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上写的英文版,但是发现看起来并没有很拗口。
刚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女主自导自演的作品,很细腻、有趣、简单、不浮躁、不做作、有艺术感,有呼吸感……这个片子中的人是寂寞的、孤独的,不仅仅是大人,还有小朋友。
从我最喜欢的小朋友说起,就是那个最小的男孩。
他和他的哥哥,一直在网上和一位莫名的女子聊着色情的话题。
用的是很有年代感的电脑,打出那些dirty words,然后很多单词对于他这个年纪来说,可能根本不会拼写,然后他用那个小小的,笨拙的手进行copy and paste,然后画出))>>))图的时候,还很小心的先关上电脑。
(他哥哥做的那个,,,,、、、、;;;;;.......图我也很喜欢,很有艺术感)然后他和他的网友相约在公园。
这段是唯一润物细无声的把我笑出了汗的一段。
我不晓得这个小男孩对于这个女人的期待是什么,或者说这样的一个小孩会有原始的对于sex的冲动,但是他去了。
镜头先拍到这个高冷的,对于女主作品不屑一顾的策展人的场景,然后可以看出她的紧张、兴奋,那种荷尔蒙蠢蠢欲动的感觉,(刚开始我还以为她等的是女主),然后小男孩出现了,他爬上了椅子,(我一直以为他是恰巧路过),然后他两儿的那个眼神第一次交汇,我才想起他两个网上约的时间,忽然间觉得太具有喜感了。
(我确定这一定是这个片子最高潮的部分,因为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如此的巧妙和尴尬)然后他们大概对视了几次,可能两个人都发现了什么。
小男孩爬到椅子上,靠近她,然后缕了缕她的头发,看着她,她亲了一下小男孩,然后转身尴尬的离开。
well,就凭这个镜头,我觉得导演真的配的戛纳奖。
除了他的哥哥,还有那对女孩子,从人家的门牌贴图上学到对于sex原始的冲动,从接吻开始,到后面打扮的奇装异服,到后来到哥哥家给他。。。
,难怪这个片子的片源这么难找,确实比较。。。
然后最后他们敲响了那个“胖子”的门,这个“胖子”从沙发上惊醒,撇到他们,然后马上藏到墙后面,贴着墙面躲着,这个画面真的太当代了,然后出现两个小女孩奔跑的场景。
well,虽然我也很难说明这个场景的意思,但是从这个场景中可以看到很多当代独立艺术电影的影子。
和这几个小孩比起来,我觉得这个片子中的男主其实并没有那么的interesting,他是一个比较紧的人,他对于生活的handle能力并不是很强,并且他不仅和自己的小孩是隔离的,和这个女主也是隔离的。
我不知道这个女主为什么喜欢上他,然后不停的去找他,但是我喜欢他在刚开始为她试鞋的那段对话,他说:you think you deserve that pain, but you dont.她说:I do not think I deserve it. 他说:well, not consciously maybe.她说:my ankles are just low. 他说:people think foot pain is a fact of life, but life is actually better than that.you should get some, 然后老人出现了,他说your whole life could be better, starting right now.很有意思的对话,淡淡的,很有道理的样子。
然后他们出了鞋店,一个人把一条金鱼装在透明的袋子里,放在车顶上,然后他们紧张的一路开着,看着。
最后金鱼跳到了另一个人的车后,最后掉了下来。
这个场景也很有实验性。
很有去,你也说不上来和整个场景的关联性,或者你也可以说出很多的关联性,总之就是很有趣。
最后的结尾,well,我最喜欢的小男孩的结尾。
从天色可以看出还是个大清早,小男孩听着声音走出那条小路,他看到有个男人用硬币在敲打路边的杠子,然后他问,“ what are you doing that for?” he says"I m just passing the time." 然后他的脸上的光线开始变化,太阳升起,男人把硬币给了小男孩,上了大巴车。
然后小男孩看着远处的阳光,敲打硬币,太阳慢慢升起。
wow,服气。
推荐。
又是2006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看到的电影,我如愿坐在最后一排,感受了女主角的勇敢和坚强。
故事围绕着一个小社区里的人和事展开。
Richard与妻子分居,Richard变得失魂落魄;邻居家的小女孩待嫁箱的梦;邻家17岁的两个女生与肥佬的文字性挑逗;Richard的14岁儿子Peter成为邻家17岁俩女生的性爱试验品;Grace为老人开车当司机;Grace自己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艺术作品;表演艺术家July通过色情网站满足私欲的同时,竟然遇到了Richard 7岁的小儿子……每件事情看似独立,却又有着不同的联系。
事情仅仅是有联系,却不能进一步发展,总有种保护各自领域的感觉。
导演July,在影片中也就是那位表演艺术家是不是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里面,人与人虽然好像都能一一联系在一起,可惜其中的隔阂似乎越来越大呢?
