀疑。
呆呆的妈妈竟然也不管女儿的痘痘问题,让她吃各种油炸食品。
没有朋友,只有松子。
所以一切的事情,起源于痘痘!
即使是所罗门,他掌握了真相,但是如果没有树理的举报信的催化剂的形成,而后所谓的伪善什么的也根本就不会成立。
在穿插的时候,我提到了松子,这部电影里我觉得是唯一正能量的角色。
我在想是不是叫松子的人都会被嫌弃?
即使满脸笑对生活,也会遭遇不测。
一家人都是胖子。
其乐融融地讨论胖的意义,很温馨。
那些话可以作为胖子的意义所在。
即使被骂被嫌弃,仍旧把她当朋友。
永远在身边默默地保护着。
当最后知道真相的时候,她并不怪树理欺骗她,虽然哭着跑开,可是遭遇不测。
就这样在死后,树理审判之时,仍旧不忘记推给她锅。
树理满怀忏悔,也仍旧被胖子的一家人所原谅,并告诉她,松子一直会把你当朋友。
整部电影的节奏太慢,我总觉得答案太过于牵强,虽然我从《告白》开始就接受,日本的初中生并不和我们抄作业还是写作业还在纠结考试成绩的青春期初中生一样,而是想到了世界,赞美,人生,罪恶,伪善等等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变态的感觉,但是《告白》的每个点都足以让人兴奋,而这部电影揭晓答案如同蔫了一般,没什么感觉。
现实与幻境采用的明亮对比,每个家庭的色调,树理家多阴暗,松子家多明亮,而凉子家的色调就基本和整部电影的暗黄色差不多。
各个人的审判,我并不觉得在人格上多大鞭策,而是仿佛在感恩或者追悼会,时不时就鞠个躬感谢一番。
虽然并无碍,但拖慢了我所观看的进度。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前篇积累的期待,以及电影里积累的疑惑,还有对各个群体所暴露的恶性所在,在后篇却有气无力,白白浪费了一百二十分钟后对于后边一百四十分钟的期待。
看完这部电影,你想看小说吗?
听说很长。
好漫长的电影,上下两部,可惜我没有耐心看完。
故事很简单,一脑残在学校跳楼自杀身亡,引发一场全校师生大审判。
喜欢推理的可以去看一看。
小日本还真讲究法制,这要是尿在天朝,家长先把尸体抬到学校,鞭炮,蜡烛,烧纸,拜嚎,然后添油加醋说学校如何虐待学生,自己多么贫困,孩子多么听话,全是学校责任,发传单,发朋友圈,不转不是中国人啊,到处喊冤。
最后引起不明真相的大批群众围观,zf出面拿着纳税人的钱赔钱了事,什么法律,法院那都不是事
这部影片给我的触动很大,我甚至有点震惊,一群初中生为了寻找两个同学的死亡真相而组织了一场为期五天的审判。
这是多么大的勇气啊……感触最深的还是女主那句:我们背负着所犯下的罪行前行。
成长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风尘仆仆,那颗不谙世事的心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老是想起自己小时候,我想那时大概是有些抑郁的,五年级还是六年级那年,为了一次不理想的考试而割腕。
当时边哭着边拿着剪刀不断地在手腕上划,现在想来也是触目惊心。
但也正应那次疯狂的举动,才有了现在想好好活着的自己。
关于柏木,我不太理解为什么有人咒骂他。
这个孩子像个受伤的野兽,对着这个世界大吼大叫,用恶毒的语言刺痛周围的人。
他为什么这样做?
他又为什么在临死前对神原说出那样的话?
