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后

After Yang,向杨说再见

主演:科林·法瑞尔,朱迪·特纳-史密斯,曾晶莹,贾斯汀·闵,奥拉·卡西迪,里特奇·科斯特,萨莉塔·乔德霍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Ava DeMary,Adeline Kerns,Ansley Kerns,海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杨之后》剧照

杨之后 剧照 NO.1杨之后 剧照 NO.2杨之后 剧照 NO.3杨之后 剧照 NO.4杨之后 剧照 NO.5杨之后 剧照 NO.6杨之后 剧照 NO.13杨之后 剧照 NO.14杨之后 剧照 NO.15杨之后 剧照 NO.16杨之后 剧照 NO.17杨之后 剧照 NO.18杨之后 剧照 NO.19杨之后 剧照 NO.20

《杨之后》剧情介绍

杨之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克(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和卡雅(朱迪·特纳-史密斯 Jodie Turner-Smith 饰)收养了名叫米卡的华裔小姑娘,为了米卡能够接触属于自己种族的文化,杰克购买了仿生机器人杨(贾斯汀·闵 Justin H. Min 饰)。之后,杨成了米卡最好也是最信赖的朋友,同时也成为了这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卡渐渐长大,而杨也因为零件老化等问题,机能发生了故障。杰克想要找人修好杨,但因为杨是一款“二手”的机器人,所以自然没有任何的售后保障。杰克通过特殊的手段获得了记录了杨自出厂以来全部记忆的内存条,在播放这些画面的过程中,杰克发现了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记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下班抓紧谈恋爱似曾相识恋爱是黑暗亿万第二季好想告诉你第三季赌侠之人定胜天铁拳老爸回家人生是道选择题山无棱天地合魔法少女育成计划我叫徐云龙之东山再起Voice2110紧急指令室真情杀机温柔的音乐~tearsinheaven致天国的你你的传奇之危机四伏小丑下地狱我的智能情人三个老爸的护花之旅那年夏天有风吹过大猫极地寒流女神.Angela孝顺媳妇水啸雾都爱的魔法上流俗女视界堕落之堡不速之客

《杨之后》长篇影评

 1 ) Before Love, after YANG——爱之前,杨之后

看到这部电影的起因比较无厘头——前天团队开会时,老板提起他在飞机小电视上看到一部电影片名《After Yang》,以为是讲“新冠阳了之后”,心想这拍的速度还真快。

哪知道类似《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比较阴郁的片子,值得一看。

因为《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我心中的电影No.1,所以周末看了《After Yang》,很是喜欢,发现两部有共通之处,都是致郁系电影里的治愈系。

故事起自一个未来的家庭,男主人是白人茶商、女主人是黑人,领养了一个华裔女儿Mika。

为了怕女儿成长中孤独、也为了让她能建立起对起源身份的认同感,父母带回一个面相也是华裔的机器人哥哥Yang。

Yang非常善良,能发自内心地去教导Mika。

Mika因为被领养的缘故,在学校里受同学欺辱。

Yang以苹果树嫁接为例,向Mika传达过去的根和现在的家同等重要的含义。

然而Yang毕竟是已经出厂多年的旧机器人,有天正跳着家庭健身舞,突然发生故障倒下了。

男主人Jake开着载着Yang四处寻找便宜的修理店。

在一处拉面店里,女主人Kyra问“拉面味道如何?

”,Jake苦涩一笑,说从拉面里品出了治愈。

想到大概七年前一个阴冷的雨天,我走在一条熙熙攘攘的关西街道,中午饥肠辘辘地躲进一间拉面店的小隔间,独自嗦着从对面小木板里递进来的拉面,从胃到全身也散发着一种温暖。

男主跑了多个地方,最后终于确认Yang修不好了,但Yang每天会保存35秒对自己最重要的记忆片段,男主便带回来,坐在沙发上独自播放。

这时候Mika走来问爸爸在看什么,男主不想让女儿伤心,便说是纪录片。

Mika笑了“Is it boring you to tears?

(这啥纪录片,都把你无聊到哭了)”男主没有解释,他不想让女儿伤心。

电影的构图非常完美。

很多处光影的变换能让人感知到时光在流淌。

比如Jake环视家里的物件时看到置物架上的照片:这是Yang刻意给一家三口先拍的一张,旁边放着几颗松果,镜子里是定睛看照片的Jake,后墙挂着一扇旧风筝——不用说,那一定是为了给Mika带来快乐。

而后,一家三口拍照前这3秒,也是Yang的一段记忆——说明这是Yang心中当天最美好的片段。

Yang在给一家三口拍照时,看到一家人的幸福,竟近乎出神,Jake喊他都没注意到。

男主又回忆起曾经给Yang讲解茶道时的时刻。

不是说教,而是回忆自己为什么喜欢茶、并以此为生计。

Jake告诉Yang,对茶的喜爱,源自那种寻觅品茶所带来的意境的过程,而非茶本身的味道。

在茶里,可以品出一段时间、一个地方,看见茶叶翻滚、绽放、落下。

片中的感情塑造非常细腻。

比如Mika虽然年幼,但感知到爸爸和妈妈对Yang的态度不太一样。

爸爸很关心Yang,但妈妈似乎没那么关心(其实妈妈也很善良,只是觉得Move on才是对Mika更好的方式)。

所以Mika问妈妈“那你呢?

