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今年拼女主奖项的几乎所有片子后,终于忍不住了。
因为玛吉不是大热门。
玛吉居然不是大热门?
玛吉凭什么不是大热门!
我不谈有关这个片子的任何问题,我只谈女主角。
要我说,所有英国老演员都是演艺界的国宝。
我每次都被他们震撼,不在于他们的用力,而恰恰在于他们的毫不费劲。
他们太妙了。
就是所有的角色都不一样。
梅丽尔斯特里普是公认的美国演技之神吧,但我一直不赞同,她的大部分角色我都能看出梅丽尔来,尽管她已经很努力了。
可是,比如这部the lady in the van,这已不知是我看玛吉的第几部片子了,她,就是,不一样!
奇了怪了,就放佛有一个闸门,开了就是另一个人,关了就是这个人,你完全不知道她怎么做到的。
你从戏里一点看不出痕迹来。
她所有的情绪都是那么自然,好莱坞演员获奖大部分凭爆发场景,可是玛吉在这部片子里就没有什么情绪是爆发的,她只是一个年复一年的古怪的坏脾气的老太太,可是她警惕的、小松鼠一般的眼神,她孩子气的手部动作,她有时又是大摇大摆的肢体语言,一切都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让人这样信服,这是一个新人,我以前不认识她,她就是这个住在巷尾的老太太。
性格孤僻怪异的流浪老妇人人格分裂胆小自私的独居作家看似冷漠难处的两个人却在无形中彼此"相依"15载恶臭满天的气味 随处乱丢的大便这些常人几于不忍的事物却可以成为一个洁癖作家的生活常态曾经那样优雅美丽 一身鹅黄的连衣裙静坐在教堂的钢琴前灵动的旋律在指尖跳转本该是一生高贵优雅然而命运作弄她误以为自己肇事杀了人屈从了自己一时的懦弱胆怯却一生逃亡不定 隐姓埋名无数次的祷告 无数次的忏悔她认定自己罪孽深重 本该一世肮脏因此她拒绝同情 拒绝关心 拒绝相处怕不是因为她性格乖张只是不愿那丑恶与污秽染了旁人行之将近她沐浴更衣 梳发焕容沉浸在一室鹅黄的夕阳中缓缓移至钢琴前颤巍的双手抚摸着整齐的琴键琴曲声扬 回响心田一曲声终 洗尽铅华 她在作家即将转身离去时喊了他的名字恳请他握着自己的手她说这次是干净的最后一次带着最后的尊严和感激以自己的方式做离别的宣言然后悄然离去
这是关于分裂编剧与流浪老太的故事,是关于逃避现实与隔断热爱的故事,是关于自我救赎与自我和解的故事,是过程遗憾但结局温暖的故事,是阿兰本奈特和谢波德的故事,也是他们讲给我们的故事……“不要把自己放置在作品里,而是在其中发现自己”,这样,我们会从中收获更多吧。
剧作家阿兰本奈特搬到了一个新街区,就被一个开着货车在各家门前停车位寻找理想旅居点的流浪老太太吸引了眼球。
这个街区的住户口对这位谢波德女士既避之不及又碍于邻里口碑而不得不授以善意。
被谢波德选中的住户苦不敢言,没被选中的则暗自窃喜。
不过不久阿兰本奈特就从邻里口中听到了谢波德女士的各种传闻:当过修女、犯过过失、没有亲人、性情乖张……这些传闻大部分是如实的,至少就阿兰的观察的确如此。
谢波德排斥一切亲密的可能,面对街区住户与社工的善意与恶意,她皆还以明显的冷意。
她宁愿用不入流的小伎俩换取生计必需品,也不愿意被救济、不承认接受施舍,“我不是乞讨者,我是生意人”。
她用所谓的规则在自己与他人自己划开大大的鸿沟,她身体中每一个细胞都像在对别人大声嘶喊:“离我远点。
”然而正是“规则”让谢波德陷入突然其来的困境,路边停车被禁止,她不得不寻找合法的停车位。
于是阿兰有停车位的院子被谢波德看好。
在道德绑架之下,阿兰同意了谢波德把车停进他院子的要求,至少是阿兰精神世界里那个温暖感性的那一半a同意了,而理智冷静另一半b无奈妥协,毕竟b从来只坐在书桌前写剧本,生活、院子以及以外的世界他从来不发表什么意见。
住在一个屋檐下,阿兰对谢波德有了更多的观察。
