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还会回味回想的,必定不是差片。
用旅行来疗伤,看来是全世界菇凉们的首选。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然后爱上世界和自己。
我想说,也许和技术成熟的欧美失恋疗伤片相比稚嫩了很多,但宝莱坞能在这个题材上拍出细腻,也是难得了。
片中印象很深的一个东西,是女主手上的纹身,一直伴随着她的旅途越来越淡,最后消失。
仿佛暗示着感情上的伤口在慢慢愈合,最后消失,反而让她更成熟,更爱自己。
然后,印象深刻的是几个配角:巴黎的Vijayalakshmi,阿姆斯特丹遇到的俄罗斯帅哥Oleksander,还有超有成熟男人味的餐厅老板。
当然,其他如女主奶奶,老爹,老弟,日本小猴子Taka等增加乐趣的人物就不多说了哈。
Vijayalakshmi,性感大胆,生活任意妄为,热心有爱的辣妈,这样可靠的大姐大对刚出家门没见过世面的女主而言,是一种依靠,更是一把钥匙,对,a key,让女主更有勇气走出去,因为她才敢继续去阿姆斯特丹!
(PS:大姐大的长腿美貌是公认的,当然,超模丽莎海顿出演。。。。
)Oleksander,年轻英俊帅气,有个性,和俄罗斯男人一样,酒不离手,ORZ,对女主有绝对的好感。
要不然,怎么会在女主前未婚夫出现的时候那样愤怒,在餐厅老板出现时特写镜头里古怪的表情呢?
哈哈哈哈哈。。。
餐厅老板的挑逗成功,视乎暗示着女主突破了印度女人的保守和文化约束,大胆尝试,做自己想做的。。。。
这也许是一种旅途上的成长,更是女孩的一种顿悟:忽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另一种生活,这个世界那么大,我也可以自由自在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当我还是女孩的时候,也曾因为失恋背上背包旅行,在路上遇到不同的人,听过很多故事,经历过害怕到大胆尝试,想到很多过往,然后忘记,然后继续旅程,这当然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顿悟。
每个路上遇见的人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后让我们爱上自己。
这部片子或许在别人眼里还有很多不足,当然,我也有疑问:印度是佛教国家,女主怎么对教堂那么执着?
wwww。。。。。
最后,收藏起来,等我家小菇凉大些了,给她看:丫头,恋爱真的不算什么,看看世界,爱自己吧。
跟以前看的“三傻”等宝莱坞大片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看完会心一笑,却没那种意犹未尽、回味许久的感觉。
没那么多歌舞和搞笑段子,而是走心,情节比较老套,总的节奏有点拖沓。
一个男的死皮赖脸把女神追到手,然后把她当成理所当然多加限制,教她学车没耐心,不让她工作及在公众前跳舞,把女孩培养成一个依赖、保守的人,在婚礼前一天说她配不上他所以要取消婚礼。
女孩心灰意冷独自去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度蜜月,途中体验成长,男人发现她的蜕变回心转意,她温暖地淡定地拒绝,笑着道谢,带着满满的笑容走在阳光里。
影片主题有点跟“EAT, PRAY, LOVE”相似,女主遵从自己的内心,独自上路,在旅途中去交友,去尝试,去体验,去叛逆,去挑战,去实现自己的小梦想。
不同的是,茱莉亚不断在叩问自己的内心,每次都用尽全力,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在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再否定自己后,才开始享受那份淡定和从容;兰尼则没那么多来自内心的叩问和改变的决心,她更多的是顺其自然地接受和融合,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自己身上再也没有那种别人贴的理所当然的标签(依赖他人,不独立,规矩,可怜等等),当被别人当成一个独立、个性、坚强、有魅力的人看待时,自己不由自已也会变成那样。
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多美好,多坚强,除非你给自己机会去尝试。
如果你想发现新的自己,把自己丢到一个新环境,或尝试一件新的事情,不需要昂贵的旅行,也许是穿一件跟自己风格截然不同的漂亮衣服,也许是开始去上一个兴趣班,先学会一个人的美好,才能享受两个人的和美。
朋友说,如果跟一个人在一起,你没有感觉到自己变得越来越好,那这个人不是适合你的人。
没有个人的成长、独立、宽容,相爱时的甜蜜和依赖终有发腻的一天。
传播下负能量:想偷懒,想软弱,想退缩,想妥协,想象下有人指着你鼻头说“你配不上我”的一天。
对自己好,是不委屈自己,努力把自己变成自己、他人尊重、喜爱的人,like a queen!
