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我说的不是丹麦女孩卡罗尔。
她,清瘦冷漠,像有厌食症的T台GIRL,漫不经心,喝着一支大瓶装奶,她望着度假别墅的草坪,妈妈正在做瑜伽……这个夏天,她17岁。
她叫桑格莉。
《桑格莉之夏》是奥斯特制作的那条天空蓝的小蓝裙,干净清爽小优雅,搭一副针织破洞马海毛手套,又有点型格耍酷小叛逆。
北欧小国立陶宛,秉承俄罗斯的传统,有芭蕾舞女演员,飞机空中花式表演,森林,冷水湖泊,极短而又有点寒意的夏天,和《夏天遗失的27个吻》里的浪漫诗意。
她,甜美热情,热爱女红,普通人家女孩奥特斯,被桑格莉仿佛性冷淡的高傲深深吸引。
她们年纪相仿,她却需要四处打工养活自己,甜品店店员,节日礼仪小姐……还好,她有一个暖宝宝一样的妈妈,在她被任性的桑格莉伤害的时候,给她做“盐”和“糖”放一起的小饼干。
桑格莉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经常去她家别墅附近的机场看飞机。
和平凡的奥斯特相比,桑格莉是忧郁而病态的,她被她的酷所吸引,她喜欢她的温暖。
奥斯特在桑格莉道歉时说,你知道我对你是最好的。
这种经典的青春组合似曾相识,在去年上画的国产电影《少女哪吒》中,王晓冰和李小路也是这样一对好朋友,一个是动不动就感觉难受的任性小公举,一个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侠女。
《少女哪吒》将少女的基情停留在友谊阶段,《桑格莉的夏天》却肉帛相见,满屏活色生香。
《桑格莉的夏天》最显著的标签就是“女同青春片”。
为了猎奇而观影的不在少数,在我看来,她们并非天生的蕾丝边,她们是普通女孩之间的嬉戏和成长,只不过这种嬉戏和成长里自然而然地包含了性爱。
桑格莉刚刚加入到奥斯特的朋友中时,开车的男孩子就和她对上了眼,那天愉快地玩完后,桑格莉看着那些高压电塔说很美(她后来为了克服恐高症就是爬的这座塔),男孩停下车,说她的耳朵长得有趣,两人心照不宣,玩了回车震。
只是桑格莉面无表情,似乎她不仅是表面的性冷淡,而是骨子里冷淡性。
第二次篝火派对,男孩从鱼肚子里剖出了一条长虫,众人做恶心状,桑格莉却抢了男孩的风头,她将长虫放在鞋尖,绕在手上,男孩忍不住拎起丢得老远。
在我们地球人的文化里,男人的面子始终是一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开它的女人都叫女汉子。
女汉子桑格莉这次在高塔前未做任何停留,骑上自行车径自离开。
桑格莉的异性性爱冒险到此结束。
少男少女其实是无法真正理解和相爱的,都说那时候我们不懂爱情,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懂异性。
但是同性却不同,同性对你的小确幸小痛苦几乎是秒懂。
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手上的伤痕时,她就充满同情地数出一只胳膊17道,一只14道,她知道她总会凑够17道的。
17,刚好是她们第一天见面抽中的号码,那个号码可以让桑格莉免费享受和飞行员同飞。
但是,桑格莉放弃了,她回到家就给自己添了一道刀痕。
她第一次这么干是因为妈妈说她不配叫桑格莉,她的名字是力量的意思。
跳芭蕾的妈妈曾经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她在生活中的状态还是一个舞者,不停练习着,好像随时会再登台。
明星妈妈是每个孩子的噩梦,她们因为出色的天赋和努力成为明星,一个资质平庸的孩子总是能被那种光芒灼伤。
桑格莉内敛而沉闷,她没有继承妈妈的舞蹈天赋,她喜爱飞行却胆小如鼠,还有恐高症,飞行对她来说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白痴梦。
好在奥斯特及时出现,这个导演派给桑格莉17岁的成年礼,一个心灵的疗愈者。
桑格莉告诉她,自己做了一个梦,刀具掉进了浴缸,最后变成了奥斯特戴在头发边上的海螺。
