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港湾 (2017)7.02017 / 斯洛伐克 捷克 / 剧情 家庭 / 伊韦塔·格罗福娃 / 瓦妮莎·萨穆赫洛娃 马图斯·巴奇辛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情感细腻,叙事舒缓,配乐和画面也很有艺术感染力。
电影基调有一种克制的忧郁,但从儿童视角展开的情节又从某种程度上冲淡了这种沉重,加上了一抹天真和自然的亮色。
最终超现实的开放式结尾予人深意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更轻灵的想象和思考。
我觉得电影的主题还是关于爱与孤独。
个体从母体孕育后,当我们开始有自我意识,认识到我与他人的不同时,孤独便开始降临。
至此,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在追求一种重新被联结的感觉。
为了抵御孤独,人创造了各种与这个世界联结的方式。
孤独的个体在黑暗中发出微光,希望自己被看见和照亮。
“我在,请看看我,请来爱我。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是一种消解孤独和令人圆满的力量。
当你被爱时,意味着有人看到并欣赏着你的独特性,有人会持续而温柔的包容和支持你的成长。
而个体的界限在此时或许会一定程度松动,让人感受到“融为一体”。
不过,每个人在现实中感受和表达爱的能力并不相同。
它也极容易被生活的其他杂音所扰动。
在这个拥挤的世界上,我们在茫茫人生中追寻爱与被爱,感受过幸福美满,也经历了迷茫失落。
从某种意义上,爱与孤独就是我们人生航程的主线索。
电影中,几位核心人物在爱的旅途都不甚顺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憾。
观影完毕,在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也不禁会想起自己的选择与生活。
能给人带来思考或者美感的电影,我觉得它就可以称之为好电影了。
电影人物形象刻画也是相当生动,细节也很到位,主次人物详略得当,共同演绎了这个“笑中带泪,泪里含笑”的人生片段:*外婆早年离婚,久病缠身,自顾不暇,和女儿也有深深的隔阂,最终都带着遗憾孤独离世。
*露西娅的人生法则是个人主义至上,她的生活永远充满随机性和未知,毫无责任与道德感,但她歇斯底里和没心没肺的面具下,或许也深深的压抑了对爱的渴望与失落。
*克里斯蒂安与中产阶层的父母过着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在情感上却缺乏理解与联结,控制与服从是亲子关系的主色。
*小主人公亚拉的出生未受到祝福,成长也缺乏关注,母亲的反复无常让她心中对爱的渴求时常如悬空的钢索。
她在被抛弃和拒绝中反复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只能在自然中近乎野生的生长并疗愈自我。
她像是一林间的杂草,顽强和持续的向上蹿动着,只为得到多一点的阳光,而妈妈的爱就是属于她的光。
然而,当她意外“捡”到两个弃婴后,却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母性与责任感,并与玩伴克里斯蒂安一起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开始一场奇异的爱的陪伴。
在外婆的花园里,他们搭建起一艘爱的方舟,而那里便是属于他们的小小港湾。
我喜欢蓝色,大海的颜色,天空的颜色,总是让我感到平静、安全。
《小小港湾》中的那栋蓝色房子把孩童的简单纯粹与外界的纷繁复杂相隔开,让这栋房子有了一个若隐若现的结界。
车水马龙的城市,静谧闲适的森林,用两个孩子的视角去呈现,带着童话色彩的同时亦显得越发残酷。
亚尔卡与她妈妈相处的画面不禁让我想起《佛罗里达乐园》,两者都讨论了少女妈妈对孩子的责任缺失问题。
父母用与孩子当朋友的借口去忽视自己作为长辈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亚尔卡的妈妈多次强调自己与亚克尔是朋友关系,其实这是她在逃避责任。
而这对母子的“朋友关系”也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亚尔卡从高处跳入海中,游上岸后满身淤青,此时的妈妈还在寻欢作乐,并没有表现该有的关心、心疼;妈妈将多名成年男性邀请到家中,不顾女儿的安全问题。
当黑暗处抽烟的男性盯着亚尔卡的时候,亚尔卡颤栗着把裙子往下扯,妈妈这时过来引开了该男性,这个情节很像《佛罗里达乐园》里那位妈妈每次卖淫时会把女儿关在浴室,并阻止客人进入。
一面是肮脏的交易,一面是懵懂的孩童。
一个再成熟的孩子也并非能熟谙成人世界里那些粗鄙的规则。
