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后愉悦的俄语片尾曲响起,我都没办法忘记这句话:Was sollten wir leben?我想努力去找找答案,可能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电影里,或是可能在今后的生命里。
就像电影结束了,一个关于绝对女主角的电影结束了,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名字。
她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完了她的故事,她想说的话。
无论是去柏林之前还是去柏林之后,这都是我的第一部电影,第一部不是带着受害者目光来审视Hilter的片子。
其实一个战争片无论怎样都挺难过的,就像阴郁的蒙古长调一样,你就这能静静坐在旁边听,不该说一句话。
但奇怪的是,也是不奇怪的是,一部战争片,我居然没有想到《南京南京》,却是《罗马假日》。
柏林女人们并没有要求任何人的同情。
法西斯是什么?
这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叶整个世界的主义,对手无寸铁的女人们,是什么?
可能就是她所说的,来自古语,是一捆火柴棒,联盟的意思。
其实没什么意思,所有人,所有女人,都是绝对的受害者。
她们莫名其妙地为政治承担了不该有的,或者是可能该有的罪责。
但她们的态度,却让我吃惊了。
尤其是当她们说到”如果俄国人像德国人对他们那样对我们,那么没几天德国人就没有了“。
虽然我是深谙德国人总是鞭打自己的特质,但一旦被真实地置入了一个具体的情景,这也是难以想象的。
历史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直接将什么东西进行比较,但同样作为人类,该怎么活却是可以比较起来的。
电影的前一小时,我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是你,该怎么活。
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个自己该活下去的理由,但是电影里面的每一个女人都做到了。
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好像找到了答案。
挂念在心的丈夫终于回来了,回来了却又离开了。
可是我们不知道,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还会想起对方吧,irgendwann。
生存的意义,和拥有的意义并不一样。
为什么想到了《罗马假日》呢,因从从头至尾,女主都是一个饱含深情的人。
应该是一个这样的人。
尽管她聪明到十分明白,战争容不下爱情:Die Krieg verendet das Wort. Die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sie war.战争改变了语言,爱这个词条,不再是原有的意义。
但是后来她明白了,爱情和战争没有关系。
幸运的女人遇到了弹钢琴的男人,爱情就是爱情,喜欢就是喜欢。
战争在的时候长大了这种喜欢,和平来了却将它扼杀了。
所以说,爱情,和战争无关,和拥有无关。
爱情,可能就是女主反复重复的:Alles sind vorbei, aber noch nicht zum Ende.一切都过去了,却没有结束。
在极端的环境中,女性柔和似水的性格反倒能使她们适应周遭的变化,从而生存下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高尚和完整的美,但是谁又能说“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一种残缺呢?
这或许是在不同环境下,我们道德参考线高低不同罢了。
当她们相聚,她们在街上带着微笑问到彼此“几次了?
“,就像是问对方”吃了吗?
“一样妥帖、自然,给我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是怎样的韧性,能让忍受肉体的凌辱后,依然带着笑意活下?
或许这样的微笑带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信念,她们让我想起悬崖峭壁上的花骨朵,迎着料峭的寒风,也绽放着生命力。
电影没有以非黑即白的态度来描述这位苏联军官和柏林女人,放眼来看,他们都是在战争阴霾下的无辜人,一个妻子被德国人残忍杀害,一个饱受异国男人的凌辱,但是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温暖彼此,甚至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爱与依恋的情愫,就像是落水的人儿拼命地在水中挣扎,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从而获得一丁点生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这里的男人们反倒是更加脆弱了。
女性用身躯换来了一时的安全和温饱,小心翼翼地跟苏联士兵保持着密切而不紧张的关系,但是她们的丈夫,有的前往西伯利亚(逃避)不成,含毒自尽,有的回家得知真相后,内心崩溃,只得责骂妻子道德沦丧,可这能用平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吗?
生命是自己的,人都有选择活下来的权利,有让自己的生命不遭受外界毁坏的权利,底线在哪里?
这就得取决于具体的情形,于我而言,只要是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危害社会的安危,在一定情形下,都是可以接受,值得尊重的。
她和苏联军官的情谊,可以说是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 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爱,对于战争下周遭不幸命运的悲悯和感同身受。
覆巢无完卵,说的就是人类同体大悲的悲惨境遇吧。
但当你把这股悲哀彻底放大,看到这幽暗的底色,又忍不住感受到她与军官间的温情,仿佛有着神圣的纯洁感,超越了国仇家恨的大悲怆,只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相互温存和联结,在某个瞬间让我看到了一点真爱的影子,但这可能不是爱吧?
