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和柯南告诉我们,将一个个可能性排除,剩下的就是唯一的真相。
真相是唯一的真实,然而“虚构推理”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真相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愿意相信什么。
在大沼蛇神篇和钢人七濑篇中,前者我们不知道真相,琴子也不打算找到真相,后者真相轻易地从亡灵的口中透露,然而让钢人七濑消失的却不是真相。
蛇神对琴子的虚构表示满意,人们也知足于琴子虚构的案件。
蛇神和人们都相信了虚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又何妨?
如果当我在说“真相不再重要”的时候还是预设了似乎有一个“真相”存在,那么我接下来却要说:根本就没有真相。
在大沼蛇神篇,我们站在琴子的视角通过蛇神的叙述完成了推理,她的所有推理都建立在蛇神的记忆上,可是蛇神的记忆就没有错了吗?
琴子在蛇神面前冷静地推理出了一个起伏、狗血又夸张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未必不是一种真相,然而琴子最后的这番话却告诉我们从一开始就有另一种可能性指向另一种真相。
琴子并不在意真相到底如何,因为委托她的蛇神已经满足于她的虚构推理,因此她也没有再深入展开调查,处于和她一个视角的我们自然也不知道事件的真相。
钢人七濑篇中,我们很早就知道了七濑花凛死亡的真相,然而我却想指出一个滑稽的事实,那就是动画中我们是站在了琴子甚至是比琴子还高的上帝视角上,然而现实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六花网站上发言的那群人。
我们被操纵着“自由”地在网上发言,我们和琴子共同完成这场虚构推理,但是我们实际上并不知道真相。
琴子天花乱坠地编造着谎言,她一开始就指明她的推理不是要让揭露真相去对抗六花的虚构,而是用虚构去对抗虚构;她甚至不是通过一个虚构压倒的六花的虚构,而是在引导众人走向真相的过程中,让无数可能性生发出去。
没有真相何来推理?
但是谁又说虚构就不用“推理”?
——琴子可是直接找上警方要了案件资料。
制作组将这两篇动画化其实相当有眼光,它们深得“虚构推理”的精髓。
别看我在这里正经地分析这部番,实际上我可能和“满嘴骚话”的琴子一样正在“虚构推理”,然后楼下既有人反驳我,也有人沿着我的逻辑讲“推理”进行下去……写到这里我不妨再大胆地一想:也许整个故事正如一开始琴子说的那样,什么妖魔鬼怪什么智慧之神,都是她这个“被变态拐走,身体被残害脑子不正常的女孩”的幻想,而同样自小遭受亲人虐待的九郎和她一起分享了这样的幻想……某种意义上,所谓的“后真相”不仅仅应该被消极地视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描述——人如同牵线木偶一样迷失在传媒和信息时代的众声喧哗中,或许我们恰恰应该从这里找到一点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不断地怀疑,不断地思考,不被别人告知的真相所控制,而是如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所说的那样“有勇气使用你自己的理智”。
正因为见证了虚构推理,“后真相”更应该被视为身处“后真相时代”的我们的思维方式。
当然本番缺点也是相当突出,但是我本着安利的立场还是想说一句“瑕不掩瑜”。
再说,从开头BB到结尾、黄段子张口就来的“弥豆子”和为了女主反复死去活来的菜月昴,啊不对,九郎,对于二次元来说还是看点十足。
最后我想说……琴子要不和柯南搞个联动?
推理与魔幻的结合总是让我容易联想到扯淡二字,一个讲逻辑讲严谨,一个讲想象讲天马行空,硬凑到一起,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但《虚构推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理直气壮地在一个妖怪纵行的世界里去煞有其事地推理一桩真实的命案。
女主之可爱,元气充沛,是我最喜欢的人物类型,像夏茗悠小说《陪你到世界终结》里的麦芒,浑身上下充满了一种天然的豁达与朝气,时刻被阳光笼罩。
男主则是一个因为吃过两种妖怪,结果身体异化,所有妖怪见到都感到畏惧的人。
他长得很帅,画面意义上的帅,跟他比起来,隔壁《异度侵入》的男主只能说是气质帅了。
让他从一众美男中脱颖而出的是他说话行事的节奏,似是而非的面瘫与口嫌体直的关心,令他与女主之间的互动成为这部元素众多的番剧里,让观众露出姨母笑的恋爱担当。
从目前放出来的两集来看,推理还是在来真的,并非糊弄。
只是从缺憾来看,推理故事与主线故事似乎两条平行线,没有交集,完全可以割裂成两个故事。
当然,撇开这一点,也已经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了。
没什么不好,但总觉得不够味。
原作应该是非常有名,还拿了推理类的奖项,从番剧也大致能够想象到,如果这是一本小说,哪怕被认可真实是由无限的虚构所创造,在不断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思考被打破再次重塑的乐趣吧。
然而现在的“虚构推理”确实是一部番剧,作画算得上漂亮,人物赏心悦目,男主角九郎的声优非常美好,哪怕他说话的次数实在不多(至少和琴子相比)于是为了表现出多次推理重构的过程,女主角开始了多次的发言——作为虚构的推理来说很多内容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但依然架不住一集24分钟除了片头片尾都是清一色的讲解实在让人感受不到太多乐趣,大概枯燥感和乐趣刚刚相互抵消,使得我在观看过程中的感觉就是“看不看下去都行吧”。
当然也有几处让人非常好奇之后的剧情,这往往出现在一集结束。
除去推理就是恋爱了,最后一集还是挺甜的,但是之前就…emmm,在最后懂得男主心意之前难道没有一种妹子不停送儿男主冷淡拒绝的感觉么?
