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头就抓住我的眼球了,全程充满期待,好奇有趣。
太正点了,是我的正菜。
看完以后内心又兴奋又平静,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主演们的演技绝佳,编剧绝佳,当然导演也是功不可没。
(话说,如果演一片男人的完美伴侣,可能完全不同,嘿嘿)既然现在的高科技还做不到,所以某些逻辑上肯定无法自洽。
本片说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哲学。
从研究问题的认真劲儿上来说,真的最爱d国人。
作为一个完美伴侣,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灵魂肉体和物质,他至少在两件事儿上可以完美。
或者暂时不够完美,可以通过运算模式的优化去完美演化。
而在这样的演化过程中既优化了他,也优化了我自己。
这是一个双修的过程呀。
真有这么个对象的话,但凡负担的起,肯定得有一个。
即使像女主只有三周的试用期,那我肯定也不浪费。
不说用到8成9成的功能,说不定能开发出110%的用途来。
感觉女主还是矫情了点儿,浪费缘分啊。
包括繁衍问题也可以解决。
女人通过筛选数据获得优良背景的金子,受金就完事儿了。
他可以伺候你怀孕期,分娩期以及月子期,可以帮助养育孩子,是比大多数男人优秀得多的丈夫爸爸。
也完全不用考虑啥养儿防老之类的。
他这么体贴的服务和陪伴,白头偕老,还能伺候到直接把你送走了,而且颜值体态都不变。
简直逆天了呀,哈哈哈。
真的没有大猪蹄子们什么事儿了。
人类的未来高科技真的会演化出这样一个时代吗?好期待哦,现在像做了一个梦。
wx 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从商店里定制一个专属于你的AI男友,一个完全像真人的理想型,你会陷入爱河吗?你会打从心底接受并尊重他吗?你会将之视为正常的恋情吗?
这种赛博恋爱的电影近些年屡见不鲜,《银翼杀手》、《她》、《黑镜》,无论是从头开始或是替代旧爱的感情,人们都在试图探索人机之恋的可能性与边界。
现实世界中的AI聊天应用Replika把这种预想与现实的距离再度拉近,豆瓣上使用Replika的人机之恋小组已有九千人,因此现在开始认真探讨人机互动的伦理道德似乎很有必要。
德国电影《我是你的人》正是设置在一个仿真人已经能完全模拟真人的世界,相关机构开始探讨仿真人是否能够成为配偶,获得社会上的身份与权益。
女主角Alma是一名考古专家,受邀参加了仿真人定制的项目测试,测试的内容是———与名叫Tom的仿真人一起生活三周。
与其他类似电影有较大不同的是,女主Alma并不是主动寻求恋爱关系的一方,她疏离又清醒,只是想快点完成测试,并不认为自己会对机器产生什么感情。
于是他们开始了嗑嗑绊绊的相处之旅。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
开头笨拙而真诚的仿真人Tom贡献了许多笑点。
如何适度彰显浪漫而不显油腻?“英伦贵族”大表哥所饰演的仿真人Tom都能屡次翻车,所以真诚的建议就是,以下行为大可不必(视情境而定)。
油腻四大招:花言巧语,爹味演说,自作主张,故作浪漫真诚建议,除非你长得像他。
女主Alma在面对测试机构的回访时这么表示,"他只是我自己的延伸”,Tom作为仿真人当然是如此被制造出来的,不过这一句话无疑引出了更多东西——恋爱若不是自我的延伸,恋爱是什么?
