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少遇见的美好英语片。
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音乐!
净美的沙滩、没有手机通话的干扰,没有现代生活的急促与浮躁,其中的古典音乐,都让人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美!
悲剧的结局,更是让人们在遗憾中享受着浓浓的幽思与回味!
父母们对子女婚事只有沟通与关怀,而没有中国式的强迫与包办,也更体现了西方人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每个人都有着好几层,层层剥开后,就能发现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着原因。
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Beach),导演多米尼克·库克,编剧伊恩·麦克尤恩,演员西尔莎·罗南,比利·豪尔。
影片描述了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作为新婚夫妻的弗洛伦斯和爱德华因为新婚初夜的尴尬,挫败,紧张,压抑导致结婚6小时便离婚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故事题材十分吸引我,和常见的表面恋爱不同,亲亲抱抱举高高中间难道就这么水到渠成么?
电影用犀利、细腻的镜头表现出了男女主内心的不安,仅仅是一顿饭的时间,就给我看得尴尬到不行。
开篇,切瑟尔海滩的美景,轻松悠扬的音乐,伴随着谈论着音乐的新婚夫妇一一展现。
爱德华西装革履,弗洛伦斯更是美的移不开眼,足以看出彼此对这一天的重视-他们的新婚初夜。
到来的晚餐急促地打断了这对小情侣的亲热,上完菜后,服务员还站在一旁等待着男主的小费,要知道,你俩人可是给男主倒了一瓶被水稀释过的红酒。
这顿晚餐吃得十分尴尬,有多尴尬?
尴尬到明明是消费者,却像是在父母注视下的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尴尬到女主的脚底板扣出三室两厅,男主词不达意,满脸通红。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对面来了个人,你往这走,他也往这走,你往那走,他也往那走,关键你俩还不认识!
朋友们,你们能体会到么?
化解尴尬的办法就是爱德华吻上了女主,但这接下来,更尴尬了好么!
吻着吻着,弗洛伦斯说站着过于奇怪;爱德华给弗洛伦斯脱掉鞋子,弗洛伦斯满脸惊慌地说我自己来就可以;爱德华为弗洛伦斯拉拉链时卡住,脸憋得通红,大吼道:我是有多白痴,我连最简单的一个拉链都搞不好。
两人神情上的不自然,肢体上的僵硬,直接向观众传递一种感受-窒息到极致!
压抑到极致!
紧绷到极致!
两个人都像小猫被提了后脖颈。
以至于弗洛伦斯缓过神来,一脸的惊恐与不可置信,两腿之间那滩来历不明的液体击中了她的脑部神经,瞬间弹起,衣服拉链也顾不上拉,逃也似的冲出了门。
在这段长达一个小时的叙述中,中间插叙了他俩之间的相识相恋、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不能忽视的时代背景。
13分32秒,弗洛伦斯正在和母亲妹妹谈论着,父亲进来,把手搭在了她的肩上,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弗洛伦斯一下子低下了头,又马上调整好自己,很难不想象她经历过什么。
她有耐心,学习好,性格好,有自己的学业,梦想,家境不错,即使面对男主的母亲依然表现得落落大方。
他身形高大,打架易怒,是个愣头青,傻小子,但面对女主只想着如何逗她开心,母亲精神不正常,多多少少也带给她心理影响。
两人不是完全的门当户对。
二人所处的时代也是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的时代,弗洛伦斯偷偷躲在房间看性教育书籍,随着母亲推门而入被打断,同时留下了在客人面前好好表现的要求。
电影进入1小时14分,画面切换到切瑟尔海滩,也从这自此分离。
男主的话让弗洛伦斯痛苦。
相比于之前的压抑尴尬,这反倒是他们第一次敞开心扉。
男主: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么?
性冷淡的人你就是这样,彻头彻尾的性冷淡。
真的是这样么?
她不是性冷淡,他也不是性无能。
如果两人能够在爆发后好好谈谈,如果两人能够让一切发生的慢点,如果他能在她乞求后转过身来,如果各自的家庭能坐下来聊聊,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这段仅仅停留了6个小时的婚姻,暴露了两个人根本不熟!