这两人还是已经在一起的,果然单身狗不懂爱情?
一句话总结就是第一句。
以上。
《虚构推理》这部番也快接近尾声了,虽然最后的四重解答还有一重尚未出现,但也不妨碍我们来分析一下《虚构推理》这部番——或者说《虚构推理》的《钢人七濑》篇的原作——其创新性在哪里?
(注:本文会简单介绍最后的四重解答,虽然不会涉及具体的谜底,但是多少会让一些敏感的观众猜到答案,所以担心泄底的朋友们可以先回避,或者跳过泄底部分)(注:以下《虚构推理》一词指《钢人七濑》篇的原作)一、《虚构推理》究竟是不是推理小说?
《虚构推理》是推理小说,这是显而易见的结论。
如何去定义推理小说,这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且与本文想要交流的内容无关。
但如果我们去分析推理小说的共有模式的话,会发现大部分推理小说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要素——谜、解答与支持解答的伏线或推理。
纵观整个推理小说的发展,无论是早期的《福尔摩斯》系列(虽然这个系列的伏线相对缺失)、古典推理时期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迪克森·卡尔、埃勒里·奎因三位大家的名作、还是日系新本格之后的作品,早期如绫辻行人的《钟表馆事件》,最近如今村昌弘的《尸人庄谜案》等,哪怕如隔壁《异度侵入》的编剧(没记错的话)舞城王太郎的作品《迪斯科侦探星期三》,在电波与狂气的设定与解答之中,依然能看到不少能支持解答的伏线。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从定义上去确认《虚构推理》一定是推理小说,但从一般论上来看,《虚构推理》符合了1)谜——如何解释钢人七濑的事件;2)解答——岩永琴子给出的四重解答;3)伏线——解答所用到的各种线索,如笔记本的存在、七濑姐妹的关系、香烟、被害刑警的设定等等都在解答之前出现过,因此可以说,《虚构推理》就是推理小说,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二、推理小说中的多重解答在详述《虚构推理》一作的创新性之前,首先要介绍的是推理小说的多重解答。
多重解答,简单来说就是同一起事件,用前文伏线可以推理得出不同的解答,而最后的可以完美解释真相的解答为“真解答”,而除了“真解答”之外,并非切合真相的解答则是“伪解答”。
大部分读者或观众最熟悉的应该是由非侦探给出一些不完全合理的“伪解答”(如大家很熟悉的毛利小五郎),在最后由侦探给出“真解答”,“伪解答”的意义似乎仅是为读者或观众排除干扰项。
但实际上,在推理小说中,“伪解答”并非只是“排除”的作用,有的“伪解答”其逻辑的严密程度、伏线的回收程度、诡计的奇想程度都堪比“真解答”。
例如在麻耶雄嵩的作品《有翼之暗》中,前前后后抛出了多个非常有质量的“伪解答”,其中的某个伪解答,更是赢得了许多推理小说爱好者的欢迎,尽管这个解答是“假”的。
小说的最后甚至没能确认最后一重是否为真,看似“真”的解答也有可能是“伪解答”。
例如在井上真伪的作品《圣女的毒杯》中,数个平行的“伪解答”甚至成了小说的主体。
为何会产生多重解答这一魅力无穷的形式?
其原因还是在于推理小说的本质——即谜、解答与伏线上。
“谜”是一个待解的问题,“解答”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伏线”作为若干个可解的工具。
例如我们要修理一台坏掉的电脑(谜),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可以联系买方,可以呼叫亲戚朋友,甚至可以向上天祈祷(解答),自己动手或是呼叫朋友,前提都是需要这个人拥有修理电脑的能力,哪怕是向上天祈祷,只要“这个世界确实有修理电脑的神灵存在”这个规则被建立起来了(伏线),这个方案依旧是可以成立的。
推理小说的乐趣并非只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在前文的铺垫下,事件会有怎样的解答。
多重解答的趣味(或者说推理小说的趣味)正是建立在此之上。
三、《虚构推理》的创新性在哪里?
