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简·奥斯汀一向是敏锐而全知的,然而,她的职业生涯里有一个判断下错了。
在写《爱玛》时简·奥斯汀曾说,除了她本人外没有人会喜欢她笔下的这个女主角,这个美丽富裕,聪明而有点骄纵的糊涂红娘爱玛·伍德豪斯小姐。
但事实证明简·奥斯汀错了,《爱玛》成了她最受欢迎的代表作之一,而这个一开始就不为了讨人喜欢而存在的爱玛,也成为了无数读者和观众心中的宠儿。
96版电影《爱玛》的导演Douglas McGrath曾戏言说,90年代简直是天上不下雨,下简·奥斯汀。
90年代是简·奥斯汀改编影视作品数量井喷的一个时段,而大众对《爱玛》的喜爱程度,从《爱玛》被搬上大小银幕的次数中就可以窥见。
95版的《独领风骚》,将《爱玛》这个摄政时期的故事搬到了现代比弗利山庄的贵族高中,成为古典名著现代改编的一次教科书般的尝试;
而96年格温妮斯·帕特洛版的电影《爱玛》和同年凯特·贝金赛尔出演的电视电影,则更贴合原著的时代,更柔和恬静。
在那之后,还有09年BBC的四集迷你剧《爱玛》,用更长的篇幅和更细腻的笔触刻画爱玛的成长和她与Knightley先生之间的感情。
最新版《爱玛.》上映的2020年前后,也是一个年代戏与文学名著改编电影大热的时间点。
然而,不同于格蕾塔·葛韦格对《小妇人》更私人化的解读与重构,也不同于《大卫·科波菲尔个人史》对狄更斯作品的现代化诠释,新版《爱玛》选择在人物、叙事、时代设定甚至风格上,都尽可能贴近简·奥斯汀笔下的那个乡村小世界。
对于不去进行大幅现代化改编这个可能会被不少观众质疑的选择,《爱玛.》的编剧Eleanor Catton解释说,简·奥斯汀在200多年前创造出的这个文本本身已经有着十足的先锋性。
在她看来,Emma是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女性反英雄(antihero),之前几个版本的《爱玛》都各有所长,但都没真正挖掘出,或者不舍得挖掘出Emma这个角色身上的负面特征。
贴近原著的这个选择,一方面是为了有更多空间去尝试呈现一个更真实的Emma,另一方面,在处理·简奥斯汀笔下的材料时导演和编剧本来就不需要去改变太多,因为简·奥斯汀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新版《爱玛.》中没有重新编排的时间线,也没有出人意料的选角。
有的,是你熟悉的简·奥斯汀故事元素:牵错线的姻缘、两面派的绅士、欢喜冤家和微型的乡村社会;是那些摄政时期风格的装潢和服饰,油画般绵延的绿意,温暖或空灵的英国民谣,穿高腰线裙的女孩戴着夸张帽饰走在宁静的乡间路上。
当然,贴合原著不代表新版《爱玛.》不新鲜。
新版《爱玛.》最明显的新意和亮点,就是导演Autumn de Wilde大胆甚至夸张的用色。
摄影师和MV导演出身的Autumn de Wilde给予了影片鲜亮明艳的视觉风格,像是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碰上索菲亚·科波拉的《绝代艳后》,整部电影像Mendl's的一块草莓奶油挞,一条柔粉色的羽毛裙,一座精美的娃娃屋。
在年代戏的命题作文下,《爱玛.》交出的是一份近乎完美的时尚与美术答卷,毕竟不是每部电影都能让女魔头Anna Wintour有兴致举行特别放映的。
每一部新的名著改编作品和观众见面时,总免不了被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仿佛新版必须和之前版本有超过某个百分比的不同,才不算浪费观众的时间。
而《爱玛.》作为一部浪漫又讽刺,轻松而幽默的小品,否定了这种业内思路的苛刻和严肃性,主创人员们像是原原本本照着简·奥斯汀的配方烤了一个清爽而味道丰富的蛋糕,再适当点缀上数量不多的风格化的草莓和裱花,成就一道可口的甜点。
亮眼的服化道,心动的银幕呈现,一帮化学反应十足的卡司,和背后简·奥斯汀那个值得被无数次讲述的故事,都让新版《爱玛.》成为一道让人享受的色彩斑斓的下午茶。
对于有些人来说,下午茶或许毫无必要,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那可是让人全程微笑、沉浸其中的梦幻体验。
2.简·奥斯汀是浪漫爱情喜剧类型(Rom com)的鼻祖。
90年代不止是属于简·奥斯汀的年代,也是浪漫爱情喜剧崛起的时代,而此类型下许多备受喜爱的作品,从《电子情书》到《BJ单身日记》,都是简·奥斯汀故事的变体。
在当下这个爱情喜剧从大银幕销声匿迹的时代,《爱玛.》弥补了这一空缺,用烛光中一场诱惑十足的舞蹈,和七叶树花下夹杂着鼻血的告白,再次提醒观众简·奥斯汀“套路”那让人心动的无限魅力。
原著中,Emma的命定之人Knightley先生比Emma大了十六岁,但银幕改编的版本总是有意地缩小了两人视觉上的年龄差。
如果保留这种年龄差的话,Knightley先生对Emma的教育和引导会蒙上一层父权的阴影,但银幕作品基本都聪明地规避掉这一点,将两人的爱情落脚在“自我”这一浪漫喜剧的永恒主题上。
爱玛在故事中的错着频出,都和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关,而Knightley先生不仅能清楚地看见那个真实的爱玛,还能全身心地爱着这个拥有许多瑕疵的她。
这种设定是浪漫喜剧让人有代入感的杀手锏,因为真实的自己仍值得被爱,是每个人对于浪漫最朴素也最基本的幻想,而简·奥斯汀的故事,也总是通过奖励和歌颂这种卸下伪装赤诚相见的真诚感情,慢慢塑造了一代代人关于爱情和浪漫的脑回路。
作为一个romcom类型的忠实观众,我的一个小小理论是,每部成功的爱情喜剧都必须有一个决定性时刻,必须将两位主角放在一定会相爱的位置上。
对于《爱玛.》来说,这个时刻便是那场舞会,而两位主角在一曲之间、在被安排了视线路径的对望之中,感受到了最为强烈的心动。
心动是种很难被捕捉的感觉,更难被有说服力地呈现在银幕之上,而《爱玛.》靠着绝妙的编舞,暧昧的光影,和两位演员间慢慢燃起的火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吊桥效应。