尽管车门时时紧闭,她对着神像虔诚祷告的身影依稀可见;每当阿兰放音乐谢波德总是怒气冲冲,尽管她声称自己曾经在巴黎学过钢琴。
起初阿兰自然不信,但几次偶然的验证后,阿兰觉得也许这个老太太所言非虚。
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她为什么住在货车里,为什么总有个敲诈者定期来骚扰她。
关于谢波德曾经的一切,阿兰很想知道,至少阿兰中的a很想知道。
也有人觉得阿兰可以把谢波德写进剧本里,就像把他母亲写进剧本里一样,但是阿兰b很介意,虽然自己和母亲一直以来的相处并不密切,但把谢波德和母亲相提并论,b依然是拒绝的。
就这样,谢波德始终没提起过她的秘密,阿兰也始终没问,他们就这样,彼此打扰、彼此相依、一住,竟然就是15个春夏。
尽管这15年间,阿兰母亲每次来这里都对这对那抱怨着,包括院子里的货车,但阿兰拒绝接受母亲的建议,“你有你自己的家和院子”,所以15年一切都没有改变。
也不能说没有改变,谢波德和阿兰的母亲都不可避免的老了。
一边是,谢波德越来越多地离开货车去故乡沙滩边回忆往事与钢琴带给她的美好时光。
另一边是,阿兰的母亲患了脑血管疾病,在康复中心昏迷不醒。
两个曾对自己生活指手画脚的昂扬女人眼下却要被人看护了,就像她们跃跳上了一座高山最顶端的滑梯,而阿兰就这么看着她们从身边呼啸而过,朝着人生终点加速。
阿兰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对于谢泼德,对于母亲,抑或是对于自己的人生,他都是站在窗前那个人,并不曾真正迈出去。
如果说谢波德用自囚于货车方式在逃避着。
那他就是用把自己分裂的方式在躲避着。
谢波德在向阿兰吐露秘密的第二天长辞于他的院子,她的货车,她一定是去了有音乐的天堂。
而阿兰也决定把康复中心的母亲接回家里照顾。
阿兰拥抱了母亲,不同于曾经那些设定好的拥抱——不是她送给他生日礼物的时候,或者他上学第一天坐上大巴之前的拥抱——这个拥抱完全是突然的。
他紧紧搂住她,显然他还不愿意放手。
而阿兰也计划着把谢波德的故事写进剧本里,事实上是当a与b商量的时候b并无拒绝。
当电影镜头投向阿兰空空的书桌椅时,突然生出一种欣慰,a不会再孤独的生活了,b也不会再孤独地写作了,从来没有想到过,最不孤独的方式其实正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不要把自己放置在作品里,而是在其中发现自己。
”阿兰把他从谢波德那里学到的东西分享给更多人。
这真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呢。
有视频 & 插图的版本,请戳戳戳1960 年代末,一辆百福小货车冲冲撞撞地行驶进北伦敦的格洛斯特新月街,它随便找个地方停一停,一泊就是几个礼拜,然后又向坡道更深处滑行一段,再停一段。
直到最终,它驶进这缓坡的尽头:剧作家艾伦·班尼特的屋子前。
门牌号 23。
从车上下来的老太太衣衫褴褛,板着脸,高傲而焦虑。
她就是 Margaret Fairchild,后来又给自己改名为 Mary Shepherd。
Lady Mary Shepherd,我们的主人公,这位住在货车里的女人。
「谢泼德小姐身上多重风味的“香气”被刻意铺上的各种滑石粉覆盖了,亚德利薰衣草总是最令人爱,而此时主导的是一种文雅的芬芳,可以说是她的气味协奏中的第二章。
」剧作家艾伦的窗口正对着老妇人谢泼德的「家」。
在他和这位老妇人进行了一场对话后——(「以后我希望能请您不要用我的盥洗室了。
大街尽头就有盥洗室,请用那个。
」「它们有味道。
我天生就是个爱干净的人。
」)——而整条街的人都和艾伦一样,带着种新晋中产阶级的自由文艺作风,不知该对此如何反应。
