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情系海边之城(港)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卢卡斯·赫奇斯,米歇尔·威廉姆斯,C·J·威尔逊,凯尔·钱德勒,卡拉·海沃德,格瑞辰·摩尔,泰特·多诺万,埃里卡·麦克德莫特,希瑟·伯恩斯,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

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7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8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9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0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情介绍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饰)是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伊(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饰)去世的消息后,李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 es 饰)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很显然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但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原来,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他的过失使得三个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兰迪(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亦因此而离开了他。此次重回故乡,李再度见到了已经再婚并且即将做妈妈的兰迪,与此同时,帕特里克那失踪已久的母亲艾丽斯(格瑞辰·摩尔 Gretchen Mol 饰)亦联系上了帕特里克,希望他能够成为她的新家庭中的一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后的交易风的秘密终极贱靶排球少年:VS“不及格”13月的女孩女族长北海屠龙记神犬出击偶像活动Stars第二年敷唤爱情,要有伴!憨豆先生的圣诞节悠久持有者:魔法老师涅吉2唐顿庄园2假行家彩塑男孩告白实行委员会:我于此刻恋上你狗十三物物语Part2恋爱与友情之间Special兄弟之仇青春须早为米芽米咕人妄想少女MOMO拼了巴黎小情歌黑风计划单身男女2望海的女人骆驼言伊松镇

《海边的曼彻斯特》长篇影评

 1 ) 海边的曼彻斯特:比夜静,比海深

公众号:九尾黑猫的时光之尘 LadyinsatinFilm清澈的女声在半空跟着海鸥一起滑翔,大海失去了颜色,舒展开成为天空泛白的倒影。

李•钱德勒始终带着平静、倦怠的面孔,枯萎后蜷缩的头发,不知望向哪个时空的眼睛,犹如悬浮在水面上的一团云雾,随着斜风细雪。

拍打着匆匆行人的肩膀。

《海边的曼彻斯特》正是以这种难以察觉的哀伤,一点点吞噬了每一颗为之驻足的心。

你会发现,即便记住了那些人生哲理,学会了如何具备勇气和学识,我们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一、今夜我只想一个人沉默肯尼思•洛纳根在创作这些故事的时候,一直有这样的幻想——他想象自己有一个女儿,然后她因为意外去世了。

他无法接受她逝去的事实,只一心求死。

他知道这么想很可怕。

不过,不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都有一种追求不幸与苦难的本能。

这帮他们在无形中丈量着世界的深度,力求从这混沌中寻找些答案。

就像是电影一开始,克劳迪娅•玛丽号轻巧的行驶在海上,李问年幼的侄子帕特里克,如果前往一座孤岛,他会带谁。

人们喜欢问有关于荒岛的各种问题,他们想知道,去了那里你会带哪本书,想见哪个人,反复哼起哪首歌。

孤独就像是夜幕,只有当它降临,你才能看到阳光下掩映在心中的星辰。

李是属于过去的人,却被困在了当下。

他本可以悠闲的和哥哥钓鱼,肆无忌惮的大笑,凌晨两点与朋友打球,同心爱的女人把床摇得咯吱响。

他会是个平凡但又快乐的曼彻斯特人,人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难以遮掩心中的好奇、同情或厌恶。

搞不好等女儿长大了,他也得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跑到她房间查看她是不是和男友有什么越轨行为。

可是如今,他却被困在这里——波士顿一个家徒四壁的洞穴中,宛如人间棺木。

他还没有被死神接走,但是他的灵魂已经成为清冷空气中的一缕白烟,轻轻吹散了。

世界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在他身上绵软无力的消失。

他负责周围几栋房屋的修理工作,比起和人,他更懂的怎么和那些没有生命的家具打交道。

房客们在他身边喋喋不休的叙述着自己琐碎的生活,他们微不足道的烦恼。

他们富有生命力的活着,相比之下,李的沉默让他的时间看上去停止了。

他尽量不说话,每说一句就会让他退到离世界更远的地方去。

他的日常宛如一段不断重复的乐章,修理洗水池、铲雪,叮当;换灯泡,铲雪,叮当;对房客出言不逊、铲雪,叮当……一样的主题,总是没有完结,就像是《土拨鼠日》里被迫不断活在同一天里的比尔•默瑞。

只不过他不想改变什么,甚至也懒得去死。

影片细致耐心的堆砌着这些生活细节,慢慢让观众融入李的生活,和他一起乘电梯,一起开车,看着冷批萨在微波炉里加热,等待他生命镇痛的袭来。

二、音乐是你不断回头的身影李的安静被一次酒吧的寻衅滋事打破了,就像沉默的河流终于冲破了铁丝网。

两个聊天的男人不经意看了看他,这一眼却恰好落入他内心的暗流。

他不紧不慢的走过去,像旧识一样搭着他们的肩膀,然后出拳像闪电。

对李来说,慢慢瓦解的安宁,犹如泄露的瓦斯,是一个巨大的深渊。

但丁在地狱的门楣上写道:“由我进入愁苦之城,由我进入永劫之苦”李的哥哥乔死了,充血性心脏衰竭。

他麻木而茫然的听着护士吐出那些话语,努力理解字面的意思。

护士同情的向他表示哀悼,想要拉住他的手,他像是受惊的贝壳,机械性的把手缩回了口袋,以此阻挡来自外界的一切伤害。

他的眼睛是失落的潮水,不断退回大海深处。

他和医生聊了家常,在冰冷的停尸房拥抱了苍白的乔,一心想着怎么安排后事,去学校通知帕特里克。

没有哭喊,没有煽情。

李通知帕特里克的时候,镜头远远的张望,远得他们就像是这个世界上孤苦无依的两个人。

叙事中不断有许多闪回,看似杂乱,其实像音乐一样细致严谨。

那些闪回组成了李的记忆。

我们一直不自觉的拿着他脉络复杂的内心地图,按图索骥。

他总是想起和哥哥还有帕特里克一起出海的日子,他们聊起鲨鱼,帕特里克咯咯的笑着。

海鸥在上方拍打翅膀。

然后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他的三个孩子。

他们说着无意义的琐事,享受纯粹的快乐与幸福。

窗外有狗在吠叫。

说到贝瑟尼医生,镜头就切到那日他们在医院,医生告诉他们乔只有5到10年好活,乔的妻子伊利斯神经质的冲出病房。

帕特里克说想要去找许久不见的母亲,画面就回到两兄弟带着孩子回家,酗酒的伊利斯在沙发昏睡不起的景象。

看遗嘱的时候,李发现乔委托自己作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他突然变得局促不安,仿佛猝不及防的被推进地狱门口的荆棘丛。

