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也就是1989年,裕仁天皇病逝,由皇太子明仁登基,改年号为“平成”。
于是昭和64年仅存7天。
小女孩翔子的绑架案,便在这期间发生。
新闻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着“天皇病逝、新旧年号交替”这样的“大”事件,没人关注这起绑架案。
在精明的设计下,绑匪成功拿到赎金并逃脱。
而小女孩翔子的尸体,在一个废弃的停车厂里被找到,冰冷地躺在狭窄的后背箱里。
前篇后篇加起来4个小时的电影,便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
此悬案在县警察局里交接了14年,还有1年便要过公诉期了。
警局内部,矛盾重重、明争暗斗,各个派系都想在上层领导来视察时,扳回一局。
翔子绑架案,成了派系斗争中的一个切入点。
曾参与此案的刑警三上,现作为宣传官,再度去拜访受害者家属,传达上层会来慰问家属的消息。
曾经忙碌的工厂,早已颓败,一片萧条。
工厂最里面是翔子一家人的住处,一幅幼稚孩童的画,挂在门口积了薄灰。
门口还放着一把鲜亮的小伞,这个家似乎还停留在那七天里,未被时间洗刷过,就那般矗立在那里。
翔子的父亲雨宫,一头凌乱的灰白发,木讷而又苍老,夫人去年因脑梗去世了。
雨宫对于所谓的慰问很不满,这令三上觉得另有隐情,陆续找到曾经的办案人员,了解事实的真相后,三上很愧疚。
同时他身在的宣传部门,也深陷在各种麻烦中。
一名孕妇撞了人,上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要求隐瞒孕妇的名字,以及老人赖川亮次已在医院去世这件事。
记者协会的记者们对于当局的作法相当不满,起头闹事。
正义良知与官僚主义,让电影变得厚重,人物内在处理这些矛盾时,激发的外在显现,使得人物变得鲜活与复杂。
不盲目扩大人性中的某一面,不加滤镜的遮掩,把生而为人的悲哀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并没有因为电影时长的局限,把那种复杂的悲剧总结成三言两语的故事。
女儿对父亲三上的不满离家出走,父亲在家庭里显现的另一面的暴戾,妻子表面上的波澜不惊,两个办案人员因疏忽以及官僚作派的弊端而自责与不安,雨宫的绝望与无奈,这些在两极边缘上的人物,生活的疲惫感如影随形。
被各自不同的皮肤包裹着人们,在人情冷漠的世界,努力把生命中的空白填满。
三上最终还是公布了孕妇撞人案的详细内容。
而这些强调着公平公正的记者们,只关注孕妇来自有钱有势的家庭以及县警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对于车祸中去世的老人赖川亮次,无人问津。
努力生活,最后还未被命运善待的老人,死后无人认领尸体,渺小的他仿佛没有在这世上存在过。
妻子去世后便独居,没有可以回去的故乡,没有孩子。
三上去了老人生活过的地方,老人用的毛巾还在晒在那里,在风中惴惴不安地飘荡着,老人经常去的小酒馆里,大家有说有笑,没人在意这样一个老人,是不是还在人世,又或者发生了什么。
听着默默无闻之人的琐事,不依不饶的记者们,毫不罢休。
三上要求他们听完整个故事,老人其实是个色盲,为了能让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刻意隐瞒了这件事。
此时会场一片沉默。
就如再无人关注的绑架案一样,只有父亲雨宫在电话亭里,从电话薄的A开始,不论寒暑,默默地拨打着电话,食指指尖磨出了老茧,电话上的数字也被磨掉了。
在听见绑匪的声音那一刹那,他无声地崩溃了。
那个绑匪出现在电影后篇里,面带凶煞,在知道自己的女儿被绑架时,却露出了软弱的一面。
作为推理片,它不够曲折与刺激,冗长而又压抑,大义凛然时带着牵强。
人自身矛盾的内化处理很到位。
总以为雨宫在找到绑匪后会实施一系列的报复,或许他想过,所以才去找了绑匪的小女儿,最后又痛哭流涕地把女孩送回了家。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一种介乎于正义公正与法网恢恢之间的暧昧。