在旋转、牵手、交换舞伴间,在若即若离的触碰和试探间,Emma和Knightley像两颗有固定轨道的行星,被不可违抗的引力拉近,他们脸上疑惑、紧张和兴奋交织在一起不断变换,分辨不出汗水和狂跳的心脏是因为有氧运动,还是爱情。
身体的元素是新版《爱玛.》中为数不多的一个现代化尝试,Knightley先生全裸的出场和Emma裸背烤火的镜头,一方面进一步刻画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让现代的眼睛看到那些古典华服之下与我们并无不同的人类躯体。
肌肤的裸露一定程度消减了年代戏惯有的时空上的隔阂感,而人类身体的部分反应,也被巧妙地用来描绘主角间的浪漫关系。
Knightley先生奔跑后的喘气和大汗,和他情感上的迫切相辅相成,而最有趣的一处身体反应,发生在Knightley对Emma的告白时。
在大片的绿意和白色的花簇下,Knightley先生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深情表白:“如果我不是这么爱你,那我还能多说一些。
”但出乎他和观众意料的是,对面的Emma竟然在紧要关头流鼻血,整个场合由此变得滑稽而慌乱。
这一束鲜红而荒诞的鼻血原著中并不存在,是导演自行加上去的。
当Knightley因为对Emma的情愫而变成一团流着汗的hot mess时,Emma不会说谎的身体也自主做出了回应。
这是出于本能的身体信号对理智的背叛,乔治·赫伯特说,爱情与咳嗽不可掩饰,而对于我们的Emma小姐来说,是爱情和鼻血不可掩饰,越想撇清,越是明显。
3.许多不喜欢简·奥斯汀的人,总是批评她故事的格局小,人物都局限在很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花费精力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
但正是这样的设定,让第一次执导长片的Autumn de Wilde有了舒适区内的发挥空间,能自如地在小空间中练习戏剧张力的营造,也借此展现出简·奥斯汀作品中那常常被浪漫盖过风头的,对社会与阶级的讨论。
为了还原Emma自身以及她所在阶级的瑕疵,《爱玛.》毫不掩饰地展露出Emma作为所谓上等人的自负和短视。
影片的开篇就刻意选择了一个原著中没有的场景,Emma带着佣人们在花圃中剪花,颇为骄纵地下着不客气的指令。
Emma固然是可爱而糊涂的,为朋友寻姻缘也部分出于善良和关心,但新版的剧作和演员Anya Taylor-Joy那张既刻薄又娇憨的美丽脸庞,都在强调Emma那些经常被过度美化了的另一面,她的自私、略显愚蠢的沾沾自喜,和她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不自觉的鄙夷。
为了凸显《爱玛.》中的阶级差异,剧组在美术和服装上也下了功夫。
电影中较为底层人物的家,比如Bates小姐的屋子和Harriet的寄宿学校,颜色都更苍白陈旧,而Emma等人的府邸是大片更鲜亮饱和度更高的粉色和绿色;相较Emma的时尚大秀,Harriet和Bates小姐的衣服会有反复出现的时候,色彩也略显暗淡。
《爱玛.》对于阶级差异的讨论和共情的点,几乎都落在了Harriet和Bates小姐两位人物上。
没有眉毛的Harriet非常惹人怜爱,她每次陷入恋爱的欣喜(总是伴随着笑出猪声),她的迷惑和不安,和她在Emma身边时挥之不去的不知所措与自卑,都让Emma与她之间身份的这层差异更突出也更尖刻。
Miranda Hart饰演的Bates小姐,更是《爱玛.》中促成Emma角色成长和完成对阶级反思的双重戏点。
Box Hill的野餐是《爱玛.》最重要的一场戏之一,而这场戏中,被Emma羞辱的Bates小姐的唯一任务就是让观众跟她一起心碎。
身高180的Miranda是个有些意外的选角,但她对Bates小姐的呈现是完美的,她日常积累起的有些恼人的喜感和外形带来的笨拙,在这个场景下变成了苦涩的失语和哽咽,重重锤在Emma那从未受过累的小心脏上,也让《爱玛.》整个故事有了一丝略为悲凉的色彩。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无心的话,而是真正伤人的,居高临下的霸凌,处于高位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对一个亲切的乡下单身女人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权力与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
除了这两位重要角色,阶级差异的细节也藏在背景之中,Jane自己打理的发型、农夫Martin的欲言又止,都是有限的银幕时间内必要的点到为止。
但新版《爱玛.》创作者们温柔的地方在于,她们不仅仅提出了这些阶级上的尖锐问题,更是提供了虚构的和解。
原作中Emma并没有亲自去Martin家中道歉,而《爱玛.》里,Emma自告奋勇,带着礼物走过长长的乡间泥路,去之前被她剥夺了幸福的Martin家中修正一切。
《爱玛.》的创作者们,对于自己手中的Emma是更严厉的,她必须要经历更多的考验和道德上的成长,才配得上简·奥斯汀为她安排的那个完美结局。
这样的改编,在没有过于理想化地颠覆当时社会阶级系统的前提下,成功逼迫主角去反思她的傲慢与偏见,只有完成了那两次拜访,Emma最终才能获得好友的拥抱,才能在所有珍视的人面前牵起爱人的手。
4.作为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爱玛.》确实有不完美的地方。
影片整体的叙事节奏把控得不算精细,缺少阴影的布光也造成一定的视觉疲劳。
而美术与服饰上的亮点,对于某些观众来说可能会过于浮夸和繁复,比如其中寄宿学校姑娘们穿着红色斗笠结队行进的镜头,或许就会让观众瞬间出戏到《使女的故事》。
《爱玛》原作中虽然戏剧事件较少,但登场人物数量众多,而《爱玛.》受电影时长的限制,不得不对许多角色进行一些喜剧性、卡通化的夸张。
