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天佑鲍比 (2009)8.92009 / 美国 / 剧情 同性 传记 / 拉塞尔·穆卡希 / 西格妮·韦弗 亨利·科泽尼
现在是凌晨四点十四,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片源很好,在同志亦凡人网站上爬下来的高清中英双字幕。
我选择观看的时间也很好,没有任何人会来打扰。
A面让我们来谈谈这部电影。
你为它哭的不能自已的一个原因是它是真实的。
每天都有很多流水线作业出的编造的故事,当我们知道它们只是剧本而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说哭哭就过去了, 那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可是这些真实的让你无从回避。
南康写了浮生六记写了等你到三十五岁,然后他走了,你为他哭,不止是因为他写了温暖写了伤感,更是因为这都是些活生生存在过的,你见证他幸福过,然后你又见证他死去。
美国又有未成年同性恋因歧视自杀,台大有,北一外有两女生殉情…这仅是被发现的,你根本想象不到那些藏着掖着的还有多少。
你不了解他们,你也不明白他们怎么就活的那么艰难了,艰难到迫不及待的要去死。
我本想讲讲这电影的内容的,可是讲讲又不知讲到哪去了。
我不得不承认,在观影途中我一度恨这位母亲恨得要死。
对,是恨。
即便是后来看到由于鲍比离去她惨兮兮的模样我也没有任何解气的感觉。
why they felt sorry only if they lost someone?
They didn't deserve it,either.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性取向,让我对这部片子很有感触。
我无法说鲍比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是的,他走之后很多事情可以说算是有了好的改变,但是这不是他的义务。
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出生,长大,他也不过是希望找个人好好爱一下,写写文章顺便养家糊口,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爸妈走走亲戚串串门什么的。
他没有义务去改变世界。
但是他最后就是被逼得要以自己的死去成全别人的期望。
你也知道这没什么道理可言。
我还是有些羡慕外国人的,毕竟他们那里有一些州允许同性婚姻可以领养孩子,有同性恋骄傲日,还能举行游行活动。
而你我这里,自慰都是敏感范围,就像鸡巴阴道这些东西大家都没长一样。
也许我的想法很是不成熟,但当我计划以后时,我想的是,如果真认定是这个人了,那就旅行结婚养孩子去。
我要离开这里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B 面在中国同性恋的现实是什么呢?
是个敏感词。
哈哈哈。
在中国,一切关于同性恋的影音书籍等都随时可能毫无根据的被定为违法,几乎没有任何健全的保障同性恋权益的法律制度。
每当我和我的同性恋朋友探讨起未来以后的时候他们都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我谈结婚谈定居谈两人相伴的七老八十的生活,他们随便拉开一罐啤酒眼神怪异的瞅着我,那意思就好像在说“come on,don't be stupid,are you kidding me?
”我前几天在澡堂的换衣间里眼看着两个大妈脱了光鲜亮丽的衣服开始说一些屁话。
“你听没听说,那谁谁家孩子好像是同性恋”“同性恋最恶心了,是不是屁眼被捅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我保证这是百分之百的原对话,以我个人这么浅薄的见识还是研习不出这么生猛的表达方式的。
更有意思的就在当天我洗澡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拉拉。
T帮P洗头擦干身子洗毛巾。
我想如果再加上亲吻的话,澡堂能暗地里炸开了锅,当然大妈们只会像母鸡吃食似的碎嘴着,并拉动眼周围满是皱纹的肌肉互相示意,以丰富她们乏陈可述的晚年生活。
你别看豆瓣上那些gay一天天活泛的要死,各种传照片求勾搭各种咆哮,也不过是为了找些彼此还都看得上眼的419一下,如果彼此这段时间都还不忙,那就发展一下长期稳定的床伴关系。
未来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都是扯淡,还不如趁年轻肉体还不错资本尚足的时候玩够,省的老了连玩都没得玩。
还有什么呢。
我再想想。
对对,再就是那些老问题。
“我不管你在外面怎么玩,你最后给我老老实实的回来结婚就行”这句话你总熟吧。
你爸你妈你奶你婶你七大姑八大姨不总是这么心心念念的嘱咐你么。
你幸福吗你快乐吗你满足吗你活的有希望吗,谁真正在意你这些?