看似两个人好得要命,其实心里的关系始终没有走近一步,那些隐藏在心底的难言与不堪和真实的彼此对方根本不知道。
除了交流,性教育真的很重要啊喂!
整体风格比较沉重又有些诙谐?
也不知道这个词合不合适。
有些独特。
和小李子的一部片子很像。
有些配乐用的摇滚和电影整体风格有些不和谐,但应该是导演的用意。
看完之后看了下介绍发现原来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有很多细节都没有注意到。
男女主在一起确实是不合适,女主并非真的爱男主,男主真的爱女主吗?
他们之间的爱就因为女主说自己性冷淡而全部付诸东流吗?
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甚至都不努力一下?
对女主来说,男主从来不是独一无二,对象是谁都可以,她只是想证明自己。
女主的女儿克洛伊去给妈妈买Chuck Berry的唱片当作生日礼物,刚好来到了男主的唱片店。
Merry and bouncy,一下子所有回忆都涌上心头。
孤老的男主也最后来到了演奏厅,在演奏结束说了句bravo。
真的没怎么看懂啊。
看到所有影评都一塌糊涂,这种理解力怎么看电影男女主情感结束的原因是女主的性冷淡吗?
如果还这样想,关闭页面再去观影三遍
保罗·乌切洛《林中狩猎》想要了解女主,要先懂得她治愈爱德华母亲的那幅画保罗乌切洛的《林中狩猎》乌切洛致力于透视画法的研究,如他所言,“不要描绘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必须描绘自己内心看到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才能了解一些电影女主的成长与情感需求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出身优渥的女主与乡村男主一见钟情,一个是古典四重奏,一个是rock n roll的查克贝利迷,新婚初夜,男主惊讶于女主的性冷淡和婚后生活建议,毅然终止这段婚姻,回到乡村做了音像店主。
而女主则再婚,生子,暮年践行与男主当年承诺,在威哥摩尔音乐厅举办告别演奏会。
阔别45年后,音乐厅里,他们也自然的转变为台下观众与台上的艺术家,。
弗洛伦斯的成长同时裹挟着父权阴影与个人强烈的独立欲望第一段:影片开始是新婚的男女主,套房内气氛尴尬,男主局促,女主紧张
女主第一次说认识了新男孩,要请到家里喝茶时,父亲进屋后的动作十分暧昧穿插了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
开篇就是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对话中,女主告诉男主,自己13岁时自己买了火车票,从此觉得自己世界完全打开时的笃定和她的名字一样,弗洛伦斯这个女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与意识流意味女主的成长,正是这样同时裹挟着父亲权力控制的阴影和迫切挣脱家长意志的强烈欲望
弗洛伦斯知道爱德华母亲的脑损伤后,对自己母亲的描述在弗洛伦斯的成长期,大概率向母亲倾诉过自己与父亲尴尬的问题,而母亲或不以为然或有意忽略,因为父亲在家庭里代表绝对权力,这导致女主与母亲的关系也很奇妙。
这在弗洛伦斯向教父袒露新婚的紧张时,教父提出“和你母亲谈谈”的建议时,弗反应出一点嘲笑的表情可见。
另一处有意思的细节是弗洛伦斯朗读那段sex love marriage时,妹妹先闯入,接着是母亲,非常有趣的设定。
大胆猜测,那个看起来过于早熟的妹妹是不是和姐姐一样承受着来自父亲的侵扰。
因为母亲对姐妹的对话和看起来焦虑的状态完全不在意,而当母亲转身离开,妹妹关门的表情看的出这位母亲在应担当的角色上的缺失。
选择爱德华是弗洛伦斯对以父亲为代表的权力的羞辱和抗议
男女主初识,男主一副坏男孩样子,与女主完全两个世界的生命形态,激发了她的征服欲。
男主被女主的眼神选定时,眼神在几秒的表演里经历了惊愕,试探,惊喜,一个穷小子能遇到公主, 公主主动表达了靠近的欲望,这对他来说,好像除了欣喜接受,没有其他选择。
女主眼神非常肯定
弗洛伦斯回答妹妹为什么喜欢爱德华时的回答爱德华是英国乡村的普通男孩,没有好的阶级与出身,和上流绅士完全不同恰好是这样的身份特征,让弗洛伦斯确定这是对父权最好的羞辱和抗议