这样的处理手法突出了简·奥斯汀原作中滑稽和讽刺的基调,大部分角色也相当出彩有记忆点(总撇着嘴的Emma父亲,在背景中也能抢戏的Elton夫人),但同时,这种只提取人物喜剧功能的做法,也牺牲了角色的深度和多面性。
被严重伤害到的角色包括在Emma的感情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位男性,Elton先生和Frank Churchill。
Elton扮演者Josh O'Connor相当出色的表演,也弥补不了Elton是一个观众取笑对象的事实,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Frank Churchill变成了一个单薄片面的路人,浪费了我们卡哥Callum Turner的好皮相。
除了以上这些具体的瑕疵,《爱玛.》也再次提醒了所有简·奥斯汀影视改编作品都必定会有的不完美,即电影媒介相较于文学的永恒局限性。
《爱玛》之所以能成为留名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简·奥斯汀在其中开创的、带实验性质的自由间接文体(free indirect style)技法,用爱玛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进行第三人称叙事。
读者在阅读《爱玛》时,既是通过爱玛的视角看待发生的一切,也是通过简·奥斯汀本人的眼睛看着爱玛所在的世界,即同时拥有第一人称提供的深入角色内心的视角,和第三人称叙事带来的全知全能视角。
《爱玛.》电影最终选择呈现的视角,是不局限于Emma角色一人的,观众既能看到Knightley先生倍感挫败躺倒在地毯上,也能看到Harriet与寄宿学校姑娘们忘形的嬉戏,在我们的Emma还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时,就率先知道她浪漫旅程的终点。
但书中通过自由间接文体提供的那种受困于爱玛的思维,慢慢拼出所有事情全貌的阅读体验,是无法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完全实现的。
这就是为什么影视改编永远无法替代文学,而简·奥斯汀的原著,也因此值得读者们一读再读。
虽然有缺点,《爱玛.》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是不露怯。
Autumn de Wilde非常懂得该如何发挥长处,以及如何去平衡简·奥斯汀笔下的浪漫和讽刺。
初执导筒的她也是相当幸运的,《爱玛.》聚集了一帮非常可贵的卡司,让《爱玛.》的这个微型故事世界变得丰满真实。
选角导演肯定是看中了Anya Taylor-Joy略带少女漫画感的长相和她之前由恐怖片所树立的银幕形象所碰撞出的别样魅力,而这个有着大得出奇的眼睛的Emma,完美地平衡了角色身上的可恶和可爱。
简·奥斯汀改编作品的成败在于男女主演之间的火花,而Anya Taylor-Joy与Johnny Flynn之间强烈的化学反应,让那一幕难忘的心动变成可能,也保全了简·奥斯汀浪漫喜剧祖师爷的面子。
Johnny Flynn,这位即将在传记片《星尘》中化身大卫·鲍伊的歌手/演员,也算是在《爱玛.》中用魅力和歌喉小小救回了一点观众们的信心。
扮演Emma父亲的Bill Nighy虽然发挥空间不大,但他出现的每个镜头都是一堂喜剧表演大师课,即使被屏风围得严严实实,他用露出来的那一小颗脑袋就能演戏。
从《Sex Education》走出来的Tanya Reynolds也非常亮眼,她小扇子一举下巴一抬,在男女主角最重要的舞会定情戏里也能精准地抢走几分观众的注意力。
整部电影里,就连背景里最不起眼的路人都浑身是戏,门童们悄悄交换眼神,商店里的女店员带着明显的态度嘀嘀咕咕,这些元素都成就了《爱玛.》世界的完整性,和整部电影那份难得的轻巧可爱。
《爱玛.》的片名里有个明显的句号,而这个小小的标点也在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卡中被不断强调。
导演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这个句号只是一个有点冷的双关玩笑,因为《爱玛》是个年代戏(period drama),所以就加了一个句号(period)。
但这个句号还可以被解读出其他的意思,它是所有简·奥斯汀故事承诺给读者的那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是童话故事happily ever after后的那个句点。
这个显眼的句号,也在不断提示着达成happily ever after所需要的必备条件:误会,曲折,鸡飞狗跳,然后从贴着不讨喜标签的Emma,变成最真实的自己。
这就是所有浪漫喜剧的终极套路。
说实在的看这部片有点代入我本人。
Spoiled.Arrogant.女主角本身的长相就很古灵精怪,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女孩。
我最爱她最后浅浅吻了一下Knightly,离开后翻着白眼像是品尝完一口慕斯在咂咂嘴。
不记得是谁说《爱玛》才最能准确反映简•奥斯汀的价值观,那我认为结局只是幻梦一场。
这可能是“最初的女性觉醒”吧,但无非是男女的地位做了个等位调换。
男女平等永远不是谁要屈服于谁,也永远不会是谁要为了谁牺牲更多。
There is always the best answer. 但无论如何,在那个年代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服化真的太在我审美上了,尤其爱Emma那身绿色的像铃兰一样的裙子,配上绿宝石的项链,她真的美得像精灵。
是cla系lo娘的福音了。
另外,她的眼睛很灵动。
世界上有比小女生更可爱的生物吗没有看过简奥斯汀的原作,在开头时,却立刻被Emma吸引。
不单薄,古灵精怪小心思颇多,但细腻真诚。
不同于简爱、傲慢与偏见式的爱情,这个故事洋溢着少女的气息和童话般的节奏。
不说最后和欢喜冤家在一起甜煞我也。
表白流鼻血太可爱啦啦啦。
(马丁工具人)谁说讨喜的女主形象就要是圣母。
内心无比善良向往美好的小魔女!
