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给孩子看的,不如说是给父母们看的,家长的望子成龙地急切心理,给本应纯真无忧的孩子的童年上了一层无形的枷锁,孩子疼的同时,自己也是疼。
赢在起跑线上,无时无处地出现,孩子从小就要有好几项的特长,而孩子最简单的快乐却成了奢侈品,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他们真的就那么需要成功吗?
只不过都是家长觉得自己很失败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负累而已。
幼儿园中班时,给孩子报了园中的国画班,先不说教的好与不好,孩子学过几次不太喜欢,有一次骗了我,说是没有课了,可结果还有课,虽然我狠批了他一顿,但从那时起,我不在强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哪怕是错的,自己意识到后他就会蔫蔫的不高兴。
到现在他还没有上过一天兴趣班,等他哪天喜欢上什么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毕竟爱好不是为了让未来成功,而是能在郁闷与烦恼时得到疏解的一种方式。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
做一个普通的,快乐的人,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揠苗助长总有一天会自食其果,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从孩子出生开始也看过各种中的西的教育书和心理学,什么《孔子家语》《朱子家训》《颜氏家训》《温公(司马光)家训》《王国维教育小则》《洛克的全面教育》《蒙台梭利》,尹建莉,孙云晓,东子的书等等等等,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也有很多商业书千篇一律。
孩子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还算懂事,没有娇生惯养的坏毛病,也许只是生活经验与社会体验都太少太少太少,才会一次又一次的惹我发飙,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他哪里做的不好,家长先改了,以恕己之心恕孩儿,应该就会少一些焦虑与大吼大叫了吧?
毕竟人无完人,警醒后自己再努力吧。
看完后,我问他,你看完收获了什么?
他说:“成功要经历很多次的失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
”(他知道爱迪生发明的时候失败了一千多次,所以才这么说。
)没想到他会这么总结,呵呵!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多烂片能够上映还有票房。
因为底层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太多太多了。
我眼睁睁看着很多的买了这场电影。
他们中一大部分是为了哄孩子!
“粑粑麻麻爷爷奶奶我想看电影。
”“好。
”到了电影院。
“有什么孩子可以看的动画片。
”“我们推荐您看冰川时代。
”“不行不行外国的看不懂。
不要高深的。
孩子太小。
”“那只有大头儿子...”“那个好那个好。
从小就看啊。
就买那个吧”这就是电影院很常见的现象。
电影开场后。
年轻的爸妈们不爱看都在玩手机。
小孩子都在打闹。
老人们都在伺候小孩。
谁在看电影?
nobody!
什么时候底层的吃瓜群众去真正的“看”电影的时候、烂片就好了吧
如果说七零、八零后的童年动画记忆是《葫芦娃》、《黑猫警长》等等,那么九零后、零零后的童年动画记忆一定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个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动画片自1995年开始至今,已经达到播出原作、新作两部共五季接近500集的规模,并且仍在陆续的制作更新中,可谓是国产原创动画中的超级旗舰。
自2014年首部电影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之后 ,第二部大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也将于今夏暑期档的8月19日全国公映,成为孩子们快乐暑期的又一次观影总动员。
其实一直以来,“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备受追捧的原因,还是在于其极其符合内地家庭结构的人物设定,虎妈+猫爸+猴孩子,简直就是国内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妈妈的严厉,爸爸的宽容,儿子的各种小机灵,给观众带来了诸多的共情与共鸣,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相对于好莱坞及日韩的动画片,属于国人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无疑更接地气。
在欢乐之余,为国内的家庭及教育带来诸多反思,无论是娱乐价值,还是社会意义,都是国内动画的佼佼者。
相对于电视版的二维动画,电影版的CG化无疑更适合在大银幕观看,而区别于《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的三段式“计划”结构,“新大头”大电影2的故事完整性也更强,这一次,故事直指家庭教育中的“望子成龙”的问题,尽管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但通过另一种具有科幻感的角度来看,会发现更多的不同,这是本片的新意所在。
记忆中,围裙妈妈在既往作品里,有关“望子成龙”的说教,各种角度的“威逼利诱”已不是一次两次,但“新大头”大电影2中办超能培训班的神秘人物,以及他的秘方,无疑给了“喋喋不休”的家长们更大的刺激,“一日成才”远比“拔苗助长”的效果来得更加猛烈,短训班后的孩子们迅速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体育健将等等各种天才,或许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都曾经脑补过的“异想天开”,借助动画的介质,得以实现,也不啻于“异想天开”的酣畅淋漓。
但是,忽略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面对成功突然间的“一蹴而就”,真的好吗?