他太孤独了,孤独到被巨大的怨念吞噬了所有。
关于凉子,我挺喜欢她的,她正义,她理智,她雷厉风行。
作为一个14岁的初中生,她真的很优秀。
她虽然畏惧,却不退缩。
她每次悲痛不动声色地滴落眼泪,都是一种坚韧的隐忍。
关于神原,这个男生帅帅的,他的父亲酗酒后家暴他母亲致死后,在派出所的厕所上吊自杀。
那年他才七岁。
正是刚懂事的年纪。
但他依然正义,依然勇敢向前,依然好好活下去。
对于柏木自杀而深深自责的自己,他也勇敢面对。
在“法庭”上,他说“请判我杀人罪”。
他真是一个奇迹,出淤泥而不染,我俗气地想。
关于树理,真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她被大山欺凌,心中被怨恨所扭曲,一封谎话连篇的举报信将大山推到风口浪尖,而自己躲在角落中丑陋地笑。
我理解她的心情,那颗建立在自卑之上的倔强的、不甘示弱的心情。
她常常讥讽松子,言语之恶毒令人不齿,但松子懂她,每次都是笑笑而过。
树理仗着松子对她的一片真心,肆意践踏松子的自尊和感情,因为她看不起松子,认为松子不会背叛她,这种优越感却是松子在友谊面前的卑微态度所滋生的。
但是,树理只有松子这一个朋友,无论是伤害松子,还是利用松子,她只有松子这个好朋友。
所以,她最后哭着说:”对不起,松子。
“关于松子,我觉得这个乐观的女孩子是全剧最可怜的角色。
她被欺凌,她被看不清,她被朋友欺骗,最后意外出车祸而死。
但我认为她的父母有错。
善良又怎样?
善良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
麻烦再教她乐观之时,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多残酷,人心有多恶。
你弱自为砧上肉。
关于大山,我本来想这种孩子就该抓去少管所,但是神原最后还是感化了他。
他以一种令人发指的暴力行为欺凌同学,不管脚下的同学如何苦苦哀求,他们依然笑着践踏着他们的自尊。
不能原谅。
绝对不能原谅。
如果是因为在家中受气而将愤怒发泄这种说法就将他洗白,那么我只能说:tan90°。
但是,法庭上神原质问大神那段真是大快人心啊。
好了,总结一下。
我觉得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水,他们最后变成什么模样,几乎是环境这个模具所决定。
他们所遇见的人,他们所听到的话,他们所看到的画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身心。
家庭尤其重要,我认为凉子那股正义感,来自于她的警察父亲;树理的尖锐,受了她那无能且三观不正的母亲的影响;松子无可救药的乐观来自于她父母的“精心教导”;大山的暴力直接遗传了他那发疯般的土豪父亲。
观影 | 《所罗门的伪证》:漠视、逃避的伪善者原创 2017-02-16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豆茶酱炖肉http://mp.weixin.qq.com/s/SzMcTRR74QOi2msjcgf4cQ小说与电影宫部美雪的《所罗门的伪证》被部分日本媒体称为“日本推理小说的最高峰”,作为一个没有看过原著小说,而只看了改编电影的我来说,这个评价过誉了。
《所罗门的伪证》的亮点并不在于推理,而在于故事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与人性。
小说共有三本(《事件》《决心》《法庭》),电影改编将小说中的故事分为《前篇:事件》与《后篇:审判》,共计四个多小时。
故事从女主角凉子的复述开始,回忆了自己14岁读初二的故事。
同班的一名男生柏木被发现死在了学校,警方调查后认定为跳楼自杀。
不久,凉子与学校老师都收到了匿名告发信,来信者声称自己目击了事件的整个过程,柏木是被同班的问题少年大也,从楼顶推下致死的。
随着媒体不实报道的渲染,事件像雪球般越滚越大。
被怀疑是寄信者的三宅与松子,一人车祸遇难,一人得了失语症,每个事件的参与者出于自身的原因都对事件真相进行了隐瞒,使得真相越发扑朔迷离。
而采取逃避态度的大人们更是激起了学生的不满情绪,在其他同学的支持下,凉子决定与同伴一起查明真相,并开设校内法庭对此事进行审判。
电影与现实在观影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回想起网络上各种校园欺凌与家庭暴力的新闻。
