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里的女人》描述的,同样是男人可以妻妾成群的旧婚姻制度,却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角度,吴太太和小妾秋明之间,没有上演明争暗斗的戏码,反而纷纷想逃离那个被称为“老爷”的男人。
这样的视角,不知是否跟作者和编剧都是女性有关。
似乎只有女性,才更能了解女性波澜不惊外表下那些幽微的心绪。
《庭院里的女人》拍得很美,但并非没有瑕疵。
因为好莱坞语境的缘故,影片中的吴老太太总令人想起《乱世佳人》里的黑妈妈,仆人们动辄耸肩摊手的动作也很让人跳戏。
但影片本身,以女性视角对旧婚姻的审视,还是有着独特的意义。
梁同学说get不到其中一条感情线,我尝试解答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传教士吴太线和风墨楚敏线。
我认为电影的母题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若从此出发便可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
先说传教士吴太线。
吴太嫁入吴家,婆婆偏执,丈夫霸道,生活压抑枯燥,深受封建之苦。
如此苦难,吴太忍受了二十六年,她虽钟鸣鼎食,绸缎绫罗,可又有谁能理解她内心的孤苦彷徨?
有的,有位外国的传教士能理解。
四十岁那年,灰暗的生活出现一摸亮色,吴家里来了位外国人,这位金发碧眼,体毛丰盈,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现代思想。
他身在中国,却完全跳脱出封建思想的桎梏。
所以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在传教士的思想的影响下,吴太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我认为吴太的心本来就是躁动不甘的,传教士是打开那扇门的一把钥匙。
吴太的婚姻是被包办的,她本不爱她的丈夫,如今思想得到解放,一旁就是位温文尔雅,体贴善良,还思想先进男性,又岂能不爱?
而传教士对吴太的感情,我想是有有伯牙和钟子期的感觉在的。
医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教,却发觉中国人实在太保守,只有少数人认可他,女主便是其中一个。
你看上课那场戏,他俩一问一答的,不就有了高山流水的情感么。
再加上荷尔蒙之类的,一来二去的也就爱上了。
还有风墨楚敏线。
楚敏生活贫苦,大概也是掣襟见肘,食不果腹的。
后来当了妾,纳入吴家,虽解决温饱,奈何丈夫不喜爱,生活过得也不如意。
而风墨很叛逆,平日里就喜欢到处贴传单,搞些小动作,如今见着不平事,自然是义愤填膺,保护欲也就上来了。
那楚敏生得也美貌,两人有年纪相仿,也就有了感情。
而风墨对楚敏的感情,又可视作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也是一种精神满足。
而楚敏对风墨的情感则更简单。
在吴家,丈夫不爱她,吴太利用她,仆人欺负她,唯有风墨待她好。
于是风墨成了她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其中的情感必定也是很强烈的。
OK总结一下,就是两位女子反抗封建礼教,而男子凭借性别优势,或是解放或是拯救,然后其中是一长串复杂的很难言说的情感变化,最后有了爱情。
过完了四十岁的吴府女主人吴太太开始了对于吴先生的生死疲劳,吴先生只知道遛鸟玩女人且有着永久不清净,未受到浸洗的灵魂。
吴太太给吴先生纳妾,表面上看是贤妻良母的私德,其实是一种对于吴先生不尊重女人又不安分的抗议,以及床笫之事的痛苦转移。
新旧文化的改变之机宜酝酿着小脚与西装,炮火与炸弹,民国特殊时期的氛围便在这个江苏小城慢慢上演。
吴太太的好友康太太难产,命悬一线。
吴太太无视丈夫的禁令匆匆而至,在此却偶遇孤儿院的洋人医生安德鲁,安德鲁不顾中国传统观念的偏见,大胆走入康太太的私寝处为其接生,从死神缥缈无忌的手中夺回了人命。
吴府请安德鲁为少爷吴凤慕传授西学。
