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エッシャー通りの赤いポスト,Red Post on Escher Street

主演:茉爱罗,藤田朋子,吹越满,小泽真利奈,诹访太朗,鸟羽润,渡边哲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7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8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9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长篇影评

 1 ) 埃舍尔

因疫情天庭封城,牛郎没做核酸检测,喜鹊太多核酸做不过来,所以七夕取消(ΩДΩ)有需要电灯泡的吗,吃不吃饭不重要主要是想近距离看看爱情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315打假,我打电话举报说你喜欢我,结果人家说我有病,我心里美滋滋的,他们没有把我抓走打假,说明你是真的喜欢我

 2 ) 笔记:“撕碎电影性”与对“假面”的复仇政治

草就阅片笔记,有待扩充

在去年出版的园子温随笔集《用电影燃尽欲望》(译者余梦娇)的前言里,园子温开宗明义——如果“电影”也有语法这种玩意儿,那就直接撕碎。

如果撕碎后还有类似“电影性”的东西潜藏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那就继续撕碎。

如果电影堕落成芭蕾、歌舞伎、能乐、日本画这种传统艺术,那更要毫不犹豫地抛弃。

围绕“撕碎电影性”,《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给出了两种递进的激情。

其一是对“电影”的激情。

区别于“热情”,在园子温的电影中(如《在无爱之森呐喊》、《地狱为何恶劣》、《反情色》),激情并不总是包含对影像的服务、崇拜或时刻准备自我牺牲的毕恭毕敬,对影像的毁灭冲动、虐待欲也是其重要的向度,且往往通过对摄制过程事无巨细又夸大其词的肢解式展示来给电影动刑。

《埃》也不例外,片子内部的故事是——小林正的新片《假面》向社会各阶层招募群众演员,而每一个支线里的主人公都通过那个红色邮筒邮寄出自己的自荐信函,充满激情地去试镜;片子外部的故事则是——园子温的新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中大部分演员都是素人演员。

这一阶段的激情宣言是:“生活中没有多余之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要讲;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彼此生命故事中的临时演员。

”但这部电影的戏中戏——也就是小林正的新片——是《假面》。

我相信此处园子温蜻蜓点水地援引了伯格曼,伯格曼《假面》的剧情便是舞台剧女演员伊丽莎白开始对表演这件事感到迷失,随后负责护理她的阿尔玛在与伊丽莎白之间极端私密的二人小剧场内,把自己演成了另一半伊丽莎白。

《埃》中的《假面》因而成为这个草根演员逐梦故事内部的自反,它警示着这种恐怖——当我们这些临时演员们把拼命争取一些银幕时间等同于争取电影之民主时,我们还是被摄像头编程了,我们在它玻璃眼睛前尖叫、呐喊、假装被伤害、假装爱得刻骨,扮演,抽离,并且我们对做一个临时演员这件事的沾沾自喜其实很可笑。

所以在影片最后,对电影的激情递进为对“撕碎”的激情——不要电影给我民主,我要反对电影的统治。

首先是安子诘问众人:“你们喜欢做没有脸的群演,以群演身份面对现实生活吗?

”电影攻击了他们的身体和心,但在侵略完成之前,他们的肉身对抗了电影和电影发生的场所:街道——这个被描述为“非善非恶但被用来控制所有人”的普世剧场。

安子和桐子带领众人冲向涩谷街头,摄影师在失去导演的无序与自由中跟拍着逃逸的两人,作为幕后角色,他本可以反转掉所有可以左右《假面》内容的掌权者(导演、资方、大明星等),借他之手拍出属于临时演员们自己的电影,记录这一占领街头的即兴疯狂,但街道的障碍并没有对他和他们网开一面,警察将他拦下——“不要再拍了!

”。

最后一幕悲从中来。

园子温早年的东京gagaga在此回魂,也如豆瓣友邻离净语所说:“没有愧对当年自称大岛和寺山门徒的本心”《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将喜剧、亢奋、荒诞、创伤、悲情、思辨和愤怒如此轻松地杂交在一起,最终化为这种明暗交织的复仇般的政治——电影从来不是“电影性”这种早已风干的名词,而是无穷无尽的动词,撕碎,占领,分割,逃逸。

所有停在原地的,等待或沉湎于舞台光束照耀的,都是伊丽莎白的阿尔玛,至多只会成为“电影”的另一半假面。

 3 ) 究竟是谁在看《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在观看影片时我们很难不注意到一个细节:贯穿全片的微微晃动镜头,似乎来源于一个完全未知的主观视点,密切关注着《面具》整个剧组的筹备和拍摄进程,然而与此同时,在影片出现的多个叙述主体中,摄影机却从未以其主观视点进行叙述,而以未知的主观视点取而代之:究竟是谁在看?

