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故事设定还算不错,因为是真的有鬼,女主很可怜是真的,从小看到妈妈去世,父亲没空管自己,男朋友喜欢上闺蜜,自己想感受温暖,想引起在群体中的关注,所以在第一次见面的人群忽视自己的时候,选择了当第一个招鬼的人,然后还装作很爽,一点也不害怕,所以她成功了,大家接受了她,但她也开始膨胀和迷失自己。
在朋友弟弟见到可能是自己妈妈的灵魂时,完全不管孩子是不是会受伤害,导致悲剧发生,事后还很green tea的跟前男友暧昧。
没想到上世纪 90 年至千禧年代风靡亚洲影坛的碟仙题材在 20 多年后卷土重来,更想不到的是“碟仙”变成了一只手,在大洋彼岸的欧美地区赢得了新世代观众的青睐。
是时候要打破美式青春恐怖题材多年不变的陈词滥调了,没错,说的就是今年的黑马恐怖片《回应我》。
这部由澳洲网红兄弟丹尼·菲利普和迈克尔·菲利普执导的处女作正中时下欧美年轻人的口味,以通灵元素作为招徕,却有别于以往此类题材的惊悚氛围。
影片竟将镜头对准了年轻人在接受通灵时丑态百出的囧相,全程被同伴用手机拍下来放到网上疯传。
这先是道出了通灵术的游戏本质,也借此暗指青少年为了摆脱压力、心理抑郁的状态,迅速沉迷于某种替代品而难以自拔的过程。
看看他们在通灵后被同伴耻笑,却又乐此不疲的情形可见一斑。
这只通灵的鬼手好比是精神毒品,青少年稍为失去自控力便会上瘾,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另一条线索则是青少年的成长。
女主角沉溺于丧母之痛固然让人同情,不过她过分自私的行为导致朋友的弟弟被邪灵困扰,同样让人深感厌恶。
在高潮一幕,女主角临崖勒马的举动(似乎)印证了她的某种转变,步入成人阶段,走出丧亲的悲痛,将关爱留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这个突如其来、语焉不详的高潮令故事的解读变得模棱两可,或许是为了续集的铺垫,也令观众对女主角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不论如何,大家必定会在结局戛然而止后浮想联翩,这才是这部影片作为类型片的高明之处。
有图解,在公众号:躺平的阿阳 里据闻此片在北美异常火爆,在第一部的流媒体源还没上的时候就已经官宣在拍第二部。
网上评价这片算是《遗传厄运》之后的新现象级恐怖片,我只能说这个评价相当的过誉。
《回应我》是一部可以一看的片,但超过《遗传厄运》那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严格来说这片属于青春类型片,甚至当成驱魔类型片都可以,而《遗传厄运》则是比较后现代式的邪典,两者虽然在影片中展现了不少相同或类似的元素,但强行对比不可取。
而且就质量而言那我主观也认为《遗传厄运》是比这部片要好一些的,只是《回应我》的基础素质确实比近期相当多恐怖片都要扎实,这个不可否认——它是没《遗传厄运》那么火爆,但它优越于近几年大部分恐怖片我觉得没问题。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完整,没有较大的逻辑问题,jump scare数量较少(其实在某些片段可以多个1-2处,比如米娅第一次被附体的时候),基础素质扎实。
我最欣赏这部电影的地方主要是它的细节处理,简单来说就是影片其实在前后的剧情呼应上是有为观众在细节处做多次提示的(明示与暗示皆有),比较明显的有两条线——第一,是杰德一家的感情线与米娅个人的感情线对比;第二,鬼魂的目标选择与米娅的内心挣扎。
在说明这两条线之前我需要先说明解释这两条线的一个核心论点:我认为鬼魂既想要米娅也想要莱利,但说到底还是想要米娅。
为什么我会得到这个论点?
首先我们从达科特(开头捅了他哥然后自杀的那位哥)的下场不难猜到,米娅不管现在会不会自杀,从她不再依靠鬼手就能持续和鬼魂对话开始,她最终的结局大概率还是自杀。
其次,米娅在自杀之后,莱利最终的结果是好转,而非同样被鬼魂带走。
再结合达科特哥哥在车上说的那句话:“人的身体会排斥那些东西,他们在你身体里待得越久,他们就会越虚弱”。
以及之前铁T说的“那些东西渴望你的肉体,渴望占据”,我觉得可以做出一个推论:鬼魂们占据人体是有时限的,时间太长自己就会被驱逐。
能不能把人带走主要是看这个人的虚弱程度,而这个虚弱指的并非是肉体孱弱,而是指精神意志。
所以鬼魂们要尽快把受害者的精神防御降低到一定水平赶紧把它弄死才算成功。
所以莱利为什么会好过来?