海螺的意象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桑格莉去奥斯特的家,她赤裸着让奥斯特量尺寸后,她的手滑向桌边的大海螺的缝隙,那是奥斯特第一次看到桑格莉的裸体,桑格莉对这个丈量自己身体的人产生了欲望。
第二次是在湖边拍照,奥斯特的发边别着一只小海螺,桑格莉凑近它听大海的声音。
第三次同样是凹造型拍文艺照,桑格莉告诉奥斯特自己的梦境,自虐工具变成性欲望符号,桑格莉已经从隐秘的惩戒的痛苦和快感里找到了替代它的东西,是的,自虐对于自虐者而言是痛并快乐的,就像自慰带来的满足。
SO,那日黄昏,她们穿着星星点灯的裙子,在野花遍地的草丛中第一次尽情地撒欢,桑格莉的性冷淡消失了,她成为了一个正常激情的女孩。
这爱的色放给了她力量,她第一次一个人爬进了机舱,幻想着在天空俯瞰大地。
更进一步的治疗,是奥斯特让桑格莉躺在浴缸里,手臂画上伤痕,地上一滩血迹,COS梦中自杀的场景,心理学里释放黑暗情绪的方式如同挤掉伤口上的淤血和脓。
桑格莉再次在手臂上划下一道伤痕,奥斯特在自己的腹部划了一道,You jump, I jump! 这种共情如同最强的爱情誓言。
划伤痕的自虐在这里变成了爱的仪式。
桑格莉充满迷恋地亲吻着奥斯特腹部的伤痕,她们浑然一体,尽情尽性。
她们的精神之爱使性爱获得了更多高潮的奖励。
但是问题始终存在,只要桑格莉一天没飞上天,自我无法得到实现的焦虑和痛苦就会存在一天。
桑格莉被高傲掩饰的自卑随着飞行体验的失败最后爆发出来,她再次割伤自己,和奥斯特绝交,烧掉她们情感象征的小蓝裙,甚至一度跳入湖中想自杀,但是呛了几口水后,她开始挣扎,她开始湿漉漉地爬回栈道,栈道旁的灯如同机场安全降落时的指示灯……死过一次的她终于明白,她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梦想和恐惧。
第二天,云淡风轻的早餐时间(与昨夜黑暗湖水中致命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她第一次问妈妈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妈妈说当你站在后台等待时,你感觉心都要跳出胸口了。
但是一站上舞台,一切都消失了,音乐响起,你就被它抓住,全心投入。
这就是桑格莉想要的自由。
当她开上飞机,做出电影刚开始时那些特技飞行师们才能做出的自由落体旋转动作,如同一只急速下坠的鸟。
这就是她释放能量的出口。
她所有想要做到的就是这个,天空才是她的舞台。
她重新找回了奥斯特,请求她的原谅。
她开始爬那座高塔,为了治疗她的恐高症。
这个不动声色的关于梦想如何在生死边缘挣扎,爱的能量如何拯救绝望和恐惧的故事,衔接自然,构思精巧,前后呼应,看似平静甜美的少女生活,却处处暗藏杀机,残酷青春为何残酷,只因太多内心戏。
做出决定的年纪,也是对自己惩罚和责难的最后期限,17道伤痕是17次对自己的失望,17次不可饶恕的自我惩罚,17次,够了,不能再多了!
这个夏天,桑格莉在奥斯特的帮助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两年后,奥斯特带着她拍的照片去找桑格莉,桑格莉一身飞行员制服,飒爽英姿让奥斯特惊叹,这个让她着迷的女生已经成为了一个自带光芒的气场女王,她可以让男人和女人都为她意乱情迷,她塑造了她,却也正在失去她。
那杯一口没喝,令人惆怅的爱尔兰咖啡知道她。
跟随新新人类成长的步伐,青春电影在不断进化,《桑格莉之夏》有种北欧天气一般凛冽而清澈的气息,虽然内在逻辑非常强悍,但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却是散淡而随意的,与青春的慵懒和沉迷气质配合得恰到好处。
观影的快感就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花式飞行表演,令人心跳的自由落体,在即将触底时绝地反弹。
除了奥斯特人物塑造相对扁平,记忆度欠缺,以及自虐的梗有点熟烂,其余都精妙无比。
当人们惊叹立陶宛这个才6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拍出这样的电影时,你或许不知,该国现任总统格里包斯凯特就是位金发美女,他们拍出这样的电影一点也不奇怪啊!
