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疯病袭人死何诉,母亲唤,父亲呼,严疼慈爱,声声入空屋。
一家四口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先觉忠仆行救赎左大叔,右哑仆,同类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死屋无人住,有亲情,同欢呼。
话说王先生也不容易啊……不过这片子就是为了表现“纵做鬼,也幸福”嘛
丈夫回来的那一段,首先确定丈夫是战死的,但是个人觉得结果丈夫离开他们并不是无法原谅妻子杀了孩子的事实,原因:1)丈夫同样很爱他们的小孩,都是死人,不会因为无法原谅而来开他的孩子;2)死后依然会守在曾经死的地方,从女主角一直守在家里,仆人回来可看出,丈夫只是暂时因恋家而来到这,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亡之处;3)仆人他们说过,他(丈夫)都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说明死后会有另一个家,丈夫的这个家就是在战场继续厮杀。。
4)如果丈夫真的无法原谅妻子,就不会在临走前与妻子发生性行为,一般都是舍不得但又无法不离开才会出现这种状况。
但凡国外的悬疑剧都有科幻和灵异的设定在里面,比如这部,活人跟死人可以见面,一定要搞得神神叨叨,而且里面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看多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装神弄鬼!
随便举例:第六感、恐怖游轮、致命id。
这几部是不是一个调调??
像看不见的客人,这部才是现实中的真正务实的悬疑剧,不搞迷信鬼神那一套!
这种装神弄鬼的电影,看多了都会心理得病!
看美国的惊悚片会有恐惧感,但是是那种很痛快地恐惧,怕就怕了,吓就被吓了,不像这部,心中一直很压抑,反而恐惧倒像是次要的了。
那阴沉的天,不见阳光的房间,灰色调的衣装,还有尼可那煞白的脸,全是沉闷的元素。
就这样,在这种压抑的感觉下,一段恐怖故事上演了。
感觉这种手法很不像是从前看过的美国惊悚片了,印象中,只有我们东方的,特别是日韩的惊悚片中,才会这么注重对观众内心的渗透,才会造出这么种种深达内心的情节。
而欧美的影片,感觉大多都是注重视觉的震撼(比如造出一个个可怕甚至让人恶心的怪物),以及听觉上的冲击(比如那阵阵尖叫)。
这部影片算是一个创新,感觉还是很有水平的,算是一部不错的惊悚片吧。
另外,尼可的演技真的不错,很入戏!
一个美学上的,艺术理论上的重要课题。
可能是由于四年的逻辑学,无论如何让我首先对思维方式方面的东西最敏感,也好像只能敏感于这个方面。
一部影片,作为一个综合艺术,它的其他艺术成就,艺术特色我都不做评价,我只谈影片在思维方式上给我的冲击。
《小岛惊魂》在思维扭转上的程度,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电影中最强的。
所以不得不在洗澡之前写下一点东西(可爱的绒绒累了所以我也没有建议你提着本本回去也立刻写)因为这个电影,我建立了一个范畴,一个模式,这个模式---套用《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中的情节就是:从海底看世界。
具体来说,(导演或编剧的)这种思维模式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可以说生活中有无数被缺省的前提,就好像空气,因为太打交道了,所以反而忽略不计,被放进了阴影里。
比如,我们只能在思维的时空中思维,世界的组成部分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存在物,必须有时空如康德所言;一个人一个时间只能占有一个位移,也就是人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时空中(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同一律作为逻辑的最坚实最基本规律);人的精神必须“健全”,必须符合逻辑的理智地推理,非理性的人不是疯子即使傻子;时间是线性的,空间是没有扭曲的。
可以说,我们都活在牛顿力学的视野里---因为我们在这个场域里就足够了,除了极少数的人类,如航天员之外,没有人用得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第二 果把上述列绝的现象简单化,就是一组矛盾,我们往往只需要因而只看见一面,比如:理智-想像;有机-无机;线性--非线性(可逆的),先有因才有果果导致因;健康--疯狂;牛顿力学地---相对论地。
结果我们渐渐的,就只能用前一种方式来看世界了,谁用后一种方式看世界,就成为众人之中的独一个,成为异类,将受到无情的排挤。
人类的现象力,天才,就这样消失了。
因为这样带给我们安全感,大多数人安全感。
人类都是脆弱的。
(犹如《玛戈皇后》里那场六千人的血腥屠杀,不过起源于天主教皇族对新教平民们的异类恐慌。
他们由于害怕才迫害异类,人类是如此害怕,如此胆小去承受和自己不一样的存在。
) 在这个些矛盾中,对前者的绝对崇尚导致后者成为异类,成为价值观所否定的对象。
但是,电影导演们是那种不甘心被限制自由的人类,他们要对一成不变的,其实并不是历来这样而不过是文化的恐慌所导致的那些规则,突破。
突破我们认为板上钉钉的-仅限于思维方式,而不是道德哦--这就有点像哲学了,进行前提反思。
电影对现实世界的固定,既成的思维方式进行突破,带领我们进入一场思维方式的逆转之旅。
《小岛惊魂》就是这样。
第三 如果我们把矛盾对立符号为A/--A. 那么《小岛惊魂》就是带领我们以---A 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思维,看完此片的感觉就好像庄子《齐物论》里讲的 庄生梦蝶一样。
看这部片子的人都做了一回“蝴蝶”,在末尾大结局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在做梦的庄子,不知道自己是一只“蝴蝶”,还以为“我”就是“我”,我生活在我的世界里呢!
