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
Oslo,奥斯陆和平协定
导演:Bartlett Sher
主演:露丝·威尔森,安德鲁·斯科特,耶夫·威尔布什,萨利姆·道,瓦利德·祖伊特,艾格尔·纳尔,多瓦勒·格利克曼,罗坦·凯南,Itzik Cohen,托比亚斯·齐哈库斯,塞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简介:Recounts the true-life, previously secret, back-channel negoti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votal 1990s Oslo Peace Accords between Israel and the Palest..详细 >
九十年代巴以和谈的幕后故事,谈判戏份拍得也挺精彩,最后结尾被感动了。
政治谈判能讲的如此热血沸腾很厉害。归根到底动人的是证明了再深仇大恨,再困难,也是能握手言和的。然而可惜的是和平并没能持续多久。
不算出色的现实题材作品。对现实的呈现比较单调,在影视化的精神呈现和探索也很无聊,几乎没有一个立得起来的人物,剧情也站不住。最让人遗憾的可能是影视创作选择的本身,21年的电影只能用嗟叹来展示奥斯陆本身的无力,某种程度上也是现实题材艺术化的空白的体现,一方面是经验和精神追溯、探索的缺失,一方面是从埃及独立到当今巴以问题之间,影视化创作的精神体现依旧止步不前
和恐怖分子有什么谈的
愣是拍出了浓浓的法国味。当然,女主功不可没——露丝本身演技上就有太多法式做作。
可以当教辅材料用,对这段历史不清楚且不感兴趣的真就免了吧。。。而且一旦想想之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持续不断的流血冲突,片中的一切希望都会令人感到茫然。。。
as good as tv gets
电影想从武力战争背后各方势力冠冕堂皇地明争暗斗般的心理战中更加深切地解读一致,结果却事与愿违。多余且跑题的台词,拖沓且冗长的节奏都让这部电影既没有深度又没有紧张感。
美国nothing but piece of shit
艰难的和谈
即使知道历史的走向,也总觉得会冷不丁出现一颗炸弹。谁能想到让核战一触即发的是挪威,其实就是一枚研究极光的小火箭,还没有塔利班轰炸巴米扬大佛的动静大。和平的进程如此艰难漫长,总有人为同为人类的尊严而斡旋,也总有人为奴役欲望和利益而结伴,由此可见外交官的格局。再看这位戏剧界出身的导演Sher,暗讽了美国外交的低效,挖苦了瑞典王宫工作人员的傲慢,不简单。成长于天主教,父亲是立陶宛犹太人,继父是华裔,如此多元化的环境,难怪。柏林墙的倒塌带给多少人破冰的希望,数字柏林墙的竖起又增加了多少人间隔阂。天体物理学教授J.R.Gott曾在1969年推测柏林墙会在1972至1993年之间倒塌,基于哥白尼原则,我也来算一卦,如果从方教授在武大被鞋砸中的那一年算起,俄罗斯的数字柏林墙会在2024年至2051年之间倒塌,概率50%,立此为证
感谢马老师的推荐,我记得是看过,印象不深了,这次重温特别有感觉,在这个特殊的 时刻。
值得一看。推荐。
m21153:几十年的争夺,台面上不承认巴解,不让巴解参与谈判,以占领诸多原本属于巴的土地;阿拉法特流亡突尼斯。避开美在第三国秘密撮合谈判实属很大的进步。毕竟双方都想谈,阿布阿拉作为巴解代表的诚意满满。和谈敲定一部分后,电话里传来巴勒斯坦巴解领导层的哭泣声!可结合《五十年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人》观看。
刚好最近又冲突了,真应景。
垃圾和税收真是绝了,但话说回来,到现在为止无论是阿拉法特的继承者还是扔火箭弹的都还没有领会到“垃圾和税收”的重要性,所以这个国家真正要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局外人,对两国的恩怨并不感兴趣,纯粹是高铁上太无聊了才有机会相对认真地看下去。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如何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不论何时都是值得思考的,这也是本片的意义之一,但对谈判艺术的表现太少了些。或许是基于历史事实的改编,有一些可有可无的细节让故事节奏显得有些不够连贯。最后的一问有些高达00的味道。
论美味的工作餐对外交工作的重要性
补
7分。蛮精彩的政治惊悚题材电影,快三十年前巴以秘密和谈的故事。前段时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又开战了,刚好可以看看巴以第一次迎来和平的原因。第一是千万不能让美国知道,这是巴以的共识;第二是由第三国挪威牵头,秘密进行,和谈过程只让巴以双方人员参与,不能有另外的人参与;第三是不管与会人员谈判时吵得多么激烈,休息时必须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人类的共性。除开民族、历史、宗教原因以外,大家首先都是人,而不是禽兽。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大家也就愿意为了和平做出让步。这次和谈最终促成了巴以第一次和平,成效显著。可惜,两年后,刺杀拉宾的子弹击碎了和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