有的人在工作上不如意,于是将妻子孩子作为了发泄对象,暴力相向;有的人被暴力对待之后,选择将拳头挥向比自己更弱势的人;有的人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开心,却只会教育孩子一切忍让、盲目乐观;有的人害怕承担责任,选择逃避;有的人心灰意冷选择轻生,却还想拉着别人陪自己一起死;有的人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却不教育,而是用金钱与权力解决问题……14岁的初中生,情感细腻得可怕,家庭的不和谐,缺少朋友,被同学耻笑,为自己外表体型感到自卑,导致他们厌学、自杀、成为问题学生。
而旁人的不理解,更是让他们不成熟的想法变得更加偏激。
同样是14岁的初中生,他们对法律不熟悉,对成人世界的规则不了解,却有勇气去寻找、并直面真相,排除困难,组织了一次法庭审判,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的罪过,选择承担自己的不成熟。
施暴者固然可恶,但他们为何会成为施暴者,却少有人深思。
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现实中,施暴者往往也是受害者,“可恨者必有其可怜之处;可怜者也有其可恨之处”。
故事的核心并不在于“谁是凶手”,而是“人人皆是凶手”。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求助漠不关心选择逃避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暴力而选择忍气吞声的时候,当我们自认为是善意的谎言却又真实的伤害了他人的时候,当我们将怒气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扼杀着别人活下去的希望,我们都是“只会动动嘴皮子”的伪善者。
我们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步步成为了“只分利弊,不问对错”的“成熟大人”。
而这群14岁初中生,抱着“不惜放弃自己的前途也要查明真相”“自己犯下的罪孽只能自己背负着前行”这样的觉悟,不知天高地厚的组织了一场幼稚而又残酷的校园法庭,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为了给自己也给他人活下去的勇气。
校园欺凌与家庭暴力对一个人、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算的,法律固然需要完善,教育固然需要加强。
但我想,中国文艺界如果少一些“利益至上”的商品,而是多一些直击人心的作品,那么照进现实世界的光芒也会更多一些吧。
唉……真的是两部平均下来5分。
毕竟是15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两部电影是远远不够的。
审判前20分钟叙述了第二部,所以基本上有意思的取证部分没了,后面的7天审判浓缩成了5天,每天审判也基本流于形式,尤其是前几天,证人说几句话就没了。
很多证人也缺失了,起到关键作用的补习老师,能了解柏木内心的一家人和美术老师,大出两个关系复杂的兄弟,神奇的记者同志……包括关键的料理事件也是说了一句话就没了,总而言之就像是赶场子,看过书的还好没看过书的可能都不知道人家为啥要搞这个审判。
-角色-女主怎么说么,正义倒是正义了,但是一直是茫然又略凄惨的眼神,完全没有凉子的果断决绝,所以书中说的凉子为了不再听大人们谎言而使大家受伤所要举行的审判也表意不明。
凉子妹妹和闺蜜的缺失,以及有麻烦撒娇闹别扭靠爸爸,也导致凉子独立可靠的个性没有表现。
井上真的是除了造型其他都很失望。
井上在剧中完全变成了只会说肃静的龙套。
那种高中生中难见的审判长气场没有了,毫无存在感,控制不了全局,也导致这个审判真的有点像舞台剧和表白大会。
野田真是我的心头痛,几乎就没了……没了……我看造型很像坂向吧。
书中是和神原气质很像,双胞胎组合。
如果大出的演员来演我觉得是合适的。
野田是书中转变最大的人,也是最后拯救神原最重要的人之一,因为他和神原是辩护人排挡啊,他虽然没有神原和柏木聪明,但是他逐渐的懂神原,神原也懂他啊!