但结尾令观众恍然大悟,犹如一梦醒来:原来, 影片前面讲的都是一只梦为蝴蝶的庄生的故事啊!
直到结尾,电影主角才意识到“我”是谁。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利用电影这种叙述时间的方式,以--A 做A(因为电影叙述,我们看不出来时间),因为电影有以假为真的本事,直到结尾导演用电影叙述符号语言告诉我们,这个是实在的,那个是不是在的。
以--A 做A”,也就是“以A做---A”---从逻辑上,这二种方式是等同的。
所以电影叙述虽然离奇诡异,让我们大跌眼镜,但是却同时又令我们无可话说,心理上信服。
第四电影作为一种极大的解放人想象力的艺术形式,在我看来它一直在探索人类自由的可能性维度。
这也只有那些热爱自由,不甘于现实的自由度的人,才会关心。
《黑客帝国》《十三度凶兆》等影片唤起了我们对于 “真实,实在”和“虚无,虚假”的对立的反思。
什么是“真”?
由此衍生出“自由”、“价值”,在我看来,黑客帝国1 探讨的就是这个简单的命题而已。
但是为其如此,才让我觉得黑客帝国1 的浓烈的哲学性。
《蝴蝶效应》是从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的角度,来处理这个这个世界。
在他的世界里,世界没有理智和非理智的区分,他认同他自己是理智的,其他人是理智的,他完全可以在他那个可能世界里和在“现实世界里”认为他是个重症病人的 其他人 愉快相处。
---从-A的角度,你没法论证A是坏的,不正常的,虚假的。
只有从---A的对立面,A,的角度,才会得出---A是不健康的,虚假的。
所以,健康与否,真假与否,只是一种相对真理,是相对于某个系统来说的。
所以,用你的系统立场得出的真,无法确定在另一个系统下得出的东西为假,反过来说,你在你的世界里断定为假的对象,换一个立场,他根本就不假,反而是真实的。
真真假假,无法说得清楚。
所以,价值本身是个虚幻的东西。
或者说,任何价值,标准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有无数主体存在,就相当于有无数可能世界。
以一种价值来否定另一种价值,并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因为你不过也是一种相对价值罢了!
《人工智能》不仅是简单地用现在想将来,更是用有机物想无机物的存在状态!
