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都懂。
1、男主是个从亲密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全方位的失语者,但他不能一直表现得有暴力倾向的哑巴。
包括他强迫女主和精神出轨对象试图发生性行为,理解,失语导致的性压抑嘛,但现实情况是,这种人给人的感觉会很危险啊,为什么女主和他的精神出轨对象会一直跟他保持联系啊?
2、无病呻吟的间离感,形式至上,符号堆砌:金鱼啊美猴王啊花束啊笼中鸟啊香水/洗不洗澡的嗅觉啊蟑螂堆啊。
男女主在各种符号化的离散空间漂泊,板材间、游乐场小舞台废墟、庄园地下室、监狱。
3、最后男主和他的精神出轨对象各来了一段才艺展示,一个美猴王耍棍,一个曾经的舞蹈家在窗前舞蹈,关键是一个没啥力量感和技术感,一个也不美,所以要我们看什么呀?
4、人物对话空洞,不日常也不生活。
所谓“零度表演”,也不应该是全程无表情,人物没有情感交流啊,总说一些似是而非、似有禅意但又没有任何人物性格的台词,本质上还是各活各的。
这不是你加入一些触摸、意图强暴的官能刺激桥段,就能调动观众情感的。
5、有一段男主骑车载精神出轨对象,镜头构图神似少年的你,落魄青年+棉布裙子文艺女,我厌倦了,为什么还是这个搭配,我要看辣妹载帅哥!!!
发现自从《左耳》(青春片滥觞鼻祖但至少叙事效率高)再没有黎吧啦性格的女主,一挂的清水妆+棉布裙子+涉世未深疏离样态,是怎么了?!
6、看着还不如看梁龙在《导演请就位》的短片呢,至少风格是一脉相承的,需要动点儿脑子理解故事,但只要进入了其实作者表达简单而完整。
7、补了好几部邱炯炯导演的作品真的欢欣雀跃非常喜欢,期待《椒麻堂会》。
2022.06.17东莞首映及主创见面会记录Q&A环节导演解读:不是按照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来做的。
独立导演,以前拍纪录片。
我对电影的认知: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讲,比如说讲一个故事。
我们可以用影像写作。
个人一段时间情绪出了问题的时期,即陷入所谓的假性抑郁,表象上体现为不想出门,团团转,为情绪找出口人有“里面”和“外面”,情绪把“里面”放大后,遇到的东西串联起来,让人产生生成和写出来的欲望。
幻象的拼贴描述两个年轻人遭遇情感的困境时的情绪表现男人和女人相差巨大,很难相互理解用这个办法探讨男女之间的距离感😑评价:在我看来,不管是否是类型电影,概念一定要完整,要有逻辑,不能拼凑。
这部电影给观众的内容太少了,情绪太满了,可能只有少数在情绪上和导演共情过的观众才能理解并看进去吧。
很多性爱镜头出现地突兀、没头没尾。
男主宣泄情绪,一定要通过强迫女朋友及其他女性发生关系?
还有一些镜头:例如用开水浇灌植物,地上爬满蟑螂等镜头,看得全身不适……男主的表演也木木的,根本没有体现出导演想要表达的情绪。
FIRST青年电影展 FIRST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深焦特別报道
编辑:章三深焦 X 高鸣 王磊 黄宇聪 《回南天》是高鸣导演的处女作,四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主人公都被水包围着,好像困在了深圳永无止境的雨季里。
有那么一些时刻电影潮湿的氛围让人想起蔡明亮的电影;又有那么几刻少男少女困惑而又敏感情愫在掌心中鱼缸的映衬下,似乎又让人想到上世纪末岩井俊二浪漫而又纯情的时代。
这无疑又是一部近年来让人眼前一亮的南方电影,导演高鸣精准在深圳这座大城市的背阴面,浸入了现代个体内在恍惚、失重的精神生活。
故事周而复返,兜兜转转地绕着圈,好像一切叙事也都是暧昧的,无头无尾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冢龙治摄影,他出色捕捉着人与人之间的空气,捕捉着故事与故事之间的缝隙。
这部入围了2020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电影,由工厂大门、宝贵映画出品。
我们在鹿特丹采访了导演高鸣、制片人王磊和男主角黄宇聪。
深焦:高鸣导演您好。
从您完成上一部短片至今已经过了十几年时间。
是出于什么原因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带来了《回南天》这部作品?
高鸣:我在2006年拍完纪录片《排骨》,2007年拍了一部剧情短片《阿松》,到2009年上半年都一直在拍片,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有近400小时的素材没有剪,可以剪成3部纪录片。
后来我和我太太一起创业8年,最终也没有做成,品牌最后也卖掉了。
大概2015到2016年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一直非常低落。
为了缓解这种压抑,我就去跑步和钓鱼。
电影中出现的湖就是当时我钓鱼的地方。
那个湖在深圳的市中心,周围环绕的都是高楼,我以前从没有注意到城里还有这样一片开阔之处。
那里是一个废弃的游乐场,除了钓鱼的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人会去,坐着也没有人打扰,感觉很放松,很舒适。
在那里的时间我什么都不想,心情很平静,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
坐久之后,其实会产生一些幻觉,眼前好像会出现从前认识的人和发生过的事,一幕一幕像电影一样闪现。
同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一条鱼,四周是透明的玻璃,像在鱼缸里出不去,自己总觉得被什么困住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就产生了想要写作的想法和冲动。
刚好那段时候王磊也在深圳,他看过我之前的作品,也鼓励我继续拍一些新的作品。
但有时候想着想着反而懒得动手了。
王磊就跟我说,我来给你当监工,给你定好截止日期,把第一稿剧本给我。
就这样,我就真的开始写了,也如期把剧本交给了他。
他看完感觉很好,不是现有的任何风格能包含的一种东西,而且特别南方。
他也很喜欢这种所谓“南方美学”的电影。
我们之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沟通,花了差不多2年时间做剧本,之后也参加各种创投。
在剧本逐渐成型的过程中,我们也找一些心目中认定的比较优秀的创作者,请他们读一读,他们不仅给了很多肯定,也很认同这个共同创作的机会,并且加入进来一起合作。
《回南天》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南天》剧照深焦:这个故事本身虽然并没有确切的开始和结束,但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还是有相对具体设定,比如在剧团学美猴王的男主角,有“大哥”入狱的龙老师等等。
这些人物是否来源于您在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呢?