在推理小说的大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
但最为经典的模式,莫过于传说杀人。
大家很熟悉的推理漫画《金田一少年事件薄》、《名侦探柯南》中也有很多传说杀人。
这类“谜”的设置,常常是某个妖怪或亡灵在作祟,造成了不可解的犯罪(如密室)。
当然,最后在侦探做出解答后,所谓的妖怪或亡灵的伪装都被揭了下来,凶手往往是普通的人类,用各种魔法般的诡计来实现不可解的犯罪。
如果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推理小说的结构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的“伪解答”常常是亡灵杀人,而“真解答”才是人类作案。
而这些“真解答”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矛盾——现实性与故事性。
现实可行的杀人在推理小说里可能不是那么有趣,而一些不切实际但是很有想象力的解答才是推理小说的浪漫。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正如上一节所说,推理小说的乐趣在于“会有怎样的解答”,如果解答只是“躲在门后”,“趁人不备丢下钥匙”,虽然很现实很可行,但却不能突破我们的想象范围,因而不太有趣。
而《虚构推理》正是解决了这个矛盾——将传统意义的“真解答”变为了“伪解答”。
既然推理小说的乐趣在于编出不现实的吸引人眼球的解答,那就这么做好了。
于是,《虚构推理》的舞台被搭建起来了——为了消灭因人们的想象而诞生的亡灵“钢人七濑”,必须要吸引网上那些人的注意,用一种吸引人的、有趣的、推理小说式的解答(故事),来让舆论的风向改变。
让推理小说成为“推理小说”,由此就很好地解决了“真解答”的现实性与故事性这一矛盾。
之所以说是“推理小说式”的,原因在于《虚构推理》中的四重伪解答,几乎都运用了推理小说中的常见元素。
【注:以下内容涉及部分泄底】如第一重解答:物理诡计,应该是《名侦探柯南》的爱好者最熟悉的类型;但除此之外还有意外性凶手这一推理小说中常见的模式(尽管我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名词);第二重解答:自杀陷害,也是不知道为什么会非常常见的一类常见诡计;第三重解答:关系人的误解,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逻辑,虽然不是单独的诡计,但是作为反转点非常常见;第四重解答:同一性论证,也是推理小说中常见的反转点。
【泄底部分已结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虚构推理》完全逆转了传统推理小说的结构,将亡灵杀人视为“真解答”,而推理小说中常见的诡计要素视为“伪解答”。
尽管如此,写多重解答的推理小说作者们最喜欢用的手法,将伪解答串联起来作为真解答的依据,也被用在了《虚构推理》的第四重伪解答中。
最后一重伪解答虚实结合,颇有伏线回收,串联解答的味道。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虚构推理》果然还是标准的推理小说。
四、小结与作品推荐以上就是对《虚构推理》这部作品的简单分析。
总之,《虚构推理》作为推理小说,逆转了传统推理小说的结构,使得传统推理小说中的“真解答”所带有的矛盾合理化了。
但是其中又能看出很多推理小说常见的要素和手法,可谓是在继承了其精神和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
当然,作为一部特殊结构的推理小说,不知道动画化之后会不会对非推理类作品的观众不太友好。
因此,我才想着在这部番快结束的时候写一篇长评来介绍一下《虚构推理》这部作品的魅力在哪里。
诚然,我并非这部作品的真爱粉(因为不喜欢将一段话一直重复的叙事风格(没想到动画化之后这个缺点居然还在)),但我还是对《虚构推理》的创新性非常赞赏。
如果有对《虚构推理》的多重解答风格感兴趣的话,以下推荐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欢迎阅读入坑!
作品推荐——埃勒里·奎因《希腊棺材之谜》(想看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的客官往这边请)麻耶雄嵩《有翼之暗》、《独眼少女》(前者非常具有奇想性,后者则是奎因流精神续作)井上真伪《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圣女的毒杯》(两本为同一个系列的作品,“你说的那种可能性,我早已料及”,同样是逆转推理小说结构的作品,同时也是推理爽文,爽就对了)深水黎一郎《推理竞技场》(大量写作叙述性诡计的文字游戏,不能接受文字游戏的务必慎入)舞城王太郎《迪斯科侦探星期三》(隔壁《异度侵入》的编剧(不知道有没有记错?
)的作品,对电波系不感兴趣慎入)
最近这几个季度的新番我都没怎么追,题材重复度有点高,异世界穿越有点太多了,说句实在的,我好多年前起点文类似的作品已经看够了,实在有点腻,我也没怎么去一个个仔细看其他新出每一个作品,好多新番我都是大概看了一两集,也许我错过了几个好片子,但是估计都会是比较慢热的,这种作品我并不想追更,我觉得观感体验并不好,不过没想到今年的一月新番我随便点开了一个却给了我不少惊喜,没错就是虚构推理这个作品。
我不是推理爱好者,我想我没有什么资格对这部作品的推理部分进行品头论足,我不太擅长这个,实际上一开始吸引到我的也并不是他的推理。
我喜欢上这部作品绝大部分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女主。
让我来聊聊她给我的感觉吧。
这部番剧一开始给我有点恐怖的感觉,把小女孩掠走,一堆怪物围着她,说着什么想让她成神什么的,还要献祭吧啦吧啦的,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以前看的某些黑深残的作品,带有点神秘感。
也许这是个魔幻大作?
我当时内心是这么想的。
然而,事实证明,它的确是。
女主设定我映像中类似的里有不少,但是仔细想想,那些作品大多更加严肃,可琴子她却不太一样,她有些。。。
滑稽?
