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描述人生重要转折阶段影片,特别是关注点在于女性的角度。
影片描述了两位不同生存状态之下女性在恰逢即将迈入30岁之际恰好遇到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林若君的父亲去世,黄天乐得了癌症),对于人生方向的感知。
30岁,在古语中时而立之年。
无论何时,其实都是会充满着迷茫和焦虑,因为人生的下半场即将开始。
古时如此,现在这个社会的压力导致其更甚。
作为一个经历过30岁的人,会更加深刻感受到,这样一个整数岁的意义。
似乎一旦迈过这个年纪,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剧变。
从生理上而言,男性女性都是如此,身体的状态由内而外,都是即将开始往下走,诸如皮肤变差、熬不了夜、运动技能下降等等。
更多从心理上而言,似乎已经离开了年轻这个台阶,很多属于年轻之时,能做敢干之事,都越发谨慎小心、患得患失了。
从生活工作层面而言,面临着诸如婚姻问题 (无论结婚与否),结了婚就需要面对恋爱与婚姻的转变,没有结婚则各种催婚的言论也铺天盖地;工作上,大部分人的工作方向已经不容易改变,剩下的就是在这个方向上不断上台阶,此时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后续的天花板在哪儿了;家庭上,或许此时已经有了小孩,父母也上了年纪,各种家庭的琐碎充斥着整个生活,属于个人的时间基本上是慢慢减少。
因为生活上经历的沉淀,对于生活的感悟也有了新的认识。
所以正如影片中的两位,其实并不一定是大多数的代表,还有机会去追求人生的“理想”,大部分的约束与牵绊已然让其无法前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在身。
或许需要感知这份新生活,需要到“四十不惑”吧。
如果可以好好度过这一年并重新笑起来,我想添个“29”纹身,或者+1。
片子是女朋友推荐的,片名就很剧透了其实,只不过没想到如此冲击。
从25分钟时我开始哭,一小时左右时去洗手间扶着水池大哭,再回来继续看,边看边给编剧朋友刘小红发微信,让她看下这个电影——可能会对她最近关注的30岁女性主题有帮助。
0-1岁那年都没有29岁这年哭得多吧。
于是这一年格外留意身边同龄女性朋友的变化,也去问了些长于我的朋友,她们的“土星周期”。
结论是我所有的单身的30s聪明女友们,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一场前中年危机,这场危机大到成为我朋友群里经常出现不可回避的话题。
危机和恐惧和茫然是那么普遍,只不过大家嚼碎它们咽了下去,并不对外言说而已。
当然,我总想从别人那里学来现成的智慧,终究被证实是求捷径的心态,要不得的。
也许自己就是太快了,从小到大什么都太快。
适应不停变换的环境总是太快,遭受坎坷的自我修复太快,遇到伤害的翻篇儿太快,学东西太快,明白一些事情太快… 也从小到大因为“快”得到了很多自我保护的甜头,为很多聪明沾沾自喜。
然后在29岁发现,自己忽然快不起来,然后为这快不起来,而自己把自己急出病来。
剧中女主辞职后的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依赖很多事情。
依赖事业,依赖朋友,甚至依赖睡觉… 30岁了才发现自己居然并不独立,难道自己并不懂得和自己相处吗?
感同身受这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感觉。
如果重新认识了的自己和从前以为的自己相差太大,尤其差距所在正是教育、社会告诉你的“正确”的“优秀”的部分,怕是又会平添一些崩塌感。
要说29+1这年我想得到什么,我什么都不想要了,只想找回从前那个快乐的自己。
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很多东西获得的太早,注定伤仲永,折在途上。
又为这样悲观的念头吓得一哆嗦,还是得用生命力硬扛。
不信自己这么硬的命,就这么衰下去了。
这一次慢就慢点吧,能好起来就行。
只是苦了家人朋友,没有办法多分享欢乐。
有一些时候怕影响亲爱的人们想躲起来,另一些时候为没躲好而懊悔万分。
扯远了,我是想说,低谷如我也能为这部片子大哭然后收到一小份鼓舞,想必它更能感动你们吧。
最后愿你们也能使出浑身力气保护自己的快乐和天真,祝我们都非常幸福因为那非常不容易。
的士司机:年轻人才会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
不过做了高层,就要学会怎么解决问题了。
林若君老板:成功只是一个结果。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
既然有选择,那就有代价。
最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和精神去做好它。
我就是那种女人,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
做人不就简单快乐多了吗?