他没法做一个父亲。

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父亲。

如今,他的秘密无从遁形了。

在阿尔比诺尼悲剧性的“G小调慢板”中,我们看到了李与世界诀别的那一天。

他不记得任何声音了,除了妻子绝望的尖叫。

大火烧了一夜,他怔怔的站在那里,死死抱住手中超市的购物袋,仿佛它是溺水人的求生伐。

1961年,阿伦•雷乃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用过这段乐曲后,它出现在近30部电影中。

关于这段音乐到底是从德雷斯顿的废墟中觅得,是巴洛克时期残余的画卷,还是二十世纪作曲家贾佐托的谎言,都变成了隐身于古老城市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不过这都无损于它动人心魄的美。

毛姆这么评价这种美:“是一种奇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

”正是这种历经折磨雕塑出来的感知奇观,才能让听到它的人都得经历一番心灵的冒险与苦难。

而这种苦难对于李来说,太过于残酷。

凌晨两点他去买啤酒,不记得有没有把防火板放回去。

他的生命在大火中化成灰烬。

在警察局,他灵魂空洞的诉说着这些。

他拿起枪,想要结束这一切。

曼彻斯特冬日里。

飞雪的心,无家可归的海鸟。

洛纳根的配乐总是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它不只是参与者,更是讲述者和旁观者。

他在上一部作品《玛格丽特》中采用了贝利尼的《诺尔玛》和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中的片段。

电影围绕一名17岁的女孩丽莎在经历一场车祸后的挣扎所展开,她的世界轰然倒塌了,只能通过荒谬的行径试图找回心灵的平静。

在影片的最后,在忧伤的咏叹调中,她和母亲相拥哭泣。

丽莎和帕特里克都是典型的青少年,他们聪明、叛逆,目空一切,但他们的才智又不足以让他们应对生活掀起的惊涛。

当他们第一次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那便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悲剧。

而正是歌剧放大了这种细腻的人类情感。

洛纳根的电影从来都不是宗教性的,虽然李一家人都是基督徒,酗酒的伊利斯最后变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

但这都是因为“如果他们生活在那里,就会是这样。

”乔的葬礼上,电影用了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中的“田园交响曲”。

剧中讲述了弥赛亚的预言,耶稣的死亡与复活。

在洛纳根的第一部作品《你可以依靠我》中,一开篇的葬礼上,就用了巴赫“马太受难曲”中的“咏叹调”。

让悲伤的时刻蒙上了一层圣光。

“我愿把心献给你, 我的拯救,我愿沉于其中; 我愿自己全然浸没于你。

啊,如果这世界容不了你, 仅仅为了我,你就要比天地更广大。

我愿把心献给你。

”——《我要把心献给你》他的电影里总是有葬礼,有死亡,有活在悲伤中无以为继的人。

洛纳根讨论死亡不是从宗教层面,而是更细微的生活纹理。

悲伤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不只是脸上蒸发的液体,是李唯一的家当——三张照片,它们就像幽灵一般活在他身体里。

悲伤是帕特里克对生活无休止的反抗,他通过玩世不恭向生活挥动拳头。

悲伤是李靠在沙发上做的梦,他的女儿问他有没有看到自己身上在燃烧。

星星燃尽了那个夜。

帕特里克问李,为什么不能留在曼彻斯特。

他说:“我受不了这样”。

也许,有些人能像最后出现的那个男人,讲起自己的父亲多年前,在一个平静的日子里出海,再也没有回来。

没有风暴,没有音讯。

也许,有些人勇敢的继续生活,带着伤前行,就像李的前妻兰迪。

她说她的心永远都会破碎不堪,但她不会沉沦。

也许,人们会重述一些陈词滥调,时间会治愈一切,生活还是要继续。

在葬礼后没多久,帕特里克就和朋友争论起《星际迷航》有多经典。

但是,也有一些人会像李一样,走进心灵的深处,再也走不出来。

他无力抵抗这种痛苦。

对家人的爱是他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

不管他多么混帐,乔还是给他温暖的拥抱。

不管帕特里克怎样出言不逊,李还是会默默陪在他身边。

李并不软弱,他有尊严的用自己的方式去继续爱着这个残缺的世界。

电影的结尾处回荡着马斯内温柔婉转的《天使》。

在经受了命运狂暴的洗礼后,李和帕特里克又坐在船上钓鱼了。

他们行驶在海上,而海仿佛在很远的地方,安静得像天空。

没有海鸥的叨扰,没有阳光,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三、城市依然沉睡,而我已经醒来夜是永无休止的回忆,海是一望无际的孤独。

在洛纳根的镜头中,有大量的空镜,勾勒出整部电影冷清、忧伤的基调。

灰沉沉的水面,停泊的船坞,缓慢摆荡的漂浮物,石岩上白色尖顶的房屋,日落中昏昏欲睡的海岸线,鸟群躲避着飞来的雪花。

用他的话来说,音乐或者风景都不完全代表着“故事中的人类元素,是不管发生什么,世界上的美依然发生在我们身边。

有时候,它们无动于衷,有时候,以某种方式温暖着我们。

”大海忠诚的记录着李与乔快乐的时光,也在他与帕特里克因为乔的葬礼争吵的时候,站在不远处冷眼旁观。

浪花不断堆叠着回忆与时光。

只有在空无一人的海上,没有车流,没有街道,没有拥挤的房间,瘦削的枝桠,李才又一次的笑了。

洛纳根只拍过三部长片,其他时间都在写剧本或者做舞台剧。

上一部《玛格丽特》因为长达3个小时而迟迟无法上映,迫不得已剪到两小时十分钟。

即便是独立电影,人们也希望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人或者家庭,最好是韦斯•安德森式的光怪陆离。

所以,当看到洛纳根简单、生活化的场景,总觉得会抓不住重点,似乎电影中充斥着“无用的细节”。

他喜欢拍摄在纽约街头行走的女孩,喜欢记录行驶在山间的大巴车,在不断膨胀的海浪上一言不发的人。

你会看到世界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许多在拍摄过程中意外发生的事情,洛纳根没有选择掩饰它们,而是真实的呈现出来。

有一幕是急救人员将兰迪的担架抬到救护车上。

下面的支架在收起来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洛纳根忍不住问他们要不要练习10分钟,他们连忙说不用。