或许当孩子们成为天才之后的种种异样,更是“新大头”大电影2所要关注的现实课题。
影片提出了两个议题,其一是,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怎样的?
其二是,孩子非正常的成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其实道理谁都明白,但在家长明显比孩子更焦虑甚至更“利欲熏心”的时代,如何保持平和而适宜的心态,是一种看似简单却很难达成的任务,再淡泊的初心,也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焦灼所冲击得身不由己,影片为此进行了缓解式的剧情设定。
总的来说,“新大头”大电影2的娱乐性还是很强的,其实“一日成才”变成超能英雄,不仅仅是家长们的终极期望,对孩子们而言,也可能是“白日梦”式的存在,谁都希望插上希望之翼自由翱翔,所以看经过短训“变身”后的孩子们宛若“复仇者联盟”般上天入地恣意徜徉,也是能给小观众们以无限的遐想,当然对于家长而言,热闹背后的门道,会令他们受益颇深,失去了童年快乐的孩子,即便拥有了天下第一的荣誉和能力,但空洞的眼神其实在警示着家长们,如此的交换,是否值得?
所以,当小头爸爸不顾一切的要寻回孩子,寻回他们的正常的童年,为的是挽回望子成龙心切的过错,神秘人物看似是家长们的福音,实则是家长们内心所催生出来的恶魔,众人梦醒后的冷静,不仅仅是对严重事态的挽回,也是对自我教育方式和培养目标的深度反思。
影片结尾全家一心的共同反击,更有着凝聚亲子关系的作用。
或许一部“新大头”大电影2能让家长和孩子们双向受益,出得影院,迎接更灿烂的新天,迎接更快乐的童年,也算“观影有益”了。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承接电视剧版的经典配音阵容,央视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倾巢而出”,鞠萍、董浩、刘纯燕、小鹿、哆来咪、红果果、绿泡泡、毛毛虫、黄炜等等,将为观众带来久违而熟悉的声音出演,完全是属于两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和力与亲近感,这才是属于中国小朋友的原汁原味的欢乐。
电影版讲述了围裙妈妈望子成龙,让大头儿子参加神秘人物的“天才改造实验”。
大头儿子短时间内发生了神奇的改变,此时神秘人物也露出了另一幅面目……🤔 熟悉的人物,不一样的故事,该片围绕“成长与成才”主题,讲述大头一家人齐心协力面对困难的故事。
片中,围裙妈妈是“成才派”代表,希望儿子“一日成才”,于是让大头儿子参加神秘人物的“一日成才”计划。
小头爸爸则是“快乐派”的代表,更希望大头儿子能快乐成长。
🤥 是“成长”还是“成才”?
众多现实问题在电影中被深入展开,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又表达了深刻的父子亲情,同时探讨了现当代孩子和家长之间在教育成长方面的尖锐矛盾。
意义深远、让人落泪,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能找到共鸣。
😬
唯一让我惊讶的是大头儿子居然在做正弦定理、倍角公式。。
要知道我才刚刚学,着实惊呆了=。
=我觉得吧内容是可以接受的我看电影要求不高,只要内容向上便于理解就可以也不知道自己正常不正常,还算能接受吧。。。。。。。。。。。。。。。。。。。。。。。。。。。。。。。。。。。。。。。。。。。。。。。。。。。。。。。。。。。。。。。
陪孩子看的,今天影院居然满场。
个人而言实在不喜欢这种主题,对于天才来讲,学习/工作和玩本来就是一回事,应该是乐在其中才对,干嘛搞得像吃药一样难受,没人逼他去做那些天才的发明创造,他应该是自己喜欢才会那么投入,要是不喜欢做的话智商再高也可以天天在家睡觉或者继续以前那种玩啊!
作为天才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眼界变高视野开阔的事实,干嘛非要把孩子拉回懵懂的状态试图找回只应属于低幼时期的快乐,难道天才是种罪?