吴凤慕同情爱慕父亲的小妾秋明,但其母吴太太却已经为其定下秋明作为自己的庶母。
吴凤慕沉浸在闷闷不乐的心绪中得不到排遣和抒怀,包办制的吝啬天涯便只能将所谓的荣华富贵,简单的赋予朴素单纯的秋明。
最终秋明无法忍耐吴先生的专制,竟然将其抛掷床笫。
最终吴太太和安德鲁受到神的牵引,送走了命苦悲鸣的秋明,使其告别无人怜惜的过往世界。
吴太太和吴先生貌合神离,但却和安德鲁在授课中逐渐为对方依稀所吸引。
安德鲁人性化而潇洒剔厉,心神坦荡,剧烈的精神跳动交织斑斓的至情至性,这段告别了过去骨灰盒式的爱情将爱情自由与社会道德,个人主义与所谓的社会正义提上台面,他们相互灵魂感染着,让熙熙攘攘的外部社会显得平庸化,而他们在走水之后不顾念生死而在火海中救出可怜的孩子,恋情之生死相许,远不是拈花惹草的吴先生可比的。
吴太太和安德鲁,一个天生聪颖善于揣测人心,无论风光与坎坷,人如短歌;一个敏锐正直,情性中人,以治病救人、传教为己任。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荆棘鸟一般,哪怕夕阳垂落泣血残红,也将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
爱情战胜了自私和过去旧文化的僵死和传统的压抑和灭绝人性,而是以兰心蕙质为经,风骨雅逸做纬,将浪漫的德州巴黎般的絮咏达到了生命的极致,在教堂里,突发日本兵的炮弹,不幸的是安德鲁在奔跑中中弹而亡。
抛弃了吴先生三年后的吴太太,和一群孩子们作伴,她也会在想象中思忖拿捏更是以身心寤寐爱着已然逝去的安德鲁,她的前半生已经被平庸者掌权的吴先生毁灭,作为庭院里的女人,她的孤独的命脉早已满目疮痍,只有在精神自由中寻求一种自由和意志的存在。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也是一种生命力,不该成为社会化契约的异冢,不应该沦为家国战争肆虐的工具,当姗姗来迟的和平与人道主义抚慰众生的时刻,也就是雅人深致的集结和一缕铅华的呈现。
此片改编自美国著名诺贝尔奖作家赛珍珠作品《群芳亭》,有些类似曹禺的《北京人》,讲述女人的独立与出走,在男权社会的压榨下勇敢的组织自我心脉,人生中的褶皱和凌驾于林林总总流浪者之歌的悲欢喜乐,探索的正是人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在新旧杂糅的文化空间中,赛珍珠又给受众添附了一种属于女性的精神卓绝的思考。
一直不知道爱莲为什么要在四十大寿给丈夫找二姨太,直到后面安德鲁和爱莲吵架,才知道爱莲找秋明是想要自由,不想要伺候丈夫,可是那时她的方式错了。
我其实最喜欢凤慕和秋明的线,一个是新青年,不畏被抓,上街贴共产党宣传报,一个是封建女子,甚至从小都没有名字。
很奇怪的碰撞。
约翰赵真的很厉害,他身上的感觉是很少人有的,两个人把禁忌之恋演绎的太成功了!
夏日的雨打在荷叶上,“啪”,荷塘里泛起涟漪,“呱呱呱”,这是青蛙最快意的时刻。
吴太太这时穿着一身白长裙,长发,缱绻,或窝在椅子里,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书本;或拿着洋教师送她的望远镜看着远方的星星,沉醉于自己的心事。
这是《庭院里的女人》里的吴太太,一半的灵魂渴望自由,一半的灵魂甘于做这井底之蛙,做庭院里的女人。
当我们说这是一部烂俗的东方主义的片子,是因为,我们看到和《蝴蝶君》与《面纱》里一样的东西方之间文明与愚昧的对立,故事与这对立关系明暗线交错发展。
传教士安德鲁是《面纱》里的瓦尔特,面对粗鲁未开化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了他们。
吴太太是宋丽伶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一半渴望自由,一半身陷于自己的牢笼。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江南小镇,镇上有户大人家吴家。
吴府女主人吴太太(罗燕 饰)40岁寿宴那天,其好友康太太难产,命悬一线。
吴太太匆匆赶往好友处,在此偶遇孤儿院的洋人医生安德鲁( 威廉•达福 饰)。
安德鲁不顾中国传统观念的偏见,用西洋医术将康太太从死神手中夺回。