敏感的人刀刃永远是向着自己的。
感伤主义者对着他人的伤口作诗流泪。
残暴的人强迫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冷漠的人习惯冷眼旁观。
最近听到大神对韩日剧挺经典的分析,韩国喜欢嘲讽将一切错误归纳为政府的无能,日本喜欢转弯抹角将不幸归纳社会的错。
在日本的价值观里,对与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人都会有自己的执着和正义。
曾经我想造成这种偏执理念的根源,或许是在历史对外侵略问题上的态度规避。
现在我犹疑,这种婆妈和偏执大概是他们民族里本身的特征。
但就一个前篇来说不好给予全面的评价,貌似刑侦故事实在还是在暗指体制官僚化所造成的不幸。
铺垫给的是很足够了,为了大局着想所牺牲的民众个体,这份罪孽终究是要偿还的。
从电影里所见,他们人人不能轻易抛弃心理背负,那么怎么看他们对历史的背负呢。
日本曾有许多观点,认为日本人应该抛下历史背负,说明其实他们并没有放弃过这份罪孽的包袱,还一直萦绕在他们身上。
这种背负更逼迫他们的政府有一种使命感要维护国民的尊严,这无论听起来还是感觉起来都非常的拗口别扭。
就像片中的宣传官,无论如何,总有人要担负起这种责任。
《昭和46年前篇》还没有看到后篇,不过感觉不错。
一个警察宣传官(相当于警察局新闻发言人),面对着各种糟糕的事。
首先是女儿离家出走,杳无音讯,而且女儿离家出走是因为讨厌自己,讨厌长得像自己(估计是过于敬业,忽略对女儿的关爱);其次是在昭和46年发生了一个绑架案,但是因为绑匪狡猾凶残,所以最终没有救出被绑架的小姑娘,小姑娘家里交出赎金后,仍然被撕票,而多年后,在此案即将超过追诉期前,部长要对此案进行寻访;最后是当地发生了一桩车祸,肇事者是警察高层的女儿,而且有孕在身,而死者是个孤独的老头,色盲,还刚刚喝酒,上级为了讨好高层,居然要求不向记者公开肇事者名字,这样一来作为宣传官就要面对记者的纠缠。
很明显,影片涉及了多方的利益冲突,宣传官就在夹缝中求生存。
正如他的妻子所言,他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他一直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因为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过得也非常辛苦。
因为当初无法救出被绑架的小姑娘,他甚至无法在刑警中呆着,而当了一名宣传官。
他知道抛开“服从命令”,对于公布一名孕妇的名字,可能对她的心理造成影响,可能对她的家庭,对她肚子里的孩子造成影响,所以应该保密。
但是警方一味宣布不公开肇事者姓名,记者更加感兴趣,甚至怀疑肇事者是高层的子女(他们蒙对了),甚至试图闹大事情,要公开对警察部长申诉不满。
开始宣传官试图拿其他新闻作为独家,与新闻编辑做交易,让记者放弃,结果失败。
无奈之下,还要被上司责骂“没用”,威胁要“调职”。
最终,他选择相信记者的人性,公开了全部的事实:一方虽然是高层的女儿,但是也的确怀孕;另一方极有可能出于自杀,而且喝酒和色盲也是被撞的关键。
而且,在协调各方的奔波中,他发现,之前在监听绑匪勒索电话时,居然因为监听队伍的失误,导致了错过了一个电话的录音,很可能因为这一失误使得无法抓到绑匪。
当事的监听小组,要么为此事背负良知拷问,要么努力掩盖事实,推卸责任,最终事实被封锁。
当初绑架案发生之后,因为刚好遇到天皇去世的新闻,所以小姑娘被撕票的事情也被铺天盖地的哀悼天皇的新闻掩盖掉。
如果当时有足够的新闻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也许人们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帮助警察破案,还死者一个公道,还家属一个安慰。
所以,高层莅临安慰家属,最后审查案件,如果新闻报道将是一件好事。
所以,他劝告记者们,不要纠缠交通事故,要报道也不要报道肇事者的名字;把着重点放到当初的绑架案的报道上来,希望有更多的帮助。