你希望Yang回来吗”

在尝试过一切可行办法后,Yang确认没法重启了,但躯体和记忆可以在一所机器人博物馆里留存、展览。

男女主决定带Mika、以及从记忆里发现的Yang曾依恋过的一位女克隆人Ada,一起去看看Yang。

在车上,Ada虽然自己已经非常伤心,但仍然安慰Mika——“Yang loves you so much.” 寄前人所托,善良地希望Mika能坚强地健康成长。

然后一家三口和Ada一起走进博物馆大门,从狭长、昏暗的窄道向存放Yang的房间走去。

——这里的构图非常绝。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Mizuiro》,即《盛夏的果实》原曲1996年《水色》的大提琴版,柔声倾诉着思念,一开始伴随着一段略刺耳的留声机摩擦声,后来摩擦声逐渐消失,只余大提琴声。

——此处的音乐设定也非常精巧。

Mika扑到Yang身边,大声喊着“哥哥!

”。

没有哭,也不需要哭。

因为Mika还年幼,她始终相信多喊几遍,亲爱的哥哥就能醒过来,再陪伴她一起玩。

然而我们是成年人,我们知道Yang修不好了,永远都不会坐起来,温柔地看着Mika喊一声“妹妹”。

在伴随着大提琴哼唱和讲述声的这个片段里:Mika期待地呼喊着哥哥;爸爸、妈妈、Ada在身后望着Mika;我是一个旁观者,我一边远远地望着Mika和Ada,这两个Yang给予过很多爱的人;一边望着狭长昏暗的走道,仿佛没有尽头。

此时难过的无以复加。

此时镜头一闪,切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另一具机器人骨骼,脑壳残缺了一块。

不惊悚,只是让人想起——这是谁,他一定也有很多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吧。

Mika走后,Ada轻轻俯身在Yang的胸膛。

她和Mika不一样,Ada理解真正发生了什么。

Yang永远不会再回来,所以俯身贴耳在故去爱人的胸膛,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次告别了。

在后面女主的回忆里,Yang说过“即使最后归于虚无,我也不会在意”。

有无相生。

所以,即使Yang知道自己的这次故障和结局,应该也会笑着面对,他已经在心中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平和。

影片里拍摄了大片大片的浓绿滴翠。

我也很喜欢仰望这代表新生和轮回的绿叶。

因为即使自己无法做到既往不念,也还是能从翠绿的新生中看到轮回与重头来过的希望。

后来,家里正式从四个人变为三个人,Mika也接受了哥哥再也不会回来的现实。

然而,nightmare haunts. Mika睡不着,夜里起来,还是会想哥哥,很想很想的那种思念。

男主也在沙发上无法入睡。

但看到女儿起来,还是很温柔地“Hey...”

影片的最后,Mika靠在爸爸身边,唱起了Yang最爱的歌。

最后的最后,镜头又朝Jake和Mika缓缓、轻轻推进了两秒。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片中的五个角色,都有着柔情、赤诚、深刻、也脆弱的灵魂。

Yang不止是一个机械的陪伴型机器人,他没有被出厂设置框定,他会思考非人类物体存在的价值,他早就接纳了自己虚无和泡影的结局。

男主Jake为了自己毕生所爱选择了茶业,也接受了生活的不富裕。

所以只买得起二手机器人,坏了后也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

——但这些都不重要,从他对待Yang的态度、泡茶的动作、对女儿的耐心都能看出,他心中有爱。

女主Kyra虽然没有像Jake那样为Yang四处奔波,但她一直秉持着很强的信念,即希望女儿Mika能在After Yang的日子里好好成长。

对孩子Mika,Yang只是睡去了,在愿望里,哥哥还会醒来。

对克隆人Ada,这是一份记忆的封存。

海边的曼彻斯特 (2016)8.62016 / 美国 / 剧情 家庭 / 肯尼思·洛纳根 / 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这部电影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类似,看完后的很长时间里,人都会陷入贤者时间,反复体味那种Aftertaste。

两者有着相似的风格,平静、温暖、有质感、苦乐参半、酝酿着杂陈的味道。

也许这种味道更接近生活的本质。

平静里,才有深河般的爱在延续流淌。

 2 ) 若我们独观杨之后

篇一:构建 六月份的电影节,机缘巧合,我遇见了这部片子。

回想之前,对于软科幻的了解和浅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一次,郭共达用电影给出的答案多少是有所共鸣。

