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

Die Welle,恶魔教室(台),白恤暴潮(港),波浪,挥手礼,The Wave

主演:于尔根·福格尔,弗雷德里克·劳,马克思·雷迈特,詹妮弗·乌尔里希,克里斯蒂安娜·保罗,雅各布·马琛茨,克里斯蒂娜·度·瑞格,埃利亚斯·穆巴里克,马克西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8

《浪潮》剧照

浪潮 剧照 NO.1浪潮 剧照 NO.2浪潮 剧照 NO.3浪潮 剧照 NO.4浪潮 剧照 NO.5浪潮 剧照 NO.6浪潮 剧照 NO.13浪潮 剧照 NO.14浪潮 剧照 NO.15浪潮 剧照 NO.16浪潮 剧照 NO.17浪潮 剧照 NO.18浪潮 剧照 NO.19浪潮 剧照 NO.20

《浪潮》剧情介绍

浪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网络断舍离第一季反正你也逃不掉致命急件兄弟出头天宝莲灯·浮尘幻灭如宝物般的玻璃珠白月光拯救计划AA婚姻日记主流搬迁的大名米尔克东京二十三区女川尻小玉的懒散生活末日重启黑钱胜地第二季离幸福就差半步火线追凶2之同名为仇清算日裸嫁时代咏叹岛谋杀案等待千金女贼谎言之躯狗十三找爱之旅花千谷之花魂之路纽约五尖塔秘境古兽别犹豫娱乐密探零零玖

《浪潮》长篇影评

 1 ) 纳粹速成指南

从一个懵懂无知的中学生到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对此,历史教师Ron Jones给出的答案是:五天。

1967年,在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课堂上,他通过精密布置的“教学实验”,让超过两百名学生卷入一次纳粹化的“浪潮”,甚至欲罢不能。

一切的转变,仅仅用了五天。

四十年后,德国人重新拾起了这个桥段,改拍成了电影《Welle,Die》。

改编后的剧本把情境转移到了当下的德国,Ron Jones变成了孤僻、执拗、略显神经质的“文格尔先生”——这一性格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那个留小胡子的大独裁者。

更有意思的是,片中的文格尔原本是一个激进的左翼分子,是安那齐运动的铁杆粉丝,剧本中也与时俱进地提及了当今德国社会新纳粹与无政府主义日益激化的冲突。

在一座普通城市的一所普通中学,学生们像所有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一样任性、各行其是、一盘散沙;水球队总是赢不了球,剧团永远在争吵,甚至连一部像样的话剧都排练不出。

这种无精打采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某次“国家体制”主题活动周。

在“独裁政治”的课堂上,莱纳·文格尔面对着几十个只想混学分的学生。

“你们认为独裁专制在当今的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

”文格尔先生意气风发,“那么我们试试看吧。

”很快,学生们被要求彼此信任、互相帮助、标准坐姿、统一制服,甚至用同样的语气和语速回答问题。

这一切新奇而有趣,固执己见者很快就被孤立和排斥。

随着“浪潮”的成立,集体主义教育的成效几乎立竿见影;“学生们干劲十足”——文格尔的试验得到了校方的默许和支持。

可也就是在这个当口,情势已经不在任何人的控制之中……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转变是很有代表性的。

在“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最先感到不适的,是聪明、漂亮、自我意识强烈的Karo和Mona,因为整齐划一的要求淡化了他们身上原有的光环,于是她们迟疑、退出,乃至变成反对派。

很难说她们的初始动机有没有一点自私的心态作祟,但是她们的警醒终于成为一抹难能可贵的亮色。

与之相反,在集体运动中得势的,却是平时表现平平,不受瞩目的学生。

他们之所以成为“浪潮”最忠实的拥趸,恰恰是因为集体主义的光环掩饰了自身原先的软弱无力,他们藉此得到了平时从未得到的尊重、关注与信任。

这种对于群体认同的依附成为了危险的种子。

当“软脚虾”Tim最后用枪指着文格尔,文格尔只是平静地说:“你杀了我,就没有人可以领导浪潮了。

”一句话即让Tim彻底崩溃,因为对他而言,生存的意义已然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一个强大的集体,和一个强大的凌驭者——而他又深知自己永远不能成为这样的角色。

伏尸二人,血流五步。

文格尔先生最后在警车上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一次旨在揭露独裁政治危害性的课堂实验,却是如何展示出“万众一心、其利断金”的欺骗性,甚至让他自己也迷失方向?

一个参与过无数次街头运动的自由主义者,却是如何在几天内变成一个一呼百应的独裁者?

一个互助的、奋发向上的氛围为什么最终会被两声枪响彻底粉碎,让所有人重新陷入迷惘与不甘?

回顾一切发生之前,那所涣散的、毫无朝气的学校——那未必是最好的状态,但的确是最安全的状态?

就影片本身而言,对题材的处理或许流于浅表,但其表现出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仍值得尊敬。

过去在一系列影视作品甚至电子游戏中——无论是《重返德军总部》、《地狱男爵》,抑或更早的《吸血纳粹僵尸》,都出现了把纳粹主义妖魔化的倾向,如此轻率的健忘令人无语。

自由主义与专制之争从来就不是至善与至恶的斗争,纳粹也根本不是从天而降的政治怪兽,它是个人对“同质化”的基本诉求,它就在我们身边,出现于每一个普通人的闪念之间;根本无需特制的培养基,稍不留意,它就会茁壮成长,吞噬一切。

一个失意的画家、一个平凡的教师都可以让它复活。

并不是只有德国人才应给予足够的敏感。

在2008年的圣丹斯电影节,文格尔的原型Ron Jones出席了《Welle,Die》的全球首映式。

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Ron Jone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

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

 2 ) 试图引入一些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来理解集体行为一步步的变化

浪潮给了在缺陷压抑空虚中生活着的普通人新的兴奋点和依托 给了心理弱小的个体以脱胎换骨般的力量 却又让卷入其中的人们日趋疯狂 其中的一些人以集体主义的名义满足潜意识中的各种私欲 慢慢失去道德观判断力和反抗的勇气 这个集体最后极端地反对所有反对他们的人 并把这些人排挤出集体甚至伤害他们…良好的初衷是如何错误地演变为无可挽回的结局?

个人在某些情境下组成的集体的力量究竟有多么强大和可怕?

这五天的发展是耸人听闻还是真的科学实验的模型和缩影?

真的可能吗?

今天看完这部片子 边看边想 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看完后觉得很多人性的东西是难以避免的---虽然我们理性地认为不该这么去做 比如 第三天卡罗因为觉得穿白色衬衣不好看而选择穿红色T恤进班后 当赖纳让学生给活动团体命名时 卡罗积极举手 可赖纳用眼神惩罚她之后才故意最后叫到她 这在有意无意间给了全班同学一定的惩罚或排斥暗示 比如第五天 在活动中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的赖纳作为妻子在学历上高过他的报复说出了妻子工作能力不强的软肋 自尊受到强烈伤害的妻子离家而去 还是同一天 马尔科因类似原因与卡罗吵架 居然动手打了卡罗一耳光经常说电影是生活戏剧化的反应 但是这部电影的很多细节都很真实 也几乎没有冗余 连莫娜为世界杯期间到处都是德国国旗感到不舒服这个想法 我也曾在龙应台给他生长在德国的大儿子的信中看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德国青年们的真实思考 可以说这部电影说服性情境性非常强 正因如此 才让人震撼 当然 如果看完下面的分析 或许更加压抑和感慨而且我绝不认为这仅仅是针对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德国人 而应该是值得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去思考的前几天刚好看了 David G. Myers的社会心理学(第8版) 下面基本都是从书里整理的一些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之中的细节及其现象 没有一一细致分析对号入座 但是下面列出的每一个概念 都是可以与具体电影情节对号入座的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当你为一个赢得比赛胜利的漂亮进球起立欢呼时,你是不是在从众? 当你和其他人都认为,女性留长发要比留短发好看时,你是不是在从众?

也许是,也许不是。

关键是,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变。

如果球场上只有你一个球迷,你会起立欢呼吗?

从众的表现之一为顺从,也就是说有时我们会顺从一种期望或要求,但并不真正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

我们有时会穿礼服打领带,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样。

这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

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

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有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

有时我们真的相信群体要求我们所做的事情。

我们会与成千上万的人一起喝牛奶,因为我们认为牛奶是有营养的。

这种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

有时,接纳会紧跟顺从,顺从会滋生接纳。

登门槛现象实现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地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

这一登门槛现象被证实十分有效。

研究者假扮成安全驾驶的志愿者,他们请求加利福尼亚人在院子前面安置巨大的、印刷比较粗糙的“安全驾驶”标志。

结果只有17%的人答应了。

然后研究者就请求其他的人先帮一个小忙:他们可以再窗口安置一个3英寸的“做一个安全驾驶者”的标志吗?