「使这种社会架构滑稽搞笑的,」艾伦·班尼特在原著里写道,「是这些新晋中产发现自己能够过上的生活,与他们改革进步的观点,两者风格间的不一致。
而这种缝隙恰恰给予了谢泼德小姐生存的可能。
」于是,在滑稽、尴尬、和一点辛酸中,这部电影以鲜艳的色彩(蓝天绿树和明黄色的货车),轻快的步调,讲述了这段十五年的古怪友谊。
今年一月,纽约时报刊登了有关这部电影的采访,其中有些很有画面感,译出一小段分享:伦敦——两位老朋友,玛吉·史密斯和剧作家艾伦·班尼特一所时髦旅馆的沙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然后她一下跃过了那只猪,”艾伦说道。
玛吉靠在了沙发上,开怀大笑起来。
“那挺可怕的。
”她说,抹去笑出的眼泪。
艾伦看着她,一脸严肃。
“那只猪也这么觉得,我猜。
”他说。
所有这些都与《住货车的女士》有着深远的联系,这个怪诞的故事关于玛丽·谢泼德,一个无家可归的坏脾气女人,她选择住在一个所谓的货车里,停在班尼特先生的私家车道上。
住了 15 年。
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素材好得不真实,但艾伦并没有去写谢泼德小姐和他们古怪的关系——他这厢勉为其难,她那厢霸道苛求——直到她于 1989 年去世,才首先由伦敦书评出版了一系列日记,后又出版了一本薄书,《住货车的女士》。
1999 年,他将回忆录改编成了同名戏剧,由玛吉·史密斯主演,海特纳执导,在伦敦国家剧院上演。
16 年后,他们聚首将这段故事重新创作成电影,由阿历克斯·詹宁斯饰演更年轻的班尼特,为期六周的拍摄取景于真实地点:卡姆登的格洛斯特新月街,一个现价昂贵,当时寒酸却体面的北伦敦街区,剧作家在这里居住了近 40 年。
「那些不明就里的街坊看见剧组的货车驶来,都有些惊慌。
」在一起访谈中,他们笑称。
怎能不惊慌呢!
这个难缠的老太太。
谢泼德小姐不感恩、不妥协、脾气古怪,并虔诚于上帝。
或许这是她一直以来存在的方式:一根筋儿。
(不然,谁会一意孤行地选择住在货车里呢!
)她的好笑来自于一种不自知,就像小孩子一样。
据艾伦说,她毫无幽默感,但倒是及热衷自己的极右翼党派 Fidelis party。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就恰逢谢泼德小姐在卖铅笔,同时发放着 Fidelis party 的传单。
「如果我当选了,」她问,「我是该搬去唐宁街呢,还是在货车里处理事务?
」除了上帝,她并不考虑、在乎任何人。
她不顾一切地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她也必然是在另一个世界中生存。
但是,她也有一些庄严而美的地方。
艾伦称之为「流浪者的高贵(vagabond nobility)」因此,在那些瞬间——例如她愉快地把货车涂成明黄色,或坐着轮椅从斜坡上方一路滑下时——街坊们会乐于看到,她衷心而愉悦的笑。
直到谢泼德小姐去世,艾伦·班尼特才找到她的兄长,询问到有关她的故事。
年轻时的 Magaret 师从大师级的钢琴家 Alfred Cortot,需要经常跑到巴黎上课(「在那会儿,可不容易啊。
」她哥哥说)。
Margaret Fairchild 也确实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意思是,达到能开演奏会的级别。
她总在弹,总在弹,直到其他修女叫停——至于她为什么成了一名修女,并不清楚,只知道反复两次后,最终修道院把她赶了出去(或许是因为她脾气实在太坏了)。
后来,她成了一名救护车司机。
这是不是该算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呢?