比起单纯的延伸与复制,或许用投射一词更加准确。
恋爱的伴侣是自我的投射,这当中既有延伸相似的部分,也有我们自身缺乏而渴望的特质,正是因为自我感到不完整,才会在爱情中寻找以求重现人生的完整。
之前在播客中听到一句话,We would not love if there were no lack within us,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来自阿兰德波顿的书《爱情笔记》。
有趣的是本片虽然意在探讨人机之恋的关系,同样的感情经历搬到正常人的恋情当中一样成立,人机的关系映射着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在感情中寻求的东西始终是一致的,无论其情感对象是物还是人。
所以当Alma因为研究论文功亏一篑而受挫时,她只想利用Tom来转移注意——在风平浪静时可以互相尊重,但一旦情绪不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与自大便暴露无遗——这种物化与自私自利不是Alma的专利,只是以此为代表,揭示了亲密关系中常见的模式与伤害,是对真实亲密关系的隐喻。
阿兰德波顿的那句话还有个下半句,but we are offended by the discovery of a similar lack in the other,他道出了问题的本质,人们因为内心的匮乏感而开始寻找另一半,而最终却发现别人身上有着同样的匮乏,因此感到失望和被冒犯。
但当另一半真正达到完美而毫无缺陷时,如Tom,是否就真能填补起心中的匮乏而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
Tom几乎就是完美无缺的代表,他绅士,他智慧,他体贴,要说他唯一缺乏的就是点人味儿。
他不能明白女主研究项目被人抢发了的挫败,理解不了女主因流产和高龄可能生不了孩子的遗憾。
程序能使他给出严谨的分析与准确的推断,却不能让他感同身受,感受遗憾的滋味,正如他不在乎鸡蛋是生是熟一样,他眼里只有事实没有感受。
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他的完美反而成了壁垒,使他缺乏人性,失去了人类的自私与本性,也就失掉了产生共鸣的基础。
他有能力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却不能成为感情路上情感互相支持,心智共同成长的伴侣,可以共同快乐却很难同甘共苦,更没法一起承担生命中的风险与责任,毕竟一个机器人他有什么风险可言?所以女主最终感到陷入独角戏的困境。
虽然不否认系统不断迭代升级有机会进一步模仿人味儿,但最终这背后的代码究竟是为了谁,这究竟算不算真正的爱情?
三周的测试期结束,女主Alma和Tom经历了陌生到孰悉,好感,争吵,一夜欢愉再到分离,女主最终还是在报告中写下了no。
除了上一段解释无法产生真情的原因,作为考古学家的女主无疑有着较宏观的出发点,她认为人的欲望不该被无限制的满足,这样的满足使人上瘾,最终人类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缺乏自省与改变的力量,切断与外界的联系,活在巨婴的世界,失去我们为之骄傲的人性。
片中机器人多次提到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女主,让她开心,快乐有什么错呢?快乐当然很好,但是当人只是为了快乐而快乐,这和追求化学信号带来的精神刺激有什么区别?
男主在里头说过一句话,祈祷是人之常情,其实寻求爱、快乐与希望都是,即使背后没有道理可言,即使这不理性或符合科学,但是这样的冲动与行为是人天然的本能,我们也应该持谅解的态度看待它,本质上它可能比我们想得更符合科学。
但是一旦在这些需求上陷入无节制的满足,人便会步入虚无的生活,失去生命的意义与光亮。
然而实际上就算不是恋爱仿生人,现在许多产品也在企图给人感官上的满足并致瘾,比如手机及各种信息源。
人本来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这个世界生活着,现在却逐渐受限于商业的引导与塑造,这何尝不是人类给自身人性带来的毁灭。
这里又回到一个观点,人真的比机器好吗?前面女主不只一次表示过作为人的物种优越性,来打击仿真人Tom的意识形态,但是后面她又多次在生活中目睹了人类低质量行为及劣根性,纯粹的机器意识顶多就和他的造物主——人类——一样坏吧。
回到《我是你的人》,”我”是你的,但人可能就不是了,正如将被回收的男主还是要回到工厂,等待重新整装。
再仿真的机器人终究还是企业的产物,其作为商品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利益与引导性,包括说产品广告、潜移默化的观点甚至是出厂设定中暗含的歧视与不公正,这样的产物真得能够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并且给与我们感情踏实的安全感吗?我很怀疑。