今年三月,一部同样是飞行题材的港产青春片《那一天我们会飞》即将上画,这部香港的《我的少女时代》里充满了90年代的港式青春的怀旧元素,《少女哪吒》怀了一把大陆小镇青年少女时代的旧,《我的少女时代》怀的是台味的少男少女们的旧,《桑格莉之夏》不用怀旧,让全世界通过网络分享它的人深深感动,谁说言青春必怀旧?
当下的青春就是最好的青春,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和表达的技能。
很美的故事,摄影剪辑都很有诗意也看得出别有深意,整个影片完整舒适。
也很喜欢关于青春和爱情的描绘,躁动的夏天叛逆的少女,一段互相成长的美妙恋情。
印象很深的是桑格莉登上天台哭出来的时候,奥斯特从身后抓住她的手腕,那种温暖很令人感动,她们在天台上相拥的那一幕是我最喜欢的画面。
重逢意味深长,奥斯特明显地还爱着桑格莉,但桑格莉已经放下了。
最后桑格莉的回头微笑,奥斯特的含泪笑容应该就是这段青涩情感的最好结局了。
青春是寂寞的而爱会互相成就。
影片主要讲述了桑格莉,奥斯特两个女生的故事。
桑格莉穿着深色长袖衫,企盼的望着空中旋转的飞机,这是她的梦想,驾驶飞机。
奥斯特擦着鲜艳美丽的口红在人群中望到桑格莉,大概一见钟情吧。
奥斯特果断上去勾搭,两个人的侧颜都美翻了!
奥斯特为了让桑格莉可以被选中乘坐飞机,特地抽了17号,而桑格莉却拒绝了,桑格莉的豆沙色唇色也好美啊。
桑格莉和父母住在这里的别墅里,家境优渥,母亲是芭蕾舞者,对她家教严格。
这大概也是她痛苦的来源之一。
在奥斯特的主动下,桑格莉来到她打工的甜品店,并和她的朋友们一起来河边玩。
奥斯特总是深情款款的注视着桑格莉,之后又邀请了桑格莉来她家里做客。
奥斯特请桑格莉吃她亲手做的果冻,又为她量身做裙子。
奥斯特美丽热情又会做好吃的会做好看的衣服会拍摄美丽的照片简直完美。
两人亲密起来,奥斯特带桑格莉到处拍摄,换不同衣服,这时候才知道桑格莉之前一直穿长袖衫的秘密,她习惯在手臂上自残。
左右各有十几道伤疤。
影片到这里有了一个小高潮,奥斯特准备了两件同样的连衣裙,两人穿上在夕阳下草丛间合影,一直拍摄到晚上,奥斯特把桑格莉推倒在草地上,亲吻她,抚摸她。
桑格莉坐在飞机上,她渴望天空,。
又独自在河里漂荡着。
桑格莉又开始自残,而这次奥斯特陪着她,也在腰上划了一刀,并让桑格莉答应她这是最后一次。
桑格莉很动容,吻着她腰上的伤口。
此后桑格莉对奥斯特开始慢慢敞开心扉,奥斯特第一次来到桑格莉家里,见到桑格莉珍藏着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抽的17号纸片。
桑格莉说出秘密,恐高,奥斯特果断带她去尝试坐飞机,客服恐惧。
但是失败了,桑格莉向奥斯特发脾气不欢而散。
桑格莉烧了17号纸片和奥斯特做给她的裙子。
奥斯特很沮丧。
桑格莉平静下来又后悔了,剪掉裙子烧坏的部分穿上去找奥斯特道歉,点了她第一次来甜品店时奥斯特给她做的甜品。
两人和好了,在草地上嬉戏纠缠。
奥斯特陪伴她走出阴影,克服了恐高。
转眼两年之后。
桑格莉已经当上了驾驶员,奥斯特来看她,能够看出奥斯特依旧满眼深情,又怅然若失,两个人关系并不明朗。
奥斯特看着桑格莉坐在驾驶舱的背影,桑格莉回头一笑。
奥斯特也满足的笑了。
影片终。
写到最后发现奥斯特太暖了,虽然电影就以桑格莉命名,讲述了桑格莉的成长史,但她的背后一直有奥斯特守护她。
两个演员都算是新人,都是盛世美颜啊,撩的不行不行的。
放照片。
还记得去年年底的那部“大魔王与小白兔”系列的女同电影《卡罗尔》吗?
