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没有假期

In Bruges,在布鲁日,布鲁日的圣诞节

主演:科林·法瑞尔,布莱丹·格里森,克蕾曼丝·波西,拉尔夫·费因斯,吕迪·布洛姆,伊丽莎白·贝林顿,奥利弗·邦泽,马克·多诺万,安·艾斯利,让-马克·法沃兰,艾力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年份:2008

《杀手没有假期》剧照

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3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4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5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6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7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8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19杀手没有假期 剧照 NO.20

《杀手没有假期》剧情介绍

杀手没有假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对儿杀手,肯与雷(Colin Farrell 饰),在圣诞期间来到比利时古城布鲁日,他们将在这里接到联系人哈里(Ralph Fiennes 饰)指令的新任务。雷在不久前的一次暗杀中误杀了一名男童,怀着深深愧疚的雷情绪不稳,古城中的等待对他来说是一场难耐的煎熬。肯作为带领雷入行的前辈,试图帮助雷摆脱困境,但他的努力毫无收效。百无聊赖的雷在街上结识了女演员克洛伊,这个神秘女孩引发了雷一系列的冒险经历,与此同时,肯再一次被哈里催促,原来此次任务的真相是暴怒的哈里要雷为他的误杀行为付出代价,肯面对被自己一手引入杀手行当的年轻人,难以做出抉择,两名杀手,在夜色中的古城各怀心事…… 本片获2009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剧本奖等多项褒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似而非毁灭者小狗当家黄河古镇弹道镇巴女子死亡台球黑子的篮球·终极一战你好上帝时光流逝,饭菜依旧美味漆黑之海米莉摆烂郊游极黑的布伦希尔特喂帅哥!!致球宝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假期富贵门生死速度贵嫡大宋北斗司不要公开你的秘密三个绑匪七条心同学,你什么时候从我家搬走?魔鬼徘徊之所民警老林的幸福生活超能黄瓜死亡仓库2亲爱的试用期女友千夜、一夜

《杀手没有假期》长篇影评

 1 ) "In Bruges的5块印象碎片"

1---"In Bruges"鄙视Bruges的唧唧歪歪Ray感叹Bruges是个"Shithole'的开始...此鄙视态度Ray始终由头至尾地延续着. 甚至到了谢幕,Ray的最后一句遗言:"I really,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也好似在郁闷地抱怨"我真的真的实在不想死在这Fucking Bruges Shithole" 我才想他真心的对Bruges咬牙切齿.再有导演兼编剧Martin McDonagh也刻意把片名起作"In Bruges". 许多观众觉得那样起是为了表达出置身于Bruges的宗教氛围,以照应其救赎的主旋律.但我偏偏觉得如此取名有一部分原因是出于Ray的对于Bruges的Shithole情结....(看过影片,我个人感觉Bruges真是美伦美幻,或许只是纯粹由于我长这么大也没有几次能直接或间接地目睹过歌特建筑群的优雅古朴.至于Ray,正如他解释.从小便在爱尔兰的-都柏林(Dublin)住惯了,索性不感冒)而导演为何要在本应当意味深长的结尾,竟以Ray的垂死调侃Bruges做为收场??:(表达了对小男孩母亲的歉悔之意...Ray接着说:)prison, death,it didn't matter - Because at least in prison and at least in death,you know, - I wouldn't be in fucking Bruges. - But then, like a flash,it came to me, and I realized, - ''Fuck, man, maybe that's what Hell is.'' - ''The entire rest of eternity spent in fucking Bruges!'' - And I really, 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 - I really, really hoped I wouldn't die."入狱, 死掉, 这都没什么. 因为就算要进监狱或者就算要去死, 你知道..我都不要选在这他妈B的布鲁日. 但接着, 突然间闪过一个直觉, 我意识到, "我操,这恐怕是最惨的情况了","安详地长眠在这他妈B的布鲁日" 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不要死,我真的真的希望我不要死...."觉得这样翻译才算贴切(请原谅我为了追求原味而使用了"他妈B的"),其他的翻译,通病都在于把hell与a flash解释为"地狱"和"一道光芒". 而like a flash一定是"闪过,掠过"的意思.如果是"象道光芒"则一定得要写成like a flash of lighting.而maybe that's what Hell is基本上与正式意义上的地狱无关,与who the hell are you?同理,只为了表明情绪态度...谢幕的调侃,我只能把这些归结为英国式的黑色幽默,天晓得Bruges究竟与哪些英国人有什么过节,当然这种八成只有英国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幽默,非英人士真的不应该过份扯淡. 只求点到为止.2- "In Bruges"的反美情结"In Bruges"刚接触我还习惯性的妄想其是好莱坞制造,但看着看着便自然不觉得了.因为身为一号男主角的Ray是个彻头彻尾的反美主义者.他尤其和美利坚过不去可以表现在:先是鄙视了三只来自美国的麦当劳大象,又在餐厅当众打了一个指责他女朋友吸烟的男士和一位向他挥舞致命酒瓶的女士.Ray戏称他们为"Yankee"(美国佬),却在后来发现他们其实是加拿大佬Orz.下一件壮举是借着海洛英的亢奋劲儿用假正经的空手道放倒了一个有严重种族主义倾向的美国侏儒.还要补充的是Ray还为身受美国人所害的越南人和英国披头士乐队主唱列侬抱不平.3--Ray,Ken & HarryRay其角色在影片中最逗最吸引人,一脸蛋忧郁无辜的小样,消极悲观,既犯贱又憨厚的态度,还拌有悲喜无常的歇斯底里,而其处境又让人深感怜悯,有点英国式幽默的韵味.Ken则是三人中比较正常的性情中人.喜欢把晚辈视为亲弟弟般照顾,把上司视为长辈般尊敬.至于他在星空下的钟楼里向着Harry郑重的重复了两次"I love u",大家千万不要误解成老男人搞断背.人家老外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兄弟之情,姐妹之情等等等等的感情通用表达式即为"I love u".对某人的深厚感情,用"I love u"表达,既纯真而直接.(当然一般情况下没必要太深情,不然真的会认为是搞断背的 )Harry我们都知道他不是恶棍,他只是个连孕妇都会迁就的原则崇拜型杀手,也是手下敬爱的模范好老大.虽然有偏爱用"Fucking"当形容词的癖好,有些臭脾气.不过他真的不什么恶棍.可是他出于原则性问题,义无返顾地追杀一号男主角,因而触动了商业片法则,受以反派角色之待遇.当Harry的光荣饮弹谢罪,他却偏偏没意识到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有点儿复杂的误会,可怜的Harry此时光荣指数大打折扣,倒霉地在结尾高潮处挂掉了...4-理论上, Ray最后死了.理论上,Ray最终还是死了,只是我们没能亲眼证实.就如同Ken,是种因果循环.Ken曾毙掉了一个向他挥舞致命酒瓶的好人,其人则是为了保护兄弟而牺牲.Ken也同样为了保护情深意重的Ray而牺牲.所以Ray必然会遭遇子弹穿胸,就象他如此对待那位神父一样.一样得死掉...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的事儿...5-给他四颗我喜欢黑色幽默,因此喜爱"In Bruges".黑色喜剧习惯以黑暗的故事为基调.营造出一种拌有忧伤的黑暗幽默.但毕竟再好也是跳不出商业片这道槛,所以四颗星理所应得.