也许他们会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做给人看的。
他们不希望你不一样,“我们只要是一个普通传统的中国家庭就好了”。
他们不希望你突然就跳出来破坏了他们习惯性当背景的优良传统。
特别sissy的gay为什么总是标靶你知道么,就是因为他们和背景人群不一样,有人不喜欢他们这么不一样。
“喂,小子,你太扎眼了”我实在不懂这是一种什么毛病。
谁乐意做幕布就做幕布去,没种站在人前的人还拼命阻挡别人挺直腰板这是种多他妈扭曲的心理。
你他妈的以为你是救世主么,还肩负着把大家都削平捋直的艰巨使命。
AB面be gay,be proud.我一直活的比较个别。
从小到大我不喜欢任何和别人相同的东西,我穿的衣服,第二天发现有人学我穿,我立刻换掉;不用香水,除非有一天能调出我自己的味道。
大部分人在意的东西我没那么在乎,我上学的时候混学生会混社团混广播台,实习的时候是各种组织,呆得觉得没意义了就离开,我发现我对有无意义的定义也和大部分人不太一样。
就算在圈里,我也不那么容易找到认同,因为我不分TP。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我并不是有意要这样,有意追求特别之类的,只是很多时候我发现我就是厌恶变那样,我听从我的心,我尊重它的声音。
you are so special. 别人会这样和我说。
但他们并不能了解这样特别的背后要承担些什么。
你有天赋你特别,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这样。
他们看着你做任何课题做出来了都是surprise,他们看着你似乎轻易就拿到他们追求已久的东西但是你还不在乎,他们对你并不服气。
于是他们中的一些攥着拳头指甲抠肉咬牙切齿的默默的看着你,希望你有一天重重的摔倒再也爬不起来;他们中的另一些实践主义者更是直接给你下绊设套在背后坏透你。
这就是特别的代价。
而且作为群居动物的人,无论多特别的人类,都渴望认同理解,这是本性。
你知道特别的人找到理解有多难吗。
就像我写这篇影评,我都无法乐观的估计会谁能产生共鸣无论天鹅在湖面下划水划得多吃力,湖面上它都是一副优雅的姿态。
我后来特别喜欢这句话,我甚至拿这句话激励自己。
我很严肃的问过自己,你想变成他们那样吗,答案是不想。
于是我就知道同时我也决定了,如果这就是特别的代价,那我认了我忍了。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好事,你既然选择听从自己的心了,那你就得付出点儿什么。
这样很好也很对。
我很喜欢it gets better那个活动,这几天看了很多相关视频。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经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只是为了告诉你一切都会好的。
你现在经受的痛苦迷茫绝望他们都经历过,你以为自己挺不过来了,但他们向你证明只要一下下,只要再一下下,一切就都会变好。
有一些人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们向你发誓他们尊重你他们愿意在任何时候向你伸出手,那你也可以暂且相信他们一回。
我不是什么活的大彻大悟之人,无法认同人生来就是遭罪的这种说法。
小丸子说的好,活着就会遇见好事。
这句话多好。
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得知道,如果你放弃自己了,那你就连遇见好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好好活,这个不是扯淡。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Bobby母亲Mary在听证会上的讲话,看了三遍,哭了三遍。
我想从Mary的这段讲话来讲述这部电影和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Homosexuality is a sin. Homosexuals are doomed to spend eternity in hell. If they wanted to change, they could be healed of their evil ways. If they would turn away from temptation, they could be normal again. If only they would try and try harder, if it doesn't work. These are all the things I said to my son Bobby when I found out he was gay. When he told me he was homosexual, my world fell apart.上面Mary的讲话许多都是从圣经中摘录下来或者得出的,这也是当她发现Bobby是同性恋后最先对Bobby做的事。
她告诉Bobby这是不被允许的,带Bobby去看医生希望能矫正Bobby,她还在家里每个Bobby出现的角落贴上了所谓的祈祷,自顾自地想让Bobby有所转变,而这一切Mary都以自己的爱为借口,将不理解与厌恶强加给Bobby,殊不知这是Bobby最需要被倾听和理解的时候。
Eight months ago, my son jumped off a bridge and killed himself. 面对家人尤其是母亲对自己态度的剧烈转变和自己内心的纠结,Bobby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他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了自己表姐的居所,也认识了自己的男友David,同时也认识了David的接受自己的家人。
本以为这段时间,会是释放Bobby内心压力,帮他走近自己的时间,但家人对自己的不待见甚至嫌弃,却成为Bobby内心那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Bobby看来,自己的母亲永远不会接受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最终,Bobby选择在桥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想了很多,但回忆最后定格在母亲对自己的不接纳。
