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大部分人看这部片子都是从情场波澜、因缘际会的角度来解读,奈何我在还没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毫不犹豫把它归入了中年危机系列。
的确,不停地寻找和遭遇爱情是影片最明朗的一条线索。
女主角Nora的形象定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欲望都市》里四个唧唧喳喳的女人,都是曼哈顿的中年单身职业女性。
然而不知是导演有意留下线头,还是为了烘托情节而不得不缕出一地鸡毛,总之在主线之下,我还是看到了太多欲言又止的潜台词。
从一开片Nora在家中为了参加朋友的结婚周年庆梳妆打扮的时候起,她神经质的面孔就让坐在电脑面前的我也忍不住要嘴角抽动。
Nora打开浴室镜子的门,拿起药瓶又放下;Nora在终于一次anxiety attack之后疲惫睡去,却发现Julian不知所踪,而她游荡街头看见玩具企鹅时仰起又耷下的嘴角。
是的是的,她是在为找寻真爱而焦虑,但让她焦虑的绝不仅于此。
感情上的挫折只是所有问题最集中的表现,是结果,不是原因。
看看导演是怎么讲故事的吧。
在被花心演员劈腿和“相亲”失败之后,上天终于在Nora精疲力竭满心创伤的时候派来了一个异国帅哥,对她一见倾心或者说早已钟情。
然而午餐不是免费的,纵情饕餮之后,若想双宿双栖,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
于是Nora在悔恨、伤心和思念的交互折磨下,冒然作出辞职的决定,又路遇女巫为其指点迷津,终于痛定思痛决心飞往巴黎。
可是这还不够,放弃和惭悔来得还不够彻底。
于是Nora又被安排遗失电话号码,遭遇N个不同的异国好心人,听她倾诉为她鼓劲,待到终于懂得享受独处的平和与美好时,Mr. Right才肯出现。
且不说结局的桥段有多狗血——一个收入还算小康的美国甜姐在一个人生地不熟又语言不通的国家,最后关头奔赴机场时竟是乘坐公共巴士而不是Taxi,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我只想知道在那句"I know"之后,在miss out flight之后,所有的问题真的就解决了吗?
即便爱情的港湾算是靠稳了,可是生活真相的盖子已经掀开,爱情是不足以障住双眼的。
她在一个不喜欢的岗位上坚持多年,丰衣足食却内心空虚;她的焦虑或许能被白马王子的英俊浪漫暂时收归,可谁又知晓何时会出现新的导火索再将其引爆。
事实上,看看Nora 的朋友Audrey的生活,就足以再拍一部Broken English II了——当Audrey在浴室里重新戴上婚戒并克制不住眼泪的时候,她妥协的并不是她老公,或者婚姻和爱情,而是低头认向又一个老掉牙了的普遍规律。
说到底,无论走到哪个阶段,你都有被焦虑袭击的可能;无论当初如何选择,最后总难免面对事与愿违、期望落空、梦想蒸发、内心煎熬而又不得不隐忍和死守的局面。
能大胆说不的人毕竟是少数,拍案而起之后成功的更是少数。
翻过了这座山头看见的并不是海,而是又一座山。
我只希望这不是人生的唯一路径,尽管它确实占据了绝大多数可能。
最后一点题外话。
受金融危机四处呼天喊地的影响,近来看到任何有关美国中产的电影或视频都免不了要挑刺。
具体到此片,Audrey在进到旅馆房间后说"at least it has a bathroom",Nora 和Audrey在街上血拼的时候说"I can't believe it's raining in Paris"等等,都不得不让我这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拧起眉毛。
美国人的傲慢自大,美国消费者的贪婪和强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拿不起也放不下。
你很惊讶,这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肤色,不同语言的大龄女青年单着的相似心理。
拒绝相亲,但最后还是会去;在相亲网站上填写资料,发现符合的人选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会“not found”;想要约会,但没有约出去的人啊;想要结婚,但没有可以结婚的人啊。
母亲在耳朵边如出一辙地叨叨,不是没有男人,而是选择太多,不是没有可以结婚的人,她总会看中一个女婿,但女儿就是无所谓。
总是遇人不淑,不是结婚的,不是有女朋友的,不是刚分手还没缓过来的,就是搭都不想搭理的人“Men hate me”,她对闺蜜说,你对你母亲说“我已经不抱希望了”。
一个人做面膜,一个人做操,也许孤独。
不知道怎么跟一个男人相处,总感觉突兀;有焦虑症,一样地;不相信但还是觉得可能、也许“只有跟一个男人上了床,他才会爱你”;很神奇别人怎么总能走到一起,相爱、结婚,他们说是因为孤独,其实你也相信,相信了就是相信自己总还是不同,标新立异地期待一场奇迹。
生活处在一个地方,连自己对自己都抱怨,早知道巫术一类的都是哄小孩的,却还是被一两句话骗去,回过头也知道自己所有的心情都在脸上,但那时,那些哄钱的话都是玉露琼浆。
最后如果还残留一点希望,就注定会到逃离到另一个地方。
对新文化一脸崇拜,对那里生活的人无理由相信。
还好,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坏人。
不愿意知道,在一起的人也会遭遇情感危机;也是不愿意相信,那些看着相爱的人可能刚刚吵过架;依稀发现自己也有些魅力,居然也能遇到男人的搭讪。
生活似乎可以开始美好。
说着蹩脚英语的巴黎男人,在终于决定是真的不抱希望了的时候,忽然就在面前。
她决定赌一把,我想。
为什么上帝安排来的是一个说着蹩脚英语的男人而不是说着和自己一样话的男人呢?