本片的另一主角克里斯蒂安,从他和他家人少有的几个片段里我们也不难窥见其中的冰冷。
克里斯蒂安忘带钥匙带来的是责骂、看见亚尔卡和他玩闹遭受的是打骂。
但她会在早上为克里斯蒂安煮茶,她只是不希望儿子偏离她所规划好的轨道。
两位在情感上或多或少有着些许缺失的小朋友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有温度的家庭,或许这是他们理想中的家庭模式,这样的设计填补了他们内心的家庭情感空缺。
被遗弃的双胞胎的出现将这个破碎的童话故事拼接完整。
小小港湾第一次被赋予上了家的意义。
最后,警察找来时,港湾化身一叶小舟,航向了大海。
不管以后它会历经怎样的风浪,在逃离警察的奔跑中,我相信,勇气与善良将会永远陪着他们。
「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娅。
」《小小港湾》里,亚拉有个非常孩子气的妈妈。
她喜欢穿亚拉的童装露出俏丽的肚脐,热衷于和俊男靓女们在海滩上纵情欢乐,和亚拉为数不多的互动,也都是朋友间酒桌游戏的延续。
剧照她心里满是逍遥与远方。
当亚拉的双手向她伸出,她孩子气地回应:「不要叫我妈妈,叫我露西娅。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
」
剧照露西娅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母亲。
她与亚拉的「友谊」,已经是她所能给予的全部爱意。
电影的前40分钟,她作为母亲的不在场,成了故事最大的在场。
剧照海边,露西娅的眼光匆忙掠过女儿的面庞,落在跳海的帅哥身上。
为了争夺妈妈的注意力,亚拉采取了决绝的行动。
她登上高耸的废弃水塔,准备跳海。
如果说婴儿的超能力是发出尖锐又嘹亮的哭喊,撬动养育者的关爱的神经,那么亚拉是以坠落的方式,绝望地发射爱的讯号。
剧照这是本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怀着即将得到母亲关怀的憧憬,跳入水中的亚拉像一条鱼一样轻盈愉悦。
但当她失意地上岸,依旧独自一人,看着自己被水拍得红肿的膝盖,尖锐的情感矛盾被缓慢而诗意的画面包裹成一颗糖衣炮弹,就此击穿观者的心。
剧照《小小港湾》没有将讨论引导向社会问题的风口浪尖,而是用童话的表达幻想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消解了现实中正在胶着角力的矛盾。
但我们依然能从这段有些极端的母女关系中,看到一种对现实的映照: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孩子,父母管教和关爱的缺位让他们小小年纪有着成熟的面容和些许粗野的举止,时而被社会粗暴地冠以「问题少年」的名称。
其实在这类人群真正成为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他们渴望的非常简单——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庭,其中不缺席的养育者可以用爱搭建他们避风避雨的去处。
「我想要那艘船,我们一起远航」故事继续以非常温和的方式流动,妈妈离开后,亚拉来到了火车站,想要追上母亲离开的火车。
命运一般地,她遇见了陌生女人托付给她照顾的一对双胞胎婴儿。
无独有偶,婴儿们的母亲衣着落魄,眼神闪躲,短短的照面之后就不见踪影。
亚拉在她身上看到了母亲露西娅的影子。
那一刻是她命运的转向。
剧照因为不忍心独自舍下两个无辜的生命,她把婴儿带回了家,在外婆留下的花园小屋中,与好友克里斯蒂安共同扮演起父母的角色。
亚拉从爱的渴求者成长为爱的施予者。
剧照被遗弃的女孩和离家出走的男孩,带着一对双胞胎婴儿,在外婆的花园小屋里铸就一个温馨的小小港湾。
他们笨手笨脚地喂养孩子,快乐地冲下山坡,遥望城市的风貌,那些高耸的烟囱仿佛是邮轮的排气口...... 再而后不可解的现实结局被童话的光晕笼罩着,我们于万分不可思议的迷雾中看见梦境的出口。
亚拉作为「事实孤儿」,尽管拥有监护人,监护人却没有养育的意愿。
在这样的环境里,亚拉勇敢地成长,甚至承担了大人推卸的责任,将爱的余烬燃烧出有温度的火花。
剧照银幕上的故事可以戛然而止,现实中的故事却无法按下暂停键。
从商业院线片到作者电影,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着墨于充满问题的亲子关系。
他们是构成社会性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潮》海报如聚焦祖孙三代两段互相影响的母女关系的电影《春潮》所说,「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子女,我们所经历过的母子关系,到底怎样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是否还在父母或多或少的亲情缺位中久治未愈?