所谓“做朋友”
小插曲
副线也很甜!
控制不住的喜欢,但深处的思考还是要有一点的,虽然通俗上是英式琼瑶,打动我的实际是女性间的微妙关系。
简和艾玛的共情段内心是暖流侵袭,多说无用,这种情感是很好理解的。
这种高阶层女性平静地找到灵魂重叠的瞬间,不美好吗!
她真的很好!
老婆唱歌真好听老父亲、侍卫贡献笑点。
第一部让我哈哈哈哈出生的翻拍电影?!
老爷子yyds
这俩凑一对吧怪不得说奥斯汀是和莎士比亚齐名的英国宝藏,牢牢抓住女性本质里惊艳的一面。
无法接受Emma行为的潜意识里否认男女平等,认为这是尖酸刻薄我也无语了。
实在气不过吐槽一下。
他猪蹄子?
从出场以为“互相驯服”的爱情,到心机男,无感。
推动男主表白还得谢谢他配乐很好听建议听到最后一秒!
这个服装布景就不说了,绝对达到水准,以后要集邮(画面超美的电影)有没有推荐?
阶级里,真正分别人们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适合摊在床上看的放松电影,能带给你力量和感动!
还有又相信爱情了……
写给自己的观影记录:我不怎么喜欢看浪漫爱情类的电影,终于找到一部我的取向!
在此之前没看过原著,完全把它当成一部独立电影去看。
首先是场景以及服化道:⭐️⭐️⭐️⭐️⭐️没有专门考察过英国19世纪的穿着,就觉得景色拍得很美,服化道都特别精致,舞蹈、礼仪、日常等各种细节都考虑周到。
镜头构图色彩也很好,整体上非常的赏心悦目(冲着构图和色彩 我都可以二三四刷疯狂截图学习了)剧情:⭐️⭐️⭐️⭐️没看过原著,据说有改编?
如果当成一部独立电影看,我觉得剧情蛮好的。
女主本性善良,照顾自己人,希望他们得到最好的,但由于其成长经历,包括但不限于从小备受宠爱、基本没受过挫折(电影最开始的一段话)、做什么(看起来)很优秀,包括当红娘(电影出现的第一对),难免会自我感觉过度良好,男主也在电影里一针见血表达出来了。
从她错误预测男二回来参加父亲婚礼时,就暗示她将遇到一系列挫折。
看电影的时候,有时真替女主着急,男主好几次吐槽简直精准打击,缓和了我这种热心观众的心(表扬编剧)。
顺便提一下,女主女二弹钢琴那里也是真实。
(你是女主又怎样!
该虐虐,不给你留情面)我被编剧打动的点就在这里,从成长经历看,这是真 女主光环,但这种温室成长环境导致的骄纵和傲慢,编剧也如实写出来了,而且没有是找借口掩盖(比如女二三四五六更坏,女主迫不得已之类的)。
明眼人都看得到嘛!
所以,吐槽的人来了,山外有山也来了。
但女主虽然傲娇,但还是承认自己有识人不清、傲慢、无礼的地方,并且不会逃避,亲自弥补和解决。
在我看来这个人物塑造算是非常完整。
爱情线在我看来很自然,跳舞那里简直了!!
能感受到双方特别是男主的心动!
男主有几句台词也好好啊,不是直白的甜言蜜语,但就是很心动!
为什么!
为什么我会忘了这句台词是什么!
其他我也觉得挺不错的,整体观感轻松搞笑自然。
扣一星是因为有些没弄懂(可能是我没看过原著的缘故)。
比如Frank和Jane Fairfax是真心相爱才结婚的吗?
此外,还有一点是我自己钻牛角尖:在现实里,Harriet真的能快速适应喜欢上Mr. Knightley(认为有希望嫁过去的程度)和最后跟Martin结婚的落差吗,在这之后能心无芥蒂和女主像从前一样做回朋友吗?
(我一直对欧美电影大团圆结局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可能是因为看完就要回到现实世界,所以对这种结局不真实感特别强烈)————剧情评价结束—————看到很多人对选角有意见,说实话我在看之前也是这样想的,我看到海报+题材,连看预告的想法都没有。
但看电影就觉得真香,导演选的太对了!
