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连发生一起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13岁男孩性侵未遂并杀害10岁女孩并将其抛尸在灌木丛。
因施暴者未满16岁,依据当时《刑法》规定最终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仅被公安机关收容教养3年,外加民事赔偿128万余元。
此次案件因为性质极其恶劣,又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也引发了全民激愤,让更多人意识到未成年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并在2021年3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明确了14周岁作为承担部分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
同时,还规定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正是这起案件推动了司法的进步,显然,《无尽的尽头》这部剧立意也是如此。
本剧开篇就是未成年人校园霸凌致死案件,这个故事发生在2014年,三个未成年人在校外的烂尾楼逼死了单亲家庭长大的张文轩,其中一个是他的同窗李晖,为了他以为的张文轩向老师告状的原因,找来了两个校外的学生一起对付张文轩,本意是想要教训他一下,却被纯粹以泄愤为目地的黄家旺逼到跳楼,并且不采取任何施救措施,最终导致张文轩的死亡。
这个案件的最终司法量刑如同大连案件一样,受害者的家属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慰藉,当张文轩的妈妈陈慧雯面对三个人分别被判处8年、6年、5年有期徒刑,愤怒的喊出为什么不判死刑时,也就预示着这个案件虽然在法理上结束了,但并不意味着在情理上的结束。
当然,陈慧雯把所有情绪都发泄在林之桃身上有失公允,可是与其共情陈慧雯的愤怒,或者谴责受害家属的失控,不如思考我们的司法还能做什么,而随着《无尽的尽头》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这部剧就是想要为此找寻答案的。
黄家旺和李晖进入少管所后,一个依然嚣张跋扈,一个是真心忏悔,从情理上来,他们的犯罪不可原谅,但是从法理来说,因为未成年人身份确实被赋予了成长的特权,而电视剧里的处理方式是林之桃把李晖写满道歉的本子转交给了陈慧雯,也对想要跳楼的陈慧雯说“我用我的命向你保证,这帮孩子成年了还这样,你看我能不能处理他们。
“我相信随着剧情的展开,李晖最终会以实际行动向陈慧雯忏悔,而黄家旺也会在成年后得到他应有的惩罚,让陈慧雯得到慰藉。
这也是整部剧的立足点,在司法上,可以为未成年人犯罪做些什么,以及,在情理上,要如何对待未成年人犯罪。
如果说张文轩的案件体现了未检办司法办案和少管所教育改造的职能,那么后续因为偷窃而二进宫的陆声的案件,更是进一步点明了整部剧的立意,就是未成年人检察办能否在防微杜渐上有所作为。
陆声的犯罪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失职,在为恶的成年人的裹挟之下,才有了偷窃和抢劫的行为,而后,林之桃为陆声的弟弟陆鸣争取免除他们父亲陆广福的监护资格的提议,引来了内部的激烈交锋,第6集的这场戏非常精彩,通过任素汐饰演的林之桃和高伟光饰演的白恩宇集中体现了司法人的勇气和责任。
当然,他们也不是简单的工具人,只有伟岸的一面,剧里对他们角色性格的塑造,恰恰打破了大众对检察院威严庄重的刻板印象,林之桃有过童年创伤,性格比较强势冷漠,白恩宇的老婆即将生产,他也陷入过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抉择困境,同时性格比较冲动。
但是正是这样两个复杂多面的人物,却抱有赤诚的底色,也是在一桩桩未成年人案件里逐步成长起来的。
《无尽的尽头》里的案件都是真实的映照,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爆炸性信息的涌入,青少年越来越早熟,与之相反,他们并没有成熟的心智,未成年人犯罪越发低龄化,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客观现实。
同时,促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
在《无尽的尽头》可以看到司法体系做出的努力,而让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成因,以及社会层面上的援助,可能这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防微杜渐。
前不久我还在感慨,最近的国产剧缺乏层次丰富的好剧,短剧带起来的无脑爽感风,很多影视创作也跟着越来越以迎合观众情绪为重,很多剧都白开水一样,只求抓眼球,没人在乎严肃表达,我们缺好剧久矣!
鹅厂的新剧《无尽的尽头》,就是这样一部难得既有严肃表达又足够好看的精品剧,而且与韩剧家庭式的温情好哭不同,它虽然催人泪下,又选的是青少年犯罪题材,但并不沉重,可能某些人会觉得生活已经足够辛苦了,会回避这样的沉重题材,但这部剧完全不必担心这个,整体基调是治愈的,甚至还有点小幽默。
大帅哥高伟光这次是剧中的“搞笑担当”,没有什么偶像包袱;又有“著名喜剧表演家”小婉女士的加盟,她也打破了以往喜剧演员的固有印象,表演很克制;歌艺演技双修的任素汐更是对这种生活流的幽默感手到擒来,他们三个同框都有种恰到好处的搞笑,不是刻意抖包袱的幽默,而是某种幽默的火花,而且这部剧完全没有谈恋爱的戏份,没有男女CP,大家都在好好的办案,干正事!!!