黄天乐:最重要的是,记住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在30岁零6个月的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去了不少所谓的大厂,也活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精英的是我,充满笑容的也是我,自己买了房子,当下父母身体也是健康即使年迈70+,然后也是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分手(对方没有很喜欢我,我也没有很喜欢对方,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会伤钱),以及选择了离职,选择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离职大厂,然后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我其实还是觉得挺满意的,然后黄天乐的生活,其实你回看之前的生活她其实很波澜不惊,就是在一个地方,然后重复的重复的去工作,到生命可能快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需要去燃烧自己的生命,然后需要去记录事情,而我是一直都有在记录生活,又好好生活,我总是有跟很多人说假如,假如生命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我应该也不会充满什么遗憾,虽然我还有很多事情还没有去做,但我想这一生还是蛮有趣的,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也会有一些不开心的时候(在自己26 27岁的时候,也因为一些手术,然后也上了手术台,然后还好化验结果是良性,那时候的话也是催着要早点结婚的,但而最后还是没有很轻易的选择和一个人,然后进入一段婚姻,而是选择工作,但也不是说工作就一定说啊,百分百就是正确),当我想开心的时候会更多(很喜欢拍照片,然后嗯就是想着有一天老的时候回想起的时候会有一些载体,而不是凭借模糊的一些记忆)。
人们总说三十而立在我30岁生日那天,我给自己也是买了蛋糕,然后上面写了4个字叫30而已,就像另外影片来说30而已。
所以说就像电影片尾曲一样,每个年龄段都会有重新开始,从零开始的时候,我想30可能会选择爱情,也可能会选择工作,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答案都可能不同,但要找到自己的使命,个人觉得人生来了就是一场体验,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能好好的走完这一遭,真的很不容易。
愿天堂没有疾病。
当你的生活被工作塞满,甚至忘记了如何独处。
当你每天只能喝红枣水养生,却不敢尝试红豆冰的爽感。
当你清晨起来又发现多了一条皱纹时,你觉得整个人生都完了。
这是三十而立的女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同样,这也是电影[29+1]探讨的主题。
电影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周秀娜饰演的林若君,一个典型的都市白领。
一面忍辱负重,一面与相恋多年的男友面临七年之痒,却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
电影的另一条线是郑欣宜饰演的黄天乐,极为平凡但人如其名每天活得都很开心。
作为同名舞台剧改编的[29+1],在电影语言处理上虽然偶显稚嫩,但贵在感情真挚。
你甚至可以隔着银幕感受到,导演彭秀慧那种单纯而坚定的情感。
电影中的两条线尤以林若君那条处理的完整。
亲情、友情、爱情包括职场状态都有所涉猎。
电影有几个手法处理的很微妙。
首先是时空错位剪辑。
比如,林若君面临刁难自己的女客户时,电影剪辑出两种情景,一种是她假想的画面:和客户撕逼赢得尊严;另一种则是现实生活中她不断向客户委曲求全。
这样的情景,想必所有上班族都有所经历。
这虚实之间的对比,愈加令人感触在忙碌的生活中,工作到底是否要左右一切?
除了剪辑,周秀娜此番的表演令人眼前一亮。
在观众以往印象中,周秀娜是性感的代言词。
但这次,她努力脱掉性感小猫的外衣,每一次情感发力时,对情绪的拿捏都比较到位。
时而女强人,时而撒娇任性,时而流露出坚忍的目光,性格转换自如。
除了剪辑、表演带来的小惊喜之外,电影对于生活细节的真实呈现,也会让观众完全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开篇林若君的朋友忙着结婚,为大家赠送喜帖里面包裹着精美的西饼,而彼时的林若君内心os的却是:送什么西饼,奔三的女人不应该送点面膜吗?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电影在林若君的故事中融入了更多现实成分,而相反黄天乐的故事则过于梦幻。
这也是本片问题之一:过于煽情。
女导演煽情起来也是很难抑制住情感。
很明显,黄天乐的出现更像是辅助林若君的成长而存在,这个人设显然过于单薄。
而黄天乐在遭遇生活重创时那种天真,电影也并未做出合理解读,难道只是性格使然?