高鸣:这个肯定是,因为作者电影必然跟作者本身的经历有一些关联,可能是经历过的,可能是想象中的,这些所谓的生命经验里的东西,无论从何而来,都是作者的一部分。
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怎样去建构属于我内心的、我认定的人的样貌,去考虑他们面临的所处的现实是什么状态,这其实跟我的内心是息息相关的。
美猴王这些不一定是真的,可能是我想象的,因为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梦想成为那样的一个人。
但随着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长大,小时候想象的无所不能状态也逐渐被压制住。
小时候人就像一只螃蟹,可以伸出8只脚,甚至感觉能有16只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是后来面对现实生活,脚就一只一只被捆住,就变成一只大闸蟹上蒸笼的一个状态。
《回南天》剧照像小东这个角色更多可能是我心理的一个投射,我希望自己能飞起来,但事实上,他却被人按在地上扒得精光。
电影中的人物浓缩了我40年来对人的理解,处于不同年龄段时面对着不同年龄段的问题,小东有小东的问题,杜鹃有杜鹃的问题,园园有园园的问题,龙老师也有龙老师的问题,包括观众没有见到的那个进监狱的大哥也有他的问题。
当然归根结底肯定是人自身的问题,我一直觉得是人自己有问题,才会出来各种问题。
我觉得做《回南天》这部片更多地让我去触摸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探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一条线性的感情线索来牵引的,其实是最表象的关系。
比如小东是属于少年蒙昧的状态,不谙世故甚至让人反感,但同时又有点不愿屈服,忠于自己的理想的成分。
杜鹃明显就比他成熟得多,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怎么去要,但她不会说出来,默默朝着想要的东西走。
园园的人物形象可能是追求过了,但最后发现要到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人也变得像幽灵一样。
我设想中角色的心理年龄是这样的:小东可能就是20到23岁,杜鹃是25岁到28岁,园园是30到35岁,龙老师可能就是40多岁的状态,他除了物质生活层面没问题,其他地方到处是问题,但他还说不出来,也无人可诉说。
人生到了最凋败的时刻,可能就是见不到面的大哥那样的状态。
我把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的理解放置到这些角色上,因为有了多年做生意的经历,我对人其实不是特别信任,我对人有很多疑问。
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是在触摸这种疑问。
后来写作和拍片的过程中,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同时也帮助我慢慢走出来。
这在现实中对我意义也很重大。
《回南天》海报深焦:影片选取“回南天”这个季节性气候现象作为故事背景,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您心态的投影呢?
高鸣:回南天是广东特有的气候,每年有一个星期,因为冷暖空气交汇,到处都是水,我们形容叫做“万物流泪”。
在这样的时间人会特别难受,睡觉也睡不好,因为被子都是湿的,整个家里好像都没有落脚的地方,必须靠抽湿机才能活着。
我用“回南天”有两层意义:一是它给人非常不适的心理感受,二是回南天它黏糊糊的感觉是说不清楚的,有种粘稠和模糊的感觉很难表述,这恰恰是我对情感的理解。
人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甚至没法说的,如果都能说清楚,也就不用电影了。
这个气候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跟我理解的人物的情感状态在某些方面很契合。
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就在想,这些人物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心理构建的产物?
显然不完全是真实存在的,包括这个角色和那个角色的关系,真的存在吗?
还是一种幻觉呢?
《回南天》海报王磊:我补充一句,其实讲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暧昧不明或者不确定的性质,在都市当中,人其实会根据自身情态的变化在人际关系上发生变化。
所以导演要说的是他想呈现这种人物关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可以去解读很多含义,含义的繁复性也是南方艺术的一个特征,比如诗歌等等,都有这种多重性,不是单一的事件或者信息的表述,不管是创作者本身的自我投射,还是演员在表演时候的自我投射,观众再看的时候可能也有自我投射。
我们希望在影像上呈现出这种繁复性,希望观众进入我们建构的美学系统里面,不单纯在理解上找到意义,还有一种身体感受。
因为回南天那种潮湿,不仅是湿,还有重,有一种难受,喘不出气的感觉;然而场景转到湖边,突然又可以呼吸了,会有一种身体感的变化。
高鸣:每一部电影最终都是和观众一起完成的,而且每个观众看到的都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回南天》是一部接口比较多的电影,有更多亦人亦己的感觉。
深焦:刚才王磊提到的身体感受其实在摄影上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我很直接的感觉就是色彩是经过很精心的设计的,总体是一个冷色调,蓝色的使用非常多,但其中每个场景都有属于各自的微型颜色系统。
这个具体是怎么考虑的?
高鸣:影片摄影的形式主要两种,一种是上肩的,主要是在小东和杜鹃家里,我们希望有一种流动的状态,他们像两条鱼一样生活在其中,一种湖底的感觉。
当时给摄影老师的提出的印象是这种感觉,所以他也用肩扛的方式,尽量去找影像的流动感。
我跟大塚老师也说,你的摄影机就像包围他们的水,要找到水的感受,所有镜头都是跟着演员在走的,像开场打乒乓球然后进到卧室的镜头。
到了户外和其他两个空间里,全是架上的,稳定的。
其实南方的影像的静谧感,有时候会有一些神秘感在里面。
大塚老师也是在区分两种影像状态这方面做的特别好。
关于颜色,我们在每一个空间里尽量去找我们想要的意象的色彩。
比如说小东和杜娟的居住空间就是以蓝色为主,包括灯和瓷砖都是蓝的,房间里也有一些植物,实际上是想呈现一种水底的感觉。
《回南天》剧照王磊:其实在这个狭窄空间里的那场戏,摄影指导他本身的拍摄经验也发挥了作用,把灯罩本身的蓝色调带进去作为环境色,也为空间增加了一种情绪气氛。
高鸣:再比如说到了园园家里,色调整体都变成了白色。
我们每一个颜色,包括每一个空间当时都是有具体的指向的,但更多的解读我希望还是留给观众。
深焦:电影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没有配乐的,而在环境音上下了很多工夫,比如雨声、水声等等。
这种声音设计是怎么考虑的?