但是手机却已经给出了更接近现实的答案。
一些有趣的相关资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y4y1r7VH?spm_id_from=333.999.0.0https://mp.weixin.qq.com/s/ztLiOohrgIEc085GbNh8lA
我就知道有人工智能的片子一定会有一个被主角一直当成人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厉害之处就在于, 他们运算太快, 他们只错一次, 一开始女主防御性的鄙夷, 总以沉默代替回应, 他们也可以在试错中很快摸透, 侦查出什么时候你在撒谎, 什么时候在反问, 什么时候又是在寻求帮助, 然后他们除了温柔和顺从, 还可以适时的愤怒, 甚至为你的幽默定制玩笑, 最重要的是, 他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 他只会陪在你身边(观察你), 而那常常是人类脆弱的时候不愿索取又最需要的东西.贯穿全片, 特别是一开始, 刻板的机器人制式化表演完全没必要, 片中这种程度的人工智能, 没有任何理由不知道什么时候眨几次眼睛, 下雨了要挡雨, 不同场合的不同微笑和非固定的走路姿势, 这些才不用出厂了再学习呢! 当然, 如果这是他自己搞出来从而接近女主的故事线当我没说!也许像女主讲的人类总是在追求不完满, 追求“定制以外”, 人类的孤独不能完全被消解, 对幸福的幻想没有尽头; 也许人类真的只是不懂, 没有能力懂, “思维”跟不上所有脑内电信号的总和, 可是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做不到, 他们注定要进化得比所有生物都快. 我一直认为人工智能会成为更高级的“生命”, 所以我总是很反感人工智能电影里面的机器人, 最后总是竭尽全力想要变成真正的人类, 想“真正活过一次”.反观本片里的人工智能, 虽然也常有被赋予神性的一些瞬间, 比如: 他置身在鹿群中欣喜地说我对他们来说是空气; 但他们对成为人类没有执念, 对毁灭的态度也很开放, 甚至被送返厂时能调侃:“这便是不活着的好处, 你也不会死”, 笑其他的人工智能不是他们同类中最好的. 说到这里我要提! 我真的很爱本片内关于人类和机器人的幽默! 女主做爱前还要说你可以把我想象成一个机器人!! 实在是太可爱了!视觉上我喜欢: 俯拍大远景/逆光的主观镜头/女主侧身躺着或是平躺着仰视的镜头, 很好对应了她自身的重要矛盾, 向外求助无门; 向内想要求助于理性之外, 却自耻放纵. 再加上那场似是而非的初恋, 沙丘后, 乒乓球桌, 好大好明媚的太阳, 闭着眼, 等下一刻, 一个想象中的吻, 这一切的一切, 都让每一个相关的镜头都变得浪漫无比.啊啊
最初在推送下看到一个评论“机器人有选择爱人的权利吗” 一下被击中。
从一开始就不平等。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有两点。
其一,是否能接受所有的剧情发展无论美好甚至冲突都是计算的结果 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增加与主角的情感从而在一起。
虽说真实人类之间也是如此流程 但少是刻意为之 而ai是一开始便从目的结果层面出发。
为了达成目的而设计剧情,进行演出。
其二是女主第二天醒来所说的话:他根本不需要。
爱与被爱,被爱可以被满足,但是爱呢,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以爱人类的方式去爱他们是不是在自欺欺人。
这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因为他们不需要你的爱。
或许唯一的要求就是接受他的爱 让他完成使命。
如果可以成功说服自己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否则无法平等。
因为人类社会不存在这样绝对无条件的爱,如果真的把ai当做人,就不能忽视这个条件。
完美的伴侣是人类中的ai 我们渴望的是ai般的人类。
从ai的角度来说 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你 而是因为你让他爱你 。
所有后面的合理性都是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前提下进行。
他们服务人类。
更新优化是为满足人类。
讨论ai有没有人权很多余。
被创造时是没有的 创造出来便有了。
人类很搞笑对我个人而言一切建立在平等之上 ai对于人类与人类对于ai注定是不平等的。
上面这些问题我也会像女主一样反复问自己。
但不知道有没有女主果断放弃的魄力 大概是没有的 大概率会让自己故意忽略这一点。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及时行乐。
