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废柴最终都算争气。
开头真是郁闷,感情好差,没点团队。
几个差人几个贼在小山区里追追打打,矛盾,分化,最终都被天主带到小村庄集合,四队夹击捉到犯。
果真是要经历过生死才能成为好兄弟,谓之同袍情谊。
不似友情温暖,也不似爱情甜蜜,却彼此信任,生死相托。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看到《PTU2:同袍》(内地名为《PTU2:机动部队》),心里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看。
因为该片的导演是罗永昌,而杜琪峰不过是监制而已。
不过实在对当年气势十足的《PTU》怀念不已,于是一看究竟。
这一试就试出水准,仿佛南瓜雕的鲍鱼,形色俱在,味道却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故事简单介绍几句也无妨,反正这种故事要真正拍得好,趣味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警队内部也有竞争,任达华和邵美琪带领的两队人也存在不合。
剧情进一步发展,两队人进入大山追捕逃犯,这时影片玩起了《PTU》的多线叙述。
四五组人玩起了官、兵、贼的传统游戏,叙事不停交叉、巧合。
最后的结果也是皆大欢喜。
故事讲到这,你也能猜个大概了。
银河映象玩警匪片自有一套独特方式,但《PTU2:同袍》却不是其中的佼佼者,至多只能算是及格而已。
续集很难有所超越,不过《同袍》的不少地方还是比预想中的更雷人。
香港的山本来就属丘陵,一群人在这样的丘陵里追捕,怎么看都更像是旅行社组织的春游打野战活动,不少桥段粗陋到令人哭笑不得。
最后的枪战风格大逆转,煽情的暴力美学几乎有向吴宇森致敬的嫌疑,就差没在教堂里放白鸽了。
最莫名其妙的是两队人马突然转恶为和。
虽然早知有此一着,可缺乏必要的过渡,还是显得十分突兀。
也许新时代的PTU也要“主旋律”,后巷打人的戏码很难同场加映了。
直到此时才恍然大悟,杜琪峰不做此片的导演是有原因的,因为实在担心对不起他近年来的水准。
杜琪峰是香港少数几个仍然坚持拍港味电影的导演之一。
大部分导演都转战内地求发展了。
种种原因之下,尔冬升才无不伤感地预言“你们喜欢的港片3年之内就会不见了”。
《同袍》似乎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趋势。
老的香港味道势必会消失,新的香港味道却会再来,正如“鸳鸯”过后,还有其他茶餐厅新式饮料。
网易专稿银河映像创办于1996年,创始人便是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游乃海,其中并不包括罗永昌。
毫无疑问罗永昌无论在天分或者资历上都无法向银河的四大元老看齐,所以这十年来做的尽是脏活累活:执行导演、剪辑、副导演,人手不够了还要被抓上去做演员,并且还会是女扮男装出洋相的那种(文雀)。
有一天杜琪峰突然愿意让他去导演了,却还是《暗战2》这种注水的续集,罗永昌在银河的命运可见一斑了。
2009年的开局对罗永昌来说还不错,先是《警例》在舆论界叫好,然后是《同袍》在内地上映,罗永昌也为此意气风发、踌躇满意,欲借此机会甩掉“候补队员”的帽子,跻身银河大佬的行列中去。
然而《同袍》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它在气氛营造、故事推进、人物描摹、情节掌控等方面鲜有亮点,于是无可奈何的流于平庸之作的行列。
《同袍》和《PTU》的差距俨然可以衡量罗永昌与杜琪峰之间的距离,比其杜琪峰的老道纯属,罗永昌只能算是稍逊风骚。
不懂如何发力杜琪峰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冷静、凝练、收放自如,罗永昌则恰好少了这点,练就这种本事究竟是很难(徐克都做不到),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功力。
罗永昌在银河做了十年跟班,学到的东西依然是“模仿大过创新”,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什么《警例》会有好评,《同袍》却会毁誉参半,说的简单点,《警例》是照葫芦画瓢,《同袍》是对着白纸画瓢,自我发挥的空间足够了,走形或者过火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了。