说白了:事实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全部的事实。
联系当前发生的诸多案件,比如人大硕士雷洋死亡事件,东莞发生的砸运钞车男子被击毙的事,最终还是警方公布详细的过程才能够释疑。
警方为了保护证人,受害者,甚至特殊的肇事者必然有所保留;为了破案也需要媒体帮忙公布事情,让知情人提供线索。
警方和新闻媒体其实可以取得一致。
但是,保留则记者会怀疑,甚至越是可以地隐藏,记者更加感兴趣,更加执着,千方百计要弄到消息。
问题是,记者是否可信,因为当今的媒体,更多考虑自身的“轰动效应”“吸睛效果”,根本就不考虑案件的影响。
所以双方又有其明显的冲突。
影片其实展示的就是这样的矛盾。
而矛盾的解决,正如片中阐述的,不管是警方还是记者,都要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坚持,掌握更详细的内容,然后负责任地去破案去报道。
其实矛盾也可以协调,只要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影片最后,宣传部门的手下坚持要在主人公的领导之下,记者也坚持依然要主人公担任宣传官。
因为他们需要之前那种和谐的利益关系,如果警察坚持掩盖,记者努力拆穿,那么其实得益的根本就不是受害者,不是社会。
16.12.11电影X学
目前只看了上篇 先写一部分:这片子等到心力焦灼终于能看了。
(下篇的熟肉估计也快了)电影和剧版的差距大概就是TBS和NHK的区别吧。
时长也差不多。
但是更喜欢NHK的剧版。
小说本身已力透纸背,剧版又珠玉在前,所以电影不可能差。
上篇给人感觉一直在为下篇蓄势,所以略闷。
又像是为了不那么闷,搞了很多太脸谱化的设定,过分追求戏剧冲突反而看得很烦躁,其实根本不需要。
横山秀夫的这个故事,精彩之处在于它的“真实”,说白了甚至有点像煮开水。
看似稀松平常又暗潮涌动的生活,进行到最后却发现是场精心设定又情感沸腾的大局。
故事就是在不住地铺陈真实,鲜有一蹴而就的事,要得到什么终要有所牺牲,阻碍自己工作的最大麻烦是共事者,虽然握有底线但为了“大局”必须做些违心的事,言语之刃杀人无形而冷漠更摧人心智,上帝在为你关上一道门时肯定把窗子也封得死死的…会有这种感觉。
每个人都不顺利,家庭也好,工作也罢。
因为生活真的是件复杂的事,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人性也是,规则也是。
迟来的正义甚至无法安抚到自己,因为痛过的地方疤痕依旧,一如围绕怯懦者十四年如一日的自责,一如敢言者迫于强权的苟且生活,一如遗属手指的茧,一如公用电话亭上磨损的按键。
总之,这仍是我今年最喜欢的故事。
无以言表的感激与感动,另一种程度的欣喜至极。
PS:淘宝的书降价了……
2016日本剧情片《昭和64年 前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2,时光网评分7.1,IMDb评分6.5。
这哪里是悬疑片,明明是剧情片,除了片尾要引出《后篇》而拉快了节奏以外,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仿佛在看电视剧,既不紧张,也不悬疑,主要描绘的是男主身为警局宣传官的工作和警局内部的政治斗争,主线案件轻描淡写,偶尔出现刷刷存在感,几乎都快让观众忘了这部影片要侦破的案件是哪个。
男主佐藤浩市天生一副冷面孔,很适合饰演嫉恶如仇的警察和检察官。
他在本片中的角色很新颖,是警局中的宣传官,这个视角好像头回见。
三浦友和影片中饰演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警察长官。
三浦友和是我这一代年轻时代的日本偶像男星,年轻时帅呆了。
三浦友和最令人赞叹的是年老后的头发量仍然像年轻时那么茂盛。
我曾在很多日本犯罪片的影评中吐槽过日本破案经常出动几十上百人,经常几十人汇聚一堂分析案情,给人的感觉日本的警力非常宽松。
本片在结尾发生新绑架案时,出现了日本犯罪片的名场面——上百人汇集在一起。
难道日本警察真的如此人多吗?