不久吴府请安德鲁为少爷吴凤慕(赵耀翰 饰)传授西学。
凤慕同情爱慕父亲的小妾秋明(丁艺 饰),但父亲以为其定下康家的小姐为妻。
凤慕每天闷闷不乐,而吴太太却和安德鲁在授课中逐渐为对方所吸引。
(引用豆瓣上关于电影的故事简介)当我们分析电影里的人物,我们就会发觉这样的角色并不陌生。
只知道享受鱼水之欢的大老爷,对性爱的感受只限于女性对自己的服务;一家之主老太太是封建家长专制的代表和捍卫者;少爷是新时代的一份子,接受新思想,对于封建腐朽的家庭一心想与之决裂;而小妾秋明也不甘于自己的婚姻归宿,一心渴望自由与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传教士安德鲁则是西方文明的化身,会医术,收养中国孤儿,教吴太太解放自己;吴太太希望能跟随自己的心,却又受很多束缚。
其中,安德鲁的存在让我发现,在中西方对立关系的背景中讲故事,传教士、西方男人不可或缺。
我们可以发现,在《金陵十三钗》和《末代皇帝》中,都出现过这么一个西方男子,他或许是传教士或者只是冒充,或许是家庭教师。
他面对中国人的困境,总是会说,那就走出去吧。
要么是,《金陵十三钗》中,冒充神父的美国人最后带着女孩子们离开了南京;要么是,《末代皇帝》中,溥仪的外籍教师送给他一辆自行车,鼓励他看看外面的世界;要么是,这部电影中,安德鲁对凤慕想要离开家的想法,回说,想做就去做。
安德鲁同样喜欢《蝴蝶夫人》的曲调。
但明显,安德鲁是一个支持女人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且将之看为与自己平等的存在。
相比起来,吴家大老爷则显得没有根基,没有内涵,只知道求欢,妻子不过是满足自己性欲的工具,面对离开自己的妻子,他也只能选择仓惶逃走。
而安德鲁却是为了救孩子和吴太太,死在日本人的枪下。
安德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男子,但又是叙述东方主义故事的必要角色。
落后的东方面对文明的西方,只有一条现代化的出路,就是模仿西方所走过的现代化。
电影似乎想告诉我们这一点。
面对这样俗套的东方主义内核的电影,我们也只能看看就罢了。
但是,对于结局,吴太太齐耳短发,身着士兵服的凤慕与秋明出现在镜头里,这是否又落入另一种俗套呢?电影中尽管有许多太过典型的东西,似乎让人感觉并不新鲜。
但还是有两个镜头让我很受触动。
一个是吴太太在安德鲁拉着自己的手时,终于肯面对自己的内心,忍不住落泪,并且哭着亲吻他,这是怎样一种带着痛的喜悦?
我们见多了深情的吻,但在哭时的一吻,更让人心动。
另一个是凤慕与吴太太的母子间的和解。
在凤慕眼里,吴太太爱上了除自己父亲别的男人,;在吴太太眼里,凤慕爱上了自己丈夫的小妾。
起初,两颗同样希冀自由的心,因为伦理纲常的束缚,不能相互理解。
但当吴太太哭着说出,自己只是在40岁才体会到凤慕与秋明之间的感情,母子两人达成了谅解。
这也是电影中最让人揪心又终于释怀的一幕。
据网上的资料,《庭院里的女人》本身是英语台本,所以,在中国看的版本是中文配音。
也难怪听里面吴太太说话让人听来奇怪了。
用英语台词演绎中国故事,真是讽刺啊。
我们自己没法表述自己,所以需要别人来表述。
因为剧里的“小妈文学”着实过于上头,一天时间就把原著读完了。
书里的男二叫丰漠,娶了母亲闺蜜的女儿,但并不遂心。
与秋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没有任何语言描写,但吴太太无时无刻不防备着他俩,从她的心理活动来说,应该是有些许涟漪的。
直到书的五分之四过去,才知道秋明一直倾心于此,而丰漠只爱过婚后留学认识的外国女孩。。。
当丰漠终于知道秋明心思的时候,他就已经把他的激情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教育事业里去了。
后来秋明找回了亲娘,带着“上一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鳏夫,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不管是影视还是书里,都很心疼秋明,不过好在她都有了很好的结局与归宿。
至于结果,当然还是凤慕最倾心啦!