几乎所有人都欣然答应了。

两周后,76%的人同意在他们的院子前树立大而丑陋的宣传标志。

帕特里夏与其合作者发现,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多伦多郊区46%的住户会乐意向癌症群体捐款。

而如果在一天前让他们戴着一个翻领别针宣传这项活动(他们都愿意这么做的话),那募捐者的数量可能会是前者的两倍。

在这些表现出登门槛现象的实验中,人们最初的顺从行为---戴一个翻领别针等,都是自愿的。

研究人员不断发现,当人们承诺公众行为并且认为这些行为是自觉做出的时候,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

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讲话、行动、穿着都应该像“我们”。

像“白人那样行动”的黑人或像“黑人那样行动”的白人,都会遭到同伴的嘲笑。

在实验中人们也发现,那些感到自己受群体吸引的成员更可能对群体影响做出反应。

他们并不喜欢与其他成员唱反调。

害怕被他们喜欢的人拒绝,他们允许群体中的某些成员拥有一定的权力,特别那些能代表群体特征的人。

成为某一个群体的少数成员是很难受的。

如果你能找到某个人和你立场一致的话,那么你为某件事站出来就容易得多。

有说服力的因素传达者:一个可以吸引和指挥成员的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

信息:生动、感性的信息以及团体给那些孤独和忧郁的人所带来的温暖和包容,都是具有吸引力的。

听众:学生们都很年轻,出于思想相对开放的时期,其态度和价值观都还不稳定。

有的人可能正处于人生转折点正在寻找人生的方向,或者面对个人危机,他们有某种需要,而活动恰好给了他们一个答案。

去个体化群体情境中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觉知能力,并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社会助长实验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起状态。

社会懈怠实验表明群体能扩散责任。

一旦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

从轻微的失态(在大餐厅里扔掷食物,怒骂裁判,在摇滚音乐会上尖叫)到冲动性的自我满足(集群破坏公物,纵酒狂欢,偷窃),人们都可能干得出来。

什么环境会引发这种去个体化心理状态呢?

群体规模使得个人身份模糊化。

马伦指出,暴徒团伙的规模越大,成员越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

从体育观众到用私刑的暴徒等等例子中,很多个体评价估计都降到了最低水平。

因为“每个人都如此行为”。

因此,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景而不是自己的选择。

身体匿名性比如穿制服的效果。

为了准备作战,一些部落中的斗士会用油彩或者面具装扮自己的身体和脸孔,使自己去个性化。

战斗结束后,有一些部落会杀死、折磨或者摧残任何幸存的战俘;而另一些部落会让战俘或者。

沃森仔细研究了一些人类学档案后发现,那些去个性化的斗士部落几乎都会对其敌人施以暴行。

那些殴打罗德尼.金的穿制服的洛杉矶警察被他反叛性的拒绝停车行为惹怒并且唤起了。

他们享受着彼此之间的友爱之情而对外界将如何看待他们置之度外。

就这样,他们忘记了社会的常规,而被情景卷入其中。

这部电影同时让我想到换子疑云 当独裁政府垄断了警察局和新闻媒体时 基本上是独立电台的支持者们挽救了母亲 当局者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反对的声音 可当局者只要是活生生的人都会代表一定的利益 也会犯错误 从长久和全体人民的角度来说 我们需要独立的声音甚至批评的声音 这样才能与七宗罪之首傲慢虚荣心的膨胀维持距离并保持清醒究竟如何避免独裁的发生?

避免集体中的一致同意错觉。

加强自我觉察,避免去个体化。

鼓励批评性评价并使群体对反对意见持开放态度。

但是如何做到这些?

并不容易

 3 ) 电影《浪潮》中应用的传播学原理

五天成为优秀纳粹《浪潮》中讲述的就是这么个故事,根据1967年在美国加州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其中运用的传播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个令人震惊的现象。

在课堂上,学生最初只是以游戏的态度对待浪潮,当这个活动达到了相当的规范程度,很多人开始认真起来的时候,活动的性质就发生了改变。

从活动浪潮本身出发分析整个活动的发展状况。

一、活动“浪潮”的宣传模式产生背景分析:社会产生“浪潮”的机制(德国历史背景)运用的传播学原理:群体传播首先这个活动存在于一个班级中,有群体基础(属于基础群众),其中有一个核心领导人(文格尔先生)能够确定活动的主要方向(虽说后来无法控制),为了共同的目标使群体更有亲密性。

规范拥有一个组织包含的元素;如统一服装;组织内的礼仪规定(如经允许才能发言,发言要起立);还有学生座位的调整,让集体感增强。

符号化浪潮的标志(波浪形图标)、服饰(牛仔裤白衬衫)、手势(波浪形问候)。

职责分配蒂姆主动承担起了建立网站的任务,传播手段分为群体内部传播,巩固活动主题、群体意识;群体向外传播,对于不参与活动的人集体排斥,形成压力,使非活动成员出现从众行为。

大众传播(席卷全社会)传播行为会增强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反作用于传播效果,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整个社会进入浪潮之中。

政治活动的魅力存在于领导者的号召力和激发群众凝聚力的举动,所以在赖讷决定成立微型“第三帝国”的时候规范班级学生的行为,为了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让他们全部起立、踏步,当学生体会到仅仅是简单的踏步也能引人注意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越发热爱这个组织,进行群体内部传播,并下意识得在课程以外的时间在整个学校乃至的进行宣传(群体向外传播信息),自豪感是他们的动力,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时,这个组织在不需要领导者文格尔先生的情况下自觉发展,直至不可收拾。

在活动当中,领导者赖讷强调严肃性,使群体提高对其的认识,便于信服该活动和领导人。

当电影最后赖讷想要结束这次活动的最后演讲,起到了空前的拥护,这源于演讲的魅力和群体意识增加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效果,所有个体被群体意识控制着忘记了自己本身。

二、人物分析蒂姆、红衣女孩、凯文。

看电影的片段1人物分析:①蒂姆--浪潮活动的忠实拥护者。

人物背景: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中学生,和家庭原因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 。

首先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是很受欺负的样子,并且为了得到一种群体归属冒着危险送给他所谓的朋友一大包大麻,这个细节强调了蒂姆的孤独感。

传播输入的过程:接触通过课堂,没有质疑得完全接受。

注意深入配合领导者(主动发言),得到认同后更加信服组织。

兴趣感受自身在活动中有价值的体现,成为活动的传播源理解信服-对于整个活动有着非理性的狂热,并且不顾生命危险在建筑工地上画了浪潮的标志。

决策行为主动为浪潮制作网站,并且自觉自愿成为文格尔先生的保镖,成为领导者最最忠实的拥护者强化巩固在受到文格尔先生的称赞时倍受鼓舞。

在文格尔先生将大家从狂热状态拉回到现实时,击破了蒂姆的梦想,使其失去安全感,蒂姆的自我需求被剥夺后,出于自身保护的心理,做出过激行为,拔枪要求文格尔先生承认浪潮依然存在,当要求不能被满足的时候,自杀。

蒂姆需求活动,因其自身不自信孤独,只有融入于一个活动之中猜能获得安全认同归属感,当一切真相暴露,心理底线击破,无法接受。

②衣女孩(因为要求穿白衣服的时候穿的红衣服)--浪潮活动的反对者。

人物背景:有着良好的家庭,有男朋友马可尔,还是话剧团的中心人物,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

一开始对于活动就是抱着游戏的态度,始终保持理性(在上课后不光觉得这个课有趣,还发现了其可怕性)。

在没有统一着装的时候受到群体的排斥,但因为自身的自信,不被其他人的观点左右,即使是男朋友马可尔的劝说也完全不起作用,马可尔所运用的说服理论应用像红衣女孩这样自信的知识分子,当没有绝对的说服力的时候,更何况红衣女孩已经当时对待浪潮是敌对的态度,起到免疫效果,所以更没有作用。

在反对浪潮的期间,运用传单方式让更多人认清浪潮活动本质,甚是在比赛现场人多的时候发放传单,致使发生流血事件。

③凯文在初期抵抗活动,但因为群体压力,周围朋友的劝说等原因,盲从了这个活动。

当凯文离开班级时,他的朋友们也了他,使其对自身的认同感骤降,虽然本人仍对此活动存有否定存疑态度,但迫于群体压力,被迫顺从,自我直觉被抑制,在这个过程中,凯文朋友对其的说服有着暗示、感染的传播手法,对其有效。

2009/4/20 传播学小作业一枚

 4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浪潮

妄图解构《浪潮》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因为从浪潮里可以开掘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由于我是一个非常不知名,非常不知名的人,所以我只能略略说一说我的一些想法。

1、活动周影片中谈到,活动周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民主的优越性。

换到我们国家就应该是歌颂XX的伟大了。

我看不出来这两者的区别。

我赞成减少政治课的量,既然XX都不相信的东西,何必让大家陪着你相信。

我相信中国从来不缺少独立思考的左翼,他们的信仰也绝对不来自于所谓的“活动周”。

右翼我就不用说了。

虽然如此,但是我并不主张取消政治课。

大家也看到了,即使没有政治课,也有活动周,没有活动周,不定还有什么。

每个国家都会在自己的学校里(起码是公立)用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这其实也是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强制的义务教育)。