翻翻影片的简介,说“能走在一起的人,你以为有缘,其实是有感觉,所以脆弱。
”所有的小故事,他们之间有联系,但他们为保护自己的空间,即使真有了感觉,各自也不轻易敞开、靠近,使得关系显得脆弱。
镜头一:YOU and ME 执着与勇敢Grace,我很喜欢她。
她有很多白日梦想,发呆、幻想其实是很有趣的生活。
她自己会一个人对着一幅海边落日的图片,独自配音,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她会拿着DV拍摄奇怪的短片。
在她的生活里,除了满足自己的艺术欲望以外,她会为令她怦然心动的人疯狂,如同对待自己的艺术作品一样疯狂。
卖鞋的服务员Richard,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介绍她买了一双粉红色的皮鞋。
Richard出于对顾客的负责,对她脚踝的痛苦作了分析,建议她买双舒服的鞋。
Grace买回家后,对鞋思念,也对人思念。
她感觉到自己遇到了人生中的一双好“鞋”,尽力去拥有和穿上它。
有一段画面,是Grace在粉红鞋子上面写上YOU、ME,自己穿上以后,左右脚在互相追逐、触碰。
她多么希望在现实中也能和Richard追逐、触碰。
于是,Grace用她的勇敢和执着,想方设法去接近Richard。
和他走在路上,用言语比喻街道为人生,试图走进Richard;在商店卖场,想借怪异的行为引起Richard注意;想对Richard说“I love U”,却借用会说话的相框道出心声。
如果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有Grace的那份对爱的执着、对生活的热诚,也许现在的社会不会再那么冷漠无情、人情淡薄,尽管这种想法很天真。
但,Grace给了我们希望。
镜头二:我们需要梦想影片里面,还有一位脸上长满雀斑的邻家小女孩,她不漂亮,但是她最可爱,因为她一直拥有梦想。
她把梦想装到一个大大的箱子里,里面有她对未来的期待,对爱情、对家庭、对儿女。
她懂得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梦想。
当她和Richard 14岁的儿子Peter躺在房间里,她很平静和温馨地幻想着长大后厨房如何,对着Peter描述着她与儿女幸福的时光……我想她一定能实现。
我们的生活真的需要梦想来支撑,如朋友对我说过的“只要你坚定,梦想永不会消逝”!
镜头三:钱币敲响,相拥结束一同观看影片的車掌问我:最后那个钱币你想通吗?
的确,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是每部电影都那么深奥的,不需要看完就深究她的含义,也许导演并不是那样想。
最后,我给出的答案是:他每天都在等车,每天敲着钱币,过着一样的生活,也就是要敲出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片子最后他的确引起了Richard 7岁的小儿子的注意,有改变平凡的迹象,如同最终敲开了一个人的心。
Richard接受了Grace的拥抱,他们相拥结束,不正是将脆弱的关系打破,变亲近了?