也是谢谢电影给了这样好的结局,成全了这样一段情,看了书之后只会更加心疼秋明。
一位隐忍坚韧又懂得感恩的江南佳人。
“我是我自己的。
”感情可能就是朦胧而起,一往而深。
这是一部很老的电影,甚至有点模糊不清,江南水乡的温柔混合着战争的无情,个人变得十分渺小,压抑的情感,束缚的自由,也许只有死亡才是真的解脱。
因为年代比较久,所以声音画质都有些些奇怪。
特别是老太太说话的时候,说是恐怖片也不为过。
电闪雷鸣间,骤雨忽至,淋湿了彼此的头发和衣服,也打湿了彼此的内心,湿漉漉的破屋子里,两人四目相对。
感情在这一刻肆意生长,亲亲的一个吻,可以融化对方的心。
从来没有人,这么真挚地吻过她,她哭了。
封建家庭的老太太离世,也预示着这个大家庭的最后结局。
日本人要来了,她不用受逃难之苦。
秋明走了,凤慕走了,年轻人都在一个一个逃离这样的封建家庭。
后来,轰炸机打破了这个镇子的宁静,人们纷纷四处逃散,吴老爷也不例外。
这一次,爱莲终于有勇气甩开了老爷的手,她选择了留下。
战火纷飞,江南水乡的温婉荡然无存,人变成了活靶子。
安德鲁四处寻着爱莲,千钧一发之际,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保护她。
最终两个人也没能在一起。
乌云终将消散,死去的人,会以另一种形式活在想念他们的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他们从未离开。
先看了原著再看电影,觉得这拍的什么bull shit,和原著所表达的相差甚远还将主题表现得那么烂俗。
其他人物形象与原著不符的就先不说了,原著有将近2/3的篇幅都用来让读者内心逐渐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遇到安德鲁之前思想陈腐,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度渴望平静与自由,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在她身上呈现的吴太太形象,才与后来她在和安德鲁的接触中看到世界宇宙的广阔后得到灵魂的飞翔形成鲜明对比,也激起读者对灵魂自由的渴望。
而原著对安德鲁死亡的安排也是最完美的,他的死亡唤醒了吴太太沉睡四十的爱,有如天崩地裂,只有在那一刻吴太太才真正活了,安德鲁也在她心中复活了,并且以灵魂的方式永生,指引陪伴着吴太太,才让她做出收养孤儿,放走秋明送儿子出国等举动。
而绝非像影片中到处充斥着一股背德之爱的氛围,居然还上演了在荒山野岭中浓情蜜意的俗套桥段。
如果剥离开原著来看,这部电影的叙事也是一团稀巴烂,时间线不明显让人摸不着头脑,人物思想变化太生硬毫无说服力,吴太太演员把一个40岁女人演成二十出头的少女般冲动、不稳重,秋明和安德鲁的演技也让人出戏。
总的来讲这部电影非常失败。
赛珍珠八十年前在南大当过老师,我荣幸地跟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校友。
但是令我羞愧的是我仅仅知道她的名头和代表作《大地》,而且还没有看过。
《庭院中的女人》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让我对这部富含旧中国灰暗色调的片子在开头十分钟里能忍受下去,只是因为它是根据赛珍珠的作品改编的,但是十分钟以后我知道我必须看完它。
片中中国人的台词有些西方思维的痕迹,可能一是因为有西方人参与此片的拍摄制作,二是因为它的男主人公安德鲁是个西方人,三是因为赛珍珠是西方人。
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碰撞是片子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主旨,也是在看该片的我们的这个时代的主旨。
在我看来这个跨越了近一百年的主旨便是“你以为你是谁”的疑问,西方问东方,东方也问西方。
《庭院中的女人》用感性的行为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想回答这个问题。
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有些童话的味道。
吴家是小镇的望族,安德鲁是个自愿来中国在该镇传教的美国教士,并抚养着一大帮中国孤儿。
一个偶然的机缘把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安德鲁成为吴家少爷凤慕的家庭教师,并且与凤慕的母亲吴太太相爱了。
吴太太嫁入吴家24年,受够了她丈夫的近乎变态的性要求,于是极力给他娶了一个乡下孤女秋明做姨太太,如此她便可以摆脱她丈夫的纠缠。
秋明跟凤慕一般大小,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也相爱了。