不懂如何发力,便是《同袍》最大的败笔,它让影片前四十分钟沉闷乏味到极致,又让后半段癫狂过火到极端,影片丧失了和谐,结尾也有太过仓促之感。
需要说的是影片前二十分钟皆在叙述“人民内部矛盾”,用的竟然是抓贼抢功、争风斗气的手段,这也就意味着罗永昌在未动之际已经先动,打乱了那种“慢慢升温”的延续格局,令之后的二十分钟陷入沉闷。
其实八个机动部队上山之前的那些怄气段落也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导演却偏要用力表现出来,自然是有些模糊了重点与非重点。
之后上山搜索的段落,罗永昌把队员分成了三条线,一条是两个警员和持刀小偷,一条是六名机动部队,另一条是肥棠与劫匪四人,意欲创造多线索的故事格局来加深影片的复杂性。
罗永昌用这种方式拓展了影片格局,却也显露出他掌控力的欠缺:肥棠在大搜查的前期成为了主角,PTU却好像不再重要;之后PTU合围劫匪,亦都是蜻蜓点水。
整场搜山的群戏只能说停留在一般“剿匪剧”的水准,它不但少了那种不断遭遇的“奇观事件”,更因为整体叙述的平均而模糊了事件的主线、人物的重心,这些方面的失败都要归属于罗永昌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着力点”。
难寻明确主题《PTU2:同袍》的创作思路来源于《PTU》里任达华的一句话“穿上警服就是自己人”,它的主题自然也该是海报上所写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不过影片在整体叙事表达上没有突出这点,反倒是用了半部影片的时间去交代警员之间的“窝里斗”,这种争斗从影片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有警员受伤,而之后所谓的慢慢的“和谐”竟然是在面对共同危险——匪徒的过程中产生,缺少了对“自己人”这个概念的理解。
事实上仇人在共同危难下都能同仇敌忾,那么这个“与子同袍”的概念自然不能用“大义”的精神去解释。
如果你看的仔细,那么体察到导演的意图也不难,任达华与邵美琪的对立才是影片着重表达的东西——警例和情义的冲突。
任达华并不是一心“往上爬”的那类警员,而只是要“争口气”,为的是兄弟面子;邵美琪也不是一心“抢立功”的那种警员,而只是要“分清楚”,为的是遵纪守法。
山林里冲突的一场戏是双方对立的高潮,任达华一定要舍命冲进树林救兄弟,邵美琪却一定要坚持在外边待命,这并不仅仅是两种性格,更代表了两种行为和处世法则,所以我们看到最后的结局里邵美琪为任达华“义气”所感染而坚持留守,却依旧以“长官”的名义明令手下去护送群众。
然而罗永昌没有把这一点凸现出来,造成了主题上的迷茫,而支杂事件的颇多又无可奈何的左右了人们对影片不同侧面的解构。
譬如说《同袍》和《人性》一样描写了人性,林雪也再次来了一回“无间道”,降职做司机仍然是源于赌博和欠债;警员遭遇小偷被刺,小偷也仍然是为了拿回那个钱包;四个匪徒说“我们是为了求财”,人物和台词俨然是脱胎于上一部续集《人性》。
所以必须说《同袍》没有集中表现于一点,而是铺陈过宽,影响了核心主题的表达,更何况导演也少了杜琪峰将其融为一体展示“宿命”的那种功力。
少了淋漓尽致莫要被海报上的盔甲长枪欺骗了,《同袍》的火力并没有这么猛,搜山队员总共是8人两队,平均四个人才有一杆半自动步枪,枪战亦仅仅是集中在最后的教堂争斗,缺少“大格局,大火拼”的风采。
敌人举手投降的“主旋律”结局更是遭人诟病,这明显弱化了银河映像对“宿命”这一命题的理解,并彻底堕落进内地剿匪剧“和平解放”的俗套之中,况且教堂中乒乓作响开了那么多枪居然无人伤亡,亦是奇事。
要说杜琪峰的《PTU》里,结尾黑帮大战震撼有力,林雪在最后关头寻回手枪也有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到了游达志《非常突然》,警察、劫匪在最后全部暴毙街头,悲情又不乏刺激;韦家辉的《一个字头的诞生》,更是用戏谑手段达成一种畅快。
这些银河电影的结尾都不乏一种气魄或者力量,能够很好的达到一种“收”的效果,与之相比《同袍》的“大和谐”结尾却显得不伦不类了,也许这样的操作为它进军内地打开了方便之门,只是谁愿意看这种“港片格局,内地结尾”的怪形电影呢?