以上这些还都是无关紧要的看点,《无尽的尽头》最令人感动的是严肃表达,全员活人感,没有任何一个纸片人,也允许任何一方来完全表达。
来说关于青少年犯罪最尖锐的问题,量刑的标准。
本剧没有预设立场,没有直接输出的生硬表达,而是让所有人表达立场,再结合镜像人物,来输出一种可以引发观众深度思考的严肃表达。
比如在张文轩跳楼一案里,这种关于校园霸凌的案件,隔壁《黑暗荣耀》给我一种爽剧走向的成功模板,那就是恶有恶报,复仇。
但《无尽的尽头》是基于现实真实案件的纪实化影视创作,所以它选择忠于现实的阐述量刑标准,主犯黄家旺判处八年有期徒刑,从犯陈小斌六年有期徒刑,从犯李晖五年有期徒刑。
但作为被害人母亲的陈慧雯无法接受这个结果,甚至弹幕里的一些声音也在吐槽,杀人偿命,多朴素的道理,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本剧没有站队任何一方,而是允许每一方来主观表达:于是,我们看到了愤怒又痛彻心扉的母亲陈慧雯,她当庭摔碎了儿子的遗像,迁怒于公诉人的林之桃,她愤怒地嘶吼要杀死这些害死孩子的凶手,有人质疑被害人家属塑造的过于偏执和歇斯底里,但作为一个妈妈,我觉得这种表演完全符合事实,陈慧雯每次出场,我都共情到根本止不住眼里,没人可以质疑一个失去孩子母亲的悲伤和愤怒;我们也看到内疚又充满无力感的公诉人林之桃,于法她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事,于情,她无法忽略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的愤怒,而且主犯黄家旺不思悔改的态度,更是雪上加霜,觉得自己为虎作伥,帮了坏人;甚至庭上的辩论,每句都值得推敲,犯罪的是孩子,但被害人也是孩子啊,而且一切源于一场鸡毛蒜皮一样的误会——从犯李晖误认为同桌陈文轩跟老师打小报告,才找“大哥”黄家旺帮自己出气,进而酿成大错,但事实上,陈文轩一直帮他偷偷干值日,给老师上报的名单都写的自己的名字;被害人多善良,多无辜,就显得这样的犯罪多么令人无法接受;
但剧中也给了黄家旺公平的表达,以少管所队长白恩宇对涉案三人的预判,他认为李晖应该能改好、陈小斌有可能改好、黄家旺只能尽力而为;黄家旺进入少管所的打击报复李晖的行为,以及为了给自己脱罪大演苦情戏的恶劣举动,对改造活动的不配合,都让人一再让人觉得“这个孩子没救了”,但他哪怕是以“毁掉所有人梦想当梦想”,也终于露出他内心的伤痛,他的爸爸只对小三小四的孩子好,对他不闻不问,缺乏家庭关爱和正确的教导,才导致他变成这样一个未成年恶霸。
剧中依旧没有给出某种立场,但这样涉案各方的公平表达,我们或许依旧跟陈母陈慧雯一样无法原谅这样的犯罪行为,但可能会多少来思考一下,未满18岁的量刑从宽的设定,哪怕是黄家旺这样“无可救药的存在”,客观意义上也是一个16的孩子。
如果这个案件还是让观众无法理解对青少年量刑的标准,本剧又呈现了陆声的故事,陆声某种意义上是黄家旺的镜像人物,如果说黄家旺是最难改好的坏孩子,那么陆声就是他的反面,他是最有可能洗心革面重新开始的“可以彻底改好”的孩子。
但出狱后,他却又一次走上犯罪的道路,差一点再次进入少管所,甚至年龄一到,可能直接入狱。
但探寻这个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的故事,我们只会可怜和心疼他,酗酒家暴的爸爸,被爸爸同样租给潘雄帮着偷窃的弟弟,为了保护弟弟不再走自己的老路,为了照顾罹患精神病的妈妈少挨一点打,让陆声再一次自愿成为潘雄的帮凶,又是怎样的绝望令这个在少管所因表现优异得以减刑的陆声,说出“我不过是阴沟里的蛆”这样绝望的话。
也是在管教白思宇的帮助下,陆声找到新工作,在司法部门的介入和帮助下,糟糕的父亲被剥夺小儿子陆鸣的抚养权,弟弟陆鸣被送到福利院,妈妈得到公益医疗救助,陆声才有机会真正开重新始,得以正常地长大,等到羽翼丰满总有接回妈妈和弟弟一家团聚的一天。
看着陆声的故事,或许观众也会多少回味下黄家旺的伤痛,即使无法原谅,甚至这个孩子可能也永远无法改好,但作为一个16岁的孩子,黄家旺与陆声在原生家庭经受的痛苦,殊途同归。
这就是《无尽的尽头》令人感动的地方,它在最尖锐的问题上,也没有妥协于观众的情绪需求,而是立足于真实案件,客观真实地严肃表达,可能不讨喜,但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好故事。
回看片名《无尽的尽头》,无尽是被害人陈文轩戛然而止的年轻生命是无尽的伤害;无尽也是痛失爱子的绝望母亲陈慧雯的无尽悲伤;无尽是陆声不得不承受酗酒家暴爸爸,是眼看被家暴的妈妈无能为力,是为了弟弟陆鸣再一次踏上犯罪道理的无尽的苦难;是林之桃看见这些被亲生父母伤害的孩子的应激反应已经伴随到成年的无尽的心理阴影;甚至也是黄家旺看似无可救药的无尽的堕落,也是他背后完美隐身的不负责父母无尽的情感伤害;而尽头是什么呢?