不要把天才妖魔化。
另一方面,如果王博士的发明成功了,这个社会人人无需要通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那社会生产力一定大大提高,离咱的共产主义理想实现就不远了,这是一件大好事才对,家长们犯得着如此惊恐?
其实我想说,这部动画能在国产电影普遍5分以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得到4.2的高分,说明它一定也有过人之处。
虽然剧情不比皮克斯、迪士尼的动画有看点,但好歹赢在了接地气上,说到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
尽管豆瓣上对这个《一日成才》骂声一片,不过槽点确实多一会我慢慢说,但我和小智看完后,觉着好像拍的也有那么点意思。
其实《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应该是我们这些80、90后们的集体回忆。
但十多二十年过去了,3D版《大头儿子一日成才》的图一出,我乍一看,这一家三口都变了样。
这小头爸爸倒是宝刀未,老越长越帅,大头儿子也开始自带眼线了。
╮(╯▽╰)╭
BUT后来才知发现,原来上图左边这男的是传说中的隔壁老王……而下图右边这个才是我们熟悉的小头爸爸。
隔壁老王在电影中的设定很Feng狂,是个科学怪博士,时常大放阙词。
比如有这么一幕,他对着小头爸爸劈头盖脸就是这么一句,“我比你更适合当大头的父亲”,顿时雷的我外焦里嫩。
 ̄ˍ ̄难道剧组不知道坊间一直流传着,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的流言蜚语?
还搞出这么个隔壁老王的角色,这是要搞事情呐。
除去这一点,电影本身倒是个蛮反应社会现实的好故事,甚至很多台词像是在说给家长听,像是在教育家长。
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和现实非常接近的大环境。
爸爸工作忙得昏天黑地,妈妈和所有其他家长一样,都在为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争分夺秒的”培养“自己的孩子。
各种兴趣班上得就像赶场子,一场接一场,课是一节接一节。
所有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领先起跑,这包括奥数、书法、音乐、舞蹈、跆拳道、围棋甚至MBA。
围裙妈妈的设定就是家里唱红脸的那个,激进地、努力地把孩子推向“成功”,而通向成功的路就是好好学习。
大头儿子于是乎也就没能幸免,深陷在这股兴趣班的漩涡,天天活得像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
在围裙妈妈送孩子去补习班的路上,还能给孩子端出一碗红烧肉的桥段,我就不吐槽了,但大头这个年纪了还要妈妈喂饭吃?
这就是中国妈宝男的起源么,说好的独立自主呢……默默说一句,我家孩子3岁后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喂的…… ( ̄ˇ ̄)
边喂还边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想吃什么妈妈都给你做。
这句话的潜台词难道是,你不好好学习的话,我就不给你做好吃的了?
果然,在围裙妈妈的心目中: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为啥学习最重要,这是她的推导过程:孩子成绩不好 = 考不上好的大学 = 找不到好的工作 = 会失业 = 被社会淘汰70岁时再暮然回首,人生那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loser!
所以别的小朋友会的,大头儿子一定得会。
这样才会有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
这个逻辑虽然我不太能理解,但大概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有一点我想给围裙妈妈开脱,那就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处看出她还是很爱孩子的。
孩子在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前,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听老师话,孩子上课时,围裙妈妈都会坐在外面等,这一形象多像我们今天的父母、长辈。
妈妈逼迫他学习也不过是为了他能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但是方法得不得当呢?
我们另说。
小头爸爸,始终是个讨喜的爸爸,电影中一直扮着白脸。
偶尔还趁妈妈不注意带着儿子出去放放风,做做游戏啥的,但期间也不乏灌输,“只有学习好,长大以后才能成功啊”的概念。
但围裙妈妈一直不太同意小头爸爸的教育理念,发现小头带儿子偷偷出去玩后,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开心能当饭吃吗?
谁家的成功是靠开心来的。
联想到后面,影片借老王之口说出了,本片对快乐的定义:能带来的荣耀、快感和真金白银,才是真实的快乐。
这些台词分分钟让我跳戏,不免觉得,这电影不是给孩子看得,而是在抨击我们现代人物!
质!
主!
义!