他们是花生和卷福的那种超越友情的关系啊。
大出真的是,恶劣是表现出来了,家暴也有,但是大出不是书中哪个蛮横冲动傻里傻气的大出了,大出的转变也仅仅是衣服上的转变。
书中大出不去审判是因为像他这样无视学校的恶霸根本就不在乎这种东西也不屑于听别人的话,但是电影变成了因为家暴不参加,爸爸被捕之后心态的转变也没了,所以大出哥神原野田的信任的转化过程也没了,变成了神原展示自己有罪的工具人。
小林先生提一下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书中的开头,幸福的圣诞夜但是孤独的少年,那个背影让他想起多年前忽然转身说再见的妈妈。
这段故事我很喜欢,但是也没了。
-立意-电影偏向于阐述校园霸凌的迫害及反抗,我理解他这条线的铺设,但是如果这样的话,三宅就不该这么生硬吧,叙述再多些吧。
书中因为大出其实对于不怕他们的人觉得不好玩就不霸凌了,所以松子其实没有收到太多欺负,反而是三宅这种太注重自我太注重别人眼光的人受伤最深,心里也略有扭曲。
书中除了写大出知道自己恶作剧是自己受冤枉的因以外,也写了三宅的救赎(和邻居女人的脸做了对比)。
当然,内心敏感除了三宅,柏木也是描绘的重点,这种小人精,困苦于生命的意义以及初中集体生活不和谐的氛围,也导致了他不解与对柏木的苛责。
这些天赋异于常人的青少年敏感内心电影里变成了恶毒的中二病,只会嘴炮别人。
最后,还是说审判吧。
整本书看下来我真的很惊讶,当年的初中的我在干啥呢会有这些同学们这么可靠和认真吗。
因为觉得他们真的很优秀,现实生活中有点不可能,所以才觉得佩服,然而电影真的拍成了普通初中生的课外活动,过于现实过于普通有点失望。
p.s 番外负解方程式很适合拍电影啊,篇幅刚好,节奏包袱也刚好,期待哪个导演拍拍。
宫部美雪取名叫所罗门的伪证绝对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所罗门,即所罗门王,是犹太名族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君王。
据说他在20岁登基后在梦中向上帝祈求智慧,上帝不仅赐给了他无比的智慧还有无尽的荣耀和美德。
这里的所罗门,应该是指那个本来位于最高地位,占据主导位置的人,现在给出了伪证。
但耐心看完全片,你就会发现,这也是小男主自证无尽美德与祈求生活智慧的过程。
名字算是已经把故事整个核心都讲述得一清二楚。
电影分了前篇·事件和后篇·审判两部分,每段总时长都在两个小时样子,全部一下子看完需要四个小时。
我暂时还未看过原著,不过,原著有三大本,每本都非常厚实,每个人物都具有丰富的性格和背后的故事,所谓事无巨细,宫部美雪都给写了出来。
虽然四个小时真的有点漫长,电影拍摄节奏又确实有点缓慢,但好在演员包括那些被选中出演的小演员们演技算是爆表,而相信原著党也会认为已经删减掉许多人物刻画了吧!
对电影片场的吐槽和不满声音很大,但如果你耐着性子慢慢看完,尤其是还未看过原著的,提醒大家结尾很反转,会令你萌发想要一看纸书的愿望,甚至对推理书籍、作家、电影全部产生兴起,这算是好事咯!
日本校园暴力题材曾经有调查显示,日本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七表示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效果暴力行为。
而在推理小说中,日本作家也都喜欢用校园暴力作为故事背景。
所罗门的伪证如此,凑佳苗的告白也是。
这种题材给人物、故事设定了一种非常局限的背景,就好比描述中国古代时期的封建爱情,总是受到各方面势力的压制。
这种既定的背景,给了故事发展的可能和解释得通的各种情形。
压抑,是所有此类作品中最常见的整体气氛。
不论是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之间,甚至师生之间的暴力或冷暴力,从始至终都影响着主角们在事态上的行为。
他们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地做出光怪陆离的发展。
不作为犯罪作为宫部美雪公认为集大成作的这部推理小说,不同于像《life人生》这种反抗校园暴力,以和谐友情对抗校园问题的题材,所罗门的伪证之所以了不起是在于它思考了一个法律名词;不作为犯罪。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和专业的名词,出身于律师事务所的宫部美雪想必很早就对此心有疑存和思考,才会在小说中融入这个看似高冷但实则无时不刻在发生的犯罪行为。
概念的复杂,不影响优秀作家说故事。
宫部美雪用一个少年们的集体故事,阐述了一个道理:除了那些被判定有罪的不作为,那些没有被人判定的不作为正是因为人人都有这样的不作为,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或多或少都有罪,但不可能我们人人都被判刑。
如果说所罗门伪证里是男小主和女小主面对该救的人而没救,放弃了对抗阴暗与暴力的争议,而成为说着谎话的伪善主义者,那你我也都是,曾经某个时刻一定是!