是这些孩子,不管有救没救,都未满18岁,是有可能重新开始,结束这糟糕童年和青春的一个尽头。
当然,这些孩子依旧犯下大错,甚至站在被害者的立场上,像陈文轩妈妈陈慧雯的角度,她完全有权利永不原谅黄家旺的行为,但不是所有青少年犯罪都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如果我们选择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他们惩戒,就会有陆声这样拼命想改好的孩子,也没有了机会,只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走错路的孩子背后的故事,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离开少管所一心想改好的陆声会说出自己“就像阴沟里的蛆”,才能让他们脱离原生家庭带来的无尽黑暗,看见一点希望,如果我们多一点点理解,他们未成年,他们人生还未开始,或许他们无尽痛苦的人生里,就会多几盏灯,而不是兜头一盆冷水。
给这些走过岔路的孩子机会,他们才可能有变好的可能,才会未雨绸缪地预防他们终究长成无可救药的大人。
从这部剧中,我们也能了解青少年犯罪与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的一些关联,或许他们或许更需要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因为这些孩子的恶,背后总能看见那些无可救药成人的阴影,他们没有能力独自生存在这个世界,家庭提供的不管是温暖,他们只能照单全收,当理解这一切,或许我们依旧无法原谅,但会多一点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和责任。
《无尽的尽头》聚焦的是未成年人犯罪。
出发点是好的,但就完成度来说,差了些。
至少目前首更这几集的内容而言,欠缺的地方实在不少。
拿第一个案子举例。
讲述的是一个校园霸凌案引发的命案。
学生李晖,因觉得同学张文轩给老师打小报告自己没做值日,就叫来校外人员将张文轩带至烂尾楼进行殴打欺辱,逼得张文轩跳楼,且一行人未对其实施援救,最终导致张文轩死亡。
在罪证确凿的情况下,检察官秉承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给出的建议判决结果是,三位加害人分别被判处八年、六年、五年的有期徒刑。
剧集所呈现的是,被害人母亲对此刑罚表示不满,认为这几个天生坏种的恶魔应该判处死刑,要以命偿命。
故事没问题,从“普法”角度出发,这素材选得相当到位。
现实中这样引发争议的案例,比比皆是。
比如2018年湖南12岁少年弑母案。
因为抽烟被母亲管教,引发少年不满,便持刀将亲生母亲杀死在自家卧室。
令人心惊的是弑母之后。
少年不仅假装母亲的口吻给老师发短信请假,更对外公说母亲是去镇上了。
在罪孽被揭发时,还要辩驳一句,他杀的不是别人,是他妈。
最终结果怎么样?
男孩无罪释放。
又比如2023年湖北4岁半女孩被未满12周岁男孩谋杀案。
男孩将女孩哄骗至荒弃的菜园,施暴后将女孩推入粪缸致其死亡,并用砖头、木块等将缸口隐藏,不让人发现。
根据监控显示,从两个孩子进去到男孩独自一人出来,全程仅用时14分钟。
男孩离开菜园时,是蹦跶着离开的。
最终结果又怎么样?