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银幕诗人老塔执导的《飞向太空》,从图片蒙太奇短片《堤》到当代《机械姬》《云图》《宇宙探索编辑部》等科幻作品,时间,技术,人贯穿整个科幻链,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斗争迸发出无限魅力。

就着对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的喜爱,我想以“构建”二字开篇应该再合适不过。

石黑一雄“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随着我逐渐长大,远在我动过用文字创造虚构世界的念头之前,我就已经忙不迭地在脑海里构建一个细节丰富、栩栩如生的地方了,而这个地方就叫做“日本”,那是我某种意义上的归属所在。

” 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的石黑一雄很小就在英国长大,对于家乡日本的了解只有自己从纯日本血缘的家庭讲述与记忆中感受“是的。

那里就是日本。

日本就在那里。

”那段经历和他的作品《克拉拉与太阳》中克拉拉立在橱窗里观察世界的情节有着巧妙联系。

回观杨,来回重构的生活,出生起便被下达的指令,镜子前的反思。

同样,杨也在构筑他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将更加鲜活,更加个人。

从影片里所讲述的这个家庭也不难发现,潜在的构建之意凝合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现实之内的浪漫,渐渐地,我们也走入了这部作品。

篇二:寻找 观赏完作品的唯一感受,我将它与雷诺兹的小说《齐马蓝》联系在一起。

初次接触到齐马蓝确实是在《爱,死亡,机器人》中,短片里迸发的巨大吸引力促使我去寻找了它的溯源。

小说里的细节自然比动画要丰富。

记者很难得地收到里齐马先生的邀请,前往他的小岛,记录下自己最后一件艺术品,在前往小岛前,记者所带着的“帮助自己记忆的机器人”受到了拦截。

在到达小岛后,齐马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向记者讲述,从泳池里清理蓝色瓷砖的机器人到拥有思考的记忆体,对于齐马来说,他创造艺术品的本质只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探索,那抹蓝色,被称之为“齐马蓝”的颜色,在任何作品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这也就是他的寻找。

短篇小说《齐马蓝》作者阿拉斯泰尔•雷诺兹在《杨之后》中不难发现,回观杨的记忆,在烁烁闪耀的金色记忆点里埋藏着他对生活环境的探索,随之变成寻找,寻找促使思考,思考促使他成为了“新人类”。

最后,杨看着相机取景框里一家三口的身影,他迟钝了。

和寺山修司的作品《幸福论》中“赛马的马儿为何奔向终点?

”的问题很像,竞争?

惩罚?

自愿?

强迫?

但无论如何,在战场上,在赛道上死去的马儿是被铭记的,是幸福的。

既然如此,那杨的牺牲便有了答案,也许在一个令自身难忘的家庭里默默离开是给这个家庭留下的最大幸福。

而对于自己也是解脱,不再需要思考,不再拥有感情,这可能是他所寻找到的一种幸福吧。

篇三:记忆 影片的所有线索,所有推动故事继续的内核动力可以归结为两字—记忆。

还是运用到上文提到的作品《齐马蓝》,在小岛上,齐马向记者解释了为什么要拦截帮助记忆的机器体。

和挑选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一样,在我们的固有记忆里我们知道自己更喜欢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而机器人所记录的就是我们的固有记忆,自然就会帮助我们选择,但这就大大失去了记忆存在于我们的意义,如果我今天想要尝试一下另一种葡萄酒呢?

如果我忘了我更喜欢哪一种葡萄酒?

所以,记忆的意义就在于遗忘,模糊是记忆的本质,而不是准确。

再看《杨之后》中犹如碎片,断断续续的记忆库成了我们为之思考,为之沉默的介质。

丰满摇曳的绿枝,微风轻抚的嫩草,澄澈的云朵,凹凸不平的镜面,喧闹,嘈杂,恬淡,自省。

在打开一级档案,那份宁静,悠扬的自然声缓缓流入脑海,再次,落下了泪水。

篇四:自省 上一次能让我有类似的感受是《星际探索》,搭配范霍特玛的摄影,视觉上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若说《星际探索》是因画面而受到震撼,那《杨之后》多的是因配乐与巧妙的调度。

相信这样的调度也是源于导演郭共达在学习宫崎骏之沉默的艺术(这方面个人觉得studio binder讲的很好,在b站也能搜到)。

studio binder讲述宫崎骏故事结构可以和《一一》类比,同样是在开头引出一个重要人物的暂时离开,紧接化为一种精神形象,之后围绕这一线索叙事,婷婷会坐在床旁向昏迷的阿婆倾诉,洋洋随着母亲来到一旁,不知道如何与阿婆分享,最终,这些都归于每个人物对自身的反思,洋洋立在阿婆的遗像前拿出日记本娓娓道来的一幕属实经典。

《杨之后》中,杨的离去,小女儿的念叨,父母的争吵,最终也化为了互相倚靠在沙发,接受离去,接受事实。

此时的自省就不再停留在杨,逐渐的他会蔓延其他人物,蔓延荧幕前的观众。

当然,《一一》的人物细节更为丰满,剧作张力更足也更为真实,《杨之后》则是写了一篇散文。

“当下,我们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和创伤。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会发问:我们通往何处去寻找意义?