You deserved to be treated as a queen, starting from yourself.
这部电影基本上都是用对比推进的,热恋中的男友和悔婚后的男友,喜悦中的家人和悲伤中的家人,订婚前的亲朋好友和婚黄后的亲朋好友,兰妮印度的生活环境和旅游期间的环境。
一个个对比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让兰妮看到了新世界,提升了自己的世界观,再加上一些小幽默和小励志还是挺吸引人的。
可能因为我自己身处的环境,里面的几个对比真的太让人心酸了。
这些对比主要是兰妮的亲戚和新认识的朋友之间的对比。
首先是兰妮在巴黎的亲戚话说的很好听,最后给了她11欧元和一个小挂饰。
而兰妮在巴黎旅馆认识的新朋友是旅馆的服务员,在中国说白了就是卖淫女,还有那个服务员在阿姆斯特丹的朋友,都是卖淫的。
说到身份,她们都是让人看不起的,然而她们对这个单纯的兰妮的真诚以及她们做自己工作的伟大出发点是11欧元无法比拟的(此说法不是支持卖淫……)。
其次是准岳母,和未婚夫,具体就不在列出。
这些对比毫无遗漏地把那些虚伪展现出来,真的很让人心酸,有时候真的还不如不知道。
但是兰妮对这些虚伪的应付还是很让人佩服的,至少是我做不到的
有句话叫“女人的世界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才是世界”。
这部片子算是给那些传统的印度女性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女人可以不结婚生孩子,女人可以去酒吧喝酒一夜情,女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女人可以跟陌生人睡一间房,男人可以做的,女人都可以做。
女主角被甩以后才发现自己的优点,善于交友,厨艺不错,开车还能认识路,冲破了前未婚夫的束缚,才找到了新的世界,最后那句“谢谢你”虽然打脸却发自内心。
乖乖女成长记,治愈系的女权主义影片。
女主在举行婚礼前一天突然遭到悔婚后,决定独自继续前往原定的honeymoon,随即也展开了一段自我发现之旅。
其风格很像同题材的另一部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
感觉印度导演的能切入这样的主题也算是一种进步吧,毕竟印度女性的地位摆在那儿的。
从《三傻》到《偶滴神啊》,宝莱坞唱唱跳跳的东西越来越少,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印度电影中单纯对歌舞部分的大肆渲染。
印度电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切入到种种社会性的问题。
由此,印度电影的进步确让人刮目相看。
这也让同样面对诸多社会矛盾,却只能天天在电视上手撕鬼子、YY的某大国,自惭形秽。
最后回到电影本身来讲,故事还是有些老套了。
但小爷我个人一直觉得,成熟、独立的女人才最具有魅力。
这是我第一次全程用英文看完的电影,发觉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是等够hold住几乎所有对话的。。。
咳咳,废话不多说。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是适合欢乐的,很多人一起看的那种。
要说它的剧情,拍摄手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也并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地方。
女主一开始被未婚夫抛弃,毅然决然的还是踏上了原本预定去巴黎的蜜月旅行,在旅行当中先后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遇到了和她的以前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人,给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女主在其中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最后把男主一脚蹬开的故事。
其中有几个地方女主给人的感觉都不太好,能够看的出她有一种心态上的摇摆不定,从一开始的保守到最后的逐渐放开。
在旅行过程中,男主发觉了女主那种神采飞扬的时候,充满了魅力,又一次次的再回去找她,当女主的好朋友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把男朋友甩开的时候,然后女主是站在了未婚夫这边,让观众和他的朋友都觉得十分的受伤且不理解。
另外,当那个奇怪的意大利老板要亲女主的时候,女主居然扭捏了一下就转过去亲他,一方面女主有些保守,在另外一方面就有一些不自知,不懂得坚定立场。
一方面厌恶一夜情,另外一方面又和人亲亲我我,实际上,这有一点立贞洁牌坊的嫌疑,这是女主在性格当中不坚定的因素存在,这是剧情的败笔。
任银利近年来还是挺标榜女权主义的兴起,如《神秘巨星》,但是实际上在电影中多或少的隐隐约约的表现了他们反抗的不彻底,这是这些电影存在问题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看看就好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夸奖的地方。
看到標題就可以猜到情節,失戀女子一個人出遊遇見很多不同的人,開拓了視野,走出了悲傷,開始新生活。
我倒想看姑娘之後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姑娘恰好到了巴黎和阿姆斯特丹,5月份剛剛從歐洲回來,雖然不是backpacking住青旅,看到熟悉的畫面還是心中有點感慨。
一直很想一個人出遊住青旅。
巴黎的街道,鐵塔,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紅燈區。
裡面好喜歡那個巴黎waitress!
so hot!