高鸣:音乐只有三处地方出现,都是在我认为有必要的地方。
我本身不是很喜欢配乐特别多的电影,我认为所有的声音都是音乐的一种。
今天放映其实声音有点小,如果更大一点的话,空间声音会表现得更好。
我觉得风声也好,水声也好,人声也好,把层次放进去以后就会特别美妙。
所以我们在跟声音指导娄堃做声音的时候,反复强调声音的层次和丰富性问题。
因为我平时生活在那里,我对南方的声音感受太深刻了,动不动有地方在滴答滴答地漏水,所以对环境音的觉察更加敏锐一些。
深焦:影片重几个主要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技艺,比如小东是戏曲,杜鹃是插花,园园是舞蹈。
安排这些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高鸣:其实美猴王这个形象就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也希望能成为美猴王,这个设计也就是我自己想要飞翔的一个直接映照。
像园园跳舞主要是因为演员本人有12年的舞蹈经历,而且我们选择的外景对面,正好是深圳最大的舞蹈剧团——世界之窗舞蹈团的所在地,这个地方本身也很魔幻,代表建筑就是一个埃菲尔铁塔,很多舞蹈团的演员真的就是生活在这个地区,而且是跟着已婚的有钱人,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像个游魂一样的状态。
其实电影里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不是现实意义上完整的一个一个人,可能一个人物是另一个的补充,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镜子,互相照射,有这样的功能。
试着把这些人物串起来去理解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有特别多的接口。
《回南天》剧照深焦:在指导演员表演的时候,您希望他们能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高鸣:我想象中这个角色的状态。
刚刚选好演员的时候,我就开始慢慢让他们抛弃原有的很多东西,逐渐接近这些人物。
比如开拍前有两个月体验生活,就完全在那个地方,以影片中人物的状态,用他们的名字去生活,每天做什么学什么,怎么穿衣服,怎么吃饭,都按照人物的情态在走。
从心理状态的调整来说,像黄宇聪他本身的背景跟小东特别不一样,也很积极乐观甚至有点冷幽默的人,但小东不是这样。
所以我需要把他身上原来有的很多东西磨掉,让他感受到小东的苦闷,以及有这种心理状态衍生出来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到了后期他跟杜鹃的演员真的开始发生冲突,吵架,互相谁也不理,按照角色的状态在生活的时候,我就觉得对了。
导演高鸣深焦:也想请问一下男主角,在这个转变中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黄宇聪:主要还是生活上的困难比较大,因为有一些20多年从来没遇过的事情。
比如说每天的生活就真的是活着,没有任何其他可以做的事情,每天早上我起床之后就是开着电动车送杜鹃去学插花,但我没有任何东西要学,就像我演的小东开始是一个保安,每天都无事可做,在等着,也不知道在等什么。
等到她学完,就再去接她回到家里,吃什么也不知道。
杜鹃(的演员)是真的住在小东家里,蚊子很多,我住在园园家里,11层要爬楼梯上去,白天很热,晚上很多虫子,洗冷水澡,厕所也很脏。
只有一个水龙头,导演就只给我买了一个桶。
开始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桶有什么用,还说是不是不用买了,后来发现真的有用,我才开始研究怎么用桶洗澡,装满冷水从头浇下去,冷得叫出来。
然后因为隔壁住户很近,也不隔音,就会有人说:“别吵了!
”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洗完澡出去马上就一身汗,吹风扇也很难受,虫子打也打不完,有时候真的无法睡觉也会跟导演抱怨。
而且因为睡眠不足,精神也越来越差,眼神越来越空洞,但导演就越来越开心。
演员黄宇聪高鸣: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我们就觉得很正常,现在很多人就是在这种状态中生活,包括我后来带他去其他地方看,甚至条件还更差,特别黑暗,常常半年见不到阳光。
去体验这种生活状态是最直接也是最简单去靠近这个人物的方式,但最重要的还是说心理上要去认同这个角色。
比方说,小东是一个有点少年感,有点梦想,还有点执着,不想丢弃很多。
但有时候做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很不成熟,甚至让人讨厌,这些东西就是恰恰要从心理上去认同和接受,做的动作就会自然而然表现出来。
后来他和陈宣宇发脾气就非常自然,而且她也不愿意见到他。
我也问她:“怎么好几天都不要他送你去上班?
”她说:“不用,我自己会坐地铁去。
这个人太讨厌了。
”她会觉得他有时候很自私,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些恰恰就是这个戏里面需要的。
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完全是为了戏里在积累情绪。
黄宇聪:我们一开始其实关系很好,很有默契。
后来我真的越来越像小东,她就真的很讨厌我。
高鸣:一开始他们两个都有点像真的情侣,我就有点担心,但后来慢慢就随着对人物理解深入而自然发展了。
其实他们在那里生活,我不会去干扰,只是旁观,但发现两个人关系太好了之后我就要想办法去打破这个状态,用各种方式“折磨”他们,逐渐就开始有了演员这种对生活的不满和愤怒。
演员黄宇聪深焦:现在拍完感觉怎么样,缓过来了吗?
黄宇聪:花了一点时间。
高鸣:也不是说真的有多少怨恨,但因为他们原本的生活都非常平整,我需要让他们起褶皱。
起了褶皱,自然就会做出很多超出理解范围的事情。
毕竟哪有正常人会去拿开水把花浇死的?
深焦:您现在有下一部电影的计划吗?