另一个层面来看,我们所处的也早已不是外公外婆口中所说“能生就能养活”的时代。
那么,我们为人父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面对可能需要牺牲的人生可能性,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
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欣赏《小小港湾》的丰富与真实:天真的孩子们即使没有得到爱的滋养,也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爱的小世界,重新发明世界运行的法则。
电影从不是观众寻找答案的捷径,只是观察问题的小窗口。
两天之后,走进电影院吧,和《小小港湾》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心理世界,从那里望出去,远方的答案只有带着爱与希望往前航行才能看见。
-FIN-撰文 Vivian & Flo动图制作 苏安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
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点击 阅读原文 ,收听「和观选片会」播客
不太明白导演想讲什么?
不赡养母亲的女儿?
还是不养育子女、整天只知道鬼混的妈妈?
还是火车站抛弃自己双胞胎的妈妈?
还是躺在路上招了苍蝇的死猫?
难道批判的是社会现象吗?
第一次看斯洛伐克电影,看不明白小女孩用着翻盖手机,小男孩用着好像是智能机斯洛伐克家里的自来水也是能接了就能喝的看到一辆本田,火车站还是比较破旧
影片改编自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科姆潘尼科娃(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第五船》(The Fifth Boat),讲述了一个有关缺失爱、寻找爱、填补爱的故事。
小女孩亚拉生活在一个只有女性的家庭,分别是卧病在床的外婆艾琳娜、常年消失的妈妈露西娅以及年仅10岁的自己。
她大部分时间是游荡在外的,用来逃避那个冷漠、脏乱、臃肿的家。
很多人看后都不约而同的提到,该片让人想起了《无人知晓》、《佛罗里达乐园》、《小偷家族》等等影片,而这些片子的共性,都是关于儿童和家庭。
里面的孩子或是失去了港湾,或是身处残缺的港湾,或是通过找寻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港湾。
《小小港湾》自然也是个有关于“港湾”的故事。
亚拉生活在一个明显“不正常”的家庭,随着观影深入,我们也逐渐拼凑出了关于这个家庭的碎片。
外婆当年被外公抛弃,造成了她对女儿的暴戾和冷漠。
女儿长大后,也不自主地走上了母亲的老路,年幼生子,只管生不管养,将亚拉随意丢弃在家。
亚拉在母亲那里寻不到一丝关爱,外婆因为生病大部分时间也顾不上她。
于是,她只能开始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港湾”。
外婆废弃的花园变成了她的秘密乐土,她喜欢在那间屋子里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她做妈妈,玩具小马做女儿。
“别叫我妈妈,叫我露西娅,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对不对?
”这句妈妈对她说了无数遍的话,也被她复述给了想象中的女儿,以此来慰藉现实中母亲一次又一次的缺席与无视。
如果说玩具小马仅仅是个无生命体的话,那之后出现的宠物刺猬及双胞胎婴儿,则进一步实现了亚拉试图重造“家庭”的愿望。
小刺猬是邻居男孩克里斯蒂安捡到的,而后变成了她的宠物。
它栖身在一个小小脏脏的纸箱里,没有干净的食物和水,被亚拉偷偷带到房间一角生存。
然而即便如此,她也无法真正保护它。
小刺猬被露西娅的朋友在背上插满蜡烛捉弄,最终被妈妈下令扔出这个房子。
家,破碎了。
而后影片来到了最关键的叙事——亚拉与双胞胎婴儿的相遇。
外婆因病去世后,母女俩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又甜蜜的时光,然而一切又被露西娅准备去布拉格打破了,亚拉再一次被丢弃在那个房子里,而这一次,她只剩下一个人。
不过她无论如何也不想跟妈妈分开,于是下决心去买票找她。
在车站里亚拉偶遇一个女人说自己要去洗手间,请她照看下自己的孩子。
然而当亚拉左右等不来那个母亲,为了赶车来到站台时,却发现她正跟人喝酒打情骂俏。
她马上意识到了,这又是一次蓄意的遗弃。
那对可爱可怜的婴儿让她想起了自己,但这次她可以来做他们的妈妈。
这段亚拉与婴儿以及后加入的克里斯蒂安的四人生活,让人很容易便联想起在诱惑和变故发生前的伊甸园。
在外婆花园里安家的他们,虽然照顾起婴孩各种手忙脚乱,但某些平静的时刻无疑是自由且幸福的,那是两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都未曾体会过的。
但这片乐土最终会消逝,如同他们无邪的童年时光。
不同于全篇的写实风格,在结尾处导演选择了一种诗意的处理。
当成人们手拿工具步步逼近了他们的房子时,抱着婴儿的亚拉对克里斯蒂安说,“我们出发吧!