难道日本警察真的有这么大闲功夫汇聚在一起研究一个案件吗?
日本电影看的多了,也就真信了,因为部部影片全都如此。
我在日本电影中头一回知道有宣传官这么个角色,头一回知道警局内部竟然有记者协会,并且多达几十人,看来日本警察编制确实宽松,一人县警局光养记者就要几十人,那其他办案部门要多少人啊?
本片分为前后两部,也就是中国概念中的上下集。
由于主要戏剧张力在后篇展开,所有前篇作为铺垫没啥意思,而且前篇为了将发生新案件作为前后两部的分界线,明显拉长了前篇的剧情,所以使得前篇的冗余剧情太多,和案件主线离得太远。
如果将前篇与后篇视作同一部电影的两部分的话 ,这是一部超长的电影。
但实际上,观众会很容易发现,前篇与后篇之间在主题、表现、情绪等方方面面都有错位。
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导演能力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似乎体现了导演有着大于原著的野心。
后篇的复仇计划设计非常精巧,而最后的结局也让观众前面挤压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可以说是一个符合普通人善恶因果报应逻辑的结局,换言之,就是既在意料之中又稍微超出预期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
前篇却似乎是另一个故事。
被绑架女孩的死亡只是一个引子,甚至可以视作一种隐喻。
铺天盖地的昭和天皇驾崩的新闻报道掩盖了一桩幼女被绑架后杀害的惨案,这会让观众感到既沉重又荒诞。
“昭和”这个年号在日本史上最具有的特殊含义——在20世纪前四十几年,也就是昭和天皇在位的前期天皇制成为了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意识形态。
这个含义在电影开场不久就通过两个新闻的差别待遇提示给了观众。
接下来电影快进到14年后,也就是步入平成时代以后,当初负责办案的三上警官早已离开一线,成为了警局的宣传官。
这个宣传官的职责,直白地说就是与记者协会打交道,一方面利用记者为警局发布信息,另一方面对记者所掌握的案件信息进行管控。
记者协会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警局则只想让记者成为自己的喉舌,自然,两方就经常地处于博弈状态中。
这时令三上焦头烂额的是一个孕妇驾车撞倒老人的案子,记者一方要求透露孕妇姓名、住址,而警察一方拒绝透露(桌面上的理由是孕妇已有八个月身孕,应该得到保护,桌面下的交易其实是三上的上司想要的讨好孕妇的父亲——一个与警界关系密切的建筑行业资本家)。
一边是上司的频频施压,一边是记者的穷追猛打,眼看警局和记者协会就要彻底闹掰。
火上浇油的是,这时三上的上司通知他,马上就要有东京警察总部的上级来视察昭和64年的案子,而这需要新闻媒体的“发声”。
处于愤怒之中的记者们马上拒绝了这个要求,而受害小女孩的父亲雨宫也拒绝了东京警察总部官员到家中拜访这种政治作秀。
四处碰壁的三上,在与部下的一次争论中获得了一个“觉悟”——从里面无法打开的窗户只能从外面打开。
他向记者公布了孕妇的姓名、住址,讲述了被撞的老人的生平及其已经死亡的事实。
他将这些事实交给记者处理,对仍不买帐的记者说,如果你们只是想闹,那么换一个宣传官你们仍然只能回到零起点,什么进展都不会有,只能一直闹下去。
你们应该抓住“实名报道”这个机会。
三上的“觉悟”来自于一个“发现”,那就是,记者是人,受害者是人,自己也是人。
最初和记者的拉锯,是将自身作为组织的一个棋子与其他组织的棋子对峙。
三上再次到雨宫家时泣不成声的忏悔则是这一“发现”的直接表达。
三上从外面打开窗户的行动直接推动了后篇故事的进展,此不赘述。
打开窗户这一行动以及行动的契机,都非常引人深思。
值得细心体会的还有,在僵化、扭曲甚至邪恶的组织系统中,个体是否只有一同僵化、扭曲甚至邪恶,或者彻底的对抗这两极的可能性?