 2 ) 囧脸没有假期

其实最开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后来我却越来越觉得这怎么可能是一部喜剧片?

不过每看3分钟我都还是会很确定说这就是一部喜剧片,但是事实上它压根就不是一部喜剧片。

布鲁日是个好地方,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很棒的中古城镇,一般来说看到这种环境都会联想到古装魔幻爱情之类的东西,杀手和布鲁日的感觉好像联系不到一起。

所以,其实来到这里的这几个家伙根本就不是杀手。

心怀愧疚的脆弱的喜欢自由自在的囧脸Ray一向倒霉,生气的时候照样大打出手;一本正经重情重义的Ken其实应该去找个博物馆职位,心地善良临死还不忘让广场上的行人当心;Harry言出必行虽然满口爆粪却对自己的原则恪守到傻逼的境界,追杀的时候还掏出地图让大家汗一把。

但是孤独的远去,真枪实弹的追逐和血肉模糊的死亡却俨然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个几个家伙其实都不应该是杀手,但是他们是一群爷们儿,他们的世界是爷们儿的世界,只不过更加悲伤、温柔和脆弱一些,混合了枪火与泪水。

第二个逗号后面的东西是McDonagh自己说的。

囧脸、硬币、达姆弹。

可是这帮家伙酷毙了。

---当然最酷的是达姆弹,虽然有点穿帮。

---这样爷们儿的悲情可能让你些许苦闷,那么你还是放下来把它当作喜剧来看吧,至少这个走路遍地踩巧合的剧本还是很喜剧的,你可能会说:我靠!

他就那么刚好死在那儿了!

英式幽默的笑点在于你得是个有文化的人,否则你自己才是笑点。

英式的恶搞和美式的行为恶搞本质上不同,基本英国电影的开涮文化是文化开涮,譬如加拿大人美国人比利时人的桥段,譬如黑人和白人要开开战了或许是黑矮人和白矮人要开战了的桥段,不过像“中国护送员”那句台词实在是不知道该让人自豪还是让人石化……本来我想把标题写成《囧脸和他的朋友们》,因为我们就可以看到的每一个有镜头的角色都是有性格的,不会像某些电影里用一个5秒的特写在一个龙套身上直到龙套说完“Ohshit!

”之后被怪兽喀嚓干掉,那种只有一个镜头戏份却拥有长达5秒特写的龙套实在让人智商疲软,相比之下一个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妓女都有亮点台词。

你看,我甚至还能记得起那个妓女是来自阿姆斯特丹!