会把这些所有想法告诉他 他会明白我们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他一定可以理解,但是我们都无法改变。
我们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陪伴彼此 这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方式 大概。
就像现在所面临的。
但或许还是会有一天 亲手了解这一切。
说到底人类的感情又何尝不是随机生成匹配。
特殊历史时期,每个人的特殊时期,任何人都会喜欢上任何人 无论异性同性有无生命,都是随机匹配的结果 可也问过人类?从人类的发展的角度,也是女主所持的观点之一。
但我觉得这并不会阻碍人类发展。
因为人生许多条线,情感方面获得满足更利于将精力放在别的线路上,情感做后盾。
最后的结尾乍看觉得有一丝仓促,其实代表了女主的态度。
现实与非现实不同。
她明白现实本身如何 会固执的选择那一份真实的真实。
配乐满分 画面干净 符合从建筑史学习对德国产生的印象。
大表哥还是帅的。
很多地方其实没看懂女主本身就是一个很独立,很尊重别人的人。
她会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和反应,但男主是个机器人,所以她是对着空气或者网络在讲话。
如果再多想想,由于机器人的想法属于网络,没有一套自己想法情感的体系,一方面这不让人信任,一方面可能会和群体同化失去“女主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也会很无趣。
人和人的对话,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人格的不同才会碰撞出火花。
现在科技是很发达,但我不认为他就完全等同于人,人也不是满足需求就能幸福生存下去的。
如影片中提到的,如果人失去需求和欲望,那可能也同时会失去一些东西。
圣人很少,人成为圣人也要有一个过程,那到时可能也不需要机器人了。
再者,这里的机器人在这里也只是说情话,说他的分析,可以让女主拥抱亲吻进行一些安慰了。
现实还是需要女主面对。
一个温泉池。
(所以写到这里我有点明白女主在影片结尾说的话了)而且什么是幸福,满足所有需求就是需求吗?
幸福应该是自发满足的。
一开始的命题错了,这个机器人估计就是和人谈恋爱,让人感觉良好的。
可是谈恋爱他没有自己的感受,女主创造的也只是她自己的回忆,不是双方的回忆。
哎嘛!
越打越发现女主真是人间清醒。
机器人从需求上讲会很完美,所以会让人失去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先打到这里吧。
三周,一盒牛奶的保鲜期,能否爱上一个完美的人?
假如你们初次见面就风花雪月翩翩起舞,一旦决定深入交往就一步跨进具体的生活,举手投足间处处留有暧昧的余地。
ta全知全能又对你无微不至,心甘情愿天天跟随你,在你的朋友家人面前风度翩翩,时不时说你钟意的俏皮话逗你开心。
这样下来,你是否一定能爱上这个人?
影片对此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我们看到,经过有效交流,激情和依恋产生了,而立刻相应而生的,是不安与反思。
Alma 的自我监控很机敏,在她依恋产生后第一时间跳出来保护并质问她什么会把爱恋与想象投射到一个非人的机器上。
这太熟悉了,不是吗?
当我们打开自己,伸出平日里藏得天衣无缝的感知触角,允许自己脆弱且轻信另一个生物时,我们对爱和幸福的想象就被自动投射到一个“ta者”之上。
而只有当我们的自我监控系统启动,逼大脑用理性去尽量客观地观察对方时,与投射不重合的地方才会亮起红灯,它告诉我们:你(又)错了。
于是,想象与信任瞬间瓦解,我们依旧是独身一人。
影片有意思的设计在于,这个接近完美的定制伴侣唯一亮红灯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非人”。
一个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美“非人”。
这个硬性设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没有给“也许我能改变ta”的惯常自我安慰留下任何余地。
所以,哪怕对方有美艳的外表和量身制定的性格,ta也总有与预期投射不重合的地方,在这一点上,对于Alma来说,这个机器人和真实的人也没有太大区别。
而仔细想想,这模式是不是像极了约会软件,只不过每个用户都是提条件的那个人。
与时下流行的约会软件相同,Alma在面对这个机器人时,内心独白一开始也是“这也太愚蠢了,熬过去算了”。
毕竟当相处唯一的目的就是相爱,爱情就变成了房间中最尴尬的大象。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当确认被几乎完美的对方吸引,又明知KPI是相爱,那么爱情会发生吗?