但现实生活并非那么简单。
而那些拍照,独自旅行的梦想又显得幼稚,好在导演并没有给观众强加励志的嫌疑,可能彭秀慧就在生活中就是这般单纯美好吧!
我在看片时,同场的很多女观众都看哭了,这说明电影真的做到了“共鸣”,虽然每个人的共鸣点不同,但能戳中人心已经实属不易。
已经哭得满眼都是泪。
在29岁这个土星周期,说是独立,不如说是你一个人孤独地兵荒马乱,应付着一切烦心的事情:急切结婚,怕被剩下;升职了,可是变得更忙;虽有男友,不体贴你反而显得寒心;房东贪财,不打声招呼就差点流落街头;父亲得了痴呆,打扰你的同时又让你心慌……你努力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活,讽刺的是,它什么都不给你剩下:爱情,开始的时候热烈甜蜜,最后那个人变了心;亲情,开始的时候不珍惜,肆意挥霍,最后那个老人溘然长逝,任由你哭得撕心裂肺;事业,你为它牺牲了许多,赚得一点可怜的尊严,最后熬不住要放弃的也是你。
就像在爬楼梯一样,一个不小心,踩空了,你瞬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你一直觉得自己很强大,如今却发现自己很脆弱,其实是靠着那些东西过活。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就像一棵被掏空心脏的树干,眼泪从脸上掉下来,掉到脖颈,滑到地上,你不擦,就没有人来擦了。
你琢磨不透黄天乐,一个这么普通的人,没你优秀,没你能干,没你漂亮,至今还单着,嚷着减肥却还是这么肥,为什么能笑得出来?但也许,爱笑,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优点。
她有梦想,没志气,有朋友,没爱人,喜欢拍照,一个人待着也不害怕,因为她有很多回忆。
这些回忆,不管是美好的,还是糟糕的,她都会慢慢品味,妥帖安放。
所以啊,有了癌症的女孩,过得比谁都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记得自己要的是什么,至于多少岁,何必在意呢?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零开始;每一个瞬间,人生都在倒数。
你要笑着活下去……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都市焦虑三十而立VS三十而下不知是不是只有女性对年龄敏感,30岁就像一个诅咒,令多少女人闻之色变。
林若君身上遇到的问题,可谓是都市轻熟女在这个年龄段所可能遭遇的问题的集大成者:升职、婚恋、住房、父母养老。
所有曾经美好的、值得憧憬的,或者井然有序的,仿佛一夜之间都坏掉了,让人糟心。
但是坏得好像又不够彻底,没能让你想都不想就把它处理掉,反倒是看上去还不错,或者丢掉代价太大,总之,你进退维谷,百思不得解。
以前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跟我说:一个问题,你要是3分钟还想不出答案,就不要想了,因为再给你30分钟,你还是想不出来。
她这句话,拯救了我的拖延症。
让我可以在做方案无思路时,果断换脑做其它,调整好状态,倒是水到渠成的做完了方案。
后来的后来,我又听到了一个说法:一个东西,当你不知道究竟还该不该要它,那就——不要。
也许有偏颇的地方,但在放在这部电影中,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男友该不该和他分开?
分。
工作是不是该辞掉?
辞。
都说三十而立,就是这个“而立”,倒逼得人紧绷到“瘫痪” 。
时移事易,三十而立,这个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真的应该在现代语境下,好好推敲。
古时的人们,十七、八就谈婚论嫁了,成家后立业,拼搏了十来年,自然可以而立了。
但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人们,大学毕业已经二十二、三,如果再到硕博满街的大都市,三十岁时才不过工作几年。
古代的婚姻凭父母、媒妁之约,好赖都已成定局;现代的男女们,在花花世界里,一边孤独一边狂欢。
更不用提这丧心病狂的房价了,租房搬家,拎包入住,才是都市标配。
所以,三十,没得可立。
成不了家,立不了业,双亲在,而远游。
我们,是被时代抛弃的巨婴。
29+1的你,焦虑吗?
