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更多的是从摄影、色彩和情感的表达出发。故事出自导演的自身经历,所以细节很真实。我非常赞同导演在q&a上说的,把journal最后制作成电影doesn’t help with healing at all. It’s something cannot be healed. We have to confront this. 导演也分享了摄影方面的心得,比如如何把画面拍得有距离感。我也很喜欢影片里很多镜面和玻璃的reflection。最后,I can truly feel those sorries and all sorts of emotions. 2023.04.06 @New Festival FLC
#bjiff 三星全给预设的死亡对话
本年度最压抑电影 没有之一
医院和社会自以为对抑郁症患者的安全反而是压垮的最后一颗稻草
即使看之前没有做任何功课和了解,但是仅看前半个小时就能猜出来这一定是一个东欧小国拍出来的电影,沉稳隐忍的情绪表达,臃肿无效的工序流程,学到形但暂且没有神的蒙吉式镜头语言,甚至那种想表达但又刻意去克制的表现形式还能隐约感觉到这一定出自一位颇具野心的新人之手。
喜欢此气质的镜头感,稀疏平常的日常感下暗藏涌动也让人喜欢。
一个半小时一直持续压抑,看到最后终于解脱了,家里有个这样的精神病患者真的太折磨
海报的风格和电影的风格差异很大,以至于我一直以为是不是走错影厅了,海报的重点不是那些快乐玩耍的孩子们,而是左下脚与快乐格格不入的弟弟。他或许早就抑郁了,只是没有人发现过。开头的那个长固定镜头设置得蛮有趣的,还有就是结尾,在排出那张照之前连续的晃动的镜头还蛮有趣的。 2023-6-18看
妈咪的东欧版
3.5
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更多的是从摄影、色彩和情感的表达出发。故事出自导演的自身经历,所以细节很真实。我非常赞同导演在q&a上说的,把journal最后制作成电影doesn’t help with healing at all. It’s something cannot be healed. We have to confront this. 导演也分享了摄影方面的心得,比如如何把画面拍得有距离感。我也很喜欢影片里很多镜面和玻璃的reflection。最后,I can truly feel those sorries and all sorts of emotions. 2023.04.06 @New Festival FLC
3.5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突如其来的高潮和结尾把前边暗流涌动的情绪爆炸出来。十分有穿透力
set film free plz
Damir私人情绪语言的不被理解:Bruno母子几乎无法在有Damir参与的对话中提炼出具体的内容;Damir的自我隔绝倾向:几乎与Damir相关的情节里都有门框/窗框/墙之类隔绝性的意象,初次自杀溅在门框的血迹被他刻意擦去了;精神疾病患及其家属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出现在医院/警署等场合时,Bruno母子一般在画面角落,母亲最后的崩溃哭喊也是通过一道狭窄视角呈现的;Bruno的自毁倾向:好像被导演澄清了(。4:3的画面比例,美好的色调与独特的构图,中意导演的个人特色。siff最后一部,很喜欢。
贯穿全片的走神,也就假想葬礼那段和片尾还不错。
#13th BJIFF 06 @美嘉set him free…克制、沉闷、压抑,最后在一声老妇的惊声尖叫、刺眼的闪屏和海边沙滩的嬉戏打闹之后结束。其实开头主角和弟弟在关于死亡的探讨中就已经暗示了影片的结局,这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对母子的“救赎”行为多了些无力的同情。此外,导演对影片镜头语言的把握也非常精妙啊,凌厉甚至有些冷血,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深景深的拍摄让影片的呈现多了一份逼仄的压迫感和冷静的旁观视角,演员的表演也能够撑起故事的走向,对于抑郁症的刻画,在一种温吞、不断自我毁灭式的残酷摧毁下最终走向极端,所以,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被纵向线条按住,被各种边框压缩,被固定镜头锁死
以平和的视角出发,随性的态度去讲述精神病患者的痛苦,不去拆解,不去诘问一个答案,而是温柔,寂静,冷血的揭示:活着比死亡更为恐惧。
bjiff13 第九部 每一个镜头的色彩和构图都太精巧太漂亮了 母亲和哥哥全程极度隐忍 最后一刻的哀嚎划破所有的伪装 弟弟那么高的个头 眼睛里却充满了痛苦和阴郁 让人看了揪心 哥俩第一次对话的时候就看哭打卡 回忆混杂着想象 想念混合着悔意 如果你还在 我们大概会聊这些话题吧 满屏的竖线条框住人物 怎么也逃不出去 玻璃上模糊的人影暗示生命已经在游离
抑郁的症结来源于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