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饰演的一对女同性恋恋人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影片本身也因出色的摄影和优秀的剧本广受好评,被视为颁奖季的大热门。
虽然最后《卡罗尔》很遗憾地在颁奖季几乎没有拿到一个重量级的奖项,但是无损这部电影在影迷心中的地位,被不少人誉为“最美的爱情”。
那么,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同样也涉及女同题材,但我却觉得它比《卡罗尔》更美!
因为片中的“她们”更年轻!
<图片1>这部电影就是去年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参展并获得评审团大奖提名的立陶宛电影《桑格莉之夏》,本片也被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为2015年度十佳电影之一。
片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非常年轻的女演员,比起凯特CP二人的成熟女人魅力,本片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十六七岁的少女,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们的声音,她们的笑容,她们的身体,无时不刻都在展现着青春的美好,让我这个已经奔三的大男人看完了倍感羡慕也怅然若失啊!
两位女主角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非常鲜明。
桑格莉出生在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家庭中的气氛略显严肃刻板,使得她成为了一个沉默寡言也迷茫怯懦的女孩,在遇见桑格莉之前,她几乎形单影只,住在只有一张床的冰冷房间,反复用圆规在自己的胳膊上划下血痕。
饰演桑格莉的女演员,本身身上就带着一股淡淡的典型的东欧忧郁气质,对角色常态下的表现非常自然。
然而在一颗沉默的心背后,桑格莉却隐藏着一个翱翔天空的伟大梦想——成为一名飞行员,也是在遇见奥丝特后,她才敢说出口。
<图片2><图片3>另一位女主角,桑格莉的恋人奥丝特却是一个像阳光一样明媚的女孩。
她热情开朗,古灵精怪,对桑格莉一见钟情,便勇敢地展开邀约。
也正是在奥丝特的影响之下,桑格莉的生活从一片苍白开始有了色彩。
奥丝特带着桑格莉去游泳、参加派对,为桑格莉亲手设计缝制美丽的衣服,并为她拍照。
她们一起去水边、去丛林、去深山,她们在河岸边拥抱,在草丛里一起穿着挂满彩灯的裙子,享受一切美丽到妙不可言的时刻。
片中奥丝特对桑格莉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柔软的爱意,细细地去感受,让人心神皆醉。
<图片4><图片5>如你所料,片中两位女主角有不少亲密的镜头,但却没有一点色情的味道,反而让人觉得美得自然,美得通透。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摄影相当注重美感,无论是对两个女孩鲜活年轻的身体的表现,还是仅仅一座依山而建的房子,尽显立陶宛如诗如画的东欧风情。
<图片6><图片7><图片8>电影对色彩的应用,充满了鲜明的意象,更增影片的美学效果。
桑格莉苍白冷漠,她的房间便是一片暗黄的布置和一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棕色的单人床。
奥丝特光彩照人,她的房间便像一个奇妙的山洞一样,挂满了流光溢彩的装饰品。
桑格莉心情压抑的时候,会一个人沉入幽暗碧蓝的湖水中之中,头顶是更加默不作声的黑色夜空。
而当二人亲热的时候,房间里尽是暗红色的暧昧光线,闪烁不停,像一曲脸红的恋歌中藏满了不能说的秘密。
<图片9><图片10>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完全瞄准“女同”题材的电影。
毋庸置疑,导演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干净美丽的同性爱情的故事,然而,我觉得影片表达得更多的是:成长——关于桑格莉的飞翔梦。
在奥丝特的热情鼓舞下,桑格莉不仅说出了深藏心底的秘密——做一个飞行员的梦想,而且终于决定克服自己恐高的毛病迈出了第一步,去试飞。
第一次上飞机的时候,桑格莉还是有些忐忑的,她的表情是这样的:<图片11>但是美丽自信的奥丝特不以为然,脸上清晰地写着“亲爱滴加油,棒棒哒”!