难道是那些鬼魂不再折磨他了?
不想要他的灵魂了?
我觉得并不是,而是莱利他的身边有家人一直在支撑着他,而且在失去米娅这个负能量聚合体之后他们一家的精神状态就好了很多,于是这些鬼魂待不下去了,被驱逐了,他们无法再夺走莱利。
而米娅不同,米娅母亲死了,和父亲闹矛盾,自己嗑药对生活没有什么期许,明明在好友家庭里找到了依靠却又亲手伤害了他们,加上之后被鬼魂不断蛊惑自己不断破防,最终走向了灭亡。
同样,达科特为什么会死?
之前铁T和黑哥就说了,达科特已经不需要鬼手也能看到鬼魂,所以他的状态跟米娅一样,都算是被深度入侵。
而且他在开头的时候自言自语“你不是他”、“父亲”等词汇的时候不难猜到他也是有心灵漏洞的,自然就被鬼魂拿捏了(当然前提达科特也很可能附身超过90秒)。
而像铁T、黑哥、杰德、丹尼尔这些人,多次附身屁事没有,他们是没有心灵漏洞吗?
我相信不是,但绝对不如米娅和达科特这么“典”,况且他们也都没有附身超过90秒。
总结而言,90秒是第一层安全阀,超过90秒之后鬼魂可以短暂居留在人体中并择机附体或者制造一定的幻觉;精神意志是第二层安全阀,被破了大防的人就会受到鬼魂蛊惑选择自杀(比如莱利的自杀倾向以及米娅跳到车流中)。
这里我就可以展开前面提到的那两条线以及电影中对这两条线做的细节处理。
先说说感情线,其实主要是亲情。
电影在最开始展现的是杰德因为恋爱居然忘了去接自己弟弟,而且弟弟回到家说要告状之后还不知悔改,似乎姐弟两的感情颇为塑料。
但事实上在弟弟说要尝试附身时杰德第一个出来阻止,在弟弟以头撞柜的时候也是杰德冲出来伸手当肉垫,尤其是在医院外杰德上车与母亲沉默那一段,更是表现出来杰德没有照顾好自己弟弟的强烈的悔恨。
可以说事实上杰德对她弟弟的感情是真挚而强烈的,平常可能很塑料,但真到关键时候还是表露出了朴素的姐弟亲情。
同样,杰德的母亲平常对弟弟莱利非常不客气,电影在开头的时候就有一段母亲对莱利说get your ass fuck off the table(应该是这样说的),祖安教育可见一斑。
但在之后的剧情里,母亲多次对杰德提醒一定要照顾好弟弟,后边也愿意原谅米娅,所以其实杰德母亲这个角色内心也是柔软的,对家人怀揣着浓烈的亲情,只是平常不会那么明显地表现出来。
结合杰德母亲之前在医院接电话说你们那个该死的老爸居然还知道打电话这一句台词,单亲妈妈这个标签把这个角色的形象(对于她的一些行为)补充得更立体了。
之前我说在车子里那一段特别精髓,除了姐姐的愧疚之外,其实母亲的细节也很到位。
她本来是在车子里开着窗抽烟的,看到姐姐淋着雨上来烟没抽完就丢出窗外了,随后把车窗关上,既不希望姐姐吸二手烟也不希望姐姐继续淋雨。
虽然母亲不愿意被姐姐牵手,但她的爱依旧在,她只是生气。
但米娅就如同我上面所述,莱利失控的时候她只能自己一个人离开;回到家里父亲也不善言辞,不善沟通;在医院里又被杰德一家拒绝;跟前男友想搞搞暧昧结果人家已经有女票了发乎情止乎礼...种种迹象让米娅这个孤家寡人最终只能从鬼魂身上找温暖,这么好一个破大防的角色,这不搞你搞谁?
而后我们再来看看鬼魂,我猜测这些鬼魂是有战术的。
在米娅第一次被附身的时候,鬼魂先是扫视了一圈在场人员,然后开始故弄玄虚,说他在这,他又在那,他在莱利身后,他要撕碎你等等。
看起来很唬人是不是?