面对生命的逝去,和我们应对的方式,有时非常贫瘠无助,甚至可能让人无法承受。

但我希望,无论是对于疫情还是生活本身,我的电影《杨之后》能与当下产生共鸣联结。

”就个人而言,真的非常喜欢《杨之后》所带来的思考,软科幻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如此。

影片放映完,掌声雷鸣,在片尾看到了教授的名字。

我走出影厅,此时正好雨过天晴,阳光从乌云的间隙里穿透,照亮了前面的花台,那有一束被包裹的向日葵,太安静了,车变慢了,人变多了。

随着湿润的空气,再一次,眼泪落下,这一切实在是太安静了......

 3 ) 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一.“他者”——杨之死当一家人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杨是手持相机,站在画外的那一个,这一刻,他犹豫了。

虽然朝夕相伴了很多年,杨终于再次刻骨地意识到他是这个三口之家的“他者”。

这一点,从男女主人Jake与Kyra私下谈论起杨的,都是关于他的功能特性里,得到佐证,也从Jake问起杨曾经的恋人Ada,“杨是否曾想要成为人”的人类中心制的言论里,得以证实。

最直接的证据是,翻看杨的记忆我们会发现,杨永远是人类叙述与记录中的他者。

(这里的记忆设置得非常妙,凝视者变成了客者,被凝视者成为了主体。

)这些片段里,有一幕令人动容:婴儿Mika在妈妈Kyra怀中咿呀学语,而杨只能站在门外,轻轻地跟着Kyra数着拍"ten, nine, eight..."所以当我们在杨的记忆里,发现他仅存的几秒中对着镜子的自我凝视,才格外心碎。

深度永恒的隔阂与无法跨越的局限——是人类视点里只有“我”和“他”的主客体区分人为造成的,当杨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就造成了他的宕机和“死亡”。

二.“留存”——杨之后一个机器人宕机("死亡")了,还能有什么意义呢?

Jake起初和Kyra一样只想修好他,得以让Mika不要接收到坏的结果。

但当Jake踏上旅程,启动了关于杨的“留存”的钥匙之时,我们也跟着Jake游移在杨的视点与他的视点之间,去思考起有关生死的“留存”与时间的“留存”问题。

Jake苦苦追寻的命题是人在死后能“留存”什么?

而我们也可以渐渐在杨的视点上看到时间能“留存”下什么。

这两个命题其实是不同视点下的同一个命题,创作者很聪明地将死后的轮回量化成了时间在杨身上的留存,并让杨在几十年之后爱上了前任女主人的后代(转世),这一点符合佛教的观念,也是东方式的审美。

并借由Kyra和杨在回忆中的一次对谈中得到了证实,杨翻译了一个庄子所述的毛毛虫死亡后就是蝴蝶的故事,引出了“结束就是开始”这句话。

所以,在创作者的思想观里,如果我们足够跳出自我的局限,便会发现,时间是不存在的,死亡也是,何为生,何为死,在老子的口里即是“有无相生”。

这种可以把哲学观精准量化与隐喻的能力,立马让我想到了石黑一雄,同样讨论生死意义的“Never Let Me Go”里,他可以将人类的死亡,比喻成克隆人三次移植器官后的报废。

他们的设定都是精准的,但他们的故事改编同样会面对一个问题,即很容易被文学文本夺去影像的主权。

好在导演在有关记忆的影像化处理上也非常精彩。

三.旋律的散文诗故事的最后,杨并没有被修复好,也不会活过来。

在杨的回忆里,常常一段对话被重复进行很多次,往往在不同的情绪神态下讲出来,这也是某种意义上对制式化的“打断”,重要的是那个片刻的情感和能量,而它们都是流动的。

虽然创作者对于死亡有着精准的量化与设定,却恰恰强调了自我标尺的界定与量化的反面,即无序的永恒。

终究,他带着我们求索的并不是生命的意义,而是意义以外的凝视,雨水,歌谣,像一首首杂乱无章的散文诗,但神秘,动人。

导演有两首背景乐,运用到恰到好处。

一首是大提琴版的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实”。

这首歌被用在了最后一家人去看望“死后”的杨,像真正地送别一个家人。

没有被唱出来的歌词是:“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

”还有一首是影片的结尾乐,父女俩坐在沙发上一起怀念杨,小女儿轻轻唱着一首歌(这首歌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也被哼唱过),作为杨一生的总结陈词:“I wanna beI wanna be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just like a simple soundlike in harmony“我们谁不想?