<图片12>然而,第一次上天后的桑格莉的表情,简直比懵逼还懵逼:<图片13>被吓坏了的桑格莉,一度拒绝自己向往的天空,连带奥丝特都不搭理了,但最后还是在和奥丝特和解后,开始继续勇敢的尝试:练胆!
怎么练呢?
很简单,比如爬树:<图片14>上天台:<图片15>又比如来这:<图片16>这:<图片17>还有这:<图片18>终于,我们的桑格莉在俯瞰整个城市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图片19>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桑格莉终于开始飞行员的正式训练,一身制服的造型帅气而自信,一改之前忧郁妹子的形象,让人惊喜。
<图片20>而奥丝特看着终于成长的桑格莉,也眼含泪水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图片21>看完整部电影后,我真的是爱上了这部作品。
爱它的每一个美丽的画面,爱它的每一个优雅的镜头,爱它清新的质感,更爱两个女孩纯美的爱情和青春成长绽放的温暖光芒!
<图片22>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识别上方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或者搜索微信订阅号“影武者联盟”,微信号搜索WarriorEnjolras也可以关注哦!
期待我们一同遇见更多的惊喜吧!
先不说影片如何,仅仅是看这两张青春美好的脸,也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
Sangaile在飞行表演活动中遇到兼职做礼仪小姐的Auste,进而成为朋友。
Auste像夏天盛开的花一样美丽而绚烂,她对设计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Sangaile。
这是Sangaile去Auste家里吃果冻的时候。
看到Auste的房间我被惊艳到了。
门上那幅皮草啊!
感觉像进了一个美丽女巫的房间。
屋顶上倒挂着洋伞和椅子。
用纱和串起来的玻璃镜片装饰的顶灯。
她给每一个甜品起名字,让Sangaile当她的模特,为她和自己做各种各样的衣服,两人一起出游,摆pose,拍照。
如果说Sangaile之前在车上跟那个男生发生了点什么是出于对自我的迷茫的话,当她跟Auste在一起,她逐渐感受到力量,从Auste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
有两个细节:1. Sangaile第一次去发电厂咖啡厅找Auste是坐的公交车,透过玻璃窗是一张茫然无所谓的脸。
而以后Sangaile都是骑车,影片中多次出现她飞速蹬着车的镜头,满脸都是抑制不住的激情;2. 一个男生从鱼肚里找到一条长长的虫子,Auste去拍照让男生摸它,男生拒绝了。
Sangaile说,我来。
后来聊天中Sangaile提起她妈妈说过她不配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力量”,她认为自己是软弱的,从此开始割自己的手臂。
而Auste让她一次把最后三条割满,不能再多了。
一直跟她说:你可以。
要自信一点。
再试一次吧。
两只手臂的伤口凑够十七条之后(17,是Sangaile在飞行活动遇见Auste那天抽到的数字),Sangaile的内心活了过来,在Auste的鼓励下,她从自己的壁垒里走出来,去勇敢尝试,去体验失败,去痛苦失望,再经历与自己、与对方,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在Sangaile为了梦想与自我抗争的时候,软弱的时候,Auste给了她所有的陪伴、鼓励、安慰和拥抱。
影片里最后一次Auste和Sangaile外出拍照,是在Sangaile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试飞之后。
在黄昏的天空下,Sangaile主动把手臂伸出来,在镜头前完整地暴露过去的伤口。
这个时候,她已经真正认识并接受了自己,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两年以后,Sangaile经过刻苦的训练,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而Auste也顺利通过设计学院考试。
然而此时她们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相见时Auste压抑着激动想亲吻Sangaile时却被Sangaile亲吻在脸颊上的距离。
离别时Sangaile发动飞机,Auste两眼含泪。
爱的温暖让人成长,爱的痛苦也让人成长。
只是这一次,该轮到Auste来经历了。
眼中有泪的Auste。
我原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直到那天我遇见你。
从你眼中,我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是你的陪伴,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因为你,如今我更加爱自己。
寓意还是很深刻的,相爱是为了让彼此变得更好,超越自己。
不过只是从一个人来说的,两个人在我感觉并没有互相影响,只有一个再感染另一个。
所以最后没法在一起?