 3 ) 跟着杀手游布鲁日

虽然我对电影评分不高,故事在我看来是典型的欧洲装大尾巴狼类型,且又是俩愚蠢爱尔兰人制造笑料,不爱不爱。

但是,作为城市探索指南,本片非常优秀。

需要去探索布鲁日的可以先观影。

1. 布鲁日钟楼(Belfry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科林·法瑞尔饰)和肯(布莱丹·格里森饰)在钟楼顶部的场景。

背景:布鲁日钟楼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地标之一,高83米,拥有366级台阶。

登上钟楼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

2. 布鲁日市场广场(Market Square)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广场上散步,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市场广场是布鲁日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色彩缤纷的中世纪建筑和露天咖啡馆。

3. 圣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电影场景:雷和肯参观教堂,讨论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子。

背景:圣母教堂是布鲁日最高的建筑之一,拥有世界著名的米开朗基罗雕塑。

4. 爱之湖公园(Minnewater Park)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公园里散步,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爱之湖公园是布鲁日最浪漫的地方之一,以其宁静的湖泊和美丽的花园而闻名。

5. 布鲁日运河(Bruges Canal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运河边拍摄,展示了布鲁日的水道美景。

背景:布鲁日被称为“北方威尼斯”,其运河系统是城市的主要特色之一。

6. 格鲁特胡斯博物馆(Gruuthuse Museum)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博物馆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格鲁特胡斯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展示了布鲁日的艺术和历史。

7. 圣血教堂(Basilica of the Holy Blood)电影场景:雷和肯在教堂外讨论他们的生活。

背景:圣血教堂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以其保存的圣血 relic 而闻名。

8. 布鲁日市政厅(City Hall of Bruges)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市政厅外讨论他们的任务。

背景:布鲁日市政厅是比利时最古老的市政厅之一,建于14世纪。

9. 布鲁日啤酒厂(De Halve Maan Brewery)电影场景:雷和肯在啤酒厂参观,品尝当地啤酒。

背景:De Halve Maan 是布鲁日最著名的啤酒厂之一,提供啤酒 tours 和品尝。

10. 布鲁日街道(Bruges Streets)电影场景:电影中有多个场景在布鲁日的狭窄街道上拍摄,展示了城市的中世纪魅力。

背景:布鲁日的街道充满了历史,是探索城市的理想方式。

 4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DELETED SCENES

也许不看DELETED SCENES的观众不会看到 为什么KEN效忠于HARRY,虽然电影里也提到是因为他的妻子在那个删掉的SCENE里面,年轻的HARRY来到KEN的妻子的尸体旁,问是谁干的,旁边的一个貌似HOOKER的女的惨笑着所,是“POTTER”.。。。。。

于是HARRY冲到警察局去 把POTTER的头砍下来了我突发奇想的猜测 那么多演过HARRY POTTER的人一起又拍电影 是不是在闲暇时经常聊起当时拍哈利波特的旧事。

 5 ) 那可能不只是个侏儒,更是我羞于面对的自己

请不要让我成为英雄,——不要让我产生想作英雄的欲望,保护这个无力的我吧!

我是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的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侏儒。

——《侏儒的祈祷》 芥川龙之介马丁.麦克唐纳只导演过三部长片,《杀手没有假期》,《七个神经病》和《三块广告牌》。

有意思的是,其中两部都有一个侏儒出现。

侏儒们并非匆匆而过的奇观,而是都起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自身的性格也很丰满,可看出导演花了不少功夫特意让他们在片中发挥作用。

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的侏儒是个很愤世嫉俗的人。

因为身材矮小不巧被杀手大佬亨利一枪爆头,而亨利也因为将其误认为是小孩,饮弹自尽。

而在《三块广告牌》中,侏儒则是女主角的追求者,并在女主角放火烧毁警察局之后帮她逃过惩罚。

两个侏儒的共性在于他们在剧中虽然只是主要事件的旁观者,却恰好出现在了决定性关头,深深地影响了主角们的命运走向。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侏儒呢?

如果说在《杀手没有假期》中用侏儒是单纯为剧作服务,要设置最后将侏儒误认为小孩的圈套所以非此不可的话,在《三块广告牌》中再次让侏儒出现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所以马丁.麦克唐纳在今年的采访中略为提及了一下。

他说“我要么就写个有血有肉的侏儒,要么就完全不写”来表达自己对侏儒确有偏爱。

全文在此,然而笔者因为无法翻墙翻墙注册不了the telegragh,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下。

http://www.telegraph.co.uk/films/0/martin-mcdonagh-golden-globe-winning-three-billboards-outside/鉴于麦克唐纳没有详细说明他对于侏儒角色的偏爱究竟是为何,笔者就在此先做猜测,仅是为抚慰好奇心的举动罢了,不见得严谨。

释放心中的野兽——侏儒即本我侏儒这一形象自诞生以来,就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孩童式的天真和恶意。

他们最早出现在文学中,是因为在早期社会人们不能理解为何会有身材如此矮小的人,于是将他们写进了神话中。

如在日耳曼神话中,侏儒被认为只有两岁孩子一样高,但是白胡子老人。

他们有制造,冶金等能力,还能隐身,他们助人为乐,却又喜欢恶作剧。

(参考自《侏儒千年史话》)。

而在古代社会,侏儒又成为了被养在宫中给贵族娱乐的人,地位和职能同小丑,弄臣很像。

既然侏儒曾同弄臣有过相似的命运,那么可否以此作为依据,猜想马丁.麦克唐纳笔下的侏儒也许是弄臣的一种现代变体,有着相似的作用?