嘴上说不焦虑的你,转身就倒在了出租房里冰冷的地砖上。
转回来,说这部《29+1》,导演是彭秀慧,香港女导演。
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都美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包括还在档期中的《神奇女侠》,也是女导演。
女性导演塑造出的女性角色,不但视觉美丽,还赋予她丰富的精神特质,坚强的、或者脆弱的;聪慧的、或者矛盾的。
对于女性情感的捕捉与刻画也无尽的细腻,不会让你出戏,会让你在银幕中,看到自己。
有的男导演只看到了你的罩杯,而女导演,看到了你罩杯下的乳腺癌。
想哭泣的你请尽情哭泣,我明白你的焦虑。
请拥抱你的焦虑,面对你的内心。
看淡得失,找回自我,明白有舍有得。
选择了,就全力以赴,尽力了,就愿赌服输。
这才是你真正的三十——“而立” 。
“Men always gone, but girls still here.”
她她电影
由大热舞台剧改编的电影《29+1》于6月2日正式在内地上映,影片通过讲述两个30岁的女子不同的际遇与心境,表达大都市强压环境下,我们只要保持初心,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所需,重新出发,一样可以乐观拥抱明天。
我自己最喜欢的应该是电影的音乐,因为用了我很喜欢的歌曲,哥哥的《由零开始》及Beyone《早班火车》 。
记得上一次在电影中听到《早班火车》是《点对点》,这次又听到了,与电影画面也配合得很好。
当时黄天乐,在东铁偶遇初次暗恋对象,“愿永不分散,祈求路轨当中永没有终站……”电影中,这位暗恋对象用了一位外形稍逊的演员,而黄天乐并未因为对方外形老去而不开心。
这里的表达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搞笑,另一方面表达了黄的乐观性格。
即使对方视她如无物,但能重逢这事对于她,已经是十分开心。
多挖掘生活里的小幸确,开心的能源就会增加。
另一曲为《由零开始》,影片最后的字幕说:出发,每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往往在紧张生活中迷失,家庭爱情事业的种种压力,令我们喘不过气,甚至乎如片中主角一样,无助得让眼泪直流,泪水从脸颊滴落下巴,再滴落那颗伤透的心……我们都曾傍惶无助、爱人背叛、亲人离开,那一刻,恍若天塌下来,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当林若君身于这处境时,是黄天乐的日记唤醒了她。
黄天乐令林若君明白,重拾初心了解自己的需要,向真正向往的生活迈步,即使已经30,仍然可以是起点,仍然可以重新出发,找那心中所想。
电影的表达语言很细腻,从一开始的起床序曲,已经可见一斑,这就是导演的编剧能力。
那样早晨中女子,大家都一样。
每天我们为了维持职场里的形像,为了保持爱人心中的完美形像,我们起床后,就如上战场打仗一样紧张,每个动作、步骤,天天重复的繁琐,不但做着累,看一遍你也觉得累。
那是为了什么呢?