然后,摄影机转动起来了,他们又遭遇了同样的麻烦,花了比之前更多的时间才弄好。

而正是这种失误,加深了李那一刻的悲伤与不知所措,还有他和兰迪之间再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洛纳根镜头中的人生总是不完整的,父亲或母亲的缺席,性格的残缺,人物的浮沉与挣扎。

留在波士顿是李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可是就算他逃得再远,他也逃离不了自己,忘记不了大火咆哮的黑夜。

洛纳根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希望是个过于强大的词汇”。

也许我们可以做得的是,不那么绝望的,与我们经历过的快乐与悲伤一起生活下去。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更多文章请关注个人公众号http://mp.weixin.qq.com/s/lxFvrNcGLrQtFOGZsaP3zw

 2 ) 【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主基调是冷色调,铺天盖地的雪,呼出来灰蒙蒙的冷气还有走不出痛苦的的Lee。

其实整部片子都是比较抑郁,看完也没有看到传统的happy ending,所以才更真实吧。

就像一篇豆瓣影评所说的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共存的。

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经挣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但一样的是,都带着一身泥泞,继续前行。

 3 ) 含蓄而富有张力

李·钱德勒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波士顿无休无止的做着各种杂活。

但这似乎只是他为了逃避过去、隐藏悲痛所找的借口,甚至当收到挚爱的哥哥乔因心脏病发作而去世的消息时,他严肃阴沉的脸上也没有增加更多的悲伤。

在他回到摒弃多年的家乡曼切斯特后,发现自己被指名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

李·钱德勒不愿搬回这个有着太多回忆的家乡,而侄子帕特里克则不愿抛弃他的生活与朋友,跟李远走他乡。

这部电影是纪实风格的作品,故事本身和演员的表演,本身就具有足够张力了。

在某些情绪释放最强烈的时刻,我们从氛围与表演中,可以感受得更为真切。

这样一个故事,固然无法令观众放松,但它有另一种“释然”效应,它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4 ) 当与世界失去连接

我们都需要在关系中治愈自己Lee在朋友散场后,点着壁炉用以取暖。

之后他去便利店买东西,在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发现房子烧着了,因为他忘记放壁炉的栅栏,一根木头蹦了出来。

只有妻子获救,他看着警察包裹三个孩子的尸体。

之后他去警察局录口供,因为不违反法律,所以他被放了出来。

这是悲剧中客观事实的部分。

Lee在朋友散场后,他回到楼上,发现孩子们的房间太冷,但因为妻子会被加热器弄得鼻子干不舒服,于是他点着壁炉用以取暖。

之后他去便利店买东西,在回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发现房子烧着了,因为他忘记放壁炉的栅栏,一根木头蹦了出来。

只有妻子被救了出来,他看着警察包裹三个孩子的尸体。

他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妻子痛苦万分,他想去安慰,但妻子别过头去,完全不理他。

之后他去警察局录口供,眼中充满了悔恨,绝望,悲伤与内疚。

但因为不违反法律,所以警察告诉他他可以走了。

他不能相信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的惨剧而自己却不用接受惩罚,他在出去的时候,趁机抢到一名警察的枪,企图自杀。

这个是完整的故事。

Lee的妻子作为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而且她完全没有参与到整个环节,她自己也经历了火灾带来了伤害,所以她就成了完全的受害者。

而其丈夫作为那个引起这个灾难的人,而且作为她在世的最亲近的人,自然地,就成了恶人,即她通过咒骂发泄痛苦与悲伤的对象。

Lee的妻子也只看到了第一个故事。

而后二人离婚。

妻子恨他。

妻子与他后来碰到的时候,告诉他说自己很对不起当时完全没考虑到Lee的感受,她只知道自己心碎了,但却未意识到Lee的心也碎了,Lee也非常悔恨与痛苦。

她意识到了第二个故事,但Lee却不愿意与妻子和解。

Lee在睡梦中梦到孩子,孩子们说爸爸,我们为什么在燃烧?

他觉得孩子们在恨他。

Lee的妻子以及孩子对他的恨反应在Lee的身上就是他感到愧疚。

他觉得自己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感到深深的自责。

他自己也只接受第一个故事。

但细看这个灾难,Lee的做法的初衷是照顾自己的孩子与妻子,这个灾难的本质是意外,如同警察说的谁都可能犯的一个错,并不触犯法律,所以于情于理,在最初的内疚之后,他都应该原谅自己。

但是如他所说,他做不到。

事故之前,Lee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但因为这个事故,他失去了这两个身份。

物理层面上,孩子们遇难去世,他不再是一个父亲,与妻子离婚,他不再是一个丈夫。

但心理层面,他觉得自己害死了孩子,他无法原谅自己,于是内疚在他心里与死去的孩子形成了一个连接,他还是一个父亲,愧对孩子的父亲。

对妻子的内疚也形成了与已经离婚的妻子的一个连接,一个愧对妻子的丈夫。

在失去物理的连接后,心理的连接让Lee在心理感觉依旧处在家庭的关系之中。

电影中Lee的妻子痛哭,想与Lee和解,但Lee却吞吞吐吐不愿意,只想逃离。

因为一旦与妻子和解就意味着他不再亏欠妻子,妻子就要从他心里走了。

但是,他在接到妻子电话的时候,看到妻子与现任丈夫的时候,内心的爱意依旧,毕竟他们不是因为感情破裂分开,但是现实层面,他们不可能在一起了,所以只能在心理层面不放手,保持联系。

同样地,他以夸赞自己儿子的方式夸赞妻子与其现任老公的孩子,也是在延续与自己孩子的连接。

如果Lee原谅了自己,即他不对妻子和孩子感到愧疚,那就意味着心理的连接也会消失。

而心理的连接是所有关系中最重要也是在物理层面的关系消失后的最后一道联系。

如果心理的连接消失,那就意味着这些亲密关系中的对方真的消失了,那亲密关系就消失了,而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Lee也会随着关系的消失而变得没有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当人没有关系的连接,感到没意义没价值的时候,他虽然物理上还活着,但他是行尸走肉,心里是空的。

他就与世界失去了联系。

因此,纵使内疚拖着Lee让他卑微,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任谁都可以颐指气使,垂头丧气,但内疚也形成了他存活下去的内核,成了他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但这种意义与价值不是人生的真相,它们只是在人遇到重大挫折而没有勇气释怀前的支撑。

所以电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即Lee在哥哥去世后,变成了自己侄子的监护人,Lee开始介入侄子的生活,同时侄子也介入自己的生活。