作为无机物电子机械产物,芯片产品的机器小孩,居然对自己的买主,产生了渴望母爱的感情。
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假想,没有一个观众不知道这是“假的”,但是很多萤幕前的观众都会关心那孩子的命运,都会为他高兴,为他流泪-这又是真真实实发生的。
艺术的真,有着和现实的真,逻辑的真不同的游戏规则,赋予原则。
这是一个美学上的,艺术理论上的重要课题。
三刷,第一遍大学,第二遍锦州。
电影名起的太糟糕了,听起来就很俗,叫不速之客或者生人勿近更好。
可理解为以鬼怪视角为主的开天辟地之作(虽然已有灵异第六感的珠玉在前),但这部完成的更好,原来主角才是鬼怪。
女主基德曼颜值巅峰,肤白貌美,光滑细腻,绝对的大美人。
看来不光驱魔老太认为厉鬼难缠,而且同为同类的管家三人也认为女主太固执了,让人难以忍受。
剧情:故事发生在1945的英国,女主莉丝惊声尖叫醒来做了一个噩梦。
有三个人要应聘佣人,老头是园丁,原来一周前女主家中的佣人一下子都没了。
女主提了要求,家中有50扇门,每打开一个门就要关上;不准碰钢琴,因为女主有偏头痛不喜欢噪音;最后就是窗帘一定要拉上,因为孩子们对光线过敏。
第二天女主发现自己的招聘广告并没有被邮递员带走,便询问老保姆。
保姆答道他们只是路过,想碰碰运气,因为这么大的房子需要他们这样的老手,而之前他们工作的地方就是这个城堡。
不日,女主听到有小孩哭,查看了两个孩子发现都不是,而女孩说是维克多哭,
他对小女孩说这个屋子是他的,其父亲还是音乐家。
又看见门开了,询问佣人3人当然不承认。
再一天,女主发现楼上有人跑动,而佣人和孩子都有不在场证据。
女主进入画室听到了一个老夫人的声音,愤怒之极下用猎枪伺候。
搜寻每个房间,发现有些照片上的人都睡着了,老保姆解释道那是人噶了的遗像。
俩人瞎聊,老保姆曾经在这管15名佣人,但主任搬去了伦敦,只剩下他们三个,直到爆发了肺结核他们才走的。
晚上女主听到琴房有人在弹钢琴,去了后发现没人,门也突然关上。
惊魂未定的女主第二天去找驱魔人才行,森林里的大雾越来越浓,这时女主突然看见了老公,他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但回家后的丈夫精神萎靡不振,应该是知道自己噶了,但却能看见老婆和孩子说明她们也噶了,所以心情抑郁,但又不忍心告诉真相,所以偷摸走的。
女主给女儿做了白裙子,但当女主莉丝再去的时候发现孩子变成一个老夫人的磨样,十分吓人。
女主狂揍了孩子,而这边的丈夫也要离开去前线。
第二天女人发现家里的窗帘一夜之间全没了,女主大怒赶跑了三人,而在收拾他们的物品时发现了掉在创下的他们的遗照。
而小女儿姐弟俩也发现了他们的墓碑,19世纪末就噶了。
女主进入客厅,看见了一群人,一个女巫跟着小女儿交流。
原来女主把两个孩子用枕头噶了,随后就用枪自噶了。
最后是女神妮可基德曼的美照:
一旦在恐怖片中出现一个“确定的存在”,无论是鬼魂还是杀人狂,我都会蓦然丧失兴趣。
因为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看人慢慢被杀或慢慢自救,而且存在能诞生就能被祛除。
总之只要确定了为非作歹的是什么东西,我就觉得它跟我没关系了,也就不再害怕。
而本片揭秘的过程是极度缓慢的,直到最后一刻,我才得知吓到我的究竟是人是鬼。
最值得展现和谱写的永远是未知本身,因为那才是人类恐惧的根源。
维持凶物的未知状态,则影片中的一切声响,每个人物,每扇没打开的门,每处看不到的空间,每一缕光和每一簇呼吸,都足以令人恐惧。
也或许是以前看的恐怖片都太模式化,几乎可以通过镜头判断每个恐怖点。
以及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我也完全能够知道将要蹦出来些什么。
而这次根本就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从来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出现,不知道每个现象背后的意义,雷达失灵,反而和妮可基德曼充分共情,被吓得半死。
因此,即便本片在纯粹的吓人技巧和氛围营造方面,可能并非我看过的恐怖片中最佳的,这依然是我被吓得最惨的一次。
虽然全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在于它选取的视角,但是,与之相应的背景设定,即妮可她们有时能感受到The Others的存在,有时不行,以及作为主角的妮可基德曼,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点,使得电影无意地捕捉到了“未知本身”。
更令我震撼的,是结尾竟然还能归于温情。
如果鬼都是人变的,那自然也能有很大一部分,保有人的良知。
看影评时,看见不少人在讨论丈夫这个角色,以下是本人的观点:有的网友说丈夫一直在房子外面的森林里呆着,原因是两个小孩跑到房子外面说要去树林里找爸爸。
个人觉得丈夫是死后头一次回来,看看妻子和孩子,并和他们道别;而且丈夫回来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已死去。
首先是丈夫和妻子在树林相遇的场景。