高鸣:我在筹备两三部。
其中一部基本上以及写得差不多了。
其实拍完《回南天》以后,我觉得给了我一个方法上的指引。
在做新项目的时候,可能我前面会想得更多一些,到现在还没有给任何看过,也还没有到透露的时机。
以后肯定会一直拍下去,剧情片会继续做。
纪录片方面,之前也提到我手上有能剪散步片的素材,后面会一部部剪出来。
包括《排骨》也会拍续集,我也在观察这个人物的变化,最近他开始喜欢上了抖音,在里面讲电影,我也会去继续拍他。
-FIN-
首先不懂你的镜头语言表达的什么东西 男主像个哑巴 全剧下来只有五六句 拍的什么垃圾三观垃圾 全员神经病 导演也是 浪费我两个小时时间 看了陀屎 狗屎 臭屎 要颜值没颜值 要内容没内容 没有一点营养 看了辣眼睛 无聊 又无语 还以为是什么文艺电影 结果屎闻屎电影 1253782136728137281453871451378453781547381543178451384531874318453781456381543681543681453816453168451386453814531864531684531845836174583614退出吧腐败31成vr不错驲u从v比日本日产v吧vi
时间2018年深漂的小情侣猴戏的戏曲演员小东和售票员杜鹃在自己工作的蜜香湖游乐场倒闭后,小东从小舞台演员沦为留守处保安并在影片的三分之一处连这份工作也丢了,杜鹃到花店当了店员。
俩人的关系也从女高攀变成了女下嫁。
男主相对来说没有女主成熟,始终吊儿郎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女主则想着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主到一个油腻中年大哥(二手玫瑰梁龙扮演)的破旧别墅的地下室整理插花让她看到了机会;并且最终成功,尽管可能是打引号的(片中安排她去地下室插花估计是在暗示由此展开的感情既见不得光也不会有光明的结果)。
而男主在失掉保安工作沦为女主花店的小丑送花员后依然如我,并进一步沉浸在偶然认识的一个民族舞退役演员并有身体焦虑与抑郁症的女主播的交往中,最终这个也是被打碎的。
全片看下来,导演的电影语言还是有的,尽管有点拿腔拿调的装,但努力和认真确实可以感受到。
虽然片名叫回南天,但在氛围营造上不如《热带往事》的那种粘稠闷热的效果好,也没有《柳浪闻莺》的那种江南的潮湿阴霾所营造美感动人。
主要还是通过墙面,镜子的渗水去让观者自己构想南方回南天的那个感受从而体会主角的心境。
(但对完全没有这种天气经验的北方观影者则毫无作用)男主始终处于各种压迫闭塞的环境包围中,开头的对着墙近距离的打乒乓球,远景让人物处于钢筋水泥大楼背景的包裹中,游乐园的铁丝网后,值班的岗亭,到后来自己总带着的电动车安全帽,即使到了片子最后他也是套上演猴戏的头套。
通过这些镜头语言映衬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适应,尽管他也可能有过发财的梦想(片子开头他打乒乓球的墙上贴着手绘的双色球彩票的出球统计图),但他从6岁到22岁的单纯学猴戏的经历已经让他无法顺利的融入当下社会生活,所以他总有种窒息的闭塞感。
而女主则活的更清醒,她发现男友从小舞台的演员变成一个落魄保安后,让自己这个原来的售票员对他仰视的光环消失了,狭窄的小屋,厨房的蟑螂这些现实都在提醒她急需改变这种现状。
尽管她也曾想抵抗社会给她的欺压和规训(把花店女老板随意给她的插画作品添加的花拿掉,因为老板嫌她弄的不够快,又或者对旧别墅管家咸湿男每次强迫她进别墅插花前要冲凉的要求的抗拒)。
但最终她还是在社会的现实击打面前拜下阵来,抓住机会说自己很会弄鱼汤想法子进一步接近别墅的中年大哥。
并最终在陪同大哥去看其老大曾经的服刑旧址时最终确定了关系。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片子是《后来的我们》的前部放大版,同时又有《十七岁单车》里那种穷人对富人的想象与窥视。
但估计是导演个人的偏好吧。
他特意拿掉了生活里世俗的那部分,但这也使得整部片子的基调都悬浮了起来,感觉那么的不真切。
尽管他是想说生活的艰辛对感情的消磨。
但我们观看的人一点也感觉不到片中人物面对生活的压力以及其所带来的焦躁不安。
一个失业保安的整日无事游荡,让我想不出他是靠什么去支撑他生活的吃,水电消耗,房租支出的。
而那个退役民族舞主播,更是活的不着天不落地。
屋里的摆设像小剧场新派话剧的装置。
目测她这主播肯定也指这吃不了,但真不清楚其生活来源是啥。
还有就是拜托国内的新导演们,咱能不能别来不来就在自己的片里弄啥梦呀,超现实什么的,从《老兽》《春潮》《春江水暖》一路过来,部部都有,但做出彩的真没有,反而很多是在显拙。
片尾,男主用开水烫死了不会回来的女主留在屋里的绿植,然后在厨房洗漱(之前女主一直要求男主在卫生间洗漱),而且还用手机放心大胆的播放着女主播的直播。
然后给自己穿上猴戏的戏服套上头套,开门出去,然后整个人悬浮了起来,而他下面是居住的小弄堂里的人们自顾自的吹着肥皂泡,加强着荒诞的魔幻感。
最终男主落地,回看自己之前居住的这个小弄堂(镜头特意把它拍摄成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这时忽然有个修空调的骑三轮驶过,我本以为会是男主学猴戏的师傅(也是落魄的靠在餐厅扮上猴戏妆后和别人合影收费生活),心想这也太刻意了吧,细一看还好是路人甲。
片中有一处没看懂,女主洗鱼(有调戏的成分),然后接了一个女主在雨中落泪的特写,再接一个晚上回家吃鱼头的镜头。
这个中间插入的几秒雨中哭泣的特写镜头是啥意思?
没明白,很突兀;是被删减了?
还是导演暗示女主对子自己的行为处境觉得可怜可泣?
如果有能去有映后交流现场的朋友给问问导演。
不明白开头小东打乒乓球杜鹃为什么要挡在小东前面,以为是想做什么事,结果小东亲她她又表现的很抗拒???
不理解想表达什么杜鹃上门插花的那家人也奇奇怪怪的,要求要在他们那先洗澡才能插花?
看到这的时候觉着杜鹃会被潜规则抑或是厕所有针孔摄像头,但这些也都没有表现出来,不理解小东做的两个梦,一个是被人扒光了孙悟空的衣服,一个是穿着孙悟空的衣服腾云驾雾,这里应该是分别想表达小东被画上了小丑妆和卸掉了小丑妆后的某种…心理?
不理解小东突然冲上去抱放金鱼女孩,试图和她发生关系,这也很匪夷所思…我以为是小东看见杜鹃和她的男客人在一起了才会反应这么激烈,还把进度条往回拉以为漏看了小东发现的画面,结果并没有,导演直接就从杜鹃把她客人的手放自己脸上的画面切换到小东冲上去抱放金鱼女孩的画面…为什么这么突然?
不理解好抽象 脑子不够用
6月29日,写完2刷《回南天》,担心后面排片太少,无法兑现3刷的承诺,所以当晚就赶着看了第3遍。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并不多余,写这篇3刷时,也顺便看了下购票平台的情况,在电影提前点映到正式公映的这段时间里,我每次买票都是要从“正在热映”的界面点进去,然后往下划至少3屏以上才能找到电影《回南天》购票,平时离家近、经常去的影院基本没什么排片,有排片的影院呢,好一点的时间段又比较少,现在更是如此。
这个“正在热映”界面从未看到过《回南天》
购票页面需要下拉超过40部电影才能找到《回南天》一些网友所在的城市也是这样,当然,也有部分区域刚上映时排片较多。
可知道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的人确实不多,我最早也是在一个电影爱好者群里看到上映信息才去买票的,问过一些观众和身边的朋友,感觉《回南天》在关注艺术和电影的群体里是有推荐的,但总体来说还是偏小众些。
网友关于《回南天》的讨论结合近年在电影院看艺术电影的情况,可能这就是国内同类电影在公映时的待遇,接下来我重点说说3刷后的感想。
阅读电影:一座城市就是一本书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电影院里除了娱乐电影,也会放映不少严肃主题的电影,这类电影一上映家里的大人们都会去看,看完就会回家讨论,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会有很多关于电影的评论和报道,即便是个小孩,看到这些信息都会有一点自己小小的思考。
那时大人们和媒体的评论,好像也不是在说电影里的段子搞不搞笑,有哪些参演的流量小生和小花,电影的特效做得够不够精彩炫酷……回想起来,似乎现在看电影很难再找到从前的那种感觉了。
所以3刷完之后,我觉得《回南天》还是有点不一样。
高鸣导演说他拍《排骨》,同样是拍大城市里生活的异乡人返乡,他没有像很多经典电影那样去表现美丽的乡愁,反而是那种回不去故乡,又在大城市里漂泊无根的状态深深吸引到他。
这种“反乡愁”的调调,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可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该到哪里去找一个能让心灵安定下来的地方呢?