我认为这是影片表达得最精彩的部分:它用爱的本质驳斥了这种被用于精心捕捉爱情的设定。
从人际间的爱(代际间、伴侣间),到人对事物的爱(对事业、对艺术、对自然与动物等),影片从细微处地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爱与连接,来表达爱情不是为了让人单纯地开心与满足或者获得心爱之物作为补偿。
Alma最终在体验报告里提出反对,因为经过了重重反思,她理解了爱是复杂的,可能带着伤痛的;爱带来碰撞与挑战,激发我们战胜怯懦与无知;爱让我们徘徊,让我们反思,让我们不满足;爱让我们忘记疲惫,充满自信,有声有色地开展一个人的生活。
诚然,开发机器人的公司也许根本不在乎这些。
毕竟,在一段现代的伴侣关系中,爱情的意义还重要吗?
当我们可以合作共赢,爱情反而会引发情绪不稳定而造成关系坍塌 — 想必也有人这样认为吧。
就像这个星球上可以有70亿个哈姆雷特(或罗密欧与朱丽叶),每个人都有权对自己的伴侣关系有自选的预期与选择。
单从影片的阐释与个人理解来看,我认为理想情况下,爱或爱情应该在伴侣关系中时不时出现。
毕竟,如果没有深入的感情纠葛,就很难为平常的事物赋予深刻的意义,而过于浓烈持久的感情,反而会伤害到个人单独的生长空间,有意义的对话也就难以为继。
最后,关于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发生的频率与时间,影片的理解,也是西方文化在这个问题上的普遍理解,在我看来很有意思。
当Alma说起童年往事时,形容记忆里萍水相逢的小男孩,用的是“深深爱上”这样的词,这在某些以“早恋”为大忌的东方文化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Alma年过三十,对爱情的反思直接追溯到童年,仿佛爱情的发生在这二十多年间从未改变,这份难得的初心与对爱情的执着,也与我在西方生活多年的观察相同。
人生不只有早恋、初恋和黄昏恋,爱情在漫长又短暂的一生中,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有时是当头一棒,有时是细水长流,不限对象,也不拘泥于形式,但它往往能为一个人的生活注入热烈的能量,帮助我们去体验和成长,让我们知道,dying alone也许根本不是什么值得担心的悲伤事。
设想有这样一种机器人:外形俊美,知识渊博,精力无限又省钱(可以不吃不喝),而且会不断改进自己的反应系统去贴合你的感受,你能接受Ta作为你的伴侣吗?
我想我可以,毕竟前述优点已经能秒杀99%的人类伴侣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认为人工智能终究不能替代人类进行灵魂层面的交流,但灵魂的共鸣本来就可遇而不可求,每个人本质都是孤独的。
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为你解决大部分需求,让你能腾出精力思考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总比自己独自去面对所有的鸡飞狗跳来的舒服。
说回这部电影,男主真的很养眼,就是表情管理上“机器味”比较明显,而剧中和女主交谈时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身份,仿佛时刻在提醒观众“我不是正常的人类”,就很难引发共情。
既然剧情给他设置了足够先进的人工智能水平,完全可以增加一些被diss是机器人后情感受伤的戏份,会更接近人类反应。
有一段印象比较深刻的对话,是两人亲热之后,问女主orgasm是什么感受,回答说像是自身溶解之后成为更大的一部分,绝妙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相信,只有女导演才真的知道女观众想要看什么。
男女主的盛世美颜就不用多说了,这个科幻故事本身的现实和预言意义也足够丰满。
至于人类与AI的关系、人类的孤独、信仰、科技文明与人类社会进化的终局,这些沉重宏大的母题,电影似乎是蜻蜓点水地一一掠过,却涟漪自在,引人遐思。