画中的鸟变成树上的鸟,原本格格不入的感觉却变得如此真实、亲近。
对了,应该就是这样了。
原来以为这是一部纯爱情的片子,抱着放松的心态,准备好吃食,躺好身子。
影片一开始就让我不自觉的耷拉脑袋,暗自猜想这不会是“性、丑闻、录像带”那样的自拍片吧,那么让人沉重和思考。
缓慢的节奏如同内心感受向外界开放的舒展过程,直接进入内心世界还是让我一下透不过气来。
正在我暗自奇怪为何一个白人老爸带两个黑人小孩的时候,Natasha Slayton and Najarra却突然朝我们的胖子好人先生露出了pink的内裤,惊讶不已,纳闷,欧洲性解放高潮不是已经过去了嘛?
如何表现的如此饥渴,就如同peter在chat上表现的露齿和貌似老到但却不得不服从于robby的“back and forth”理论。
强人啊,我正想着如果我七岁的时候有此厚颜,那现在我岂止是色障境界,应该老早突破魔界,进窥天道了。
呵呵,如此,早该风云天下。
看来,山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惭愧啊!
本着求追学术的精神,我本想将robby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好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追女第一线。
只是后来,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影子。
我也曾经纯情的想 象christine那样在鞋上修上me you 然后与爱人携子之鞋,与子同老。
但是又会如同richard婚姻破碎一样,独立承担自己的爱和义务,青春期性骚动的时候总有peter online chat的渴望和放肆,而robby的言行正是内心的你所意淫的最高境界,只是我们或良心发现如同peter给邻居小女孩的嫁妆盒梦想送去自己的礼物和期待,或堕落至底如robby端坐神秘网友旁却依然保持自然之举,又会向christine等待之后感动评委的那句“通心粉”,其实只要我们保持理想,最终都会实现。
这个片子不是一遍所能理解的,但是我还是决定看完一遍后就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我想我有个开头会更容易朝我的理念之路进发。
老人说:我会和艾伦在一起,我爱她。
我只是希望五十年以后我还能见到她,然后那样,我就还需要70年的生命为了艾伦那样的女人准备。
后来,艾伦和老人说分手。
她说她快死了。
老人说。
她说的总是对的。
老人说,所有的一切消失了,人群,城市,就剩下我们一直在一起。
他们在公路上行驶。
注视着那个被一个父亲遗忘在车顶上的水袋里的金鱼。
减速和停止,惯性会让袋子摔在地上。
老人说,对它说些什么。
她说,“这是你最后的时间了是吗。
我想你知道,你是被爱的。
我爱你。
”金鱼在水里逡巡,金色的鳞片闪亮着,沉默着什么都不回答。
然后,袋子滑落。
那孩子,他们,我,都哭了。
她说蒂龙街的西面是终点,那是她的停车点。
他说我的车停在蒂龙街的东面。
她说我们还有一条街的路程,他说冰地街是中点。
她说,那是联结点,让我们知道会有分开的一点。
他说,我们还在好的这段路上,不会相互讨厌。
她说,我根本不会讨厌你。
她指着冰地街的路牌,过去的六个月我们一直很好。
他说是过去的二十年,她说也许剩下的是到人生终点的路程。
然后他们就在阳光里走完整条街,在蒂龙街的路口说再见。
她说她的脚踝太低了。
鞋子总会磨痛脚的。
他说我们以为痛苦是生命的事实。
但是生命的事实比那个更好。
晚上的时候她轻轻地穿上。
两只鞋,柔软漂亮的舞鞋,她在一只上写着“ME”一只“YOU”。
逃避、追逐、靠近、躲闪。
终于在一起。
温暖的,柔软的,轻轻抚摸着观者的眼睛、唇角、胃、手臂、和灵魂。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一层层嵌套图片的VLOG 制作人,拼贴画小红书种草博主,标点符号拼图大师,把性骚扰的话帖在玻璃上的油腻男人,一摁就说我爱你的相框,照镜子时才会能读出来的自我鼓励的T恤,路上的金鱼,敲击金属杆的硬币在智能手机并未普及的2005年,一件件物品像今天的一个个app 人和人之间建立连接的方式既陌生又熟悉。