男孩无罪释放。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搜一下韦进木案。
这些都是现实中的真实案例。
《无尽的尽头》作为影视作品,并没有选择呈现这样的极端案例,而是从“普法”角度,以及人物塑造角度创作出了更合适、妥帖的故事。
这点我相当认可。
从普法角度看,案件没那么极端,更具备阶梯式刑罚的探讨标准。
张文轩的母亲认为,杀人就该偿命,几个人应该判处死刑。
张母的想法能理解。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形成的一种朴素报应观。
包括以命抵命、以牙还牙、血债血偿等等这种朴素认知,算是人类最古老的正义观念。
可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推进,司法的逐步健全,我们该明白,判罚是要有一定标准的,而不是凭主观正义。
理性来说,张文轩并非是几人直接加害致死。
这样要判死刑,那么张文轩如果是自己失足坠楼致死,该怎么判?
如果是被他们失手推下去的,该怎么判?
如果是被故意推下去的,又该怎么判?
若是在被推下去之前,张文轩是被活活折磨致死,岂非要判加害者死刑后挖出来鞭尸再死一次?
难道全凭法官的个人是非观来判罚吗?
法官说这人可恨,该死就判处死刑。
法官说这人可恨但罪不至死,就不判处死刑?
法官得多大权?
得收多少黑钱?
得有多坚定的意念?
我们要明确,法律的判罚绝不该靠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应有一个清晰可见的阶梯式刑罚标准。
对案件,我们要考虑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以及是否存在自首立功等情节,再进行死刑、死缓、无期、有期的判罚,而绝不能靠朴素简单、毫无标准的主观正义去判罚。
所以张文轩案,在张母看来这几个坏种害死自己的儿子,该死。
但从法治的角度,他们确实罪不至死。
在案件选择方面,我相当欣赏《无尽的尽头》。
可问题来了,选了一个如此具备探讨度的案子,却并没能对其进行更好的挖掘呈现。
从舆论来看,仍有无数观众认为剧中的加害人是天生的恶种,是该判死刑的。
观众会这样认为是有道理的。
因为剧集所呈现的出来的内容,根本无法说服观众。
为什么是判八年?
而不是死刑?
原因在哪?
为什么未成年人就不能判死刑?
和成年人的区别在哪?
对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则?
凭什么不能是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剧集所做的,仅仅是让女主在法庭上冰冷地念条令法则,而没能做到去剖析、解释,法治文明下这一切刑罚判定标准设置的真正原因。
这便是《无尽的尽头》的巨大痛点,缺乏深度的挖掘。
从任素汐的表演来看,导演显然是有过这样的考虑,角色在朴素报应与程序正义之间的挣扎。
任素汐扮演的林之桃,她身为检察官的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正常是非观的老百姓。
观众能隐约感受到,林之桃其实也是蛮厌恶加害者,感性上她也巴不得能将天生坏种绳之以法,但理性上她明白,最多也就是判八年了。
《无尽的尽头》可惜的是,没能对角色的这一点进行放大。
她是如何说服自己只能将恶魔判八年?
如果将这些内心活动拍出来,能观众感受林之桃的挣扎,或许也便能让更多观众明白这背后的法理。
但本剧没有这样做,而是展现了一些在我看来十分吊诡的故事桥段。
没有选择从角色自身挣扎出发,而是选择通过外力来实现。
让被害人的母亲不去找霸凌者的父母讨公道,而是对着检察官痛骂其是杀人犯,上网录视频实名举报,泼油漆等等,以此来体现对朴素报应与法治建设之间的对立。
这样的处理,将检察官拉到一个被害者的高点,体现他们不被理解的同时,凸显的是被害人母亲的愚昧。
说白了,张母在这场故事里已经沦为了工具,她的愤怒成了推动剧情的燃料。
可分明,剧集是可以从林之桃的角度出发,来体现作为普通人对罪犯杀之后快的愤恨,与作为检察官必须遵循程序正义的无奈。
它所错失的不只是角色深度,更是一次让公众理解现代法治建设的契机。
可能在有的观众眼里,一部电视剧而已,怎么能要求这么多?