在巴黎一直和同學呆在一起,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也沒有看到當地人的生活,也好想去巴黎的夜店玩耍,去阿姆斯特丹看鋼管舞!
尤其是有一個這麼nice and hot的guide!
hot girl 特地為姑娘定了青旅,給她紅燈區的地址找朋友,讓她鍛煉獨立的能力,但是最後就沒有出現了!
這個該拍個第二部,講姑娘以後的生活和法國妹紙帶兒子回印度,兩人遇見,然後發現對方才是真愛?
哈哈哈這部片一定火。
但是火爆和狗血往往也就是那麼一個拳頭的距離。
如果有機會,我想backpacking把歐洲沒去的國家都走上一遍,西班牙,德國,意大利,英國,瑞典,冰島,芬蘭......看完後突然人生有了目標,就是賺錢backpacking!
攝影攝像的熱血呢?
旅行紀錄片?
如果可以couple一起就更好了。
還想去美國,中南美,南非!!!
重新看那些鏡頭,都在自己的相機底下出現過,我不要小清新。。。。
遇見一個vijay!!!!!!
就像奶奶说的那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我错了,可是别的女孩儿都在跳。
”“他们是我要娶的吗?
” 对于跳舞,他会控制你以你是他妻子的名义限制你的行为和热爱。
🍃旅游让人独立和让自己更具有包容性、兼容性。
“你干嘛要上班,有什么用?
”“我爸爸让我听你的。
”对于你喜欢的你想要的充耳不闻,拒绝让你实现社会的价值。
“你以为自己很懂食物?
你何不自己做出来,让世人看看。
”这是拓宽视野,第一次有人让她尝试和去做。
就算在开车的时候,也看到她找到了自信。
“这里都交给你,让我看看你会做什么。
”她找到了能够掌控全场的力量和自己价值能够发挥的地方,一点点感到自信。
看到自己的酬劳动所得,她有点羞涩地笑了。
她也有了勇气,第一次主动唇吻陌生人。
心理学上说,男方极其享受这刚开始的自由,过了这个时期,就会马上想你念你找你。
那个说觉得你一成不变的男人开始回来找你。
“我都找了你五天了。
”“我一天没吃东西。
”“你喝酒了?
香槟就不是酒了吗?
”“这几个小流氓是你的朋友?
”“我大老远来看你”“跟我走吧。
”说着就开始拉她。
“我离不开你。
我很爱你。
”“我要走了,我要去看摇滚演出。
”相信那个牵着裙子准备去看演出的小女孩儿,她的内心洋溢着充满有朋友、有目标、有热爱的幸福吧。
我们会找到那片空间,平静而完整。
最近看了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女王旅途》,英文名字是Queen,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乖乖女兰妮在结婚前一天被悔婚,伤心难过之余,她独自踏上蜜月之旅,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经历过很多事情,最后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这部电影2013年在釜山电影节上映,反响不错,在国际知名网站IMDB上的频评分更是高达8.9!
港台地区翻译为《小失恋·大漫游》,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导演Vikas Bahl曾经说过,“还记得在釜山电影节,有媒体告诉我兰妮可以是韩国女生的故事,我猛然发现《小失恋·大漫游》的故事是全球性的!
”
确实如此,在这个故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中国女孩的影子。
整个故事叙事流畅,既有精彩有趣的旅途故事,又不乏幽默诙谐的小细节,故事整体让人感觉轻松愉快,同时又引人思考。
在看电影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回想自己的某些经历,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
女人的羽翼是如何被慢慢剪断的?