3刷后的导演映后交流现场到了《回南天》,导演也不想把电影拍成观光一座城市的风光片,而是“把镜头往回转,以内心的方式慢慢来打开,来看到这个城市里平凡小人物所面对内心的困境和状态,那种最真实的感觉。
”我看过国内外不少讲述城市故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却是一部很古早的黑白电影《东京物语》,父母从小地方去大都市东京看望子女,在繁华的东京,疲于应对工作的子女们甚至都没时间带着老人们好好地看看这座城市……
电影《东京物语》通过母亲的丧礼展现了人物群像该片导演曾说:“我想通过父母与子女的经历,去描写传统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离析的。
”片中唯一人设近乎完美的是二儿媳纪子,但即便是这个看上去没有瑕疵的人物,也会在老人面前掩面而泣,自述:“我不是什么好人……我很狡猾”,因为她并不像公婆想的那样总是怀念已故的亡夫。
曾经,我们看电影就像看一本书,遇到有的书不那么好懂,我们可能会看完后再多翻几遍,甚至每看一次,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随着年龄和人生经历的渐长,过去不喜欢的书,在多年后再次打开阅读,情感上发生改变的情况也是有的。
喜欢1刷时被忽略的这个镜头,有种梦中惊醒的感觉在1刷《回南天》时,确实有让我如坐针毡动过离场念头的时刻,要不是有映后交流,我可能也未必会撑到最后。
2刷时,因为已事先获取了不少信息,很容易沉浸到故事里面与人物产生共情,所以不知不觉就待到了结束。
3刷时,面对很熟悉的故事脉络,我忽然有种在读一本书的感觉,这本书有那么一点意识流,每个片段里都藏着一些导演欲言又止的故事。
其实,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事、一些人,开始令人反感不舒服,但后来有些事、有些人却让我们发生了改观。
这样的道理在200多年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就有过非常典型的印证。
我的《回南天》3刷,就有点像一个打破“傲慢与偏见”的过程。
城市里,你我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电影《回南天》里的城中村,在空间分布上是一个个密集的“握手楼”,人们居住在一起,甚至隔着墙就能清楚听见邻里间的生活起居,但是出门时人与人却很少打招呼。
这样的城中村,在高鸣导演眼里,跟片中两个小情侣看似亲密实则疏离的状态契合,就是“人的物理距离特别近,但是心却隔得比较远” 。
在《东京物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刚到东京时,母亲说:“原来东京这么近。
”而在经历了探望子女过程中的种种后,离开时母亲又说:“东京真的太远了。
”这样的真实,让我们往往不忍去触碰。
如果说,有些电影是在温暖的底色中添了一笔人生的凉意,这次看《回南天》,我却感受到了电影在潮湿压抑的空间里,不时调入的一些亮色。
相信导演一定是个情感细腻的人,他用温暖的眼光带着我们去看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也伸出手轻轻触碰了我们不曾被触碰的内心,化身在他的视角,我看到了其中的人文关怀。
导演在此前的映后交流曾说过,关于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创作,他其实是“站在女性角度去思考问题,两位女性他都给了一种爱,让她们正视内在的欲望,表达真实的人性。
”杜鹃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拒绝男友小东的欲望,但她又有着自己的欲望,所以她会一个人在房间里拉上窗帘,换上性感的睡衣,在点亮灯的蚊帐里躺下来,在独处的时刻体会心中最真实的情感。
这段戏,给了杜鹃在片中最美的镜头和小东的相处中,她稍稍成熟,所以她会像姐姐教训弟弟那样对待小东,这也是生活中有些情侣们的情感状态。
为什么两个人已经不爱了,却还不分手?
其实,现实中大多数情感都是这样渐行渐远。
如果无法理解这些,可能是还没有见过情感的多样和复杂性。
病娇的园园,在直播中的絮絮叨叨令人生厌,应该没有人会去听她到底说了什么,但3刷时我把园园的台词串了起来,其实她一直在讲自己的故事,完整听下来能看出这些台词都有精心设计过。
那些反反复复地讲述,又让人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除了心理医生,大家都只是想看热闹,谁会真的去关心她痛苦的内心呢?
就像我们生活在热闹的城市里、闹哄哄的大家庭里,繁华的表象之下,人们各怀心事,人们各自孤独,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座孤岛,谁都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谁都无法走进另一个人的内心。
导演细心地捕捉到了这种特质,也给了园园这样的“都市病人”表达与倾听的耐心。
小东并不是那种刻板的“直男”形象,在看似没有出口的爱情和生活中,他还没有变得麻木,他也有自己的思考,有着想要挣脱困境的愿望,但在他这个年纪越是思考越会迷茫……
片中有不少小东望向城市思考的镜头龙老师身上有着导演自己的影子,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导演说:“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的原始状态,其实跟片子里面梁龙的状态有点像。
有那么几个月的时间被困住了……”
在龙老师和杜鹃的最后一个镜头里,“这两个孤独的灵魂在山顶之上看着被雾气淹掉的城市,然后他们庆幸自己终于逃到岸边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其实他们彼此内心应该都有更多的东西。
”在高鸣导演看来,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总会有一些模糊和未知的东西。
“我特别反感叫别人‘底层的人’,这就像用‘民工’这个词一样粗暴,我觉得所有的人都是普通的人,都是平等的,只是他的位置职业不一样,但他们遇到的情感和困境一定是一样的,我电影写的就是困境,4个人都在困境中找出口。
”相对于很多宏大叙事的电影,他想留一些叙事给普通人,特别是漂在深圳的年轻人,“先认知我们遇到的问题,再慢慢知道怎么一步步跨过去。
” 城市的年轮:被遗忘的时光关于电影中出现的香蜜湖拍摄地,记忆中多年前刚来深圳时,它还叫“水上乐园”,坐公交车有时会经过这个站点,但那时乐园已经停业了,后来公交站也换了名字。
再后来,新来的深圳人很多都再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也不知道它的存在。
有一次,我约了朋友在湖对岸的休闲区吃饭,看到荒废的园址,和休闲区漫步的人们,形成了一种莫名的反差感。
一个是本应该喧闹的乐园,现时却异常安静;一个是装修雅致的庭院,现时却人声鼎沸。
可能在每个城市中,都有过类似“香蜜湖”这样的切片,它是一座城市过去的缩影,也是即将或已经被遗忘的记忆。
小东背后是香蜜湖废弃的水上双环过山车“我情绪出问题的那段时间,天天会去香蜜湖钓鱼,如果来深圳比较早的人,都知道香蜜湖的过去,香蜜湖以前有过一个特别辉煌的时期,后来有了欢乐谷后,香蜜湖就慢慢被忘记了。
”高鸣导演说,“它曾经是城市人们关注的中心,但现在却边缘了、荒废了。
我很想知道,香蜜湖自己怎么想,它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失落,它会难过吗?