我们谁又不是呢?

一个广子,欢迎大家关注我的b站,新的视频已更新:https://m.bilibili.com/video/BV1b94y1e7SW/?dt_dapp=1

 4 ) 融合地相处

这部影片的基调是一个安静的小品文,节奏舒缓,情节简洁,单线索述事,让观众慢慢沉浸其中,然而讨论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们人类如何与不同的种族相处。

导演郭立达就是一种“嫁接”形态,韩裔美国人拍出中国风韵元素,影片中的四口之家,白人,黑人,黄种人及克隆人之间的相爱融合,尤其是“克隆人”这种特殊形态的人类,与人类相处和谐,没有通常科幻片中出现的“赛博朋克”观念,人类和“克隆人”相克相杀,争取世界的控制权。

世界上每一种物种、文化、社会形态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谐相处,融合发展。

导演是一个中国文化的热爱者,影片中所涉及的服装,茶具和一些哲学思想,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5 ) 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

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 看完后我脑子里反复循环这一句,和Yang说这句话时的表情,不知道怎么描述既不是懵懂无知,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深刻,就是I’m fine。

我相信这句是他自己的话,是他小心翼翼说出来的自己的话,而不是程序设计的计算和反应。

而后面那句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更像从系统里提取出来的,成为一种无力的哲学解释。

毛毛虫或许可以变成蝴蝶或许只是毁灭,simply die。

那一句老子的引用,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的智慧不是在于caterpillar之小世界之大,而是必须和I’m fine结合起来解读,在于caterpillar能说一句 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

 6 ) 韩式力量!席卷全球

2022年注定将载入戛纳历史,日前通过无记名投票,德国人艾丽丝·诺布洛赫将在2022年7月1日接替皮埃尔·莱斯库尔成为戛纳电影节下一任主席,任期3年。

从而戛纳将迎来第一位女性主席。

现年76岁的皮埃尔·莱斯库尔是在2015年接替吉尔·雅各布成为戛纳电影节主席的。

艾丽丝·诺布洛赫曾掌舵华纳欧洲分部。

随着电影节女主席的诞生,人们更关注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人选了,此前有消息称福茂希望是一位女主席。

玛丽亚·歌迪昂和佩内洛普·克罗兹被提及过。

除了评委会主席,影迷们更关注的是主竞赛单元,戛纳主竞赛片单几乎是每个狂热影迷每年的选片指南。

因为这两年的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影响不同,各地导演的拍片进度也受此影响程度也不同。

可能会出现一些传说中的片子迟迟不见踪影,也可能会出现多位去年刚有作品入围的导演今年又有新作加入竞争。

也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片单让外界有了更大的预测空间,而随着公布片单日期的临近,外界的预测也似乎愈加……戛纳电影节将于5月18日-5月28日在法国戛纳线下举行。

明天4月14日公布最终入围片单。

在名单出炉之前,我们来回顾去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新片,来自韩国导演郭共达。

影片改编自短篇小说《向杨说再见》,讲述一对美国夫妻找来了一个机器人助手“杨”,照顾收养的华裔女儿Mika。

豆瓣评分7.3分。

继《寄生虫》在奥斯卡艳惊四座、《米纳里》斩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之后,《鱿鱼游戏》成为爆款,《弹子球游戏》亦在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一股不同于以往偶像剧的韩式力量正在向外输出,席卷全球。

而去年戛纳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杨之后》中,导演郭共达通过搭建一种突破国族界限的架构,展现了细腻绵密的软科幻叙事能力。

电影中的家庭设定极其特别,经营着中国茶铺的白人丈夫杰克和黑人妻子凯拉领养了华裔女儿美香,还有一个机器人杨组成了四口之家。

性质介乎混杂与微妙的平衡间,无法给每位成员轻易归类。

一次家庭舞蹈大赛之后,杨发生了宕机。

在为了填补职责空缺,或是为了女儿依旧有个熟悉的情感依靠和家庭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等众多原因驱使下,父亲试图寻找修理帮助,但频频碰壁,故事由此开始。

这个机器人是官方认证的二手产品,使用年代久远,发生故障似乎也情有可原。

如果送到指定点Brothers&Sisters修理大概率“死路一条”。

日久陪伴自然不会让主人轻易放弃,因为杨不单是形似的载体。

所幸,另辟蹊径行之有效,有赖于机器内存,父亲得以戴上类似谷歌眼镜的设备读取杨的记忆。

在杨“消逝”之后,杰克以观众的身份去看杨的主观回忆片段。

以往家庭的弟弟,神秘友人艾达浮现在杰克眼前时,他在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当哈内克式的媒介控制以温情的目的展开来时,“暂停”、“播放”变成了流逝的挽回与未知的解读。