只是一个在异乡保守肉体和精神孤独的折磨,一个囿于对安全感和求生欲的渴求,走到了一起,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即人还是渴望温情、关怀和陪伴的生物,那是否所有的争执、战争和反抗都是这类诉求的宣泄和追求呢?
柏林的女人为了生存,为了减少被强暴的次数,不得以寻求庇护,向权力最高的苏联少校提供性服务,从而获得片刻的宁静,而苏联少校是个有知识有修养的高级军官,他的妻子被德国人杀害了,虽然他对苏联士兵的强奸行为漠视,但当发现房间里藏有德国士兵后,并没有按条例将全楼的人们杀害,而女主在与少校的交往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他们之间的人性之善触碰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德国女人们为了食物闲言话语之间互相问候多少次被强奸,调侃床笫之欢,野蛮的战争过后,男人被打光了,剩下的女人就是胜者的财产,她们要活下去还是为了所谓的国家民族精神继续战斗?
她们忍辱负重的苟活,就是对战争叫嚣者倡导的大义最有力的回击!
而少校对待敌人善良的一面自然被契卡定义为叛徒而剥夺军衔。
法西斯主义和GC主义都是对人性无情的摧残,都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旗号为独裁者的权力和野心进行背书,而他们所谓要保护人民,男人沦为炮灰,女人沦为工具,但人性之光永远不会被野蛮吞没。
近期看了些二战的电影和书, 让我对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柏林的女人,反映战争中女性做为弱者所遭受到的肉体和精神摧残,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 女主作为当时的精英知识女性,在苏军入驻柏林后,经历苏军集体性暴力事件,刻画从最初的恐惧,愤恨,屈辱,到精神上自愈,寻求解脱的过程。
在经历许多非人的暴力事件后,她明白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上只要足够强大是无法被征服的。
所以,她主动找到上校,既然肉体被占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至少可以自己决定被谁占有。
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她从完全被动到至少有一些主动权。
- 性,美貌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的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能够交换的资源价值,也许是生命,也许是久违的美酒和美食,也许是对方的爱。
- 女主的丈夫回来后,看了女主的笔记,愤恨的说,你让我恶心。
女主淡淡的说,是吗。
和她在战后的经历相比,丈夫的这句话已经毫无意义。
在战争中的经历苦难和战后的创伤是那代人无法忘记的,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
轻易挑起战争的人,千百万人将要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玩于掌股之间的权力相比,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愿世间永远和平
刚取出碟片。
因为之前在豆瓣这儿也看到有这个片子的名字,所以上来看看。
看完上面的评论后不能不说吃了一惊:如此好片,却几乎无一好评。
或许真是国内的下载+盗版翻译太不敬业导致语言障碍了吧。
因为人在德国,小懂德语,所以片子是从影碟店里租的无翻译的德语版。
片子的内容写出来就无趣了,大家也已经该写的都写了。
个人的感觉是:如果你喜欢《朗读者》(前提:你是在电影院看的,或是翻译得不错的非正版),你一定会喜欢这部《柏林的女人》。
还有一句,影片最后有一段字幕,大意是小说头版时未受德国社会好评(严重点说,德国人觉得耻辱),以后长时间再无再版,作者保持匿名。
译自德语版Wikipedia:该日记1959年在德国首次出版,头版问世后作者Marta Hillers就搁笔了。
Hillers能讲流利的俄语和法语。
据南德日报记者查证,她曾为纳粹某些不起眼的报刊撰文。
这本日记记录的时间是1945年4月至6月。
2003年曾被怀疑其记述的真实性及作者的著作权,后被德国作家Walter Kempowski定为“至少书中的日记内容是真实的”。
该日记于2003年被德语及英语再版。
如果说战争中的爱情是淤泥里开出的花。
《沉静如海》描募了花的凄美,那《柏林的女人》,无疑是淤泥里的那部分。
改编自一个女记者的日记,真实而残酷。
二战后期,苏军占领柏林。
女主和当时所有的柏林女人一样,都成了苏军报复和泄愤的对象。
良好的教育似乎反倒成了最大的短板,加剧了不堪其辱的痛苦。