但事实上从结尾米娅被召唤的情况来看,鬼魂在灵界实际上就是一团黑,也看不到其他鬼在哪(不排除害的人多了之后就能升级的情况)。
所以这个鬼魂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吸引在场的人的注意,让自己的附身时长超过90秒,这样她才可以把自己锚定在米娅身上,成为“背后灵”。
那鬼魂是不是对莱利感兴趣?
我觉得答案为是。
但是莱利参与到这个通灵游戏里的概率实在太不可控了,不可能鬼魂说我想他参与他就参与。
所以鬼魂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首先,莱利和米娅半夜谈心,然后莱利被鬼手摸脸,从后面米娅吮吸丹尼尔的脚来看这个地方应该也是米娅在摸莱利的脸。
此时鬼魂应该就知道莱利是破米娅防的最佳道具,而且能把他夺走也是额外收获。
于是,第二天米娅受到鬼魂影响,撺掇杰德去找铁T再来玩一次,铁T果然也是答应了(米娅知道自己跟铁T关系一般所以才让杰德去找,前边铁T就对杰德带米娅来表示了不满)。
当晚就是胜负局,我这里再提出一个假设——考虑到鬼魂可以假扮任何人,我高度怀疑当晚陪这帮人玩的附身鬼魂一直都是同一个(后边精准模仿米娅母亲),它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就是为了引发在场的人的情绪,然后诱惑那两个没成年的小孩(主要是莱利)来玩,或者说提出要玩。
以及之后扮演小萝莉给米娅展现莱利饱受痛苦折磨画面的也是同一个鬼魂,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撕裂米娅的心防,让她不断因莱利的受难而产生自责和内疚。
果然,在莱利被杰德拒绝之后,米娅图穷匕见:如果我们只试试60秒呢?
杰德还是正常的,直接表示拒绝。
米娅追击:60秒而已,你没必要对莱利干什么事都不爽(这句话就诛心了,把事情上升到姐姐全盘否定弟弟,制造矛盾)。
果然莱利也上头,开始说脏话阴阳怪气自己姐姐,导致姐姐离开现场,情况彻底失控。
于是在之后的剧情里,米娅因为见到自己妈妈不愿意让莱利松手(此时基本失去理智了),导致莱利出事,米娅进一步被破防但却不忘拿上鬼手。
而且接下来的剧情中,米娅也多次提到要通灵,先是跟丹尼尔说要确认自己母亲是不是在召唤说要通灵、又是跟杰德说要让莱利再通灵一次把门关上等等,其实基本可以确认米娅在第一次附身过久的时候就已经中招,此后鬼魂就这样一直在潜移默化影响之,让她一步步走向深渊。
其实不难猜到,如果最后米娅把莱利推下去,那鬼魂就是win-win赚2次,反正米娅它们肯定是拿走的了,莱利有最好没有也无所谓——因为本来莱利大多数时候就是用来破米娅防用的,就内样吧。
可能这片里面最惨的还是米娅的老父亲吧,本来打算照顾女儿情绪结果因为自己是个嘴笨的被女儿嫌弃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搞和解了又被女儿插穿喉咙。
人是治好了(结尾父亲走进电梯意味着还是活下来了)但女儿自杀了,不过也算是一种解脱吧,希望这个老父亲能有新的生活,别再被这个灾星拖累了。
总体而言这片子还可以,比前段时间看的很多恐怖片都要好,推荐给你们。
以上。
看完后,真的为女主感到可惜。
除了母亲自杀早逝,她还拥有一个爱她的父亲,另一个把她当亲人的一家人。
但是,母亲的阴影一直笼罩这她,似乎生活中哪怕有非常多的爱,都不能抹除她心中不肯释怀的悲。
沉湎失去的,不太珍惜现在拥有的。
所以,有时,表现得挺自私。
在“弟弟”发疯,伤害自己的时候,除了最初她试图阻止了下,后来,她完全处于震惊关机的状态,不知道是吓的,还是被出现了母亲的鬼魂这一事实震惊的。
再看看人家姐姐做的,唉。
不肯相信活着的亲人,而选择相信早已逝去的灵魂,伤害了自己的父亲,虽然是被恶鬼蒙骗,但其实也是做了选择吧。
电影开头,女主没有勇气撞死马路中间苟延残喘的小羊,帮它结束痛苦,选择开车绕开它。
那么,最后,她有听从恶鬼的说词,帮助“弟弟”结束痛苦吗?