他们之间不应该发生的爱情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阻击,以致秋明自杀未遂、安德鲁离开吴家。
吴太太在安德鲁的劝说下放走了秋明,让她“自由”了。
尔后凤慕在知道了母亲与他的老师的感情后也离家去参加新四军。
就在我一厢情愿地想象着吴太太跟安德鲁私奔到美国时,日本人打到了小镇。
在炮弹声中吴太太毅然离开了她丈夫,而安德鲁也去吴家找她。
结果他为了救吴太太和孩子,被日本人打死了。
故事的最后是剩下的三个人相遇,吴太太在导演的指示下用给一个安德鲁没有起名的孩子起名为“自由”作结尾。
“你以为你是谁”是吴太太在安德鲁劝她放秋明走时反问他的话,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问法。
政治上的闭关自守策略、文化上的天朝上国态度、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心理等等都是在这种问法的大而化之的体现。
这个问法是当时中国的唯一选择,用外强中干的声音拒绝已经无法拒绝的渗透。
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仍然在向西方问这个问题。
在我们提问的一个世纪中,我们在现实中没有让西方得到“是谁”的肯定,但是我们内心中却肯定了西方“是谁”,并且不断地疑惑地自问我们“是谁”。
对于一个“庭院中的女人”来说,吴太太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她无法摆脱,直到在战争的非常状态中才达到了愿望,得到了“自由”。
“自由”是《庭院中的女人》中所隐含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太苍白无力,也一定程度上使影片有些失真。
秋明虽然是个孤女,但她明白自己“是谁”,她是吴太太免于伤害的代替品、她是一个没有自由与地位的姨太太,她是自己所爱的人的“二妈”。
安德鲁无意中回答她“死后灵魂就会自由”,她便上吊了。
这让我想起那个时代中的农民,他们明白自己“是谁”,可是他们没有办法改变,于是只有屈辱地忍耐,而中国正是个农民的国度。
安德鲁没有回答吴太太“你以为你是谁”的提问,因为他从没有这种疑问。
他是上帝派来的,虽然他承认“我没有看见过上帝”,但他很可爱地认为“上帝在任何地方”。
这便是西方的思维,他们很热心地在全球范围内忙碌着。
这种忙碌在历史中表现为人道主义与人权至上,也表现为无情杀戮与和平演变。
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固执的信仰所致,都是一种不可能问“你以为你是谁”的心态。
片中的“你以为你是谁”是东西方的两种信仰、一条道路。
东方与西方在二十一世纪不可避免地一起走向了全球化,虽然有人说全球化是个陷阱,但我们无可选择了。
也许我们应该抛弃虚伪,直爽地问“你以为你是谁”;也许西方应该学点谦虚,扪心自问“你以为你是谁”。
片中吴家权威的象征花老太太死时,安德鲁在诵经声中向她儿子提出做一场弥撒,喜欢上了妓女的吴先生说“我母亲多一个天堂上上也好”。
七十年后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在问清自己“是谁”后选择自己的天堂?
《庭院中的女人》跟其它描述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影片一样,反映出了文化的差别,但也反映了人性上的无差别,都向往自由、真诚与善良。
在延续至今的文化融合潮流中,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对“你以为你是谁”这个问题的态度,相信在自问中会得到和谐。
因为我们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坐标后,才能确定别人的位置。
你以为,你是谁?
这是秋明来宅子里第二个月了,她开始习惯大太太叫她秋明,继母以前只管她叫赔钱货和野丫头,秋明,秋明,真好听。
只是吃饭时她还是偶有狼吞虎咽的冲动,硬是在桌下掐着自己的大腿,才逼着自己一小口一小口把香糯的米饭抿进嘴里,有次不巧被凤慕发现她的小把戏,眼里满是笑意不停打量她,她真想马上回房去,当大户人家的小老婆,比她以为的难得多。
但她喜欢她的屋子,这里她做主,没有继母,也没有不苟言笑的老爷太太,虽然她知道宅子里的下人都看不起她,嫌她粗鄙脚大是个乡下野丫头。
到了老爷不过来的夜里,她总是忍不住好奇自个儿在房里四处摸摸,自在快活极了,这样的好的房间,这样好的摆设物件,她从未见过,白天怕被下人偷笑并不敢细详。
这天夜里,她正拿着亲生母亲留给她的银锁儿细细擦着,门外传来不轻不重的扣门声。
“谁?