事实上罗永昌的个人特点已经在《警例》里看的明了:模仿功力足够,创造性则不强,刻画人物颇具功力,处理事件就易过火。
罗永昌在《同袍》里抛弃了他擅长的塑造人物的一面,而集中去展现“大事件”,不免就进入了一个不明的创作误区,拍竞的作品也自然难以让人满意。
况且罗永昌太追求影片内在的“工整”,不免缩手缩脚,加上他所得到的题材往往是“命题作文”,所以像《暗战2》、《同袍》等作品都不免流露出一种“学生作业“的味道。
导演稍逊风骚要评价罗永昌的导演地位,看他在银河的地位就知道了。
在银河映像,杜琪峰是天才,游达志是天才,韦家辉是天才,他们大多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丰富的创作经验以及个人化的创作理念,从而打造出缤纷各色的银河作品。
游乃海也是天才,他的剧本便是银河品质的保证,后来蒙杜琪峰提携导演了处女座《跟踪》,便立刻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的提名。
反倒是罗永昌,在银河拼打了十年,什么也没得到。
罗永昌也不够潇洒,这体现在电影里就是人物的弱智化表现,《暗战2》里的许绍雄化身为娘娘腔的同性恋,林雪就变身和郑伊健猜硬币的弱智警官,更有刘青云和郑伊健跑路追逐的雷人段落;到了近作《同袍》,连警员们奔跑捉贼都是用一种滑稽的动作,就更不用说林雪那亮嗓子唱赞歌了。
换到银河映像的其他导演作品中间,你可曾遇见如此的表达方式?
罗永昌没有杜琪峰的凝练,也没有韦家辉的狂想,却偏偏想把二者融为一体,这样的观念延伸到作品里,就只能引起观众的笑谈。
杜琪峰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导演,不过他创意十足、观念透彻,又懂得收发,所以会走出一条十几年的光荣之路。
至于罗永昌这样的候补队员,功力一般,创意贫乏,预计也只能在杜琪峰手下检检包袱了此余生了。
文/灰狼
看的粤语版,应该没有被动过手术的版本,觉得这是部很出彩的电影,因为看的时候思绪完全被带动,看完过后又让我联想了许多。
至于有人说它是烂片,呵呵……它反应了“人性的回归”,危机成就了团队的合作与进步。
说它是部佳作,我说几点吧。
1、反映现实和社会问题。
不论在任何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是政府机构,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都会因为种种问题存在分析,相互竞争是必然,相互排斥是事实,相互合作很牵强。
2、创造意外矛盾:警队中也有矛盾么?
而且闹的这么凶。
潜规则:邵美琪所饰演的角色看似是通过潜规则而晋升的,但实际上,直到影片结束前才让人看到,她是真正有能力,凭魄力上位的。
斗鸡眼男:香港电影界的老人物了,又看到他突然想到许多老电影,演技不错。
钱包男(偷渡客):应该是偷渡客吧,那个钱包对于他真的很重要,那样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可以想象他是如何辛苦才赚到的那笔真正属于他的钱。
匪徒:并非滥杀无辜,他们几人与钱包男相见时那场戏,虽然短暂,但并非滥杀无辜,人性并非凶残,只是为生活所迫,或是为欲望所驱使。
迷雾:让那片山林笼罩在迷雾之下,充满玄幻意味,圣歌唱出,迷雾散尽,指引世人走向光明……3、结局人员分散之前,最大的危机就是相互之间的矛盾,而虽剧情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困境所有人又重新团结在一起,最后所有支线的收网,迷雾散尽后,危机让大家团结起来,抛开成见,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懦弱的同僚也充满斗志,共同面对眼前的敌人。
这时候也是最振奋人心的时刻。
而我突然想到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为抵御日帝侵略,国共两党从各自为战抗日,到后来的合作抗日……最后,暴力镜头虽然不多,整个故事虽然表面看起来虽然一直很安静,但整个剧情暗流涌动,对于细节的刻画也可圈可点,所以我认为它不错。
4、最佳角色:任达华、林雪www.domate.cn乐伴博客
内容简介:一群警察和几个贼玩躲猫猫,一开始警察很废柴,到最后警察终于聪明,继而抓住了贼。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中规中矩的电影。
话说回来,任达华演警察比演贼更能吸引我一些。
这是我看过的《PTU》系列续集里最好的一部,它有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电影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敌对的氛围,当然不用往下看也能够猜到最后的结局肯定是两方握手言和。