”
香蜜湖对岸是市中心的黄金地段翻开深圳香蜜湖的过去,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香蜜湖度假村是我国最大的游乐园、第一个“迪士尼”式游乐中心,曾风靡深港两地,成为深圳人和来深旅游者的打卡地。
1997年,它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一起,作为深圳旅游的名片入选“鹏城十景” 。
此外,香蜜湖还曾出现在深圳的初中英语课本里,有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Honey Lake”。
“游乐城”换成“饮食城”也映照了香蜜湖的真实历史随着1998年,新一代大型主题乐园“深圳欢乐谷”的正式开业,到了2005年和2011年,水上乐园与风靡一时的香蜜湖“中国娱乐城”则相继停业。
在这近40年间,香蜜湖因其优越的人居条件,被地产商相中而建起了大型的豪宅聚居区,其作为旅游用地的功能逐渐式微。
今年6月6日,深圳出台新措施,将对标借鉴美国硅谷沙丘路有益经验,打造香蜜湖国际风投创投街区。
世界级的新金融中心香蜜湖在崛起,但对于更多人,香蜜湖是一种城市回忆。
很多老深圳人都说,最初的香蜜湖记忆与“豪宅”无关。
它是秋游的地方,是吃饭喝酒的地方,是陪伴着孩子长大的地方,是老深圳人的集体记忆,它就是深圳人的“迪士尼”……那些不被看到的隐秘角落电影《回南天》上映之前,深圳连续下了半个多月的雨,空气中的潮湿和闷热发霉的味道让人有种生理上的不适感,而我的3次观影,都是在明媚清爽的晴天,3刷过后却又迎来了连天暴雨,天气和情绪上的反复,让我联想到电影中出现的乒乓球。
高鸣导演说,《回南天》在第1-3稿时都叫《乒乓》,小时候他把乒乓球踩扁后,扔到热水里乒乓球一下子就会鼓起来,但如果人受了伤害,还有这样的热水吗?
人和乒乓球都是挺脆弱的东西,乒乓球有自我修复能力,但人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哪里?
我们需要去寻找。
我想,生活里既有艳阳高照的时刻,也有阴雨绵绵的时刻,我们的情绪也像天气的变化一样,阴晴不定,除了快乐,也会有恐惧、忧郁、厌恶和愤怒等,用好莱坞的主流方式来表现,它就是合家欢的《头脑特工队》,用作者电影的方式来表达,它就会更为个体化和情绪化,可能就像剧情片《回南天》一样。
在3刷的映后交流中,我们能看到,《回南天》不好懂,导演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在努力帮助观众解读,毕竟电影在上映前后都安排映后交流场的比较少见。
3刷后我的参考评分是6.5-7.5之间,这个区间包含了不喜欢的减分和想要予以鼓励的适当加分。
废墟之上还能重建吗?
电影《回南天》与过去经典的大师之作相比仍有差距,我也想过是不是建议导演在创作中可以运用一些电影技巧迅速将观众带入戏中,而不是像他说的那样电影是他本人的心理投射,“就像剥笋一样,慢慢地剥开自己”?
毕竟这样里外3层的“剥笋”过程,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但转念一想,谁没有被现实磨平棱角的经历呢?
反而是保持这种创作上的个性化更为难得,况且除了形式上的一些问题,电影想表达的人文主题和精神内核并无问题,相信经过这次市场的打磨,导演和创作团队也一定会反思并加以精进。
听到导演说:“我觉得这座城市未来需要有这些情感的流动,我也会继续用作品给城市包浆,我们慢慢地来。
”还是挺期待他后续的作品《五花》。
2020年的“排骨”(左)和高鸣导演作为《排骨》的续篇,我们也想看看过去清瘦干练的“排骨”,是如何变成了今天带点油腻感的微胖“五花”,镜头中的他是不是还像从前那样金句迭出、人间清醒?
即便是已经变成了我们不喜欢的样子,他的故事也具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样本价值。
相对西方电影,东方电影的含蓄、留白、细腻和克制风格别具韵味,往往人物的一个表情、一句对话,就蕴含着无数的变化,在这样的电影中,其实编剧也可以是看电影的我们自己。
我想我有点能理解《回南天》的导演和创作团队,这就像之前我参加的一次活动,主办方为了给大家带来惊喜,在冬天特地从四川空运了一批腊梅到深圳,并将梅花赠予了每一位活动参与者。
活动结束后,我捧着梅花走在深圳的地铁站里,有的人看到梅花、闻到花香,脸上露出意外的欢喜,也有人看到梅花、罔顾空气中飘散的花香,告诉身边的人:“深圳冬天怎么会有梅花?
一定是假花!