这是弗洛伦斯带给爱德华的妈妈《林中狩猎》时,爱德华母亲对画的释义这大概也是导演设定女主成套蓝色内衣与套裙的隐晦表达吧爱德华母亲就像弗洛伦斯的精神导师,如弗片中所言“你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的东西”而片中唯一看穿弗灵魂的也正是爱的母亲,此处有爱德华父亲询问儿子女友,和提起弗洛伦斯时,男主母亲内涵的眼神可见。
那眼神就像在和说“这样不简单的女孩儿,我的傻儿子怎么搞的定”
弗洛伦斯很难说是真的爱爱德华,一则是爱德华从一开始就是选定来充当权力推翻的猎物角色,二则是弗在将要新婚时和(大概是)教父的角色的对话,她表达查尔斯的爱慕时的喜悦,以及向乐队隐瞒订婚事实的期望,都说明她对爱德华的爱并不是简单的女孩子的喜欢。
最后爱德华在海滩边说“你自以为是的需要一个丈夫,我就成了第一个上钩的傻子”这才是事实,女主对爱德华并不是爱,只是控制标的。
爱德华粗暴的荷尔蒙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和抗议 弗洛伦斯与查尔斯后来育有三个子女,说明她并非性冷淡爱德华充满荷尔蒙的爱,性爱中命令式的男权话术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女主自幼在父亲的阴影下,而其天生独立强悍的性格,天然抗拒男权式的指令
这段回忆出现2次 父亲的语气是完全家长式的命令 弗洛伦斯脸上带明显抵抗
在一段回忆后,弗洛伦斯尝试向爱德华袒露秘密
荷尔蒙冲昏头脑的爱德华并没有get到女主的心意
停不下来解开裙子的手
特别是此处爱德华的男权式命令“你站好就行了” “转过来”等
也亲手把一段亲密关系解除
看到男主边褪下女主内裤边呼唤她名字时,感觉弗的父亲也是这样猥亵她的吧
导演用了很多侧面细节表达女主的反抗,如脚趾,还有手部的推却和抗拒
这个过程里的男主也十分不堪,很像入侵施暴者这个过程,很多细节都在表现女主想要倾诉,而男主的不领会,爱成了最大的障碍特别是表现男主的性爱时,很多时候放大了手的细节,手是人身体里最强大的部分,它在精神力可以代表任意入侵者,特别是男性。
而父亲对她的侵害工具同样是手这段过程里看的出两个人根本无法良好沟通,而他们这样自说自话的交往状态,在相遇时就做了铺垫
○ 男女主的第一次相遇,男主只想找个人告诉Ta,他获得了历史第一学位
○ 女主去看望男主时,女主想告诉男主自己的心愿是四重奏演出,而男主根本无心听下去,就迫切的询问女主拿到的什么学位
○ 新婚时,男主每每表达“我爱你”,女主一脸期待与兴奋,而男主说完就要亲亲抱抱时,女主微表情继而转为失望,沮丧。
所以当男主在解开女主裙子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暴躁时,爱也打了死结完成父权的交接后 弗洛伦斯要完全自我掌控的人生网球场一役,弗洛伦斯用爱德华颠覆了父亲的傲慢,摆脱了他的权力控制从父亲到爱德华,女主主控了权力的交接
女主给男主意外惊喜,并确认男主开心吗,完全在扮演掌控的角色
弗洛伦斯在爱德华家时,完全在主动充当大家庭女主角色,男主的父母亲很快意识到
女主在表达人生愿望,男主心中的温柔小白兔忽然变得很陌生
选礼服时强势的弗洛伦斯这个阶段的弗洛伦斯,忽然像开挂了一样,和新婚时恐惧挣扎的状态不同,完全是命运的指挥家她希望男主为她的所做开心,指挥爱德华妹妹和妈妈整理厨房,坚信会在威哥摩尔hall演出,眼神里是主导一切的欲望,是完成爱德华这只权力交接人的狩猎后的自如。
45年后音乐厅的再会最后的演奏厅里,爱德华如45年前的约定一样,坐在c排9座,演出接受后赞赏Bravo这画面很打动人,可我认为这并不是为爱德华的演出,而是弗洛伦斯的人生愿望她怀着这样的愿望,即使那时候不是爱德华,是任何一个别人,也会收到这样的承诺和礼物选择查尔斯是男权话语的终结 没有狩与猎 是对等的生命关系
弗洛伦斯命查尔斯重来
弗洛伦斯对查尔斯的指令
查尔斯这个角色设定非常有趣,五重奏中唯一的男性,面部有明显损伤,外形阴柔,是和爱德华的雄性气息完全相反的男性。
然而,他又有着深入弗洛伦斯内在的洞察力,是爱德华母亲外,另一个精神上相通的人。
这在导演开片29分钟处弗洛伦斯对乐队的指挥和二人的对话里可见
查尔斯洞察到弗洛伦斯的欲望和控制力从这样的对话模式,我可以想象到,她可以告诉查尔斯,“我不喜欢这样,请温柔些从***开始……”等,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命令。