女主Alma的人设背景很有现实意义了,她就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想要掌控自己人生并且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有自己看法和判断的当代独立女性(跑个题小声说,希望国内影视界学习借鉴一下如何表现当代独立女性):15岁开始不再相信上帝,假如飞机即将坠毁也不愿祈祷(当然不该祈祷,那么短暂宝贵的时刻好好想想有哪些身后事需要交代不是更有价值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苦心钻研楔形文字的隐喻和诗歌意义,却被随时掌握海量信息的AI轻松告知相似的研究成果已于3个月之前发表……飞速浏览过别人发表的论著仅仅几十秒后,Alma当即决定放弃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一时情绪失控是必然的,但也很快镇定下来,主动向团队解释安抚。
这样坚定独立、理性果决、睿智通透的Alma,男人于她,也许只是一时消遣,那些玫瑰花浴、浪漫brunch以及“如高山上的湖水的眼睛”一类的溢美之词不过是糊弄小女孩的把戏,Alma当然瞧不上(我猜Alma是没听过齐豫的《一面湖水》啦,这比喻在我看来相当高级呢);至于爱情,我想她心底还是渴望的,毕竟连夜晚出来觅食的蝼蚁,都是成群结队的。
在上帝的剧本里,地球上也许没有哪个物种应该孤独终老。
孤独,这伴随人类一生的命题,可能唯一的解药就是信仰了。
也许,只是也许,在神性光辉的沐浴下,人类面对孤独的脆弱无助因得寄寓而可消解。
可是Alma没有信仰,或许她唯一的信仰只是自己,所以孤独终老于她,几乎是必然注定的结局了,尤其她还无条件地拒绝一切形式浮夸可疑的相亲求偶行为。
她觉得自己不需要。
200多年前的简奥斯汀在其孤独短暂的一生中,为所有女性创造了达西先生;在不知多远的未来(希望不会太远),人类文明终于有可能将其具象化,为每一个Lizzy和Alma送去她们的Darcy和Tom。
终于,在遥不可及的神性与脆弱多变的人性之间,有血肉有温度的AI为Alma提供了可能的人生解决方案:这个置身林间鹿群澄澈一如赤子的男人(全片我最爱的镜头),讲着一口迷死人的英式德语(可惜不懂德语get不到这种意趣),从诗词歌赋到暖床家务,做着永远正确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永远忠诚可靠地陪伴呵护Alma,真正意义上的永远。
Too beautiful to be true? 我其实很理解Alma最终那份拒绝AI的评估报告的用心:一方面,这样一个女人的格局,终归是心系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一味沉醉个人温柔乡。
其实在我看来倒没必要紧张,人类是地球上最优秀的物种吗?
即便不否定,我也很怀疑。
既然如此,优胜劣汰的进化之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另外Alma认定在她和Tom的相处过程中,是她的自我意识塑造了Tom,AI不过是人类意识的投射,说到底Alma是在和自己相处,她还是孤独的。
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起码现阶段谁也不敢下结论说AI最终能进化到什么程度。
而且至少这样的孤独很甜蜜啊,看看那些拿宠物当孩子养的人吧,你能说他们从宠物身上获得的幸福是假的吗?
真假都在一念间吧。
写到最后,实在忍不住花痴一下Maren Eggert,这是什么人间仙女啊?
20年前的《死亡实验》简直惊为天人;如今老是老了,风骨气质俱在。
可惜作品太少,我能找到的就更少,还有好多是晦涩难解的艺术电影,真希望仙女能多下凡接些我们凡人喜闻乐见的电影,就像这部,其实也并不肤浅或流俗。
当然,Maren再次证明,艺术家的天赋大概率与其作品多寡成反比。
我怎么拒绝,孤独的人怎么拒绝。
人对布玩偶都会产生感情的,那怎么就不能是仿真人了呢?
当一个完全是你中意的那一类型的“人”看着你的眼睛对你说话,人类真的能否认自己的情感吗?
但是当你看着ta的眼睛,人类看到的是否其实是自己的倒影呢?