顺便说一句,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也是所谓极权主义起源的一个前提。

当然,要达到意识形态的宣传有很多的办法,封锁消息是最拙劣的一种。

2、制服影片里的老师赖讷(我看的是TLF制作的,他们是这么翻译的)谈到制服的作用的时候非常有意思。

而且由于制服的问题产生了影片的一个巨大的戏剧冲突者卡罗。

我个人感觉此君对于制服有着特殊的偏好,否则他老婆就不会打开一个关于制服的网页了…………话归正题,生活中处处都有制服,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军队都是自己的制服,这在判别敌我,识别身份的意义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年前PLA还耗费巨资予以换装,正是此点的体现。

然而,如果我们用更宽广的视野观察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现代社会的一个关键标志就是分工的精细化。

马克斯·韦伯也认为官僚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分工层级的绝对明确,因此制服不过是这种分工明晰的外在表现罢了。

如果我们的假设变得宽泛一点,就像影片中说的,西装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制服。

因为它符合制服的一个特征,统一制式。

一般来说,普通员工和领班之间,不同工种之间制服会有区别,但共同的一点是他们并没有穿衣的自由,如果一名保安说,他不喜欢他的制服,他像卡罗一样觉得衣服不好看就是不喜欢,或者如许多豆友所言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需要什么高尚的理由的话,他也会以更加不高尚的理由被解雇。

而如果层级比较高了,则穿衣自由会存在并逐渐宽泛。

所以制服这个东西有点像社会契约,你以让渡自己穿衣的自由来取得工作的维持,当然,穿制服的人很快会发现他们让渡的不仅仅是穿衣的自由这么简单。

这表现出来制服的又一个特征:非自愿。

当然,我这么说肯定是漏洞百出的。

比如警察、法官等等这些握有权力的部门,制服的意义似乎就不大一样了。

但是,很显然他们的权力不是来自于制服,制服不过是内在分工的外化,公共部门的制服一样符合识别身份、统一制式、非自愿的特征。

话说回来,浪潮里的制服是否符合这三个特征呢?

不符合第三条,非自愿。

对于像蒂姆这样的死忠,他绝对自愿穿白衬衫。

似乎是这样的,但并不是这样。

这里的非自愿得这么理解,所谓的非自愿是指路径的单一化,如果要达到某种身份转化,则必须建立起路径依赖。

因此,蒂姆即使是死忠,即使在一般层面上是自愿的,但是如果他要成为浪潮的一员,他必须穿白衬衫,而不是红的,蓝的或者其他什么颜色的。

让渡的也必须是穿衣的自由而非金钱权势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3、纪律、团结、力量纪律是法西斯主义么?

显然不是。

罗斯福总统这样教导我们: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象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我相信我们愿意并且准备为这样的纪律献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因为,只有实现这样的纪律,才能实现为了更高利益而奋斗的领导。

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保证使这些更高的目标将作为一种神圣义务对我们大家都有所约束,从而产生只有战时才出现过的共同责任感。

(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罗斯福总统是纳粹分子么?

显然更加不是了。

纪律和秩序义务规则导引一样都是构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而且是不可获缺的。

宪法和法律不是先验的,五月花号起航的时候并不存在什么公约,对于一群政治流亡者来说,也没有在公海上遵守英国法律的道理。

但是并没有出现凶杀盗窃或者别的行为。

我借此不是想要说明,纪律先于法律存在或者纪律比法律重要。

绝非如此,我希望大家明白,我们虽然崇尚一个法治的国家,但是法律并不能管理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一年级的孩子打架或者刚结婚的夫妻谁做饭谁洗碗,这种事情法律管不着,也没有必要管。

所以纪律秩序义务(义务似乎是个法律名词,后不述)规则导引这些东西就合情合理地成为法律的补充,从而带有了所谓软的法律(soft law)的特质。

所以纪律本身不存在价值判断的可能。

关键的问题在于纪律制定和实践中,有没有考虑到法律的精神,有没有体现出道德和效率,有没有满足纪律约束者的价值观共识等等。

在这里层面上,纪律才有了善或者恶。

同理,团结也绝非法西斯主义的。

USA这个国名自己不就明证么?

力量也同理。

不过,为什么我们天天都遵守着各个场所的纪律(比如一般在争鸣中都承认就事论事而不人身攻击的原则),反而却认为纪律是法西斯主义的呢?

关键就在于纪律这个东西在整个意识形态结构中所占的地位。

过分地强调纪律在意识形态结构中的地位确实是在短促的20世纪里经常见到的情况,不光是法西斯主义,罗斯福总统也是这么说的。

4、信仰和组织信仰缺失是当代社会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在浪潮里很多成员感到的恰恰是一种信仰的回复。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和经典,我们想叛逆,但是不知道如何叛逆。

相较之下我国的孩子们居然还是幸运的,他们知道该向谁叛逆。

单纯的信仰是不足以唤起如蒂姆般的狂热的,信仰必须与组织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组织是一个集体,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组织自己的共同信念,当这种共同信念得到足够的认同,经过了实践的考验,理论的升华之后,就会成为一种信仰或者加深某种信仰。

人是群居的动物,也是政治的动物。

现代社会也是组织程度不断增高的社会,因此组织与信仰捆绑起来必然会在某个节点上喷涌而出。

当然我们以组织和信仰做横纵轴,高低作为中点,探讨四种排列组合也是颇有意味的事情。

不过在做这么无聊的事情之前,先听一下马克思的教诲: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

于此相对的,虚构的集体则“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节选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句话为众人所熟稔,我要强调的是第二句话。

老马说的道理很简单,就像是我们谈论恶法还是善法,君子还是伪君子一样,集体主义也有真实的和虚构的之分。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还认为马克思只鼓吹了集体主义那就真是错了)同样,一个组织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组织是一个自愿的追求自由而不是纯属个人的自我实现的组织,真实的组织具有宪法作风,甚至如王绍光所言,在这些组织里,公民可以进行民主政治的模拟实验,体会民主精髓,从而发扬民主精神到实际的政治生活中。

而虚构的组织则正是浪潮所给我们展现的,他虽然像一个组织,可是归根到底是独裁者操纵的工具,追随者病态的自我实现工具而已。

这样的组织烘托的信仰,实在是不足称道。

5、多元主义悖论胡适先生给我们提了一个命题,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我倒以为自由比容忍更重要,就像是麦兜给我们提的问题,他发明了电话却没有电,有了电却没有接电话的人。

如有只有一个声音一种论点,我们去容忍什么呢?

然而自由本身也有难题需要解决。

浪潮穿白衬衫,我可以不穿,这是我的自由,事情到这里本该就结束了。

可是事实上恰恰没能结束。

穿了白衬衫的认为她不穿就是对组织的背叛,没穿白衬衫的人认为他们穿白衬衫的人是无意识地被洗脑。

这恰好是今日某种状况的讽刺。

卡罗那么执着地反对浪潮,将自己拼命提升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上,然而,她却忘了,别人是有不自由的自由的。

其实这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悖论,时时刻刻地发生着。

比如某个由众多海外明星联袂拍摄的献礼片,明明很多人发誓倒贴钱也不看的电影却反而得到了众多的评分和众多的评论,而且只要任何评论者稍微表现出了一些想看的想法,就无所不用其极地讽刺甚至谩骂。

这恰好是这些“自由斗士”们不能克服的难关。

所以多元主义必然要要有一个一元主义的主干,在这里政治正确的主干之下才能不断多元。

然而谁能保证,这个一元的主干没有隐藏着浪潮的因素,正如某位豆友精辟的概括,离我们只有五天。

这就是为什么独裁之所以仍然困扰着人们,因此汉娜·阿伦特精辟地指出,纯粹的极权主义几乎不存在(她认为只有希特勒时期的德国和大清洗时期的苏联可以算),而极权主义的因素隐藏在各种政体中。

诚哉斯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人心中,不都有一个浪潮么?

 5 ) 被征服,需要几天?

神创造世界,据说只用了七天。

人类毁灭自己,会需要几天呢?

《浪潮》给出的答案是,不用多,也七天就够了。

是这样的:一个德国中学老师给学生们上关于“独裁统治”的课,自由散漫的学生们对这个题材毫无兴趣,且认为“独裁已经远离我们了,不可能再发生,因为没有民众基础”,有啥好讲的呢?

所以老师别出心裁地打算做一个实验,在班上建立起一个“独裁统治”式的集体,他的本意只是想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没想到“纪律”、“团结”的魅力竟然势不可挡,学生们如此轻易地就放弃了人类花了万年时间才说出的那句“人人生而自由”,如此轻易地就臣服乃至享受起了“服从”、“效率”。

事态很快扩散出了这个班级而成了“浪潮”,众多学生在通往被奴役和奴役他人的路上一路狂奔,当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并试图解散这样的团体时,一个狂热的学生因无法忍受这种“背叛”而枪杀了另一个学生,然后自己也绝望地吞枪自杀……一切只发生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

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老实说,整个电影的节奏和层次掌控得并不算好,叙述也多有突兀之处,且多少有些概念先行的嫌疑,但却依然赢得了如潮好评,一举拿下了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奖。

而在国中,这部电影更是备受追捧,豆瓣上的综合得分高达8.7分,46.9%的人给出了五星,43.3%的人给了四星。

为什么呢?