从机动部队进入山区后,电影就好看起来了。
这样的迂回和反复的镜头切换让人充满了紧张感和期待感。
和杜琪峰的电影类似,最后的枪战让人觉得过瘾和刺激。
而且是静态的。
电影中,山里那个小房子和通道,以及那个天主教的村落,还有不断的写着“世界和平、天下太平”的老人,这些元素让这部电影好看起来,也从几部续貂的臭作中脱颖而出。
罗永昌1994年便已经开始在tvb做编导,一直到2001,才有了第一部作品【暗战II】,与杜琪峰联导,等于是师傅带徒弟。
可惜片子毁誉参半,他继续做他的副导与剪辑师,五年之后才有了新作品。
直到颇受好评的【每当变幻时】,已经六年之后。
罗永昌绝对不是一个天才,他的导演水平可能还没有自己作为客串演员的演技高明。
但是即便是杜琪峰,拍到【无味神探】的时候也已经40岁了。
在某个角度来说,有些导演是耗尽时间来厚积薄发的。
可以说的只是,【同袍】不会比【无味神探】差。
虽然相隔几十年,但比较的却不是俩人的电影技法,而是一种对于电影本身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同袍】并非是一部完美作品,甚至可以看出导演手法的粗糙,剧本上游乃海有着和【跟踪】一样的毛病,结尾草率缺乏应该积累的高潮。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部戏的角度新颖,前半部分塑造ptu两队人马的性格和冲突错落有致,以致于发展到山间追缉歹徒,用狭小空间和多人物交错叙事突出变化与矛盾,而表达的却是平实的集体主义情怀,甚至主旋律,用【天蚕变】做曲子,仿佛回到了电视台【新扎师兄】年代,情感变得尤为简单。
这样口水的电视剧主题也许在一般电影中并不起眼,这样小空间里多线索的叙事也是银河映像编剧组的基本特色,并未到突破的高度,但不同的是,在杜琪峰长期风格化制作下,其实甚少出现像这部戏一样还原真实的现实主义表达方法,尤其是警匪题材,这样对比看来,罗永昌的【同袍】便变得与众不同。
从罗永昌的前几部制作来看,他是有心将现实主义走到底的。
凭借他跟着杜琪峰10多年做副导的经验,要复制师傅的影像与风格,做到基本合格,其实并不难,没有必要去挑一条窄路走。
罗永昌的故事选在白天,脱离市区,基本上就已经拒绝了拍摄太多本土化的城市建筑和风格化的灯光布景,一切回归到原始山林,从零开始。
甚至在启用了银河映像资深摄影师郑兆强的情况下,竟然没有让他使用惯常宽银幕运动摄影,而基本上多是手持镜头,强调现场感,画幅变大成16:9,杜琪峰电影的一些形式感和美学观瞬间消解。
在盛名和就地取材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故意走出困难的一步,我以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耳濡目染之下,很容易便跟随了杜琪峰的风格,即便是韦家辉拍喜剧,运镜也满是杜氏风格,而游乃海的【跟踪】,风格化上也还是有一些杜琪峰的痕迹。
而在罗永昌身上,很明显看到他在努力摆脱师傅的影子,甚至有时候显得刻意为之。
这证明了他作为一个导演的决心,也是野心。
也许这部戏只有60分,但不排除他会做得更好,只是有待时日,有待机会。
怎么说呢-有心便有可能。
在香港new action新导演计划中,有几位导演与银河颇有些关系,他们是:游乃海,郑保瑞,罗永昌,罗守耀,郭子健。
其中郑保瑞与郭子健在影像风格很明显受到了银河映像的影响,郭子健的【青苔】尤甚,而郑保瑞也已经加入银河;罗守耀作为银河映像的主席,他的“影视点”制作的电影完全就是在临摹杜琪峰风格,但是由于缺少主题和本质,画虎不成反类犬,显得不入流;而罗永昌和游乃海作为准的杜氏弟子,却有着改变的勇气,显得大有可为,由此可见,杜琪峰当时招觅他们入伙,并不是没有理由。
ps:【同袍】内地版删减不少,请选择观看。
非典型港片、非典型主旋律就变成了非典型的《PTU2》。
看惯了典型警匪港片的人可能会不适应这样的片子,从城市里的飞车追逐变成了丛林里的迷雾追踪;从单纯的正邪对立变成了多线联动。
《PTU2》似乎是想表达更多典型港片之外的话语。
不过看这样的片子,总给人有些做作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三十岁的人被人要求写一篇小学六年级的命题作文。
虽然你完全有能力驾驭这个题目,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
《PTU2》大量的篇幅被用来讲述追逐,这让我想起了《放逐》里面的追逐戏,但显然《PTU2》达不到《放逐》的层次,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PTU2》的追逐戏又有点像《杀破狼》,只是《PTU2》大量的弹药都被倾泻在了教堂里。
这样的枪战场面和片尾打靶归来的场景,让我很是怀疑:这还是港片吗?