因为我们终究是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啊。
<图片1>
(没关系,剧透了更适合看)
女猪脚见多了人,麻木了,kiss都麻木了,不想了,怕又是有始无终最后那么好的结局,虽不像真,但喜欢。
-so you like me?-yes-would you stay with me for another drink?-nod-but you know you're gonna miss your flight?-微笑闭眼,以后怎样就怎样吧
30岁女人如何?
30岁单身女人又如何?
欲求强烈,希望有人守在自己身边,但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要经营,就连上交友网搜索2545岁男人都会被告知:Your selectiong didn't turn up anything.她难过,她焦虑,她抽烟喝酒,歇斯底里的伤害自己。
我在午夜2点时看完了这部片子,可能是时间的原因,电影的前半段让我感到压抑。
看着Nora一次又一次的找寻,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一次又一次受伤害,到最后终于下决心放下一切负担从纽约到巴黎找到Julian,我送口气,好吧,终于还是一个HE啊。
但篇尾Julian的那句 Would you stay with me for another drink? 着实让我心动了下。
为什么需要一个伴侣?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说要和她的男朋友分手“和他在一起太无聊了”,我问她“如果分手了会怎么样”?
她想了想说“会更无聊”。
无聊和更无聊,你选哪个?
当然,那只是20多岁的我们的想法,30岁会想什么?
找个好男人,结婚,生子,有个完整的家庭。
应该说,是要一个归属。
所以,在被问到 Would you stay with me for another drink? 的时候,点头说YES。
心有所属的留在他所在城市里。
刚看完。
也许我总喜欢在电影里找自己的影子吧。
稳定的工作、有点小资的生活、一大帮朋友,可是生活里总缺少些什么。
是异性的体温么?
还是只是一个吻?
抑或是一句承诺?
35这个年龄在中国来说的确算大龄青年了,想要得到,又害怕失去。
我也会有焦虑感,在男生面前,特别是有好感的男生面前,但是不需要用药物去控制。
只是不知所措。
深圳,这座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可我一直看不清围墙里人们的心,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在乎第一感觉。
好害怕。
我已经开始相亲了。
虽然我还没而立。
不愿去酒吧,不喜欢出去蒲,每次都是和朋友(大多是女生)一起。
里面有一句对白让我对自己现在的境遇找到了一丝理由:“不要总是和已婚男女或情侣一起,这样会更遇不到真爱。
”恩,我坚决不再当电灯泡了,真让人沮丧。
我似乎不是在评论,像在自言自语。
虽然现实不一定会出现结局那种美好的场面,但是它让我懂得,不要害怕,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即使要拒绝。
不要把生活想的那么龌龊,因为我们其实也不纯洁。
我也在计划一次旅行,不知道会有什么境遇。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大起大伏的脉络连女主都没有火辣身材只有女性感兴趣的小帅哥细腻入微的情感刻画。
搭讪的法国男人怎么就不猥亵,反而体贴呐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到了一定的年纪仍然没有稳定的爱情关系或家庭生活的话,既不是因为他们太过眷恋一个人的轻松和自在,也并非‘曾经沧海难为水’,只能说这个人在感情的处理方面,还是太过稚嫩。
”这是美国电影《蹩脚英语》封套上的一句话,但在看了此片两遍后,仍然难以苟同这一观点,甚至觉得这是对剩男剩女的一种侮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中注定,有些人可能很快找到,而有些人却需要绕一大圈才能遇到对的人。
这与处理感情的方式有关,但并非绝定性因素,再科学的世界观也无法抹杀运气的成分,有神论有时比无神论更能救人于焦虑。
是的,到了大龄青年这个阶段,焦虑是常态,症状为自卑、恐惧、懦弱、不敢作决定......诺拉已经三十五岁了,周围朋友都已经成家立业,只剩她还单身一人,并且仍无结婚对象。
和大多数女人一样,她不关心地理,记不清路线,在一家宾馆工作了六年,没有什么大的目标。
唯一的期待就是遇上一个好男人。
“大家都有了,为什么我没有?