当 Margaret Fairchild 在一个路口停泊的时候,一个小伙子飞速地骑着摩托车转弯,连人带车冲撞上了她的救护车。
不是她的错,但她却误以为是自己的责任,迅速清理了现场——也把自己划到了法律的另一边。
和人生的另一边。
从 Fairchild,变成了 Shepherd。
艾伦·班尼特说:和她的人生摆在一起时,自己的人生显得苍白而无趣。
然而,如果艾伦翻开 2015 年 2 月 11 日的报纸,会发现这样一条讣告:Anne Naysmith,钢琴家Anne Naysmith,终年约 77 岁。
在 1960 年代,她曾是颇有职业期望的钢琴家,1967 年曾在威格摩尔(Wigmore)音乐厅演出,被当时的评论家形容「作为艺术家的盛放,用她的钢琴描绘出了最温暖最强烈的音色」。
39 岁时,她忽然从家里搬出,在自己的福特车里住了 26 年。
后来,福特车被拖走。
那些担心自己房屋折价的「街坊」欢欣鼓舞,也有想要保护自己老邻居的人们送给她了一辆奔驰——但很快,奔驰就被毁坏了。
对于西伦敦的行人而言,「奇斯维克车女士」(the car lady of Chiswick)这个不雅的名声,代表着那个熟悉的蓬头垢面的景象。
她起先住在荒废老旧的蓝色福特车中, 后来住在地铁站旁的树丛里。
关于 Anne Naysmith 究竟为什么这样做,媒体、民间都有诸多猜测。
有人说她是因为失恋、厌世,有人说这是「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Diogenes the Cynic,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鄙视物质世界,睡在大的陶瓷罐子或桶里)。
对于艾伦·班尼特而言,这类问题的答案却并不那么重要。
在谢泼德小姐生命结束前的那天,她被送去收容所,梳洗换装,并且终于又一次坐在了钢琴前,颤抖着弹了一曲。
晚上,艾伦·班尼特抓着一小束花来货车探望她。
(「我得到过更大的花束,绑着丝带的。
这些根本没法比。
」)音乐。
人们怎么能躲过它呢?
你明白么,它就在我的指尖。
我可以在黑暗中弹奏,有时不得不这么做。
而那些键盘就像房间,C 大调,D 小调。
黑暗的房间,明亮的房间。
对我来说,就像一座宫殿。
唯一令我担心的,是演奏比祈祷来得容易。
「班尼特先生。
握着我的手。
它们是干净的。
」第二天,前来接谢泼德小姐去收容院的社工发现,她已经去世了。
「没人能真的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她如何能够这样生活,我真的不明白,」玛吉·史密斯说,「我没有很多时间待在车里,但必须进进出出。
仅是短暂的这么过一阵,就已经很受不了。
还有,艾伦是怎么忍受的?
他跟我说:‘她也没有很冒犯’,但,你还能有多冒犯?