诚然,二手产品的预设昭示了你并不是我的唯一,美香不过是他的众多前世的组成部分。

我是你人生的过客,你于我亦是如此。

杨拿树木嫁接举例,来回应妹妹美香关于自己和养父母、生父母关系的疑虑,不自觉已将“嫁接”在不同家庭的自己涵括进去。

如此看来,正是使用者自认的唯一性被打破,让杨的存在感空前强烈——不在场的在场。

他的“前世”有如浩瀚星辰,回忆底色之深仿佛不可捉摸,当以一种宏大宇宙的视觉风格切入时,生之渺小的感慨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可以看到,人员之间的差异不仅是跨族裔肤色的直接显现,更有人和非人的巨大区别。

不同于常规机器人的冰冷外壳,日常生活中的杨带有了温度。

但形似终究不是等同,他仅仅是获得了个如代号般的姓氏称呼,被当成物,而非人类。

至少外观上,这种人与机器界限的消弭,使得肤色衍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愈加明显。

茶叶无序地漂浮在水中迷离游荡,树木空镜集锦成列的场景,以及和“父子”二人借品茶神谈哲思的种种时刻无不动人至深。

比起根源之木同茶叶这两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事物的巧妙自然融入,郭共达对非土生性文化的熟稔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与之而来的还有他突破传统表达圈层的勇气,由此生成了有别于表现朝韩纠葛的《太极旗飘扬》和反映日据时代的《词典》的身份新解:全球化框架下的漂泊不定。

《杨之后》里无依的茶叶,《米纳里》中异国土地上生长的水芹菜,或隐或显,无根性状态无处不在。

核是不变的,导演换了个更大的外在,国族的界限被淡化,转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回头看来,从开篇美香邀请他加入家庭合影,亲昵地称呼他为哥哥;到父亲在记忆探寻时称呼他为“我的儿子”,家人们亦是把他视为一条鲜活且真实的生命,为他“寻医问药”。

自始至终,杨收获到的是平等的尊重。

从失去的恐惧到接受“终有离别时”的既定事实时,再见之后,美香一家学会的是如平静波澜般的坦然面对。

一切均可物化的时代下,《杨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将物人化的行为由此显得弥足珍贵。

社会高速发展中,人的情感缺失可见一斑。

曾经,《黑镜》表现了对技术的担忧;那么我们更希望,未来拥有《杨之后》般的阳光触感,技术与人共情的和声。

文:史飞特 公众号:抛开书本

 7 ) 从“看电影了没”谈起

大概六七年前,b站有一个做电影解说的up团队,叫“看电影了没”。

粉丝不算多,直到23年停更也只有六七十万。

整个大学时期加半个高中时期,我都在这个账号上看电影解说。

解说一期十来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二十分钟,非常适合吃饭的时候消磨时间。

解说通常是两位女士换着来,一位嗓音温柔,一位嗓音略沙哑。

我就在这样的陪伴里,看完了讲小姑娘被自己的情郎送出嫁的《八两金》,讲成年人也可以“I can't”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童年不幸陷入旋涡一路沉沦,但依然温柔的《倒带人生》,讲拉斯维加斯里妓女与酒鬼边缘恋情的《逃离拉斯维加斯》,讲旧上海长三书院妓女日常的《海上花》……还有许多许多。

《杨之后》是自“看电影了没”停更后,我播放得最多的一期。

有时候是在临睡前,设置成“播完暂停”,听着声音睡去;有时候是在伤感时,在搜索栏里敲下“杨之后”,然后静静地看。

结果这么多次,我也还是记不住《杨之后》的剧情。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在坏掉的家庭机器人里发现很多家庭回忆,主角们都被治愈了”的大致印象。

放那么多遍,主要还是沉迷那种伤感和治愈混合的感觉。

像一片冰下的阳光。

此外也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克制的,冷静的。

尤其美香父亲邀请杨品茶那一段,讲喝茶就像在森林里漫步,他迷恋这种感觉。

我迷恋《杨之后》,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有一种韵味在里面。

这种感觉在配乐“盛夏的果实”旋律出来时达到顶点。

电影里是纯音乐,但我觉得带莫文蔚带人声的版本也不错,“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有些东西,以为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存在过,就还可以怀念。

有些东西,在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印象深刻。

“看电影了没”在的时候,我其实不关心背后团队的运营,甚至很少点赞。

基本是当一个电影解说工具在用——点进去,就能播放最新一期的解说。

23年,她们发布告别视频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市场上的解说工具太多,我可以点别的。

只是有一点点疑惑,21年都出专门的app了,怎么还会停更呢?