这里没有直接的画面,是她自己最后一刻,逃避躲闪?
还是她朋友在关键时刻撞开她救下弟弟?
女主懵懵的成为鬼魂,只觉得叹息。
世界影坛长期输出一种青少年类型恐怖片,片中总有那么几个天不怕地不怕、荷尔蒙多到无处安置的年轻人,他们觉得日常生活极其无聊,偏要聚众尝试极度危险的行为,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去挑战这个世界!
本片正是该类型恐怖片。
如何为已经熟知此类恐怖套路的观众们带来新意?
编导从一种诡异的古老仪式中成功找到了灵感,确实耳目一新!
主动接触亡灵、接纳亡灵、变成亡灵。
片中几个角色三步走的作死路线, 将恐怖气氛凝聚、夯实、释放....带给观众的感受最初是毛骨悚然,随后心理震惊,最终更留下些许情感回味....作为一部没有任何知名演员加盟的低成本恐怖片,能在逻辑清晰的剧情中制造出层层递进的观影情绪,相当不容易。
2023年迄今为止,好片寥寥,《回应我》算佳作了,恐怖片爱好者不要错过!
故事其实是丧母女孩在失去生活依靠之后不断在找寻和迷茫中失去自我,最后她抓住的是“通灵”这跟稻草,尝试把握与亡母仅存的、但是危险的联系方式,并从此沉入深潭。
除了通灵,故事中也显现其他几种女孩可能把握但是次次痛失的“救命稻草”。
在这个揪心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在经历丧母、抑郁两次挫折之后,已经丢了半条灵魂的年轻女孩在遭遇不可靠的生活依托之后不可避免地愈发堕落迷失,影片青春洋溢的氛围、部分恶趣味搞笑的桥段调节以及不够力度的恐怖塑造让我们忘记这是一个非常绝望的故事,《回应我》是一个几近无法逆转的青年自杀故事。
友情在几经抑郁之后,女孩已经在朋友圈子里面无法融入,自带的阴郁气质让这个心事重重的女孩在聚会上难以和人搭话,也在背后被形容“她很粘人”,这样一个闷闷不乐的人在朋友圈里面已经很难带来情绪能量。
也正是在这种融入群体的渴望让女孩第一个尝试通灵——在片中已经很明显地象征毒品——危险刺激、在感受上amazing、具有成瘾性、无法告诉家长的娱乐活动。
女孩希望借助通灵活动来融入群体,但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大家很难因为这种临时性的狂欢去真正接纳女孩,派对结束,一切又烟消云散,因此女孩才转而向通灵本身去寻找价值。
爱情对男主的爱情是女主一直深藏压抑心里的,只是可能之前由于变故或其他原因,男主离开了女孩,这里通灵游戏的另一个象征也浮出水面——性爱,两次与男主有关的通灵(与狗接吻,吮吸脚趾)都指向了强烈性欲望的释放,影片用不直白的方式表现青少年借助蓬勃的x行为去释放内心压抑的欲望和生活压抑的情感。
毒品和性爱的隐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暂时失去自我,抽离自我,用不存在的空虚来达到某种快感的方式,正如女主形容通灵“什么都能感受到,但像是站在旁边看一样”,这一形容在女鬼上身女主吮吸男主脚趾得到了具象的表达——女主压抑的情感在通灵之后经过不存在的“他者”(鬼)表达出来,自己则站在旁边观看。
遗憾的是,通灵只是通灵,女主要么是自己,要么只能“站在旁边看”,欲望的释放和个体的存在没有办法同时在场,自己在现实中依然无法追求男主,这一欲望只能不住地压抑,然后借由通灵去虚无地表达。
亲情亲情是三种情感中女主最接近的了,正如女二妈妈所说,女二一家已经把她接纳为家人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女二一家也展现出了对女主极大的信任和宽容,非常难得,但是也非常合情合理,女主在内心没有认为自己是家里的一员,毕竟依然陷在对母亲的思念之中,没有看到重建的亲情已经在眼前,当然这也是难以解决的,丧母之痛给人的冲击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通灵游戏的第三种象征和思母之情融合在一起,也相对抽象,是一种难以和过去和解、难以接受既定事实的心理,这一心理通过父亲念给女主母亲的遗书,但女主心中的母亲否认之后,女主也拒绝接受这一情节表达出来,在这里女主心中的母亲已经不是初见时候的深情,也不像初见时候面容清晰,而是在模糊的镜中扭曲着面孔,重影着身躯,暗示这个时候恶鬼的真面目已经逐步现出原形。
这种心理和执念的逐步加重遮蔽了女主看到亲情的可能性,不管是女二的信任,还是父亲的帮助,也押送着她前往死亡的结局,“执念”也和通灵的前两种象征一样,危险、成瘾,我们都很知道生活中一旦人陷入了某种执念,一旦无法和自己和解,那这种心理就像泥潭一样越陷越深,悄无声息改变其思维和情感,拉都拉不回来,他抓住这种心理,仿佛自己必须依赖其才能够生活!