」艾伦·班尼特确实给予了她足够的耐心与同情,以至于被邻居成为「货车里女士的男朋友」。
他为小货车供了电,以便谢泼德小姐取暖、看电视,还会时常帮她买东西。
姜汁饼干——「吃了非常暖」;威士忌——「用来勉强度日」;牛奶和娃娃形状的果冻——「果冻不着急买」。
或许这其中,有很多部分是超越了我们的剧作家「更明智的判断」的,也或许因此,电影中干脆出现了两个作家:「一个我负责写作,一个我负责生活。
他们交谈,他们争论。
写作就像是和自己说话,并且我一生都在这么做。
」这种冷静观察和毒舌,与充满同理心的两个分开的形象,使影片更加诙谐有趣。
无论如何,观众和读者都不难在轻快中体会到那深深的同理与关怀。
哦,还有,带着某种敬佩的,深深的祝愿。
这是一部温情的英式喜剧,讲述了一个住在小货车里的性格古怪脾气又倔又犟的老太太,来到了一个中产社区,在这里让大家吃尽了苦头。
精分的剧作家男主角在自家门前的停车位上收留了老太太,在接下来的15年里发生的各种啼笑皆非又感人的故事。
必须重点说到的是,玛吉奶奶的表演出神入化,浑身是戏,身上的小孤僻小倔强表现的可爱又童真,玛吉奶奶一个人去游乐园坐旋转器,吃骨,然后走进一家老年人俱乐部,那一段,可爱又让人心酸。
后面玛吉奶奶生命的最后时刻去弹钢琴那里、直接就泪奔了,一辈子热爱音乐,却因为条条框框而困住了自己,就这样把自己一辈子困在了一个货车里,好在她人生的最后15年,遇到了精分男主,虽然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状态,但起码有了“陌生”的陪伴。
最后玛吉奶奶和男主握手那一刻,直接就泪奔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接纳了别人,也是人生的最后一刻,和自己和解了。
这是一部浓缩了西方现代价值观的宣教片,导演尼古拉斯.希特勒似乎想用这样一部片子诠释人生命途多舛以及宣扬关爱的一种理想情节,用以唤起一直被英国文化所尊崇的优质信仰和善良品质。
片子中对于不同生活下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似乎想通过对比来彰显坚守的重要性。
由于改编于真实的故事,让此片有了让大众产生共鸣的资本,又以一个作家的口吻讲授其中的故事,使得其中的说教没有带上一般文艺片因过于艺术化处理后而背离人性基本属性的俗套。
总得来说,属于较为深刻又不脱离现实的片子。
片子开头的画面是英美片最常用的画面,宽阔的场景容易产生对后续情节的遐想,可生硬的车祸环节设置与最后警察道破玛丽是逃犯的情节相互冲突,稍显重叠。
对于社区里的人们的“两面性”的刻画是本片的一个看点,可以看着歌剧但却怒言玛丽的那个环节,让人对优质生活下无法培养优质品质的问题不断反思;对于孩子的“没有钱我们也会臭”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英国民众的自私狭隘和唯利是图。
像圣母玛利亚后面有清洁剂的安排以及警察的敲诈,这种有着西方幽默的编剧,也让人有所思考。
关于玛丽家庭环境的描写相对较少,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导演对淡漠的家庭成员失望的情结。
但似乎是为了平复观众的心情,大量的情节用来描写社工帮助玛丽的细节,有种讨宠政府之嫌,但既然作为一部价值观的宣教片,这样的安排也是合理的,往往优秀的文艺片,主流主线要保持正确方向,也勿用厚非。
关于宗教环节的设置也让此片有了一定深度,几句经典的台词,“好的品行或者看起来好的品行,是所有美德中最自私的,十有八九是纯粹的懒惰性格”,“ 罪恶只是为了欺诈无辜之人的那样,结果却发现这是他们命中注定的事”,而最后玛丽飞向天堂的刻画让片子不以“死亡”结束,表达了对于前期班尼特以及帮助过玛丽人的祝福。
这个片子的另一条主线就是玛丽的音乐梦,可以说谈到西方国家,音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用音乐作为串接也是比较常用的做法,其实在片子里音乐仅仅是一种象征,更多的指的是玛丽的梦想,或者可以说像玛丽一样的这种人的梦想,她想告诉人们,追求梦想的权利是平等的,而且是谁也无法夺走的。
不管在音乐或者梦想上面对多少挫折,甚至听到音乐就感到反感,但梦想就是梦想,不会脱离灵魂而单独存在。
因为音乐玛丽可以被放进精神病院,因为音乐玛丽可以不断的更换货车的位置,原因是音乐是她最柔软的一部分,是无法触碰的。
由于片子中说教的环节太多,不免让观众过于压抑,所以安排了像刷漆或者玩轮椅的环节,以及向玛丽觉得自己很干净,自己不用别人帮忙甚至一些语言似乎不是很合正常人情的说法,让片子中洋溢了一些热情和欢快,让情节也有了起伏。
总得来讲,这个片子成功在,一是选取了真是的故事,可以更打动观众,二是选取了一个作家的角度讲述,不会让人对其中的说教反感,三是大量的对比情节,让许多导演愿意表达的个性得以突出,四是能够梳理出一些相对阳光的价值体系,让片子看后能有所收获。