我以为这个实力已经算得上一家小传媒公司了。

直到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反复点开《杨之后》听。

有时候也点别的熟悉电影听。

“看电影了没”有超过900期投稿,总能找到我想听的。

然后发现她们其实还是在的,只是不会更新了。

哎,那么多年,我至少应该留言说句喜欢啊。

她们停更之后,我就不怎么看电影解说了。

这两年去影院看电影,花钱看了很多烂片后,也不怎么看电影了。

真抱歉,喜欢你的时候没有说。

谢谢你,做了这么多好电影。

 8 ) 8.12字数限制

黑白黄三色人种组成的家庭 从影片开场便营造着一种疏离感本以为是亲人逝去后通过对其过去的追寻逐渐了解他 并且弥补家庭现有的裂痕的故事 或者本应如此 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完成 所有可以深入的题材都没有实现 最终又似乎落回了表面上的 对机器人感情的怜悯上影片的基调全程如里面的人物般冷漠 所有对话描绘的似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 遑论很难见面的夫妻 对女儿习惯不了解的父亲 对机器人只是视作工具的夫妻 在这样的社会里 机器人似乎才是最有感情的那个 他探求自己的身份 追问茶的意义 尝试理解生死 并且对人萌生感情 这很动人 但也不过只是机器人刚开始的觉醒 有些浅尝辄止然而在全片冷漠克制的基调中 当杨第一次记忆涌现而出时 这份冷漠又短暂地被打破 借助一次又一次的碎片叙事 我们窥探了杨的人生 也能够与之产生共情 可惜这种共情也是短暂的 浅尝辄止的对中国文化的渲染也流于表层 如女孩的名字“美香” 和她蹩脚的中文 只是 或许导演并不想表达对中国的思念 却有实实在在表现异乡客的愁思 如杨对自身中国身份的怀疑 对帮助美香了解中国身份的含义的尝试 以及片中大提琴所呈现的中文插曲 最后呢 机器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离去 对他而言是残忍的 而他自身也开始思考 开始萌生情感 最终简单地离去 夫妻二人在杨离开后才开始理解杨 并且开始怀念他 两人的关系也开始修复 杨的离去给大家带来了些什么 但又似乎没有 电影所呈现的杨 其存在与作用过于简单与普通 “杨之后”有什么?

依然只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罢了

 9 ) 追寻记忆与情感的旅程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道路之前,作为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

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

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在哥伦布》(2017)《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

他依旧克制、轻盈,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

他无意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郭共达的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一、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

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考虑到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观众一定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来自于和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地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小津:过道》(2012)

《小津之道》(2016)在这部新作中,郭共达尝试继承小津的电影美学。

《杨之后》展示了一个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

这个家庭的构成先天地带来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在微妙的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

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小津的主人公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一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事实,一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二、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和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一个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尽在此茶中》(2007)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由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人为了寻求最佳的绿茶走遍中国的故事,而杰克则在《杨之后》里追寻着杨的秘密。

在三次呈现回忆段落时,《杨之后》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好像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被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三、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

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

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叫作《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片尾,妹妹来到哥哥的空房间,与他做最后的道别。

小女孩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

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一一》(2000)女孩哼起哥哥生前最爱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四、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

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

——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杨之后》中几次出现了夫妻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片中演员们的表演极尽克制,正如小津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导演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在对小津的召唤之外,《杨之后》最大的亮点是“反复”。

除了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重看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

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让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

记忆会重新焕发光彩,生命的联结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

”我想,《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个观众脑海的记忆宫殿之中。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10 ) 导演采访关于中国设定的一段对话

有兴趣的可以读读:The movie doesn’t really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why 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orphans or how Brothers & Sisters came to be the megacorporation that it is, but it all gives you just enough of an idea to wonder. In your headcanon, what has the China of this film’s reality become, not necessarily as a state actor, but as a concept? How does it loom in people’s minds?We don’t explore it in the film, but I think there’s a sort of glimpse in Russ’ office where you see a flash of a newspaper talking about a war that had happened. Because I’m always a little bit hesitant of putting things too much in the spotlight, I didn’t want to zoom in and suddenly distract you by making it all about that. Some of this is borrowed from the short story,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as a war and there was a real moment in China, and the liberal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 like they needed to do something in response. There are these orphaned kids that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of a very long conflict that’s ended, but now there is this need to help because China lost that war. 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discusses crafting “organic” sci-fi worlds - The Verge 看过原著的能讲讲原著这部分的设定吗?