回头看来,女主寻求友情和爱情无果,在无法和解的执念里失去亲情,最终只能寄托于通灵——这一空虚、危险、快感的游戏,并被引向伤害家人和自己。
一个遭遇变故的女孩在求索生活的路上“非常及时地”遭遇了最后一个变故,且由于自身的封闭,和周边人或多或少的远离(女二一家短暂的排斥、父亲的不善言辞),还是难以挽回地驶向了生命的悬崖。
本片的剧作是用心的,青春恐怖片也迎来一个内里极度压抑又绝望的作品。
可惜的是恐怖桥段的塑造以来没有新意,二来也不痛不痒,三来被派对的狂欢和恶趣味冲散殆尽,视作一部奇幻题材来刻画现实的惊悚片更佳。
本文涉及剧透,慎入。
2022年可以算是恐怖片的大年了,出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作品,比如《X》、《Pearl》、《Smile》和《咒》。
与去年相比,今年院线里的恐怖片显得有些乏善可陈。
就在我对今年的恐怖片新作几乎要丧失希望的时候,《Talk to Me》给了我一个惊喜。
Youtuber出身的导演把电影节奏把控得非常好,我看的时候全程紧张,走出电影院仍忍不住回味剧情。
Mia的妈妈两年前去世了,她与父亲关系疏远,很少谈及此事。
她整天待在好友Jade家,和Jade的弟弟Riley关系也不错。
Mia与Jade虽是密友,关系却十分微妙,因为Mia曾和Jade的现任男友有过一段感情。
一天放学后,Jade本应该去接Riley回家,但她忙于恋爱忘记了,最后是Mia去接了Riley。
在回家的路上,两人看见一只受伤的袋鼠。
Riley看袋鼠肯定没救了,让Mia开车碾过袋鼠结束它的痛苦,但Mia始终下不了决心,最后把车开走了。
当晚Riley、Mia、Jade一起去了一个派对,第一次接触到了鬼手。
派对的主人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只陶瓷的手形雕塑,只要点燃蜡烛握住这只手同时说talk to me,就可以通灵。
通灵时间不能超过90秒,不然就会一直被附身。
Mia自愿第一个玩,通灵到她身体里的鬼魂似乎对Riley充满了兴趣。
大家都忙着用手机拍摄通灵的Mia,没有人注意到时间。
这个鬼魂似乎非常不愿意离开,多人合力才把雕塑从Mia手中拿走。
众人第二次聚在一起玩通灵游戏时,Mia架不住Riley的央求同意让他玩一次。
当她发现附身在Riley身上的鬼魂是两年前去世的母亲时,她一再延迟结束通灵的时间。
超过90秒后Riley开始暴力地自残。
在他即将把头撞向柜子的棱角时,Jade用手捂住柜子救下Riley,但自己也受伤了。
警察和救护车到了现场,派对上没有一个人说出真相,Mia在混乱中带着雕塑回家了。
Jade认为Riley受伤都是因为Mia同意他玩通灵游戏还造成了超时,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
Mia和父亲也一如既往地疏远,还常常看见死去的母亲。
Riley的病情毫无进展,甚至出现了更严重的自残行为。
大家都觉得是玩通灵游戏时的鬼魂还附身在Riley身上,辗转找到雕塑的上一任主人寻求解决办法,可惜也一无所获。
Mia在孤独、恐惧和自责里越陷越深,幻觉中以为父亲要杀死自己,失手用剪刀捅伤了他。
她相信了妈妈的鬼魂,觉得杀死Riley是唯一让他结束痛苦办法。
Mia想办法支开了Jade,用轮椅推着Riley走向了高速公路。
镜头跟随Mia的视角在高速公路边上醒来,Riley躺在Jade怀里,下一幕转到医院,Riley已经好转,正在和家人谈笑,一个酷似父亲的背影走向电梯,任凭Mia怎么呼喊都不回头。
她感觉周围一片黑暗,只有远处有一点白光。
她朝着光亮走去,发现自己坐在了雕塑的另一边,眼前是一群青少年在玩通灵游戏。
许多恐怖片都喜欢在结尾留悬念,但我觉得Talk to Me的结局没什么解读空间,毕竟隧道、光亮、没人能听见的呼喊是人物死亡时常见的意象。