首先是妻子喊得的丈夫的名字,接着丈夫也叫了妻子的名字,两者都是很诧异的语气,不敢想相信眼前的场景。
因为妻子以为丈夫在战争中丧生了,不可能再见到;丈夫则已经意识到自己死去了,但发现妻子却能看见他,这令他很诧异。
接着当妻子抱住他的时候,镜头则转拍丈夫手里的包掉到了地上,双手并没有马上抱住妻子,而是不知所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其它电影中两个恋人相见的情景,肯定是马上拥抱在一起)。
按照常理,丈夫以为活着的妻子是不应该看到并拥抱他的,此时丈夫可能意识到妻子也已经死去了。
妻子问丈夫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回来,丈夫则说自己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大家看影片可以发现本片中的鬼魂是没有所谓的超能力的,在鬼的世界里和常人一样,也需要衣食住行,这也说明了丈夫是长途跋涉才回到家的。
回到家后丈夫见到了孩子,和孩子拥抱在了一起。
丈夫此时留下了眼泪,这眼泪既是团聚时欣喜的泪水,也是得知孩子死去痛苦的泪水。
孩子死去的现实令他难以接受,所以妻子叫丈夫吃饭时,丈夫并没有出现,而是重重的关门声,并且多天躺在床上,也不说话。
后来当女儿告诉他,妈妈之间的一个晚上也曾打过她,此时丈夫才意识到孩子竟是自己的妻子亲手杀死的,当丈夫要求妻子向孩子道歉时发现妻子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杀死了孩子,丈夫实在是难以接受现实,所以才要离去。
在离开时和妻子的谈话,丈夫也说了自己此次回来就是和妻子和孩子说声再见,这也说明丈夫回来之前一直以为家人还活着。
PS:有网友说丈夫这角色是在讽刺战争,本人觉得也对!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不干脆具体地来比较一下呢?
我谨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还欢迎大家继续“添油加醋”。
关于两部电影的相似之处,我就简单说说吧。
首先,都是心理悬疑为主要惊悚手段的电影,悬念层层铺设,高潮迭起;其次,都具有一个让人大跌眼镜,如欧·亨利小说“抖包袱”式的结局,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再次,都是颠覆以往人们的“鬼神观”,可以说是为鬼们上诉的影片;最后,故事都与孩子有关,而且与孩子搭戏的都是演技派影星。
下面来看看两部电影的差异之处。
在此之前我需要申明,我会尽量做到客观,但是毕竟我先看的《第六感》,可能会有先入为主的嫌疑,还望见谅。
一,影片主题。
尽管表现手法和情节都有所类似,但是两部电影所说讲述的故事,其主题是有所差异的。
《灵》中通过能看见鬼魂的小男孩从一开始惧怕到后面开始帮助鬼魂的改变过程,表达了鬼魂的无助与孤独。
影片中著名的台词“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们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等等,包括最后主角麦克发现自己也是鬼魂的结果,让人更加对鬼魂的无助感到同情。
而《小》中则是集中所有描述重心全部加在鬼魂身上,让观众亲眼所见鬼魂的日常生活。
尽管是“怪异”了点,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在影片最后,女主角教两个孩子一起说的话“这房子永远是我们的”,正如影片的英文名所说的一样,人类对于鬼来说才是The Others。
影片中说“死人和活人应该懂得一起生活”,为的就是颠覆传统思想,反映崭新的“人鬼平等”主题。
Sum Up:《小》的主题定位较高,层次更深。
《灵》只取了大主题中的一点来作文章。
《小》敢于对传统思想的否定给观众带来更深远的冲击,因此在主题上更胜一筹。
二,叙述手法。
两部影片都是悬疑类的惊悚电影,因此其叙述手法主要体现在如何进行悬疑铺垫的方面。
《灵》中的悬疑铺垫是以紧凑、明确为特点。
主要故事中只有一条主线——心理学家对小男孩的诊断与治疗。
小男孩在接受心理诊断期间屡屡出现“状况”,造成家人、学校各方面的恐慌,心理医生自然完全从科学的角度判断男孩的病症,发现孩子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甚至到最后,孩子觉得可以信任他并且告诉他自己能看到鬼魂以后,心理医生觉得孩子已经无可救药。
一条主线的不断推进,其余剧情都是匆匆带过,使得影片非常紧凑,观众从一开始就被剧情深深吸引住。
而且故事讲述地干净利落,十分明确,这也使得意外结局出现时,观众会有心被挖空的震撼感。
这部电影让许多人飙泪的原因也大概在此。
《小》中的悬疑铺垫则恰恰相反,是以复杂、间接为特点。
影片主线有两条,分别是女主角Grace和两个孩子的关系演变,还有三个外来的仆人身份的揭发。
与《灵》的导演很会讲故事不同,《小》的导演擅长的是放烟雾弹,为了铺垫最后的结局,《小》中出现了很多迷惑人的细节。
两条线索交替发展,使得剧情错综复杂。