虽然Lee依旧无法完全对过去释怀,无法真正意义上承担起侄子监护人的身份,但其实他已经与侄子建立了连接,形成了关系。

他已经在重塑自己与世界的连接了。

 5 ) 《海边的曼彻斯特》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父亲心脏病猝死,时值寒冬,土层冻得梆硬,难以开掘埋葬。

儿子跟叔叔提过几次 想找个挖掘机挖墓坑,但被告知钱不够 从而放弃。

父亲的遗体就一直冰冻在殡仪馆,计划等开春暖和了再下葬。

之后,儿子该吃吃该喝喝,泡妞一点也没耽误,一副 I am fine的样子。

某天晚上 儿子开冰箱的时候,掉出很多冷冻肉食,儿子把肉都塞回冰箱 捡拾过程还被冰箱门磕到头,几次试着把冰箱门闭严都闭不上。

他开始慌张 恶心,直至崩溃痛哭。

叔叔很不放心 想带他去看医生,他说 他只是不希望父亲待在冰柜里。

对人情绪点的把握很精准 很真实,绵里藏针。

 6 ) 《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聚焦的并非是那座自以的英国工业城市,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海边小镇,于此中这部作品的镜头虽然美的明亮动人,但其所一展关乎生死离别的悲情,却成为了电影深厚的情感沉淀,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将一种类似于日本是枝裕和的电影手法带入了此作,无可挑剔的剧本、镜头和节奏所酝酿而出的情感,使如此的克制内敛且细腻真挚,让人在一座明媚平凡的海滨之城中品尝到了当悲伤逆流成河后的生活真谛。

转自:梦里诗书

 7 ) 一些细节的回忆

又看了一遍《海边的曼彻斯特》,有些小的细节让我越发喜欢这个片子,也更对片中人物的情感经历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压抑。

Patrick去医院太平间看他父亲遗体的时候只是瞟了一眼就出去了,但后来Lee和他说起因为天气寒冷土地冰冻只能让Joe现在冰柜里躺一阵,等春天再下葬,Patrick不希望这样,表面无所谓的Patrick在看到冰箱里的冻鸡时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哭得声泪俱下。

Lee从自己的住所暂时搬回Joe家,带了三个相框并在床边摆出来。

虽然没看见相框的内容,但我想这三个可能是父母兄弟的照片——应该没有Randy或者三个子女的,不然更是心灵折磨。

随后他望着窗外,远处可以看得到海,忍不住的他一拳砸向窗户。

接近片尾Lee做一些酱的时候险些再次引发火灾,而惊醒他的是女儿的梦。

他梦到两个女儿问他爸爸你看见我们在燃烧吗,这段真是太摧心肝了,至少我看到这内心非常痛苦,好像Lee的那些不堪回首的记忆也属于我一样。

这个梦也许可以说明,在Lee的内心深处,他始终认为是自己害死了三个孩子,这个心结他很难解开,尽管当初调查的时候警官就表示过忘了盖炉子不是什么罪。

女儿托梦救了现实的他,却让精神世界的他死得更加彻底,更加意识到I can’t beat it。

值得注意的是Patrick这时也在楼上。

还有就是Lee最后说他还没找到住的地方,Patrick问原因,Lee说他们没法给提供有两个房间的公寓,Patrick问多余的房间做什么,Lee说是放沙发——记得Lee刚刚搬出来住在一个半地下室的时候,Joe和小Patrick来看他,看着家徒四壁的房间Joe要添置些家具,最后添置的就是一个沙发。

Joe问Lee, Better ?见Lee没有回答,Joe自问自答地说better。

起码像个家的样子。

再说点有趣的吧。

片子的前半段叔侄两人其实关系一直不好,各种吵架。

直到后边有一次Lee送Patrick上学,遇到两个女生问Patrick去不去唱诗班时,Lee问Patrick这两个是不是他的女朋友。

帅帅的Patrick说They wish,Lee有点笑了,大概有点这小子真坏的意味吧。

还有Patrick在Sandy想办法和她上床的部分也是笑点很多,Sandy妈妈的频繁打断,两个人两次欲求不满,不解风情的Lee。

还有Sandy问Patrick,do you really want to fuck,Patrick带着一脸兴奋坏坏地说Yes,真是笑死。

但这次还是没成功,套都戴上了还是被Sandy妈妈摧毁,当然这次也和Lee不愿“配合”Sandy妈妈有关。

不过后来Lee终于还是“成全”了两人一次,开车去超市买东西制造机会。

终于抱得佳人的Patrick一脸满足地躺在床上。

其实Patrick长得不算特别好看,但是笑起来很邪魅很坏,尤其是第一次去Sandy家告诉Lee别拆穿自己有两个女友这事,下车后还在车窗看了一下Lee,这一笑痞坏痞坏的。

青春真是美好。

可和这充满激情情窦初开的青春相对照的,是Lee未老先衰已经枯萎的人生。

记得回忆片段里Lee和哥哥、侄子出海回来和Randy幸福甜蜜的段落吗,彼时多么快乐,此时便多么难以跨越。

一年又一年,年轻的一代会成长,上一辈人慢慢老去,但有些事却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刻骨铭心。

Patrick也有很多孩子气的地方,比如他想当然地想去借贷以修马达然后可以把船租出去,看重自己的朋友、运动队、乐队(Sandy唱功也是醉醉的),认为这是他无法离开Manchester的理由,当然,如果不是父亲的死他连Manchester荒凉到没有殡仪馆都不知道。

他还想攒钱买新马达,不过最后还是Lee卖了Joe的枪换了一个二手马达,看着Patrick开心地指导Sandy开船,三十多岁的他就坐在船尾望眼欲穿,满眼都是自己二十多岁的影子。

还要再称赞一下电影配乐,Lee家里出事这一段选用的g小调柔板,气势恢宏,象征了人物命运和精神上遭受的重大打击。

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上申雪和赵宏博正是凭借这首曲子的编排,在双人自由滑奉献精彩表演,夺得金牌。

这一段落台词很少,完全用音乐烘托气氛。

特别是Lee买东西回来,脸颊被熊熊燃烧的大火映照的时候,我想他内心的一切都轰然倒塌。

曾经的Lee也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小伙子啊。

可这场变故让他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争执,“不解风情”,唯一保留的只有那一股子冲劲——所以他喝完酒稍有不快就会打架,不是打人就是被打,总之就要打,就要释放。