不太明白为什么最后要特意回来看那个曾经胆小的姑娘,毕竟这段爱情已经结束,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在出现了,两个人默默继续自己的生活,午夜梦回,突然想起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存在,也就够了吧对我来说满满的法国电影感觉,细致,缓慢,最后分开,只剩下自己
《桑格莉之夏》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
” 这样的剧情处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的气息,而这正是导演Alanté Kavaïté在2006年的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聆听时间》中所缺失的。
《聆听时间》太过于局限和封闭,而与之相反,桑格莉的路途是开放的,它超过了夏天这一时间范畴,甚至溢出了电影这个载体,正如影片结尾处的零星信息所暗示的,它正准备重新起航。
飞行的愿望掌控着影片的节奏、片中人物和观众,就好像是桑格莉的这个被曝光的秘密控制了整个叙事,只为了立即将她送上云霄。
而此刻,奥丝特目送着飞机毫无眷恋地离她远去,但高兴却掩过了悲伤: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
此时回想电影开篇,一个远景镜头,主人公还没出现,在这个镜头里摄像机跟随着一个特技飞行的表演。
Update:16年的圣诞节,剧组又推出了一部12分钟的小短片,以采访的形式讲三年后两位女主对彼此关系看法,b站链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717502/小短片是用电影片段和一些感觉没放进去的素材剪出来的。
-------Summer of Sangaile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
导演自己也说这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因此她很注重这部电影的“感官”(sensation)。
森林,湖泊,蓝天,少女的爱和飞翔的欲望...故事简单到可以直接概括为“Sangaile和Auste相爱,于是Auste治好了Sangaile的恐高症,从此Sangaile开上了飞机“...但是,青少年的爱情故事不都是那么的简单吗?
导演谈论电影的时候曾说,她希望她的青少年时期,能有这样一部电影。
对于长期生活在无休止的自我否定中的Sangaile,遇见Auste是一件激动的事情:活泼,会玩的她邀请孤僻,内向的Sangile进入到她的生活。
即使一开始被Sangaile拒绝,她仍然留下了自己打工的餐厅地址...说到这里,虽然Sangaile一开始高冷的拒绝了Auste,后来不是主动乖乖的去了餐厅吗?
真是又闷骚又可爱。
两个女孩的性格、背景在她们的交往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来自首都的白富美Sangaile住在父母的summer house里,房间里除了一只行李箱和床,几乎什么都没有。
而需要打好几份工的小镇姑娘Auste和妈妈住在一幢公寓楼里,房间像爆炸过一样,充满了各种颜色和物件。
(导演说,为了让Auste的房间更丰富,剧组每个人都放了几样东西进去。
)Auste也许是天生的开朗大方,(或者是勾搭妹子的老江湖),Sangaile第一次来她房间,就被以量身之名脱了个光。
随后的交往中,Auste带着Sangaile到处拍照玩耍,森林,草地和湖泊成了她们感情的温床。
作为一部有青少年同志成分的电影,Summer of Sangaile回避了“青少年同志的自我认同”这个话题,也并没有讨论Auste和Sangaile如何定义他们的关系+如何在他们朋友面前相处,同志电影最沉重的话题,通通避开了去。
所有她们的亲密接触都是在只有他们两个人的情况下发生。
导演有意的展现了Sangaile和Auste爱情中最美好的部分——湖泊森林的环绕下,两个人自行车的追逐和争吵也是美好的。
最让我动容的是Sangaile在Auste家天台上哭了起来,然后Auste从背后走来抱住了她。
Sangaile和Auste因为飞机秀而相识,而Auste鼓励Sangalie坐进了驾驶舱,进而一步步面对与挑战自己的恐惧...我想,这部电影更多是在讲成长。
Summer of Sangaile的导演Alanté Kavaïté小时候在立陶宛长大,后来去了法国,这是她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同时她也是编剧。
整部电影在立陶宛拍摄,因为导演本人认为,森林,湖泊和飞翔的愿望(立陶宛曾出过著名飞行员)是立陶宛的特质。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超棒,是由JB Dunckel创作。
Dunckel是法国二人组合Air的成员,他们曾经给很多电影,如索非亚科波拉的处女自杀(virgain suicide)和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做过配乐。
整部电影演员画面配乐整个都是美!