原因或许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即便只是图解概念,这个概念也委实足够触目惊心。

电影其实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不过原型不是发生在德国,而是在以自由女神为象征的美利坚:1967年,加州,一位高中生向老师提出疑问,纳粹是如何炼成的?

德国人又为什么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毫不知情?

老师一时无法回答,于是开始实验,过程跟电影如出一辙,稍有差异的只是,真实事件的结局没有电影呈现的那么残酷,老师最后控制了局势,他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呈现了那个集体在纪律和服从名义下的恐怖和暴力,然后回答学生们一开始的疑问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在过去的几天里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事情就此戛然而止,不知所措的学生们此后再无人愿意提及这场实验。

真实事件里的美国学生只是“差点成了优秀的纳粹”,并没有如电影的结局那样戏剧色彩,所以,电影结局的剧烈冲突多少遭遇了一些批评。

其实,电影里的那个结局又算得了什么啊,差不多是在美国那个中学进行实验的同一时间,地球背面的一个国家,整整十几亿人恰好也曾被投进过几乎一样的“实验”中,而结果之残酷之惊人,较之电影,又匪夷所思了何止百倍那。

于国中的观影者来说,这个电影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会发现,那个实验中的很多说辞、方式,其实跟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模式如出一辙,由此必然会产生的疑问是,一直浸泡在自由主义中的人,被征服被奴役仅需七天,那么,一直就在集体主义教育下长大的我们呢,几天?

有一种意见认为,我们反而不那么容易着了道儿,事实上我们这儿不就没“浪潮”么?

宁财神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他说,“我们都是在集体主义教育下长大的孩子……那种教育方式是不可能让我有那种力量的,因为早已免疫……但是,在那种制度下长大的孩子,忽然被集体一下,顿时跟打了鸡血一样,欢呼着终于找到组织了。

”但个人以为,这种说法其实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若真如他所言,那整整十年的浩劫就不会发生,而今时今日我们之所以没看到如电影里那么明显的“浪潮”,绝非因为大家都已“免疫”,而仅仅是因为没有第一根火柴去点那待燃的火药堆而已。

真实事件中的美国老师在实验之后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格外令人警醒,他说,“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

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是的,人性之恶之脆弱永无终结,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暴君,每个人都是独裁的种子,一不小心就遍地开满恶之花。

倒是宁财神的另一层意思,个人多少有些认同,“不是自己争取来的,即使忽然得到,也会不懂得珍惜”,“争取的过程就是适应温度变化的过程”。

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如同自由的人忽然被集体后引发恶果一样,集体的人若忽然被自由,同样会是或者被烫伤或者就被冻伤的结果。

于懵然无知的个体而言,被自由与被集体,本质上其实并无不同。

所以,电影里那对很酷的父母说得好,每个人都不应被告知、而应自己发现自己的底线。

 6 ) 哪里都有浪潮,不必上纲上线

坦白来说,对于这种声名在外又有些政治隐喻的电影我一向是不太看好的。

因为混迹豆瓣,看惯了国产政治片是垃圾而外国政治片是神作的评价,我发现我们对这种政治题材电影带着天然的有色眼镜——从小包围在歌功颂德英雄主义作品之中,再加上政府对文革的遮遮掩掩和生硬的洗脑手法(而恰好这两者形成的对比使得这个政府的某些作品显得如此拙劣),我们突然接触这种讽刺和暗喻的作品(包括《1984》和《动物庄园》)时,就像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切都是那么深刻和真实,打破了所有我们被教育的一切,让我们无地自容、彻夜反思、感受到深深的欺骗。

再回头审视我们自己这个国家和它所宣传的意识时,就会觉得那是多么的可笑和幼稚,以一种高处看平生的感觉替还在这种“集体主义”里被“洗脑”的人哀叹。

问题是我们就没有出错吗?

外国的政治片讲得道理就是深刻和正确的吗?

那怎么确定外国的政治电影就不是在洗脑?

有人说了,外国的政治电影洗不洗脑我不知道,反正中国的就是洗脑,而且洗的拙劣。

嗯,这句我也没法反驳,反正都是被洗脑,喜欢被外国的洗还是被中国的洗都是个人的自由嘛,而且确实啊这届中宣部不太行。

那我们假设一个场景吧,假设有一天中国强大到令全世界眼红,超越了今天美国的位置,在个人主义环境里长大的小孩听多了个性独立,某一天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带来的巨大成功,会不会像我们今天一样感觉到深深的欺骗?

所以我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从来就没有什么孰优孰劣的问题,无非是认可各主义的实力对比在特定时段总是有强弱的,从而使一方觉得底气不足,而一方又觉得迷之自信。

就小范围而言,集体主义总是压倒个人主义,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和建设力,就像这部电影里的“浪潮”,但是大范围内,现在恐怕是倡导个人主义的多于集体主义吧(我共表示不服)。

电影里的组织是浪潮,电影之外,众口一词的谈集体主义色变难道就不是浪潮?

再回到电影本身(呃,貌似开头也没提),如果打分的话是打三星(没有黑note7的意思)吧:两星给德国对纳粹的反思,真的很可贵;一星给这个题材,让我们警惕法西斯复辟;一星扣掉情节剧情;一星扣掉夸张和太明显的结局。

好的方面当然有目共睹,下面主要说坏处。

该剧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即使在和平年代里,法西斯这种恐怖的事情也是能从群体中产生的呢。

所以主要的情节都用于铺垫浪潮怎么一步步走到极端的,也就是着重表现“浪潮”带来的负面性,但是事实上情节是特别混乱的,只是我们带着先入为主的感觉去看反而觉得情节不太重要。

因为我们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所以怎么表达出来都觉得不太违和,我们来看几个冲突和负面性的点(负面性是指他们集体表现出来的负面性,蒂姆这种精神有问题的个体我们先不谈):首先,大家要求统一服装,女主穿了红色的,理由是觉得自己穿白色不好看。

然后不出意外受到了大家异样的眼光和指责,甚至老师也刻意不怎么理她。

但是这对于表现负面性完全没有用处,她最开始也尝试穿制服只是后来觉得不好看而不穿了。

与其说这里想表明女主的独立清醒,但跳出去电影的背景,如果现实中团体因为某件事情要统一行动偏偏有一个人不统一,恐怕更多的我们也是认为这种人就是不配合、不具有团队精神吧。

很明显的,女主不爽了,觉得大家都是在针对她,嗯,或者说她觉得这群人疯了,之后他男友来沟通,还和她男友争执,完全不让步。

然后我们看这件事之后女主男友对她的评价——

注意了,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因为“浪潮”而闹僵,仅仅是穿衣服这件事而已。

并且电影前面也有她想去留学、完全不管男友的片段,所以情节推进到穿衣服这件事,男友差不多说出了他对女主的、还没有受浪潮影响前的评价:一意孤行,不考虑他人感受。

所以这里我觉得这里这个负面性不太好,可以设置为女主不小心没穿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都更有对比性。

偏偏这是因为女主个人的原因,所以看到后来,感觉她真的有点是因为对浪潮的发展感到心理不平衡而刻意与之作对的。

第二,满大街涂鸦

虽然这有违公理,到处涂鸦也确实应该被警察叔叔抓取教育。

但是实际上,涂鸦行为是非常普遍的,甚至有时被鼓吹成反抗专制的行为(参见柏林墙),和是否参加法西斯性质的组织没什么直接联系,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认知诉求而已。

而且这段我看的莫名其妙,文格尔没让他们这么做(后来还骂了一顿),只能理解为国外高中非主流少年的突发奇想吧,人不疯狂枉少年啊。

第三个场景就是最后一场体育竞赛了,在场馆里起了冲突。

一开始他们强制统一服装进场,这个说明了浪潮集体具有排斥性。

但是这是在浪潮成员覆盖了大部分学生的前提下(沙滩聚会他们吸收了大量人员),也就是说,此时的观看学生大多数属于“浪潮”,而且多数人都是很乐意的接受了服装,只有女主和女二并不想穿,带着传单混进去场内(要是我是浪潮成员我也不能忍啊)。

但这时浪潮也没有体现多大的负面性,为了自圆其说,只能设置一场攻击对手的情节,再加上女主们发传单的行为,终于造成全场混乱。

但讲真,看球什么的即使到现在还有不理智的行为,再加上女主发传单的神助攻,场面终于混乱不可收拾——也就是说这个锅浪潮全背也有点冤啊。

所以其实在负面性体现上,浪潮这个组织整体表现出来的负面性真的很弱,完全没达到电影想达到的效果,反而打跑几个小瘪三、统一团队戏剧排练、体育竞技中的团队激励都显得还有积极性的样子。

而又由于蒂姆这个精神有问题的人的存在,整个浪潮最后崩溃反而更像是一个精神病坏了一节课,而没有凸显这种群体性组织的负面性。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是蒂姆的存在,文格尔老师最后配合男二(想不起名字了,女主的男友)演戏然后成功教育学生们的课堪称完美。