”小男孩扳动机关,房子化身成一座小船,驶下山坡,驶进那片茫茫的蓝色海湾里。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或者定义这部影片的话,或许就该是“蓝色”。
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水和蓝色的物体几乎渗透到每个场景中,以至于颜色成为叙事的主要元素。
它设定了电影的基调,亮蓝色反映了青春的活力,而深蓝色则表达了成长和应对成人世界的忧郁。
所有不同明度的蓝都指向了一个主题——亲子关系。
片中有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水戏”,也正好位于影片的头中尾部分。
开头是一段梦境,小女孩在蓝色的水中游动,看上去好好似平静、温暖,直到有一双粗大的手碰触到她裸露的肌肤,惊醒了梦中的她;第二段在海边,亚拉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决定跑去高台跳水,在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后,终于一跃而下,回到岸边才发现妈妈已经离开;第三段则是那个充满温情诗意的结尾,亚拉与小男孩克里斯蒂安抱着婴儿,开动了船屋,一起共赴心目中的港湾。
影迷朋友们好!
《小小港湾》上映倒计时7天!
为大家带来最新影讯:斯洛伐克大使倾情推荐这部柏林电影节获奖佳作,直言它将温暖所有观众的心!
欢迎影迷朋友们在淘票票电影 或 猫眼电影小程序 中点击想看,支持这个关于爱的童话!
斯洛伐克电影《小小港湾》将于9月2日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与全国观众见面。
片中,10岁的小女孩亚拉与外祖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外祖母去世后,不负责任的妈妈也离家出走,留下她自己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带回两个婴儿,开始照顾这两个小生命。
《小小港湾》剧照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Monika Kompaníková)的著作《第五艘船》(The Fifth Ship)。
本书灵感来源于真实事件,一个女孩偷了婴儿车里的婴儿,开始像母亲一样照顾他。
导演格罗福娃曾在访谈中说,“我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成长故事。
我马上就被故事的独特文本和视觉想象所吸引,我知道,这是一个必须讲述的故事。
”这部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获奖影片承载着展现斯洛伐克当代电影魅力的美好愿景,即将在正值斯洛伐克影史百年的当下与中国观众见面。
斯洛伐克共和国驻中国大使杜尚‧贝拉深深赞赏了这部电影,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推荐理由:
«小小港湾»,9月2日,为爱远航!
-FIN-撰文&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我比较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尤其是看小众电影,电影院没有多少人的那种。
越是这种沉寂、黑暗,越能体味到自己的呼吸,同电影中人物的呼吸融为一体的感觉。
仿佛荧幕与我之间的空气中存在着某种暗物质,把我同电影深深捆绑在一起,这种时候,人多了不行,人多了会损坏暗物质发挥自己的能量。
《小小的港湾》正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的题材,虽然是小朋友作为主角,依然冲不淡其中沉重、悲伤的色彩。
更是特别值得一个人在电影院中慢慢体味。
我看到影评区已经有很多特别有贡献的影评了,其中有点出“爱”止于小朋友的意义在于“照顾”和“陪伴“,总结出这两点就好厉害。
那我就只能讲讲我对于两个情结的看法喽。
有一幕是母亲露西亚,她好不容易起床后,面对着亚拉,很突然且无聊的转起了厨房流理台上的一把刀子,结果,刀子停在了一瓶胡椒面的前面,然后母亲笑着将这瓶胡椒面倒入嘴里。
这一幕在头脑中久久不能忘怀,可能是因为它是冒险的、未知的,对于一个母亲也是奇异的——将这一幕做给女儿看,这似乎包含着一种诱导,就是这位母亲建议女儿同样也“玩”这个游戏。
而母亲脸上的微笑似曾相识,这是每一个想要逗逗自己孩子的母亲脸上露出的那种笑容,妈妈们只要爱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带着孩子玩点小游戏,取乐一下,可能这个游戏不那么“正式”,而是没有什么逻辑的突然发生的,此时妈妈的脸和电影中妈妈的脸是一样的。
但是这位妈妈,呈现这样恶作剧、不靠谱的游戏后,也预示着这位母亲的“母爱”——是一种不确定的,随波逐流的爱,跟随命运,而不是感知母女之间情感的纽带,就如用刀子“轮盘转”一样,残忍,但是又有点好玩。
果然,亚拉也开始玩这样的游戏,给自己的孩子“小马”提供了同样的游戏,而此次,她“吃”的是石头。
另外让我感念的是亚拉捡到双胞胎的那一整个桥段,我觉得整个桥段都是魔幻的,不真实的。
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个这样成长的女孩儿遇到一对被遗弃的双胞胎,她会给他们怎样的人生选择呢?