至上的追求。
继续回到电影情节,围裙妈妈“培养”孩子的工作似乎是白做了,报了那么多课外班,大头却被班上老师直接贴上了差生,朽木的标签。
这让围裙妈妈深受刺激。
所以当王博士拿着所谓的一日成才的眼药水出现在家长们的视线中后,她才会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王)成功——做试验品。
下图,围裙妈妈这个抱大腿的形象,代表妈妈,代表家长,他们在成功面前低到了尘埃里……
成功,是这部电影里出现最多的词,就连被隔壁博士老王改造后的大头儿子的别称都是,成功之子(邪恶的联想到老王叫王成功……你们get到我的点了吗)。
我们短平快的思维,也反映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天才速成,一日成才,都变成了家长们的追求。
虽然现实生活中,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但假设可以一日成才,又有多少家长抵制得住诱惑?
被改造的大头儿子智商爆表高达1000,变得六亲不认只想做研究。
他成了最成功的人,诺贝尔奖全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数理化全能,破解宇宙奥秘,造福全人类。
然而他却不要父母了,忘记了他们。
大头认为,和老王博士在一起他的未来会更成功。
当然,电影得是Happy Ending,小头爸爸注意到他很久没有笑过了,他知道儿子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所以他不能让儿子跟着老王就这么走了。
他不顾一切得去救了儿子,最后,成功救回,阖家欢乐……摆动的彩球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电影中只有小头爸爸向孩子诚心诚意地道了歉,他承认他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在儿子的身上。
他说他希望孩子学得越多越好,得到最好的未来。
当他学得不如别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开始焦虑,担心他笨,担心他比别人差,担心他失败。
但最后他发现,快乐成长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据说,很多小朋友在电影院里看得又哭又笑。
能戳到孩子们敏感神经的点又是哪些瞬间呢?
他们是不是想到了自己。
我不知。
最后再来说说这个妈妈形象设定,简直就是背锅侠,做错了事却没任何补偿行为,有困难指挥小头爸爸上……这么黑围裙妈妈真的好么,虽然这可能是因为电影情节发展需要。
电影毛病确实挺多,但故事本身也还算发人深省。
5分还是可以有,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了。
不过,话说回来,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能快乐长大,但快乐和成功难以平衡,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
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家长们多多少少都有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的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失败的人生,孩子如何存活在这世界上?
几周前,我看了一本书,《幸福的孩子会成功》,或许家长们可以从中找到既能让孩子幸福成长,孩子又能取得成功的平衡点。
最后,父母们不要太焦虑,儿孙自有儿孙福,适当放手才能成就他们的美好人生。
此文发表在下面的公众号上
今天带着小侄子,还有我的嫂子和她的朋友们,以及朋友们的小孩子,一起去看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一日成才》,结果出乎意料得好,它既没有矫情地抒情怀,也不是幼稚的说教片。
看之前我心里一直打鼓,想着跟小孩子一起看电影,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而且还担心这又将是一部辣眼睛、毁童年的动画骗。
可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全影院的小孩子们都没吵没闹,而是跟着剧情一起,有搞笑的情节让孩子和大人都哈哈地笑,有动人的地方会惹得小孩子默默地哭。
为什么呢?
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吧。
首先,电影画风可爱至极。
小时候我就是个《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迷,到现在都还记得里面有句歌谣“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有雨伞,我有大头”。
当时的动画风格跟现在还是相差很大,以前更偏二维,现在的动画形象更立体生动,画面颜色也绚丽丰富。
大头儿子一出场我就被萌到,没有毁童年的心灵打击,只有更温暖的童年回忆。
其次,情节生动同时具有教育意义。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既不是故弄玄虚的情怀动画片,也不是单纯地说教动画片;它能让小孩子从中获取快乐,同时让大人获得启发;它能抓住小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唤醒大人们心中的童真。
它从很多方向和角度告诉我们:或许孩子不会一日就可成才,但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贴近现实,靠近生活。
很多已经成为家长们会担心,自己的孩子看完这部动画片的内容会不会有逆反心理。
我嫂子给了我一个既明确又肯定的答案:不会。
之所以这么相信我嫂子,因为她是幼教老师。
尽管已经是个有经验的幼教老师,当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在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依旧在探索如何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嫂子跟我说,她看了这部动画片后给了她很多启发,也让她更加明白她该怎样伴随孩子成长。
“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出电影院之后,我牵着小侄子我俩一起在哼唱这首同样陪伴过我童年的歌曲。
这部动画片不止能给小孩子带来那么多的快乐,它同时也在告诉大人该如何跟小孩子愉快、和谐地成长。
<图片1>“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
相信这熟悉的旋律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那个幸福的三口之家,虽然这么多年小头爸爸跟大头儿子的血缘亲情一直没有逃离过“隔壁王叔叔”的质疑,但是观众接受到的欢声笑语才是真正让人难以忘记的。
如今这部陪伴大家二十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全新的剧情再次来到大家面前,故事核心依旧是家庭生活,不过这次探讨的主题则是关于成长跟成功的关系。
关于孩子的成长,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中国,每一位家长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都特别强烈。
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需求更是长盛不衰!