因此呢,综合看电影也编不出来这个群体到底能产生多大的负面性,每个人都极端又明显太夸张,所以只好把所有负面情节归到一个人身上,造成一种如果不是这个家伙说不定浪潮还挺好的臆想。

因此就情节是否充分表现主题来说,浪潮的情节明显是苍白的,没有很好的托起整个主题。

十分赞同下面这位知乎用户的回答“有信念有希望的人,不论如何才会走下去,才会去阻止浪潮,如同推石上山的国王,他永远在做着无法结束的任务,但他的手却从来不曾松开。

历经艰险方知幸福安康,所以重要的不仅仅是面对浪潮的警惕和希望,更重要的是浪潮过后的反思和沉着,以及时刻面对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浪潮是不是已经在你的心中。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15223/answer/61029041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总之看了浪潮对集体主义一脸鄙夷是不好的,哪里都有浪潮,看了个电影也不用扯体制来上纲上线,关键是保持一颗清醒向上的心,做一名好少年呐:)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呢。

 7 ) 專制政治,并不遙遠——有關劇透,未觀片者慎讀

路易斯安那的野蠻人想要果子時,便把果樹連根砍倒,采摘果實。

這就是專制政體的寓意。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第五章 第十三節 專制主義的意義故事發生在今天的德國。

在某個城市的一所普通高中里,政治和體育老師Rainer Wenger工作積極,思維活躍,而且,精力旺盛——開車伴隨著震耳欲聾的搖滾樂一路飛飆,同時還是校水球隊的教練。

他一心想在即將開展的活動周上為學生們奉上自己極為感興趣的“無政府主義”主題。

不料,校方卻以Wenger大學時期曾積極參加左翼運動為張本,將其代之以另一個主題——“獨裁政治”。

在這所普通的高中里,學生們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

水球隊主力Macro和舞臺劇女主演Karo是一對剛剛走到一起的金童玉女;東德人Dennis則是劇團的領導者;衣著個性的Mona同時也富于思想;紈绔子弟Kevin經常拉著Bomber和土耳其移民Sinan等人在校園橫行;“軟膠蝦”Tim性格內向軟弱,總受小混混的欺負……運動員、演員、思想者、暴發戶、前東德居民和外國移民,當然還有弱勢者和黑社會,這個校園就像是整個當下德國社會的縮影。

這一切,說它絢爛多彩也好,說它靡靡不堪也罷,都將在接下來的活動周,這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的活動中出現極富戲劇性的發展。

雖然慘遭奚落:對無政府主義主題的熱情被同事比喻為對漫天飛擲的燃燒瓶(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狂熱,但是趕鴨子上架的Wenger還是恪盡職守的認真開始備課。

第一天,星期一,活動周拉開了帷幕。

Wenger正在面對的學生們是一羣九零後。

像現在所有的年輕人一樣,他們個性十足,討厭老生常談的說教。

“專制政治是否可能在今天的德國重演?

” 對于這些連兩德分裂都沒有親身體會過的學生們來說,這個問題顯得太過抽象。

雖然還能想到“第三帝國” “東德佬”等概念。

但我更愿意相信這些反應就像他們的那句“納粹去死!

”一樣,都是出于后天環境培養出的下意識行為。

“紀律鑄造力量”Wenger開始像個獨裁者一樣施發號令。

排定教室座位,坐姿要抬頭挺胸,發言要起立站直,回答要簡短明確,稱呼老師要用尊稱。

馬上,教室中就出現了持不同意見者。

Mona對Wenger這種道貌岸然的臉孔表現出嘲諷; Kevin等人則以一貫的叛逆繼續著“抗命不遵”,因而被Wenger趕出教室。

但是,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服從了命令。

而且,已經有人對于“紀律”的服從超出了Wenger的“命令”。

Tim在課后仍舊尊稱他為Mr. Wenger。

與學生們對此反應不一不同,當天他們的父母們在聆聽子女講述活動周第一天這一切的時候,無一例外的表現出了隱隱的憂慮和擔心,甚至是反感。

對于“紀律鑄造力量”,家長的回答是“你們應該自己發現自己的底線。

” 不過,家長們也僅僅是說說而已,并沒有對子女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進行干涉。

或許是他們無所適從,或者是他們不知所措,還可能是他們選擇不作為,總之,生活還在繼續。

當然,Wenger并不知道學生家長們的態度。

第一天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這鼓舞了他。

他開始研究起了《學校紀律》、《制服》、《青少年心理學》等專著。

不止如此,在他的腦海里,逐漸醞釀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將活動周變成一次微型的獨裁政治實驗。

第二天,星期二,一開始就是無聊而有些可笑的踏步。

但當Wenger說要讓在樓下上無政府課的“敵人們吃點灰”時,前一天所進行的初步內部整合便立即露出了某些猙容。

學生們開始興奮地跺腳,地板山響。

也恰恰是在這個時候,Wenger開始有些迷失自己。

這次活動的目的,究竟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還是借此機會實現自己個人的成功甚至虛榮?

Wenger已經有些眩暈。

“我們作為一個整體……起碼比樓下的無政府班好。

”Wenger如是說。

“團結力量大”Wenger作為老師尚且如此,那些稚氣未脫的孩子們沒有可能更加理智。

聽到踏步聲的“無政府課”學生中間,有人開始轉到Wenger的“專制課”,理由僅僅是認為“更加有趣”。

如果說這些人是如此容易地與“無政府”分手,而主動地向“獨裁政治”投懷送抱的話,是有些殘忍。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事實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只是他們完全不知道Wenger的課堂已經不僅僅是課堂了。

第一天的紀律還只是Wenger被動下達給學生,那么第二天,學生們已經可以在Wenger帶有指向性的啟發下,提出更進一步的規范:統一服裝。

接下來從討論制服這一現象本身,到其意義、特征,最后確定樣式——白襯衣牛仔褲,全都是學生們自己提出并認可的。

甚至有一些消極的聲音,也由學生自己化解了。

這些現象表明這場活動已經帶有了某種自發性。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這還是獨裁嗎?

或者,獨裁僅僅是一個人完成的嗎?

在片中,有些人僅僅是因為“便宜”或“可以不用再為明天穿什么而絞盡腦汁”,便如此輕易地放棄了著裝的自由。

這或許能夠給我們某種答案。

Wenger已經不能完全控制局面了。

第三天,星期三,這一天,一直對這場活動持之以鼻的Mona離開了,是反對Wenger,還是反對“獨裁政治”?

如果是后者,那么很好,至少對于Mona來說,Wenger達到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的目的。

但是,更多的人又進來了。

雖然理智的防線一直在收縮,但至少目前Wenger守住了它。

“滿員了就是滿員了。

”他如是說。

這堂課上,從頭到尾完全可以說是學生們自己完成了對這場活動的命名。

提出命名要求、提名候選名稱、表決確定名稱……與獨裁比起來,反倒更像是議會政治。

在活動正式確定名稱為“浪潮”后,學生們教室里為“浪潮”未來的發展,展開了熱烈而愉快的討論:制作LOGO,在My Space上設立主頁,還有貼紙、紋身、明信片、帽子等等,一幅迷人的愿景在慢慢展開。

學生們已經被發動起來了。

只是,沒有人問道,“我們團結起來去做什么?

”此時此刻,Wenger則坐在講臺上,像一個在沙灘上搭好漂亮的沙雕的小男孩一樣,看著自己的杰作,開心的笑了。

一直以來,由于有個不服管教的弟弟,Karo對于Wenger這套加強紀律的做法還是頗為支持的。

但是由于沒有按規定穿著白襯衣,她今天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落。

這使她隱隱地感覺到了某種不安。

“行動鑄造力量”它改變了平靜的校園生活:在Karo缺席的情況下,Dennis對劇團進行了改革與重組,排練走上正軌;因為同穿白襯衣,Tim得到了同伴們的保護,免遭小混混的欺負。

受到了這個原則的鼓舞和指導,“浪潮”在第三天,其整個歷程的中間點,達到了巔峰。

其日益壯大的聲勢讓Kevin也耐不住寂寞,回頭加入了進來;“浪潮”開始走出教室,廣泛招募成員,私自占領地盤;晚上,所有人一起行動,將“浪潮”的LOGO噴滿了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第四天,星期四,這一天,Wenger的課已經無關緊要了。

在上課前的閑談中,Bomber就已經提議為“浪潮”取一個問候手勢,并發明了一種類似軍隊中執槍禮的姿勢。

果然,年輕人們想到的只是那些幫派或者音樂流派的問候手勢看起來酷酷的,卻獨獨沒有人提起那個在七十多年前被賦予一個專有名詞并被收入所有德語詞典的“德意志問候”曾給歷史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詳見《德意志問候——一個災難性姿勢的歷史》,德國 提爾曼-阿特勒 著,2008年1月 江蘇人民出版社)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所有成員的響應并取得一致,Wenger則欣然接受了這一事實。

在幾十號統一服裝筆直站立的人們揮手致敬并山呼“Mr. Wenger”聲中,Wenger沒有理由感覺不好。

此時他更不可能意識到,這種比統一服裝具有更為普遍的強制性的行為,昭示著“浪潮”已經在教學實踐的范圍之外漸行漸遠。

很快,“浪潮”姿勢成為區別成員身份,甚至劃分對“浪潮”態度立場的標志。

由此,越來越多無辜的人被卷進來。

前夜里,被噴在市中心的巨大標志已經給整個城市的生活帶來了某種影響;今天,做這個姿勢更成為了進入學校教學樓的必須手續!