主演真的好耐看,越看越有魅力,演技真的不错回到最开始,为什么说这是我的取向。
男主有才华、睿智、温暖、富有同理心、关心偏心但不溺爱女主,真的非常靠谱。
最让我心动的是,再聪明的他,在爱里也成了一个大傻瓜,会吃醋、会紧张、甚至会流泪。
哎 就觉得这样挺好的
“Emma Woodhouse,handsome,clever,and rich,with a comfortable home and happy disposition,seemed to unite some of the best blessings of existence;and had lived nearly twenty-one years in the world with very little to distress or vex her."电影开篇是这样描述艾玛的。
她的人生幸福到让人嫉妒,但人总要被欲望折磨,被生活的表象欺骗。
随着小镇人物们的登场,看似无忧无虑的艾玛也陷入到一个又一个伤心、悔恨、两难的境遇中。
在“事业”上,艾玛总自信满满地替周围人撮合姻缘,却在“帮助”闺蜜选婿时接连乱点鸳鸯;在友谊中,她时刻维护着优越感,既看不上周围人,又嫉妒比她才艺更佳的小镇美人;在爱情里,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想要别人都羡慕的那个人。
就是这么个自大傲娇的白富美,却在看完电影后一点不让人生厌。
因为缺点之下,难以掩盖的是她内心的善良,知错就改的品性,以及对家人的责任心。
而我们也多么希望能像艾玛一样幸运,遇见生命中的奈特利先生,即使自己有各种缺点,他依旧能不离不弃的陪在身边,亦师亦友亦爱人。
我接下来写的可能并不能称之为一篇影评,更多的是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这部电影之时,和看完之后的一些想法。
我喜欢安雅·泰勒·乔伊这个演员,看了她所有出镜过的电影(《巴里》除外),我是在当年电影院放的《分裂》的时候第一次在大银幕见到这个女孩的,当时惊为天人,后来又看了《女巫》,又看了《摩根》,《良种动物》,《马柔本宅秘事》,《玻璃先生》,安雅似乎总是和“惊悚片”有着不解之缘,当然我并不介意这些,不过《爱玛》里真的去除了所有的惊吓与恐怖,让安雅这朵美丽的鲜花纯净地绽放,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这部电影的爱恋,还有这部电影里的安雅。
《爱玛》的故事大概是一个距离伦敦不远的庄园,我也曾经在英国呆过几年,其中在伦敦住过一年,当然伦敦今日的钢筋水泥和别的大城市也没有太多差异,但是英国稍微小一点的地方,往往都非常美丽,就像电影中展现的那样,雪静静地下,从来没有很多的杂音
或者阳光普照,并不晒人,但很温暖,在那明媚的阳光下,往往能看到更鲜艳的色彩。
草地,也是非常柔软的,踩在上面,就像踏上了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一般,有时草会沾着晨露,于是把鞋子打湿。
离开英国前的最后一天,我去电影院里看了一部安雅出演的电影《摩比小子大电影》,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吧,我当时是冲着安雅配音去看的,没想到还有真人演出,安雅出场了约莫20分钟左右,好像是安雅和他弟弟一块生活,但是父母突然出了意外,于是安雅要一个人担负起这个家庭的责任,有一些悲伤,毕竟她前一秒还唱着歌要环游世界,但转瞬过后便只能脚踏实地去打工。
电影结束,伦敦开始下雨,我去麦当劳买了一杯热巧克力,撑着伞,但是还是有雨水滴落到了杯子的塑料壳上。
那是我在英国的最后一天。
人总是要离开自己慢慢熟悉的地方,也要不断接受曾经的自己不愿面对的未来,我亦然,爱玛亦然。
她是一个从未受过苦的孩子,她想着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恋爱结婚,她爱撮合别人的爱恋,她很讨厌一个老太太天天絮絮叨叨讲简的故事,她被父亲无限地宠爱...但这,并不是永远维持不变的事情。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春心萌动。
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牵起的红线也许并不适合。
有一天,她会体恤那些过着苦日子的人们,怀着真挚的同情。
有一天,她也会结婚,也会穿上洁白的婚纱,也会与爱人走过一生。
这是一个女孩的成长,每个人都将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也希望所有人都能悦纳这不可预知的未来。
在1910年代的意大利,出现了这样一类的电影,叫做女神电影(diva film),这类电影通常由美丽的女星出演,布景漂亮奢华,服装精美,我只看过这类电影的图片,但是我出于私心地想,《爱玛》大概就是这类“女神电影”。
片中安雅的角色换了多少种服装我实在是数不过来了,既有亮眼的鹅黄色外套
也有知性的蓝色绒毛服饰
出游时几乎素白的装束胸口点缀一个雏菊纽扣
告白时白色衣服则有着绿色的藤蔓和黄色的小花...
当然,我真正喜欢的肯定不是这些衣服,而是安雅或者安雅这个角色,从最初看安雅的《分裂》,到她最早期的作品《女巫》,一直到今天的《爱玛》,安雅也长大了很多,甚至马上要结婚了,我真心地希望她能找对爱人,毕竟《爱玛》中为了寻得一个真爱可真的费了不少功夫。
《爱玛》里的感情,很繁复,很琐碎,很体贴,又很敏感,也许因为爱玛和奈特利认识得太久,所以反倒没有意识到彼此的契合,她们都在为着彼此吃醋,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又不忍破坏他人的好事而自己默默垂泪,这种细腻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而逐渐变得真实且感人。
当然我们不会忘了爱玛的爸爸,这个有趣的老头,他爱自己的女儿,所以让她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才是一个父亲爱女儿的方式。
我有一个待看电影的笔记,里面记的都是还未上映或者尚无资源的新片,安雅的《新变种人》已经在最上面呆了很久了,毕竟像这般延期多年,而今又延期的电影实属少数,不过多少也算是一个盼头,等一部电影,等啊,等啊,电影外面这个女孩就慢慢长大成人,甚至走入婚姻殿堂,而电影里面的她还是曾经的年纪,曾经的容貌,《爱玛》将安雅最芳华的年岁记录下来,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
我EMMA果然是十年翻拍一次。
真的是一言难尽,总体来说差强人意吧,但除了去影院补个票应该不过再看了果然太喜欢一个东西会因为它不符合自己的一贯想象而变得无比挑剔各个版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吧。
就自己刷过的这几版而言最击中心脏的是1996格温小天使的那版;最尊重原著的是bbc 2009那版先吐槽:1.Emma的父亲不是一个病怏怏上了年岁的老先生吗,为什么会活蹦乱跳成那样……2.窃以为奈特利和丘吉尔的演员可以倒过来……丘吉尔也太耿直了……我对奈特利的身高真的是有执念。
顺便按照原著设定奈特利都奔四的人了片头展示他美好的肉体意义何在???