比如Grace与孩子从电影一开始就避而不谈的“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小女孩Anne总说“妈妈要疯了”之类的话;又如仆人中的领头人Mrs. Mills总是一副有心事的表情,之后又说了“两个孩子比较好骗,就是那个母亲很难对付”这种话,让人觉得他们有歹心,还有一次故意强调了Mrs. Mills给Grace吃的药丸,让人联想到可能药丸具有致幻效果等等。
导演利用这些小的细节,迫使观众进行联想,间接营造出恐怖气氛。
当然这些悬疑点在影片结局出现之后都能一一推理出来,但是这样的叙述手法会使一些观众感到迷惑,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情节,影响最终的电影接受效果。
Sum Up:有人说《灵》太过商业化,太俗,但是我认为其紧凑、明确的叙述方式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并且相对《小》来说,更容易让人接受并产生心灵冲击,即便其有商业化因素的存在,但是这也是它的优势之处。
三,演员表现。
都是和小孩子相关的故事,并且主角都是由重量级影星出演,刚脱下红磨坊绚丽长裙的妮可·基德曼还有魅力铁汉大叔布鲁斯·威利斯。
《灵》中布鲁斯大叔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难得出演这种情感戏的他,把握角色还是非常到位的。
然而片中更抢镜头的还是小童星Haley Joel Osment ,后来出演了E.T.的主角。
可爱的外貌和讨好的角色使得他藉此一战成名。
看电影的同时你也会随着这孩子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尽管没有所谓的完美,但他的表现也堪比完美了。
《小》中的妮可姐姐则实在是演得太好了!
貌似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人能否定。
她那本来冷峻的美艳,加上修长的身材,真的和影片中所要求的形象一模一样!
她的演技更使得这个神经质角色让人又爱又恨,即便最后发现是她自己把两个孩子亲手杀死,但是谁会愿意去指责她呢?
影片中一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就是Grace因为悲痛趴在床上,丈夫Charles开始亲吻她的背部,她渐渐转身,两人嘴唇相碰的同时,Grace的眼泪正好横着滑落下来……而相比之下,两个孩子的演技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三个仆人当中的Mrs. Mills一看样子就知道是个老戏骨,所以与妮可搭戏的时候也最为精彩。
Sum Up:演技上,《灵》中真的找不到可以挑剔的人,因此胜过《小》。
这三大点,大概包括了我对两部电影的理解。
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抛砖引玉,想激发大家的议论以外,还希望能有更多的像这两部的优秀恐怖电影诞生,相信这点大家和我的期望相近,共同关注吧!
@北京2009.1.7
电影最大的反转在结尾的“主客颠倒”。
表面上妮可基德曼演的妈妈带着姐弟俩小孩(安和尼尔)住在英国小岛上的别墅里,等着前往二战战场的爸爸回家。
俩小孩受到光照就会生病,所以门要随时关上以防光照、房间必须全部拉上窗帘。
三个奇怪的仆人来到家里应聘。
之后妈妈常常能听到怪声音,窗帘经常被拉开,门也被拉开,还会传来钢琴声。
姐姐安常常说她能够看到一家人,还和“维特”打招呼。
爸爸回来了又离开,安和尼尔偷偷溜出去找爸爸,发现了仆人三人组的墓。
原来仆人三人组早已经死了,这个房子被鬼魂包围。
似乎妈妈和俩小孩是不堪其扰的受害者。
实际上妈妈早就把俩姐弟杀死并自杀,早已经成为鬼魂。
仆人三人组拉开窗帘,想让他们意识到姐弟俩不怕光照,已经不是人类。
所谓“入侵者”是新搬入的一家人,有一个孩子维特。
妈妈所感觉到的声音、安看到的维特,都是入侵者生活于此的痕迹。
他们成为了鬼魂也转变为这座房子的“客人”。
最后维特一家搬走了,妈妈宣告这是属于她们的房子。
等待新住家进来后或许又会有新一轮主客相争的故事…一开始是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
妈妈真的太美太优雅了,而且战斗力超群,敢大半夜在寂静岭一样的雾里面走来走去,扛着长枪和鬼对峙。
母爱的力量果然是伟大的。
姐姐一副女王风范,聪明伶俐,完全不在怕,行动力超强,说去找爸爸立马顺着水管子从二楼滑到一楼,和妈妈顶嘴,质疑圣经的内容还天天嫌弃倒霉弟弟是胆小鬼。
弟弟整天一副委屈脸,怕一个人呆着,怕姐姐拿鬼吓他,直到仆人三人组的鬼魂站在面前了姐姐又喊又叫,他还委屈巴巴地说姐姐又拿鬼吓他,不信也不跑。
超级可爱。
爸爸这个角色其实没看懂出现又离开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可能起到了一个反战效果,呼吁大家关注世界和平,也许这样妈妈就不会发疯了。
你能很确定自己的存在么?你能很确定自己没有死在某一个瞬间?你能很确定周围看到的人都是活着的么?OMG……哲学的存在观本身就是最大的恐怖点了!