先来看看莎士比亚笔下的弄臣:王公贵族的小丑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拥有一项特权:可以以搞笑的方式谏言君王,而免受惩罚,这种风气尤其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国时期盛行,她自己身边就有好几个著名弄臣。

莎剧中的弄臣都语言幽默而睿智,是“有话语权的傻子”。

他们的世界观往往跟其他人格格不入,成为一种敢于颠覆社会既有规则的人。

《李尔王》中的fool马丁.麦克唐纳在西方首先被认为是一个出色的戏剧家,执导过多部出众的戏剧,受英国传统戏剧影响颇深。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早期创作时曾写过一个短篇,是关于“一个身材极为矮小的作家被关起来,并被迫成为莎士比亚的免费代笔”。

作家笔下的作家和叙述者形象常常是他们自己的化身,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马丁.麦克唐纳两次用上侏儒,是为了履行他在早年就立下的志愿——像莎士比亚一样,借着手下侏儒(弄臣)之口,嬉笑怒骂间,戳破种种人间真相,言他人之不敢言?

马丁.麦克唐纳的戏剧确实收获了不少“恶名”,他早期关于爱尔兰的几部戏剧多以爱尔兰西部为背景,充满冷漠,乖张的人物形象,并以暴力流血,黑暗而又不失幽默的故事作为主线。

曾被认为“丑化爱尔兰人”,“滥用刻板印象”,“新殖民主义”等,大受指责。

然而在《杀手没有假期》中,亦有太多以刻板印象做笑料的桥段,也挺offensive的。

“胖得跟大象似的美国人”;“英国人鄙视美国人”,还有“阿姆斯特丹盛产妓女”……充分反映出导演是个不怕招骂的人。

这些招骂的刻板印象,大多出自于杀手雷之口。

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脾气暴躁,到处打架,对一切上档次的东西都不感冒:历史,宗教,古文明,喜欢大杯啤酒,保龄球馆和漂亮女孩等感官刺激。

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天真却又粗鲁。

这让雷这个人物鹤立鸡群,迅速地成为了电影的中心人物,哪怕知道他是个杀手,我们还是无法抵挡他这种率性而为的魅力。

但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雷居然也有跨不过去的坎——他误杀了一个小男孩,良心的谴责让他想自杀,而亦父亦友的同伴肯也接到命令要在布鲁日除掉他。

就是在这时,侏儒出现了。

雷第一次看到侏儒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一定要挤进去看他拍戏,也正因此遇到了在片场的漂亮女主角。

本来他的笨嘴拙舌已经让女孩打算走人了,可是一番关于侏儒的谈话却救了场:“很多侏儒都有自杀倾向。

比如《梦幻岛》中的赫夫维勒查泽,《时光大盗》中的某个矮人。

他们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身高伤心,人们会嘲笑他们,还会叫他们的外号。

希望你们的侏儒不会自杀,不然你们的电影就完蛋了。

”她终于笑了。

在男主角成功约会到了女主角之后,马上下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对独自坐着抽烟的侏儒竖起了大拇指,侏儒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在暗示着什么?

雷,女孩和侏儒事实上是同一类人。

他们都能理解侏儒,还跟他成为好朋友。

我们也很快发现女孩和他一样处于社会边缘,她是个贩毒者,并以跟前男友串通玩“仙人跳”为生。

所以本质上他们都是不循规蹈矩也不被世俗所容,因此感到孤独的人。

他们都没有真正的身份,杀手,贩毒者,侏儒,这些都不是正经的身份,而身份的确实对于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来说就会带来心灵上的折磨。

这一点上,他们跟《铁皮鼓》中选择不再长大的奥斯卡很像,逃避成人世界,我行我素。

豆瓣网友畸小山在短评中提到“导演兼编剧的McDonagh玩弄于一连串漫不经心的巧合间,炮制了最后一场徒劳悲情的虚无救赎。

一个死的徒劳,什么都没能阻止;一个死的讽刺,虚无的原则经不起上帝开玩笑;一个死的遗憾,嗑药涌起的自杀倾向没能挽回他人生最后的三步错棋:杀小孩、打食客、瞎劫匪,都是暴力惹得祸。

”很有意思,找出了三个人之间的共性,从而归结出了电影中的虚无感。

不过在笔者看来,倒是可以将侏儒,肯和哈利视为雷的三重人格,将这场虚无的布鲁日之旅视为杀手雷的一次精神救赎之旅。

再重新审视一下雷在布鲁日的处境。

如果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简单地定义本我,自我和超我,就会发现跟片中几个主角很像。

本我是人最为原始本能的欲望,是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表现为生气,性欲等。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作用是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跟要管着雷,但是又总是对他网开一面的肯很像。

而超我则永远站在本我的对立面,是道德化,社会化的自我,来自于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追求完美的境界。

是不是就像守着自己的原则不松口,无法阻挡的哈利?

