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子的心理过程是:好奇-〉纠结->十分纠结-〉万分纠结->痛快->醒悟->感动亚当·桑德勒总能把小人物的辛酸演得让你揪着心鸣不平,患得患失,懦弱,妥协,委曲求全 这点和Ben Stiller 很像 他们走的都是一个路线Jack Nicolson好可爱的老头儿 最近看他的《遗愿清单》看得泪水涟涟魅力!
魅力啊!
本来以为是一部可以讨论人类精神方面问题的片子,可后来居然是她女朋友下的一个套,后面俗套的在球场大声求婚的场景,不知道在多少片子里看过多少回了。
前半部分觉得很不错,可就是觉得adam似乎太友好了,一次次被医生耍,一次次又被三言两语被忽悠过去,好的不可理喻。
真没想到连法官也参与其中,难道美国被判决后就不会继续上诉的?
明明只是碰了下胳膊却成了骨折,明明是被殴却成了殴人,似乎“真相”在这个片子里消失了。
不过,adam的片子一向是偏重夸张的,不过他的片子总是似乎沾到一点有意义的东西就离开了,从来不能深挖其中的起源,或许,这就是他永远只能得到3颗星的原因吧
这片子有意思,全部都是一个套儿,为了让Dave生气的套儿。
我觉得片子里那句话说的特别对,有些人是外在的,生气就大吼大叫,有些人是沉默的,但是将来会端起枪杀掉所有人。
适当的宣泄愤怒的确非常重要,感觉这个片子虽然闹腾,中间过程很多地方让人不解,但最后还是会会心一笑,想原来是这么回事。
挺有意义的喜剧的,演员表演也好。
最后再说Adam Sandler真心Yankee球迷啊,我一定要数一下Adam的多少部片子出现过Yankee
一开始看不懂,看些影评慢慢感受到了。
说的是一个自己压抑自己的人,在飞机上提出合理的要求却被空姐忽略,压抑自己然后被欺负;在职场上辛苦多年却被老板无视,压抑自己然后被欺负;女朋友被别人骗走了,终于不压抑自己了,但方法又没用对。
其实这样活着很压抑,好在有人拯救了他~(PS:其实导演想表达挺多,但拍出的影片确实差点。
人别一直压抑自己,愤怒是要控制,却不是完全没有,有时不是自己的错你怪自己,在心理学上也是病)
刚刚看完这部片子,总体来说还是蛮欢乐的,David从头到尾仿佛一直被迫害,一直是很被动的接受结果,不管是在飞机航班上仿佛与乘务员发生冲突,还是在pub里面撞了服务员与盲人爷爷冲突的事,本来看起来跟他毫无关系的事,就这样巧合地被撞上了,这个时候让人觉得,这一切的导火索都是巴迪这位心理治疗师,遇上他以后David的生活就被打乱了。
看起来彬彬有礼温和平淡的David,在经受着如疯子一般巴迪的挑衅的时候,还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愤怒,这就像是在他幼年时候,被同学当众脱裤子但没有反击一样,逆来顺受已经成为他固有的性格特征。
然而,压抑自己的情绪是不好的,就像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一样,愤怒也需要及时排遣,否则将会成为心中的郁结,谁知道它会自己变好,还是恶化成瘤呢?