查尔斯不会恼羞成怒着急的褪女主的衣服,却一定能敏锐的捕捉到弗洛伦斯面对男性的紧张和抗拒,洞悉她心里的秘密,慢慢建立信任,也许这也是他能与弗洛伦斯最终结合,并育有三个子女的原因吧。
另外,有心理学知识的人也可以去了解弗洛伦斯在与爱德华的关系里依旧有一部分幼时伤害的延续,受害者在潜意识里对受伤有选择偏好。
到了查尔斯,他脸上的伤,他性冷淡的脸都像是另一种故事(和阳光大男孩的爱德华完全不同),这时候的弗洛伦斯是不是也从精神上的受害角色脱离,转变为控制受害者角色。
(比较牵强,但符合逻辑)
最后爱德华追到了沙滩边的弗洛伦斯,内疚,自责,委屈,想要挽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女主的药时,拒绝了与女主一起回旅馆爱一个人,便是要深入她的恐惧,不是吗没有无缘无故的疏离,冷漠和抗拒是另一种需求表达的语言电影的文学小品性很强,精致巧妙,导演也很细腻就把最美一刻留在远离喧嚣的海滩吧
下午趁着童上网课,看了这部《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很文艺的一部片子。
一开场就是男女主新婚在切瑟尔海滩度蜜月,两个人在海边交谈着、笑闹着,回到酒店里点了浪漫的Room service,一起吃着餐前点心、牛排,这里就开始有点尴尬了。
然后男主开始寻找话题供双方交谈,说什么海滩上的石头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是按大小排列的之类的,出海的人们可以通过海滩上石头的大小来判断自己的方位云云接着开始闪回两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有些问题的家庭。
男主有个精神病妈妈,并且有个不关心自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的家庭;女主的家庭看上去很中产很温馨、但实际上有些刻板和压抑,就是要沿着父母的规划和期望生活的家庭,但女主自己实际上是有些叛逆和固执己见的。
接着双方要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慢慢的展现出了女方的xld,在双方发生关系后她觉得恶心尖叫着跑开,然后她向男主坦白她只想不发生关系的维持夫妻之名,让男主可以在外面随便找人,被男主严厉的拒绝了,然后双方分开。
几年以后,开着唱片店的男主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客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要买一张古典的唱片,并且说要送给自己的母亲。
男主从里面听出了也许那个妈妈就是他当年的妻子,往更深层次了想,也许这个女孩就是他们那一天晚上的结晶。。。
但是男主追出去以后只是看着海滩边的女孩子慢慢的走远,然后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
影片的最后他们都已经很老很老了,这时候男主收到了一个消息,女主的那个四重奏演奏团要举行最后一次的演出,白发苍苍的男主去了演出现场,白发苍苍但是依旧优雅的女主几乎是眼角带泪的演奏完了她的最后一场演出,然后电影就完了。。。
真的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啊。
拍得非常得体,属于剧本、导和演一致性很高的典范。
没看之前以为会让我睡着,但是也还好,虽然是分两半看完的。
国内站子放的应该是删减版,有几处对话接不上。
看之前看了简介,还在想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会让他感同身受。
看完了,猜测可能是又一次遇到了挚爱所以不肯放手吧,或者更简单点就是需求无法满足。
爱和合适也许就是众多维度里的两个,但我们总想把这两个放在天平的两端,到底我们在一起是因为爱我还是因为合适,甚至可以简单地概括成是爱我所选还是选我所爱。
无论你觉得自己是走了哪条路,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一个,你想跟她走下去吗?