Mia在高速公路上去世变成了鬼魂,其他人劫后余生。
相比结局,我觉得这部电影聪明的地方在于全程让观众猜测Riley会如何死去,直到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鬼魂的目标从头到尾都是Mia。
Mia第一次玩通灵游戏时,附身她的鬼魂就假装对Riley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让角色和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Riley身上,没有人注意到Mia的通灵已经超时。
派对上的每个人都玩过通灵游戏,但其他人都平安无事,只有Riley出现了自残行为,只有Mia看见鬼魂,这也证明Mia和Riley一样,因为通灵超时已经被附身了。
Mia看见的鬼魂明显不是她去世的母亲,只是想利用Mia的这个弱点达成自己的目的,可惜Mia当局者迷。
电影里大部分的时间Riley不是在自残就是在昏迷,让人觉得他被鬼魂带走只是迟早的事。
但我仔细回想,感觉鬼魂想带走Riley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虽然Jade会因为恋爱忘记去接Riley,但她即使自己受伤也会冲上去用手遮住柜子的棱角救下Riley。
姐弟俩的妈妈虽然常上夜班忙于工作,知道孩子们背着自己晚上溜出去玩也放任自流,但Riley受伤后会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三个人虽然平日里有无伤大雅的小争吵,但始终是亲密的一家人。
Riley有家人的保护,而Mia没有。
父亲与她关系疏离,想要挽回也为时已晚。
她有天天见面的朋友,但通灵游戏失控后大家都作鸟兽散,没有人陪在她身边,给了鬼魂趁虚而入的时机。
Mia孤独又脆弱,鬼魂只要假装成她去世的母亲她就会轻易上当。
不得不说附身Mia的鬼魂非常聪明,不但选了一个容易上钩的对象,而且利用Riley留了后手。
鬼魂附身Mia之后并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让她以为在Riley身上看到了去世的母亲,诱惑她一再延迟通灵游戏结束的时间直到超时,从而获得第二个附身对象。
如果Riley在一次次的自残中死去,鬼魂也达到了带走一个人的目的。
Riley的家人们一直保护着他,鬼魂无从下手,那还可以通过Mia借刀杀人。
即使无法带走Riley,Mia在自责中崩溃自杀也只是时间问题。
一群追求刺激的高中生被这样一个心机鬼缠上,实在难有出路。
特别好看,整个剧本节奏很快,很抓眼球,前期氛围超级欢乐,这个名字也点题,而且全员演技在线,尤其是这个女主,她把角色不同阶段的内心独白都演出来了,比如最开始看着比较阳光但她一直内心在求安慰,再到后面请缨玩游戏的附身演技,再到与其它角色的对手戏比如和前男友和金发女弟弟金发女妈妈,还有她爸,每段表演都能很好的展现了当时人物的不同期的情感表达。
这个片最美的是金发女和女主妈非女主,因为她妈骨相比她还美。
我挺喜欢这个女主的,全程都喜欢讨厌不起来,因为她经历的那些事现实能找到类似的,而且演员演技出的人物表达符合人设,我能共情,所以我喜欢她。
她最后意识到那个妈不是妈见仁见智,但是她停下了推小男孩的手那是一定的,当她在医院没有嘎男孩的那一刻,到早前她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伤害到了男孩后,后面一系列行为其实都是想救回他,最后她是自kill,我当时还以为她要一命换一命来着,不是前面说那些人想留下他吗,我以为她去代替他,因为前文说她不敢杀鹿一直在逃避,后面马路这一幕与前面对应,她终于勇敢的走出了那一步为了那个男孩。