”虽然,赠人梅花的主办方和手捧梅花的我,都是真诚地想给予他人一些美好的东西,但这种感觉就像一部电影的名字——《这时对,那时错》,这个世界,要细想想还真有点复杂。
四星,多一星平衡一下分数。
印象最深的是美术、色彩搭配,暖黄和水绿色带来暧昧又潮湿的气氛。
女主长像不是我的菜,表演第一印象也不好,想不到越演越精彩,她身上有一种非科班的生猛,几个瞬间真实得让人心惊。
剧本有很多让人惊叹的地方,比如用"洗澡"代表的职场性别压力,用“小剧场”代表的理想破碎,还有梁龙始终没有揭开的过往……这些不能明说的内容,构成了这部影片最细腻深刻的内涵。
结尾水箱中的鱼缸是神来之笔。
舞蹈和配乐也很好。
还有最后猴子在空气中游泳,我在十几岁时做过无数次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走在城市的道路上,忽然漂浮起来,只能用游泳的姿势前进,想往上飞却飞不上去,想前进也很缓慢,醒来发现自己站在地上又觉得遗憾。
这场戏简直像是导演从我的梦中剽窃而来,因此我在电影院没忍住发出了惊呼,我不知道人的共性可以一致到如此程度!
这么好的电影在豆瓣居然不及格,我对豆瓣的信仰都要动摇了……就算没有看懂,就算无法共情,难道观众看不出这部电影美术、表演、摄影、声音设计上的出类拔萃吗?
难道观众看不出导演的真挚的情感吗?
创作者何至于孤独到如此程度……
中国南方新浪潮。
钢铁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中,每个人都如同困兽般举步维艰,在回南天的潮湿水汽中迷失方向。
影片的视听设计也彰显出粘稠的质感,富有神秘气息的“蔡明亮时刻”与高鸣添加的某些幽默元素并存,也预示着杜鹃与小东二人情侣关系的濒临破裂。
几近无言的开场段落做到一镜到底,角色的肢体动作不夹带任何叙事,它是情绪的流露与放大。
最小主义的剧作结构将影片的戏剧张力降至最低,高鸣显然希望捕捉到在摄影机前流动的情欲,并以此取代传统的叙事形式,但这势必会提高一定观影门槛,受过大量阅片训练的导演高鸣也将拍摄工作作为“词典”——暧昧的象征系统——的编写,收入各种符号意象:美猴王与小丑;金鱼与鲫鱼;鱼缸与鸟笼;红酒与啤酒......如若龙老师(是把梁龙的名字颠倒一下吗?
)视登山远眺为上岸,杜鹃也于此与其苟合——尽管只是抚摸手掌——使得影片成为一部几乎“没有性感场面的性感电影”,那么山下的深圳城区便是一汪池水,角色如同金鱼几经转手终回故里,禁锢于回南天的黏糊中。
2022.8.3
看了下豆瓣记录,我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回南天》标记成想看的,当时对这部在国外已有声誉的国产电影抱有着不小的期待。
潮湿的南方都市,男女情欲的碰撞,都市青年的迷茫,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元素。
但今天看完电影,说句实话,非常尴尬。
电影几乎犯了国产文艺片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所有痛点和毛病。
黑泽天皇说过一句话,所有的好电影,应该至少有一个原则,就是通俗易懂。
但《回南天》几乎完美地避开了通俗易懂这四个字,全片不说人话。
可以看到《回南天》有意识地采用了各种意识流的视听手法,将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藏在镜头语言后面,然后让观众去感受,而不是去理解。
而这个“藏”是一个很讲究的学问。
要是藏好了,说不定就又是一部王家卫质感的佳作。
但要是没处理好,就可能变成不伦不类的无病呻吟。
例如,先从豆瓣的简介入手来看这部电影。
“四个人的关系渐渐错位。
暧昧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他们的彼此映照中,回南天悄然而至……“可以看到,电影其实是想借回南天的环境,来讲述一段男女关系的纷杂。
作为电影的四个人,两男两女,应该是电影的主角。
然而,一方面是,电影缺乏了对所有人物的背景铺垫,观众无法得知人物内心的变化的动荡和原因,另一方面,人物情感的推进和转变也显得极为生硬,都是处于一种点到即止的程度,每当这一段我要开始进入角色了,剧情就突然切到了下一个环节,观众都还没来得及体验,就被导演赶鸭子似的赶到了下一个剧情上了。
最尴尬的一段就是,例如杜鹃和龙老板的感情是怎么就起来的呢?
两人在地下室,龙老板让杜鹃过来坐一下,两人来回对了一句话,在我以为要开始通过对话来交代两人进展的时候,镜头竟然突然就切到了下一环节。
excuse me?
现在的人物感情都这么直接快餐的吗?
只需要一句话,两人就产生了联系和火花了?
诸如此类的场景弥漫全片,人物的感情推动,全靠导演上帝镜头和剪辑来推进,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坐在哪里啥都不干,只需要来回一个眼神,事情就成了,感情就有了。
要是说的是一见钟情也就算了,但问题是,电影想说的应该是情欲的摇摆不定和躁动不安,这份躁动,不是仅仅靠电影名字《回南天》三个字的文艺就能撑起来的,也不是仅仅靠下几场雨就能撑起来的,更不是靠面如死灰全员抑郁的姿态就能描述好的。
参考《花样年华》,梁朝伟和张曼玉两人的感情线,强如王家卫,也得先在开始耗费一大段时长来交代两人双双被出轨的背景,随后辅之以各种视听语言的唯美作为手段,才使得两人的感情推进有足够的动机和自然。
而《回南天》想的却是靠脱离于电影的意识形态语言来讲述这一切,这就使得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剧情几乎是割裂的。
美则美矣,但对于电影本身却毫无益处。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大护法》的感受,非常多的国产文艺片都很容易陷入这么一种自顾自怜的陷阱,而忽略了一些电影最基本的要素,首先得讲人话,然后才能被理解。
不讲人话的电影,就如没有根的浮萍,会让观众始终有一种疏离的陌生感。
3.5,2022年上海电影院解封后的看的第一部片子。导演的映后阐述比片子本身好。
广州首映,坐如针毡。对烂片必须毫不吝啬的痛斥。
再看发现存在多边臆测,其间的讽刺和幽哀多少不着地。/四个角色四种景观。宣宇和小东的。龙先生和园园的。前两者更日常的实在接进后两者的飘。而反过来,阶层差异又让后两者给予前两者欲望的想象。园园那场跳舞从虚接进实;小东那场飞翔从实接进虚。各以各的方式摸寻一个舒适点。确实是“回南天”的感觉。简单的欲望底下还有更多更多,或者说欲望本身就很复杂,某种程度上所有角色都没有对一个明确身份的的依托;前两者和后两者,彼此从对方身上汲取活力,又得到幻灭。开头那场戏觉得选的很好,小东和宣宇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底,后面许多东西因此打开起来都比较顺。一些细节,床罩灯,园园家布置,龙先生哥哥,蟑螂,小东飞翔时首次现身的城中村。声音处理特别,被放大的和被吞掉的。及深圳的各类地貌。
#FIRST#。极度克制,极度华彩。 人物关系简单却可以轻易触碰核心。 人物没有出口,人物的模糊处理和回南天带来不可言说却极难忍耐的苦闷形成巧妙呼应,一切都如那个找不到的监狱。
人物关系有被强行设置之嫌,因此人物动作就欠缺说服力。优点在于对个别细节感觉的拿捏与具象化表达。
回南天是什麼?是悶,是熱,是潮,是躁,是情慾流轉,是無處可逃。然而,電影里都沒有,只有無處不在的形式感,只有不斷推疊的符號與長鏡頭,只有演員與演員之間、演員與鏡頭之間的疏離感,只有角色身上說不清道不明的擰巴和彆扭。
相信豆瓣评分吧。好看的电影各有各的不同,难看的电影却有惊人的相似。不治之症就是故弄玄虚。这片很适合给故作文艺的小青年看。毫无精神内核。映后原创交流,导演居然要观众自己解读,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很抱歉,我觉得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创作观。一开始以为他讲不出来,回来讲到梁龙发现他口条很好,那解释是不是只有欠揣摩一条了?不求文以载道,但求起码别给我看这种了。很强烈的模仿痕迹了。洪尚秀金敏喜寄生虫。台词也尬。正常人谁会说,那一夜,不都说那天晚上么
要么不说话、要么不好好说话,故弄玄虚、无病呻吟,国产文艺片通病这片全包。主角用开水浇绿植、虐待金鱼…真的要被气死了!