每个人手头都有着他们正在玩弄的东西这其中唯一孤单的人是男主角,他在开头的时候玩火失败,被自己试图控制的媒介所伤害,从此手部受伤,难以跟其他任何事物发生联系我没看懂他们每个人为何在一起,也不敢确定他们产生了什么人物转变,好像那些也不是重点,我或许应该感受这一切作为一种vibe它并不试图告诉你一个很容易共情的关于爱情或者是生活的真相,没有金句或是绝对安全的浪漫氛围,我只是感受到了一群人存在在2005年的方式有天下午我一个人开着车迎着夕阳,磕磕巴巴地放声唱着一首老歌,我觉得这一幕荒唐蹩脚的歌声和夕阳的光线放在一起像是一个值得被记录下来的片刻,但我又懒得解释那种诗意前因后果。
是都市人問題的反映嗎? 是你, 我, 他她他的問題嗎?看見的是有點導演的個人自傳式的電影, 戲中的老積小女孩、年輕藝術家以及中年博物館負責人, 都看得出有點導演的情意結。
說的問題是人際關係, 用的一個比較活潑的手法去探討比較敏感的問題 - 性。
性, 對於我們是那麼切身關係, 但往往很難去說, 甚至會有人認為是難以啟齒的。
電影正好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因為不用面對面的去說, 反而更令你可客觀點去分析一點。
我不认识你,但我希望在你去世的时候,你知道你曾经被爱过。
我爱你。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嘿嘿,不知道的人,大概以为我也在花痴Ing,但是这却是《爱情你我他》里的女主角克莉丝汀对车顶上的金鱼说的话。
电影看完一周了,当时的情绪已随时间消失殆尽,只是很多感悟却莫名其妙地在心里盘旋良久。
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写下来。
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人也如同电影一样,总是在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很多时光后,我们才能够体会他或她对自己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浪漫迤逦的画面,没有震撼诡异的悬念......一切只是平铺直叙地向你讲几个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但是这几个人确实有点奇怪的人:1,用酒精烧手企图挽救生活的鞋店员工理查德2,有点羞涩但思想前卫、天马行空的文艺女中年克莉丝汀3,青春无敌但对sex充满怪怪想法并勇于试验的一对姐妹4,只有5岁但在网恋上有超强天赋创意的小男孩5,花了70年终于找到挚爱的可爱老头儿......他们奇怪吗?
但是生活,本应该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啊,再说,在我们周围那些看似正常的人们,都不知道有什么奇怪的想法和行为呢!
我欣赏奇怪的人,他们真实而勇敢。
爱死了"cute"这个单词。
故事的主线,从克莉丝汀的鞋子说起。
克莉丝汀一直认为自己的脚长得不好,无论穿什么鞋子都感到磨脚。
于是她归因于自己的脚踝长得偏突出了些。
陪父亲去买鞋子的时候,遇到了理查德,他告诉她,不是她的脚的问题,而是她没有遇到合适的鞋子。
理查德:你觉得你应该忍受那种痛,可是你不应该。
克莉丝汀: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忍受它。
理查德:嗯,也许不是有意的,但......老头儿:人们总觉得生活就是要忍受各种痛苦,比如脚疼,可是生活其实是美妙的。
克莉丝汀,你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妙,那样你的整个人生就更美妙,你应该从现在就开始。
这几句是经典,也是我老姐强烈推荐我看的主要原因。
嗯,我们总是在忍受生活,觉得生活本身应该是这个样子——先苦后甜,忍耐啊忍耐啊,终有一天那美好的幸福会到来,那么所有的等待就不是白费的,不是没有意义的。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就算那一天到来,我们会发现,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和兴奋,也或许结局和自己的初衷不一样,并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