哦好吧,我可能用错词了,我是指她想要接受这一切,不是被逼的,没有强颜欢笑的感觉。
假腿假眼,不,我不是说某个游戏里的物品,我是说她出现在女主身上真的很有意思,明明是那么悲伤的事情,女主却给你一直有趣的感觉,配上一些滑稽的杀必死,让你总是忍俊不禁。
尽管女主身有残疾,但她却是妖怪们的精神支柱。
智慧之神,这是她用只眼只脚换来的称号,妖怪们都很尊敬琴子,琴子也真心去忽悠他们,记住这实际上是善意的谎言。
大多数妖怪们的智力低下,很憨憨,外表很萌,并且很少加害人类。
与大多数番一样,这个番和大多数作品一样,告诉大家,其实人类才是坏东西,大多数妖怪很少接触人类,不懂得与人勾心斗角,而琴子就负责解决一些纠纷,可能会用骗的,但都会解决问题。
可是,这都不能掩盖主角是个骚话王的事实。
她对男主有种无与伦比的痴迷,痴迷程度不亚于你见过的任何一部番的痴女,不同于那些感觉已经傻掉的痴女,女主总是一本正经的往外冒骚话,总是让人笑点溢出。
此番还有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各种反转,一本正经的公主大人满嘴子骚话,相貌恐怖的妖怪胆小可爱,人畜无害的男主吃了野味获得不死之力,时时刻刻紧盯男主的男主前女友在遇到河童却惊恐的离开了男主。
这个作品总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来一个斯普如爱斯,琴子遇到了男主前女友的修罗场也给我一种常见恋爱动漫不一样的感受,于是我去追了漫画,看完了钢人篇部分,让我有种在网络上和杠精开辩论赛的既视感。
但是我不能剧透,我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很棒的看番体验。
哦,天呐,这个作品总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那种打破常规的时候,不同于常规推理作品,也不同于常规恋爱作品,也不同于常规日常搞笑的作品,他是个披着恋爱外皮的奇幻推理向作品,他总会有些有意思的细节不经意触动着你的神经。
我很后悔,为什么我不等到动漫完结在找到这部作品呢,同时,我并也不后悔,我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故事,漫画真的很精彩,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推理故事,用谎言去击败对手的确很有意思。
最后,愿九郎和琴子终成眷属,也希望更多人能爱上这部作品。
如果大家喜欢这部作品,喜欢推理,可以加入群聊827548227,欢迎一起来聊聊推理,聊聊虚构推理,欢迎来水!
一直非常讨厌那种男女主1v1却出现许多男配女配的例子,但这部番却并没有让我生出这样的感觉,也是蛮奇怪的。
整理了一下,大概有如下理由。
1.作者把男主和纱季、姐姐明确分割。
点明彼此世界观的差异造成巨大的鸿沟,导致男主和她们都不能修成正果。
姐姐姿容绝色又在童年对悲惨的男主关心爱护,年少的男主产生好感再正常不过。
随着男主年岁的增长发现姐姐和自己世界观不合,她对于恢复正常人的欲望高于一切,不惜以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秩序为代价。
虽然如此一时间爱意却难以割舍,爱与恨折磨着男主的心智,于是他找到了和姐姐外貌类似却性格开朗的纱季。
剧集最后男主承认仍然对于姐姐有着喜欢之意,但仍然在坚定地和琴子一起前进。
虽然他的心还没有完全敞开,但已经绝对不会再回头了。
有一说一最惨的真的是纱季,表面上是男主在追求她,实际上却是她成为了姐姐的替身。
男主心里她只是姐姐的影子,而自己心里却让男主扎了根。
同时纱季始终无法接受非人的存在,最终演化为心理问题,乃至荤腥都不能下咽。
男主的身份障碍+替身的心理折磨,这可以说是我在本剧最为心疼和遗憾的角色了。
而且她也是剧集中唯一的正常人和善良角色,被男主和女主同时利用却默默承担了所有(一瞬间甚至感觉有点圣母)。
剧集划清了男主和两位女配的三八线,没有任何媚男情节,三观很正。
没有感情就绝不会有什么亲嘴埋胸搂抱洗浴暗室心跳等等等等ntr情节,原本是人之常情如今却成为了优点,不得不让人生出业界药丸的感受……虽然男主的心里在姐姐说要做家务时有所动摇,但我坚信琴子也没有真正爱上他。
在没有真正心心相印的时候,作者和男主能够管好肉体也就足够了。
2.女主对男主有着两位女配完全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前两人其实本质是一类,都是男主在黑暗中努力寻求的慰藉,是在冰天雪地里暗淡的火柴光芒。
但女主的出现彻底融化了男主心中的坚冰,是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姐姐一直为男主洗脑说我们都是怪物是必须相依相偎的存在,纱季的逃离则让男主更加加深了自己内心的内心厌恶。
但女主的出现让男主首次肯定了自身的价值,不是茕茕孑立的怪物,不是为一个家族牟利的工具,而是真正能燃烧己身为社会做出贡献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存在。
只有琴子能让男主发挥自身的价值,也只有男主能抓住琴子需要的未来。
3.女主洞明透彻,是情和理的完美结合。
女主表面上主动,但内心恐怕并没有多少真情。
男主心里装着别人和主动出击的女主建立男女朋友关系,女主道德绑架男主利用他的身份扫黑除恶,彼此之间都不是纯粹的爱情。
女主冷静智慧,但面对男主却总喜欢调戏引诱,车开得多了就显得过犹不及。
不禁让我怀疑她是真的喜欢男主所以如此,还是单纯觉得观察人类(?