不过我终于还是明白了,为什么内地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一刀未剪”了。
不过电影拍多了,的确容易撞车,《PTU2》大概也想有自己的风格,但是还是让我想到其他港片的影子。
我在想如果警察都被打死了,是不是电影更有观赏性一些呢?
这个想法立马就别灭了,因为这样的结尾游达志已经在《非常突然》里用过了,作为“铁三角”之一的杜琪峰自然不会偷食别人的冷饭。
不过杜琪峰近几年真是没有什么好作品可看了,还不如学学游达志,拍三部好片子,剩下的就捞钱行了,没有必要费尽脑筋玩深沉了,玩不好,还要挨人骂,何必呢!
“我做了十几年警察了”阿森说当看到另一小队兴高采烈的过去,镜头转向他鬓边的白发,一种沧桑扑面而来;
演技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但电影的情节差强人意。
我看时就觉得情节是是故意刻画出来的,没那么自然,事件的发生都十分巧合,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顺便说一点,邵美琪在片中真是帅呆了。
ps:大陆版的差劲,据说港版被删除很多。
难怪我看了如坠五里雾。
为什么很多东西一进大陆,就变很多味呢?
2009
争权夺利,意气之争,是在城市。迷雾重重,不辩方向,是在山中柳暗花明,同袍可靠,是在山上。
看来在树林里扑朔迷离的戏份还不错,运用地道、树林、草丛构建了不同空间,有了让人紧张的气氛,期间任何人都会有可能出没,不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只是最后一场戏安排在教堂里,会不会也太刻意了一点,重走吴宇森的路线吗?有模仿之嫌疑。总体来说,紧张氛围的营造还是很成功的。
故弄玄虚
没有节奏感
虽然剧情上弱了点 但风格和细节上银河出品还是保证了三颗星的品质。。。
废人出彩。穿上制服就是自己人。
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深山老林,迷路分歧,警匪博弈,这样的要素我还蛮喜欢的,最主要的是我喜欢这种邪门的风格。不过可惜到最后也没解释到底是不是鬼打墙,有有没有鬼。从同袍决裂再到同仇敌忾,我觉得本片所传达的思想是非常好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俗套,但是在这个系列里能有这样别出心裁的思想我觉得难能可贵。写世界和平的斗鸡眼我觉得完全可以去掉,虽然明白这个人物想要讽刺什么,不过我觉得存在的价值太低了。肥雪演得好啊,值的在三星的基础上再多加一星
赞一个
太矫情,说教味稍浓,可惜。
06_同袍_两组冰释前嫌
杜SIR 真的很愛玩草叢里捉迷藏~
这部彻底失去PTU的神髓了,取而代之的竟然是有点惊悚,还挺惊喜。
喜欢杜琪峰这种慢动作、慢节奏的电影
肥雪影帝
还是深得我意滴
拍成鬼片会比较有得救.
差强人意的杜氏作品
一开始的森美对峙就暗示了,这一次的PTU处在一种失序的状态之中,之后更是干脆离开了象征秩序的城市,进入了代表冲突混乱的山林,然后用一次银河映像式的教堂枪战,PTU们寻回了彼此的信任。然而一次离开规则的PTU,不免有一种普通警匪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