身边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孩子不过上小学,除了日常功课之外,基本没有周末休息,不是绘画就是钢琴要不就是舞蹈,似乎一夜之间就想着让孩子变成无所不能的天才!
那么这样的教育模式到底是不是可取?
《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以下简称《新大头2》)电影给出了形象有直观且欢乐无比的答案!
《新大头2》延续动画片家庭教育主题,聚焦孩子的成长与成才问题。
围裙妈妈一心想着要大头儿子一日成才,于是也给了危险的神秘人物可趁之机。
天上掉馅饼这种事情,基本不要想,如果砸到你头上,千万想想能不能吃。
大头儿子经过特殊改造之后变成妈妈眼中的天才,但是随之而来的困扰更让人不慎堪忧。
所有的成功都要付出代价,而大头儿子要想成为天才的代价就是不认爹妈。。。
试想,如果在儿子成为天才跟不认爹妈之间选择的话,我想没有几个父母能接受后者,毕竟大多数孩子都是自己亲生的~围裙妈妈大概就是如今很多普通妈妈的代表,俗话说,庄稼都是别人家的好,孩子都是自己家的棒!
尽管大头儿子的“变身”在短时间内让很多人叹为观止,但是随之而来的烦恼却远远超过了他的“超能力”带来的快乐。
所谓亲情,就是无论困难或者艰辛,一家人永远相亲相爱共度难关,总胜过孩子变成一台只会发明创造却毫无感情可言的机器!
看《新大头2》时候脑海里想起朴树在《后会无期》里唱的《平凡之路》: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似乎这种看透一切的情绪放置一部动画片里有点不太合适,但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如果孩子不懂,家长总应该明白,天才不好做,平凡之路才是王道!
不要以为这样的动画片就只是为了博孩子一笑,其实当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影院,他们在大声欢笑的同时家长们也应该多一些思索: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以及你是想要一个热情可爱的宝宝还是一个冷漠无情的天才?
文/醉卧浮生“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对好朋友快乐父子俩……大手牵小手走路不怕滑……转眼儿子就长大……”伴随一代人成长记忆的经典动画《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又回来了,并且不满足于小银幕的天地翱翔,已然飞上大银幕重新陪伴新一代小朋友的成长,如此跨越时空的传承和与时俱进的蜕变,才铸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以下简称“新大头”大电影2)翩然而至。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有《成长的烦恼》,充分反映美利坚青少年的成长模式,对于相当多数80后与90后而言,那中国与之对应的一定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家三口的简单快乐生活揭示着中国社会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轨迹。
诚然,中国已然在去年10月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但过往计划生育国策与社会市场经济双重因素影响下,属于一代人的成长轨迹是独生子女模式,亦即给《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的孕育提供无限沃土。
只是从1995年到2016年的21年时间跨度,中国整体社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尤其是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给芸芸众生带来无限机遇与严苛挑战,似乎陪伴子女成长已然成为相当困难之事。
“新大头”大电影2中的小头爸爸是如今时代家庭,白领一族加妻儿环绕的生活似乎相当滋润,但开篇不久后着急忙慌踏上上班路,没头苍蝇式杀到办公区奔命工作,一人扛起全家重担绝对令无数男人心有戚戚焉。