本來希望能借此能有利于管教弟弟的Karo,看到年幼無知的弟弟已經淪為了“浪潮”的看門狗。

這使她與一直以來支持“浪潮”的Macro的感情裂痕越來越大,面對“浪潮”日益濃重的強制色彩和暴力傾向,Karo最終決心聯合Mona印制并散發抵制“浪潮”的傳單。

很顯然,在“浪潮”漸行漸遠的同時,反對派也茁壯成長著。

在內部矛盾發展的同時,急速的擴張更使“浪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

噴得到處都是的LOGO冒犯了當地黑社會。

雖然Tim掏出了從家里偷出來的槍,阻止了即將發生的街頭混斗。

但也使一直以來以弱勢者形象出現的,作為局勢發展的最為不穩定的因素站到了前臺。

更為耐人尋味的是,這暗示著專制開始和暴力結合。

如果說在那緊要關頭,Tim的出槍還是情有可原的話,那么,當他自告奮勇的要充當Wenger并不需要的保鏢時,則說明了由專制所催生的暴力并不為其所控制。

而且,這暴力甫一出場,便成為一片烏云,籠罩著接下來發生的所有事情。

Wenger與妻子的晚餐被打擾了;散發傳單的Kora被威脅著;甚至篝火晚會時,Bomber和Kevin在忽明忽暗的火光中關于水中亡靈的談話也隱隱透露出對死亡的憂慮……第五天,星期五,時隔兩天,孩子們將“浪潮”擴展到校外的出格行為終于被Wenger發覺。

運動的發起者對于形勢的掌握并不是同步的,而甚至是后知后覺。

這已經是活動周的最后一天,他在課堂上大發雷霆,并試圖讓這一切像所有課程一樣結束——每人課上寫一份感想交差了事。

但,事情卻遠遠沒有這么簡單。

這時的“浪潮”就像一臺剛剛加滿煤的蒸汽機車,七竅生煙青筋迸露,開足馬力向前奔去。

但,我們的Wenger先生并沒有準備修筑更長的鐵軌。

當天下午,Wenger所帶領的水球隊迎來了一場重要比賽。

賽場上,雙方隊員在激烈較量著的同時,肢體摩擦不斷;看臺上,“浪潮”的成員們和反對者們都在此時此地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在這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Wenger卻渾然不知大亂臨頭。

終于,在比賽的白熱化階段,一個小小的火花,點燃了臺上臺下所有的火藥桶。

Wenger可以用一己之力分開在水中扭做一團的雙方隊員,但對于看臺上的全面混亂卻無能為力。

當晚下起了瓢潑大雨,混亂和不安在延續著。

Wenger和一直以來恩愛有加的妻子也發生了激烈爭吵。

在這段爭吵中,Wenger在刻薄的語言中透露出他對于“浪潮”的深藏在教學目的背后的隱衷。

“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主的優越性”也好,體驗學生將自己作為榜樣的感覺也好,這所有的動機都來自于深深的自卑:妻子擁有碩士學位,而自己僅僅是個自考文憑。

一切自信,一切威嚴,都彌補不了Wenger心中的這個痛處。

由于發動“浪潮”的動機本就不純,我們更不可能奢望Wenger在整個活動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原則。

在迅速取得的尊敬中,Wenger對于“浪潮”的領導也就不再那么嚴密了。

對于“浪潮”成員的自發活動,他要么是聽之任之,要么是茫然不知;對于一開始就有的反對聲和隱患,他更是充耳不聞疏于重視,直至已經釀成禍端。

以一個中國人的視角,我們可以說,如果Wenger來到中國,他就會發現他的這次試驗將完全無從下手。

因為:排定教室座位,坐姿要抬頭挺胸,發言要起立站直,回答要簡短明確,稱呼老師要用尊稱,統一的校服,定期或不定期的集會、宣誓,特殊的手勢,有個特別名字的團體……這一切早已經根植于我們的教育,甚至是社會體系之中。

用我們的標準來衡量,Wenger是一個愛崗敬業的優秀人民教師。

但在浸淫民主思想已久的現代西方社會,Wenger的這個試驗必然遭受重重阻力,再加上他本身就不甚明確的動機和原則,就勢必演變為一場鬧劇,甚至悲劇。

現在,幾乎已經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Wenger試圖力挽狂瀾。

他決定召集所有的“浪潮”成員及其支持者在一起,為此事做個了斷,但他選擇的方式卻更為極端。

第六天,星期六,中午十二點,學校禮堂人滿為患。

來的人遠遠比想像得要多。

或許Wenger認為在“浪潮”已經急速膨脹的情況下,唯一能夠將這個泡沫吹滅的方法就是超過它所能承受的膨脹速度。

于是,在一場極富煽動性的演講之后,果不其然,臺下群情激昂。

Macro被作為“叛徒”揪到了臺上始終。

此時,人們的情緒達到頂峰。

“我們怎么處置他?

”前一秒還在鼎沸的人羣瞬間冷卻下來,就像一團被動住的火焰。

專制的本質特征,正是在于對自我意識的極度膨脹和不同聲音的極端排斥。

今天搞個白襯衣,你接受了;明天搞個“浪潮”手勢,你也接受了;花樣是層出不窮的,而且毫無原則可循,難保你會屢試不爽樣樣滿意。

如果你不接受,你反對,那么你就有可能是下一個:游街示眾,被折磨至屈服,甚至肉體消滅……這樣一幅圖景,開始讓剛才還群情激昂的聽眾們變得人人自危起來。

如果每個人的個人利益都難以保證,那么這個組織的凝聚力將立即土崩瓦解。

人們在感想中所表達出的“浪潮”給自己帶來的積極感受:“不再無聊”,“人人平等”,“相互信任”,“奮斗和理想”等,不過是繁茂的現代人類社會之樹上所結出的顆顆碩果。

只有吸收不同的養料——多元的文化、不同的見解,這棵樹才能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他們所牢牢依附著的樹干,便是“人的生存”。

但根本上說,“專制”是舍本逐末地否認“人的生存”作為一切的前提。

誠然,這種做法可以在短時間內收獲巨大的力量——就如砍倒果樹可以馬上獲得大量果實,但它卻砍斷了人類社會這顆大樹所賴以生存的樹干。

現在,紀律建立起來了,團結樹立起來了,力量鑄造起來了。

可是,他們要這些干什么用?

就像一個武裝到牙齒的軍隊,卻毫無用武之地。

于是,他們只能開始在內部廝殺,排斥異己,蛀蝕自己的主干。

在臺下眾多聽眾那茫然和失望的眼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嚴重的后果。

他們的熱情還有所不甘,他們的腳步還戀戀不舍。

就在Wenger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主動權并宣布“浪潮”到此為止時,Tim的槍口對準了大家。

一直以來,相貌平平,性格軟弱的Tim是大家眼中的軟腳雞。

無論是水球隊還是話劇團,統統沒有他的份。

在整個學校的利益分布中,他是一個徹底的失意者。

自“浪潮”發起以來,他便一直的不遺余力,并惟Wenger馬首是瞻。

那些平時在校園里叱咤風雲的人物可以和他稱兄道弟,以前欺負他的人變得和藹可親,是“浪潮”給了他無比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尊重。

“浪潮就是我的生命”他如是說。

但對于“浪潮”的可怕本質,頭腦簡單的他反而沒有想太多。

因此,當Wenger宣稱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并甩手扔進歷史的垃圾桶時,Tim——這個剛剛找到自己便再次跌進萬丈深淵的被愚弄和拋棄的人——握著手中的槍,便不可遏止的走進了極端。

Wenger不是沒有機會:Tim第一節課便表現出極端的熱情;自告奮勇充當保鏢;在自家籬笆下守候一夜;甚至為最后的集會跑前跑后的張羅。

這一切Wenger都是看在眼里的,可是他卻并沒有對Tim進行教導,反而是以一種不作為的方式達成了一種消極的鼓勵——而這鼓勵,卻并非出于對Tim的善意。

現在看來,Wenger終于為這種近乎殘忍的態度付出了代價。

Tim掏出了槍,可是,槍口該對著誰呢?

他并不知道。

是“叛徒”Macro?

是正要散去的人們?

是Wenger先生?