电影主人公David的生活一直为了升迁忙忙碌碌,忍受老板的情绪剥削。
他为老板端茶送水,一番讨好,最后连自己的工作成果被窃取了,他还是什么都不说。
不敢当众kiss自己的女友,性格温和平淡,从不发火。
让人觉得这个人善良而又让人怜惜,他没有真实的做自己,过多地考虑了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软弱的,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人应该知道怎样适度地表达愤怒,知道怎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David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巴迪。
巴迪很会观察人,根据David软弱的性格特征设计出了许多场景,不断折磨他,激发他,最终让David学会了如何表达愤怒,也给我们这些观众上了精彩的一课,虽说剧中David进了三次法庭,但我觉得对他来说,挺值的。
记得David的第一堂愤怒管理课中,巴迪问了他这么一个问题,who you are?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自己高一时第一节心理课,当时跟David一样,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心,因此也仅仅是我的职业、年龄、性格等等看起来特别肤浅的回答。
然而,这样的回答是并不能让人满意的,巴迪从David的犹犹豫豫、吞吞吐吐中也了解到他的性格弱点,并做了有针对的治疗,让他与治疗所中另一位情绪频频失控的病人一组,就像是冰与火两个极端,让他们互相感染,激发David表达怒火,同时也平复那位病人的愤怒情绪。
然而电影聚焦在David身上,另一位病人是否能压抑怒火不得而知,但是从David敢于在Yankee球队赛场外与自己女友当众接吻时,我们就知道巴迪的治疗成功了。
除此之外,巴迪带着David来到寺庙,解决之前的一些仇恨。
走之前巴迪从车里拿出一把手枪(一开始还以为是真的,后来发现是水枪),然后在旁边一直煽风点火不断挑衅,最后激起了两人冲突,拿起那把水枪,指着望而却步的寺僧们说着GO GO GO的时候,让人觉得这个老头真是太逗了。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人的性格特性是很难改变的,正应了那句老话“江山难改,本性难移”,已经一心向佛出家成僧的和尚,最终也还是会像过去那样,将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
还有一些片段,比如让David勾引美女,David忍着泪水说那些自己一辈子都难以启齿的话,还有在上班高峰,明明就要迟到的David被巴迪逼迫唱赞歌,这些都教会我们愤怒管理的方法:第一、当一个人烦躁的时候,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疏通,不管通过音乐也好,还是那些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转移注意力,让自己不受外界干扰,首先让自己的心安静舒适;第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是正常人的需求,没必要压抑。
附上一篇读书片段: ”亲爱的孩子: 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
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往内看。
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难看,让我们心怀怨忿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
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祝福你,孩子。
“ ————摘自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 因此,知道如何管理愤怒的人是快乐的,不是因为他不愤怒,而是他知道如何调节自己,使得自己永远处在快乐的level上,这样的人我相信肯定也是幸运的,因为幸运不幸运全看自己的内心。
最后,从内容上看,这部片子真的很不错。
至少从内容上还是蛮应景的,现有的教育告诉我们要calm down,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因此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不会发火。
然而怎样发火,应当多大程度的发火,是愤怒管理的精髓。
上课的必修影片。
没看出门道来。
只是了解了内爆型和外爆型人格。
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心理医生在不断得设置很多情景,激怒亚当桑德勒,让他不能再压抑和逃避自己的情绪,学习缓解愤怒的方法,比如唱歌。
让亚当桑德勒去面对曾经侮辱过他的同学,发泄愤怒。
最后亚当桑德勒对一向不满的老板和同事也进行了宣泄。
最后为了抢回女朋友而大闹球场也很精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很压抑的人,俗称闷骚男。
攒了太多力比多要释放。
好在他有一个很好的客体,他女朋友,一直对他不离不弃。
最后能够比较直接和正面的表达直接的情绪。
好人被人欺,恶人。。。
总有报。
电影《愤怒管理》采用了一种情绪管理及相关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电影的片名就已经告诉了观众。
“愤怒管理”,是治疗主人公戴维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谓愤怒管理,就是指如何去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在影片里戴维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极易发脾气,愤怒。
所以女朋友则找到了情绪管理大师德夫帮助自己的男朋友改变这一心理障碍。
德夫采取了跟随治疗,带着戴维走遍所有可以去的地方,使用了3个阶段来为戴维进行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所有安排的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治疗的一部分。
只有当事者被蒙在鼓里。
第一阶段,是让戴维学会如何表达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通常是因为感到不公或无法接受的挫折而引起的。
无论情绪是忍耐,还是一触即发。
在情绪管理中,愤怒都是一种红色警报。
当然戴维是内爆型的愤怒,在第一阶段德夫则想让他演变为外爆型。
因为内爆型的愤怒若一味的压抑愤怒则会极其容易产生心理机能障碍。
就好比早些年时那个马加爵,忍无可忍,走到杀人的地步。
这就是内爆型的愤怒,极其危险。
所以在影片中,德夫时不时的就会去挑逗戴维,让他学会发怒,学会发泄,学会愤怒在什么时间爆发才是对的,什么时间不应作出反应。
这样一来就可以令身心健康起来。
第二阶段,就是开始要学会如何自我控制愤怒了。
当在第一阶段德夫让戴维学会了怎么去发泄情绪,怎么反应愤怒后。
就要开始教她该如何收放自如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只会对愤怒做出反应,而不懂得怎么去控制。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定时炸弹了。
所以德夫开始让戴维知道“我为什么要愤怒,这样做值得吗?