《杨之后》短评

需要警惕一些KID Y在线上电影节观看并给出五星的电影,比如《无依之地》和本片。

8分钟前
  • 还行

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文艺调调的科幻片,黑人白人中国人机器人克隆人,整个一个四不像的大杂烩,泡茶品茶老子蝴蝶我是没看出一丁点美感和意义所在,别整的那么虚幻和玄虚,一个韩国人一个美国的公司团队诠释某种中国风的东西,本身就是挺可笑的。还有,太反感从始至终的阴暗镜头感,未来社会都见不得光啊?文艺性不是这么表达的吧。

10分钟前
  • Jonathan
  • 很差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13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开场和设定都挺有趣的,但故事开展下去就有些无趣了,有种莫名的困局感。

15分钟前
  • Dany
  • 还行

【D+】

18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宋词般的哀伤,婉转,清雅,美丽,尤其那段《盛夏的果实》提琴要把我弹哭了。电影的观感,有点像我过去看霍普的画,画是不动声色的,看画的人站在画面前心却孤独地碎了。也有点像特朗斯特罗姆,用最简单的呈现击中人。淡漠的诉说,疏离的表演,和有极强空间意识的镜头步调一致,多媒体影像搭配钢琴曲进行抒情,在缝隙中流淌出浓厚的“愁”的味道,它仿佛在说,生命体本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又何其相似。它是一份饱满的情感,是茕茕独立之姿下的对世界的向往,是站在未来生活图景里的对过去的乡愁。

22分钟前
  • 南悠一
  • 力荐

用两个字形容我的观感,就是诡异。以一种东方文化的主体视角去看这种西方人眼里的东方禅韵,就只剩下各种元素杂糅和做作的姿态了。我心里想的也是,涉及机器人之类的软科幻,应该走出惊悚片和爱情片的套路尝试新路线了,独立电影就是非常好的平台。但显然,我想象中的不是这样子的。

24分钟前
  • AilsonAir
  • 较差

是只有我看不来吗?科幻外衣包裹的文艺片,但是内里黏黏糊糊讲不清楚。充满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近乎yellow fever的程度让人有点不明所以。夫妻二人非常貌合神离,每个人也都是苦大仇深的样子,很难让人看出来一个中国风的机器人给一个家庭带来了什么。

27分钟前
  • 铲铲
  • 较差

平淡

30分钟前
  • 杜尚·悉达多
  • 较差

无聊至极,讲不好故事,无病呻吟。这是一个从封面到剧情彻头彻尾的,讨好西方政治正确的垃圾作品。

33分钟前
  • 解嗨的咸鱼桑
  • 很差

看前面部分真的觉得好无聊 就是一个AI家庭机器人坏了 大家都很不舍得他的故事 但是看到解锁了一级档案之后 看到杨之前的生活碎片就感觉有想哭的冲动了。啊!哪怕杨只是个机器人 他还是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啊!真美好!

35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满屏的禅意和哀伤,关于杨,关于被人类探索和读取的记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仿生人主题都会觉得心颤。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想起时,涩意难止 ᵕ᷄≀ ̠˘᷅

40分钟前
  • 一个人吃吉野家
  • 推荐

艺术片………

45分钟前
  • 汤米
  • 还行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48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显然A24的步子迈的比奈飞大多了缅怀仿生人棒子郭共达原来是野田(高梧)好好好卖茶叶的美国爹教干儿子喝茶,有滋有味描绘的那么沉醉嫁接的两者都狠重要一句句哥哥,妹妹好亲切庄周梦蝶出处不是庄子吗女儿做着Gochujang韩式辣椒酱,黑白配父母吃着日式拉面哦Mika这个名字本身就,但其实演员印尼裔,嗓音绝美LilyZhou, 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Memory Bank

49分钟前
  • Pauline
  • 较差

2.5,啊这就,怎么可以这么空洞。唯一有趣的部分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在这个异化的未来世界里,人类说话没有温度,反倒是机器人Yang一言一语最富感情,他留下的琐碎记忆可以令人类感动到落泪,而其想成为人类也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但这种反叛最后又流于形式,故事还是落脚在了人类情感与政治的俗套陷阱。Yang输出Chinese fun facts的时候真是令人无语,其实换个Korean Fun Facts这故事也不会改变多少,您以为搞个政治正确大合集就万事大吉了?

50分钟前
  • mauvaisang_
  • 较差

糟糕啊…电影节后三名

51分钟前
  • *大波斯菊*@猪~
  • 较差

「只有人类会疑惑克隆人是否想成为人类,当人有什么好的。」除了《盛夏的果实》,其它的部分都不对味。

56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还行

【2.5】越来越觉得A24体系“泯灭人性”,粗暴地构建出视觉和表意体系,而后在既定范围内做着所谓探索。记忆或情感只供观测,文化“嫁接”并未实现,只是没主流电影那般傲慢和野蛮而已。

59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较差

宕机后被取出记忆芯片的机器人!剧情较慢太文艺了!智能化时代人类该如何与高科技电脑相伴?建议导演去看《编剧部的故事》里李玲玉冒充机器人的那集!机器就是机器而已,那么BB干嘛!

60分钟前
  • 球友基哥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