还有Lee奔波找工作的一段钢琴曲,展示了他劳碌为生计的忙乱。

因为他还要给Patrick午餐钱,甚至是买雪糕的钱。

可他却不被欢迎,找工作地方的一个女人就在Lee走后出来说我不喜欢他。

Lee无法和过去和解,可过去也没打算和Lee和解。

每个路人甲都对Joe的死感到遗憾,可谁的condolence又是真心而不是单纯的客套呢。

事不关己的时候又能指望路人甲们有多难过呢。

只有George是真朋友,他为Joe落了泪的。

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比如Randy和Lee重逢那段,两人演技巅峰,Randy哭着说you can’t just die,他们还是互相爱着的,只是这道伤痕太深了;Lee在酒吧打架以后在George家接受治疗,清醒的Lee在George妻子怀里轻声抽泣,他也是人,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

也许这就是生活吧。

 8 ) 经典台词

1.我的心都已经破碎了,它会一直破碎,相信你也是。

”2.你不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3.“其实我们无处可去,身上背负着伤痛,没有救赎、没有解脱,可这才是人生啊。

”4.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5.我选择不与过去和解6.生活便是这样,痛苦和悲伤永远无法被真正忘却,它们就像轻拍岸礁的浪,时刻侵蚀着人脆弱的内心 被生活杀死的人,终究还会被囚禁在生活里,海边的曼彻斯特,便是Lee一生的囚牢7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9 ) 无法重新开始的人生我们该如何活着

1.涨姿势的15件事(正文影评请直接到2)2.无法重新开始的人生我们该怎样活着 涨姿势的15件事>>>>>卡西在片中饰演的角色本来计划由马特·达蒙(后称呆萌)出演(故事原始创意来自呆萌),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是由小本和马特·达蒙共同创建的珍珠街影业出品。

但呆萌忙着在火星种土豆《火星救援》,这个角色给了小本的弟弟,卡西·弗莱克,呆萌成为制片人。

小本和呆萌作为嘉宾颁奖给影片导演

三兄弟,左一卡西,中小本,右呆萌>>>>>本片导演肯尼斯·洛纳根客串了和李撕逼的路人。

怒刷存在感的导演>>>>>珍珠街电影公司(Pearl Street Films)由好莱坞传奇基友本·阿弗莱克和马特·达蒙在2012年创建,据说名字是为了纪念他们童年的一个街道名称。

《应许之地》、《谍影重重5》和《夜色人生》都是珍珠街影业出品。

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珍珠街40-48号的连体建筑>>>>>1980年,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马特·达蒙10岁,在和妈妈去书店的路上,认识了当时8岁的本·阿弗莱克。

两人的家相隔两条街,他俩都梦想着成为演员。

好莱坞最传奇CP就此结缘,咦,关卡西什么事?

满脸幸福的呆萌和两个木板脸兄弟

刚才其实是一脸坏笑>>>>>1993年,卡西、小本和呆萌在洛杉矶合租,小本和呆萌闷头撰写《心灵捕手》的剧本,卡西在餐馆打杂。

凭借《心灵捕手》呆萌和小本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罗宾·威廉姆斯(中)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by-the-sea)是美国一个真实的小镇。

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1989年,为了和曼联球队,sorry,是为了和英国的城市曼彻斯特(Manchester)以及附近的新罕不什尔州的曼彻斯特区分开来而正是更名为海边的曼彻斯特(其实还有很多曼彻斯特)。

这个有着美丽海滨的小镇有5136人口,2147户人家(2010年普查),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埃塞克斯郡。

小镇市政厅,拍摄于2009年

影片截图

地方教堂,拍摄于2009年

影片截图>>>>>距离小镇中心一英里的音乐沙滩(Singing Beach,或称响滩,唱歌沙滩)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走在沙滩上,沙子挤压会发出响声,因此得名。

1914年的音乐沙滩>>>>>《海边的曼彻斯特》曾是好莱坞2014年度剧本黑名单中最受欢迎的剧本。

《爆裂鼓手》、《社交网络》、《朱诺》、《宿醉》、《僵尸世界大战》、《美国狙击手》等都出自这个名单。

好莱坞剧本黑名单(Blacklist)和QQ通讯录中的黑名单不同,这是一个筛选出业内质量较好但尚未被之作的剧本名单。

网站由环球电影公司前期开发经理富兰克林·莱纳德(Franklin Leonard)于2011年创建。

网站的标语是:这是电影制作人和素材邂逅的地方(Where filmmakers and material meet)。

很多剧本会在好莱坞大制片公司之间流传,被反复阅读,耗费大量人力精力。

2005年圣诞前夕,莱纳德向80名同行发了电邮,请他们列举当年看过最好的剧本,为的只是圣诞节有东西可以看,而他也会和同行分享这些名单。

最后他筛选出质量较好但未被制作的名单并取名为“黑名单”。

后来,这名单就火了,被称为“好莱坞购买清单”。

>>>>>片中哥哥留下的船Claudia Marie号,是以哥哥的母亲的名字命名的。

片尾葬礼时可以看到。

>>>>>卡西·弗莱克是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哥哥乔·钱德勒(Joe Chandler)的扮演者叫做凯尔·钱德勒(Kyle Chandler)。

《华尔街之狼》中的凯尔·钱德勒>>>>>卡西饰演的李Lee提到他要去查尔斯镇Charlestown,卡西的哥哥小本,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犯罪片《城中大盗》(The Town)就是围绕查尔斯镇展开,小本在片中住在那里,影片最后,小本也是离开了那个小镇。

其实在查尔斯镇我还有个抢银行的哥哥

《城中大盗》中的小本和鹰眼《城中大盗》也是大牌云集,秋裤很喜欢,看过的一定记得这句暗语:“It'll be just like one of my sunny days.”(今天就像我生命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片中帕特里克的朋友疯狂的讨论《星际迷航》。

马特·达蒙曾有意饰演《星际迷航11》中柯克船长这个角儿,但导演JJ觉得呆萌太老(这心理阴影面积……)。

克里斯·派恩饰演的柯克船长>>>>>两个护工将李的前期抬上救护车时卡主了,捯饬半天,这是剧本之外的突发状况。

>>>>>来瞧一瞧这复古的小镇标志。

影片截图

小镇标志剧透分割线剧透分割线剧透分割线 无法重新开始的人生我们该怎样活着?