以及奈特利都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会去做追马车这种幼稚的事??????
他应该是那种小心翼翼端着的好吧。
最后的告白得耗尽他全部的勇气了3.哈丽特的演员严重不符合人设。
真没要喷外貌的意思,但是原文哈丽特真的是个长的很漂亮的傻白甜而不是个没长开的小姑娘……以及可能是因为改了寄宿学校的设定所以哈丽特什么规矩也不懂……她傻是傻,也确实没见过世面,但是不粗野好吧。
寄宿学校还是教礼仪的吧。
4.奈特利和Emma倒是演出了青梅竹马欢喜冤家的感觉,问题是他们俩不是青梅竹马而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性张力的话也还真有但是……类型不对。
5.Elton看上去就像地主家的傻儿子。
喊停车的那一声断喝真是把我吓得不轻。
合着Emma拒绝了他他不打算在这个教区继续待了?
敢对当地中心人物大喊大叫?
以他的圆滑不应该是打个哈哈就过去了吗6.Emma真的是,第一次这么让人讨厌。
她的确是个顺风生长,比较自负的姑娘,但这不代表她不懂礼数或者看人下菜碟。
她也有美好的一面,但是这部片子完全没有表现出这一点。
我只看到了她对于贝茨小姐和哈丽特的粗俗表现的显而易见的厌烦。
让人对她的好感度直线下降。
以及完全没有感受到她对哈丽特哪里喜欢了,完全就是嫌弃嫌弃再嫌弃。
真的很不喜欢她那种高高在上把别人当傻子的感觉,明明你才是最大的傻姑娘啊喂!
6.为什么伊莎贝拉会跟她的父亲一样喋喋不休一惊一乍?
作为姐姐,母亲去世之后自然是更加沉稳了吧。
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设定,是为了可以衬托出爱玛是她们家最聪明的一个?
7.Jane的演员明明长的那么好看,非要搞得两眼无神,Jane的确是长期寄人篱下,那不应该像诺桑觉寺里的Fanny一样学的机灵嘛?
而且她也有可爱的一面呀。
在哪儿呢?
表现了吗?
8.然后两个人跳舞的那一刹那失神……我觉得失神的应该不是爱玛而是奈特利吧9.远鉴竟然连Abbey这种都能翻错……唐顿庄园哭晕在厕所10.最后一槽:他们是怎么做到在那么黑暗的灯光下看清字的???
然后是赞美:1.整体的光影真的太美了,色调可能不太真实但是明暗有致,滤镜有一点点像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那种感觉。
尤其是黑暗场景下那种朦朦胧胧的打光……烛光摇曳成一个个小亮点……真的很美2.服化道太美了。
对于要表现的东西很到位,比如那个夸张的画框。
再比如Emma的父亲那一堆屏风。
那家帽饰店是真的少女心,好想拥有。
3.配乐大部分时候都很得宜。
几首舞曲和哈丽特的主题歌都很洗脑,最喜欢的女王蜂的片尾曲,虽然有那么一点违和吧4.各种马卡龙色壁纸太戳我了。
5.奈特利跟哈丽特邀舞那一小段很有味道,果然是英雄救美的故事;然后爱玛跟奈特利邀舞的话还是更喜欢09的Why you而不是with you6.Elton夫人演的真的很棒,比09的自然一些。
话说她才是那个什么都瞧不上的,说真的这电影里她跟Emma人设有区别吗???
7.Emma一呼俩人跑回来的时候奈特利的反应也太可爱了啊哈哈哈哈哈哈8.求婚这段改的我很喜欢哈哈哈哈哈哈哈清新脱俗,确实有创意,甜而不腻最后一句:Donwell的沙发真大啊最后最后一句:我为什么会写这么多,难道我真的是个Emma十级学者???
最后最后最后一句:感谢Belinda老师曾经让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美好的故事
两周前看到情人节新版《爱玛》电影要上映本爱玛亲妈粉当然果断选择立刻去看。
但首映当天票没好位置了,那天情人节肯定餐厅影院也会爆挤,我就选了今天15号去看。
先说说优点。
这版是导演Autumn de Wilde的处女座,她是MV导演和时尚大片摄影出身,画面拍的真的很美,风景颜色构图都没得说。
服装更是精致,非常还原帝政时代的风格。
爱玛从头到尾换了恨不得十几身衣服,好几身晚礼服都是绝美纱裙,剧情高潮舞会中她穿的更是复原的V&A的一件藏品。
这版《爱玛》没像这几年流行的翻拍剧一样走混搭风(比如19年《名利场》),配乐都是规规矩矩的古典弦乐和英国民谣,清新又好听。
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奈特利先生和简·费尔法克斯合作了一首二重唱,奈特利先生还拉了小提琴伴奏。
不说这个剧情o不ooc,反正我全程姨母笑。
至于选角,全员演技当然都没得说。
Anya Joy-Taylor穿古装真好看,大眼睛白皮肤非常灵动,把爱玛的活泼机灵又骄傲演得活灵活现。
至于奈特利先生,对Johnny Flynn的长相我是不挑的,但我希望他去整整牙😂 他这版奈特利先生可以说有点ooc,比原著的稍微多愁善感了些,但这点我不在意,甚至还有点喜欢。
毕竟看多了冷静内敛奈特利,看看这样少年文艺feel的他也不错。
他和爱玛电影前半段没啥化学反应,但是舞会那段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嗷!