谁啊 ” 她慌忙把银锁戴回脖子上。
“二妈,是我,母亲有事问您,让我过来叫您” 凤慕隔着门远远看见烛火下立着一个消瘦的女人身影。
“怎是少爷您来叫我?
吴妈呢?
” 她仍是不愿出去,天色太晚了,她虽是野丫头也懂的,不想落人话柄。
凤慕见秋明一直不肯出来,只好又站远了些“她被母亲打发去做别的事了,你只管出来吧,我在前面走着”她这才安了心,点了灯从门里钻了出来,门口并无人,凤慕在离她十步的地方提灯站着,灯火忽明忽灭,她只觉凤慕真是高大。
“快走吧,母亲还在等着” 凤慕再不看她,就着十步的距离远远的引着她,她亦步亦趋得跟着这十步的距离,老宅深远,且要小走个十分钟才能到大太太的堂屋。
看着前方被烛火映照着的背影,她忽然想到这是进来这么久,第一次同凤慕说了这么多话,平日只有惯常问安。
“小心些台阶” 凤慕突然站定了在长长的台阶上方等她,她提起旗袍的下摆一步步踏上青石板做的台阶,因才下过雨的缘故,地上格外湿滑,她走得小心极了,那人在上方看着,她不想出丑。
许是她走得太过认真台阶偏和她作对,许是夜色太深看不清楚,又或许是上方男人的关注让她方寸大乱,她不偏不倚踩到一片绿苔藓,脚下一滑整个人直接失去重心向后倒去,凤慕这时几乎一瞬间就跳了下来,手一把从后面扶起了她,将她整个人拉回原处。
“谢,谢谢你” 她吓坏了,还未从刚才的惊吓中缓过来,也忘了当下她和这位后辈,她丈夫的儿子,离得有多近,假若这时有人路过,她的二太太也就做到头了。
“小心着点,这里太滑了”凤慕看着怀里喘着大气的女人,她紧贴着他的胸膛,他不知为何,心也仿佛随着她的呼吸起伏……这下秋明才终于看清自己的处境,又窘又羞得把凤慕的手从自己腰上解下来,他怎么能这样搂她!
这被人看到她不要活了!
凤慕面色讪讪得看着自己被甩开的手,声音里却是自己都没听出的抖:“二妈,我…我怕你跌下去,我没有别的意思,真的”秋明却并没有给他好脸色,扭身到旁边捡起来仍燃着的灯笼,自顾自朝上走去“今晚的事不许和任何人说!
”她面色如常,只是额角微微渗出汗意。
凤慕跟在女人身后,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她一定是生气了,可他能不救她吗,闷闷得跟在秋明斜后方,看着她头上的银簪随着步子一闪一闪,终究还是忍着了。
可凤慕不知道,秋明在他怀里时,心鼓如雷,心下比他还要慌,她不敢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凤慕,她要静静掐死她自己的心。
搞笑的剧情,细节都是bug,全剧以忄生为切入口,影射黄男和黄女之间的房事是 丑陋不堪让人窒息的,他们都是被封建思想禁锢的民族,所以黄女都要靠白男来拯救,只能白男才能给黄女带来忄生福,黄男不配和黄女结合,他们都是劣等种族,编剧和导演是这个意思吧,真的恶臭。
早知道是这么浅薄的一个玩意儿我真不该浪费我这两小时……
台词简单,没字幕也能看懂听懂八九分,而且体会更深。没想到开头这么强的不适感,在梁祝的声声低语中几近消解。台下人用台上语诉说,是戏外人也是戏中人,这种古早桥段在好演员的加持下依然令我动容落泪。每一场戏我都要夸罗燕,她太美,中式太太那种人前的大方和独处的怯怯都处理得熨帖,或许是自己改出来的本子,所以才更为珍惜和了解。而威廉达福受邀而来,也是不负她期望,他从来都不是漂亮的演员,但那种自带的神圣感和脸上的纹路丝毫不让人觉得违和,眼神好极了。我要感谢神父的是,他不仅启迪了她,更重要的是从没放弃,他用爱和死来拯救和包容,将她代入新世界。相比而言,年轻的那一对实在黯然失色。突然在想,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或许也有这个故事的影子。
嗯,又是一部颂扬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浸淫、纠正、救赎的功劳片,深宅大院的腐朽堕落得西式的皿煮自由来摧拉,未开化的女性得白人男性来点拨和指路,而这个男主角,好像《金陵十三钗》里的伟光正假教士,又好像《血钻》里的邪转善淘金佬,反正有色人种都得靠丑国拯救于水深火热。最后,还没忘把屁股挪正,不能忽视谁是掌权的嘛。ps:给男主搞个经营孤儿院的人设,是加高光还是暗讽刺呢?造成孤儿的炮火和饥荒,难道没有丑国的贡献?小日子不独背锅啊。