要普法去看普法栏目剧、去看《今日说法》啊。
我始终认为,影视剧广泛的传播性先天就注定了,创作者们是该要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
向善而行,会成为照亮黑暗的火炬。
逐利而驰,则沦为扭曲价值的放大镜。
还是开头那句话,《无尽的尽头》出发点显然是好的。
如果创作水准能再高点,就更好了。
你是什么人,这里是什么地方,你来这里干什么。
未管所三个大横幅,提醒着未成年人不要干坏事。
厚德才能载物,检察院门口的横幅提醒着检察官们应该尽所能保护孩子们。
第一个案件,张文轩被逼跳楼,黄家旺只被判八年,她的母亲说为什么不能判死刑,还被宁楷桐指使向林之桃泼红墨水…这个案件把在未管所待了十年的白恩宇和林之桃捆绑在一起。
在白恩宇收下改造特别好的孩子陆声出去后带着五六岁的孩子偷窃,进而查出租孩子拐卖儿童案件。
林之桃小时候被爸爸家暴,遇到郑检,再没回过家,和弟弟林之扬从此有隔阂,因为为了报复林之桃和她抢父亲KTV的宁楷桐故意杀人加纵火案和解,还完成了脑部手术。
公园落船事件里,重组家庭的男人涂怀伟自己当软饭男就算了,还要教唆杨小英的女儿杨慧慧故意摇晃船只,他自己把孩子丢下船导致龙凤胎的男孩死亡,女孩蒙受爸爸要杀我的心理阴影,还想陷害杨慧慧好让自己能顺理成章获得杨小英房子的拆迁款,自己的妈妈带孩子还不让孩子们认奶奶只能说是保姆,最后宣布判刑结果直接当庭吓尿了。
白恩宇看起来阳光大男孩,原来也有一段云海七侠孤儿的往事,也是大哥俊杰的死让剩下的他们懂得了不能意气用事,在老婆小七的开导下说服了白祖昊卖掉了摩托车。
压轴戏儿童性侵案用的集数最多,涉及的孩子受害者最多,舞蹈学校校长万学民从开立2007年,8年时间对54名儿童进行性侵,期间利用胡敏敏找女孩给他,胡敏敏因为他十四岁生下孩子,为了不被他发现,把女儿胡荔伪装成男孩当成自己的弟弟,直到她遇见陆声。
第一次庭审王雨晴非亲历者不可知证据被李道然强压之下的逼问导致情绪崩溃,只判了五年猥亵罪,愤怒之下收集证据抗诉成功。
一个个触目惊心又是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案例,让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了新的关注和认识,对法院的庭审环节有了一定了解。
还有很多金句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反复咀嚼。
想要了解一个孩子最好不要有预判心理,学会蹲下来说话,和他们平视。
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会读书就好好学门手艺,路走歪了就很难正。
之前看到未检题材,就会想到韩剧少年法庭,当时看得我心梗,差点就错过咱这部国产好剧了。
看到10集的时候,我就写了下面的剧评。
看到开分只有8.1,有点震惊,我觉得至少8.5以上!
看完的都知道,从头到尾都保持该有的质量!
这部剧观感最好的地方,终于有人正常查案了,符合程序,而不是搞什么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看到线索就跑去查案。
剧中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林之桃这波官方吐槽加互联网嘴替,看得我甚是满意。
第一个霸凌致死案,没有过份渲染人性的卑劣,而是合乎常理和情理。
检察官能做的,观众能感受到确实已经尽力;而死者的妈妈不能接受没有S刑这个现实,有了后面的疯狂举动,也能理解,毕竟相依为命的孩子没了。
而盗窃案中,家长把孩子租出去当小偷,试问这样的父母怎么配做家长。
剧中做了很详尽的普法,虽然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但是如果父母没有履行这份义务,作为公诉人可以帮助孩子解除监护人的权利。
以前看剧,看到那种特别坏的父母,有种无力感。
如果不是看这个剧,我都不知道有这样的法条,这个剧能让人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其他剧情就不剧透了,目前看每个案子都特别有意义。
演员方面,任素汐的林之桃,因为个人成长经历,办案时的共情与法理交织,是个有血有肉的检察官。
高伟光的白恩宇,从未管狱警选调到检察院,面对特别挑事的会有点脾气,又有社畜的一面,很接地气。
这部剧的演员表排序,放最前面的是所有未成年小演员,每个小朋友都很灵,生动自然,比内娱好多成人演员好太多了。
最后的拍摄纪录片不要错过,剧组对检察官的工作做了很多采风,也参考了很多案例。
编剧也好,拍摄指导也好,都有检察官加入,所以这部剧才这么严谨吧。
另外怕拍摄对小朋友的心理有影响,心理方面安全方面的保护也很到位,真的是有良心。
麻烦内娱的剧都按这个卷起来
原本不想看这部剧的,怕太过于沉重而难过。
前几年看了韩国的少年法庭,以为也是类似的感觉。
但可能由于国情不同,在看这一部时不由得代入的感受更深。
代入孩子,代入父母,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棒的优秀电视剧。
未成年人保护法,既要给到受害未成年人保护,又要给到犯罪未成年人惩罚以及改过的机会。
这中间的那杆秤,谈何容易。
奔波在路上的未检和其他公检法的人员们,一路迷茫,一路摸索,却依然走在坚守的路上。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几乎每个案件都能找到现实中真实案件的缩影。
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依然是震惊的,怎么会有这样的魔鬼?