观众?

影片开头以一场舞台剧式的街道戏拉开序幕,似乎是在邀请观众进入:紧接着用幽灵般主观视角的长镜头串联起群演,通过不断置换的叙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叙事电影的主配角之分之外,似乎还赋予了观众一种游戏般的视角,(一种无所不能的窥探视角)游荡在影片中的街巷,跟随不同的人物进入各种或开放或私密的空间,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前观察投递的信件,试图去了解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在影片结尾处摄影机跟随安子和桐子从布景的街道跑到真实的大街上,被交警制止的是作为影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机呢?

还是作为影片《面具》的摄影机呢?

如果说是前者,那么跑上街的女孩是是作为《面具》电影角色的安子和桐子还是作为《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电影角色的安子和桐子呢?

若是后者的话,为什么当它结束后,影片也就结束了?

我们会疑惑,或许还会有一丝愤怒,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这与电影媒介本身的欺骗性相关,一场出现在银幕上的短暂幻像(image),当幻像结束后,我们走出影院,时间被偷走了,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就像经历了一场骗局。

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中》此种感觉被放大,对于电影中的电影《面具》,我们甚至不知道整个影片的样态,只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演绎和不断嘶吼重复的台词。

而对于影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则更像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呈现,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的原始疑惑也被放大:关于我们究竟看了什么?

电影究竟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要欺骗?

让我们回到继续回到影片中的几个可疑之处:影片中段所交代投资人选择小林导演原因,过于草率甚至缺少一定的合理性;被投资方选定的三位女演员过于刻板,看起来似乎有些刻意为之;对于投资人和制片人极具漫画式的设定;与其说是人物塑造的草率和失误反倒更像是一种游戏任务般的设定,简单直接地指向电影工业的巨大阴谋,金钱和权力,女演员和妓女,话事人与嫖客。

一种和戈达尔在《各自逃离》中相似的类比方式,既然电影工业充满了阴谋,那么为什么拍摄?

以元电影的方式:出于一种纯粹的爱?

一种通冥仪式?

一种对于媒介本体的反思,或者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对于为什么拍摄的思考过程。

(园子温一以贯之的指向虚无)主角是必要的吗?

群演能否成为电影表演的中心?

以及视点来自哪里?

一种雅克·里维特式的阴谋论表达:在由阴谋构建的世界中,认真/游戏式地扮演着过家家中的角色。

 4 ) 很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电影

我们去年前年还在拍那些《唐人街探案》系列和更垃圾的《澳门风云》系列的时候,日本已经在拍这种极其富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电影了。

当然我们也有稍微好一点的片子,但是大陆绝大多数观影的影迷审美还是有欠缺。

《埃舍尔街的邮筒》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片子,无论是拍摄形式,还是叙事方法。

很出色黑4颗星。

 5 ) 面具

从几天前开始就有博主推这部电影,我不以为然,昨天又看到一个博主说这个电影,我就下载到本地,开始看了。

一开始这个海报就很吸引我,我想知道海报的那个女人是谁,不过看着看着,我就忘了这回事。

通过这个红色邮筒,每个群演的生活都被勾勒出来了(虽然我都忘记他们的名字了)。

不过记得清楚的是夏目,有第三者的颜色;还有父亲自杀的短发女孩,失去丈夫的长发女生,还有很多,小林真爱俱乐部,母亲住院的那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人……那个红色邮筒的女人,才出现了,原来她是小林的前女友。

在面试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就是真实存在的,直到后面在片场,没有她的存在,在小林“觉醒”的最后那段时间,她在疯狂的跑着,说些我听不懂的日语,没有字幕,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嘶吼。

以及那些很平的小路,很日本的滤镜,很虚晃的镜头。

我知道他们在片场的那场戏,是乱的,有怒吼,有争吵,有自然,也有不自然,但是这些都像是生活会出现的意外,不论是演员,主演和群演,还是导演,制片人等等,大家都是在生活与意外之中度过。

毫不意外,那些试戏的人们,都来当了群演,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色彩,他们也想成为主角,可是在这场戏他们只能当被骂的群演,只能当那些主角的背景板,没办法对吧,确实没办法。

说什么在生活中当自己的主角,可是,这样的主角总是缺少什么。

闪光灯?