)的反应很有意思。
女主早已看破男主,自己就是天上地下唯一能与之相伴的存在。
男主凄风苦雨死去活来,女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的很难说谁比较渣。
总而言之,成年人的恋爱就是和前任划清界限,只用真心换真心,绝不痴情付流水。
P.S.看到很多人打低分说女主胡扯,但没有见到一个人条分缕析说明如何破解女主的胡扯,只知道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bb。
虚构推理的魅力不是探寻真相而是自圆其说取信于民,不感兴趣可以点叉。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不喜欢非要到别人的净土泼一坛狗血,就别怪人骂回来。
其实刚开始看的第一季特别吸引我,吸引我到什么地步呢,看完的当天就买了书,骚话连篇的女主、温柔冷静的男主,这个cp搭配还蛮少见得,然后弹幕都是一片推荐一片好评。
第二集开始它在我的心中就垮掉了,那个什么沼主大蛇只让我感觉到了杠精附身,女主的故事性推理也十分牵强,完全就是大蛇有什么疑问就纯粹解答式的推理,全凭女主的我想象力,没有将线索串起来,虽说这也是推理,但是我感觉很牵强,不是很吃这一套呢。
后来的“钢人七濑”更是直接讲了十集?!
开始我就隐隐约约猜到事实,网络语言的强大也是一种现状,“因为人类的言语诞生出精怪”这个设定在很多作品中都有用到,但是这部番的最后,特别是女主和六花互搏,提出四种假设推理的时候,完全就是一个罗里吧嗦的人在那里ペラペラ讲个不停,我完全没有耐心去看,而且推理过程简直太牵强,即使是故事性推理,感觉也没有逻辑。
同样是文戏很多的物语系列,那主人公更是能打机关枪似的说一集,但是物语系列的画面很精美,转场也处理的很好,台词也很棒,逻辑强,观众共鸣性很强,同样是带点故事性推理的《冰菓》,但是也处理的很棒,这部番怎么说的,推理感觉就是瞎猜还没有什么逻辑,从女二的角度反复夸赞女主的聪明,但是我是没感受出来,只觉得,女主说的啥玩意?
有点道理的样子哦,但是又好像没道理,女主到底在说啥?
怎么她这么说了就有网友信了?
这什么逻辑?
就这样,画面一般般,台词一般般,文戏还很多,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呢?
大概就是骚话连篇的女主和一脸冷漠的男主吧。
因为疫情书落在宿舍,也没有带回家,原作小说也还没有看,也不知道是不是动漫魔改的原因,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落差感挺大的。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念,这部番只是没有对我的胃口,我不是它合适的观众罢了,可爱的网友们别抨击我哈(强烈的求生欲)。
轻小说、妖怪与“场景独立”钢人七濑与姓名文化何谓推理?
如何推理?
推理的主观普遍性本文会分析一下写作思路,不会涉及具体的解谜。
这部番是全部出来之后,我等程序结果的时候看的。
本人对轻小说的风格非常不感冒,甚至因此看不下去青琦有吾。
(当然就这部番来说的话,当车技看还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小说我也只是在盗版网站上看了一点点就关了。
关于“虚构推理究竟是不是推理”这个问题,我会放在第三部分来讨论。
在此之前,会聊聊其他问题。
轻小说、妖怪与“场景独立”
格非 重返时间的河流格非就文学中的时间与空间,举过这么个例子:“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当中,所有的场景,大量的场景海上的画面,和整个主题是剥离的,它单独具有价值。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蛇神大人
木灵 源一郎同样,动漫中精美的妖怪们,打情骂俏时而开车的女友,对于推理本身,也是可以去掉的。
去掉它们,完全不影响谜题、逻辑、解谜。
但是,这些内容独立具有价值。
正如格非接下来所说的说到福楼拜,大家可能知道,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包法利夫人》。
如果大家翻开《包法利夫人》,就会在第二页看到奇怪的一段文字。
作品刚开始写,第二段就出现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什么呢?
——他描写这个主人公包法利,戴了一顶奇怪的帽子。
……可是福楼拜用了多长的篇幅呢?
用了——我数一下——差不多有十行。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还有更过分的事情。
在福楼拜的草稿里面,他原来写这个帽子花了多少篇幅呢?
——长达几页。
……那么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顶帽子呢,因为福楼拜非常敏感的意识到,整个的欧洲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个变化我简单的把它描述为:场景独立。
帽子这样的一个画面,本来是为了刻画人物的——为了表现人物命运的,为了表现他的性格,他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可是现在它突然独立了。
那么这样的事情,在18世纪以后,在世界文坛里面,一再发生。
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
文学的邀约8.9格非 / 2016 / 上海文艺出版社就推理而言,家庭伦理、校园恋情、以至于整个社会派,或许都是“场景独立”的。
就虚构推理这部作品而言,确实有一些人、尤其是不接受这是一部推理作品的人,是为了看男女主的爱情、看女主开车去看的。
这当然体现了读者们对独立价值的认可。
同时,也向创作者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如何兼顾独立性的价值与作品本身的“正统”(当然不止于推理)的价值呢?