正如三上所言,记者们如果只是将警察宣传官骂死了就算完事的话,那么下一轮的搏斗又将回到零,不能积攒起任何的成果。
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在当下非常能打动我的地方。
本片还有其他直击要害的批判和非常巧妙的隐喻,在这篇影评中就先不提了。
本片看起来挺紧张的,紧张的不是警匪,而是内斗。
三浦友和的确显老,三浦友和是影坛不老树。
三浦友和出道40年练就性格演员。
与息影的山口百惠相比,三浦友和作品不断,迄今演了约90部电影。
近15年来,他被认为已经成为演技洗练的性格演员,近年更获得日本多个电影奖,可谓影坛不老树。
明治安田生命保险公司10月中上旬对日本全国范围1600名20岁到79岁的已婚男女进行调查,其中50岁至79岁的人都选择三浦夫妇为第一名。
本影片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压抑,黑镜头很多,色调也是昏暗阴郁的,细节描写偏多,剧情流利,但节奏略慢。
男主三上义信则是背负了所有的压抑的善良男人,他在工作中失意,被调到与刑警不相关的部门做着背锅的事,生活中女儿也离家出走。
从上篇的被记者追问实名案问题,被上司威胁向社会曝光自己女儿牙科资料的问题,被受害者拒绝配合工作等,自己挺身夹杂在中间的无奈与狼狈,到下篇保护女下司不受官场之气污染,试着相信记者,自作主张公布情报,反抗上司,极力寻找真相,追踪经过14年再次发生的模仿案件的斗智斗勇,他始终守护着善良,他从未欺骗过自己的心。
他给曾经录音失误被责备的同事写信:“不是你的错”,让同事重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更是揭示了他的理解与宽容之心,虽然和女儿发生了不愉快,但在我看来 后篇的男主却从未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中。
直到影片的最后,他也一直怀揣善良,不为案情结束而松口气,而更多的是为破坏了犯人家人的心灵而惋惜。
善良的人是活的最累的,如此强大善良的人,默默地做着努力,默默地承受了这背后的大多不堪。
他用自己的温柔反转了一切。
虽然他最后辞去了工作,但他的所作所为都说明了,他爱县警,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县警。
而影片最后也是Goodend,电话铃的响起,给了离家出走的女儿回家留了伏笔,给人一线希望。
下面是下篇结尾部分,三上的台词 ——我伤害了她们—— ——不是说目崎—— ——而是他的妻子和女儿—— ——是我害他们陷入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我明明知道—— ——却给他们带来了这痛苦———————————————————— 三上的妻子一角色更多的是对三上善良品质的深一步反衬,她对三上说的的台词有一句,使我印象深刻:“我遇到你的那时,意识到一件事,我想当警察,我只是因为想被别人感谢,可你不一样,你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考虑。
”(他次因为是随手记得,所以可能有部分不一样,但核心主题觉得没问题,领会精神!)这是妻子对丈夫的肯定,同时妻子在同样的家庭压力下,依旧理解与对丈夫体贴入微的照顾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当时的工作环境下,男主在经历过种种不堪之后,任谁都会被逼疯的,可是他没有,他凭借着内心的善良和找出真相的执念,最终反转。
而我看到的是当下许多多人在面对一些“不得已”的社会现状时,不同的处事态度,有明哲保身的,有让别人替自己背锅的,也有替别人背锅的,有逃避现实的,也有像男主一样守住善良勇于面对的。
还有许多群体之间的斗争的,如记者,警察高管等,兴许是立场不同,每每我斥责其中一方时,总是怀着不是当事人没有发言权的心态,对这些“不得已”也感到了茫然和不知所措。