影片气质还可以,就是意象太老套,形式太老旧。
6.27广州映后。导演开始先拿作者电影说事,说不一定要每个人都看懂,他觉得拍得很清楚。我举手说,确实拍得很清楚,一对深漂双双精神出轨谁看不懂啊,问题是在于片子拍得太浮了,像手摸雨水,手摸鱼缸这类空镜头太多了,出现一两个倒罢了,全片多由此类镜头组成,显得矫揉造作、空无一物,给观众的体验就是缺乏真诚。导演回复如果我觉得这类镜头都是空镜头就没啥好跟我聊的了,以及表示这部电影其实环环相扣,希望跟我拉片讲解……我差点两眼一黑。还没提该片台词脱离实际(“你快乐吗”“你知道皮肤高潮吗”)、情节由于空泛堆叠无法说服观众(女主梁龙忽然手贴脸)、男性自恋意识过强(男主没上一次床很惨但自立自强还是要当美猴王;女主忽然跟中年老男人心电感应一起淋雨看风景)等问题,主创开始拿情怀回怼。导演啊,想当老塔先要学会接受批评!
我觉得挺好看的,为什么得分这么低?也许我就适合看一些简单的电影吧
在北京中间影院看了特别放映场次,画面音响效果都还不错,放映结束后主创交流活动,导演说其实最开始写剧本创作的时候就非常不重叙事,而是主要以情绪和氛围进行创作。最终呈现其实也是这样,像闷闷的回南天,感受到了那种情绪和氛围的观众,会投入到那种状态当中。导演说,希望这部片子呈现出一个“溺水”的效果,或者就像吹一个气球吹到最后,马上就要爆了,但不要它爆掉。当然,意象的作用略显刻意,各段剧情稍显分裂,也是美中不足。我想,这样的完成度还算是漂亮的。有几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男主角被警察按在地下扒掉美猴王戏服的镜头、片尾美猴王在空中游动的镜头……这些镜头不约而同的都是幻境的镜头,也是发人深思。有一点细节,回南天的潮湿感随着电影推进越来越弱,不知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
北影节创投大奖。。。。。。。?深圳片我还是喜欢路过未来
熟悉的深圳,陌生的空间,这是一个对称的故事,两男两女,交叉进行,也是一个不对称的故事,最后走向不一样;“深漂”的一种侧写,在南方天气里,以男主角和女友求欢未遂开始,与新认识的女人强行亲热未遂结束,身体里积蓄的是loser排不出的湿气和躁郁;比很多年轻导演的片子成熟,城市空间,生活细节,人物情绪,符号处理,现实与幻境(梦境)的交叉都是对的,丧中取静,实中求虚,未来不见边际。喜欢两个20出头90后演员,同居生活真切写实,无论你是小舞台的美猴王,还是送花的小丑,或是缸中金鱼,在生活的煎熬里,都是热水浇花奄奄一息。
回南天,苦,闷。两位无产阶级主角谜一般地怀有中产阶级的矫情。心性高没什么问题,但是心性高到矫情就尴尬了。比如说洗澡——即便有其他暗示的可能性——委屈吗?是象征那种年轻人初入社会经历的别人不懂但自己尤其耿耿于怀的委屈吗?可以是,但是绝对没表现够。尤其是女一和女二,到底在干嘛?矫情得我都懵了。对女性角色的描绘是这样,还指望男的懂她们在想什么?每当新兴导演拍点有的没的,还搞碎片化剪辑,大大小小的隐喻,我就呃啊。和朋友理了一下,看得出来有很多想表达的,但各个碎片都不了了之了,还没吹出泡泡就破了,比较疲软。我挺迷恋把生活文字化、影像化的,哪怕不加其他修饰,也是聚焦,于是现实就变成了梦;但是吧,就挺僵的。你要是不能迷惘成诗,就只是梅雨天墙壁上的霉斑而已。这种无力或许也是主旨之一。但是不够。
看文艺片就像喝茶,得慢慢品才有回甘。一部湿漉漉的电影,情绪,环境,片名。粘稠冰冷的基调,擦不干,烘不暖。既去不了远方,又没有故乡。既不能实现理想,又没富甲一方。一具空壳,带着自己的罪过和秘密苟活。
#14thFIRST#南方的湿润粘稠,蝼蚁一般的青年一代,对面是深圳CBD。用气候构建人物情绪,在天上的是美猴王,落入凡间成为小丑,压抑与释放,看不到出口,这大概是处女作的意义。身为南方人,深受南风天的毒害,蟑螂、老鼠、霉斑都是影像捕捉到的细节。城市影像空间塑造欠缺了些,龙老师代表的上层与小东一类底层群众的阶级差异不够鲜明,当然或许导演意不在此。
差了三口气 灵气微弱 男二女二的塑造无效且失败 国产片里的金鱼我是真的看腻了 但是fish tank我还能再看五遍
一語雙關的南方新浪潮,整部電影都是一首濕潤的詩歌,用富有南方美學的潮濕與青澀,講了一個“乾淨而又豐富”的故事
为什么那么那么不接地气的感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