而且当你为幸福付出了太多太多,超出了幸福本身的价值,那么即使后来得到所谓幸福,你的快乐也是打了折扣的。
所以不要觉得你是在忍受生活。
生活如河,潮起潮落,乃是常态,一笑而千帆过,关注当下才是首要。
(我是现在是这样安慰自己的,(*^__^*) 嘻嘻……)还有噢,道理还没有说完,最近悟道比较多。
关于鞋子和脚的问题————此处联想到爱情无论是单身还是恋爱中的人,大抵都会出现某些问题。
因为单身,我只想谈单身派出现的问题喽,由自己和77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有时候,我们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而已,这和自己是好是坏是没有关系的。
因为被拒绝,所以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不够Long,脸上冒了痘痘,最近不够beautiful,青春易逝待嫁要及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版本,除了不够自信外,主要是一种焦虑感。
看过一段文字说崔健,他不喜欢和27岁以上的女孩子恋爱,因为她们常常缺乏安全感,总是让这种焦虑和危机感败坏了恋爱的乐趣。
汗颜。
转念想,倒是道出真理。
Enjoy life,我想我会像克莉丝汀的父亲说的那样:像过最后一天一样去过每一天,精彩地,勇敢地,优雅地。
因为理查德的一番话,克莉丝汀爱上了他。
此时的理查德,刚和黑人妻子分居,生活一团糟。
他企图挽回妻子的心,他拿来酒精当着妻子和孩子的面,点燃了自己的左手。
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生活残酷和现实的一面,如何自虐终究不过是一场徒劳。
克莉丝汀接受了理查德推销的粉红色鞋子。
在此剧中,我对粉红色产生了强烈的好感。
克莉丝汀的粉红色的小马甲,还有这双可爱的粉红色小鞋,都让我觉得有时候生活就像糖果外面包裹的那层糖纸一样明媚闪亮。
买完鞋子后,本文开头出现的那只金鱼上场了。
一对从鞋店出来的父女在离开的时候,把装在塑料袋水中的金鱼忘在车顶了。
克莉丝汀和父亲跟着他们一起开在高速路上,想要解救它,但无计可施。
一寸寸,看着金鱼滑落到车尾。
这个时候克莉丝汀说“我不认识你,但我希望在你去世的时候,你知道你曾经被爱过。
我爱你。
"我想可怜的金鱼,在生命弥留的那刻被人这么爱过也算了无遗憾。
这段即将失去生命但是被人深爱的时间,是金鱼最后的时光,也是最好的时光。
岂止对金鱼,对于克莉丝汀来说,难道不是最好的时光?
她鼓足勇气,羞涩而又大胆地试探理查德,迂回地表达,艰难地等待......也许只有暗恋过别人的人,才会懂得吧?
但是这些细腻的描写,正是这部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
我始终无法忘怀,克莉丝汀在床上一次次一遍遍查看手机时说的那句话“我知道我们有一辈子的时间去在一起,然而你不打电话,那么我们永远都无法开始啊”。
记得很模糊,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句话让我泪滂沱。
《爱情你我他》(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一部非常可爱的习作性小品,获得2005年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奖,摊开导演米兰达。
朱莱(Miranda July)的“导演手册”,在其获奖或者提名栏里,举目都是‘最佳处女作’, ‘最有潜力。。。。。。
”的奖项,算是一个虎虎有生气的新新电影人。
当然,这个肤色苍白、眼神仓惶的女导演自己也主演了这部影片,和大多数以处女作打响的作家和导演一样,她在片中诠释的角色,一个积极探索多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形式的女艺青Christine,就是她本身或者她生活、工作圈子中的那些人。