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面前,所有让人泪流满面的电影都显得滥情和肤浅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悲伤的电影。

影帝卡西和角色完美的融为一体,我们听不到他撕心裂肺的呐喊,更不曾见他脸上有一滴泪水,却清楚的感受到他内心中那任何时间都无法抚平的悲伤。

秋裤不爱看很悲的电影,因为生命中已经有许多悲伤足够我的小心脏承受,根本不想再在电影中经历一次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痛苦。

然而曼彻斯特给了一次窥探别人悲伤的机会,你可以安静坐在荧幕前看着他被回忆所吞噬折磨,而不必经历他的任何痛苦。

从李的平常生活开始,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卑微秃废的蓝领工人,只有肉体行走在生活中,灵魂却完全游离在世界之外。

他无处不在,却又像空气一样透明。

而他也只和没有生命的物打交道,和人,连最基本的礼仪都没有。

在生命中,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对他有意义。

一通电话,似乎让他一潭死水的生活有了呼吸的气息,却是他最亲近的哥哥去世的消息。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丧亲之痛,哥哥的同事都难掩伤心的泪水,他却失去一切常人拥有的表达,一句“fuck this”是他仅有的态度。

观众开始疑惑,男主为什么能够如此平静的接受生命中的不幸?

为什么他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失去一个亲人的伤悲,揭开了他心口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一场火灾,三个生命,一个家庭。

他失去了一切。

他所经历的痛,能够让使人类繁衍至今的强大求生本能瞬间灰飞烟灭。

自杀并不简单,心理学上,每个自杀的人都要突破人类求生本能产生的强大心理屏障。

这是我见过的对世上最绝望的痛苦最直白的表达。

影片没有呈现他后来如何平静的“活下来”,或许,他是已经放弃了关于生和死所有的念想。

对于世上任何血肉之躯,失去一切的伤口都是注定无法愈合的。

而李曾经那颗可以经历四季的心也永远停留在了寒冷的冬天。

惬意优美的风景,陌生人主动的调情,在他面前,都如同冬天人们呼出的暖气,眨眼消失在寒冷的空气中。

从此,他活着,却已经死了,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两个人的救赎一个人的死亡,将另外两个人紧紧连在一起,也成为他们共同的救赎。

有人问为什么父亲死了,儿子一点儿都不伤心?

不是不伤心,而是他选择将那份痛苦封存在最深处,不敢触碰。

没有集中的爆发,但那种在一生中一直都会偶尔发作的刺痛更让人心碎。

生活中的任何琐事都可能勾起这种痛苦。

冰箱中的冻鸡让帕特克溃堤般崩溃。

“我就是不想让他待在冰柜里”,这看似无关痛痒的要求,却是对亲人无法割舍的挂恋。

没有任何预兆的小爆发,这种刺痛来的无比深沉也无比真实。

几年前秋裤敬爱的奶奶去世,之后的一整年,秋裤都没有伤心过,好像这件事都没有发生一样,而突然的一天,没有任何征兆的,那份不曾想起的痛苦袭来,秋裤躲在厕所嚎啕大哭。

30分钟后,擦干泪,走出去,又若无其事的和室友厮混去了。

李和帕特克也一样。

一觉醒来,一切照旧。

往日的悲伤似乎已经在流逝的时光中恢复平静。

乔的遗嘱,让他成为小帕特克的监护人,勾起他埋藏已久的回忆。

配着舒缓、恬静柔版的阿尔比诺尼G小调,被封存的往事也如同河水般静静展开,没有任何对话和泪水,只有那想忘记却愈加清晰的画面。

李无处躲藏,而他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后事的处理中。

面对乔的突然逝去,李和帕特克都闭口不谈,一个忙着乐队和约会,一个处理丧事麻木高效的像一台机器。

两人都将自己放逐在无限的生活琐事中。

李载着侄子穿梭在复杂的爱情战场间,为了侄子早日破处,不想社交的他安静的坐在善良的女主人面前,将世界所有的尴尬都凝固在这个房间,他卖掉搁置的猎枪,修好了那艘承载了家人回忆的船……和侄子一起出海,他脸上露出影片唯一一次仅有的笑容。

也正是这些生活的琐事,让生命之光再次照进李的生活。

因为悲伤而互相搀扶的两人,成为对方的救赎,一个重新成为父亲,一个重新成为儿子。

永不休止的悲伤恢复平静。

但前妻Randi的哭诉道歉再次将李彻底击败,平时面不改色的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匆匆离开。

回忆无情的袭来,悲伤成为梦魇,在这里的生活又成为无尽的折磨。

蔑视时间的悲伤中也会挤进生命的阳光世界上不是所有伤口都可以愈合,时间也并不能抚平所有的悲伤。

有些人选择结束生命,但有同等程度甚至更加恶劣遭遇的人仍然选择活着。

“I can't beat it.(我承受不来)”这是李最无奈的告白。

两人也第一次相互拥抱,一句话,揭开两人心头最脆弱的地方,那正是任何时间都无法抚平的伤口。

海边的曼彻斯特安静,优美,但李却无法再住在这里。

搬去查尔斯城,不是他的逃避,面对蔑视时间的悲伤,他无处躲藏。

虽然他无法承受,但他的内心开始容下生命的光芒。

曼彻斯特的春天在寒冬中发芽,就像我们的生活,痛苦和甜蜜在四季无限交替。

乔终于下葬,浮出水面的悲伤融化在春天的河水中。

不屑买家具的李盘算着添置一个沙发,期盼的是侄子偶尔的到访。

就像兰迪怀中的新生儿一样,李终于可以在漫无天日的黑暗中睁开眼睛,瞥见一缕光芒和温暖。

生活对每个人都不公平,有些人活下来就是胜利。

无法重启的生活,不管是悔恨还是伤痛,忘记过去、无视痛苦是你的权利,但不要闭上可以看到阳光的眼睛。

曼彻斯特的冬天最低零下5度,虽然表面平静,也不算寒冷,但凌冽的海风依旧刺骨。

影片截图

影片截图

影片截图即使春天到来,一切仍是那么的安静。

恬静的小镇,经历着四季的轮回。

愿你的心灵,也能四季永存。

致你我生命中所有的伤痛和美好首发于百度电影吧公众号(微信号moviebar)Copyright © 2017 女神的秋裤

 10 ) 最初的樣子

你那張浮在波光與煙雨中的臉  一直是刻不上字的鐘面          能記起什麼來  如果真的有什麼來過  風浪都把它留在岩壁上    留成歲月最初的樣子    時間最初的樣子          ────羅門《觀海》回憶比記憶更難。

每個人都有過去,卻未必都能記憶,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每個人的記憶都是一座迷宮,有些記憶因為太久而逐漸沉寂,有些記憶則是太重而不得不藏寂。

如果沒有引路的信物,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在腦海中輕易重返經歷當下的一切,即便自己是這座迷宮的主人。