自私狭隘,控制欲强的未婚夫禁锢了兰妮,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让她不能勇敢做自己。
影片开头展示了一个盛大欢快的场面,大家载歌载舞,为兰妮的婚礼做准备。
准新娘兰妮在做指甲花仪式,爸爸在装饰甜点,妈妈在准备莎丽服,这样幸福欢乐的场景,让兰妮对未来充满憧憬。
紧接着,情节陡转之下,准新郎贾维伊约兰妮见面,表示不能跟她结婚,悔婚的原因很老套:他忙于出差、会议和商务,但是兰妮还是老样子,感觉她跟不上自己的脚步。
两个人是如何相识相恋,走到要结婚这步的呢?
电影通过兰妮多次回忆,运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他们的恋情发展。
通过这些闪回镜头,我们能够拼凑出两人的爱情故事。
双方的父母认识,兰妮家里是开甜品店的,贾维伊的父母带着他来甜品店,两人开始认识。
少女兰妮漂亮甜美,贾维伊对她一见钟情,后面各种穷追不舍,到学校去找她,在校门外的小吃摊前搭讪,骑着摩托车载着大捧的心形气球,公开示爱,讨她欢心……
成为情侣后,两人有过甜蜜的时光,不过,贾维伊经常打着爱的旗号,悄无声息地操控着兰妮。
比如:兰妮打扮得漂漂亮亮,跟着同伴一起跳舞,贾维伊跑过来甩脸色,让她不要跳那样的舞,这会让他和他家里人觉得丢脸,兰妮争辩道,“可是,很多年轻女孩子都跳舞呀。
”贾维伊理直气壮地说,“她们是我要娶的女孩吗?
”兰妮没说话,然后低下了头。
贾维伊让兰妮不要跳舞兰妮受过高等教育,学习成绩好,能力强,差大叔叔跟她爸爸说,让她去他的公司上班,给他管账。
兰妮的爸爸让她来问贾维伊的意见,结果贾维伊说,“你干嘛要上班,有什么用?
干嘛每天出门?
我会让你挨饿吗?
我有工作,拒绝。
”
兰妮学开车的时候,贾维伊一直在旁边叽叽歪歪,不停地打压她,而不是鼓励她。
最后还气冲冲地说她,“你这辈子只有坐公交车的命。
”……原本美丽聪明,灵动活泼的兰妮,在和渣男相处的过程中,变得小心翼翼,卑微到尘埃。
她是个乖乖女,正如她后来发泄时说的那样,“我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没做过弊,没撒过谎,我听贾维伊的话,不管谁的话我都听。
”结果呢,她慢慢丧失自我,在不知不觉中被束缚,最后还被渣男嫌弃。
很讽刺对吧?
你按照男人的想法改变自己,到最后,他觉得你无趣,配不上自己。
很多女人会对兰妮的遭遇感同身受,女人的羽翼是如何被剪断的?
身边的亲密爱人要付主要责任,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男人:他们自私狭隘,自以为是,他们不想你进步,阻止你接触更大的圈子,因为担心你变得更好后,就看不上自己。
他们瞅准时机地贬低你,打压你,让你觉得自己不如他。
当你有反抗意识的时候,他们就打着爱的旗号,声称这是为你好。
——其实,这些都是为他们自己好。
从更深层次来看,男权思想占据主导的社会环境,才是剪断女人翅膀的罪魁祸首。
在很多亚洲国家,女性的地位很低,尤其在印度,女人被各种条条框框限制,有许多禁忌。
她们不能在家里上厕所,夜晚内急的时候,妇女们要结伴去野外方便。
每个月的那几天,还不能呆在里屋,只能在房子外面临时找个住处。
在《女王旅途》中,兰妮说,在印度女人甚至不能打嗝,想想这些规定是多么可笑。
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简直令人发指。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被这些思想洗脑,女人被这些思想侵蚀而不自知,会觉得自己不如男人,需要依附男人,女人的羽翼就是这样被剪断的。
在这部电影中,兰妮的家境很不错,接受过高等教育,父母也很爱她,按说这应该是很富裕开明的家庭,然而,面对是否出去工作这个问题,兰妮的爸爸让她问男朋友的意见,想想就觉得可悲。
遭遇挫折是重生的机会,踏往欧洲的疗伤之旅也是蜕变之旅,找回独立勇敢又自信的自己,整个世界都会对你微笑。
被悔婚后,兰妮把自己关在家里几天,最后决定独自去蜜月旅行。
在这趟旅途中,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也经历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在旅游的间隙,她也在慢慢反思过往,逐步改变自己。
她最先认识的是酒店的服务员贾维伊,她是个混血儿,妈妈是法国西班牙混血,爸爸是印度人。
所以,她是三国混血。
贾维伊高挑美丽,热情奔放,活得自由洒脱。
会和看对眼的人上床,没有结婚却生了个孩子……对从小是乖乖女的兰妮来说,贾维伊简直是另外的极端,她和自己那么不同,可是她又活得那么开心。
兰妮和美女贾维伊的快乐时光贾维伊很善良,帮兰妮搞定了很多事情:兰妮没护照被警察盘问,她把她领回来,带她熟悉巴黎的环境,带她去shopping,购买漂亮的衣服。
带她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闲逛,领略巴黎的浪漫和美好。
兰妮要离开巴黎,去往阿姆斯特丹,贾维伊在阿姆斯特丹有个朋友叫卢塞特,她把卢塞特的地址告诉兰妮,托她带东西给卢塞特,还让她有困难的时候去找卢塞特。
贾维伊到火车站送兰妮,两人告别后,贾维伊又转身对她说,“拉妮,你失去了贾维伊,那又怎么样?