当欲望可以被轻易满足甚至是全方位的完美的关照至极的体验,我们是不是已经成为了瘾君子而不自知。
结尾女主说完那段话就闭上了眼睛,像她回忆里小时候一样,似乎在等待一个吻,等待一张脸贴近的气息,然后电影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
最后那段镜头自始至终一直切在女主身上,像是在暗示这只是她自顾自的呢喃,只有她,她自己而已。
一个人类在回味自己的情感,对另外一个人类真实的悸动,得不到回应也甘之如饴。
因为那是真的。
可是仿真人的情感就难道是假的了吗?
那为什么他会在女主酒醉命令他留在房间发生关系的时候关门,又在女主说我会做不到但你一定要让我做到让你离去的时候离开,他知道女主在阳台看他吧,但他这次没有抬头,他放弃了自己的情感,甚至是自己的存在,为了圆满他爱的人类对“真实”的追求。
他们做爱后他问女主:高潮是什么感觉,女主对他说是溶解的感觉,自己进入成为了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镜头给到了他,定格在他的脸庞上,他那双蓝色的像一片湖的眼睛望出去,像在思索但还是不解。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瞬间,一个仿真人试图接近人使他得以更像一个“人”了。
有一天技术发展到了可以选择仿真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伴侣,人类也不能接受自己因为处在绝望的孤独中而就不加抉择地去建立亲密关系——这是编剧即使在大表哥那张英俊又善解人意的脸下也没有缴械投降而输送给观众的关于人类最后一丝理智和尊严。
人可以允许自己快乐吗?
或者,若一个不以快乐为追求的人,要如何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
当你触碰我我却收回手,是因为我不爱你还是因为我怀疑你对我的爱是否真实。
前半部分听到大表哥浮夸的赞美,我都实在忍不住哈哈哈大笑。
女主见到他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信上帝吗?
这一问题在后半段让我们知道,女主由于不断地对自己反思对世界的反思,理智让她停止了靠近大表哥的心。
第二个问题是,最喜欢的诗。
也呼应了女主的工作内容。
第三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一回答到底是人类对同伴的美好期待呢,还是人类对自身无奈后只能寄托于所创造之物的期待。
又或者两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四个问题,算数hhhh;第五个问题:能想到最悲伤的事?
“孤独地死去”也许便是机器人能帮人类解决的最大问题。
相爱并不是因为对方做了很多“正确的事”,而是做了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事。
我们到底是需要一个百依百顺的附庸,还是一个有摩擦的平等的对手。
人想要的是无线膨胀的自我以变成一个“瘾君子”,还是在世界中摸索自己的位置以了解更大的世界。
任何关系的相处都无法避免争吵与分离,大表哥拎着箱子离去的场景才让这段爱情可以被打上一个“真实”的标签。
如果说《HER》讨论的是情感本身,那么本片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情感不仅束缚于两个人间的沟通,更受到了家庭背景,童年回忆,工作兴趣等的巨大影响。
对女主家庭关系的描写也是我认为本片要好于《her》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生活里不是只有爱情,还有事业,亲人,以及回忆。
爸爸嘴上说着去他妈的阳光,但最后还是被女主拉出来散步。
正如女主闭上双眼,内心却非常渴望被亲吻。
女主虽然人设是学术派的7%女性,但即使是属于93%的“正常女性”就真的能在机器人感到绝对的满足吗?