有人说,“没有怪物的社会,就像一道没有加盐的料理”,《爱情你我他》就是用一群无害怪人来为这个电影里的小社会撒点盐花的:一个正处在分居期、带着两个小男孩在狭仄公寓栖身的百货商店卖鞋男;他的两个小儿在网上和陌生女人探讨经由粪便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所带来的快感;一个热衷搞多媒体装置艺术、平时靠接送老年人办事来谋生的女艺青;一个虽然只有7岁,却早已私下里筹了满满一大箱嫁妆等着交给她未来丈夫和女儿的小圣女;两个号称已经18岁,为了谁的“口技”高超争执不下,而决定找一个14岁的男人当场比出高下的14岁女中学生;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冷若冰霜,在网上风骚无比的女博物馆艺术总监。。。。。。
“)) <> ((” 这个ASCII符号是片中的7岁小男孩在和陌生女子在网聊时创作的。
小孩子说:“我们来玩这个游戏,我把一撅屎拉到 你的屁股里,你把再把它拉回来,就这样拉来拉去, 拉来拉去。。。。。。
”对面的成年女子立刻在网上热烈地回应说:“这真让我浑身发热啊。。。。。。
”而富有讽刺意义的是,当女艺青到博物馆,当面把自己的艺术装置作品的录像交给同一个女人时,她却递给女艺青一张名片,用她的大便脸,以刚用过大便的口气告诉她,请你把它邮寄到这个地址。
“)) <> (( ”这个符号,便是隐喻在这个数码时代里,人和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已如大便般干涩、困难和气味难闻,人们转而摸到数码空间,在那种“垃圾进、垃圾出”的世俗感官交流中获取拯救。
《爱》象2004-05年间突然冒出的《情归新泽西》(Garden State ),《炸弹的异想世界》( Napoleon Dynamite )等电影一样,都是一些可爱的,硬核的,独立制作小怪片。
那些电影中的主角们无一例外地都羁绊在青春期这辆过度拥挤、并堵在人生这条塞得水泄不通的高速公路上,他们无比焦灼,但又都尽量以不过于唐突其他乘客的自虐形式来细小地打发内心的巨大不安。
他们虽然都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仍然很用功又配合地和它共处着,害羞又勇敢地,每天早晨准时起床、吃饭。
《爱》又是轻盈愉快、不刻意努力、淡淡哀伤而不停失望的,却又不忘记以诚挚的温暖告终。
所以,它会适合在春末夏初的时节观看,好让你对这个虽然还没有来,却似乎早已洋溢着告别姿态的夏天抱起一点点信念。。。。。
;;;;;;’‘’‘“”“”“!!!!!
、、、、、、、、、,;;;;;;;!!!!!
‘“”“”“”“”“”“”“‘“”“”“”“”“”“”“,,,,,,,!!!!!
‘“”“”“”“”“”“”“14岁男孩指着上面这堆符号,对7岁弟弟说,这是从天上俯视地上的情形,他指着其中的一个个?甑惴潘担癟his is Me and You and Everyone We Know”(这便是我和你和我们所认识的每一个人)。
换句话说,就是,想法比较新鲜,表现也算良好。
从普通人普通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用巧合和偶然将本不相干的人连为一体,再混入一些诸如现代艺术DV女青年的实验艺术火花之类的点缀,可以说是有不错的构思,只可惜怎么看怎么眼熟。
表现上还有些粗糙,人物性格的圆润性不够,衔接比较疏松。
总觉得还是一个地区艺术馆展览作品的水平--就象片中女主角送去地区艺术馆参展的录像带似的。
寻求感动和带入感的话,可以看看。
要求稍微高点的可以免了。
我个人的意见是,小制作电影有小制作电影的拍法,可以再收拢一些,求精一些,这个片子要展现的有点把握不住了,暂且认为是资金的问题吧。
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脸上,方向向外,所以每个人都只认识一半的自己。
如果你不经历生活,你不会知道原来elder cab的司机也可以过上小神经的生活。
拍出来的影片不像那个现实的自己,那个自己不会对着会说话的镜子一遍一遍按出I love you的语句,不会去抱怨那个一直在磨自己脚的鞋子,而是自己在找自己的原因,到底为什么会磨脚。
直到遇见了他,他看见了另一半的自己,那个藏在粉红鞋子里的自己。