你又收获了一个贾维伊。
”真让人感动。
在阿姆斯特丹,兰妮住进了青年旅社,是男女混住的宿舍。
她认识了另外三位室友:奥立克桑德,来自俄国的帅小伙,喜欢画画,旅社房间的墙壁上都是他的创作,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画画。
蒂姆,来自法国的黑人青年,善良热情,当兰妮因为害怕不敢睡在房间,抱着被子睡在走廊的长椅上时,是他跑过来,让兰妮去房间睡。
孝,个子瘦小的日本青年,一场海啸,让他的生活翻天覆地,爸妈去世,工作也丢了。
几个人由陌生到熟悉,后来关系越来越好。
他们组队开车去逛街,在外面摆地摊,还参加了意大利餐馆老板发起的挑战,在帆船比赛当天,兰妮来餐馆做印度特色小吃,最后小吃大受欢迎,赚了不少钱,兰妮也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一群人被小蜥蜴吓到,让我笑喷)在这趟旅途中,兰妮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说过,“旅行就是后天混血的过程。
”我非常喜欢这个说法,对兰妮来说,这趟欧洲之旅就是混血的过程,在旅行之前,她是印度的乖乖女,而旅行之后,她兼收并蓄,吸收了很多新鲜血液。
旅行之前,她在家里不管谁的话都听,活得小心翼翼。
她说自己像她叔叔,她叔叔滴酒不沾,也不抽烟,结果患上了癌症。
兰妮感慨到,“谁能想到呢?
也许,他应该纵欲的。
”于是,她在巴黎的迪厅纵情跳舞,在出租车上放肆打嗝,在阿姆斯特丹,跟意大利餐馆的老板lip kiss。
这些事情以前都是禁止她做的,有些是未婚夫禁止的,有些是当地的风俗禁忌。
打破禁忌,痛快做自己的感觉真的很棒。
旅行之前,渣男嫌弃她跟不上自己的脚步,在阿姆斯特丹,兰妮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意大利餐馆老板邀请她,在帆船比赛的那天来餐馆做美食,兰妮做了印度的特色小吃,征服了欧洲人的胃,获得不菲的回报。
她家里是开甜品店的,自己喜欢做美食,大学主修的家政学,明明是有学历有能力的人,却被渣男打压得怀疑人生,还好,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旅行之前,她的生活圈子很窄,在旅途中,她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他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她的三观。
卢塞特家里有7个姐妹,爸爸去世,经济不景气,为了赚钱养家,她只能到红灯区谋生,这些钱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有人被迫出卖色相谋生,而她在印度可以去公司管账,未婚夫却不允许。
日本青年孝遭遇海啸,失去家人和工作,孤苦无依,跟他比起来,自己失个恋,被渣男悔婚,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兰妮变得独立自信,不再乖乖任人摆布的时候,未婚夫居然找过来,要跟她复合。
不过,已经重生的兰妮,很有风度地拒绝了,还跟他说,“谢谢你!