雷本来是个大部分受本我支配的人,他爱狂饮酒,酒后闹事,嗑药,性欲勃发。

但是跟着肯来到布鲁日这样一个“童话般的中世纪欧洲小镇”之后,他的欲望不断被肯压抑:不能喝多,不能出门,要去观光学知识…这是因为他由于误杀男孩的事件开始对自己的本我进行反思,于是服从于自我,试图弱化本我。

此时侏儒的出现即是他羞于面对却又无法放弃的本我。

侏儒脾气不好,拍着戏对导演竖中指;大部分时间,他沉迷于毒品和女色之中放浪形骸,嗑药嗑得妈妈都不认得,还一下子招两个妓女。

更过分的是,他是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恨不得全世界的白人和黑人开战。

记不记得片中有一个场景,即雷带着肯和侏儒疯狂嗑药,大家都醉了。

但是在侏儒说出了自己对黑白世界大战的设想后,肯翻脸勒并拂袖而去。

就在这时,雷站起来揍了侏儒,这是他和侏儒朋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目。

正因为侏儒是“不正常的人”,他背弃常理,不可能有正常生活,思维也自私又暴躁,也就是雷不加修饰的本我。

而肯是文明社会的一份子,他遵守规则,彬彬有礼到对着女士连脏话都讲不出来,也在社会上获得尊重。

所以雷选择让自我来压抑本我。

但因为他误杀小孩的罪行在良心上实在过不去,于是就有了哈利不由分说千里而来,即超我一定要彻底同本我对立。

最后,在布鲁日那个烟雾缭绕的夜晚,雷的本我,自我,超我统统死去,只剩下一副半死不活的躯体横躺在担架上,说出了最后一段对白:“坐牢,死亡,都无关紧要,因为至少无论坐牢还是死亡,都能让我远离布鲁日。

但突然之间,我意识到,fuck,也许这就是地狱,我的余生都将被困在布鲁日。

我真希望,我不会死啊”。

被困在一个地方,哪怕它是个大家都想去的童话小镇,也是地狱,因为不自由。

同样的,出生在一个礼貌,温文尔雅,清规戒律繁多的文化中,并被要求保持其出生的烙印,这本身也很难是自由的体现。

参考文章《爱尔兰情境下的马丁.麦克唐纳》《叙事的狂欢:莫言和格拉斯笔下的侏儒形象》《试论莎士比亚笔下的丑角形象》《从白雪公主看后现代结构趋势》P.S:一个想不通的问题:侏儒这一意象也“出现”在了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中。

在五个年轻人以为自己已经拿到钱并能安然脱身,还大赚了一笔,喝的醉醺醺地开车回家路上,他们说出了:“一个妓女站在街角,一个侏儒拿皮箱过来”。

这里的侏儒和妓女代表了什么呢?

倒是有本英国小说《烟花散尽:一个妓女和侏儒在威尼斯》中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宁浩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谈及了自己对黑色幽默的看法,认为与喜剧非常不同—— 对于喜剧,宁浩断然否认了许多观众对他“喜剧片导演”的定位,他认为这是一个误会。

“我从来不会写笑点。

《疯狂的外星人》也不是按喜剧方式处理的。

”“我还是对现实的荒诞有兴趣,并不是对喜剧有兴趣,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6 ) tips

1,柯林的表演有学习德尼罗的倾向,既不出彩,也无差错;2,港化,无间团队可以翻拍,or老杜的作坊也成;3,事关救赎、荣誉,色调和音乐都很出位,关注编导Martin McDonagh钢琴流水的忧郁ost中,Luke Kelly 的 On Raglan Road 冷不丁的安魂曲般的流出,恰到好处的点缀和烘托到大陆某个秀美的城镇翻拍吧,呵呵 PS:http://www.hooleys.com/Luke%20Kelly%20-%20On%20Raglan%20Road.mp3On Raglan Road on an Autumn Day,I saw her first and knewThat her dark hair would weave a snareThat I may one day rue.I saw the danger, yet I walkedAlong the enchanted wayAnd I said let grief be a falling leafAt the dawning of the day.On Grafton Street in November,We tripped lightly along the ledgeOf a deep ravine where can be seenThe worst of passions pledged.The Queen of Hearts still baking tartsAnd I not making hay,Well I loved too much; by such and suchIs happiness thrown away.I gave her the gifts of the mind.I gave her the secret signThat's known to all the artists who haveKnown true Gods of Sound and Time.With word and tint I did not stint.I gave her reams of poems to sayWith her own dark hair and her own name thereLike the clouds over fields of May.On a quiet street where old ghosts meet,I see her walking now away from me,So hurriedly. My reason must allow,For I have wooed, not as I shouldA creature made of clay.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 he'll loseHis wings at the dawn of the day.

 7 ) 盗亦有道

仅仅看影片简介,《In Bruges》显然不是我的那杯茶,但我还是选择与之共度两个小时。

电影讲得是两个杀手奉命展开的一场“假期”之旅,辗转间竟谱就一出黑色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之余也会静心想一想。

影片景设欧洲名镇——布鲁日,建筑古老沧桑中暗藏一种淡定从容,风景典雅清丽中自显一丝悠闲自在,音乐舒缓轻扬中时有一份忧伤低沉,人物性格鲜明,嬉笑怒骂举手投足间,演技无懈可击。

Ray,抵达布鲁日之初,就非常烦躁郁闷,竖着个浓黑八字眉,古迹美景视若无睹,牢骚满腹,四处挑衅。

他的伙伴Ken,则悠哉游哉,一副既来之则安之的游客心态,欣享着名画古迹,流连在美景酒肆。

及后,方知初出茅庐的Ray,因为失手错杀无辜孩童,不得不避祸布鲁日。

他不能摆脱记忆中的血色,美酒佳人,也难减灵魂的重荷。

而老练的职业杀手Ken,则在无情指令下犹豫踌躇,不但不忍把枪口指向并肩的同伴,还及时喝止了他自杀的冲动。

温情,在那一刻绽放,但这样的转折,却又出离了杀手本应具备的冷酷与理智。

不知是因为厌倦了打打杀杀的日子呢,还是因为封存在来不及打开的遗书里的某个缘由,或者就是生无可恋,Ken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毛头小伙,自己则公然挑衅坦然向死。

令不能行的Harry,大怒之下,披挂上阵,亲自追杀到布鲁日。

面对垂手就死的Ken,Harry也矛盾、也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他的原则——无论如何,他要为枉死的男童索命。

而当自己犯下同样的错,穿透Ray的子弹也殃及到其身后视线不能及的侏儒,残留着余烟的枪管毫不犹豫得转向自己,坚定得扣下扳机,以命偿命。

细节的精致,让我品咂出盗亦有道的味道。

但为此赔上四条人命?