她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记录下来,也许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信念,做为活下去的支撑。
为了活下去,女主找到了苏军少校安德烈,和另外几个女人一起,得到了庇护。
有了食物和暂时的安全,也有了不得不接待的苏联军官。
安德烈的妻子被德军杀害,痛恨德国人,经历暴行的女主则认为苏军残忍而粗鲁。
这样的两个人之间,有侵占,有交易,有报复,唯独不可能出现的,应该就是爱情了。
然而爱情有一点是像战争的,经常会突如其来,也一样无法阻挡。
他们长夜相拥,交换爱与思想。
至少这一夜,你不是苏维埃,我也不是法西斯,我们都是战争的孤儿,是命运裹挟中的尘埃,不妨碍一个理解的拥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理解后的吸引让他们相爱,无论这场爱的布景多么不堪。
于是淤泥中开出花来,绚丽迷人,脆弱短暂,开始与结束都不由自己。
安德烈调任,他们牵手,凝望,眷恋,不舍,女人选择留下来,离别的话语却是感谢,她对他说:感谢你给我机会了解你。
女主丈夫回归,但已经无法继续在一起,那本曾经给予她支撑的日记,却是丈夫无法容忍的刺,最终选择离开。
有人说人性只是衍生品,人本质上只有神性和兽性。
战争与爱情,大概都源于兽的那一部分吧。
然而爱恋,却在其中停停走走,慢慢闪现出神性的光芒,为我们驱散,那些叫做绝望的黑暗。
此片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女人们,战争中人性被无限放大,剥去人类伪善的外表剩下的只有丑陋的,恶毒的人心。
剧中安德烈军官看到安娜熟练的褪去衣服心中应该有被刺痛,曾几何时他的家人,亲人亦或是同胞,也同样遭受着这一切。
所以他转身离开了。
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都会给普通人给带来难以磨灭的伤。
电影最后安娜独自挣扎在柏林这片土地上,保护她的俄国军官和厌弃她的未婚夫都离开了。
虽然忍辱偷生,但是在战争里勇敢的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勇敢。
影片中没有善恶,更多的是互相伤害。
可是安娜和安德烈的爱情却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
从互相理解到最后的和解,可是现实中真的能和解么?
当时柏林有200多万女性惨遭苏联侵犯。
面对这样的羞辱德国人不愿意承认,因为这是奇耻大辱。
苏联也不愿承认,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抬不起头的控诉。
口水被吐到脸上时,本已不得不屈服的女人,不甘、厌恶、绝望、无奈…深蹙的眉心、抽搐的下眼睑、短促的呼吸、在眼眶擒住的晃动的泪水,很充足的表达。
看完影片后,翻看评论区,很多人依然只在讨论这些女人是否活该?
这个女人是否活该?
或是一些无畏的仅知的上帝口吻的战争观点。
仿佛一言一语道破国土战争的真相,还象征着正义。
战争既是必然,恶果必由人民承担,已然遭受深深创伤的人们,女人们、男人们、老人们…谁是罪恶的?
谁是耻辱的?
谁活该?
百姓只是百姓而已,战火永远不是百姓挑起的。
影片中的暴行对于女人孩子们是无妄之灾,但镜头转到苏联士兵的一张张脸,他们“连德国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仇恨。
枪声响起,世间再无正义。
鉴史明智,历史应当被铭记,但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嗤一声“活该”的。
又是二战的题材,德国电影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只不过这一次,主角是那些平凡的、经历德国战败的女人们。
片名如果逐字翻译,则是《匿名者——柏林的一个女人》。
匿名者,可以理解为这个女人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那个经历柏林战后的女性群体,所以无需具体署名。
但这个匿名最初的来由,则是因为这个女人无法署名。
电影中的故事来自于她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详细地记载了自己战后的经历:屡次被强暴,为求生存,她委身于一位苏联军官以寻求保护,并与其发展出了情感上的联系。
不难想象,这样的自传一经出版会引起各方什么样的反应。
有着同样经历的女人们会觉得耻辱,这不仅仅是因为身心上受到的折磨,也对自己当时的无力反抗,对自己的委曲求全的懊恼。
羞耻感是如此强烈的一种情感,它能让人把与其相关的经历打上封条,沉入记忆最深处,妄图生生地斩断这种联系,否认自己的过往。
女主不是这样的人。
作为女记者,她在多个国家生活过,能讲好几种语言。
她并非没有羞耻感,只是她深知,抵抗无用。
面对那些被苏联士兵裹挟着路过的女人,那些大声对她说“你能讲俄语,告诉他他不能这样做”的女人,她没有言语,说了又能怎样呢?