”留下渣男在原地凌乱。
真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打理好自己,你会发现,全世界都对你和颜悦色。
蜕变离不开有利的外部条件,家人的爱护,朋友的肯定,是兰妮能够重生的重要催化剂。
兰妮能够获得新生,不仅有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爱和关心,以及朋友的肯定和鼓励。
兰妮无疑是幸福的,家庭和睦有爱,衣食无忧。
上至奶奶,中到父母,下至弟弟,都给予她无尽的爱。
渣男悔婚的时候,她弟弟走到咖啡馆的窗户边,握着拳头对着渣男狠狠地瞪了一眼,以维护姐姐。
在渣男跟她约谈的时候,渣男的父母也给兰妮的父母打电话,说了这个事情。
所以,兰妮刚进门,父母就走上前去拥抱她,安慰她。
她宅在房间,不愿意出门,父母天天在外面担心。
她决定要独自去旅行,父母担心她的安危,犹豫了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最让我impressive的是她奶奶。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当她闭门不出的时候,奶奶劝导她,塞翁失马,蔫知非福?
出来拥抱生活吧!
奶奶还给她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说自己年轻时候谈恋爱,结果被甩,她也很伤心,随后就遇到了兰妮的爷爷,两人后面的生活很幸福。
在巴黎旅行的时候,兰妮窝在宾馆看电视,奶奶给她打电话说,“想看电视的话,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呢?
走出来,说不定有个英俊的皮埃尔正在等着你呢。
”正是如此,她才决定走出来。
旅行途中认识的几位朋友,也给兰妮很大的帮助。
贾维伊说她是勇敢的女孩,兰妮在犹豫开不开车的时候,警官对她说,你可以做到的。
当意大利餐馆的老板来下挑战书的时候,黑人朋友蒂姆,以及日本的孝,都鼓励她接受挑战,去勇敢尝试下。
奥利克桑德让她叩问内心,是谁阻止了你去做想做的事情?
当未婚夫前来闹事的时候,奥立克桑德维护她,关切地问,“Queen,Do you need help?
(兰妮,你需要帮助吗?
)”
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说的是当你对某个人有积极的期待时,他会受到激励,积极努力地去实现你的期待。
信任和期待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成就一个人。
这些旅途上的朋友,对兰妮充满善意,称赞她、鼓励她,激发出她的潜能,让她变得越来越好,自信独立,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兰妮有底气离开渣男,开启新生活。
当遭遇挫折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告诉你,要靠你自己走出来。
但仅凭自己是不够的,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需要各种关系的支撑。
罗振宇在《奇葩说》中,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当人们内心被困的时候,就像是电脑中毒,自己是走不出来的,电脑能自己杀毒吗?
不能啊,要装杀毒软件。
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就像是杀毒软件,能够帮我们更快地脱离困境。
兰妮是幸运的,虽然遇人不淑,但好歹有亲情,友情的滋养。
她的蜕变,离不开家人悉心的呵护,以及朋友们的肯定、鼓励和赞美。
结语《女王旅途》的导演Vikas Bahl说,兰妮的故事是全球性的,确实如此,我相信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女孩上演过,或者正在上演这样的故事,为爱低到尘埃,变得卑微,丧失自我。
从兰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到:不管你是在热恋中,还是在失恋中,都应该保有独立的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
独立自信的女孩才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甜橙派Gloria文字爱好者,每天读书&写作1小时践行者爱好阅读、写作、观影对新事物永保好奇心,有顽强不灭的少女心努力让每天过得有新意,升级日常生活版本微博&微信公众号:Gloria的焕新笔记
扫码关注,邂逅更好的你
印度宝莱坞的影响巨大,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在全球电影界谱写了精美的篇章,开辟了自己独有的电影表现形式, 几乎每部电影中都充满了妙曼的音乐和歌舞,电影产业的兴盛也促进了大量原创音乐的诞生和舞蹈艺术的快速发展,每部电影,每位演员都能自信地唱上几首或跳上几曲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本土的文化给传播给世界的同时将印度人的乐观积极,善良好客,健康美丽完美呈现。
他们通过影视正在向全球输出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作为印度的友邦,同样的文明古国,除了代工的商品之外,我们又在输出什么?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励志类影片。
在印度,传统意识很强,重男轻女的观念远远要强于中国,在印度,咒骂男人的话是“祝你你生个女儿”,乖乖。
一家有3-4个女儿的不大少数,一定要生个儿子。
同时他们的计划生育执行也远没有中国这么厉害,甚至有印度朋友问,在中国怀孕6个月会被强制堕胎吗?