会像轮盘转一样残酷而随性吗?
我想那样子是她人生的一个a面,而导演呈现的,是她按照“梦想去生活”的b面——将自己与双胞胎隔离在世界之外,在依靠中温暖彼此,哪怕是为了照顾孩子陷入贫困与劳累。
这种“有”,更衬多出了现实中,更有可能发生的“没有”。
虽然现在饥荒等等更残酷的人生现象出现的少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孩子被生出来后,没有办法被呵护在爱的港湾中,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底层中,很多有闲阶级,看似给了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也依然将孩子扔给保姆、管家等等。
能怎么办呢?
只能为这些孩子祈祷,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被至少一位成年的“亲人”,温柔以待。
这是一场女孩的冒险,她在奇幻世界和残酷现实中寻求一条坚固的生命之舟。
该片采用儿童视角,有色彩明丽的幻想,有残酷无聊的现实,仿佛捷克斯洛伐克版本的《无人知晓》。
摄影令人惊叹,风景醉人。
IMDB评分8/10。
彭可:今天这部影片非常小众,是来自捷克女性导演伊韦塔·格罗福沃Iveta Grófová的《小小港湾》,而且对于她而言也是其第二部长片作品。
山茶:故事里的人物都渴望陪伴,温暖是相互的,照顾两个小孩,某种程度上也让女孩没有那么孤独了。
想到之前看特吕弗的《零用钱》,也是孩子的故事。
在老师发现家长虐待孩子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时候,对班里其他小孩说了很长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讲到说“生活可以很艰苦,但也很美妙”,用在这部影片也可以。
彭可:最后的船驶向河港,让我联想到小朋友在低幼时期很爱看的《花园宝宝》。
每集开始都是依古·比古进入梦想,独自一人乘船到夜海深处,每一个快乐的故事事实上都发生在他的梦中。
我是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哲理的隐喻。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飘零者,生命之船只有靠自己独自前行。
但是总体而言,我觉得前半段比较好,后半段比较平。
雅卡抚养婴儿之后,过于注重情绪的表达,但是人物行动层面变化单一。
不过有的批评家认为童话般的结局是逃避现实。
阿文:现实解决不了的境况交给了超现实。
文子:虽然结局不悲,但是,还是把人掏空了。
Vivian:看到童话般的结局,总觉得是乐景写哀情,其实搜寻犬在山下围了一圈,我们已经知道现实的结局。
April:女孩虽然自己没能从妈妈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爱,却给出了自己想要的爱,感觉很勇敢,结局很浪漫。
彭可:影片是根据斯洛伐克作家莫妮卡·科姆潘尼科娃(Monika Kompaníková)的小说《第五船》《The Fifth Boat》改编的。
原著由成年Jarka讲述,回顾了她的生活,是从真实事件而来。
但是导演兼编剧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完全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彭可:影片的摄影风格是手持摄影,带来了很强的纪实感,用大量的跟拍贴近人物,有晃动感。
导演主要从事纪录片和动画片创作,前一部作品是2012年的长片处女作《灰烬》,讲述了一个捷克东部女孩前往西部国境交界处工作,所遭遇的文化、现实冲突的辛酸故事。
这部影片当年曾代表捷克参与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尽管这位女导演只有两部长片电影作品,但从她的作品特点中能够看到纪录片和动画片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是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以及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
另一方面,则是如梦似幻的色调氛围。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女性身份与视角。
本片的小女主角雅卡是导演的女儿,非常自然本真的表演了。
彭可:其实这场戏是这样做的……
昕儿:孤独,在自然界中找到朋友。
山茶:女孩儿爱自然和自然共处。
Vivian:女孩头上还有个烂苹果,和自然一起自生自灭?
