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看保罗沃克是因为杰西卡阿尔巴的碧海追踪欧美范的男人,我还是比较能接受保罗这样的在这部片子中他留起胡须,皱起眉头还是很帅。。。
女主不用说了,看的时候一直觉得眼熟后来才发现很早之前看过她的末日病毒说说剧情吧首先,这是帅哥美女版的楚门的世界其次,男主不是精神病!
男主为了维持生计抢劫却又未遂,死了3个人都怪到男主头上判了死刑,却没死被抓到某实验室当人体小白鼠体内植入的芯片和男主住的小木屋墙壁中的线应该都是为了监控或者是控制男主,男主并非精神病!
整个主线可以理解为男主犯事了判死刑了被某机构捞出来了某机构用男主做实验男主发现了男主逃掉了男主和女主以及小天使团聚了大团圆结局了。。。
楼上的贴子都说了这样一个关键词:“乏味”……真的……我在看到53'14的时候真的睡着了……
说实话,立意也好,摄影也好,配乐也好,演员也好,都很不错,但是不知道编剧为什么如此草率的结尾,不知是灵感枯竭还是工资被拖欠了。
之前很多暗示和铺垫引起了我的兴趣,但是看到结尾却是大失所望。
比如那个符号,最后也没有说明是什么意思。
这种片子,最好能够引入一些宗教或者哲学的概念,可能会更丰富一些。
给了还行的评价,其实很一般。
剧情和铺陈的感觉都是。
看到后来觉得像是《楚门的世界》的严肃版。
尤其是结尾的地方太潦草了,像是一个不认真的学生看一本书,前半段还好好的看,后半段没耐心了,草草掠过。
既然教会(姑且这么称呼那个组织吧)能够手眼通天的把男主角从监狱里弄出来,企图来做个让他“重生”的试验,那他们就那么轻易在男主角发现究里后让他离开?
潦草。
总体来说,立意很好,表现一般。
片子表面上是说一个男人在被判处死刑后被政府洗脑,政府让一些专家监视这个男人,伪造他的精神病历,编造他的全部过去,骗他相信自己所有的回忆都是精神病状态下自我安慰的梦境,让他接受他人为他设计的第二次生命。
片子骨子要讽刺和批判的,自然是现代社会的政府用专家和理论当工具,给大众洗脑,让所有人都接受政府为民众设计的“记忆”和“思想”。
可惜这个片子拍得节奏太慢,而且过于平淡,以至于我是一边玩《极品飞车》一边观看,也能看明白导演想说什么。
相信那些专心看片的朋友们都要睡着了。
最后我顺着导演的思路,挖点料:当人无法认识自己的时候,就只能让他人来充当这面镜子,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专家,很容易被人利用,变成混淆是非,给他人洗脑的工具。
导演对于精神分析看来也是持批判态度的,这门非常神棍的“读心术”经常会蜕变成“洗脑法”。
不擅长码字儿,就写点短评。
一开始,我一直以为男主角阿Ben会在监狱出逃然后找到那个意外杀死保安的黑人警察和那位拉动警报的MM来洗脱罪名;后来又以为这是Ben的临终体验,一直期待着Ben领悟然后天使同学带着他上天堂……直到院长大叔pia ji一声拍出病例才惊觉原来是想要给Ben洗脑。
印象中这个题材的电影似乎看过,《逃出克隆岛》还是《楚门的世界》来着……平心而论,电影让我觉得有点闷。
我果然是被大场面大量炸药和肌肉给洗脑了呀。
PS:哦~想起来了,是那部Ryan Phillippe主演的《雾气朦胧(The I Inside)》
在"The Lazarus Project"(2008)裡,主角到達的地方──「天使崗」──和《挪威的森林》裡直子居住的「阿美寮」感覺極為類似。
真的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療癒身心嗎?
──大量勞作,生活規律,食物簡單卻新鮮,風景優美...以及某種程度的與世隔絕。
當然每個人都看得出來這樣的地方就是有哪邊說不上來的不自然,所以電影裡的威廉死了,書裡的直子也死了。
不過,這種隔絕之地,說起來和傅柯在《瘋癲與文明》描寫的「戲劇療法」也有一點像:與其去思考自己和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那「有一點點錯開的地方」,不如乾脆打造一個能容納那「錯開的地方」的場所,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心裡。
換句話說,不是讓自己去適應世界,而是讓世界來適應自己。
我一直很喜歡看那些自給自足的日本節目,現在想來那些人追求的應該也是一個能夠容納自己的缺失的地方(或者是,實在太喜歡不依靠任何人的生活了)。
昨天晚上開始看起《小川紳介的世界》這本書,他和他的劇組為了能夠拍出好的紀錄片,為了能夠忠誠的表達出農民的精神和思想,於是一行人自己租了稻田種了好幾年的稻,並從中理解和獲得了「什麼」。
不過,喜歡看歸喜歡看,我太清楚不過自己不是能夠從事大量肉體勞動的那塊料,還有蟲子啦肥料氣味啦什麼的,完全是個都市小孩。
也因為早有這樣的認知,因此不會抱持過多的幻想,牧歌式的田園生活,畢竟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吧。
我认同的一种诠释是:妈妈,我梦到爸爸,他住在一片森林里,他告诉我他会回来。
这是美的像梦幻的小女孩的梦,她梦见世界还原了,爸爸终于回家了。。。
我说不了更多了。。。
本片的关键词是“催眠”。
拖得要死,白开水一样。
如果你真的没看过任何一部有关幻想、做梦、精神分裂或多重人格的电影,说不定还可以忍受。
但在此类别里这就是渣。
那个女医生对情节的推动作用还不如狗,不知道安排这么个人干吗,莫非跟导演潜规则了?
Ben想走但就是不走,不知道在想啥,等着凑够正片长度么?
最后居然就这么被放走了,这可能么?
州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是放屁么?
要是把丫整到天朝来,哼,别说是管理死刑犯的地方了,就是在街上碰见一城管都叫你虎口余生。
还未看完,写评价不一定准确。
但我担心蛇尾的结局,好莱坞的情节大部分都可以被猜中,这样有些挑战的故事对长期侵淫其中的人来说,是个例外!!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emm…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