电影里的用到的对比蛮多的,东方西方的思想,大宅院的封建与新时代的解放,江南烟雨的柔情和战争炮火的无情。。画面挺美的,故事比较简单,是我个人有点看腻这种东西了。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原著,好莱坞拍的电影,虽然很喜欢吴太太这个人物,但一个美国男人以传教士的身份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还顺便和“被解救”的女人好上了,是不是有点讽刺?据说原著里最后也不是鬼子来了,而是土匪。改编的也有点套路了。不过也推荐,算另一种视角吧,毕竟中国作家和导演作品里的旧时大院女人,无法跟吴太太一样,能走出去的只有像凤慕这样的新一代年轻人。
一群长相似乎是中国人的人说着英文,就算配上了中文配音,看到那个女管家的动作,黑人女保姆的形象就浮现在了眼前。台词中直白过度的明显的表现女性地位低下,写台词的时候就不需要动下脑吗?姨太太和少爷没有来由,一个乡下妹子,哪里吸引到他了?洋教师和太太的感情虽有铺垫,也是接触着就来了。无语
因为b站剪辑来看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主要还是剪辑过于惊艳了。
其实故事、氛围都挺不错的,但就是感觉有点流于表面了,还有点主旋律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看过成濑巳喜男,感觉那是此类题材的顶峰了吧。不过罗燕扮演的吴太太真是好看,太具东方美了。
其实夫人的这条线更完整,从相遇到相知,面对封建礼数的束缚,和情不自禁的悸动,悲哀、苦痛和挣扎,都感受到了。反倒是少爷和二太太的感情,虽然站在一起就暧昧又撩人,但其实很是突兀,似乎只是为了结局能给观众留下点美好和念想,不然这整个的故事也太让人悲伤了。
画面蛮美的,只不过太浅显太程式化,演法更像电视剧而不是电影。对中国的理解也太浅
这是旧时代里性别、地位、情爱对人性的桎梏。但剧本比起类似题材的《雷雨》明显落了下乘,更因其西方视角,角色与表现方式都是西方的民主意识与爱情观。镜头挺美,演员演技有些生硬。另,女主气质还蛮适合旗袍。
秋明虽然是个野丫头,但人家那口流利的英语说得比我好多了。。。。。
那是大陆真的生活在自己想象并创造的天堂中的年代的作品。时代眼泪。
不太好看
爱梁祝那段。小妈文学磕到。赵约翰好帅。和彭于晏,王耀庆,周杰伦都长得好像
除了男主角丑点,把赛珍珠的书拍到这个地步,严浩和罗燕已经非常不简单了。上映那年湖大因为严浩是校友而免费大放了三天,呵呵~ 赛珍珠写中国的确有功力。
3.5星,艺术指导方面还算成功,二胡演奏出的主旋律很容易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进入赛珍珠的世界,满眼都是压抑而充满渴望的女性,她确实把握住了中国最迷人的地方并且在笔下一再的扩大。两对渴望爱情向往自由的情人一边观看梁祝一边翻译唱词,瞬间感染力激增,就算知道是老套路但还是心动一下。
电影多次缓冲,最后一点没有看完,感觉像是一位旧时代40岁女子的觉醒日记
1.台上《梁祝》上演着,儿子和父亲的姨太太,母亲和儿子的洋老师情愫涌动,充满压抑与禁忌。2.丈夫逛花船,又强迫妻子与姨太太给自己k交展现出封建大家长形象,在最初威胁寿宴迟到的妻子充满了威严,到最后逃难妻子离开他时又显得如此软弱。既沉溺于性,又好似精神上的阳痿。3.人要多读书,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才知道人生可以不一样,才会享受灵魂的自由。一如反叛的儿子。一如慢慢觉醒的妻子。而这所有的自由都需要有根基,就是信仰,或是你读过的书,或是你的阅历,又或是对救赎过你的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