彭可:我个人读解哈,一个是与自然界的亲近,另一方面也是腐烂的一种象征。
对雅卡生活处境的一种暗喻。
而且这场戏所连接的开篇的戏是一个梦境,雅卡在水中,这个梦境场景在后来还出现过一次。
水意味着母亲子宫里的羊水,对孩子意味着一种滋养和保护,但对于雅卡来说却是一场梦。
彭可:是的。
前半程,雅卡不断向母亲示好,在这里也是,构图中,她在前景,而母亲所关注的却是后景中那名男子。
接着,雅卡以赌气的心态爬上了高塔,最后跳进了水里。
这一场她再次回到了母体(依然是象征性、短暂的、梦幻的)。
等她爬出水面,回到现实,却受伤了,现实于她是残酷的,受伤害的。
Umi:细节很好,雅卡起来大腿都是红的。
跳崖如果不垂直90度下水,很容易受伤,腿部、 臀部,会立马一片红。
彭可:水晶熊奖是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中唯一面向儿童少年题材的一个奖项。
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首次设立「水晶熊」奖,以鼓励业界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儿观众观看的电影。
我去搜索了一下关于中国电影的部分: 2010年,由罗启锐执导、张婉婷监制的香港电影《岁月神偷》获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最佳影片。
2013年,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静林主演的《狗十三》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奖。
2019年,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别离》获得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新生代儿童电影评审团大奖。
2019年,白雪导演的《过春天》曾获得水晶熊奖-青少年电影-最佳影片提名。
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c3MDY0OA==&mid=2247485248&idx=1&sn=ae040b7e4a579bfbbc3076b6387f99b0&chksm=973a5b77a04dd2611da83c398194199d8ec681778aa633f64069ebe39b998c57fc9d6891e5ca&token=253873989&lang=zh_CN#rd
影迷朋友们,对你们来说,接近尾声的这个夏天,它的味道是什么呢?
10岁的亚拉会说,它甜蜜而苦涩。
失去家庭的庇护,既是她的伤痛,也是她的开始:她擦干眼泪,用自己的双臂撑起了心中理想的家。
弱小的孩子在原生家庭的创伤来临时勇敢地用爱抵抗——这个温暖的故事,叫做«小小港湾»。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电影«小小港湾»将于9月2日登陆全国艺联专线,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拷问亲情的理想构成。
电影«小小港湾»定档海报从«无人知晓»到«弗罗里达乐园»再到从«小偷家族»,儿童作为最天然形成的弱势群体之一,近些年来持续以温情却激烈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电影银幕上。
他们拥有着不属于年龄段的成熟,以吃力的姿态解决着本不该面对的问题,一如既往地渴望着爱与关注。
在即将登陆全国艺联专线的«小小港湾»中,主人公亚拉也是这样的存在。
10岁的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妈妈露西娅是她们生活中若即若离的存在——她不喜欢听亚拉叫她妈妈,喜欢整日喝酒玩乐,似乎这样就可以逃离衰老,忘记贫穷。
日渐衰弱的外婆用短暂而有限的爱滋养着亚拉,却无法填满她心中永恒存在的对母爱的渴望。
这段不平衡的关系是影片故事的前提,用克制的笔触展现了当下社会中越来越显性的亲情缺位。
«小小港湾»剧照,疏离的母亲面对总将自己的背面留给亚拉当外婆去世,妈妈终于脱离了名存实亡的责任离家出走。
亚拉下意识地来到火车站想要追随母亲,却意外地遇见了一对被抛弃的婴儿。
当火车站最后一次播报着列车的消息,亚拉没有登上火车。
她推着两个幼小的命运共同体,搬进了隐蔽的世外桃源,学着做孩子们的妈妈。
亚拉和好朋友克里斯蒂安一起,建成了他们心中所渴望的家,在无人知晓的角落对抗风雨倾倒的世界……
«小小港湾»剧照,两个孩子用自己的臂弯为弱者撑起了爱的家斯洛伐克女导演伊韦塔·格罗福娃在她的第二部长片中即展现出独到的叙事能力,温柔且残酷的视听风格与小演员浑然天成的呈现高度契合。
她通过纪实风格的镜头构筑出亚拉灵气十足的内心世界,并逐渐在故事进程中外化为小小的世外桃源,紧紧抓住我们的心。
«小小港湾»剧照,片中亚拉用天真可爱的儿童视角审视成人世界本片改编自斯洛伐克女作家莫尼奇·科姆帕尼科维由真实事件启发所创作的小说«第五艘船»。
导演伊韦塔用儿童视角所呈现出的天真消解了沉重,而这种童话般的超现实浪漫同时构成对社会现实的触碰与诘问。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评委这样描述«小小港湾»的获奖理由:“我们选择了这个富有创意同时又无限真实的电影,两个孩子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和这个小世界的运行规则。
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同时小演员们的表演浑然天成,非常可信。
”
«小小港湾»剧照,干净真挚的故事将在观众的心中激荡起涟漪本片已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和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知名电影节上感动过很多影迷。
今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它将承载着我们对童真与爱的相信登上全国艺联专线,在更广的范围内与中国电影观众产生更深刻的连结。
9月2日,欢迎走进全国艺联专线影院体会这个故事,感受一个至真至美的孩子如何被挚爱以痛吻醒,却报之以歌——你走之后,我要去爱!