与所谓原则相比,人命似乎反而变得轻贱起来......这部影片里的三个杀手,都脱离了刻板的职业形象,各有特色;情节流转,更是出人意料,的确如你所言,不落俗套。

而且自己鲜少看这一类型的片子,所以观影中充满了新鲜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精彩的电影原声。

影片一开始,音乐就一直在背景里铺垫过渡着,钢琴的轻快与大提琴的低沉交织,映衬着角色情绪的波动与矛盾;不急不徐的韵律,与欧洲一贯以之的缓慢节奏相呼应,似乎让人松弛了神经,而其实若有似无的不安躁动,一直在焖烧锅内积聚,等着沸腾的那一刻。

当Ken拖着流血的躯体,艰难得拾阶而上,《On Raglan Road》开始响起,低沉的男中音在耳边轻吟浅唱,远远的爱尔兰风笛飘来,酝酿了很久的情绪开始喷薄而出;等他在塔顶站定,俯身远眺,四周雾气朦胧;当硬币一个个坠落,路人好奇得驻足仰望;他整饰好衣装,凌空一跃,此刻的我,已全然沉浸在The Dubliners带来的充满爱尔兰风情的民谣中,哀而不伤,等待着一个似乎无可避免的结局。

On Raglan RoadOn Raglan Road on an autumn dayI saw her first and knewThat her dark hair would weave a snareThat I might one day rueI saw the danger and I passedAlong the enchanted wayAnd I said:"Let grief, be a fallen leafAt the dawning of the day"On Grafton Street in NovemberWe tripped lightly along the ledgeOf a deep ravine where can be seenThe worth of passion’s pledgeThe Queen of Hearts still making tartsAnd I not making hayOh I loved too much and by suchBy such is happiness thrown awayI gave her gifts of the mindI gave her the secret signsThat's known to the artists who have knownThe true gods of sound and stoneAnd word and tint did not stintI gave her poems to sayWith her own name there and her own dark hairLike clouds over fields of MayOn a quiet street where old ghosts meetI see her walking nowAway from me so hurriedlyMy reason must allowThat had I loved not as I shouldA creature made of clayWhen the angel woos the clayHe'd lose his wings at the dawn of day

 8 ) 欺骗观众的喜剧风海报,将悲剧放到了末尾

初看像是《旅途的结束,世界的开始》一般的异国片,在他乡风光背景的有惊无险浪漫故事;但看罢觉得这是一出莎士比亚式悲剧,虽然套着轻佻的外壳,但却是在严肃地讨论命运的因果报应,和关于角色们的连串抉择和情感挣扎。

故事进展到塔楼下来前,我还被全片渲染的浪漫圣诞氛围欺骗,觉得这是出圣诞档期的有惊无险动作喜剧,大概3.5星水准,浪漫温馨和解大团圆;但然后风云突变,好像是命运女神(导演)看不惯角色们(观众们)的快乐圣诞,要让他们人间清醒,所以派去娘炮独眼龙去报信搅局,终于是将已轻轻放下的命运屠刀再次提起,在可悲的镜像命运中结束。

全片充斥英国佬那粗鲁又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毒舌吐槽、还沉浸在日不落帝国中的对所有其他文化(美式的、欧陆的)的嘲笑,尽管如此,不能否认这部英片相当值得一看。

 9 ) 杀手没有假期In Bruges,我的个人理解

  In Bruges这部电影,一个中心词就是原则,具体到这个电影,用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来说,就是义,用西方人熟悉的词来说,就是knighthood,也就是骑士精神。

为了这些做人的原则,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一个义字,ken豁出自己的性命也要保护自己的朋友Ray,面对着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在塔楼上,他选择了忠。

放弃了抵抗。

当然,对于胖胖的Ken来说,义要比忠大,毕竟之前他已经放走了Ray一次,在塔楼的楼梯间,他听到Ray还活着,义又一次压倒了忠,他再次跟老板搏斗。

最后为了一个义字,他用生命去警告自己的朋友。

至于为什么义能够压倒忠。

这个也符合亲亲疏疏的儒家原则,他感觉自己离朋友近。

他对于老板,只是觉得自己欠他的,敬重他。

并没有卑躬屈膝的感觉    他的老板,为了维护“保护弱小”这个大义,要杀死自己的员工,最后也为了这个大义而自杀。

    Ray就像个大孩子,他临死前劝自己的老板不要自杀,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也符合义和忠的原则。

    总之,总结这部电影,那就是人们为了的原则,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体现了人性的光辉。

    另外,这个片子,就本质而言,其精神内核,都像吴宇森的《纵横四海》《英雄本色》还有昆汀 塔兰蒂诺的Reservoir Dogs

 10 ) 得不到的自由

两个杀手,血迹斑斑,背负着自身的罪孽在布鲁日度假旅行。

年轻的杀手雷忧心忡忡满脸抑郁,年长的杀手肯轻松惬意略带思绪。

抑郁也罢,轻松也好,既然已抽身来到古雅的小镇,何不享受一下血腥职业生涯中难得的自由?