他不会知道现在的日子应该要什么,直到他想到了以前叔叔给他变得魔术。
于是打开了打火机烧了自己,火在手上燃烧着,现在的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他总是会去告诉别人什么是什么,而当他自己发生什么的时候,他会在下一路拐弯,然后从车里吼下自己应该遇见的人,开走。
电话号码在手中一遍又一遍的翻着,反而在要打的时候把自己藏回了已经卖出粉红鞋子的鞋盒子里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能够很好认识的小细节,那个被遗忘在车顶的金鱼,那个属于少女的嫁妆箱子,那个贴在窗外上意淫的语句,那个在长椅上相遇的小黑蛋。
于是我们总是徘徊着寻找另一半的自己,有时候我们会看着初升的太阳跳起,拿着硬币敲着路边的灯柱;有时候我们会拉开窗帘看看窗外,有时候我们会对朋友自言自语,而朋友却回复的津津有味。
另一半的自己并不好寻找,所以我们不断的不断的寻找着知己,伴侣,或者网友。
这是讲述大家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是每一个人,就像你现在一样,你经历的时间都是没有彩排的电影,可以小神经,也可以小文艺,也可以充满的冒险,也可以做反派。
你想要去经历的,都是你在寻找自己另一半的过程。
时而艰难,在电话前守候;时而开心,画廊里的电影幕后是通向喜悦的彼岸。
只有鸟在树上才是美好,鞋合脚才是舒适,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去出发,走上一个欢乐的旅途。
因为只有开始认识到你是在寻找,那么当你发现的时候你才会感到:自己喜欢高山,寻找到的另一半其实是高山的倒影。
这样美好的事物就可以喜欢两遍。
其实是不错的,只是一下还没消化,让我消化一下
觉得热爱七月的女子都带点暑气和神经质
這片子和它的女導演散髮出的氣質高度吻合。
刚开始觉得它有些自说自话,然后开始变得有趣,然后又变成了一种个人情感。还可以,但总让人觉得小家子气
20060627 1940 bc
又是一颗弹跳玻璃球似的女导演,又灵又可爱,古灵精怪,飘来飘去。可爱女人!
海报比电影好看
特别喜欢
))&lt;&gt;(( 所幸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怪咖,虽然大家沟通起来难了些,通过爱总归还是可以认识彼此。闻闻彼此,一直走下去吧,坏蛋本来就该和坏蛋待在一起。
sweet and wired
我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价这么高?
她那迷人的会说话的眼睛,还有自言自说的声音和笑容,不是能用美来形容的了。纯吸引!相对于这部高评分作品有一丁点儿小失望,更喜欢《将来》。除了略带神经质,诡异小清新的Miranda 的镜头 都 想 跳 过。
耳目一新,有点像迷你版的纽约提喻法
2.5,soooo disjoint 很白人无厘头的表达,个别镜头虽然美但过于俗套有点破坏轻盈感(但还是比真爱至上好)。片子好像一杯夏日里的soda(我也很俗套
真没看懂讲什么呢。看不下去。青春期猥琐的男孩女孩让我感觉不适。
我发现我严重看不懂 。。。。。。。
高中时的口味了。。。
2021/10/6 有点不知所云。
米兰达·裘莱自编自导自演,小清新独立电影,一个粉红色女生的奇思幻想。
还有比《爱情我你他》更有趣的成人童话吗?在米兰达这部温柔如水的天才之作里,倘若你不能体会到《怦然心动》的感受,那么作为一个人类,你该去借电影这面魔镜好好观照和重新认识自己了——就像那位失恋且写得一手《烂情诗》的商品销售员,以及那位刻板又敏感的艺术策展人,还有那个懦弱又虚伪的「性变态」一样。这些暂时只能在自我想象中找到存在感的成年人抑或少年人无一例外,都不再用「面对面」这种感性的方式交往,而是都躲进虚拟世界里用「理性的符号」交流。最终在这场探讨两性之间辩证关系的艺术展上,孩子与孩子玩起了成人游戏,而大人与大人也过起了家家,就连虚假的艺术最终也成了现实的一部分。似乎也只有艺术可以把系统里抽象的人还原成真实的人,像阿巴斯的电影一样,这种帮助观众辨别艺术品真伪的「电影」才是这个后真相时代需要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