还不是我们的不安感。
我们害怕失去,失去爱人、失去地位,所以必须每天努力拼命维持。
从这一序幕,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我们都不安……之后电影更逐步推开林若君面临的困境:事业的压力、业主的逼迁、爱人的背叛、亲人的离开……接踵而至的难题,令林若君一再失望。
可即使失望,不能绝望啊。
林的心境从黄天乐的日记中,阴霾逐步散去,是黄天乐的乐天,影响了她。
电影最感动的是林与父亲那段对话,“你记唔记得……”。
年纪越大,我们越回忆以往,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不可以回头,但趁着我们还能回味,让我们细说过往那种种,那些愉快的玩乐、那些消失了的美食、那些粗心的遗憾,让我们多说说,才能在分别后减少遗憾。
一场电影下来,平常压抑的情感宣泄了,这就是戏剧的魅力。
这是一部讲述30岁女子的故事,也是一部不只适合30岁女子看的故事。
你可以带上你的朋友,一起进影院感受。
每个阶段,你都可以放下,寻觅旧日动人故事,迈向美好明天PS: 蔡瀚亿与郑欣宜演绎了一段清纯真挚的感情,给观众清新的初恋味道娜姐抛弃了以往的花瓶形象,表现出演技实力的一面,值得赞赏。
何時開始,年齡成為都市女性的禁忌。
更是暗許自己不再慶祝三十歲之後的生日。
彷彿它對應的只是體弱色衰和青春流逝。
反覆抱怨自己無力對抗卻頻頻出現的家庭情感,工作壓力等問題。
一股腦怪罪於時間頭上卻忘了這就是真實生活的際遇。
如果三十歲前經歷過的萬般挑戰,未能助妳提煉出智慧及心境去提升更成熟魅力的自己,還不知感恩並勇敢向喜愛的生活靠近。
那「三十而立」這話,就不是說給你聽。
接受每個決定所帶來的利弊。
祝福妳,在歲月中,得到更到的愛與勇氣。
感恩時間,感恩經歷。
每天你我都在规律地忙碌着,总觉得时时刻刻的认真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早上醒来躺着回味着梦境,希望继续做下去,无论是好是坏。
直到受不了不断重复的闹钟,掀被起床,但愿一夜的歇息,足够应对今日的工作目标。
匆忙吃着一人份的简餐,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国内发来的消息。
看着安安静静的通知栏,失落又庆幸,因为我知道,大多数消息是请我帮忙,给忙碌的生活增加些许复杂性,而我不习惯拒绝。
同时可能还在期待着一份漂洋过海的牵挂吧。
女主还有些朋友一起饭后闲聊,虽然关系会渐渐复杂难语,但大家至少都还在一起。
我开始想念我的狐朋狗友,一起经历了梦境一般地潇洒生活,直至各自归国走散。
唯独自己,接受了一条橄榄枝,在异国他乡继续前行。
从此,孤独时常与我相伴。
我时常打电话回家问候,尽量与同事处好关系,周末放松一下自己,告诉自己,这样的人生真是赚到了。
诚然,我从不抱怨生活,每天都在努力,但孤独再也没有离开过。
“理想和志愿有何不同”,让我醍醐灌顶。
无端的忙碌让我以为志愿就是理想,微小的进步为我营造了接近理想的假象。
理想在我心中越来越模糊,真实的自己被持续不断的物欲挤在了角落,我好像在渐渐走失。
我找不到我自己了,每次回忆和追溯都被理智阻断,心里错综复杂,最炽热的那根神经在哪里?
我要顺着她,挖掘一个坦坦荡荡的我。
每当我想要跟着自己的心走得时候,都要先预备一下,找一找最真挚的心在哪里?
但是,细微的线索总是稍纵即逝,我依旧在迷失。
现实的我不断努力,为真心提供更多保护膜,却也,隔离了她。
女二与发小的摸胸的情景,我应该是落泪最多的。
我不知道哪里触动了我,但眼泪还是一粒粒地掉。
不得不说,她与发小的友情实在是让我羡慕,一个一直支持和陪伴的朋友,尊重她的一切。
荒唐的想法说给他听,他会帮你做,但更希望你幸福。
牵挂你,却不牵绊你。
守护你,却不占有你。
爱你,却不说喜欢你。
每天的日子都在倒数,不怕,可以的话,让理想拥抱自己吧,越久越好。
下周春节,我喜欢热闹。
今年是自己的本命年,一切都显得那么隆重。
没有为自己准备什么,就连春节联欢晚会的直播都被会议代替。
想到孑然一身的自己,孤独感遍历每个细胞,有口难言。
即便如此,仍然想祝福自己,新春快乐。
24岁,搞定没做的,完成要做的,剩下留给想做的。
居然很是小惊喜了一下,想起了去年的28岁未成年,比起28岁的蒙太奇,这部电影的节奏还是有些舞台感,但是运动起来却反而显得活灵活现,或者是本身就带着的理想主义光芒让银幕舞台化了,因此情绪矛盾反而充沛而自然,舞台剧改编电影们可以和这部片子学学节奏