3星全给结局了,前面太故弄玄虚了,本片拍个短片应该挺好,要讲的东西都在结局,两个世界的故事,我应该属于神经大条的不速之客,感受不到他们
梦里梦外,即使知道结局还是多么内涵
好久没有看到这种故事感极强的电影了,可惜十年后才看到。
对外国的心理惊悚没什么兴趣,在香港顶多算各中上把
看了《小岛惊魂 The Others》,尽然是2001年的老片了。以剧情来说,构思与《灵异第六感》相似,却又有高人一筹的地方。里面的鬼精神上问题迭出,杀了子女不愿意承认,却分裂成慈母形象,这是典型的防卫机制,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把这个方面扩大化了……妮可当年还是漂亮的……
稍微孤注一掷了点。不过细看还是有些亮点
我的最讨厌之四。
其实恐惧感人人都有,那种无助困惑的孤寂,只不过有些人把它藏在了心底。活人要学会与死人和平共处,要学会去接受那些不速之客~
来鬼啊!闹人啦!以前一般都是鬼吓人,难得看到这类人吓鬼的片子,所以视角足够独特,以至于作为恐怖片能够拿到高达8.1的评分,超越了98%的电影,可见一斑。好的恐怖片都会在叙事层面做很多设计,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受到沙马兰第六感的启发。这类电影看完后都会让你不断回忆前面的一些情节和细节,看是否吻合最后结局的反转,也是别有趣味。电影里多次涉及的宗教元素虽然不构成对电影整体解读的影响,但是肯定也会契合母题的表达,但是作为一个几乎没有阅读过圣经故事的人来说,还是会存在一些解读门槛的。欧美大量的电影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幸福的拉扎罗》《血色将至》等等。20年前的妮可真的是演值巅峰期,这盈盈一握的小蛮腰,这高耸挺拔的翘鼻尖,小酥胸大长腿,不行我要流口水了。东方最美的女鬼可能是王祖贤版的小倩,西方最美的女鬼就是妮可了。
除了视觉特殊之外也没什么可取之处了,噢妮可颜很正。
难道是我对这类片子映像过于深刻了么,为什么看了开头我就猜到了这结局?
不惊悚不悬疑,而且我不认为夸张的神经质的表演就算精彩。
如果在当年看,应该确实很不错,但是2017年来看这片,16年间此类反转片阅片无数,已经无法靠结局惊艳到我了。
什么悬疑片,整个就是一个鬼片,讨厌关于鬼怪的片子,
挺无聊的剧本,你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只是准备被惊吓而已。
情节一般,但配乐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有这样一句话:看任何恐怖、惊悚、悬疑片,只要把声音关掉,故事本身也就没什么意思了。绝对了一些,但是很有道理。Nicole将那个神经质母亲的角色发挥地淋漓尽致。
艾玛难道是片子看多了点太高了觉得这片完全意料之中啊~
这个片子集结了我不喜欢的元素:西方宗教;建筑风格;人物造型;节奏缓慢。结尾的逆转,也挽救不了无聊的剧情设置。
作为上映13年后并经历了黑镜第二季的孩子,结尾早在三个佣人出场时揭晓。当然作为“不敢看”的恐怖片,有好几个镜头我还是拿手挡了眼睛。可惜的是这里面表演出色的两三个演员,事后并没有太火啊,尤其是小正太,扼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