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画面音乐剪辑的配合,导演拍出了大片的感觉。
那种影音的压迫感,太有诺兰味道了。
可惜结尾的“解释”,虽“点题”但没有“点睛”,在全片“风格”上有些不统一。
影片的着重在事件的发生和回忆的进行,而非庭审过程,在这点上,导演的大局掌控力有些不够火候。
看过的第一部朋克电影,曾经听过朋克,觉得是摇滚的另一个分支,三和弦的伴奏,音律简单的宣泄。
本片是通过年轻人的冲突的不断升级!
,蒙太奇式的庭审,来反思“善与恶,对与错”少数服从多数……但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是错的……
■前天傍晚,看完了剧情片《Bomb City(炸弹之城)》(美国/2018),影片讲述了一群无政府主义的朋克青年奋力对抗不公正待遇的故事。
影片采用了法庭审判倒叙的手法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叛逆街头青年的白人青年,诠释了何为真正的“美国谎言”。
所谓的“杰出公民”们只知道“与我不同”就一定是不良与离经叛道,却从来无人关心成年人犯罪无意义暴力行为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大家都不去问为什么,仿佛世上所有的罪恶都只有年轻的孩子才该去负责,这本就是对于自我约束的放纵和对社会异类群体最赤裸的刻板偏见。
在人们看来,所有奇装异服、“怒发冲天”的朋克信徒都该是白人当局的奴隶,这里根本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我觉得你该死”!
一声声的“Not me!Not me!”,一次次被阉割了的命运多舛,那些看起来根本无力招架强权镇压的“小混混们”,在庭审过程中几乎又被杀死了一次!
没有别的理由,只因为他们是朋克,是个活该去死的地痞流氓。
影片结尾部分的法庭反高潮和帮派对殴的戏份拍的相当细腻,清晰的慢镜头设计和一路上的皮卡沉默,将死亡来临前的压抑气氛烘托的充满了末世的力量。
在那一刻,他们已经不再仅仅对抗着嘲弄与挑衅,他们更在孤独的抗辩着命运之门的开合不公。
影片最后长段旁白中露脸的玛丽莲·曼森,算是全片的惊喜之一;而影片的大方向难能可贵的在影片的结尾处依旧没有走偏,对于暴力以及社会群体制度纷争的深入探讨,《炸弹之城》做的到位而且凝重。
而所有真正朋克过的倔强灵魂,在看过此片后,也真的能向陆晨(上海地下乐队“顶楼马戏团”主脑)的歌曲抬起头吼上一句 :“朋克不是娘娘腔”!
……朋克不死!
愿世界永远留存着应有的反叛与独立之心,只因愤怒并不代表我不够善良。
【评分:7.5分/10分】
朋克,人们总是给他们打上特殊的记号,认为他们是青春年少,不妥协,任性,自由,狂傲,无拘无束,暴烈,负面的形象让他们有时处于社会也缘化的状态,人们常用歧视的观点去理解他们,成为社会不良青年的代名词,整部片子从多视角去呈现展示社会上的朋克青年,带着冷醋,悲伤的处理手法,故事情节直击人的内心,看到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没有炸弹的炸弹之城,有的只有人性的泯灭。
电影是倒叙,所以一开始看容易迷糊。
低沉的配乐,像无人引航,感觉致郁。
人物的众多也使人一开始没有兴趣。
所以。。。
一定要耐心点,实在看不下就放弃,或者跳过题材是文化冲突,对异端的处决。
1、镇子里有两伙年轻人群。
棒球队、朋克2、 美国法院依照遵循先例的原则,在类似问题上尊照先前的案例。
这些案例被称为“判例”。
所以事件影响会很大很大。
3、开局 是审判 ,胖子是律师。
律师不一定没有人性,但合法的利用了知识的可怕。
4、似乎所有人都知道对错,但依旧对异端有所顾忌,有所狠心,包括我。
我们都有炸弹,都可以点燃它。
bilibili上预告片的名字是: 看德州青年只身反抗社会 和朋克没关系,和反抗社会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见得只是朋克精神,这是一个理想社会应该有的正常道理。
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伦理学经过了几千年都没有讨论出一个确切结果, 橄榄球运动员和朋克,两方都犯了错,所以都应该受到惩罚,Brain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么一样,撞死他的人作出了选择,所以他理应也要去付出他自己的代价。
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朋克,因为不符合美国梦价值观,就该死吗?