这部温情电影是去年无意中看到的,人生的道路必然有失有得,这位女士的人生堪称悲剧,但是在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在这种人生际遇下又是十分幸运的。
人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困于枷锁中,也永远不可能对他人展开心扉,这样的矛盾体,才能构成我们。
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不得不将自己困于混沌,却又贪恋这样的孤独境地。
当时看预告的时候就很期待这片,直到某一天翻了IMDB才意识到原来Alan Bennett大手一挥历史系男生们全员都跑来客串了。
想想离History Boys已经过去了十年还真有点reunion的意思,这片一上映不知又要勾起多少迷妹迷姨们怀旧的小心思。
之前有幸在LFF期间看了首映,每个历史系男孩/老师出场的时候我都像是被彩蛋砸到一样傻乐呵,然而想起当时坐的位置只要扭头就能看到坐在观众席里的Samuel Barnett和男友更觉得不可思议。
于是赶在英国上映的这天努力回忆了下历史男孩们扮演的角色,有不准确的欢迎补充Jamie Parker - Scripps 房产中介,只给了远景和背影,完全靠声音辨识。
-->没想到正式上映版重新剪辑了加了两个近景镜头【。
Dominic Cooper - Dakin演员,性格还是那个Dakin。
James Corden - Timms小商贩,小胖混出头了同样是客串只有他出现在了海报上,他客串的那段还出现在了预告片里。
Samuel Anderson - Crowther完全记不清了,但是Anderson当晚去了首映还在我History Boys剧本上画了个signature自画像,说是跟Alan爷爷学的。
Russell Tovey - RudgeAlan Bennett的小情人,小狼这次戴的假发可是酷炫。
Samuel Barnett - Posner 邻居,一个unemployed actor,看完电影出来三苗还特别贫地说你看我出现在正片里啦!
他们没把我的部分剪掉!
Sacha Dhawan - Akhtar义工医生。
Andrew Knott - Lockwood接miss sherperd去day centre的护工。
Stephen Campbell Moore - Mr. IrwinAlan妈妈的医生,之前问Stephen他说自己演了个医生就一句台词,事实上,还是有好几句的。
另外Stephen的家属Claire Foy也来友情客串了,就是给奶奶送大衣的那个义工。
Clive Merrison - Headmaster去教堂路上遇到的路人。
-->正式版这里也改了成了在忏悔室遇到的人。
Francis de la Tour - Dorothy邻居Ursula,Francis奶奶演的可是正经八本的supporting role。
Geoffrey Steatfeild - Mr. IrwinAlan的情人,最后看到Geoffrey特别惊喜。
04年底NT History Boys revival时原卡Irwin的演员Stephen已经签了几部电影,于是在其他卡司保留的情况下找了Geoffrey来演了一季的Irwin,所以情感上说他也算半个原卡。
说说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一:英式英语,不想美式英语那样,语速快到让人听不懂意思。
反而,我觉得英式英语很优美,一如英伦风格那样优雅,take a stroll down memory lane 直译为“在回忆的小道上徜徉”即译为“回忆往事”。
二:英国人骨子里的优雅,miss shepherd被接往day centre的时候,工作人员把她放在升降机上面,她表现出了一种流浪者的贵族气息,都可以被嘉奖为诺贝尔得者;还有她弹钢琴的时候,手指的音符在跳动,还有她眼神里传达出来的深情,这个不同于男女之情的那种深情,多么迷人。
她说的那段话:how could people avoid music, it is in my fingertip, in my bones. C major and D minor, they are like light rooms and dark rooms, music, to me, is like mansion.三:我已经爱上这个奶奶了怎么办,演技超级好啊
虐狗综艺之《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青年演员颖儿曾坦言自己一度陷入因生过孩子没戏可接的困惑。
的确,不少女演员都会因为家庭和生育的问题或多会少影响到自己事业的发展。
正值年轻靓丽的时候,大到职场新女性,小到校园女学生,戏路总是可以很广;而一旦组建了家庭,特别是生过孩子以后,戏路仿佛就在无形当中就变窄了许多。
但是话说回来,从年轻到年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难道女演员只因年纪变大就当不了女演员了吗?