”朋友的答复是:你会有的,只是下次别傻了。
是的,她傻过,与住在宾馆里的一个男演员发生了关系,便以为他们在交往,口无遮拦的宣布给家人和朋友。
在得知对方有女友时,还想不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她和演艺圈这个世界离得太远,她遇到的是一夜情,而非爱情。
这一点,她是幼稚的,现在连十岁的孩子都知道,演艺圈充满了欺骗和黑幕。
被骗献身,与其相信那是爱情,还不如借潜规则上位。
当然,也不会有人愚蠢到去潜规则男主角。
或许每个女人都期待一段虚荣的爱情,被他爱上是一种荣耀。
只有如此伟岸的形象,才能让人死心塌地甘心奉献。
这是童年时期听多了“白马王子”故事产生的毒瘤,而王子与灰姑娘的相遇,更是让无数女人丧失了自知之明的迷失在海市蜃楼般的寻爱之旅当中,最终像美人鱼一样一夜闪耀之后,化为泡沫。
这种经历是未经世事的少女的专例,没想到,这个女人到了35岁才遇到。
真是让人感叹,错爱要趁早,幸福少不了。
之后的际遇,不能再怪她幼稚。
男人可以越挫越勇,但女人却是越挫越怕。
对于一个感情频频失利的女人来说,她还有多少激情可以挥霍,有多少真心可以挖掘,有多少床可以去上,她内心已满是恐惧。
如果一个女人还没树立游戏人生的目标,那她注定是恐惧的,因为玩不起。
相亲时的麻木,约会时的倦怠,都是自我防备的一种表现形式,她需要的是有人拿着一把精准的钥匙,直接打开她的心门,她再也经不起纠结的爱情。
在一次次无疾而终的相亲中,她绝望了,年龄也不允许她再“聊胜于无”,她只能找到那个可以结婚的人。
遇到朱立安,并不抱太大希望,这是她学乖了的一点,不要动不动就讨论终身,这不是初识时用来考验感情的是非题,问问自己也是难以作答。
如果没有一见钟情,那就接受先上车后买票,感情可以培养,相处需要试验,而婚姻,是前两者顺利进行的结果。
果然,在短暂的相处中,她便发现她已经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了,一个简单的遇到熟人如何介绍的问题,都让她崩溃了。
是的,相爱可以是一个瞬间,相处却是一点一滴的。
所以,朱利安在要回法国时,她没有勇气与他一起走,她习惯性的逃避了。
这我倒认为她做对了,在有太多不确定的情况下,冲动地“私奔”才是幼稚的表现。
他的经济状况如何,他的父母态度怎样,他的热情能有多久......统统都是未知数,都说了是大龄青年了,再搞那些没谱的事,非整成老黄花不可。
如果电影按这个基调发展下去,或许能成为影评界的一大热门——一个面容气质俱佳的女人为何找不到称心的男人。
但是,导演也是女人,她牺牲了永垂不朽,留存了完美想象。
诺拉去到巴黎找朱立安,在公车上相遇,朱立安留她,她答应。
如此通俗。
而通俗在没有进入通俗的人那里,却似乎是一个目标,你忙忙碌碌、寻寻觅觅,其实要的只是一个通俗的结果:一个爱人,并与之厮守。
而对比得讽刺的是,一直陪伴着诺拉的好朋友,五年前便进入婚姻,但如今的她,与诺拉一起喝酒、一起发泄、一起出走,因为寻找有寻找的焦躁,婚姻有婚姻的烦恼,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殊途同归。
诺拉寻找到的,还只是一个进入通俗的门槛,之后的油盐酱醋、酸甜苦辣、吵吵闹闹,还在她的下一扇门内。
如果不知情况如何,建议先看看我们中国人的——《金婚》。
没办法,对于[蹩脚英语]这样的电影,我不得不说,看的时候不要喝咖啡,烟酒也不适宜,虽然电影中有烟和酒,但那不过是个幌子,茶(中国绿茶)也不行,不搭调的,所以,对,奶茶(红茶加奶,请用滚水。
) 娜拉(女主角)不特殊,她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朋友,或者就是你自己,正因为如此,所以她就变得“特别”了,难道谁会否认自己特别吗?