他選擇對Bomber開槍只是個偶然,因為Bomber說他手中拿的是氣槍,而讓他覺得自己再次受到了嘲諷。

接下來,一段邏輯混亂的對質,使Tim垂下了槍口片刻。

這時,Wenger還有最后的機會去救贖這個無所依靠的男孩。

但,或許是出于懦弱,或許是因為思維同樣混亂,甚至,或許是他壓根就不關心Tim……緊接著,這些探討都已毫無意義。

當Tim將槍管放入口中扣動扳機時,Wenger用自己的方式和平結束“浪潮”的努力被宣告徹底破產。

那些被人們宣稱在“浪潮”中所獲得的豐厚收獲,在這個年輕的生命面前黯然失色。

剛才還區域軒昂自信滿滿的Wenger此時惶惶不堪地被警方帶走;一直袖手旁觀的家長們在校門口發出了撕心裂肺的慟嚎;一直以此為新聞賣點加以炒作的記者們此時才蜂擁而至,開始真正關注這個事件本身。

是歧路亡羊,更是亡羊補牢。

魯迅先生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

”但是,難道真的只有出現鮮血,才能讓我們勇敢起來嗎?

本片這樣的結局給了我們一個很殘酷的回答。

是的,但這代價未免太過高昂。

后記:看過這部《浪潮》之后,使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部同以教學改革為題材的影片《死亡詩社》。

兩部電影有很多類似和對應的地方:同是一個老師在教室上掀起的運動,瞬間席卷教師內外,但前者是樹立紀律泯滅個性;后者則是打破常規喚醒人性。

同樣有學生的感情故事,但前者是使同林鳥漸行漸遠;后者則是使分飛燕比翼雙飛。

同樣有一個學生的自戕,但前者是被運動拋棄和愚弄的悲劇;后者則是在成功謝幕后對誤解的抗爭。

同樣在最后,老師被迫離開,但前者是在一片漠然的目光中黯然退場;后者則是在“Oh,Captain,My Captain”的呼喚中踽踽而行。

從更大的尺度來看,《死亡詩社》通篇是一部極富浪漫主義氣息的敘事詩,劇情行云流水,人物刻畫也寫意流暢,穿插其間的凱爾特音樂更加烘托了其詩意主題。

而《浪潮》則是一部徹底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

影片甫一開始便響起的搖滾樂,開門見山地暗示了這一點。

豐滿的角色刻畫和豐富的支線劇情使得本片整體結構勻稱充實。

Macro本來就是Wenger在水球隊中的愛將,人長得又帥氣,他所提名的“浪潮”名稱所獲得的極高的得票率暗示了他在這個班上的影響力;獨得Macro傾心的Kora則必然受到其他女孩的嫉妒,Lisa和Maya后來的表現說明了這一點,圍繞漂亮姑娘的是非總是很多;東德人Dennis在劇團中的沖冠一怒和在最后集會中的抗辯,顯示了其對領導權的渴望;土耳其人Sinan在水球隊和小混混間都挺吃得開,說明當下在德國的土耳其移民狀況還比較樂觀;Tim在“浪潮”以外幾乎沒有朋友,在前面也一直處于配角地位,卻在最后一躍成為左右結局的關鍵人物,這告訴我們小人物不容忽視。

在一些細節上,如Rainer家中郵箱上的Fuck Bush字樣在戲謔中透露了他的一些本性,墻上的黑板中用粉筆寫出的兩個人的生日則表現出Rainer與妻子恩愛的一個側面。

不止在人物和細節刻畫上工于心巧,本片的主創人員,更是大膽地將這一原型本來發生在美國的故事,搬到了對此題材非常敏感的德國。

這一點,我非常欽佩這些德國人。

但我相信,這部片子不僅僅是給德國人看的。

片中的情況更不僅僅只可能發生在德國。

最為重要的是,這部影片在告訴我們,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專制主義和獨裁政治仍舊很有可能在任何一個國家,以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復活。

PS:感謝豆瓣文藝女青年celine_nic在本文寫作過程中和筆者的交流,以及所帶給筆者的啟發。

 8 ) 水滴只能被浪潮吞噬

刚刚看完德国影片《浪潮》,说几句百感交集的话。

影片内容,简言之,一个中学教师赖纳受命给学生们主持一个关于“独裁统治”的活动周。

这位老师本来非常想讲“无政府主义”的话题,但未得到机会,感觉也很沮丧。

在给同学们上课的时候,他先问同学们,“独裁统治”究竟是否可能在今天出现,同学们均说不可能。

这位老师灵光一闪,决定让大家亲自体会一下独裁的感觉。

老师于是成为“领袖”,并制定了一些简单但严厉的纪律。

接下来逐渐有了名字(浪潮),“制服”(白衬衫牛仔裤),问候手势,LOGO……同学们先是不太适应,接下来却逐渐陶醉在“集体”的一致所带来的的归属感和强大感之中。

孩子们开始为了“集体”做各种各样荒诞之事,排斥异己,打击“敌人”,场面逐渐失控……赖纳老师最终醒悟到自己的行为无异于玩火,打算解体“浪潮”。

然而,一位已经处于癫狂的学生因不能忍受浪潮的解体而失控,开枪打伤了同学,并最终饮弹自尽……看完这部影片,我不由联想到另一部电影《死亡诗社》。

那本是一部我非常喜爱的电影,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被基丁老师深深打动。

与《浪潮》不同的是,基丁所鼓励的,是个性,是诗意,激情,个性,珍惜青春,和对美的热爱。

相同的是,结尾都有孩子为此死掉了。

这两部电影虽然毫无关系,但却似有条暗线相合。

例如,赖纳老师让学生们以同样的频率原地踏步,另脚步声振彻全楼;基丁老师却提醒同学,“你有没有发现你们不自觉与别人地走成了相同的频率?

”他鼓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步伐来散步于庭。

可叹的是,无论赖纳和基丁老师的初衷如何善良,是否善良,都有孩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另我想起一部小说的名字——我无处安放的青春。

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正当青春,在他们年轻的心里,没有太多历史或者世俗所刻画的印记。

对于单纯而冲动的他们,任何充满激情的鼓动,无论其内容如何,都可以使他们热血澎湃。

他们胸腔里的热血本就渴望沸腾,只恨那周围没有值得沸腾的东西。

仿佛是一堆干柴,有个火星子就可以熊熊燃烧。

这时候,但凡有任何投合了他们心意的思想,他们便可赴汤蹈火。

孩子们无知者无畏,他们不是不怕死而是不知死为何物。

只要有任何能让他们燃烧青春的机会,他们都将投入,谁让他们的青春无处安置?

同时,这也是一群普通人,从一群正常的人变成恶魔的过程。

可怜的他们还觉得自己的思想高于别人,觉得自己是最善良最正义的一群。

难怪,他们从纨绔子弟变成上进青年,他们从被人鄙视到被人保护,他们从没有家庭温暖到找到温暖的家,他们从集体中甚至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漂亮女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动因让他们爱上这个独裁集体。

人们是多么孤独的动物,空虚恐惧地活在世界上,渴望别人的接纳,渴望被保护,渴望意义,渴望变得强大……独裁组织竟然满足了一切需求。

结尾的时候,老师问学生们,你们第一节课上不是说独裁统治在今天不会发生?

人性是如同水一样的东西,放进什么容器,呈现什么形状,遇冷会结冰,遇热会沸腾。

上面所说的事情,不过是一周内发生的,要挑动一群人,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不需要特别深刻的思想,不需要特别明确的目标,也不需要花很多钱来收买。

大家只需要形式上步调一致,再找个共同的假想敌,完全就可以成行。

要知道,多少人心目当中期待从与他人一致当中产生安全、归属与强大的幻觉!

又有多少人,其实期待逃避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孤独、空虚、无所适从、甚至痛苦。

应该理解,那些最终丧失理智的愚蠢的人们,起初也非常正常;那些恶魔一般的独裁者或者邪恶领袖,起初也显得非常和善(也许真的和善)。

作为个人,人们离那失去理智的状态永远不过只有一线,也因此,正常的社会离那黑暗思想统笼罩的荒诞时代也永远只有一步之遥……是每颗水滴汇成了浪潮,但水滴最终只能被浪潮吞噬……

 9 ) 《浪潮》:意识形态在电影之外

德国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足够反思的诚意,因此他们最擅长把意识形态的反思和电影艺术融合起来。

《浪潮》是又一次自我反思的范例,一个虚构的集权主义如何进入现实并最终被现实所击碎,然而集权主义是德国现实真正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话语吗?

《浪潮》是否是一次突破意识形态幻象的成功尝试,或者恰恰相反,但我们自以为走出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们正好被意识形态化了?

文格尔式的集权主义是对法西斯主义、斯大林的苏联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的模仿。

“文格尔先生”象征着领袖,统一的手势制服象征着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的统治,内部团结和排外象征着极端民族主义——这一切符合人们对典型意识形态的全部想象,但仅仅是“虚幻的想象”。

文格尔式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不是真正的意识形态,正是因为它太像意识形态了。

而忽视了在这个后现代主义社会,真正的意识形态,恰恰是以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为内核的。

意识形态的作用,并不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变成了非人,恰恰相反,当我们说意识形态不是一切,在意识形态的面具下我们仍然能保持自我的时候,才是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时候。

所以当文格尔先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们观众就有了不好的预感,我们之所以没有被他的幻象所感染,正是因为他缺乏真正的意识形态效用。

文格尔先生建立的是一个伪意识形态模型,它能控制电影里的学生,但却不能控制电影前的观众,而真正需要走出意识形态的恰恰是我们。

意识形态的成功运作要求同它表面结构保持一定距离,而亦步亦趋的认同最终只会毁了意识形态大厦。

这也就是电影里蒂姆的命运,他对“浪潮”无限忠诚,但他每次活动中的虔诚表现,却只会引来观众的笑声——正是因为他太接近意识形态了,反而把观众拉的更远。

而与此相反的是卡罗,她从开始就意识到了“浪潮”的悲剧结果,并做出了多次尝试意图挽救,那么真正把人们唤醒的是始终站在对立面的卡罗吗?