如果一个演员足够优秀,演技足够炉火纯青,心态足够稳定,那么“演员都是吃青春饭的”这种说法在他身上根本不适用。
毕竟有玛吉·史密斯这样的宝藏老太太存在。
年龄危机?
不存在的不存在的。
她是英国表演事业中的瑰宝,“大不列颠最杰出的女演员”之一;刚进入电影圈那会儿,凭借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奥赛罗》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的她只有31岁;
随后的十几年里,她先后凭借《春风不化雨》、《加州套房》、《尼罗河上的惨案》、《四重奏》等经典影片多次获得奥斯卡、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和金球奖等多种奖项和观众的青睐;
而在她58岁的时候,一部《修女也疯狂》令当时影评家叫好不已,更是获得全球影迷的疯狂喜爱,从而奠定了她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而到了21世纪,《哈利·波特》系列的麦格教授再次让她收获大批影迷和粉丝;
号称“英国最成功的系列时代剧集”、评分从未低于8.3的《唐顿庄园》,她在里面饰演的优雅端庄的伯爵老夫人更是成为英国优雅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曾看过这样一段对玛吉·史密斯的评价:玛吉·史密斯这个活成精的老太太,永远在光影的聚焦里,不管出演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以及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
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同时,也留下了沉淀的美好。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宝藏老太太的另一番模样:改编自阿兰·本奈特戏剧的英国电影《住货车的女士》里,她饰演的是一位行为古怪、脾气还又臭又硬、的“谢波德女士”。
导演:尼古拉斯·希特纳编剧:阿兰·本奈特类型:传记主演:玛吉·史密斯,阿历克斯·杰宁斯片长:104分钟行为怎么古怪法?
她的住所不是房子,而是一辆破旧的迷你小货车,无论车原来是什么颜色,她都要把车粉刷成鲜艳亮丽的明黄色;
她的吃喝都在车里,拉撒一般就去附近的民居蹭蹭,由于常年不洗澡,看起来总是蓬头垢面、邋邋遢遢的;
脾气怎么又臭又硬了?
对于陌生人的热情招呼,她从来都不给予回应,并把对方狠狠地怼一遍;
对于周围居民和相关慈善组织的好心帮助,她从不领情,也从不感恩;
就连15年如一日、默默给她提供停车地、默默在生活上照顾和帮助她的作家阿兰,她的态度也从来都是横眉冷对、爱理不理的。
15年是什么概念?
坚持15年无条件地对一个毫不相关的人付出,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
更何况对象是一位随时能把你怼上天的暴躁老太太!