美!
美!
电影结尾也很有意思,推荐看完电影再往后看哦。
电影的最后,两年之后,Sangaile穿着连体的飞行员服装,在跟老师比划方向盘。
Auste过来看她,两个人走进室内坐下。
简单寒暄之后互相介绍了近况:Sangaile说她即将要参加飞行比赛,而Auste说她已经被设计学院录取。
两个人简单交流后,Sangaile回到了飞机上,回头看看Auste。
Auste望着飞机起飞,飞走。
这个貌似“Happy ending”的结尾让我很疑惑,因为Sangaile和Auste的交流,更像是久别重逢。
而Auste看Sangaile飞去的神色在我看来,是不舍。
导演的解释如下:(以下为我的翻译)“我同意两个女孩的再见面是重逢。
需要这个结局有两个原因:我需要看到Sangaile成为飞行员,而两年足够证明。
在那个年纪,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飞速改变着。
两年后,两个女孩不再有那么多相同之处,尽管互相的感情依然存在。
但是这些感情不足以维系一个持久的爱情。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结局。
”"I agree that the meeting between the two girls is a reunion. But I needed this end for two main reasons : I had to see Sangailé piloting - at least 2 years are necessary for that. And at that age, people change fast and in different ways and everyone changes with his own speed. Two years later, these girls have not much in commun anymore, except the tenderness that is still here. But tenderness is not enough to build a long love story. For me, it is a very realistic end if I think about what I saw or went through."
今天早晨,当我醒来,脑海中浮现出桑格莉的脸;而我记得,我更喜欢的是奥丝特那种更加标志、更为女性化的脸。
我不知道为什么?
也许是桑歌莉那种坚毅的表情和眼神进入了我的潜意识。
我不太清楚,我想到了她,而不是奥丝特。
很少有角色可以这般自然地回忆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电影的成功。
《桑格莉之夏》有许多谜点,也即无法通过逻辑去讲清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处理看起来简单,实则需要观众培养一种感觉、感知或感应的能力。
就像前年的《鸟瞰人群》或《奇迹》,一种神秘气息氤氲于影像之中。
而在这方面,《桑格莉之夏》显得尤甚。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向感官开放、而非被头脑禁锢的处理。
比如,在电影的开始,既然桑格莉已经抽中奖了,为何不去坐飞机,是因为恐高,还是因为性格内向?
桑格莉为何在母亲指出她的名字乃是“力量”之后,开始陷入用圆规割手的怪癖?
又比如,在电影最后,桑格莉走上阳台,望着下面泪流的画面,是为什么,又想说明什么?
为何母亲对舞蹈的一席讲话,便可让桑格莉再次鼓起勇气面对自己?
再比如,当桑格莉坐飞机失败,起初对奥丝特的关心冷眼相对,后来又为何去咖啡馆找她……这种谜团,如同在海报上出现的那场穿着缀有灯饰的衣服在荒草中做爱的戏码,充满了神秘不可解的气息。
当然,我们也要反过来说,导演并不是完全依循感官的逻辑在建构本片。
至少她在为整部影片定下逻辑走向的时候,仍然遵循了思维的逻辑。
整个故事围绕着胆怯又内向的桑格莉如何解决恐高这一难题(以飞机作为象征)而展开,导演为他安排了自由大胆的奥丝特来引导她面对自己、克服困难。
实则是在一个非常普通的主题下展开的一个按正常逻辑发展的简单故事,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影像效果,实则令人赞叹。
我们可以转而设想,这个故事如果被一位男性导演来拍摄,将会怎样?