甚至有些時候,迷宮會反過來迷惑主人,每一回思路的迷途,都會讓提取出的記憶顯得朦朧、不確、虛幻、亦或被願望竄改的痕跡;更糟糕的是,迷宮之主也無從判別真偽。

人類的每一次回憶,注定都帶有被上一場記憶杜撰的嫌疑。

杜撰即是創造、創造是作夢的能力,反之亦然,現實於此無能為力,只能放任人類腦海的迷宮宮牆在記憶與回憶的反覆搬運中逐漸堆壘。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對此如斯形容:「人們留戀過去,我和我的劊子手們對此種留戀無計可施。

但是將來有一天,將會有個和我同感的人,他將會抹煞我的記憶,成為我的影子和鏡子而渾然不自覺。

」(《長城與焚書》)這便是為何絕大多數時候,悲劇與懸疑劇涉及回憶的情節,永遠比涉及經歷的更多。

因為回憶不僅包含了客觀的時空背景,也包括了當事人極其沉寂、藏寂的最私密之記憶;透過回憶挖角過去,往往也會連帶挖出那個人願與不願加工過去的理由。

主人翁的自我探索,與旁觀者的旁敲側擊,都無可避免讓一場普通的無機追尋,成為挖掘隱私的個人生命史的攻防演繹。

而,並非人人都樂於如此。

米澤穗信在《羔羊的盛宴》(儚い羊たちの祝宴)寫過一則短篇:一個女僕替主子保管起她的私房書書櫃,她不清楚這些書為什麼不能給外人看,於是出於好奇,她也開始讀了。

歲月流逝,始終都被動接受主子選書的女僕,想法卻開始與主子互通有無,那座書櫃成了她倆共同的記憶根源,思想迷宮的起點,讓她與她成了異床同夢的精神伴侶,至少女僕如此以為。

然後她就被主子殺了。

以此觀之,電影觀眾無庸置疑是幸福的,而且幸福到有點卑鄙。

為什麼?

因為絕大多數時候,觀眾作為一個普通的外人,卻藉由上帝(作者)的同意、敘述、剪輯與調度,得以輕而易舉跳過記憶與回憶的迷途,直接「窺」得當事人或人群的昔日、今生、與他們最初的樣子。

卻不需付出任何被當事人知曉的風險。

這種窺看並非現實,因為它客觀到令人髮指、精準到令人無疑,更因為即便畫面中出現任何一刻並非全知的狹隘觀點,也肯定都是被神意所篩選,含有唯獨當事人無從知曉的意義,當事人不僅沒有拒絕天眼的權力,連知曉天眼存在而試圖殺死觀眾的能力都沒有。

觀眾不是上帝,卻短暫或永恆擁有了上帝之眼,唯獨紀錄片能勉強跳於其外(儘管確實很勉強)。

在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的《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之中,主人翁葛蘭特從未離開病床,只靠爬梳史料與智識便偵破了一起四百年前的理查三世懸案;然而偵破當下,他出了院,卻不禁開始感受到某種無以名狀的不適:「就像一根惱人的芒刺在背。

」葛蘭特說。

「一個喜歡研究人類行為動機的人不會去寫歷史,他會寫小說、或成為精神科醫生,或成為地方法官,或成為金光黨。

」(《時間的女兒》)葛蘭特說的芒刺,自然不是指他身體又出毛病,而是作者鐵伊藉由主人翁的口,表達對安樂椅神探這種超人角色的不安。

但更精準來說,鐵伊真正不安的其實是讀者,是對書內書內每一個讀者皆能如安樂椅神探一般全能,輕而易舉就能評判歷史與記憶背後萬般可能而有輕率嫌疑的不安。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這一部電影之所以特別,就在於它極盡了所有可能,讓一則完全處於回憶的故事,得以脫離觀眾以全知全能看之、待之、評判之的翹翹,而不流於悲情與同情。

這一則講述男人如何負傷織出內心牢籠的故事總共出現了十場閃回畫面,每一場都是回憶,而且都是重點戲;但值得注意是,這些畫面的意義,並非是用於把故事說得完整。

觀眾看的見李錢德勒在處理兄長葬禮的當下反反覆覆閃回他仍住在故鄉時的「過去」,卻看不見李在這些過去中再度閃回(例如在警局想起女兒之死)的「過去的過去」,也看不見理應也很想念父親過世的派翠克錢德勒的回憶閃回;反過來說,居全劇之最要的幾個事件都沒有發生在銀幕前,如祝融之災、如前妻之離。

這十場閃面十場回憶,都僅指向同一件事,即李錢德勒不願面對的那段曼徹斯特過去,也是一塊因為藏得太久太深而黏固緊密,以至於連明確的跳躍時空都顯得無法自理的黏稠記憶。

閃現跳躍的時機並非重點,閃現的長度才是,因為這些記憶有多長,顯示的正是對李錢德勒而言,它們有多重。

在曼徹斯特周圍的任何人事地物都可能讓他的記憶浮現,他在家族舊宅倏地想起妻子,在與姪子討論搬家事宜時倏地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逃家。

這些通通不能像在酒吧鬧事可以用拳頭解決,也不能如寒風來襲把手插口袋就了事,李錢德勒無從控制曼徹斯特,更無從控制自己。

這些無從控制的安排,都是在試圖讓觀眾不以全知全能者的立場來理解過去,而是讓觀眾進入李錢德勒的無措之中,讓他的記憶(回憶)浮現之衝擊,能夠與觀眾得到的衝擊統一視點。

這種統一求的並非是讓觀眾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粗糙「代入」來同情李錢德勒的經歷。

正好相反,這十場閃現幾乎全採客觀鏡頭,試圖讓這些過去都更加逼近於客觀現實。

因為這正是李錢德勒要的。

先有客觀的現實,然後逆回主觀的記憶,李錢德勒做的事情無疑返祖。

如果說他自無從歇止的回憶中真的能得到甚麼,那絕非是自舔傷口,而是能夠以一種冷靜的距離,認真看待自己埋葬的記憶。

他一方面在重新回憶自己試圖忘卻甚麼,一方面卻也在回憶回憶本身。

最後,當倒數第二段閃現回憶,他被燒焦的鍋爐勾起女兒的往事,當時他並未在場,那是全片第一刻出現一組真正經過回憶杜撰的記憶,象徵了李錢德勒終於能夠正視自我的心境,因為杜撰代表願望,他終於真正以知其渴望的立場正視自己的心傷,藉以換來一種只有距離夠遠才能體會的,以切身換來的驀然同理而非同情,以知性解套的潤然修心而非濫情。

「到頭來,故事中的任何問題都沒解決。

哥哥還是死了,前妻還是得走,男主角還是鬱鬱寡歡。

」是的,這部電影的結局沒有出口,這一切也與廉價的自我療癒無關。

然而這正是價值所在──如果曼徹斯特與波士頓沒有因為他的多年壓抑而改變,又怎麼會因為因為他的突然爆發而變化呢?