话再扯的远一点,影视作品本身就比文本多了很多的“独立价值”,我们会去享受作画、场景。
在视觉的范围内进行审美。
这么说来,影视化本身,就已经对原作的价值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超越。
所谓“剧本不重要,演员才重要”,也是“独立价值”的一种体现吧!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8.4周宪 主编 / 2018 / 译林出版社关于这种“独立于文本”的内容,也有学者从康德哲学中提炼出“盈余”的思想。
作品中,不能在内部进行解释的内容就属于“盈余”,而这也正是去理解作品背后的“寓言”的关键所在。
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8.4周志强 / 2020 / 北京大学出版社当然,就文学整体来看,推理又何尝不是一种“独立”,一种“盈余”呢?
钢人七濑与姓名文化关于这一点,可以直接引用小说中的原文「 我们所知道的妖怪、怪物、亡灵、鬼怪或是都市传说的怪人之中也多多少少有那样的存在。
刚开始并没有那样的东西。
直到昨天,类似的生物或类似的现象都还不存在,可是有一天忽然就诞生出来的东西。
最初无论是多渺小的事情都无所谓。
比方说如果有人讲出『我被一个戴著口罩、脸色很差的女性搭话,总觉得有点可怕所以逃走了。
』这样一段话,听起来顶多就是在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而已。
」 …… 「然而以一个话题来说这样感觉不太有趣,因此可能会加上『那口罩底下的嘴巴裂开了』、『用飞快的速度追了上来』等等的谎话。
但即使这样,也仍然只是一段虚构故事罢了。
」 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大家想像中那样安稳,光是一点小小的契机可能就会让莫名其妙的存在混入世界中。
对人类来说是如此,对妖怪来说亦然。
「后来这段话透过口耳相传开始传播,以谣言的形式跨越地区的范围,传遍全国。
即使如此,那依然只是一段『故事』,不具有任何力量或实体,仅是一段冗长的文字群。
真正的问题是这段故事被赋予了名字。
」 没有名字就等同于不存在。
相对地,只要有了名字就不需要太多说明,光是名字本身就能够让人脑中模模糊糊地浮现出大致的特徵、设定与故事内容。
「『裂嘴女』。
一个字眼就能表现出故事内容,并大致上决定出外观、姿态的名字。
一个角色因此诞生。
将原本模糊散乱的谣言汇集为单单一个名字,固定成一个存在。
能够将不同人们脑中的形象固定下来的就是名字。
」 …… 「最初其实什么都没有,只是一段虚构的故事。
然而一个有了名字与外型的虚构存在,有时候会透过深植于几千、几万、几十万人的脑中而一点一滴地获得血肉,成为实体。
也就是人们的想像力创造出了怪物。
」这种类似的故事,突出了“名字”的神秘性。
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是“叫你一声你敢答应吗?
”的玉净瓶和紫金葫芦。
西方也有经典的《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来探讨名字的可怕威力。
这个问题,《神的九十九亿个名字》的一篇书评,已经说得很好了,再此也不再赘言了。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8.6[英] 阿瑟·克拉克 / 2018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当然,这个问题继续深入下去,中国古代的“言意之辩”、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都也可以讨论。
不过笔者的功力实在不足以去讨论这些问题。
而且,现在也需要说说到底算不算推理的问题了。
普通语言学教程9.2[瑞士]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 1980 / 商务印书馆何谓推理?
如何推理?
推理的主观普遍性评论的第一条一上来就谈,具备谜面、解谜,就可以称之为推理。
但是,依旧有很多人认为,推理需要一个确定性的答案,需要给出正确的解答。
那么,不妨我们就关于这一点来杠一杠。
追求正确的、确定性的解答的人,可以先考虑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作者给出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
名侦探的守则7.2[日]东野圭吾 / 2017 / 南海出版公司东野在《名侦探的守则》中借大河原警部嘲讽推理迷:他们才不推呢。
他们只是漠然地看着小说的主人公进行推理而已,所以不累。
听了谜底之后。
迷迷糊糊地感觉自己明白了,就满足了。
天下一也恍然大悟纯本格推理小说迷阅读时,说不定也是这样的啊!
很多读者确实只是接受作者给出的答案。
但是,照样有读者对作者的解答不买账(比如说资本主义割韭菜文学《轮到你了》)。
而且作为作者,也要努力想一个可以让大家接受的答案出来。
诶,重点来了,解答要让大家能接受!
解答的水平,无法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我们永远也说不清楚左撇子的凶手到底是“用了左手”还是“故意用了右手”还是“我知道你会知道我要故意用右手,那么我就故意用左手”。
我们永远也无法证明证据是不是可靠的(所以很多本格小品已经非常不在意证据了)。
我们永远不知道到底谁是智力天花板,他的布局保证可以超过任何人。
但是,我们依然阅读着推理、追求解谜。
让大家接受的解答,其实就是一种主观普遍性的体现。
解答成功与否,只能是每个读者的主观评判(所以豆瓣评分并没有什么卵用)。
但是,依旧会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做出相近的判断(所以豆瓣评分还是有那么点儿卵用的)。
这就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非概念而有普遍性”。
判断力批判9.1[德] 康德 / 2002 / 人民出版社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8.5邓晓芒 / 2010 / 湖南教育出版社审美如此,评判推理也是如此。
所以,女主在网络大战中,并不去追求“正确的解答”,只是去追求一个“让大多数人信服的故事”。
推理解答的“主观普遍性”,也就是体现于此。
推理小说家们认可了《虚构推理》,可能也是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这种理念的认可吧!