人们的注意?

还是什么?

可以接受平庸。

也可以争气的当自己的小主角,虽然小,但是,也是主角呀。

最后的镜头,在她们两个人横冲马路中,在摄影机被警察拦住中,急刹地变黑了,一场戏,结束了。

 6 ) 中二是种好气质,中二的电影就不一定了

你不能说他不是好的电影,毕竟结构是精巧的,先分再总的叙事,在最后一段的群戏还是很精彩的。

可这种漫画式的人物特质,放在一部真人戏里,除非有像那部摄影机不要停所描述的反差,否则观影过程是非常难以沉浸进去。

所有的段落编排实在太过呱噪,缺乏有意义,或者说说是能够引起观众去思考的情节,要不然就像这部显得异常中二。

日本电影的叙事或者人物特质总是带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看过的告白如此,情书,或者跟这部几乎可以归为同类性质的 哪啊哪啊神去村都是这样。

作为点缀是可以让我接受,而整个篇幅这样很难让我安静下来观看。

显得有点乱尾段的群戏是夹杂了所有分戏人物的集合,编排的是过瘾,但结局很一般。

不是太满足于此。

主要还是人物太扁平化,而主题过分被这种异常曝露出的角色所感官冲淡。

可能是自己审美不同,不太接受这中表演方式。

所有的演员都很难看到演技类的享受,有点无趣。

 7 ) 舞台暗淡匆匆的背景后,都有一张张绚丽狂乱的脸

每一面丰富嘈杂的背景里都有一朵朵孤独开放的花。

被选中的三个主演,都失去了所爱之人,而导演也失去了她的第一位女主角,也是她的女友。

也许是因为小林导演感受到了她们三人试镜时,所共同流露出的这份痛苦,也许是因为死去女友的灵魂在挑选她们。

但失去爱,失去爱人,失去目标所给角色造成的空洞,迷茫和这份痛苦,似乎一直是园子温电影里的主题。

园子温爱让他电影里的角色们,奋力的奔跑,嘶哑的吼叫,吱吱喳喳的喧闹,夸张的表情流露,大声的哭,大声的笑,大段大段近乎掏出心脏的独白,美丽的少女们欢声笑语,痛哭流涕,或坠楼,或跳轨,或被肢解,或只是单纯安静的盯着屏幕,气喘吁吁。

园子温的世界一直是半疯癫的,冰冷时散发着铁锈和血味,温暖时散发着阳光和青草的味道。

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你在面具后面吗?

相同面具的背后却是一张张不一样的脸,不一样的人生,同样的台词,却有着不一样的眼泪声音和动作,但剧本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园子温似乎一直想说,或者一直在表达的,就是逃出去,跳出去,去找你真正想要的,最后群像们,都摘掉了相同的面具,从故事里跳出来了,冲呀,他们大喊大叫,欢笑着打碎了剧本为他们固定的框架。

演员在现实世界中喊着要自由!

人群懵懵的看着他们,有人掏出手机远远的录着像,有人在发笑,有人匆匆走过,角色从电影里跳到现实世界中,现实中的人们也不知不觉进入到了电影的世界里。

但是你意识到这个世界会终止吗?

我们还在拼命的挣扎。

或许就像电影里说的,你以为自己在动却只是旁边的火车开动了。

园子温的电影是半疯癫的,拼命挣扎的,最终角色们总在毁灭或是重生中解放,就连他剧本里的角色,都恨不得冲到现实世界中。

你会想继续带着面具吗,安心的做这世界的背景,你甘心吗?

其实,我也会很想好好的追逐奔跑,好好的喊叫,可是好像我也只能安静沉默的在这似乎是漫长庞大的世界里,在时间的一隅间孤独的开放和凋零,淹没在电影里。

我好像放不下脸上的面具,我意识到了啊。

 8 ) 年度“WTF”电影必占一席

年度“WTF”电影必占一席。

看完全片一定要重看开头的第一个镜头。

园子温真是鬼才啊!

怎么说呢,只推荐给接受度比较广的人看。

园子温的电影永远说不上精巧,甚至有些随意和莫名其妙,表面上都是很情绪化的(奔跑、呐喊等)(日本人真的很爱拍边跑边吼啊)。

最后几分钟演员们几乎是吼着演完的,我看着都累。

但是这种声嘶力竭在现实里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借着电影发泄着对资本的控诉和现实的不满。

本片某种程度和《摄影机不要停!