但是后面又一想还有第二种,就是最开始男孩哥哥说的,只要不去看那个魂会被身体驱逐,小男孩活下来可能有这个原因,在他生病这段时间家人的关爱所以他选择不去看,但是我还是倾向于1换1,因为之前男孩醒过来就一直老想自kill即时家人在身边。
女主其实有点惨她注定be,灵异手只是导火索,开始我以为一群王者带了男孩这个菜鸡,毕竟一帮子人该玩玩,没人把这个当回事,女主那里算是在找刺激,我开始觉得女主演的有点玉玉症的样子,没想到后文她还真有然后我就很佩服女主的演技,加上她看起来一无所有所以她结局是必然的。
再加上那个男孩,他妈忙着赚钱,她姐也不怎么管,那男孩找女主睡觉女主一个需要别人安慰的人还去安慰小男孩,这也是她为什么帮男孩玩游戏的原因,因为感同身受,结果出了问题,女主的弱点就是她妈,她就多问了一会导致鬼驱散不开,后来她闺蜜她前男友因为男孩的原因又给她来了一刀,但能理解因为毕竟是亲人变成那个样子那个特效妆太吓人了我隔着屏幕都疼,她更自责了,再加上水鬼谗言,但其实水鬼某种意义也帮了她,就是床上抱着那一晚,她决定找方法把男孩带回来但没有方法,经过男孩她妈的谅解下,她决定1v1,然后就死了。
我太喜欢结尾的转场了,就是医院的灯黯淡,然后她回头又是一帮新人在玩游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周围的人遇到很大变故,能多安慰就多安慰吧,等女主死的那一刻再回想前面女主找闺蜜求抱抱,看到男主一条腿那个眼神是真的伤感,但其实医生会更有用,因为玉玉会吸能量的,普通人应付不来,吃药之后更要陪伴,不然就是女主的路子。
也不能怪女主爹,因为他也失去了妻子,最近在看柜魔,觉得不能太苛责这个爹,他也是普通人啊,最多就谴责一下,你好歹陪着女儿啊,结伴看医生总可以吧。
闺蜜其实也很好,前男友其实也很好,上帝视角看她们都是很好的普通人。
还有有些不适合小孩玩,再心软也不行,你看那小胖抽烟都不玩这个,这要不是当时金发妹急中生智用手拦了一下,男孩死了大家都去鉴于排排坐吧。
那个鬼撕扯男孩特效拍的不错,我被吓一跳在第一个鬼出现的时候,因为剧情太好了我太沉浸了一下就忘了逻辑,回头杀出现吓我一跳,其它就没吓人的地方,哦,有恶心的地方,就是金发妹洗澡男孩一脸血。
这群鬼也真的无力吐槽,我以为是来抢身体归属的,没想到是来壮大队伍的,一群脑残,而且像刷怪一样,摸手随机出还不能指定,怪不得会沦为派对乐子人。
好看的,我看了那么久恐怖片,2023也就这个算好看。
对了男孩睡觉看影片的时候,那个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博主挑战,我光听声音我都能认出来。
我还很喜欢女主家养的那个粉粉嫩嫩的鱼,也不知道叫啥,好漂亮。
对了,美式恐怖片必有撞死鹿的情节,我开始还以为女主要把它噶了,没想到她要是碾压,特么吓我一跳,还不如窒息呢,一地糊糊有点恶心,没想到女主居然跑了。
算是个合格的恐怖片,除了逻辑设置的太过简单不合理外。
还真是个小成本电影,几个场景没啥特效,就纯靠氛围感拉满实现了这种视觉效果。
问题就在于女主的脑仁是真的不好使,圣母婊的情况下还无脑,给弟弟差点害死完了又把自己送走,明知道那些魔鬼会模仿别人,还那么坚定的相信那就是她老妈,实在让人没法共情,一点不值得同情啊,电影最后又是个轮回,也算是给了她一个报复的机会吧。
女主长的还行,小黑珍珠吧
剧情就是围绕女主丧母,青春期少年少女找刺激通灵然后主角想通她妈的灵,结果把后母家的弟弟差点通死这个背景展开,有点家庭温情和teenager恋情成分但是不多,没有太多jumpscare,惊吓程度也一般。
各方面就算都还行吧,中规中矩的5-6分片。
就是这个女主真的是让人忍无可忍,自己破坏规则让弟弟打加时,之后还觉得自己没错,装无辜还带点淡淡的茶艺,全程主打一个脑瘫嘴硬没脑自以为是,瞎逼害人害己还害全家。