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到时候自己看!
我少!
女!
心!
炸!
裂!
这版电影编剧是普利策奖获得者,改编和台词也的确都非常棒。
加入了很多原著没有但非常合理的喜剧元素,但台词很多都还是复制或改编自原著,像我这种小说倒背如流的原著党会很喜欢很惊喜,没看过书的也不会觉得过于文绉绉听不懂。
我觉得最绝的改编是奈特利先生求婚那段,不具透,到时候你们自己看!
但这电影缺点也还是挺明显的。
对于外貌协会的来说,大概除了女主外其他人长得都不合格。
哈丽叶特、简·费尔法克斯、埃尔顿先生和弗兰克·丘吉尔这几个该帅该美的角色长得都有点hmmm……一言难尽,奈特利先生应该也会有点争议。
不过我不是外貌协会的,所以这个我不是特别在意。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就赶。
他们舍不得每个剧情但电影时间又有限,所以最后就造成了每个事件都是一两个场景就结束,事件之间的过渡也不是特别自然。
这点是不如同是电影的96格温妮丝·帕特洛版。
另外,这电影音乐虽然好听,但有时我感觉似乎该有音乐来烘托情绪时却没有。
另外我还要槽的是奈特利先生的造型。
这剧其他男人都是短发,然而就奈特利先生是中长发,还有点乱糟糟的,不符合他原著中干练麻利的形象。
再加上化妆很淡打光也不好,他的脸就老又红又黑,就……显得有点村,像罗伯特·马丁OTL 另外,奈特利先生的服装也有点ooc,奈特利先生的衬衫是那种领子戳到腮帮子的巨高领,这种在帝政时应该算是追求时髦的人才穿的,但大家也都知道,奈特利先生可是经常走路骑马连马车也不爱做的人。
这是男主拍宣传杂志的造型,要是电影里这样多好。
不过,总体来说我还是很满意这个版本的。
画面赏心悦目,剧情改编很有新意,虽然奈特利先生人设和妆造略微ooc,但并不过分,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打分的话满分10分我给7分。
我和我男票都觉得还是没法超越09年BBC电视剧版,至于和96年格温妮丝帕特洛版比,我还没想好这俩我更喜欢哪个。
看完电影散场我男票感叹他已经被我拽着看了三版的《爱玛》了,然后说他们这样每十年翻拍至少一次,那我以后还有至少五版爱玛可以看。
想到这里我又开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艾玛 (1996)7.51996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道格拉斯·麦克格兰斯 / 格温妮斯·帕特洛 杰瑞米·诺森
艾玛 (2009)8.42009 / 英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吉姆·奥汉龙 / 萝玛拉·嘉瑞 约翰尼·李·米勒
爱玛8.2[英]奥斯丁 / 2008 /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不仅是爱玛,几乎是所有的角色。
原著里的爱玛是很聪明,有主见的,她做出了很多让现在人看起来直接可以被全网骂翻的事情,但是所有看过原著的人却都不能太讨厌她。
为什么主角光环么?
有一点。
更多的是因为这个角色本身是可爱善良的,并且有点精灵古怪。
但我真的看不出来女主这种绷着脸瞪着大眼的演戏方法是什么精灵古怪!
反而有一种她全程都在装贵族在绷着的感觉。
而且她绷着是有对象的,电影里有几个明显的丑角,史密斯小姐,简的姨妈,埃尔顿夫妇,还有一个是她爸爸也加了很多搞笑讽刺元素,她对于下流的人都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对于自己的爸爸则从来都没有翻过白眼,对奈特利吵架的时候也没有绷着,看得出是真性情——就算是当时阶级意识强烈,这样真的好么?
不是在黑女主角?
再加上她做出的事情,这个角色除了漂亮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刚愎自用,还理所当然。
在奈特利训斥爱玛不应该讽刺贝茨小姐那里,女主的演技还是不错的,演出了那种内疚但是嘴上还硬但是已经快崩溃的感觉,但是我却一点也没有原谅她,因为她对于贝茨小姐一向的态度,让我觉得她的后悔只是因为她说漏嘴了,而不是真的在检讨自己对于她的态度。
如果说前面的演技让人觉得爱玛很刻薄,那么后面的改编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且是最大的败笔。
她发现史密斯也喜欢奈特利之后,原著是非常鸡贼地把她送走了,还小小地嘲笑了一下她痴心妄想。
这里竟然给爱玛安排了一个后悔而风中流泪的片段,再来一个“不行我好姐妹喜欢你我不能嫁给你“的桥段,再加上一个直接找马丁忏悔……天哪这突兀的洗白,不就是暴露了电影创作者没有能力诠释原著的精髓么?
原著里马丁的再次求婚只是一个偶然而已,而我们的女主意识到自己喜欢奈特利先生之后,下一个念头就是我是他的庄园唯一可能的女主人!
根本没有一刻的迟疑!
简,奥斯汀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这样的一个爱玛,读者却恨不起来, 这里电影直接强行洗白,高下立见。
那个史密斯小姐,原著里是因为她很聪明漂亮,深得爱玛喜欢所以她才对她的人生开始插手的。
可是这个史密斯小姐么,对演员没有恶意,但是可以不把她的眉毛剃了然后故意扮丑么?
这个又丑又唯唯诺诺,又蠢又没有主见的女孩真的值得爱玛推上上流社会?