最后,以易中天的一段话作结这话说得实在是太精辟太透彻了!也就是说,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什么主客观的统一,而是“主观表象为客观”,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
它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功利非概念无目的的主观普遍性”。
在这里,康德实际上已经把美、审美和艺术的秘密都揭开了。
所以,我在读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后,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美学界还要讨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样小儿科的问题。
如果说康德那里还有什么不足的话,我看唯一成问题的也就是他那个“共通感”还来历不明。
关于这一点,我将在最后一讲给大家一个交代。
美学讲稿8.8易中天 / 2019 / 上海文艺出版社
原发B站我是看过《虚构推理》原始小说的。
而且还是这本书刚刚出版简体中文的 2011 年年底。
所以当我起笔的时候,总会不经意的把动画感想写成读后感。
本格推理小说,除去中间可以添加的任何怪力乱神,根本上依然是利用严密的逻辑证明最初设置的迷题。
实际上《虚构推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传统本格推理是解开迷题,发现真相。
而城平京却要用已经发现的真相(姑且不论这些真相是怎么来的,但是从完全无利益的第三方口中获得的证词可信这个原则完全正确,不管这个第三方是鬼还是人。
),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虚构另一个真相。
这也是为什么它被命名为《虚构推理》。
原作小说本身的写法是四平八稳式的,而推理作品越四平八稳,意味着它会让人发困。
正常对话里或许耍一些小手段活跃气氛,但是办正事儿的时候,风格就严肃起来。
虽然漫画作者为了打破这种沉闷感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比如说画了夸张的颜艺(各位津津乐道的开车部分倒是原作小说里就有)画了更多的动作部分活跃气氛,或者加入了一些原作小说并没有的情节,比如说纱季和琴子在调查钢人网站之前,都互相搜索了一下对方的特征,然后感叹为什么九郎会喜欢这种类型,这个活跃气氛的段落在动画里被舍去了。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努力在钢人篇沉闷的基调之下,依然显得有些苍白。
而动画整体的节奏缓慢、严实、不急不躁。
又长量又足的对白不仅我们看着很累,估计声优念起来也够呛。
不管是动画还是小说,字里行间所有的逻辑条件像理书柜一般,一件一件的展示在观众的面前。
这种手法在小说慢节奏的阅读下可以牵引读者,在动画里却让人觉得剧情非常沉闷。
关于城平京,最早在他写《推理之绊》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人虽然很会讲故事,但是说话过于啰嗦。
不论好坏,这都算是他的一种特点。
虽然推理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逻辑轨迹清晰的告诉读者,但是话痨成他这样事无巨细甚至强迫症的,也并不是很多。
在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然结束的时候,他写完了《虚构推理》。
这本书当时我和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几乎同时看完,而两本相隔时间整整十年的书,都围绕着网络匿名版这个在日本至今流行的文化符号,写出了两个关于生与死的故事。
日本对于匿名版有多痴迷呢?
岩井俊二写出莉莉周开始,到2004年“电车男”这个网络奇迹。
整个日本社会对于网络能够引发社会现象的讨论不知道进行了多少轮。
在年少时代,我也确实靠着自己自学的三脚猫日文爬上2ch瞻仰过一番,结果发现这地方是匿名ip时代的贴吧区别不大,大失所望。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于日文网络社区的了解逐渐深入。
我也得以能够明白当年一些自己并不能明白的现象,究竟因何而产生。
《虚构推理》究其核心,实质上就是这种匿名版系统下才能产生的虚构。
如果换一种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词语,就是“带节奏”。
网络言论里,有一个“集体无责任”概念。
它建立在网络畅所欲言的言论自由之上——言论自由则是一个二战后冷战时期的产物,这是一个在经历了思想审查、官方言论封锁、煽动性国家言论引导之后的一种思潮:去掉那些因为现代白左利用它来当遮羞布导致的污名化,言论自由的根本,是保证任何一个普通人不会因言获罪,任何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本上,网络的集体无责任来自于网络对于身份的一种遮盖,使得一些人敢说出自己现实里不敢说的话。
姑且不论这些不敢说或者不能说的话内容如何,然而本质上,即使脱开国情导致的差异,《虚构推理》的内容依然适用于国内的各种公开网站评论区,因为那里和匿名留言板并无本质不同——我国的实名制和网络言论自由产生的集体无责任并不相悖。
这时候我们才能发现,角色设置的重要性。
一个无法行走的智慧之神和一个不死的、能决定未来的怪物,对付另一个有着相同能力的怪物。
本质上你可以看做是两套拥有不同价值观的网络舆论群体:极端一些,将九郎和六花两个人死亡之后决定未来的能力,看做是所有现今媒体的舆论引导手段。
那么琴子就成了一个关键——所以钢人篇的对手不论如何,都只可能是六花。
因为只有她才能将九郎决定未来的能力抵消,最终让六花和琴子两个人的智慧在留言板之上王见王。
所以我同意一些弹幕里对于钢人篇留言板作战时候的看法:用杠精打败杠精。
实际上九郎反复的死亡中不断决定着未来,与琴子不断创造未来可能性的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这些行为即使丢掉这些超现实元素,依然具备可操作性:选择性的评论排序、有引导性的发言、随之附和的水军——《虚构推理》实际上是在所有观众的面前,结结实实的展现了一次现实网络舆论的风控大战。
在所有事不关己的看客们被炒热的情绪里,舆论本身就是一团光源。
加之人类本身既有的猎奇本性,用标新立异的论点、耸人听闻的谣言、逻辑严密的虚构,击溃了钢人这个虚构的名词。
并非任何网络行为背后都含有这样清晰的目的——正是在现实里,真实目的往往也需要蹭蹭的掩盖和一步一步的推进。
一个又一个假说,煽动着观者的情绪。
其中到底有多少虚构、多少真实呢?