这几天看新闻,印度女孩接二连三的强奸被曝光,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加上政府的不得力,女性的地位可见一斑啊。
还有印度嫁女时,得准备一大笔彩礼给男方,送的越多,女方将来在夫家的地位就越高,甚至男方还以女方家的彩礼少取消婚约的或者受到男方凌辱的事件。
嫁过门之后,基本就变成一个奴隶了,什么重活累活都要干,可随时面临被休的可能,其实挺可怜的。
YY一下,要是生在印度就好了,就不用为恐龙女友天天要房要车买这买那的发愁了,在这呼一下,有没有要组团去印度相亲的?
哈哈影片以女方被男方取消婚约为线索,女方在旅游的途中,从自卑中不断获得成长的故事,收获友谊,获得尊重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在影子下生活,自己一样的精彩。
影片一方面除了表现了对印度当下婚姻制度中女方弱势的无奈,高学历(工商管理学毕业也沦落到阿姆斯特丹当妓女)也一样的窘迫,更是给当下的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绝好范例。
失恋不是什么大事,它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挫折不算什么,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低谷,人生本来就是起伏的曲线,低谷过后就是又一个峰值。
也许一场轻松的旅行,就能让你重拾自己,凤凰涅盘。
最重要的是,爱生活,更爱自己。
非常闷
还不错,温暖又搞笑,值得一看。
嗯。。。太多歌舞了,剧情也不怎么样。只能说总体效果还不至于很差吧。
玛丽苏痕迹太重,成长不明显。(PS.女主没遇到对象前那么自信,遇到后改变也太大了吧!被pua了吧)
温情,轻喜剧,色调温暖,诸色人等,是走国际化路线的试水片,但过于小清新了,和印度女人的丰乳肥臀有点不搭
有些情节安排的太刻意了。
关注女性独立自我成长问题。女主名字为女王,实际一开始却是没有自我缺乏独立精神还被未婚夫悔婚的印度传统女性。影片通过女主在被退婚后的单独国外旅行,遇见了很多人很多事,慢慢变得有自信有自我。之所以只能三星是,影片情节比较平淡,没什么起伏,最关键是,我看的虽然被删减了结局,但根据影片中之前女主对前未婚夫暧昧犹豫的态度和弹幕说的,她最后还是回到印度和前未婚夫结婚了。令人生气的结局。哪怕女性成长有自我了,还是只能回去和直男癌晚期还抛弃她的男人在一起,哪里女王了?
So what if you lost a Vijay, at least you gained a Vijayalakshmi!
太直给+脸谱化了
不太好看
Life needs cheesiness
1.政治正确下的女性自嗨片,无非是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那套,很是无聊,其实本没有这么反感,中规中矩,但是她在外网65000人评分8.1,着实是浪费了我的期待!2.目前整个世界因为政治选举的影响,电影很大程度上都变味了,基本都是反种族歧视,追求女权主义,同时市面上还充斥着大量的同性恋片(异性恋来演),想好好的看个电影,找个我们“普通人”喜欢的好片子,找个因为电影本身优秀而不是政治正确的高分片子,已经很难了!
蜥蜴那段笑翻了
印度电影都要弄那么长么?中间还加个幕间休息。
20211205还不错
女主好美,男主饼干一样渣。
藏起自己光芒的女孩。自己想做就去吧。为什么不呢?好想去旅行。里面朋友们的开朗,自由,真的很向往,羡慕
打开的头几分钟,我感觉我看过,直到日本小哥出现,我确定我看过!表白法国小姐姐和俄罗斯小哥哥,很自然想到《印式英语》,开始以为女主最终会回去结婚,很庆幸并没有。这片要是能拍一个系列十几集也不错。
节奏上太平了 动不动音乐一响 蒙太奇一动 女主自动就成长了 回忆和现实的不断交叉还有一点点的意思 但是渣男塑造地说服力不够 虽然人是多面性的 但是也不能走极端是吧 最遗憾一点 明明和俄罗斯小哥擦的火花比意大利餐厅老板的大 为什么不搞一下 为什么!
sb电影,看了一半,标记一下只为了下次别再犯同样的错误,抵制宝莱坞娘炮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