I deeply regret my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gay and lesbian people. I see that everything I was taught and told was bigotry and dehumanizing slender. If I had investigated, beyond what I was told. If I had just listened to my son, when he poured his heart out to me,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day with you filled with regrets. I believe that God was pleased with Bobby's kind and loving spirit. In God's eyes, kindness and love are what it's all about. I didn't know that each time that I echoed eternal damnation for gay people, each time I referred to Bobby as sick and perverted and a danger to our children, his self-esteem, his sense of worth were being destroyed. And finally, his spirit broke beyond repair. It was not God's will that Bobby climbed over the side of a freeway overpass and jumped directly into the path of an 18-wheel truck which killed him instantly. Bobby's death was the direct result was his parents' ignorance and fear of the word gay.在Bobby自杀后,Mary最初还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罪恶的,会下地狱。
她想办法去教堂里寻求救赎自己孩子的方法。
直到她看到Bobby的日记,开始阅读Bobby之前给她的了解同性恋的书,她第一次去到了接受同性恋的教堂,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的父母。
在这些接触中,她慢慢发现,人人生而不同,重要的是,去学会接纳,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而不是视他们为异类。
当Mary开始撕毁自己贴在家里的所谓的祈祷时,她真的从内心里改变了,她终于理解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因为他并没有错。
她终于明白自己的无视和对同性恋的恐慌,才是导致Bobby最终没有勇气坚持走下去的原因。
而从此,她开始为同性恋发声,开始为投入同志维权事业,她不愿再有像Bobby一样的孩子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He wanted to be a writer. His hopes and dreams should not have been taken from him. But we were. There are children like Bobby sitting in your congregations unknown to you. They will be listening. As you echo Amen and that will soon silence their prayers. Their prayers to Go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and for your love. But your hatred and fear and ignorance of the word gay will silence those prayers. So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 think! 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 人人生而不同,我们不应因为他们的不同而剥夺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而忽视和歧视却会磨灭一个人的意志,甚至磨灭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当你身边出现像Bobby一样的人时,请不要选择歧视和忽视,哪怕是一句普通的交流,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一份的勇气,多一份的希望,让他们坚强地,勇敢地走下去。
正如Mary所说“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 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
我是G,我在想给我的父母看这部电影,如果他们是我的父母,我相信他们会l理解的,我想都会理解的.bobby可以选择离开的,他可以选择去上大学,离开不接受他的家,就算不去大学,他一样在表姐家活的很好,可是他太爱的家人了,他需要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想有个家,为此,他不止一次的尝试着抑制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尝试和母亲沟通,可都失败了,他夹在了自我认同的中间,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如果他的心再冷一点,如果他对这个世界不报那么多的希望,也许他会活下来,可他太善良了,他渴望回到一家人围坐在桌边的夜晚,而坐在桌边的是最真实的自我,bobby的母亲是勇敢的,他敢于真正的去面对问题,哪怕那是他心爱儿子的死,她需要一个答案,需要一个解释,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自杀,为什么上帝没有治好他,最后她在大雨中走进教堂,在牧师面前,她得到了答案"my son was always different, i knew that ,i felt it, 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him,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him"也许我们的家长没有bobby母亲的勇气,他们不肯听,假装看不见,只要看起来一派祥和就好了不是么,只要儿女们结婚生子,朝九晚五,那就是幸福的人生了,这样的爱不如说是逃避责任,卸下重担.我们有太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传统了,面对问题,我们只会逃避,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可救药的文化,在这个氛围里,我们拼命的粉饰着太平,上上下下一派祥和,哪怕光鲜的表面下,早已千疮百孔的腐烂.面对最真实的自我吧,面对最真实的一切,我们不怕问题,我们怕看不见问题,我们更怕看到问题却假装没看见.等到bobby跳下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我们还没跳,拜托,请先看看我们吧
已经很少有什么电影会让我不能自己地流泪。