就算Brain该死,那么,一个符合美国梦的“健康”运动员就不用去接受应得的惩罚吗?
所以这是个不正常的社会,是个充满偏见的社会。
对,偏见,这才是我们应该去讲的。
人们对于女性的偏见,穿着暴露就是招蜂引蝶不守妇道。
对于摩托车的偏见,他们只会四处乱窜不守规矩。
对于摇滚乐的偏见,他们吸毒,滥交;对于传统艺术文化的偏见,老土,不够时尚。
对于流行文化的偏见,不够内涵,太快餐。
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的偏见,他们不够努力,在学校里也是浪费时间,注定是个loser。
所以这个社会就是由仇恨组成的。
你别他妈的说我太偏激,说我不懂人情世故。
说我的想法太单纯,说这个世界就是应该这样子去运作的。
你们对这个世界的各种偏见已经习惯了,因为显得你们老成,显得你们多么的识时务。
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挤进这个系统,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自己也可以说了算,终于不用再遭受其他人的那种苦难。
但是事情早晚要落在你头上,微博上每天都能看见成百上千的人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各个阶层的,各个年龄,各种性别。
愤怒是没有用的,没有必要为了Brain的死愤怒,也没有必要为了那个撞人的傻B逃脱了法律制裁愤怒。
有这个时间,希望你们多思考,是不是大家都可以试试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任何人。
每个人都能试着去做的话,英特纳雄耐尔应该才能实现,不是你他妈的有多少钱,有多少套房,有多少豪车。
你要说“那我他妈凭什么要听你的啊”对,每个人都要独立思考,你可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可以歧视任何人。
OK人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你做出了选择,你承担后果。
别和个蛆虫一样躲起来。
我打五星,献给埋在土里的男主。
死得好,死得其所。
早前预告片流出的时候,个人表示非常敏感,因为我始终坚持认为关于朋克的一切都是不可被消费的。
能被消费,被拿来圈钱的,都是景观社会里的一坨狗屎。
关于朋克,必须描绘一种真实的现实,血淋淋的,赤裸裸的,直接有力甚至是残暴的对抗。
我不认为商业片,或者说哪个商业导演,能搞明白,在我看来他们总是根据所谓的真实事迹改编,揭露一些不痛不痒的,老掉牙的社会议题。
这与朋克的反抗精神不沾边。
所以早前,我以为这部片子是美国的一帮朋克炸掉了美国的自由女神,或者搞了个武装暴动,冲击政府,最后战死街头。
结果不是。
结果只是一个Anarchist Boy,在一场街头打架中被撞死了。
(虽然个人表示很气愤,但还是认为这是贴近真实情况的场景)最后,在僵化的世界前面可能我们就是这么的渺小脆弱和无力吧,但那又怎样,别TM跟我讲该怎么做。
很容易联想到去年英国的《死于独特》,都是聚焦社会“边缘”人群,以及人们对于他们的“标签”固有的抵触情绪所酿成的惨剧,整部片子处理的冷酷、悲伤,虽然很多东西都一笔带过,但片子还是很令人深思的。
为朋克树碑立传?
为“自由生活”呐喊?
别做梦了!
虽然橄榄球队员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作为混混,要选对边,要用脑子,否则你就是个死朋克,朋克之死只能证明“优胜劣汰”,想用道德去帮他们唱挽歌?
这是圣母还是为自己的族群争一点空间?
给三颗星是因为这样的片子能让人动动脑的,并不是因为喜欢。
从下载的老片子堆里偶然翻到,就看了。
片名似乎预期能看到大场面,结果却看了一个寂寞。
当然编剧好像还是挺努力地构造着悬念,法庭和案情不断交错,想要层层推进,或者是有点反转,但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故事撑不起一个电影,拍成一集《法律与秩序》更合适一点。
尤其是经历了珠海体育馆事件后,看车撞人何必去影院?