也许这就是白左澳洲青少年吧,真的是作业太少了。
这要是青少年教育片倒也行。
太难看了……好像给每个人十八个大逼斗,精神污染
恐怖桥段很少。故事的走向太无聊了。
认真的吗?这比遗传厄运票房高
女主角行事上极为讨人厌,母亲死亡的创伤而封闭、渴望沟通陷入癫狂,怎么老拍这一套。鬼魂的呈现和limbo几个截面都算亮眼,通灵情节不用禁忌和神秘包装,派对上生猛把戏,好比药物滥用而急转而下
剧情逆天。。
女主人设不讨喜,影片中有很多恶趣味,令人不适。美国电影中这种反观的手法如今已经让人分不清是为了讽刺还是为了宣扬。唯一贵在具像化了一人自杀对后代的影响,家族中如果有一个长辈是自杀的,那么会绵绵延延影响家族中几代很多人,心理学家庭系统理论中尤见一斑。
概念不错,就是不吓人。
【C】没有任何有创意的惊悚场面+套路化一看便知走向的剧情,也就节奏不错,抑郁症和恐怖融合的创意点。但咱就是说,西方人在类型电影里讲精神压抑内心沉郁什么的,那在俺们hard模式老钟人一看完全不是事儿啊。
短小精悍,私人觉得看恐怖片不要老站在高地去批判逻辑,在脆弱或者极度的恐惧之下你又能做出什么举动呢?自然作为观众你可以轻易的说主角反智,故事瞎扯,除了一些真的那种无聊毫无逻辑的电影,对所有的恐怖片都这样去评判就真的很没意义了。小成本可以做到这样,我觉得十分成功了,且故事的本身也是丝毫不老套的青少年情绪恐怖片。A24鼓励这样的恐怖片剧本创作,观众才能看到如此小创意却又包含着青少年敏感和心理状态萦绕的电影。从故事层面说,电影主线很简单,结尾高速的几分钟进程把观众和主角都骗了,此时我们才明白邪灵于何处以及邪灵的目的为何?两个导演很年轻因此电影不管从配乐还是拍摄方式以及主题都呈现着年轻化的观感,结尾给第二部留下悬念。电影的节奏不拖沓,以小概念出反转十分A24出品了。
剧本不够完整
美瞳附身,生挖眼球,谎言抚慰,懦弱操控;从前,有个连烟都不抽的小朋友,飞大了。所以,don't do drugs : ) 新瓶老酒,故事讲得挺传统规整,但突破不多
剧本很一般。有些场景表现可以。两女争一男的老套场景不用猜是男导演了,就这还能有第二部也是…。现代年轻白男对现代年轻女性的想像和认知还停留在中世纪,怪不得他们天天发疯,虽然本来也没几个正常的。蝾螈鱼缸
挺好看的,压抑惊悚的味儿很足,阴间的定义塑造跟《潜伏》很像。其实就是讲抑郁症。很期待续集。
既无聊也不恐怖😱,纯粹几个屁孩儿作死
男导演男编剧把女主人设塑造的没脑子好骗还自以为是不懂避嫌!气死我了!女主朋友一家真的倒大霉!最后女主应该是代替莱利自杀死掉变成孤魂野鬼了。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不告诉大人去找一个有能力的法师帮忙。。。女主演技算还可以不出戏,只是在男导演男编剧的呈现下人设太差了。
没头没尾,直入正题,短小却不精悍的“惊悚片”,直到后半段才有解释一切的意思。除音轨有些瘆人外,情节不吓人更谈不上恐怖,(就连jump scare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看完想想还不如之前看的《危笑》,欧美观众买账可能是因为喜欢题材吧
黑人女主害人精;这片大概是个禁毒电影
最近终于可以看到能够顺着人物的心理去惊吓人物,而不是总是揣测观众接收到惊吓的阈值去制造陈词滥调的Jump Scare,使得到后来连人物的恐慌都像是装出来的。所以,就算只是简简单单地完成一个人物心理活动的逻辑,能让人物恐慌的状态真实地表现出来,就可以给观众相当程度的代入。然后就去认同人物的情感,自然能够进入情境,接收到惊吓信号。
货不对板
3.5。1.美国青少年是孤独到哪种程度需要玩这种鬼上身的游戏。2.有色裔女主的选择也无外乎于孤独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