这样做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从而达到自我安慰的情绪管理。
也就是说让愤怒消失在萌芽的阶段。
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德夫带着戴维去酒吧时,鼓励并煽动戴维与酒吧里的一位美女搭讪。
很自然的第一次失败了。
戴维没有了自信心,沮丧的回到座位上时,德夫教了他一套话,再次煽动他前去搭讪。
这次成功搭讪后发现德夫不见了。
在这个时候戴维没有愤怒,而是抱怨了。
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发现戴维开始渐渐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镜头一转,来到了美女的家中,美女因为觉得戴维耍自己把他赶了出去。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戴维还没有那么愤怒,只是骂了几句就离开了。
但是当他来到德夫家时,听到德夫说自己女朋友来过电话并且告诉自己的女朋友,自己跟别人去约会了的时候。
影片给戴维来了一个特写,可以看出他脸部表情开始有愤怒的抽搐。
直到德夫再一次激怒他时,他彻底爆发了。
但是德夫却笑了。
并且还恭喜他可以进行第三阶段的治疗了。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戴维已经开始学会愤怒该在哪种时间作出怎样的反应。
说到第三阶段,在电影里的确有点虐心了。
因为这一段是治疗的最后阶段,至关重要的情感矫正。
当德夫开始建议他跟自己女朋友分开一段时间时,他真的提了出来。
但是却发现跟自己女朋友在一起的是德夫时,那愤怒又开始了。
几年感情的女友,瞬间被人占有。
多年感情化为灰烬时,是谁也无法接受的。
所以因为冲动的愤怒,戴维被法庭颁布了一项禁令。
这就是错误愤怒反应的结果。
当他在法院门口看到德夫并没有真正受伤时,他顿时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但这时他的情绪管理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他没有愤怒,而是开始计划如何追回自己的女朋友。
这也就是全片的最高潮的部分。
在运动会上大声的表白。
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这就是最后的阶段,情感矫正。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关于心理治疗的喜剧电影。
在影片里没有太多的说教,更多的是把心理治疗方法直接表演出来,让观众更容易看懂,理解。
德夫针对戴维的治疗,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以怒制怒,该怒则怒。
影评人:龚翔
一部好的电影,能触发人对于自身并由此改变自己的缺点和价值观的反思。
这部片对我来说既是讽刺又是幽默,但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心灵的反省与治愈,它没有心灵猎手中大段大段的台词来告诉人们一些道理,但我从主角的身上,看到了我以及这世界上很多人的缩影:畏首畏尾,优柔寡断。
在我受到的教育中,一个人要善良有修养不给别人添麻烦,有问题总是先想是不是自己没做好,以至于我总是善待了别人,却虐待了自己,处处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生出一些阴暗的想法——虽然我只是想。
一个人,应该先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善良而保有自己的原则,才能做真正的自己,善良从来不等于软弱,慈故能勇,真正的善良者,必然也有真正的勇气。
一觉醒来,已是凌晨5点05分。
昨天心情不爽,早早上了床,听着Linkin Park的《Meteora》竟然睡着了。
3月6日,正月十七,惊蛰,黄道吉日,诸事可行。
尿尿的时候忽然想着昨晚网友评价我的一个词——“愤青”,真是个令人羡慕的词儿,可惜压根不能和我沾边。
记得04年上海反日大游行的时候,在网络上反日口号叫得最起劲就是那帮人,我们内部就称其为愤怒青年,简称“愤青”。
当时为了那帮“愤青”,天天加班,最后到游行那天,由于有特殊任务,连最要好哥们的婚礼都错过了,真有点咬牙切齿。
还好,当日有一段小插曲,弥补了一下,至今记忆犹新。
从早上6点便在虹桥晃悠,直到晚上9点才正式结束,一行的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准备回家时,突然一对“愤青”冲了过来,大叫着发现了“小日本”,歇斯底里般地便要去寻找更多的 “愤青”。
疲劳了一天的同志们再也忍不住了,拉了两人上了回程的巴士就是一顿暴打。
NND看清楚谁是“小日本”!