谁来保护这样孤立无援的孩子?
也不仅仅是公检法,而是整个社会都任重而道远。
就像姐弟案以及后续女生被侵犯的案件中提到的强制措施。
学校,老师,医院,邻居……这些犯罪往往尽是众人皆知的,而这众人里的一位,就能够保护这些孩子们。
这不是nice to have,而是must. 道阻且长,而这是我们所有人的事。
01|开头十分钟看着感觉剧情有点做作,①张文轩的母亲在窗口一直不停的反复说这个可以理解,但女主突然就出来说这案子她管了②开庭前安检时,扫全身前也没提醒不能携带手机进去滴一下马上就质问口袋里什么东西,明明也看到了这个母亲放进安检传送带的只有儿子的遗照,正常人不带手机出门吗③安检到一半,女主出现,受害人母亲想上前和作为检察官的女主说话,由于安检没完成被拦住了,三个人都停下来,拍了一个有点刻意的近景叮嘱镜头。
观望一下先07|慧慧这个小女孩演技挺好,哭腔太自然了08|对于游船实验,卢老师完全说出了我心里觉得的实验缺陷,天气因素可能还好一点除非是特别大风天,小孩在船上受到惊吓是可能挣扎反而掉下去09|杨小英居然也是死刑,这个意料之外了11|林姐啊,这老白喝止学生起哄也是正常维持秩序,可以事后沟通强调不能学生当面赶人出去啊,这样威信力就全没了13|万一比拼的过程中哪个小孩的发生了意外,检察院的人公然带头飙车,这不完了么,哈哈哈哈哈哈还得是智斗16|哇,这宁楷彤看得人一股窝火!
凭什么未满14岁就什么责任都不用负啊21|这部剧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没有把主角塑造成全才,该警察负责的有警察,该法医负责的有法医,就算林之桃手术修养期间考了心理相关的资格证,他们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也还是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负责,林之桃只是给家长做了一些相关的解释。
23|真想一把捏碎这个李道然这个鬼律师24|法庭上还原的万学民整个犯罪里有很多细节现实应该查不到吧,比如胡敏敏由于女儿胡荔高烧不退不得已再次和万学民联系,这种细节的故事情节,胡敏敏去世了胡荔当时还很小万学民也不可能说,咋查到的,还有既然胡荔生父没有找到,怎么推断出是万学民把胡敏敏推给不同的男的提供性服务的。
有很多剧情理想化的不足细节,也有很多反套路尊重现实的细节,考虑到剧集的整体立意和大小演员不错的演技,算是瑕不掩瑜,7.6分吧。
最后文字提到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者,犯故意杀人罪致人死亡且情节恶劣,经最高检核准可追诉刑事责任。
去查了一下,当时轰动全网的河北邯郸案在24年12月30判决主犯无期徒刑成为了首例不满14周岁判刑的案例。
马上就想起了跟这个案子时间接近的湖北荆州案,男孩将女童推入粪坑杀害,事后堆积砖块掩盖,女童父亲找女儿询问时男孩故意反方向引导,情节也很恶劣,但是查到杀人的男孩没有判刑而是被送去专业机构进行矫治教育,正困惑案发时间23年8月30日这个时间,《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施行,这个案件当时也轰动全国也情节严重行为恶劣怎么没刑事立案呢,仔细一看,男孩作案时11岁,未满12岁不入刑,恶意年龄补足制度确实值得考虑啊。
实在太喜欢这有风的一幕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想放个喜欢的图都要140字这不太好吧…
国产剧真的好起来了,几大平台你们照这个水平卷吧任素汐的嘴皮子超级利索,在抖音刷到,很多台词都是他们自己自然而然就说出来的,看的时候还想着,编剧一定是一个很幽默的人,结果是演员自己的实力,厉害👍🏻高伟光也是起来了,演技也挺好的,打破了我对他的固有印象每一个小演员也演得好,而且片尾曲是把小演员写在前面的,这种态度就很值得表扬这部剧里每一个青少年问题的背后都逃不开父母二字,甚至第一个故事里,犯罪三人组的大哥,背后也有一个破碎的家,我想,这部剧也许可以作为准父母必须观看的教育电视剧,让父母们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及格的父母,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整部剧里,最让我学习到的,也让我最意想不到的,就是摄像头事件里,一个三好学生,品学兼优,最后险些有牢狱之灾,就是因为同龄人之间一句好话,消失的爸,控制的妈,最后有了“倒霉”的他,挺窒息的,但是这又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有多少孩子能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呢?