如果想,那就继续,如果不想,那就分开。
决定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感情很难在一瞬间消逝。
所以如果你还爱着她,那我的经验是,别分手,分也分不掉。
当然可以千般万般去审视这段关系哪里不合适,但是感情如果还在,别分手。
一直拖到不爱了,再结束关系,是让自己更好过的办法。
你要相信,你的精力有限,不会允许它无限制地消耗在一段关系的那些难受里,你的感情会在你精力无以为继的时候,自动消失,并且用巴甫洛夫的狗的方式,让你无法再回头。
所有那些想要分手的时刻,问问自己,不是应不应该分手有没有未来,而是我对她还有感情吗。
有就继续,就挽回,就不顾一切尊严。
放心,对面负面的反馈用不了多久就会杀死你的爱。
然后结束,而你的人生并不会就此打住。
The show must go on.
对于《在切瑟尔海滩上》刚开始懵逼-恍然大悟-“转折好牵强”-“好有深意”整部电影的剪辑美术表演形式都偏向于戏剧,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有意思,伊恩麦克尤恩(《赎罪》、《儿童法案》…)改的剧本加上罗南的成熟演绎,整部电影被诠释的特别好,一个被父亲性侵烙下对性恐惧的女孩,她依旧善良,阳光,充满能量,一见钟情了阳光、幽默、积极向上的男孩,两人互相治愈互相鼓励,但就在新婚之夜因为性的问题两人分手在切瑟尔海滩上。
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性观念的电影,也许真正的爱就像Florence所说“我可以很爱你,和你有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我对性爱已经无望了,我们不用活的跟别人一样”,但Chloe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刚开始我也觉得很荒唐很硬核,但突然反应过来这个电影使用了戏剧性的表演以及剪辑,或许导演就是想用这种夸张的原因去放大爱与性的问题,结合当时的背景,突然就觉得这部电影好美,好有意思,以及他的配乐使得整部电影更有层次,镜头的设计也很美,观众不会看的很平淡,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整个电影的设计使得这部电影变得很有意思。
是一部能够让人回味很久的电影。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
画面、色调、配乐和女主的气质甚至她的每一套衣服,如她的名字一样,佛洛伦斯,充满了克制的诱惑力,浪漫但是冷淡。
爱德华显然不适合她,而查尔斯,不确定是否适合她,但起码他了解她。
“别人都说你害羞,其实你内心很强大”。
是的,女主潜意识的内心是驯服。
当她看着那幅爱德华母亲临摹的狩猎画中被驯服的猎狗时闪亮的眼神,难以抑制的兴奋表情时内心的征服欲一览无余。
童年时候被父亲控制或者猥亵的经历可以说是她的障碍也是改变的基石,13岁的时候独自出走的经历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那个时候开始她已经滋生出征服和驾驭的欲望。
选择爱德华也是内心深处的暗指吧,一个和她完全不一样的人,一个他父亲接受不了的人。
当爱德华,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而无视或者说根本不想在那一刻去知道她抗拒的秘密,所以,在掀起衣裙的瞬间,童年屈辱恐惧的经历和创伤之后形成的强大的想反转控制的力量喷薄而出。
她甚至没有拉上连衣裙后背的拉链,神紧质的夺门而逃。
爱德华感受到的是深刻的侮辱。
他误解了她。
以为她是性冷淡,新婚之日,她耍了他。
在男权社会,这是一种极深刻的侮辱。
所以,在即将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最激动美妙的时刻,他们才惊觉他们属于两个世界。
一见钟情的甜蜜,佛罗伦斯徒步穿越7英里的森林给爱德华一家带去的巨大惊喜,初恋的缠绵和浪漫,这一切,在切瑟尔海滩上,在呼啸的海风里,飘散。
强烈的感情,巨大的裂沟。
他们在切瑟尔海滩相背而行。
永不回头。