娜拉的朋友们并非都在美好的恋爱和婚姻中,她最好的女友虽然在婚姻中,但同样面临的是感情的危机。
这部电影讲的不是爱情的困惑和危机,讲的是人自己对自己,面对自己的感情危机,孤独感,不确定性等等,焦虑忧郁和希望快乐来回游荡的人内心的恐慌和希望,提倡那种法国式的热情,至少表面上不沉沦,提倡释怀,提倡爱的前提是首先爱自己,相信自己,提倡那种不把幸福建立在某种定义上的思维方式,幸福不在婚姻上,也不在工作上,不在好友是否在乎和关照你上面,在乎你自己的内心对幸福的确立,当你把所有都放下,从内心体味到一种释然的轻松和愉悦的时候,幸福就能悄然而至,很东方式样的思辨提示,带着巴黎的人文气息,所以看的时候不得不喝奶茶。
选择有午后阳光的日子看这部电影吧,爱女人的男人也看看吧,女人,其实很有思想,而且真的不那么肤浅。
:)
这大概是个女性才喜欢的影片。
没有大起大伏,没有惊涛骇浪,没有超级大美女,没有超级大帅哥。
只有精准、自然、流畅、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
女演员不是特别漂亮,但是她对角色的把握准确极了,让我甚至怀疑真实生活中的她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敏感、不安、对爱情将信将疑却又宁愿伪装自己的女人。
有的时候看这电影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共鸣,我深深的理解女主人公。
所以,当我看到她终于在巴黎的地铁上找到了自己朦胧的爱情时,我克制不住地流了泪。
幸福的眼泪来之不易。
一部拍的很真实的电影,浪漫的平实且生活,小小的幸福和失落都被女演员表达的很到位,一部值得在午后冲上一杯奶茶窝在沙发里静静看的电影我喜欢
剩女的一段莫名奇妙的艳遇,冗长平淡,导演功力不够,没有高潮,大段无聊对白,最主要女主是平胸……
感觉更像是一种自我的寻找
Wish you find your penis (happiness)
不喜欢女猪,但大龄剩女的故事还是拍的挺细腻的。
女主有种知性美,然而性格太过感性,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屡屡碰壁,恶性循环。好在,她有一个靠谱的铁闺蜜,更好的是,电影给出了一个现实中微乎其微的大团圆安排。另,女主的衣品出众,就像纽约女和巴黎男的搭配,时尚养眼,别具一格。
我受过伤,我好脆弱,但我还要try,emm但我还是好怕怕,毕竟我受过伤,然后重回上一个循环。。。真的这就是一个纠结中年神经质想来一把法式浪漫最后导演满足她的范特西,可更名为美国想象中的法国
法国男人热情的过火。这团火烧得快灭得也会快。
this is life story
大龄单身女的生活。美国也相亲,只是中国人活的更认真。”婚姻是一种协议,爱情是另外一回事” 想被人爱是正常的,但有些人是期待奇迹,女主就是,最后奇迹发生了,能再次相遇,是缘分。生活大都千篇一律,做自己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才是正解,法国男友靠谱,他说生活如白驹过隙,对
其实更多的时候 并不会有那么巧合的剧情出现在现实中吧 那样的不经意 就遇到了.........想说 额 很喜欢那个法国男人拿烟的手势.........
在那个人来之前,做好自己,安心地等待。。。
有啥好看的
有些小情调,结尾让人联想到before sunset
现在对爱情片毫无兴趣了。
单从大龄剩女的角度探讨是准确的…男女主角没有亮点…镜头不太好…故事不流畅…音乐也不喜欢…果然单冲着男主角选片是可耻的…洗洗睡吧…
已经忘了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我的想看list上了,不过看了之后没啥感觉,有点冗长
被电影简介里“Frenchman”这个词吸引了
很细致的心理刻画
好多电影都让我有可以自我带入的理由 异国恋尤为如此 最amazing的point在Nora发现Julian在地铁里的时候。两个人的cross cutting跟suspending/unstable music。没有台词,却十分扣人心弦。在韩剧里,男人一定会拖起心爱的女生离开。原来法国男人是欧洲版的大男子主义。
从没见过如此混乱不堪的生活,这还是人过的嘛?可是这正是大多数迷茫的人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没有陪伴孤身一人,不知道如何处理和异性的关系,不知道怎样被珍惜,不知道怎样去拒绝,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太紧张了,生活在茫茫众生中的感觉太渺小了,太紧张了。只有找到了自己,只有享受当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恰逢那个找寻的很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