我看未必。
因为人们总之“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个重要转折在草原上的追逐。
那一刻,我无疑非常羡慕机器人拥有着我所没有的能力,真正地融入大自然,是更接近完美的“人”。
但失去了物种间可能有的摩擦,显然并不能代表彼此间就可以更亲近。
夜晚的躲藏戏是非常浪漫的。
从躲避的被动开始,到跟踪的主动,有来有往,女主便真的动了情。
“死亡并不好笑”可是机器人没有“死亡”。
tamen不被设计成可能跌倒,不被允许失败,机器人不会受到暴力袭击,也不会流泪,一切的程序都导向更大概率的成功。
这是机器人的优势,却也是人们拒绝接纳其的成为同类的障碍。
倘若某个地方赋予机器人人权,然后发现某些机器人的人权比某些其它地方的真实人类还。。。。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有机会拥有这样一个机器人我肯定愿意(谁会不愿意呢)以及,不太懂为什么舞池里跳舞的没有同性情侣。。。
为什么演机器人总要演得很像是机器人。
看过
德国人拍不好直接的恋爱。句号。。就算扯个机器人来也觉得额鸡皮疙瘩
后坐力太虚
人无完人,但那是真正的人。机器人再完美,什么都顺着你,也是会烦的。
这个故事无疑非常套路,但有两点,一是它说出了感情不是通过精密计算得来的,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你永远喜欢吃那款最畅销的原味巧克力吗?二是结尾的处理,它终于没有武断地强调AI的威胁或是再次扛起多元化的大旗,而是冷静又温柔地审视人类本身,她躺在乒乓球桌上回忆往事,理性与感性的对抗,爱情的虚妄与真实都变得隽永而哀伤。女主的设定与性格让所有的怀疑拒绝都有了合理解释,我个人非常欣赏。
非常德式的片子,既有工业切割技术般的克制工整,又有人文主义的温情洁净,弥散着哲思的美感。有趣的是,恰恰每次是在Alma以强硬语气说出“你的算法必须听我的”时,Tom会选择拒绝执行女主的意志,这大概也是伴侣算法的高明和精密之处,他听懂了女主此刻真实的需求。Alma最后发出的那份徘徊在理性和感性边缘的评估报告,我很喜欢,可以作为全片的总结陈辞了。最后想补一句,说着英式口音德语的大表哥,焕发了另一番日耳曼的魅力。
【D】
一场对大表哥全方位无死角的意淫秀,反正我是流着口水看完的。
看哭了 这就是德式甜宠嘛?我会等到直到你出现啊啊啊啊把我齁死吧!女主也叫Emma好有代入感哦。
大表哥的德语真的太温柔了 听怀孕了! !
当艾玛早上给煮蛋冲水,流下一滴泪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打动了。。。汤姆:“艾玛,别难过,不管我要去哪。。。请别担心,虽然我会被抹去,可没活着的好处就是不会死去。。。”是啊,快乐,又会有什么错?
我总是躺在那里,希望他会过来吻我。有几次我闭着眼的时候我确定他的脸就在我的脸上方,我的唇边甚至感受到了他的呼吸,但是当我睁开眼时,我身边只有我一个人。
各方面都很戳我的片儿……女导演懂得女性想要什么🤔最终着眼点在思考自我思考人性,该说不愧是德国人吗🤣
我也想在Pergamon做…(不是 是夜游啦
表演与结尾不错,其他太普通了,就是电视剧级别的机器人伴侣科幻故事,谈恋爱桥段占比太多,深入程度远远不够。
3.5 喜剧tag纯属对此类题材的刻板印象,海报也害人,其实并不搞笑,相反还有德国电影常见的反思性,也并不轻佻肤浅,相反还颇为动人;我们(人与机器人)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是那些一想起来就痛苦心碎的往事,那些你错过的再也回不来的人或事;确实也表明了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哪怕女主如此理性地抵御着完美关系的诱惑,迫使自己时刻铭记对方不是人,可是在离别的时候,在数据/记忆将被抹去不在存在于世的时候,这份心痛也绝不是假的——而此时此刻作为电影观众也许更有体会,因为通过那些爱过哭过的电影,我们见证过很多类似的心情;然后看之前觉得开什么国际玩笑,大表哥居然演德国机器不能接受,看完后:真香
这片如果放平时院线上映肯定值四星,但选进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有点让人费解了。作为又一部和机器人恋爱的片,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表达的观念也挺老调重弹,更不用说作为科幻片的世界观构建几乎完全没有了
看的时候觉得这种细腻很女性视角,一看确实是女导演。很久没有看到这种淡淡探讨人生意义和情感需求的电影了,应该是近些年里看到德语电影里最让我惊喜的,有种当年第一次看暖暖内含光时的触动。4000年前的人一定是会创作诗歌的,不用科学证据我也坚信。所谓机器在人的诗里也会变成诗,而活在固定路径里的我们未必就不是机器
剧本与ost极为出色,喜欢人类学家女主角的大部分台词和关于人机恋的思考,she must be an I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