尽管大头儿子才是绝对的男主角,但笔者以为“新大头”大电影2绝非是一部单纯意义的儿童动画片,更是一部从父母视角审视子女培养的成长片,而主观视角的最佳切入点无疑在小头爸爸处。
男子汉,汉子难,太多为人父者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螺丝钉,他们兢兢业业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作用,而教育孩子的责任则留给类似于围裙妈妈的全职妈妈掌管。
骨子里小头爸爸是有多渴望陪伴大头儿子成长,而前一晚父子俩的“大笨鹰”游戏实在太过短暂,父子相处时光的宝贵点点滴滴都值得珍惜。
通过本片细节塑造不难看出围裙妈妈是一位骨子里极为望子成龙的传统母亲,一方面她对大头儿子的爱偏于物质上的无限满足,诸如红烧肉等偏爱食物管够,另一方面她又无限希望大头儿子能够一遇风云便化龙,也才有各种培训班马不停蹄连轴转赶场。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世界本无起跑线,但成人世界给孩子凭空画出一道起跑线,才有挤破头要赢在起跑线上的竞争,也才有被他们视为救世主的王博士横空出世。
恰如近些年“成功学”大师依然满世界招摇撞骗,太多的父母奋斗一辈子无法成龙,遂将如此目标寄托于下一代身上,而“新大头”大电影2极具现实讽刺意味将其提升为“一日成才”,如此疯狂目标下诞生的荒诞景象无疑极具现实启迪意义。
当小爱迪生、小牛顿、小司马光、小李小龙等遍地跑,明面上的成功固然令人惊喜,但随之而来的后遗症也是令人忍俊不禁,尤其大头儿子变身小爱迪生的各种发明也是给一众邻里带来太多糟糕体验。
不完美的成功不是成功,那百分百的完美成功呢?
至少在大部分家长看来名利双收才是最佳的成功,而一番阴差阳错下大头儿子被王博士改造,摇身一变成为百分百的“成功之子”,人类进化的终极高度成功到来?
从来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一份得对应一份失,而大头儿子在疯狂博士的改造下已然不会笑、零情感,甚至是舍弃父母的“机器人”,如此成功又有何种意义?
赚钱养家从来都是手段,绝非是终极追求目的,尽显天伦之乐才是根本要义,而最终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之间重新迸发的父子之爱,经过一番携手鏖战KO疯狂博士迎来了合家欢结局,欢乐背后也留下无尽的唏嘘与感慨。
何谓爱?
有人即有爱。
然人世间爱千种情万类,唯有父母之于子女之爱,才是最单纯无私最不求回报的大爱。
爱无错,但如何爱往往存在对错,围裙妈妈式望子成龙之爱无疑是一种错,而小头爸爸的陪伴之爱看似“输在起跑线”,却恰恰是孩子最希望度过的美好童年。
什么年纪就该有什么年纪的经历,而属于孩子的正确成长轨迹,无疑最需要父母双亲阖家团圆的陪伴,如此才是父母对子女最长情的告白。
将成长的烦恼升级为成长的快乐,无疑带给本土大IP经典动画全新的生命力,也是今夏值得所有家长陪伴子女共同走进影院的优质选择。
我觉得挺好看的😊看过很多大头儿子小头爸爸
不知道给家长看还是给小孩看的
还是大头儿子吗?
一直特别讨厌这个弱智动画片,剧情智障,技术粗糙,而且还特别诡异。
心有触痛,真的里面看到我的经历
一般般吧
狗血情节,毁掉的不止童年
我真的睡了半场
确实是现状,但是不努力能怎么办?从起跑线就输?
太幼稚,还有水军僵尸粉刷分。
很早的时候听说过这部电影,看了6里面有王博士,又回来看2了。
只能说,配音不错!
至少剧情还是看得过去的。
棒棒棒棒棒棒棒棒
大头儿子的智商和脑袋大小成反比
望子成龙的围裙妈妈决定将大头儿子送到王博士处进行“改造”,而事情的结果也令她感到十分满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头儿子身上开始慢慢浮现种种弊端,与此同时,王博士一手策划的阴谋亦渐渐浮出了水面。
技术人员辛苦了
💊
隔壁老王终于出现了,小头爸爸装大笨鹰太多次脑子出了问题,拼死抢回了已经找到亲生爸爸的大头儿子,头上的绿帽子更加鲜艳了
场景很好,画面也好,但是就是一个故事,你拖一个多小时就讲了一个孩子健健康康成长就好,不要强求那么多。我觉得有些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