于是边打边开车。
当车回到单位,两“愤青”居然还连说谢谢,一问两人就是住在单位附近的小流氓,今日是应帮里老大号召,随便去参与一下。
至于口喊“小日本”一说,原来同事中有一人带了顶上标 “SONY”文字的棒球帽,老大关照了,凡见日货,人人得以诸杀。
真是SB两个!
其实愤怒真的很可怕,做为原罪中最后一种也是最危险的状态,《Anger Management》最为经典的解释为,“有两种发怒的人,一种是在超市里对收款员大叫为什么我的折扣券不能用的人;另一种是每天面无表情面对第一种人,直到有一天掏出冲锋枪把所有人都杀死的收款员。
”显然我可能属于前者,毕竟不习惯“闷骚”,表面愤愤,张牙舞爪罢了。
而后者可是真家伙,爆发早就酝酿于心,处心积虑等待时机,一旦发作,至于死地,同归于尽。
爱人一直说我很任性,许多事情经常会发些小火。
确实,这个臭脾气打娘胎便带到现在,可是我自认为生气和愤怒完全是两码事情,除非原则性的问题才会招惹我的愤怒,那肯定是有确凿而充分理由的。
而生气只是短暂的疯狂而已,常常以此来填补理智的空白,生气有理由,但很少有充足的理由。
生气只是一种感情,不会给你什么的动力,而愤怒却是一种动力,能给你做事情的冲动,而且生气是短时间的感觉,而愤怒不敢说是一辈子,但是绝对是长时间的。
而且在不时提醒你,鞭策你。
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坏的感觉,不过如果愤怒能有三年,我想我可以脱胎换骨。
主人公某种程度是现代成年男子的缩影,当然可能更像是各方面不太成功的成年男子的缩影。
过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变成一个个心理层面的怪胎,神经质,压抑狂,当然还包括生理方面的影响如阳痿早泄等等(哈哈)。
这些男人因为对自己的境遇有着潜意识中的不满,但又无从排解和发泄,所以时常变得对自己乱发生气进而演化为自卑和自我否定。
这是一种社会病,其实没办法根治,只能自我在某种程度上调节,像电影中那样把老板炒掉然后万人面前求婚来重塑自信恐怕不太可能。
不过电影还是有某些令人愉快的东西在里面,不仅是一些充满智慧的幽默还有某些类似于镜子一样的东西。
低俗的搞笑
尼克森真是个魅力无限的老头。这种千篇一律的喜剧让亚当演总是看不厌
题材很普通,不过导演把剧情的发展和展开捏捺的很恰当。
除了大牌云集,以及闹剧版的《心理游戏》既视感之外,其实充满了编剧自以为是的巧合与自鸣得意,对于晚年的尼克尔森而言倒是可以随心所欲了。
向来不喜欢这类美式闹剧式喜剧
adam还是不错的,jack也没那么讨厌了
虽然后面越来越扯,但题材真的很好,男一男二刻画的都很好
愤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泄型,一种是压抑型,发泄属于外放,瞬间爆发,压抑属于内忍,长期隐忍。电影中的亚当属于压抑型的愤怒,敢怒不敢言,造成了自己的愤怒无处发泄和排解,扭曲了自己的性格和信心,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其实,适当的发泄可以疏导情绪,请适当的愤怒吧!
下猛药式的情绪治疗,压力测试不断升级,要是现实里的精神医师真像尼克尔森这样搞,能把患者整崩溃了。
这两个人哦! 狂喜换衰男 亚当桑德勒
适当的发泄自己的情绪更为正常。
最后一段很赞啊。
哪天还得再看一遍,有点忘了~但AdamSandler的温情派喜剧向来很喜欢,所以还是给4星~
烂到极点无法忍耐
愤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泄型,一种是压抑型,发泄属于外放,瞬间爆发,压抑属于内忍,长期隐忍。情绪管理不是等同于埋没压抑情绪,而是要学会也敢于适时适度的表达。
还以为会是个卢瑟人生故事。。想想adam戏路就这花头。。。我想太多了
开头感觉有点烂,不过后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男主的行为很正常吧,如果这样都算有愤怒管理障碍,那全世界大概都需要管理了。真的,不能遇到疯子,不然只能愤怒。
就没见尼科尔森演过几个情绪正常的角色
Support group could be cure to everything you don't want to quit at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