所以,她决定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羞耻感和解,为了生存下去,暂时的苟且并不是什么问题。
人生哪有截然的非黑即白,而苟且生存也并不代表要丢掉尊严。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在看Viktor Frankl的书...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生活中真正的勇者,是那些经历过了苦难,却仍敢回过头审视这些过往,带着伤痕却顽强生存下来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女主的丈夫回来了,她让他读了自己的日记,读完他说:“光是看着你就觉得恶心。
”他不庆幸他的妻子存活了下来,而是觉得她脏。
这种社会主流式的观点,可以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倒历经苦难存活下来的人,无论是来自最亲近的人,或是大的社会环境。
幸好我们的女主够坚强,有自己的想法。
两天后,他丈夫走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她说:“神奇的是,他走了,我并不难过。
我还要去找打火石,还要修复工作室……”是啊,生活还是要继续,能依靠的一直都是自己,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二战这个背景下,但是,电影中对生活的思考也适用于当下。
除了生存与苟且,这个故事也再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故事的情节算是紧凑和有逻辑的。
个人觉得有一点很可惜,电影中没有详细描述两人之间的情愫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虽然有一两个情景的铺垫,但仍然不够,所以当上校提着自行车进来,问女主选他还是选另个的时候,显得有点突兀。
不过整体而言,算是德国电影中的好片了。
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一起发展,男女主双方都动了真情,但这爱情有点来的太突然了说一下感受:1.我看了完整版175分钟带西语字幕,和删减版131分钟带中英字幕,对照的看了几遍,推荐看完整版,完整版的情节上更合理更连贯,删减版太乱了,不但删了,还把关键剧情都改了,其中一段苏联士兵听到阁楼上有声音,冲上去看到那位女孩子,完整版是他看到女孩身上全是淤青,又掰过她的脸看到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停止了施暴,正要离开时被德国新兵射击,而删减版则比较简短,刚要开始施暴时,被德国新兵射击2.整部电影平平无奇,缺乏张力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字幕的原因(中英字幕其实还好)很多角色的立场,情绪和心里活动很突兀,我都不太理解,导致剧中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在最后的舞会的时候关上门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4.人物群像太多太杂了,都不够丰满,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蒙古兵5.整部电影描述的苏联士兵,感觉很散漫又低俗粗鲁6.无效剧情太多了,中间部分苏联人一直在庆祝,唱啊跳啊喝啊庆祝啊欢呼啊拥抱啊的画面太多了,人物对话的部分又很多,有点拖沓了7.那对躲在阁楼的小情侣也是奇怪,女孩刚安顿好,德国新兵突然就找过来了,而且这么近距离德国新兵开枪的子弹居然没射中苏联兵。
8.有三次吐口水的镜头细细分析很有意思9.最后一场舞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德国民众也变得硬气了,舞会上双方反而相敬如宾了,好像之前的侮辱都没发生过一样
我挺希望女主跟着安德烈回俄罗斯的
又是一部在俄罗斯要被禁映的片子。
我看的版本,翻译太差,甚至差到影响理解剧情了。给大家个参考,我用的是风行播放器
中间那段呼麦,和几场戏。
故事是真实的,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在小说最初出版后,经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为无名氏,以保护她的安全。记录了二战的最后几个月,苏联红军进驻柏林的真实境况,里面记录了太多的人性丑陋的地方。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
棒
民主德国的合法性来源比较薄弱不是没有道理的(得国不正)。有文化的女性在哪里都是受欢迎,所以还是要学习一个。中间出现的高加索民歌和蒙古呼麦,神来之笔。女主实在是漂亮。
如果战争赢了就会是另一番光景,施暴者与受害者可能会是身份转变的同一波人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算是被字幕所害吧,那字幕就像是看着画面猜上去的。
126分钟
在一段爱情故事下,展现战争给平民的巨大的伤害!
还是反思,所谓的国家地域人种,看来更像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反人类群体所创造出来的借口,战争就在这些堂而皇之的字眼下蔓延扩张,所以如果世界再次掉入极少数人所发动的战争中,我想很多人也搞不清国家对于人民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再,同样是从敌对立场和女性视角出发,但比<南京!南京!>更意味深长
女主在柏林被占领后,依靠自己的勇敢与身体,俘获苏联指挥官,发展成真爱,但是最终没有跟随对方返回莫斯科,反而挥剑斩情丝独自留在柏林?这故事貌似凄美动人,但是过于理想,现实中应该会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一样被群众侮辱鄙视,哪还能这般为爱情忧伤;好奇德国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最近流行看剧情介绍,看完这片子就不看了,基本要表达啥就明白了。这部就是说,战争与平民无关,无论是发起的,还是被攻击的,平民都是受害者
木有看完… 感觉是喜欢的题材啊… sigh~
战争能够带来什么?痛苦的女人。
在意识形态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客观的故事,同类型题材更喜欢《黑皮书》。
至今看过的最难看的战争片
战争与女性最通俗的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