在此我们不做扩展,而是指出一个观点,即未来的电影发展中,女性导演将大有作为。
因为这只是一个预测,故而无法通过现有证据来证明,只能借助近几年的电影状况来预测一下。
同时,对电影发展起大作用的也许还包括一部分酷儿导演。
究其原因,我也做了些设想。
也许是在电影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书写电影史的几乎都是男性导演,导致了电影的面貌基本上都被男性视角与思维所占据。
观众不仅习惯了电影中男性思维的发展逻辑,也与男导演一起成为观影机制的合法“同谋”。
同样比较明显的是,男性在影像中的感知范围及能力基本上已经探索殆尽,形成千篇一律的面貌;如果观众想要一种新影像(我相信,这一定会发生),这些作品将不太能提供可能。
到时,只有女性导演,依靠天生与男性殊异的感知模式,可以弥补这份缺陷。
男性与女性、大脑与身体、思维与感官等这些两元对立,也许是不大能用来作为探讨基础,因为太过定性,也太过抽象。
但作为一种思考方向,我想有其价值所在。
未来的社会也许就是一个女性化的社会,谁知道呢,主宰未来世界的也许换成了女性。
至少这已经部分反映在电影中:观众对千篇一律的男性感知模式已经产生疲劳,需要各种生成-女人的机会来获得对现实世界更丰富、更全面的认知。
这一任务只能借由女性导演完成,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图片1>
這部電影散發著平靜、沉默、溫暖、困惑和愛。
Auste 是一位「有藝術感、自己做衣服、攝影師」的女朋友,而 Sangaile 是一位「喜歡飛機,儘管有眩暈、割傷手臂、非常沉默、也是 Auste 的模特兒」的女朋友。
如果更多地關注Sangaile所面臨的其他痛苦和掙扎,這可能會做得更好。
但我喜歡這顯示Sangaile克服恐懼,實現駕駛飛機的夢想。
它展示了支持和關懷的Auste如何以良好的方式影響Sangaile。
電影攝影是如此美麗。
我喜歡Sangaile and Auste's moments.我認為這部電影有我見過的最美觀的性愛場面。
不太性感,只是那麼可愛、甜蜜、令人安慰。
一边成长一边回望治愈伤痛一边增加新的伤痕,爱情是否可以弥补亲情缺失作为突破自我的内推力?美得如同我青春期所做过的梦一样,散文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去理解爱去感受大自然去体会自身感受与痛楚。3.5.
剧情弱但颜值爆表了。。天啊瘦是多么好看
编导用极简主义的叙事和镜头语言创造出了一个关于克服恐惧放飞自我的青春成长故事,摄影各种逆光小清新把立陶宛的自然风光和二人世界拍得美好纯净得让人窒息,奥斯特妹纸好美,她用温暖灿烂的笑容和行动感染了冰冷的奥斯特,虽然结尾有些淡淡的感伤,但这才是每个人最真实的成长故事。★★★☆
充满东欧风情,像是下一个旅行目的地在召唤你前往
好惆怅的结局,虽然很俗但是我就想看大圆满!!!
同性之间的爱情,我还是喜欢拍的细腻的
Auste,一个实力撩妹
这个病态女主简直女霍金,诡异颜值扣一颗星
不算女同爱情故事,是一个少女面对自我的过程,直面对同性爱欲的尝试,这种尝试就像女孩直面恐高一样,用直面战胜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追求新的梦想。与爱情无关,爱情在这里是一种推动力,疏远的亲情所不能给的力量,是美好的成长,是一种年轻的心态和一种生活的态度。★★★
超脱的影像及女性的主题,勇敢占三分,失控掌握七成。自然是“爱”,也有精准的瞬间。
就是很浅层的感情也好感觉也好 都放大着拍 这么拍除了无聊就是无聊
女主性格扭曲,欣赏性格温柔、甜美、包容、有才华的女二。野地里,蓬蓬裙下接吻那段好美。
立陶宛唯美风光加美少女动态写真。
3.5
想起我也曾拿圆规在手上划过。青春,桑格莉遇到温暖的人陪她成长。
作为剧情控 真的只能给两星 看得打脑壳
剧情略老套,Aiste Dirziute的颜和摄影撑起了一片天
girls love girls &amp; girls help girls,用征服高空的勇气去爱
故事极单薄,但它拥有女同电影里极缺少的元素——浪漫。(亲吻腹部伤口那段真的不是在致敬《绝爱》吗?(以及总想叫这片《桑塔纳之夏》怎么办
爱人之间的疼痛,梦幻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