特别是农村孩子,并且现在很多工作都是996,出门孩子没醒,回家孩子已经睡了,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也没有多见几面,多陪孩子几次,该有的问题一个不少,也一样会发生,难搞!
不久前,一部英国电视剧《混沌少年时》成为国内外网络热议的焦点,未成年人犯罪及其背后的复杂因素再次受到大众关注。
而就在本周,腾讯视频上线了一部电视剧《无尽的尽头》,不但同样聚焦于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复杂与沉重,还更进一步地引领我们走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这一鲜为人知的领域。
1《无尽的尽头》一开篇便抛出一记重锤:三名少年对同龄人实施残酷霸凌,最终导致受害人选择跳楼自尽。
对于这起案件,我们在现实新闻中不难找到对应,但真正面对这些画面时,仍让我感到真实的愤怒和哀伤在心头蔓延。
因此,在第一集的庭审戏中,我心里也一直提着一口气,好在由任素汐扮演的检察官准备充分,运用扎实的证据和司法智慧,最终将施暴者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正当我沉浸在对施暴未成年人的愤恨中时,这部剧又展示了另一种未成年人犯罪的形态:少年陆声在破碎的家庭中挣扎,酗酒的父亲、失智的母亲、年幼的弟弟,虽然他一直想成为一个踏实生活的好人,但生活却一次又一次将他推向偷盗团伙的深渊。
剧集并未急于审判,而是通过林之桃和白恩宇两位司法工作人员抽丝剥茧地探寻,一点点揭开未成年犯罪背后的悲剧,让我忍不住想,如果社会早一点伸出援手,他会不会有不同的命运?。
这种对现实的精准提炼,让我仿佛不是在看剧,而是在与这些少年共同经历他们的悲喜。
在这部剧已经播出的前五集中,我的情绪十分复杂,当看到霸凌致死案的施暴者被判八年时,我内心案子质问:这公平吗?
而在看到林之桃的努力与无奈,我又开始思考:司法的意义是什么?
偷盗案中,陆声的家庭困境又让我动容,想要去探寻那些被忽视的少年背后的故事。
这让我不仅爱上了这部剧,更对未成年人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这部剧的镜头语言也让人沉浸。
在受害少年坠楼的那一幕中,并没有直接表现血腥的画面,而是通过少年书包中如雪花般散落的试卷来表现一个鲜活生命的凋零。
在追查未成年盗窃团伙时,摆放着孩子玩具的铁笼、锅中煮沸的肥皂以及蜷缩在行李箱里的躯体,处处都体现出了镜头语言的克制,而这种克制反而更具感染力,让人心碎。
2在以往的很多影视剧中,凡是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题材时,常常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妖魔化未成年人,把他们当作“不可救药的恶魔”;要么过度煽情,将他们塑造成全然无辜的“受害者”。
而《无尽的尽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拒绝站在道德的高地评判,而是用充满人性的温情描绘每一个灵魂的挣扎。
尤其让我动容的时陆声的故事,他是盗窃团伙中的一员,是法律意义上的“罪犯”,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苦苦撑起家庭的孩子,为了养活失智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他的犯罪是被生活一步步逼出来的。
而在剧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通过林之桃的温情量刑和白恩宇的心理疏导,陆声也逐渐敞开心扉,从一个跌入深渊的孩子,被重新拉回阳光之下。
这也体现出了这部剧的温度:它不仅在审判罪行,更在抚慰伤痕。
在看这部剧的同时我也在不断思考,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哪里?