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却让我要极力抑制着才能不在寝室放肆地哭一场,但仍任泪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变的《天佑鲍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唤醒了母亲Mary的。
无限悔恨的母亲开始意识到,原来错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
她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小Bobby从来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只是她从未正视罢了。
与其简单地把本片归为“同志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很好的伦理片。
片中围绕《圣经》中有关“同性恋之罪”见解的探讨变相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同志维权事业的艰辛历程。
大部分深信“传统”基督教义的人(正如母亲Mary)都无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现实,他们认为“同性恋”的罪是无可赦的并终将下到地狱。
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这份“信仰”脱不开干系——他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觉得自己是无可赦的,他愧疚痛苦无助迷茫而最终绝望地放弃了一切。
正如那位牧师所言:迷信与信仰的缺失一样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关于自己同志子女的态度,都与“前一个”Mar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尤其是David的父母对待儿子David与Bobby恋爱关系的从容与坦然,更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
不禁让人感慨,因为这样的错误而导致出悲剧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
而Mary在与那位为同志维权的牧师探讨关于“同性恋之罪”的解释后、在于PFLAG小组中听到其他父母们分享关于自己同性恋子女的观念的转变后、在自己对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后,由最初对同志人群充满抵制厌恶到将其后半身投入于同志维权事业中的这一转变,更是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人对于“同志”这一敏感话题的观念的转变过程。
旧金山的同志游行上,Mary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过去紧紧拥抱他,然后离开的是一个面带微笑的坚强的母亲。
这个镜头,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触动,如那个眼眶湿润而面带微笑的小“Bobby”一样,我混着泪与微笑为这个母亲致以敬意与祝福。
我知道,她把所有这些需要爱与拥抱的孩子都当做了她心爱的Bobby。
片末是一张现实中的Mary的照片,满头银丝的她面带着微笑,那种写满释怀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为这个牺牲在那个同志得不到足够关爱与认同的时代的男孩。
Prayers for Mary,为这个值得人们敬畏的母亲——敬畏她对自己儿子执着的爱以及她为同志这个弱势群体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后我想写下她在推动市议会同志自由日提案时曾说过的那句话:“当你们在家中、教堂说出阿门时,想想和记得,有个孩子在倾听。
”
真是没想到,在昨天刚看完《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哭的稀里哗啦以后,今天又看哭了... 在主角信仰一跃之后,我看了下进度条,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主角在演到一半居然没有任何遗言地就直接挂了.... 而电影要传递的内容却真是从bobby的死才开始的。
我在这急转直下的剧情下,把手边的手机也慢慢放到了一边,内容真的是越来越好,后半部的情感和后劲太大,以致于我必须把这片列为LGBT教育的第一必看影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bobby,而是LGBT家庭中的母亲,母亲正是家庭中对孩子执念和情感最为沉重和丰富的角色,通过对母亲的态度、情绪、变化来展现LGBT的世界。
这是很特别,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
LGBT的压力绝对不只是对自身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环境对其的压力,——家庭环境是所有外部环境中最有压力的,母亲又往往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最特殊的角色。
出柜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接纳,而外什么LGBT不敢出柜,传统社会的环境压力正是他们头上的那座大山。
电影中对母亲的刻画非常动容,这也是我看过的Sigourney Weaver最为完美的荧幕表演,其动作、表情、声音都完全和太“对”了,巨大的情绪与情感力量从她身上喷薄而出,让人完完全全相信了这个母亲的角色。
另外要说的就是,真诚。
这是一部特别真诚的电影。
人物、台词、节奏都特别的真,特别具有代入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观影时完全投入和相信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承载社会性变革的力量的,而这就是一部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电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会对LGBT更加的宽容 。
还有,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特别世俗化的国家,但这些年从书籍的阅读和电影的观察,越来越多的感知到美国平常世俗化下的宗教内核,本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现代的中国在世俗化方面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同性恋不是原罪,但社会和家人对同性恋的恐惧和无知从而造成的压迫确实可以把一个善良的同性恋的孩子逼上绝路。
西方是由于宗教,中国是由于社会伦理,有多少同性恋的孩子最后只能通过自己的死亡来告诉世界自己不是怪物?