觀眾知道、李錢德勒知道;總有一天,派翠克錢德勒也會知道。

羅門有首詩《觀海》,他在其中一段這樣寫道:你那張浮在波光與煙雨中的臉  一直是刻不上字的鐘面          能記起什麼來  如果真的有什麼來過  風浪都把它留在岩壁上    留成歲月最初的樣子    時間最初的樣子       羅門自言,此詩形容的是海,也是創作。

儘管如此,多年以來,我一直都把它當成形容記憶與時間的詩,因為面對回憶與記憶的傷痕,人唯一能做的,只有相信歲月、相信時間;唯獨這兩種力量,可以真正將萬事歸零而遺忘,填去記憶宮壁上深至心扉的傷痕,抹去回憶宮殿中沉寂藏寂的澱基,回到最初的樣子。

「最初的樣子」──這五個字,或許便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鐘面之作所能下的,最適合的結語。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海边的曼彻斯特》短评

把血糊淋剌的生活全裹在绷带里不让你看见。船的名字细节好评。

5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是一部很生活化的好电影 不适合在影院看

8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卡西是用怎么样的心情看着十六岁的侄子呢,他谈恋爱打工玩乐队,人生还有无限可能,他不明白一个平凡的中年男人如何要用余生来缅怀曾经短暂的幸福,那种幸福原本也毫不光荣,但他已经什么都不剩了。很喜欢插叙部分,电影拍得很细腻,有意识地避免了一切戏剧性,但是居然很好看。

10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尽管不幸赚了我的廉价眼泪,男主那种先喳呼后死相的衰样实在是太让人讨厌了。

11分钟前
  • 枫露茶
  • 较差

难得的很自然地沉浸在尴尬中的片子,演员不错。然而只是慢慢地揭示了一个起因,表达了一种情绪。头尾相衔,仔细一想中间也确实没啥东西。

15分钟前
  • 我突然
  • 还行

似乎没用什么特殊的拍摄手法,但单看某些段落就是感觉很舒服,很多中景都有微微运动,不易察觉但确实存在,营造了一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还有低饱和度的丰富色彩、干干净净的构图,即便人不是很好看但依然养眼。终于看了一部最终什么都没有解决的电影,但稍有的松动让人都有舒一口气的余地。

19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我觉得马特达蒙放弃这个剧本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长城更拉罢了。这部影片生动展示:男人至死是巨婴,身边总有人照顾,帮忙收拾烂摊子。男主心安理得接受,看不出一丝改正、对他人的歉意和感恩。我还以为颓丧是人生态度,原来是愧疚,但改了吗?没有,还有暴力倾向,可怕的很呐。男女主再相逢,老婆向老公道歉,他还一脸不想听,卧槽,牛得很啊。我真的感觉不到这个男主有什么精湛的演技,不能因为本色出演,不动脑筋就那么一站就吹演技好吧?这不很明显捧人吗?上高中那会就想看的片子现在终于看到了,但是不符合预期,太失望了,就这就这就这?我觉得主角和侄子都把别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挺自私的。最后和老婆相遇那段戏真的把我逗笑了,好差的演技啊两个人。们豆瓣top250电影把观众当250的又一铁证

22分钟前
  • 不建议不做操
  • 很差

小阿弗莱克长期沉醉于饰演丧到极点的传统直男,曾经有过打动人的作品,总体企图心太强,不是发自内心的伤感。他弱过最后几年的菲利普霍夫曼的那种大悲。今天,希望奥斯卡上即将有所斩获的小阿弗莱克这条路走到头,不再继续前行,他演这类角色成不了大气。

26分钟前
  • scaryzion
  • 还行

音乐略满,阿弗莱克妥妥的影帝提名;作者应该受过女性伤害,女性角色都有点怪。

29分钟前
  • Meng
  • 推荐

无病呻吟的垃圾电影

32分钟前
  • 担:肩:路
  • 很差

呈现的苦难氛围五颗星,同时割裂感也太强了,有种苦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走出来的人以为就走出来了?一辈子修补自己还要照料新生命的未来不知有多难,但不是主角无人聚焦。如果“失手”的是兰迪,不等她自绝就能被四面八方的唾沫星子淹死,没有屏幕内外的包容,苦楚无处申诉,是的我更在意这些得不到“优待”的沉默者

37分钟前
  • 灿々
  • 还行

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几部电影我都有点看不下去,感觉被主流抛弃了。本片几位提名的演员的演技我统统get不到,甚至觉得他们演得不太好。配乐完全用力过猛,显得很假。还是跟范桑特、跟小津他们的电影学学吧,适度冷漠才更动人。(去年说奥斯卡提名烂的那拨人在哪儿?今年更欲哭无泪了吧。

38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男主很让人出戏,顶着本科,内敛,文艺的脸孔去扮演一个窝囊废,毫无说服力。

40分钟前
  • 反派自带眼线笔
  • 还行

我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生活,所以请继续那我留在阴影之中吧。

4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无论鸡汤正能量八股还是这种丧不出来非要丧的反鸡汤流水账sundance小清新,但凡沾上奥斯卡都是怪胎。看罢处处姿态,却毫无深意可挖。镜头衔接和矛盾设置皆刻意,最奇葩的是一边自诩生活流一边来又满又高雅的钢琴配乐。 @2017-04-10 21:50:56

45分钟前
  • 老咪
  • 较差

配乐尴尬死了.......尤其着火那段。心碎电影的话想起航运新闻

49分钟前
  • kakkasqqq
  • 较差

已看 不咋的

51分钟前
  • 잊으세요
  • 很差

精心设计的渗透冷戚绝缘体形象,面瘫本2.0冰山原则的表演出彩的过分,随之创造出隔断情感的影像空间。可以说这个人物是去年好莱坞最不能被忽视的一个。两次进停尸房、冷冻鸡、前妻谈话、失踪的故事这几场戏都拍得精妙至极。美国人拍「丧失情感」的情感,这部到天花板了。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人与人之间最艰难的永远是交流,所以才亿万年来一直在谈话、争吵、道歉和喋喋不休。

5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扣动扳机的时候他没有一丝犹豫,可即便最终没能扣下扳机,他的生命实际上还是死于那场大火的余烬里。

60分钟前
  • Crazy Henr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