«小小港湾»剧照,9月2日,为爱远航-FIN-撰文&排版 Flo©️和观映像 侵权必究和观映像主营版权引进业务,推介来自戛纳、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的最新佳作多达150余部,同时致力于文艺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如《楼》《来处是归途》《指尖的小星星!
》《春潮》《米花之味》《正面迎击》等佳作,始终追逐经典,发掘小众,关注女性,寻求多元。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海外发行|[email protected] 影迷群|Hugoeast2020(备注城市)播客话题建议或树洞|[email protected]
前两天我偶然被这部电影柔和清新的海报吸引,于是就不假思索地去找了这部影片。
在没看任何电影介绍的前提下我开启了这段温暖的观影之旅。
电影从一开始每一帧每一画就像是破败的童话故事一样,慢慢的镜头一点儿也不急于像大片那样交代故事情节,从小女孩的视角出发,破旧的房屋,乱糟糟的环境似乎是只属于她一人的小小天地,让人感觉不那么压抑反而充满了童真。
阳光照在有年代感的生锈铁皮上,小女孩无意间去触碰,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因为这似乎让我回想起了早已逝去的童年。
在外祖母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后我以为小女孩要开始悲剧的生活,看到这里我觉得故事的发展有些无厘头荒诞不经,然而这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
小女孩在车站意外地收养了两个baby,在我的常识看来这是很不合理的,但据我推测,这部电影蕴含了导演很多的影射。
故事中邻居小男孩和小女孩都只是孩子,但从小缺失爱的他们并没丧失爱别人的能力,他们像是过家家一样,用自己最纯真的爱去抚养两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与阴冷潮湿的环境对比起来让人着实感动。
如此现实的场景却运用了超现实的手法描绘,我想是这部电影最成功之处,尽管导演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略有不妥,但这部电影所蕴含着的现实意义却是可以在近几年电影市场上鹤立鸡群的。
对比冷漠的现实社会,我们许多人就如同影片中小女孩的妈妈一样早在麻木中丧失了爱的天性,反而正需要被人爱的孩子们却是世上爱的载体。
导演把自己的许多感情寄托在了影片中小女孩的身上,或是一种同情或是一种怜悯,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无奈吧,这是一部冷门的文艺片,但却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那颗爱的种子。
在最后我只想说愿我们都能永葆童心,不要在随波逐流中丧失爱的能力。
斯洛伐克版《无人知晓》,以为和是枝裕和的差距差在了音乐上,以及在可能是在情节铺垫上还有不足,还有在情感表达上的不浓盛,乐处不极乐,哀处未极哀。《无人知晓》看完整个人沉浸在巨大的悲伤和震惊中,此片则更多让人感到一种潮湿的流动的哀婉,略逊一筹但也较为青睐。20210908万达海珠。
8.4 三段式清晰,故事展开顺畅,节奏感好,对于华彩片段的mv式处理(如被警察搜寻的心跳音乐、母女轰趴、园中打闹等段落),剪接点多采用音响,画面现实性主观性突出,不失唯美、童真和诗意。题材上与何以为家、小偷家族、无人知晓相似,向“家”的概念提出质问。人物关系的处理,包括两个孩子和母女关系等真实而关联紧密。最后的全片唯一超现实处理可谓流光溢彩,比三峡好人飞天大楼更胜一筹。但是 由于片长的缘故,过程的展现和情感的渲染会略显平庸,当然也可能是不做作的处理方式决定。
诸多「居高临下」的「男性」视角提醒了观察者:眼下是一部由女性主义主导,需要男女「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的童话电影:年轻的母亲穿上了少女的衣服,早熟的少女接管了成人的世界。有趣和略显讽刺的是,成人在《小小港湾》里既是缺席的,又是多余的——他们看上去更像是一群不成熟的孩子。这些看似弱小而无害的生命体对尚在成长变化,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来说兴许是令其《怦然心动》的异性伴侣,但对于人生已然自觉迈入「下半场」的《独身女人》来说或许不是。影片里有鲜明的「容貌」对比和人在面对「别离」时的焦虑、茫然与无助,少年人无论怎样「化妆」和「捯饬」也改变不了「一段关系」自然走向衰老和终结的客观事实,成年人无论怎样「狂欢」和「闹腾」最终也都要复归于泥土和寂寞。用《哀乐中年》的话说,生命刚出生就一只脚已经踩进棺材里了。