》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讲电影幕后充满妥协的制作过程,最后都让人感叹电影拍摄的不易和热血,只是本片聚焦更边缘的“群演”。

导演又(诶?

为什么要说又)一次放飞自我之作。

最后片中片正式开拍的30分钟,戏内的失控程度直线飙升!

前面出现过的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路人全部出场,应接不暇,一定要认真看前面的部分,不然有些只出场几秒的角色还真记不住。

真正的戏外,这场戏这么多人,导演能调度好,做到乱中有序,也算是牛逼了。

电影到最后1分钟直接跑入真实世界呐喊,想想就羞耻度爆表。

电影中拍电影为了省预算都是用素人,现实中拍本片的也很多都是素人。

万万没想到这样的电影竟然还有超现实片段,完全被骗了啊!

难怪之前感觉有些别扭。

一句话总结电影的表达:在别人生命里是群演。

努力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

追求自由,对抗现实。

PS:演安子的妹子真漂亮啊!

 9 ) View 视角 | 不再碎尸的园子温依旧可以花招频出

提起园子温,必然与乱伦、碎尸、血腥等词脱不了干系,然而这一次,园子温却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充满着青草、微风、花朵的“小清新”电影(你信吗?

)。

此外,戏中戏的设置则令人迷失进一场无尽循环的迷宫之中。

图|电影《真实魔鬼游戏》(2015)剧照

图|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2020)剧照叙事用面孔拼贴成无尽的圆圈日本导演小林正为自己的新片《假面》招募演员,由此引来无数个路人前来试镜,他们按照剧组要求,纷纷将自己的报名表投入到路边的红色邮筒中,而正是红色邮筒将他们所有人都聚集到一起,共同争取着《假面》的参演机会,最终,他们通过《假面》的拍摄实现了一场混乱的、彻底的自由的反抗。

影片中的夏目、桐子、安子、宽和纷纷都是和电影行业完全无关的人,但是他们却都是深陷在生活困境里的人,电影《假面》成为他们追寻自由的一种反抗媒介。

图 | 大众眼里的“坏女孩”夏目夏目是传统道德认为的坏女孩,和其他女生组成少女帮整天“不务正业”,她外表内敛实则性欲旺盛,在假面的试镜中,她的独白中尽显她渴望摆脱道德束缚,做自己,成为大众眼里“坏女孩”的欲望。

图 | 寻找自己的桐子桐子则是一个无法从丈夫死亡中走出的女人,她对亡夫狂热的爱令她全然为亡夫而活,而在一次又一次扮演着《假面》的角色并用台词表达自我后,她逐渐地找到了自我,并不断地为自我表达的自由而争取着反抗着。

图 | 父亲第一次强奸安子时,穿的正是这件衣服与夏目和桐子有时呈现出的软弱不同,生存在爱与死亡边缘的安子则用尽全部力量在癫狂地反抗着社会道德对自己的拘束。

和其他人相比,她更像是这群人中的引领者,和其他种种反抗方式相比,她的反抗是简单粗暴的,她的存在更像是其他人物内心超我的一种投射。

图 | 小林正和女友除此之外,导演小林正则是园子温的投射,小林正的编剧女友则是小林正遵从内心自我判断的那一面的投射,其实,这部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彼此的投射,他们各自不同的面孔共同组成了一种个体意识之上的集体反抗。

影片采用的多线散点化的叙事方式则很巧妙地将这种相互投射的面孔拼贴起来。

众多人物如同多支河流,而每一支河流都在最终汇入到同一条汹涌的江流之中。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此外,在众多面孔的一次又一次地试镜,一次又一次地《假面》拍摄NG中,反复地呈现出的混乱也正贴合了电影中的那句点睛之句,“生活就像在椭圆环上不停地奔跑,一圈一圈地转,生活在不断地循环之中,被困在了同一个地方。

”这种内容的重复拼贴也使得这部电影极具节奏感,这也不难令人想到谢波德音调,在重复的音阶转化过程中呈现一种无限的紧张攀升之感。

意象的设置关于青草、小花和水泥路可以看出“为了自由而反抗”的主题贯穿影片始终,而这种主题不仅体现在情节内容上,更体现在影像风格之中。

与园子温其他影片相比,这部影片并不血腥粗暴,反而多了很多自然的呼吸感。

取代血肉模糊的尸块的是手持镜头下随风而动的青草,是轻柔撩动的窗帘,是路边的小黄花。

透过这部影片,能看出园子温对自由的表达不再仅限于粗暴呈现,他已然能捕捉住粗暴线条之外那些细腻的微妙的事物。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此外,水泥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元素。