剧中的每一个案件都在告诉我们,未成年人犯罪从来不是孤立的事件,其背后原因可能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重失守。
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天生恶种”,而是在经年累月的被忽视、伤害、无助包围后,逐渐走向了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方向。
但值得称道的是,这部剧并没有将这些问题渲染成绝望的深渊,而是通过司法的介入点燃希望,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一套“修复机制”。
林之桃在关注罪行的同时努力地推动对未成年犯罪者的社会救助、白恩宇用心进行每一次谈话,都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在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时,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惩罚,更在于努力修补这些破碎的灵魂,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照亮他们人生的另一段路。
3《无尽的尽头》这部剧可以说填补了我对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知识空白。
剧中林之桃和白恩宇的故事让我认识到,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不仅是推动审判,更是对未来的守护。
通过这部剧,我仿佛看到无数现实中的检察官与管教,在为少年们的明天默默耕耘,虽然在工作中不断面对误解与压力,但他们依然用信念为少年们撑起一片天。
在我看来,这部剧不但是在讲一个个故事,更是在跟全社会进行一场对话:我们不能武断地将“未成年人”四个字当作天然的庇护所,也不要将“孩子出问题”全然归咎于他们自身。
如果我们希望减少未成年犯罪,那么父母的温暖、老师的关注、社区的救助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都能成为预防他们划入深渊的基石。
而司法机关也不应仅仅止步于审判,更应该前移到预防、教育与家庭介入中去,在未成年人迷失方向之前,尝试用制度和关怀为他们架起一道防线。
《无尽的尽头》的前五集已经展现出极高的完成度和现实关怀。
它用疼痛的真实,唤醒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用人性的光芒,指引我们走向更温暖的明天。
愿这部剧的光芒,能够照亮更多人的心,让我们把这份温柔、理智与思考,带进现实,带进生活,带进每一个孩子未来可期的世界。
少年犯罪或被害本是值得严肃审视的社会性现象,剧中有的案件角度也可以,但为什么虎头蛇尾?第一集凶恶不知悔改的恶魔为什么就没有了着落?其他案子的下文呢?穿插着插科打诨的笑料实在没有必要,拉低了庭审的庄严感和正义审判的使命感,女主在苦难中自强走出原生家庭的原伤,男主本就是正义剧里的轻松担当,也整苦难起源有必要吗?对其他案件的推进和正义的审判有帮助吗?所以,这剧角度很好但能力有限。
主角团三个人都很稳。
挺正能量的,像央视拍的一样
前四五集观感还不错,往后就越来越垮,编剧功能目的过强,基本上是为戏剧性和宣传服务;有推动社会观念认知进步的意义,体现了一些现实复杂性,但也回避了真正尖锐的矛盾
为了突出检查院工作质量,警察蜀黍已经被迫降智,三大机构的隐性竞争关系暴露无疑。
老不死赛道高伟光可以退出了,老嫂子赛道欢迎你
三星给任素汐、刘琳和一众真演员。高伟光有种路人误入片场硬着头皮cos演员的感觉,以前是一个很有包袱喜欢端着的油腻混子,本剧里他对其余演员生活化演技的拙劣模仿让他看起来酷似一个傻子
最开始还在强调专业和法治,结果一路情绪叠加,到最后人物升华就靠煽情了,共情能力max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max了,但证据是间接的,无罪推定原则也扔掉了
喜欢任素汐的台词 太自然啦 小婉虽然台词不多 但很招人喜欢啊
没看过的,别看了。。。。哎。。。。。恶心
挺合理,但也只是合理。 这种被监管的东西其实没啥拍的必要,拍不出来的东西我等p民也管不着。 人民民主哈哈哈
剧中的案例实在是太单薄了,国产剧什么时候能提升点编剧的功底。每次拍个好像很有话题争议的剧,然后又讨论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天天就跟网上传播的那些东西差不多。
好虐啊,评论说都是真实案例改编的,感觉更不好了……
值得看。有意义。虽然表演有点儿刻意。
导演 编剧 真无敌了 且不说真实还原 … 最基本的符合正常逻辑都没有… 就是为了一顿饭 硬照着菜谱炒的烂菜 无法下咽…
本来可以给三星。但是片子里把律师完全当作反面角色处理,要么价值观问题、要么是狭隘。
前两个故事表现尚可,后面直接滑铁卢
在国产剧领域内,这种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题材很稀缺,本来很难得,但剧情展开后越来越奇怪。把主视角放在了检察官身上,要么是悲情化处理,要么是喜剧化处理(注水严重),导致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态、根源的挖掘不够深入。而在这种粗浅的立意下,人物塑造与冲突设置就变得非常刻意:牛逼哄哄的施害者、撒泼的受害者家属,凡事都要阻挠的傅检察长……做成以未成年人犯罪为核心的悬疑剧,都比现在这个样子强得多。
跟去年秦岚演的儿检有些类似,可能在大众心目中青少年相关案件类型也挺类似,大致剧情,总有个跨界新人加入,新部门创业期可能刚开局,办公室都还在调整中,介绍儿检工作的方式也类似,不同类型的案件先来几个小的,用来整合团队和引入剧中主要人物,儿检工作,罪案、预防、预后分别重点安排一个,福利院少管所民政法院公安相关都出场一轮,最后来个大的难的团队一起克服困难找到证据搞定了青少年抓到了狡猾的罪犯,最后绳之以法,最好是个无期或死刑。 可能普法工作还在初级阶段,还是比较套路的,全靠演员个人魅力,正面主角团和小孩演得都还行,但是反面人物智商和罪案能力忽上忽下的,太功能性了。啥时候国内青少年犯罪累电视剧能换个叙事,剧情、台词、摄影技术、表演能跟上英剧水准。
电视剧里有刚强的杜队,有温柔的林之桃检察官,有聘任制的程薇,有碎嘴子白恩宇。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看点拉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