又是一部典型的欧洲小众电影。水中画面很美,结尾很美很仙很童话。母亲的极端不负责任,导致了女儿的孤独和幻想。一直在想结尾会是怎样的,想不到这么童话,仿佛一切现实的事真的可以就此远离他俩,小小的渔屋是真正的避风港湾,两个孩子在里面可以实现所有真实生活中渴望而无法拥有的。谁家的小婴儿给他们这么折腾~全片画面一直很暗。艺联引进影片,找个合适的场次可真难。今天踏着点儿进场。北影节和影博国际影展好像都放过。散场出来,20点多一点,可夜风是真凉了…早上一场雨后晴朗,空气冷而清新,真好。慈云寺耀莱2号厅。似乎又删减了5分钟反正我们现在轻易链接不到imdb。18:40场。和一个似乎跛脚的女孩她还迟到了,一共就俩人。头一次见到院线(非全部)正上映的片子优酷视频也有。
孩子独自生活的戏份起得太晚 如果前一个小时加快节奏早点进入「小小港湾」的正题会更有吸引力 靠摄影撑住了影像的美感 但剧本上很多问题都一语带过 外婆的过世 母亲的出走都来得轻巧且刻意 过分为聚焦到孩子的世界铺路
有点《月升王国》内味…
7/10
如果我投入大海的怀抱,你会嫉妒吗,妈妈?比起《何以为家》对社会的仇恨与对抗性,这部电影用极其诗意的镜头语言全然展现出只有孩童才拥有的和解与包容性,倒是更显得现实的残酷与成年人的丑恶。
用美好的笔触讲述一个残酷的故事,很容易拉不回来,但本片在儿童视角的天然优势之下将实与虚的边界最大程度并置,就如同片中女孩撕下家中墙纸露出的破旧墙皮一样,是一种带着真切疼痛的伤痕。男孩女孩的表演都很优秀,童真中带着一丝《蝇王》式的邪性,但完全不会让人生厌。
《无人知晓》珠玉在前,题材上的新鲜感在我这里没有加成。情绪阴郁难当,场景充满绝望,但游走其间的,偏偏又都是本该代表将来和希冀的几个孩童,全片也因此给人一种魔幻而又复杂的感受——就如女主的母亲,可以躺在棺材一般的美黑罩子里,突然为自己不爱的妈妈的死失声痛哭,转身又可以在放肆的聚会之后,把十岁的女儿抛弃。我嫌电影力量不够的地方在于,它还不够绝望。两个孩子都有兜底,搜救队也总有一天能把男孩找回去,再不济还能丢一个孩子给妈妈。于是,最后那艘远航的房子,好像也没那么必要了。
抱着婴儿的孩子,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养育自己。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几乎是完全儿童视角拍摄的家庭成长。再残酷的现实孩子都会当成童话,导演唯美的拍摄风格不知是否有些过于美化。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尽管父母缺席,女孩却能将对弃婴的母爱转化成新生力量,这也是外婆爱的延续。和母亲的关系决定和世界的关系,没有准备好上岗的母亲们,有的放弃,有的学习,孩子给母亲的回馈,和母爱之间互相疗愈,结尾超现实留白,未来不可知,丢弃她的母亲是否会回来找她呢?
(01:25:18)
找到的资源里有澳门新葡京赌场的广告,几个女孩对着镜头展示她们的身体,扯开衬衫露出乳沟,恰如片中在游轮上跳舞的母亲。广告里也没有出现男人,就像这部电影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男性形象,但他们醒目地存在着。正是他们打造出了这些局面。无论用多么清新的语调去拍,这都是一件无比残酷的事情。但我没想到的是,片尾的起航,将被福利机构闯入的日常拉回原本的轨道,故事重又成为两个孩童的冒险。那么接下来的结果有何重要呢?有什么事情比存在于这样一个世界更痛苦吗?生育也是一种罪。
另一种无人知晓。
#67th Berlin#新生代 渴望关爱的童年 航向未来的船屋
三星半。上帝创造了世界,人类发现了爱。透过孩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的荒芜与冷酷,于是看到了废墟中可爱的昆虫,冷酷背后的拥抱,假装不在意的哭泣,混乱中不断找寻的双眼。于是,世界变成蓝色的海洋,房屋仿佛巨大的鲸鱼喷出水雾。他们在这里相遇,相爱,冲进大海流浪。
三星半,色调+儿童题材+演员颜值;设定很标准,角度挺细腻。
你就是拍两个孩子在荒野里追逐打闹也不会很难看的,前提是这不是导演的功劳,男孩和女孩太优秀,又有儿童的淳朴,还有一种难得又珍贵的邪魅。诚如影片一样。#2018BJ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