影片中,小林正女友的那句“整个世界都是被水泥路支配着,它们既不善也不恶,只是被用来支配其他人。

”令我们明白园子温对“水泥路”这一意象的思考,即是一种控制的象征。

影片中,水泥路上总是阻碍重重,在水泥路上,有政府安设的毫无用处的交警阻断人物们走向目的地的道路,有充斥着数不清的路人行走经过痛苦反抗的角色而无动于衷。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重要人物都会有一段在水泥路上行走的镜头,它们虽然和情节无关,但是却是在用坚定地行走来表达对水泥路的抗争。

包括最终,导演小林正在水泥路上追寻死去女友幻象的奔跑也是如此。

此处漫长的奔跑影像也许是园子温导演对寺山修司的致敬。

寺山修司导演在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将对水泥路的反抗表达到极致。

图 |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不仅是寺山修司,我们还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园子温对多部电影的致敬,诸如他通过对《雨中曲》经典镜头的致敬以及对杨德昌导演《恐怖分子》中风吹照片镜头的致敬,表达出了某种诗意化的暴力美学。

图 | 寺山修司导演的电影《抛掉书本上街去》海报

图 |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恐怖分子》日本版海报戏中戏何为真实何为虚假?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最引人注意的点莫过于戏中戏的设置,园子温拍了一部他在拍电影的电影。

电影开场是《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真正的开拍打板,电影舍弃了用传统电影的片头字幕形式来介绍演员,而是通过拍摄道路上演员们纷纷进入画面到走出画面来完成对演员的介绍,这些演员既是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演员(其中的大多数人物也都是初次参与电影表演的素人)也是影片中的电影《假面》的演员。

这样的形式模糊了银幕内部与银幕外部的边界,同时也令人不禁思考何为真实。

图 | 电影开头即为整部电影的开场打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屏幕。

比如,屏幕内是《假面》剧组的拍摄画面,屏幕外是小林正作为导演看着屏幕内的画面,他完全没有关注屏幕内画面中心的明星主演,而是关心着主演背后模糊的桐子的面孔,他明白屏幕内的画面中心是虚假的,背后模糊的桐子面孔才是电影真实的体现。

因此,最真实的生命在屏幕内却是处于背景中,模糊得像是幽灵一般。

更巧妙的是,小林正在屏幕内看到了真正的幽灵,即他死去的女友,他看到了自己心中的幽灵幻象,然而,这虚假的幻象却呈现出小林正无比真实的内心状态。

图 | 小林正看着监视器中的女友同在戏中戏的设置之下,在片场的另一场景中,《假面》剧组的摄影师在围绕着明星主演而拍摄,而这部真实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师则隐藏在摄影机的背后对影片真正的主演们——《假面》剧组的群演们进行拍摄,真实的摄影机对主演们的跟随也如同幽灵一般,它捕捉到了《假面》剧组中最真实的一群人,甚至捕捉到了小林正的幽灵女友,同时它也捕捉着《假面》剧组的明星主演和摄影师,《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师用真实的摄影机自由地拍摄,捅破了戏中戏的屏障,捅破了虚假的屏障。

图 | 电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而在电影的最终镜头里,镜头下的桐子和安子闯入日本真实的大街上,喊着口号,奔跑,紧接着,拍摄《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机被警察所遮挡,这无疑是影片中一场真实对虚假的最强讽刺。

图 | 桐子和安子跑上日本街头,被警察追赶并遮挡摄像机镜头*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0 ) 我是我平淡无奇生活,最后的目击者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埃舍尔街在我看来意味着无尽重复的生活模板,生活在这里的人虽性格遭遇不尽相同,但都同样“困”在自己的生活里,步履不停,却也只是循环往复;而红色邮筒则象征着大多数人试图打破或重建自我重复性生活的一个契机或者说愿景,当这些装着憧憬和期待的“信件”经过不同的人的投递,最后汇聚在红色邮筒里,便意味着与他人生活的交叉,继而开启新的人生际遇。

从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有预感会被这部电影所吸引,导演独特的镜头呈现方式,让我产生了很强的电影代入感。

每一次的转场,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却也令我捉摸不透,因为我猜不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谁,只能跟随着导演的镜头,慢慢的的去尝试理解与思考他的想法和用意。