可剧情陡转直下,虽想悠游自在,“自由”二字却注定和他们无缘,乃是他们为之沦陷的噩梦:肯接到老板哈里的命令,要他杀掉雷,而肯不愿意使命令成为现实,于是大费周章,甚至丢掉性命;雷则一直心神意乱,困扰在误杀孩童的梦魇中脱不开身。

影片在二人懒懒散散的神游闲逛中刻画出他们的不自由,一个被迫去做不情愿做的事情,一个因心事而悲苦愁情不得安宁。

在布鲁日的冬日阳光下,他们要经历何种的周游,才能摆脱自身的阴霾?

除去高矮胖瘦,英俊臃肿这些体貌特征,电影用简洁略带情绪化的对话告诉我们,雷和肯的处世心态也不一样。

于肯而言,他不相信什么,但相信活着就要做一个好人,要遵循善的规则做事,比如最基本的扶老携幼。

雷马上接着说,扶老携幼?

在这个世道上,说不定那个你搀扶的老太婆还要怪你把她的东西提坏了呢。

他没什么善的观念,也没有什么信仰,也许他只有一个八字眉,永远挂在愁苦的脸上。

曾有两种自由观念在西方先后出现,古希腊柏拉图一派讲的是,自由关键在于拥有善。

人把握住了善,行动就得到了自由。

肯杀人,但他认为所杀的都是坏人,除去一个无辜者,那是为救自己兄弟而被肯杀死的男人。

在片尾哈里追杀而来,面对欲杀雷的哈里,肯陷入了一个轮回,他现在就成了为保护兄弟雷不被杀而反被杀手残害的人。

他之所以要去阻止哈里,那是去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否能够从往日的罪恶中解脱出来,至少在拯救雷的过程中,他能得到自由。

但这种对自由的看法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人有可能不清楚什么是善?

更有甚者本身就不是为拥有善而行动的,那这些人的行为还能不能得到自由?

肯认为自己是持守“善”的,可难道把坏人通通杀掉就能算善?

所以肯口中所言的“善”,定义并不清晰,他唯一坚持的不过是他自己给善下的定义。

片尾另一个相似的轮回更好的阐释出:若有的人所行之事本不以善为主旨,那此类行为将会产生多么可笑又可怕的现实。

这发生在哈里和雷之间,哈里认为雷误杀小孩应该死,因为这是拟定好了的规则。

而哈里杀雷时,无意间杀死了在场的侏儒,并将侏儒误认为小孩,按照自己所言的规则,他饮弹而亡。

当然,哈里的自尽绝非成仁之举,而只是死守被抽掉“善”的观念后徒留下的僵硬条款。

这是对失去灵魂的律法规则的绝妙嘲讽,它既不能迎来善,又无法避免恶,只能让彼此深陷在你来我往的同态复仇和冤冤相报中。

从肯到哈里,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确没有认识善和拥有善的能力,他们的行动怎么能称得上是自由?

于是便有了善外在于人的观念,这就是基督教的自由观,由神学家奥古斯丁率先写出。

他说,我们自身是无法把握住真理和善的,除非代表它们的上帝向我们显现,自由只能在于真理自身的给予,也就是在信仰神的恩典中才能享有自由。

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布鲁日即是在基督教中。

伯尔曼的恢弘巨著《宗教与革命》中有一章名为“城市法”,在讲述11、12世纪出现的新城市时,特别提到了布鲁日。

他说,这些城市不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批城市,但与它们完全相同的城市却从来不曾有过。

虽然,诸多的历史学家为这样一批城市在当时的出现提出了历史、经济、军事方面的因素,但伯尔曼还是添加上了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两个因素:“宗教因素”和“法律因素”。

因为这些城市的建立都是宗教意义上的联合,是依靠相同的宗教价值和宗教仪式而结合起来的区域组织。

这时兴建的城市,无论精神还是特性都源于基督教教会。

布鲁日的建立来自于当时腓力伯爵所授予的特许状,在此基础上它建立起了自己的城市法律,甚至这些律法和规则都充满了改革现实和拯救俗世的宗教情怀。

借由伯尔曼的论述,我们来看看两个杀手在假期中游览的布鲁日。

两人对于游玩经过短暂争论后,雷跟着肯来到了杀手观光的第一站:“耶稣之血教堂”。

在幽暗的教堂中,烛光映射出雷的心事满怀和肯的敬畏虔诚。

第一站的用意或许在此:十字军的骑士带回耶稣死亡的血,而耶稣的死亡即所谓的“道成肉身”,在宗教意义上象征着耶稣用肉身代替世上的人承担了罪,而此后的世间众人就用信仰基督教来换取末日审判之时的救赎。