爱玛仅剩下的聪明我也可以怀疑了。
而且我深深认为电影丑化史密斯小姐是故意的。
为了突出爱玛的美貌并且为了电影的节奏选择了她作为轻松搞笑的角色,可是这个选择是失败的,因为当爱玛操纵一个丑角的人生的时候,她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恶人了。
且只能后面强行更改原著洗白才能圆。
男主太年轻了,原著他是一个一开始完全不可能被读者考虑的,能作为爱玛的丈夫出现的角色。
奈特利先生对于爱玛的态度有点像长辈在教导一个小女孩,避免她犯错误入歧途的角色,而后面两个人结合才有了戏剧性和合理性的升华统一,这是原著好看的一个点,但是这里奈特利先生和爱玛一开始就平等地在吵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欢喜冤家,没悬念了啊。
丘吉尔特别漂亮的,但是这里的丘吉尔和马丁的气质有种共通的感觉……全书最高贵和最不高贵的两个男人啊!
好看的也许就是这样戏剧化的色调和服化道了,算是赏心悦目,可是整个电影的氛围, 就是那种轻松的英国幽默小品的感觉,那种有点偷偷摸摸地配乐,不是很合我心意,或者说我认为的,合原著的氛围。
最精彩的地方被忽略了,比如那些关于丘吉尔和简的暗示,和男女主在一起的转折,总之,两分都多了。
小说改编中规中矩,爱玛还是那个热衷于帮人做媒的“不婚主义者”,英国乡村的闲适生活多少带着点无趣,爱玛真的可绿茶可白莲,但积极认错反省的态度又无法令人生厌。
爱玛的颜值不是讨喜的那种,不过古灵精怪的样子倒也可爱,一看就是有钱人家小姐的样子。
周日午后看个爱情影片不错。
If I loved you less, I might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more
简·奥斯汀的乡村庄园婚恋唠嗑日常。
这个男主完全ooc了,演得最好的是牧师和老小姐
心疼陪孩子们胡闹的老戏骨——穿花里胡哨戏衫,一脸正经地站在马卡龙色调戏台上,搭配深得小马哥真传的精分熊孩子,再聆听着导演精挑细选的高地民谣和圣经颂歌交织轮回,绝倒,身为庄主的decency到底去哪了,不知道。两星打给开满香豌豆的英式花园和“使女”打扮的寄宿女孩,客串辛苦了!
这版远不如贝金赛尔和马强那版,Emma和Knightley这对的萌点不正在于年龄差和养成系么,男主因为看着女主长大有父执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女主要求严厉有错必纠但内心却深怀感情,这版的Knightley看起来跟女主完全是平辈,贝金赛尔那版里的简也美,这版,配角都像是道具。
令人崩溃的选角,emma被演绎成了史上最令人讨厌的简奥斯汀女主角。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仿佛走进laduree店的视觉上,啊糟糕
再好看的布料如果在胸下面收紧都会很难看……
别看见对称构图和蓝粉色调就拿韦斯安德森说事了,真的很啥b。但是这样的俏皮和工整的确很讨喜,安雅泰勒和knightly的对手戏在欧陆Gen z cinema中绝对能算是第一梯队了。现在还能看到部奥斯汀的改编也是很开心了
我别再看这类题材了,感觉每个人物都闲得慌,整体画面、表演、剪辑也太浮夸了。
精美的挂历画,一直觉得爱玛的结构不适合改成电影
真是太乏味了,这么好的服化道都分了三次才看完。奥斯汀这种吃喝跳舞找对象的故事实在不适合我。老比尔加一颗星。
一位微不足道的低階閨蜜,竟是影響所有姻緣的關鍵人物。
我的天哪太辣眼睛了!这电影除了服化道之外有什么好吹的。马卡龙调色的帝政时代。。。选角不能再失败。这个男主应该去演【农夫罗伯特·马丁】,一股愣头青的冒失气质,唱起歌来像乌鸦嚎叫。我想问他全裸的镜头有什么意义??这个路子是学的《绝代艳后》吧。而且,原著里奈特利先生那么礼貌的一位绅士,怎么可能会吼女主啊?怎么可能会狂暴撕扯自己的衣服躺到地上啊?女主适合演【埃尔顿太太】,她绝对是演技不行,干啥都不耐烦、咄咄逼人,故意表现得狂躁和没有教养。麦艾斯,瞎了!结尾男主表白女主流鼻血这一段吧,有什么好吹的?明显女主自己也愣了一下才开始发挥,然后抛弃爱玛的身份,回归当代人本色,对奈特利又捶又打,以为观众是看不见这个断崖吗。
音乐不错
《傲慢与偏见》的高阶层版,但女主出生更高贵,外表娇纵但本性善良,最终与她的达西修成正果。
自以为是兜兜转转Elton xswlConnor--深情傻大个?~…
作为一个不了解原著的人,只看这个改编真的不知道故事的看点是什么。PS:Anya Taylor-Joy真的美得让人窒息!
这是上哪里找来了一屋子令人讨厌的面孔演爱玛的。。。
可太好看了,少女心甜甜的恋爱。话说哈丽叶那样的姑娘永远都会有好运气吧。
奥斯汀的幽默在于言语之间,不是浮夸装蠢,难道英国人让她适应现代的做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越改越肤浅?人物造型和布景就像一口吃了个巨无霸马卡龙那么腻味恶心,不禁怀疑是在看玛丽安纳托内特还是在看迪士尼真人版
戏里爱玛搭不对线,戏外我也一样,这部电影的CP好难猜呀,特别男二男三长一样,更是给我上了难度😂😂。牧师应该是不讨喜的人设吧,但这个演员特别可爱,就很难讨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