然而,无论是何种态度,都让我感受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那份冰冷无法完全消逝,但那份善良可以永久的留存,望权利被关在制度的牢笼里,望善良的人永被善良相待。
(第一次写影评,如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捶我,谢谢……)
2017-7-19 19:13《昭和64年(前篇、后篇)》(2016)。
女儿惨遭绑架撕票,父亲历经14年,凭借仅存的绑匪声音记忆,一一拨打电话簿的住宅电话,成功锁定凶手并实施报复。
前后篇时长4个小时的刑侦悬案,强大卡司的精彩表演掩盖掉影片节奏、铺垫和一些细节交代上的欠缺,酣畅淋漓之后是精疲力尽的满足。
根据横山秀夫巅峰之作改编。
艰难曲折的悬疑过程,震撼催泪的结局和真相,改变所有人生轨迹的漫长14年。
相对于高分的剧版,更喜欢电影版阵容,佐藤浩市、绫野刚、瑛太、三浦友和老中青三代同场飙戏,胶片的色调和质感,非常值得一看的2016年佳作。
剧情过于压抑,但一些细节令人震惊。
昭和64(1989)年,居然还有渎职切腹的理念,故事的时间线是14年后(2003年),宣传官和记者组的对抗显示的是日本体制下的民主自由制服和精神。
愚昧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进步的希望,相比之下,这种对抗更具进步的价值。
记者要曝光事实的动机是什么,真的是为了正义和记者操守吗?
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和背后媒体的盈利,头条的价值是利润。
警察隐瞒实事的动机是什么,在高层的腐败,在三上是对孕妇的人文保护。
善恶难以区分时,就要靠制度来实现“现实”公平,在一个组织,一个体制里,最终的价值体现还是制度本身
裹脚布1
前集像电视
据说后篇崩了,哎,那我看剧去了,不错的故事啊......
案件本身非常了不得,引人入胜环环相扣,但是,能不能不要加进去那么多要表达的意思啊,什么都要讲意味着这四个小时相当地缺乏重点,其实很多问题只要点到即止,过分深入就令电影有点散。
太冗长了。
讲真~剧情真的对不起这阵容……
前篇确实感觉一般,主要是没太get到记者们一直狂怒嘶吼的点,只能归结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和所代表的立场
什么叫自作主张的狗尾续貂
2016.06.11 SIFF 我的开幕片 这次换在在大光明坐四小时,好在膀胱给力,中场休息时没有被骗出去,完整看完剧情。剧本之外,卡司强大,片尾曲也动人,原声音乐气势足。14年间活在那七天的人,果然可以因为这样而解脱么?
佐藤浩市越来越像他家老爷子了
案件被置后,人物被推到前台。有些表演和一些配角过于浮夸,整体氛围不错。
一开始以为是我家的历史那个feel的。。。看着看着怎么感觉有点半泽直树风格(虽然不是)。。。到前篇的片尾才是正片刚开始啊。。
因为爸爸丑陋而造成的夫妻父女之间的裂痕就这样一笔勾销倒也没啥不自然。上半集剧情整合还算顺畅,绫野刚久违了的人妻属性哦哦虽说主角之外戏份都很少。
看电视剧版吧,好很多。
前篇真的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太难看了别说什么铺垫不铺垫的一部电影挣两部的钱排得死烂还有理了。
落在地上的推理电影。
本来似乎打三星的但是想到云集了这么多熟面孔但故事依然很烂就狠心打了两星
也是太啰嗦太冗长,有点无聊。
和几百个人一起看了四小时日剧的感觉……佐藤浩市演技服了。#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看剧版时觉得可能改编成电影更好,可惜真的改编成电影后发现还是剧版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