同性恋可以被治疗,同性恋或是异性恋可以自己选择,只要努力一把就可以爱上异性,相信绝大多数同性恋的孩子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也曾经努力过,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同性恋是不可以被选择的,也是不可以被治愈的,就像我们出生的时候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黑色的眼睛还是褐色的眼睛,都是自然的,是没有原罪的,有原罪的是社会的偏见。
电影中,母亲逼死了Bobby,但这是个伟大的母亲,是个坚强和勇敢的母亲,她之前歧视同性恋,是因为她对圣经的坚持和信仰,经过Bobby死亡之后她理解了同性恋,并知道圣经可以做出另一番解读时,她再一次投身于同性恋平权运动中,这是一个勇敢和执着的母亲,她每一次都把自己的信仰化身为行动,去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同性恋的平权应该起始于正确的关于同性恋知识的普及,正如电影中所讲述的那样,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以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帮助孩子,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会把孩子推向怎样的绝境。
这一切的悲剧源于知识的缺乏,无知造成了多少的惨剧。
我们都相信世界总是朝着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性恋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一天终究会到来,只是这一天的到来需要同性恋人们自己的努力。
如果黑人自己不争取,黑人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女性自己不争取,女性今天的权利谁来给予?
如果同性恋自己不争取,又能期待谁来为同性恋发声?
应当像电影中的那位母亲一样,用正确的知识,有理有据的发声。
人生难得,假装是一个异性恋的努力我们都做过,其中的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也不希望在临死的时候后悔这辈子没有活成真正的自己,Bobby虽然死了,但他终究是他自己。
天佑鲍比,天佑同志!
Prayers for Bobby, Prayers for Gays!
拭去泪痕,脑中最先浮现的是南康白起这个字眼。
也许已经没人记得了,但我却始终记得那个失去挚爱满心念想愿意为伊厮守的南康白起。
我一直觉得错的不在他男友,更不在他,错的是社会,是这个病态的体制,是世俗的眼光和父母眼中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话就是“爸妈这是为了你好!
”于是我们便在既定的人生轨迹里开始自己的生活,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继续循环传统的中国式生活。
所以当你退去稚气满脸胡渣的时候,父母便催着你找对象,因为副本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而那句“我还不想结婚!
”无异于进度条卡住、延迟加百,更不用说“其实我是同性恋!
”这种直接让电脑蓝屏外加一个弹出窗口:“这不科学!
”的桥段了。
从小我们就被父母拿去和亲戚家的孩子比,和朋友家的孩子比,和周围邻居比,每个中国孩子身上都背负着光宗耀祖的使命,原有的个性化早就被扼杀,那些与众不同也被当成病态的存在。
这便是中国人的悲哀,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活,想当然的拿着孝道说我这是为了父母,为了父母的爱。
确实,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许再没有人比父母更爱我们了,可但当这爱的额度超过了我们能承受的极限那便是压力不是爱了啊。
当我们咒骂别人崇洋媚外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中国,像玛丽那样理性、愿意思考、愿意改变的鲍比母亲能有几个?
有的只是一味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我们该做的,不断为我们灌输传统观念的妈妈们。
且不说同性恋,就算是异性恋的婚姻也早已成了父母手上的傀儡戏,他们的一句不合适便抹杀了你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情愫。
相比之下鲍比是多么幸运,他纵身一跃,换来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换来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生活。
而南康那湘江一跃换来了什么?
恐怕只有那几缕波澜。
当我听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法院里为同志们申辩的时候,泪水早已决堤,我多么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的母亲也能自豪的说:我儿子就是同性恋,他上进,善良,是个靠谱的好娃子。
2009年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
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
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
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
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
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
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
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
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
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
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
我知道,我能感觉到。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
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
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
……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
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
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
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
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
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
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
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
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
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
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
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
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
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
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
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
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
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
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
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
为什么要感谢他们?