和解,活下去男主和女主,也就是宫部美雪说的那个所罗门,他们一直以判者的姿态出现,但随着最后真相的揭开,所有的疑点都渐渐褪去的时候,他们真挚地道出了自己在整个事件中所谓的不作为对死亡者柏木卓也造成了何种伤害,而正是这些累积的伤害,让柏木卓也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男主精心策划这一切,有一个虐心的理由:他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在法律上无法得到的审判,那起码在这里最终可以偿还。
然而,生活还是要活下去,就好比柏木卓也对男主恶言相向的时候,他还是坚持认为自己得活下去一样。
让自己接受审判是无法越过这道不作为的心坎,全部说出真相,精神才能接到解放,才能继续往前走往前看。
宫部美雪不知道是不是想说,故事中并没有人真正杀死了受害者,人人都是凶手。
但我们总不能总沉溺在这种难以自拔的痛苦中,认识到它,然后跨过他,最后打败这个困难,当下次问题再出现的时候,起码可以以有力和正确的方式去克服它!
日本人价值观真是好高尚,我要是那女的我就抽他,知道真相不早说,耽误我们时间,明知道这法庭啥法律效力都没有,八嘎
自说自话,自杀的小屁孩自以为是,还偏执地给他人以后的人生下结论真实笑掉大牙。你他妈有什么资格?自己孤独得要死不活,还要拉别人下水,不负责任的幼稚。结尾想要开导一切,但是过程却充满了啰嗦的无趣! 5.1
拖沓,拖沓,结局也不喜欢,典型的日式结局,没有惊喜,说实话。但是想想作者动辄三本书的故事,改编也不容易吧~
孩子们成长的如此艰难,又有多少大人真正明白?再可怕的事情,落到成年人眼中,也不过是当作游戏了。这才是柏木死去的原因吧
尽管失去上部的惊艳,但仍保留了坚毅而温柔的气质
不知道原著内容,但电影版编剧的三观绝对是被狗吃了。
这样一个中二的开始,结尾却如此阳光
最后二十几分钟的鸡汤 乏味毁了前面所有啊
可能看电影比较注重因果吧,这么过程化的不合胃口。道理我都懂,人性揭露、社会批判、自我救赎,可是!!我特么裤子都脱了就给我看这个!!中二病害死人呐!
松竹上哪里找来一群那么昭和长相的初中生啊哈哈,剧情改编就不说了,选角只对凉子和学霸法官比较满意,神原根本不是这样的啦QAQ (凉子完全就是松冈茉优和黑木华的结合体啊有没有ww
灵魂的拷问
审判篇从法理的程序入手,释放人性的善。如片尾所言:如果不去倾听自己的心声的话,就会变得看到得到自己想看的,只会相信自己想相信的,那才是最可怕的。
因一起校园自杀事件引出一场对整个学校未来有积极影响的校园审判,尽管整个事件中显露了很多让人觉得无法接受的丑陋真相,但结局总是光明的。看完后,我对日本这个民族越发好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是用怎样的生活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
第二部比第一部好看点。
电影版“后篇”已经不能再用小说思路去理解,二次创作后的剧本相当于另一个衍生版本。因为受时长制约,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角色刻画失衡是最大诟病,庭审进程过短、质问点缀太浅,更不满井上法官应有的傲气尽失。除此之外,故事本身还是可以的。
对日本这种奇特的作案动机理解不能
·
决意掉尾到了这头,这尼玛冗长啊,推理无趣,撕逼无力,真相又中二,还有这律政戏你叫我如何评价啊!看书吧,这失败的改编......
柏木的形象有点单薄,直接导致陈述死因时显得乏力。岛国在挖掘小演员上有一套,几个小演员亮眼,未来可期。
最后是个略伤感的美好结局。藤野凉子灵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