答案却正好相反。

卡罗确实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她没有也不可能摧毁“浪潮”。

反而是她的批判,激起浪潮成员一致的对抗——这又是一个“意识形态以其自我批判为内核”的证据。

当“浪潮”面临外部的阻力时,正是它更加强大的时候,因为意识形态的成员更乐意“畅游在集体意识之中”,使自己成为超自然实体的一部分。

真正导致“浪潮”瓦解的,反而是其内部,是最忠诚于浪潮的蒂姆,一手瓦解了浪潮。

他直接的、完全的对意识形态机器的认同最终导致了死亡。

而他的死亡,揭穿了整个幻象的无意义本质,瓦解了“浪潮”。

让我们走到课堂以外,走到上课之前,在“浪潮”的伪意识形态前,什么是青年人的真实生活?

狂欢、毒品、完全的癫狂状态、孤立的个体、无意义生活••••••这恰恰才是一直在发生着的真实的意识形态——在我们的后现代社会中,各种能指围绕着无意义中心运动,后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通过提供无限的剩余快感对个体进行符号化。

之所以说文格尔的思想实验并不构成对现实的完全批判,并不是站在对立面的意识形态本体,正是因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文格尔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现实的意识形态默许下进行的。

正如之前反复强调的一样,“意识形态包含着反意识形态内核”,它永远不担心文格尔的“浪潮”会冲垮社会结构,因为浪潮的结果,不正是青年人重新回到无意义的生活中了吗?

从另一个角度讲,“浪潮”反而成了替罪羊:蒂姆的死被归结于集权主义的失败尝试,但事实上,即使没有浪潮,无意义、孤僻的生活被推演到极端,不同样是死亡吗?

当我们都在说“浪潮”过于激进的行为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浪潮”的失败也许正是因为它不够极端呢?

它不能把对现实的批判进行到底,反而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

让我们看看电影的结尾吧,青年人失落的从大礼堂走出,外面等待他们的是摄像机和记者——这是真正的意识形态,冷漠着注视着一次穿越幻象的失败,并重新把所有人纳入其中,包括银幕前的观众,正像我们从未逃离过一样。

 10 ) 白瞎了好题材

期待值太高,看了一句话影评“一个中学教师通过一个实验在自己班上复苏了纳粹主义”,多有意思的题材啊,于是屁颠屁颠地跑来看电影,结果这个导演在整个电影就是空洞地背诵着“一个中学教师通过一个实验在自己班上复苏了纳粹主义”,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一点说服力也没有,还有几幕恍惚让我穿越到了美国三流青春偶像电影,于是我只能期待重拍。

《浪潮》短评

你认为新纳粹主义不会重新卷土重来吗?看看这部影片吧!法西斯强大的生命力深植于每个人内心,轻易被点燃。

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不要再煞有介事的评论了,其实我们早就被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电影拍的一般。

11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还行

中国人确实被虐出病来了,不然没理由给这种尴尬的烂片打五星

15分钟前
  • Flâneur
  • 很差

第一,在现实中根本没人会睬老师,更不要说有谁会积极参与进去老师的傻游戏。第二,这也根本与独裁,法西斯没半毛钱关系,少年们沉迷的不过是帮派游戏,而且绝对不用引申什么。在少年那,陈浩南和希特勒绝对是两回事

16分钟前
  • 扣子
  • 较差

只要和反乌托邦沾上一点点边,电影的智商就会下降…

20分钟前
  • 朋克妇女
  • 较差

好材料炖了坏汤。2.5

23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较差

我以为大家都能知道这课堂是一场反讽和隐喻,挺明显的,没想到就直接往法西斯的方向发展了。难道这种我觉得的明显是因为我已受过历史经验的教育吗?如果当时置身其中的是没有经验的我们,会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又有没有置身在什么其中而不自知?因此导演选择的呈现方式很直白,但到最后的演讲部分还是脊背发凉。另外觉得,某些男性对自尊的着意完全是单线条的思维,愚蠢且破坏力量可怕。

26分钟前
  • yon
  • 还行

一个星期便洗脑成功,太可怕了。本片用两个年轻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一群狂热中二分子组成的团体多么可怕

27分钟前
  • 早日退休瑾朵朵
  • 推荐

失望,对于其力图表现的主题表现形式肤浅得很。Way way way overrated.

28分钟前
  • Rilkelee
  • 较差

题材给三星。剧本展现得不够。种族隔离。绝对理念。举报监视等等都没有表现出来。所以会给大家“和中国教育差不多”的错觉。有些太浅薄。没有说服力。看完就觉得这个老师挺好的以及那位ka罗很装逼。(come on 你是因为穿白衬衫不好看才反对的好吗)

33分钟前
  • 莱布吉喜
  • 还行

额。。。想法有意思,其他的部分都是在胡闹。完全没讲明白为什么一群学生莫名其妙加入这个组织,根据剧情来看唯一的理由就是青春期叛逆觉得有意思,然而如果这么解释,那这个故事毫无意义,因为青春期的叛逆固然可怕,甚至可能形成电影里的有组织的胡闹,可同样由于是青春期,这种组织和逆反心理也是最容易被瓦解的,根本不成气候,强行说往后发展就是法西斯主义简直就是又蠢又坏。五天是可以变成纳粹,可再过五天这纳粹就自己消散了。

37分钟前
  • M78星云奥特曼
  • 较差

大失所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电影流于形式,电影中的情节也流于形式。若干特征好像很“独裁”,但其实缺乏真正的逻辑。诸如话剧社那场戏,指导演出的各部分使之呈现出最佳的总体效应是导演的责任,不需要所谓的“浪潮”组织,导演就应该有权利对不负责任的演员做出处理,难道不是这样吗?诸如水球运动,团体运动本来就是相互配合、讲求纪律的,按我的理解,不顾球队的整体利益,就顾自己爽的似乎更独裁,如果说“浪潮”提供了队员的情感联系,那球队本身也是一个团体,也身着同样的服装,球队为什么不能?“浪潮”组织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没有共同的内在理念,他们很难结合成铁板一块。如果说独裁组织是要消灭组织内部的异化,靠着制服(校服)、手势(敬礼)等等是远远不够的。

42分钟前
  • 不胜桃李一场梦
  • 较差

意义大于内容的一部电影。电影整体其实就是对独裁的一种讽刺,一步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集体中人人平等。其实跟恐怖分子作乱一个道理。但是我不认同班集体是这种形式,因为在班集体里面,学习成绩才是唯一,并不是真的人人平等。前半段比较枯燥,最后的半个小时才是最精彩的!

47分钟前
  • 乔家专属人
  • 还行

后半段有点陡,感觉对独裁和集体主义如何让人丧失自我的揭露还不够充分和深刻,这个悲剧更像是角色本身的人格缺陷导致的。但前面课堂那一段太妙了,每一个细节,都是重国学生经历过的。未经老师允许不能发言、发言必须站起来、军训训练齐步走、穿校服压抑个性差异、调座位拆散小团体、优生差生一起坐以互助为名企图实现某种平等、追求比赛的集体荣誉……经历过却从没思考过,一直处于只会服从的集体无意识中,这才是让我觉得最恐怖的地方。

49分钟前
  • 一身雨
  • 推荐

三星半。立意是好的,无奈编剧能力太有限,很多情节的逻辑和说服力都明显不足,大多数主要角色的思想变化都缺乏强大的情感或理性支持。想要在电影外的一个半小时、电影中的六天里建立起一个独裁社会微缩偏又宏观的模型,这明显是超出filmmaker的能力水平的……

53分钟前
  • Moss大妖
  • 还行

自以为是且把很多复杂的议题混为一谈,强设定下又充斥了一堆刻板人物。且不说 Millennial 有没有这么容易动员,把中间孩子们的无政府行为和法西斯结局强行嫁接其实也是为所谓“民主”制造一个奇美拉般的假想敌,很好得成为21世纪初面对恐怖主义手足无措的西方世界的一个缩影。

56分钟前
  • Methy
  • 较差

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

59分钟前
  • 力荐

人类总是在两极之间来回摇摆,哲学如此、经济学如此,甚至有时连数学也是如此~狂热的集体主义和残忍的个人主义。看了真实事件的结尾,觉得还是那个比较让人接受一些,所以给四星吧~

1小时前
  • null
  • 推荐

理不糙话糙,主题深刻,但主题先行了,方法反动,简单化了过程,伪批判现实

1小时前
  • 犹在定中
  • 较差

路西法效应,这种对权威集体的狂热再夸张的表现都不过,独裁其实很容易做到,反思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不是很相似?

1小时前
  • Come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