你知道吗?
反正我不知道。
作者:白疤牧师苍爵爷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922441 出处:bilibili
一天看完,还可以啦,虚构推理部分比预期要好,刚看大蛇那里以为是小孩子家家,准备当磕糖番看的,没想到后来逻辑链还是完整的嘛,最后的四重推理也确实是值得吹一波。
以为会讲很多案件,没想到大部分只讲了一个钢人的故事,而且全是文字输出,辛苦女主的配音了。
即使是这样,看着还是蛮有意思的,可能因为我比较吃这套吧。
刚看到男主九郎就特别喜欢呢哈哈哈哈哈,他让我想起了重启咲良田的惠,只是更不爱笑一点,声音也太好听了,我没办法。
两人的感情线因为中间跳过了两年所以有点不明不白吧,虽然最后在一起了,九郎还是一副不太亲热的样子,跟前女友在一起5年分手这也很让人在意啊,堂姐更让人在意啊,感觉对前任和现任的感情不是一个层级的,可能是强扭的瓜不太甜。
九郎作为不死之身的预言者,可能从小就会比较淡漠吧。
关于女主倒贴这一点,确实我刚看的时候有点点反感女主,毕竟人家拒绝了还非要请人来帮忙不是挺尴尬的么,但是这也是性格差异吧。
琴子生活条件如此好,本身就是很自信的存在,而我比较自卑,面对感情总是畏缩。
拿自己的价值观评价她对她太不公平了。
而且说的残酷一点,倒贴不都是看颜值么?
美丽的人即使做了过分的事也比较容易原谅,这可是刻在我们dna里的属性,对动画人物过分苛责完全不必要。
剧里确实有发糖,吃起来也很香。
但由于第一季铺开的还是蛮大的,关于九郎背景,以及堂姐如何作妖等等,对后续发展很好奇,也很担心两人感情的走向。
看b站评论好像等不到第二季,那码一码小说漫画吧,其实我更期待漫画,嘿嘿。
脸红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就这么几点糖778
我没想到盯着这个手能让我扭成这样
当初看的时候还蛮喜欢的,刚看完第二季
动画不是比角色设定。故事、编排、演出都很平庸
以逻辑推理和情动的力建构一个(带有实用性正义的)新的现实,用魔法打败魔法,这不就是精神分析的日常实践嘛?
哈?不是恋爱番么…真的好咯里啰嗦哦…
前期剧情有点差强人意,完结后一次性看完后半季,还挺上头,有种狼人对跳预言家时胡说八道的快乐
极限口嗨萝莉身御姐心女主岩永琴子可能是唯一舔狗舔到最后应有尽有的人了
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就是在胡扯,评论区还在扯胡扯也是推理,呃呃呃给小学生看的吗,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
对话很多,但挺好看的,切入点很有意思,而且好甜哇
3.5 钢人七濑篇还是满意的,毕竟是“虚构推理”概念的核心,但大蛇篇放前面好敷衍啊漫画明明也好几次反转很刺激的诶...... 整个制作还弥漫着一种贫瘠感不是缺钱是有点缺乏灵魂比如漫画密集台词都照搬了看着超累,男女主声线都跟公布cv后我脑补的差好多啊哈哈哈。我就求求如果还有下季,雪女篇能好好做拜托了。
4.5。相比于瞎编(虚构)的逆推理,人设和关系线实在是太修罗场了,琴子可爱到爆,幽灵公主,不死轮回。钢人七濑事件,真大。
虽然剧情推进全靠嘴炮不过节奏还不错,还是能看下去的,可惜女主真的太不戳我,穿得很萝莉但是感觉一点都不可爱,我选择御姐。
看到8话,乏力了。女主可爱裙子好看,别的就没什么了。
半集弃
最大的问题不是站桩输出,而是故事本身,即使这一个个都市传说都对现实议题有指涉,但都乏味可陈。为什么钢人七濑这么无聊的都市传说还能改编这么多话并且作为全剧重心?
一部制作精良但非常无聊的言情大杂烩。
写作不很好。 ——15——
看得出原作水准不低,但钢人这个可以很有意思的故事给抻到了让我对推理动画产生心理阴影的地步。又没有“物语”级别的演出,玩不起啊。
「你把我的手机号删了?」「嗯,因为岩永她一直念叨。」
空洞的屁理屈
恋爱推理治愈灵异,这番你想看啥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