随着影片的时间线和剧情线逐渐的展开,影片中那些不停出现的意象吸引了我的注意–被“遗弃”在红色邮筒旁的纸糊手枪和面具。

我起初以为这是导演的一个具象化表达,手枪代表着对现有生活的反抗,面具则是为了隐藏麻木面孔下想要寻求解脱的自我;而看到后面,我忽然明白手枪和面具更像是每个人生活中自由精神建设的“地基”。

戴上面具,拿起手枪,便意味着与过去的自己告别,踏入一个理想的精神乌托邦。

待摘下面具之时,就是绚烂人生的再一次绽放。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导演对于主角与配角的理解。

虽然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都是配角,但生命中所有的遇见都是不可预料的,可能有时候我们只是释放了一点自己的善意,但对他人的生活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人生漫长,如若能一直被他人铭记,是主角还是配角又有什么关系。

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活里,我们永远都是主角,无需质疑,也不需要“面具”。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短评

演员大混战,路人甲的自我修养,但两个多小时一直混乱心很累。

8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看得我一脸懵逼

13分钟前
  • chenlei
  • 很差

到底是园子温公式不再适用,还是园子温公式不再适用于我?

17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7.5.上海电影资料馆,最后一段加分。联想到开始试镜门口通道的封锁和当时播报的新闻,嗯,我代入了。另外,乔好惨哈哈哈,我喜欢。(最开始只是为了看女主,依旧是拿着相机的美女!

18分钟前
  • Malaimo
  • 还行

前四分之三觉得电影里的世界很假,后四分之一觉得现实世界很假

19分钟前
  • 胡象
  • 力荐

园子温:出演过我电影的女演员我基本都睡过

22分钟前
  • 金色咖啡
  • 很差

我永远无法理解园子温。

26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好聒噪……完全无法融入的喜剧,让人抽离的抓马。除了最后站在街头的一分半快闪还行,如果警察不是事先安排的话。园子温还是拍冰冷热带鱼那种吧。。。。

27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爷青回!(?

31分钟前
  • mibo lost
  • 推荐

没有血浆就用颜料代替吧

33分钟前
  • MA DA O
  • 还行

又是一部bad film,感动到了,重新看了一眼bad film的简介发现设定也跟那个城市有关。你园真的是一个纯情的馬鹿

38分钟前
  • 33歳の恍惚
  • 力荐

满满的情怀的同时,替所有被投资方强行安排明星的剧组、导演,出了一口恶气。

39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将诸多群演串联缠绕,形成的强势场域不仅仅是“正道电影”演艺之外的生猛活力,也通过不同角色的个人经历将作者的数个创作母题投射,伴随着让剪辑的力量折服于不停机的长镜拍摄,一种新世纪前的园子温再次以影像制造、行为艺术、社会活动的多重姿态回归,业余演员的面试让电影和导演重返未经雕琢的动物凶猛与激昂斗志,最终“元电影”不向一切低头和妥协的“邪道”撕破了惯有商业制作的陈腐规矩与畏手畏脚,尾声冲上街头呐喊的那一刻,影像重新解放了影像,园子温重新解放了园子温。

4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开始的画面好美,少女的感觉,越往后越没有人能正常说话。就不信日本人的日常都是歇斯底。所有人都跟疯子似的,说话都在yell,然后尖叫,深井冰啊

44分钟前
  • 筱然
  • 很差

太猛了!看到一半我以为园子温告诉你电影就是民主,没想到最后他想说电影就是民主就是群交:通过电影的灵媒助兴,让群众长出独特的脸——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同时高潮。衔接最后跑上涉谷街头的戏更是又接一浪高潮,都快赶上革命宣言了。另外这次终于是许久不见的一个在叙事上不拖沓的园子温了,看来这种独立企划在某种意义上还是释放了他。

47分钟前
  • Methy
  • 力荐

无字幕,只能半小时弃咯

51分钟前
  • 满江红
  • 还行

总感觉这是他的告别之作。他遇到瓶颈了,做事情掣肘了。无脑的粉丝,资本的压力,幼稚的天团……他都不稀罕,他只想方子,但他知道,他追不上了。

54分钟前
  • 张武丑
  • 还行

……不整血浆就开始玩尬的是吧园导

55分钟前
  • 卡比利亚
  • 较差

With DD.自恋是一种可以维持自我的中二病,癫狂是一种酷炫的青春症。

60分钟前
  • 秋准。
  • 较差

技法不错内容太浅

1小时前
  • 林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