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可也绝不是黄天乐的诗和远方,完全看不出理想,也根本无所谓志愿,只看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
如果没有生病这件事儿的话会更好。很不喜欢生病的设置,好似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要实现愿望似的。
心情真复杂,转眼周秀娜、郑欣宜都开始演30岁的女人了……#舞台剧的改编还是有硬伤,电影的冲击力毕竟不是舞台,所以可以再砍短一点。#
过多的香港式心灵鸡汤,煽情也过多,看完觉得太吵了
标准的“女性电影”
这个六月都是这种女性向的电影…周秀娜现在演技更成熟了,喜欢…要选择必然付出代价…流泪的过程也是必经的…女人的敏感表现的历历在目…舞台剧的风格也不算突兀…
有點失望,後半段get不到重點...看完深宮計後馬上回來看娜姐這部,回想當年看不起她們這些拍性感寫真的𡃁模,時間證明她是個又聰明又努力的人。在鐵塔下笑著對欣宜說生日快樂時立馬鼻酸T^T
周秀娜演技还是很不错的,这电影蛮真实的,关于感情的部分,和韩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哈哈
3.5。感同身受,但难称多妙。美图秀秀式美学,最后解决冲突落位于鸡汤,把作品的格局限定于此。好的方面是对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几场时空错位戏码的精巧设计和周秀娜令人信服的表演。时代符号的运用不显掉价,因为布满了亲身经历的温情细节。
没什么意思。舞台剧版在国内只能算得上戏剧节中演小舞台的类型。念念叨叨一个女生拎不清的思绪和无病呻吟,故事结构平面的像张A4纸,符合香港那种文化精神贫瘠的地方,所以在那边追捧也不稀奇,拿到国内来,大陆的姑娘没那么矫情,估计看看就过了………留不下太多东西
不愧是舞台劇改編,梗鋪得又好又密集,關於29+1女性的焦慮也的確令人感同身受。周秀娜把都市女性的硬撐感和疲憊感演得真好。然而,鄭欣宜的角色有些太過理想化,略帶浮誇的演繹令人在感動同時仍不免懷疑設定的真實性。說白了還是老一套要放輕鬆過生活的雞湯,沒能再深入一步,有點遺憾。
有些舞台剧的观念和手法还是蛮不错,但用多了真的跳,而且煽情起来无节制,也就比冯小刚王朔的煽情喜剧多那么一点结构(港式庶民喜剧跟京味喜剧有人做过比较研究么……)。另外唱了那么久独立自主结果还是掉到开心就好这么小的格局里面,傻乐真的不叫女性主义好吧。
煽政治正确真的很烦。不应歧视肥胖,但是不健康的肥胖不值得提倡。癌症患者也没有乐观坚强的义务,癌症很痛苦的,何必苦苦逼病人传递狗屁正能量哄世人开心?
中国包括香港女性电影就没好的,不是撕逼,就是放弃事业,要不就没人要,总是卖惨!30岁没被摸过胸还非要单独说,真不知道想干什么!就不能学学人美国隐藏人物啊!虽然电影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不代表就不能理想化啊!看电影就知道性别平等在中国任重道远!
有几场戏蛮不错的,细腻真诚,整体还有所欠缺,倒是很想看一遍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点开简介一看果然原版舞台上是一人分饰两角,加一星。
满满一碗鸡汤,来自黄天乐,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打拼,就像林若君说,走一间楼梯,突然踩空了一脚,不知跌到哪里,那种空虚感,依赖太多,独处太难过,我们要像黄天乐,肯定点滴的自己,激励自己。
同为29,同在等待那个+1。希望自己能更加坦然接受那一天的到来。
情节老套,全靠叙事撑起一大碗鸡汤
能明白郑欣宜的角色对于林若君的心境转变甚至是电影的主题表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条线仍不大喜欢。更满意前半段剧情,那些失落和迷茫的段落,尤其是周秀娜的表演看着非常舒服自然,后半段较俗,关于释怀的部分说服力不足,或者说有点理想化,不过片尾响起《由零开始》时机很对,有感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