至暮年,爱德华终究也是没有懂佛罗伦斯。
刻骨铭心的回忆,让他们履行了对各自的诺言。
爱德华坐在音乐厅的c排9座听佛罗伦斯的告别演奏会,华发苍颜,泪流满面。
在空荡的海滩上,在一艘破碎的渔船边,一对相爱的新婚夫妻在此永别。
极简的构图带来无尽的视觉舒适,在那个性解放还未到来的年代,性爱一如波涛汹涌的海水一般让人不安。
比较可悲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没能逃脱类似的命运——通过色青文学或者色情影视获得性教育,以至于第一次实战总是带着恶心和恐惧。
可以说,这个故事的悲剧来源是性教育的失败。
妻子的蓝裙子在阴霾的海滩上美的令人心碎,蓝色是属于新娘的颜色,悲伤也是属于新娘的颜色。
第一次性爱的失败,带给这对年轻人的是颠覆式的毁灭。
妻子的心里或许还隐藏着曾经遭到猥亵的秘密,而这只能令她倍感耻辱,以至于看到精液在腿上时失控大叫;丈夫虽然从恋爱之始便对性爱这件事蠢蠢欲动,奈何只有身体的冲动而毫无实战经验的他,将性爱失败的屈辱统统发泄在了年轻的妻子上,且妻子对性爱的怀疑更是让他有了埋怨的借口。
这其实让我不合时宜的想起一个搞笑剧里的一句台词:“这就是年轻人,即便是世界末日来了也觉得他们自己最重要。
”性爱,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其实也只是一件逐渐磨合的小事,而对这两个对此毫无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如洪水猛兽到来、需要慷慨就义般要命。
影片采用回忆插叙和现实交织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对爱人相爱到分手的过程。
前半段很精彩,年轻的恋人寻求着奇迹的光芒,试图冲破阶级门第的观念勇敢在一起,然而并不都是美好:这其中男孩发现自己母亲的病情不得不真实展现在女孩面前时、他接受强势的岳父为他安排的工作时、他得知岳父一家为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时,强烈的自备情绪和与此疯狂匹配的自尊心都为他后日不稳定的情绪埋下伏笔;而女孩在准备结婚前,不得不通过色青文学了解性爱这件事、以及看到自己父亲暴虐、酗酒的模样时,即将到来的婚姻带给她的只有焦虑和恐惧。
新婚的晚餐上,男孩并不适应有侍者服侍的环境,同样也喝不出来被兑了水的红酒,侍者的嘲笑如针般扎在他脆弱的自尊上。
尽管女孩试图掩盖这一切,提出要到海滩上吃晚餐,男孩却只能用迫不及待的性爱掩盖自己的窘迫。
本该是美好的前戏,这顿饭却生生吃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当丈夫强硬着心,担心自己的性生活被女孩破坏而立刻选择分手。
多年后,他发现女孩嫁给了当年拉大提琴的查尔斯。
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局限,女人的选择并不多,另一方面,类似的阶级也使他们的思想更为相通。
幸运的是,这个查尔斯想必要温柔、善解人意的多,所以女孩可以完美的平衡了家庭生活和事业的天平,在拥有了3个孩子数个孙子女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住了当年的梦想和优雅,在年华老去时实现了曾经说过的豪言壮语。
当新婚妻子在海滩上勇敢的说出“我是说当我同意某些事的时候,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这句话时,其实非常令人欣慰。
这也是她自身性意识的觉醒,自己并不需要为了迎合、取悦某个人、而可以大声的说出自己的需求,即便带着困惑也好、恐惧也好、甚至自己都不明白的原因也好,婚姻里不应该存在强迫、奉献性质的性爱关系,非婚姻关系也是如此。
你说你是如此那般的深爱着我,你是天堂的开门人,你付出了你的一切身心,只想让我快乐。
最后,你用近乎卑微的姿态乞求我做你一辈子的奴隶。
你不是魔鬼,你比魔鬼更残忍,你是残酷的天使。
45年后,我老泪纵横的去完成了你的行动纲领。
这一场较量,你赢的漂亮又彻底,干净又利落,还让世人歌颂你、同情你、理解你,连我自己也恨不起你。
你牛B啊!