这位阿兰作家的行为,着实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看过一段这样的评价:该片体现了生活,一种琐碎而平凡的生活,从日常深处里散发出来,没有任何人为扭捏出来的故事感。
实际上,作家阿兰和暴躁老太太之间的故事是真人真事。
故事的取材源于编剧阿兰·本奈特的真实经历,曾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过。
之后又被他改编为电影剧本。
而阿兰·本奈特本人在这部电影的结尾也过了一次客串的瘾。
电影里的阿兰,是一个具有双面性格的作家:一个洁癖龟毛,深居简出;一个心软善良,关心他人。
这两个人物被阿兰·本内特自己称之为:一个生活,一个写作。
一个人处理生活琐事,与他人交流,而另一个冷眼旁观,客观记录。
而影片里充满了机智的自我对话也让原本生动的故事显得更加有趣。
明明是古怪到连自己母亲都不愿与之同住,却愿意收留一位古怪的老天太;明明有洁癖,明明心里是抗拒的,却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是精分作家阿兰,他也是礼貌谦逊的老好人阿兰。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原来这位古怪的老太太有着一段心酸而不为人知的往事。
她之所以对周围的孩子们的音乐演奏反应剧烈,是因为她的修女时代因热爱弹琴而被狠狠教训过;她之所以总是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是因为她曾经受过的伤害;她之所以一直用一种赎罪的方式过生活,是因为她曾经犯下的过错......
抛开一切过往,其实她也是一个充满童心,向往纯真的老太太。
一个人点一份雪糕、一个人坐旋转木马的她,其实很可爱。
拥有了轮椅、可以自由双脚离地、贴地滑行的她,其实很快乐。
影片最动人的时刻,莫过于老太太坐在缓缓上升的轮椅的那一刻;
影片最深情的时刻,莫过于老太太枯槁的手指放在钢琴上的那一刻;
影片最欢乐的时刻,莫过于她与发生意外的小伙子成为“灵魂伴侣”的那一刻。
还看过这样一段评价:该片讲的是两位“怪咖”的故事,不时穿插一两句英式幽默,色调正像谢泼德那辆漆成黄色的旧货车一样,有种活泼而亲切的世俗情味。
原本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加上幽默的对话、明亮的色调和有趣的人物经历的点缀之后,所有悲伤被掩埋,留在人们心里的都是欢快与希望。
只要心中满怀希望,生活其实也没那么苦。
喜剧 玛吉·史密斯
好恶心的电影,一个全身酸臭的老女人住在男主家院子里,还随地大便……看得我快要吐了
Maggie Smith一个人的离散
唐家屯的奶奶演这样的角色好容易出戏hhh im a busy woman
女主表演是全片的光环 但影片本身的叙事拉胯了
略无聊
姐没看懂。
#一起看的都好看 太喜欢玛吉老太太了 “轮椅随着起重机上升,在这小小的升天仪式过程中,当她缓缓上升至花园围墙的高度时,她散发着一种流浪者的贵气,像极了一个,无家可归的诺贝尔获奖者,她满是泥垢的脸上,显现出一种顺从的满足感。”
时光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就像玛吉-史密斯,演的一切都那么自然。升天那段很升华,天使回到了上帝的怀抱。肖邦的钢协1回Op. 11 E小调-2乐章依旧很美很美
我的一生颠沛流离。当音乐从我指间流淌而出,仿佛一场混沌的长梦终于醒来。握一下我的手,它是干净的。这是我无言的感谢,谢谢你十五年的陪伴。而我,终于可以结束流亡。再见。天国的光辉已经照耀。
结尾真好,老太太的人生也变得不那么悲剧了。
反正英国电影的卡斯不是《哈利波特》就是《神探夏洛克》。
看过
如果不是Maggie Smith,我觉得我看不下去
Maggie Smith老戏骨,独自撑起一部戏,不按牌理出牌的怪异人生。
音乐家何以去了修道院?玛格丽特的过去依然语焉不详,关键字是频繁出现的“共产党”。她的不幸透射着时代的缩影,她的幸运同样如是。表演很好,可旁观的视角令到整体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20160410】如果我的英文足夠好,或許可以欣賞這部絮絮叨叨的片子的妙處,感覺有很多很高級的詞匯。盯著字幕看完,只覺得嘮叨無聊。看到最後睡了一刻鐘。八十歲的老奶奶演技太厲害了……精分基佬設定也是叫人啞然
低配房车安乐窝,毒舌老太事真多。
风趣幽默又有性格,给老太太点个赞。
典型英国电影,演得不错,但就是看着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