接下的画面是一幕幕鲜血淋淋的宗教油画。

油画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人为其所犯下的罪孽而所要承担的种种痛苦和报应。

雷和肯最后在一副油画面前停下,那正是“末日审判”。

这一路的游览表现出雷既在自身的经历中纠结折磨,又完全忽视了走出困境应有的道路。

他对肃穆的教堂满不在乎正是因为他的救赎观念异常淡薄。

当他看到油画的惨烈场景时能激起心中恐惧,可对其中的蕴义则又全然不知。

接下来雷回忆起误杀幼童的场景,编导将其编排的极具宗教意味。

杀人的地点安排在教堂,时间布置为告诫之时,被杀者是神父,误杀者是正在祈祷的小孩,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站在了基督教的极端对立面。

雷的不自由,正是因为不懂行善的他忽略了“信仰”。

这类自由观念正是强调自由别无他法,只能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神的恩典中得救。

对于信仰,雷似乎天生就是个绝缘体,对于罪过,他又有一步一惊心的敏感。

他能在教堂中毫不在意的嘲讽,却又在清晨薄雾中想起犯下的罪孽直掉眼泪;面对肯大谈教堂历史时漫不经心诙谐以对,而看到剥皮割肉的油画却又感到了受刑般的创痛。

虽然,在电影中的他喝酒泡妞打架斗殴饮酒吸毒,随性所至无所不做。

可一看见他那永远拧上发条的八字眉,任谁都知道,他拥有的是揪心苦闷而不是澄明自由。

在最后中枪的喃喃自语中,雷终于意识到这该死的布鲁日正是他末日审判后的炼狱。

当他在教堂中犯下后悔不已的恶行,却来到被宗教包裹一切的城镇里消磨时光,因为自身的罪恶,他在这里所有的际遇都转变成了铭心苦痛的受难与惩罚!

怪不得从始至终,他对布鲁日的态度是fuck到底。

在布鲁日,杀手当然没有假期,杀手只能去面壁。

在布鲁日,爱情也并非遗忘愧疚往事的途径,金发女郎的美丽与温情掩盖不了她是毒贩和抢劫犯的本质。

在布鲁日,想一劳永逸的解脱,自杀却无法成功,因为别人的枪永远比自己的快准狠。

在布鲁日,就算坐上逃亡的列车远离,结果仍旧要被阴差阳错的带回。

在布鲁日,雷连最后死亡的姿态与场景都是他所犯罪孽的重现。

这如宛如圣城又似鬼域的布鲁日,如此荒诞,如此扯淡,甚至连最后的落幕也是迷惑与茫然。

在弥留时刻的雷一边咒骂布鲁日,一边他低语他不想死。

这个瞬间,他说他灵光乍现,那是他正开始接近自由呢,还是更加远离了自由?

《杀手没有假期》短评

男主角很帅

7分钟前
  • 海蓝心蓝
  • 推荐

重看发现也是罪与罚的宗教讨论为内核。和三块牌相似,人物是表面看来粗俗的非虔诚信徒;同样有象征神之化身的大哥的“恩典时刻”;众角色都有罪也都会遭某种报应。布鲁日即炼狱(非地狱),良心在此净化。最终的救赎取决于是否真诚忏悔。那么Ray该死或活?电影落幕,交给观众充当上帝做最后审判者。

8分钟前
  • Helicopter
  • 推荐

前面小文艺,后面喜剧+惊悚+犯罪哇哈哈

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其实没那么好看,一系列无厘头的巧合导致三个杀手各自走向宿命的终点。ps:原声很好听。

10分钟前
  • 水之仓月
  • 还行

这就是所谓的黑色幽默???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出来。。。

11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colin的眉毛真是…………哈哈

14分钟前
  • Sally?imdb9?9
  • 力荐

片中杀手的原则就是不能杀小男孩,否则就必须赎罪,干,什么逻辑啊

17分钟前
  • water.shining
  • 较差

啊~看完刚刚不爽了一番突然发现导演居然是那个震撼的《枕头人》的作者!!真是让我……

18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还行

......

19分钟前
  • dent de lion
  • 还行

其实真的不知道这部电影好在哪里。但是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电影和生活如此接近。我想念我所走过的几小时的布鲁日,我甚至想念我所没能走过的夜晚的布鲁日,我想念布鲁日。

23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忏悔 救赎 原则

27分钟前
  • 垣原阵
  • 力荐

额。。。杀小男孩子就不行,其他人都可以啊。白痴死了。。。

32分钟前
  • Kiki
  • 较差

所谓的黑色幽默

35分钟前
  • 日光瀑布
  • 还行

刚开始5分钟我就已经开始讨厌克林发瑞尔了 垃圾片

39分钟前
  • Frank
  • 很差

据悉,韩式半永久纹眉店将邀请科林法瑞尔做形象代言,科林法瑞尔当即表示愿把一半眉毛捐给拉尔夫费因斯用作植发。

4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实在不行,就当个风光片看吧

47分钟前
  • 鸡毛台
  • 还行

一群衰人

50分钟前
  • 北落師門Hiruma
  • 推荐

这电影拍得好微妙啊~ 让人前一秒开心,后一秒难过,充满着黑色幽默

51分钟前
  • metaphor17
  • 力荐

人最后都没了,哎

54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just for a message~~~

55分钟前
  • 圆执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