阶级引起的早泄
居然因为这部片冲淡了 我对ladybird里Ronan的厌恶感 get到了她的细腻倔强 喜欢还谈不上 但是影片完成度很好 一段婚姻里 有爱 有包容 有让彼此家庭重新振作的力量 但还远远不够。。。 这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莫名其妙
讲述小年轻的第一次,大叔俺竟然看完了。不看影评,真的看不明白,这些文艺片太考验人了。有些影评非常棒,赞一个。
是那种看的过程没什么太大感觉,但以后应该会时不时想起来的电影,罗南的眼睛会说话……只有年少时才会犯这样一生都惦记的冲动吧,与爱没关系。
7.5+。配乐加分。大段的闪回巧妙而得当,但缺点是进度条走了一个小时看这俩人还没实质进展真的要急死了!本以为片子只是强调性教育(qian xi)与观念解放(hun qian xing xing wei)的重要性,后来突然意识到,第一次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沟通,体谅与信任,两人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他们悬殊的价值观和原生家庭背景啊。
BIFF美嘉三里屯.还不错,典型英国片,故事本生也挺有意思,所以是父亲性侵留下的阴影?没看过原著不明白,但和背景所说西方性解放运动并没感觉到很大关系啊……
论性教育的重要性
寡淡无比,除了明丽的风景几乎没亮点。即使作者亲自改编也无法拯救。
全片通过新婚之日切入,和回忆的形式去交待感情前史,目的是揭示为什么这段感情最终会破裂,对标的应该是蓝色情人节。和蓝色情人节通过婚前婚后的关系差异状况的剪辑表达对亲密关系的绝望不同的是,这里只有矫情,创作者都在幻想并哀叹假如坚持下来这段感情会不会白头偕老,最后通过回忆杀又在贩卖此情可待成追忆。但明显就是不会,因为两人的许多沟通就是无效的,两人一见钟情不说,在两人热恋时对各种话题的回避和心灵上的无限亲近就注定了这段关系是不会持久的,表面上是性压抑的不和谐,究其原因是男方在他家庭内部的沟通无效性,对女方的感受有着臆断,社会上也是脾气暴躁低情商的表现。女方家庭内部性暴力导致对性的恐惧倒是能自圆其说,但创作者似乎无意去追究这个事情,然而回忆上又多展现两人的亲密场景而不是作出思考,浮于表象,节奏混乱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虽然是一次照搬小说节奏来影响观影情绪的尝试,但明显有所脱节。好在后半截的描写挽救了前半截的尴尬。
hmm...我咋记得小说不是这么写的……
如何与爱人沟通是一门太难的学问了
“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系列之糟糕的第一次。当然这只是表象,甚至父亲对她性侵造成的阴影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还是两人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个人习惯态度等,她爱上了他,她对自己父母也有不满,但她无力去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对新婚、对未来充满恐惧。所以她想象一种能延续过去保持自我的婚姻生活(无性是阻止改变发生的一种象征),所以她后来还是能够结婚生子的,只是对象是个“门当户对”者。
影片整体的框架很简单,很多场景构图很美很好看,但是或许是原著的本身立意的缘由,接受不了最后的剧情走向,既然如此爱她就因为‘建议’,就恼羞成怒,就分道扬镳,更何况本片我只看到了景色没看到他们感情的脉络,空洞的电影,再想改编成影的意义何在?
英式小品,前面大部分笑点频现。可惜节奏没搞好,整体比例失衡,让后面的感人戏码很刻意。罗南果然是年轻一代里最会演戏的女演员之一。
男女主分的太冤了,连年轻时的一句承诺都要时隔45年才敢兑现
故事太含蓄了稍微直给一点好不好?迂迂回回的镜头语言看得人很丧,海滩的拷问令人一脸懵逼。星星给到一美前妻。
后半段渐入佳境。前边看得不舒服,仿佛在刻意还原书中的尴尬和羞涩,却少了即使没有性、那一对男女也互相吸引的亲密感。到后面两人分道扬镳了,这种不适也自然好了。。。当时读书的时候,从海滩上的争吵开始节奏突然加快看得我头皮发麻,拍成电影反而失掉那种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