如果朋克少年违反了法律伤害了别人,他们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但,片中能给他们安上的罪名只是着装和生活方式,。
光鲜的中产却能洗脱谋杀者的罪名。
警察对两伙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我不禁在想,朋克少年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所有人都认为他就该这样死去。
最后的决战,无法抑制愤怒咆哮嘶吼,朋克从无畏惧。
“非吾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放在此处可能略显牵强。
我们总是害怕我们不了解的、徘徊在主流价值观之外的一切事物。
此片与punk无关,只是以此为切入,对人性道德的拷问。
一个故事,这真的打动我,让我想起了几年前。
有个十几岁的朋克小子,被白人运动员开着他爸爸的凯迪拉克撞倒了。
这个男孩死了,面目全非。
这家伙杀了这小子,显然是有罪的。
他被定罪了,猜测这个全美运动员,当时在上大学。
陪审团觉得这个朋克活该去死,似乎他就该这个样子。
他不仅被杀了,在审判中。
他又被杀了,因为他们批判他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没有穿Tommy Hilfiger的衬衫和卡其裤。
凶手还在毕业典礼上鼓掌,因为他是橄榄球明星。
美国梦,强壮、正常,他从来没有在监狱里待过一天。
那我们该怪谁呢,你知道的,每个人都想说,你知道的To Much Violence To Much Violence Today (太多的暴力 太多暴力在今天) ,每个人都忘记内战,圣经或者莎士比亚。
暴力不是全新的!
所以我才问这个问题,我把这个放在我的网站上。
我说:是成人娱乐,杀死了我们的孩子,还是杀害孩子,娱乐了成年人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也该问问自己。
每次你通过犯罪现场饥渴的摄像头,或者在葬礼上,或者在空难上。
我现在就在框框内,你正在看着我。
我在监视器里看着自己。
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我们就是电视。
我们是一个副本,盯着一个副本。
无穷的副本!
最后像施乐复印机般堕落。
我们不知道谁是始作俑者,这就是我们的处境。
这就是我想留给你的。
兩種思想,階級,價值觀的衝突。要反抗理性主義社會的朋克也有其自身的準則和秩序…
为另类所做的写意表达,沮丧之后有呐喊,无奈之后有控诉,既有愤怒,更有温度。
不是朋克也不是朋克文化的粉丝,但其实这部影片很有深度,关于社会认知度,关于社会“主流”以及法制。看了两遍,第一次拉着进度条看完,第二次看才注意很多小的细节,比如警察在对待两个群体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无罪的判罚让人无奈,却又是对貌似公正的司法程序的讽刺
他们连手杀了他一次,在法庭上又杀了一次
62/100.多数人的暴政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政治正确甚至可以再次判受害者死刑,突然想起江湖儿女里的一句台词,因为小屁孩啥也不懂才后生可畏,青少年在哪儿都是开足马力的大杀器。
难得把真实事件拍出了足够的剧情张力,最后曼森的出镜点睛了
导演像个无头苍蝇,浪费了一个真实案例,请关爱朋克,别搞那么蠢!
朋克风格注定被世俗定位为不入流的下三滥!玩朋克的小孩不一定是坏人,就像满身的刺青硬汉不一定是黑社会一样……主观意识流总是那么片面!人类的狭隘性始终存在并主导主流社会风向!辣鸡!
主流与非主流的帮派之争。其实结局可以艺(bao)术(li)一点,不用那么现实……
有點鬆散 有點憤怒有點紮心 有點惋惜我們都是當局的奴隸Destroy Everything!
偏见。
看你闲的
据说是真实事件,反社会的朋克青年和美国梦的橄榄球队员互不对眼,在一次冲突中开车撞死了朋克青年,在法庭上被判无罪。电影意图是想证明朋克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不符合社会常理,脱离标准的美国梦精神,但这并不是他们被歧视的理由。朋克音乐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反社会性,尤其出格的就是性手枪乐队,相对来说绿日的歌就没有那么颠覆性,会更悦耳一些,音乐可以让人变得暴戾,但并不影响受害者的事实。
朋克的愤怒——对待不了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求理解,只求别伤害。
摇滚青年和社会混混的决斗,最后两败俱伤……
布萊恩R.I.P💐這是個真實事件改編,朋克少年被美國橄欖球隊三少年殺害,最後卻被包庇,就因為一個符合主流價值觀另一個是異類,曼森客串,憤怒的火焰會一直燃燒下去🔥(朋克建成的摧毀博物館至今還存在)英语
社会,真的很社会
浪费时间
朋克没有安魂曲 操
不觉得好看,可能里面的文化离我们遥远,而且也就是团伙纷争打架而已,打的一点都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