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
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
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
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
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在開始之端,我要說我對這部電影特別有同感,正正自己是一名基督徒,還有的是我的另一個身份。
還記得上年和媽媽出櫃到我和她聊起了我的前度,或者她現在始終不相信自己的女兒會是這樣的人,說是出櫃了,但是聊到結婚,生仔的問題上總是有所避忌,而我也會避開了。
與她聊到我的前度,她卻顯得比較冷淡,但總算是有所回應。
基於自己的信仰和身份是大眾不接納的,我也怨不到什麼,有時我會覺得我累了,在教會當中,你總不能說這種事,別人會刻意的改造你,也會改變別人對你的印象。
我相信神是愛我的,所以我覺得是一種忍耐的表現。
在教會中比較感恩的是,有知道我情況的姐妹,大多數人都像電影中前期的Mary,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別人的思想,也會像電影中的哥哥對Bobby有歧視的目光。
在香港,我們從有關同志議題的新聞當中可以看到「宗教霸權」,同時我們看到自由的基督教團體。
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也許我們都比別人落後了廿年有多,今時今日要做的實在仍然是很少。
猶記得有次聚會時,聽到有組員說美國不應該有同志婚姻,說這些是罪,其實自由不等於是放縱,人權才是最寶貴的東西。
別人不會理解你的處境,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
每個人生來就是獨特的個體,也有個人的目標,同時間我們不應該去否定一些人。
大部份的人也有歧視的目光,是因為被害怕,被偽善捆綁了。
曾經有人問我為何要選這條路,表面是友善,背後卻做了些小動作。
很多的關心也只是表面,暗裡對你有別的感受和去傷害你。
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因為出櫃而她身邊的朋友都疏遠她,傷心倒就有,不過她現在在過她的驕傲人生,致力在同志平權的工作。
電影中的母親Mary是一名盲目跟從聖經的人,有著保守的教會和守舊的思想。
她努力做一個神悅納的信徒,奈何兒子讓她失望,她帶兒子看心理醫生,試圖幫兒子過精神的內在生活,幫他離開魔鬼的試探。
但強迫過多,最終給了他無形的壓力。
兒子選擇了離開了世界,他再沒有機會尋見真愛。
一個內心純潔的少年就在外在跟心理的衝沖激下抵受不到壓力就自殺了。
故事是一個真人真事的事例,在現實中的同志,有誰真的可以開心生活?特別在我們現在的社會,港島區有出現「同性戀下地獄」的單張,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共融的社會嗎?認識一些同志職青,她們都有不同的憂慮,隨著自己年老,家庭的結婚壓力,有人選擇放棄甘心走一條所謂「平凡」和「正常」的路,也有人相信同性只要相愛就可以跨越眼前的障礙。
外界對同志圈的印象是雜亂和性開放,老實說同志也有必要做好榜樣,要從自己做起,對抗恐同怪獸。
同志也有信仰的權利,讓我們也把我們內心的困惑交給上帝。
衪在上面也必看顧我們。
現在教會實在有太多的「解錯經」,讓神也給我們智慧在這個世代生活和處世。
你就是与众不同,s。
看不下去
故事很感人,但是母亲态度的转变仍然很突兀,剧本可以改的再细致些.
lecturing…
天佑Bobby,天佑所有和Bobby一样与众不同、善良有爱的正常人!
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我知道,我能感觉到。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鲍比,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有病。”如果老妈很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事情不会发展到这般田地。
这就是润物无声的故事。母亲的表演好。
出柜必备
我明白上帝为什么没有治好他的病,因为他没有病。
educational program boring as hell
剧情推移发展很顺畅,感情堆叠酝酿很真实,感动,哭了
有时候,我们不要吝啬五星。
如果这一跳能换来父母的觉醒。
电影本身拍得很不咋地。星是打给题材的。
一个目的太明确的命题作文
这样的自私和狭隘的父母很多。
感动死了...自我的认同感,泪水..
圣经说,这是罪。我从来不相信。我只信,圣经里说,爱如捕风。
早干嘛来着
“I know now why God didn't heal Bobby. He didn't heal him because…there was nothing wrong with 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