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演杨·史云梅耶熟悉的朋友,大概会觉得此片算是其电影风格的一次很好的诠释:怪诞的人物设定、夸张故事剧情、以及对镜头剪切的运用和构图上的个性,都使得这部影片在电影影像上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但是,寡人以为,在表象之下,影片自觉或不自觉的,映照着社会的现实和意识形态上的深刻痛楚,与其说导演在玩味着个人导演风格,不如说导演将其国家的命运运隐喻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再现。
一、设定捷克在近代,作为欧洲的中心,自东欧巨变之前,一直属于那种不尴不尬的地位。
在苏联的阴影之下,其民族自觉地将“自我”和“非我”分割开来。
“布拉格之春”的出现印证了这一事实:对于苏联,捷克人是抱有抵触情绪的。
而在本片里,导演借由“树婴”的形象,代指苏联,这个外来者。
影片开始的不孕夫妇,一个是一般的家庭主妇,另一个是老实八较的小职员,其社会身份也具有普遍意义。
在影片一开始,就是医院宣告这对夫妇,其双双患有不育症的噩耗。
而在这样一个备受打击的家庭面前,“树婴”——背后指代的苏联——成为其精神的重要寄托。
对于“树婴”,夫的态度要客观冷静得多。
而最耐人寻味的是:是其一手将树婴带入了其家庭,旋即对其存在加以否定。
我们不难看出某些我们熟悉的“历史的影子”…妻子在丧失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后对于树婴的移情,更多的像是病态的燥狂。
而病态的燥狂并不仅仅是“母亲”,更是青少年,对于小女孩儿,如果简单的认为是儿童,十分不恰当。
当其卖弄风骚勾引有恋童癖的老头的时候,其心理年龄指向的是没有社会阅历的青年。
这些青年在一个看似完美的家庭中度过自己的童年,依靠书本上的所谓知识了解着人生。
他们知道故事的结局,而却破坏着,或者说耽误着故事的结局。
而理由却是需要一个“玩伴”,一个精神上的“家庭”。
在其身上,多少有点儿我朝“吕后”的影子。
对反抗者的镇压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一个小女孩儿对于其亲人和邻居的感情,不如一个木头疙瘩,一个“人造的偶像”?
大家能想到的是什么?
对于最后结局的设置,导演也算是“冷静、客观”。
将结束这场闹剧的使命交给了一个始终在影片中辛勤耕作的老太太。
小女孩儿在“谋杀”了三个人之后,却在老太太面前不堪一击。
勿论,这个老太太象征着社会变革——或者按官方说辞——“倒退”,的根本力量,农民。
二、影像风格在影片里,不可否认的是导演在使用,人物面部特写和无过度的剪结实在是一个创举。
不同于希区柯克的剪结是在特定时间强调冲突,杨氏将这种剪结方式,当成了影片“日常性”的语言。
观看影片的过程,观者始终保持着提心吊胆的状态。
而所谓的戏剧冲突,却又显得那么的波澜不惊。
此举映射着当时社会中人民生活的不安。
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是捷克著名的超现实主义导演。
他是一名真正意义上伟大的动画片导演,1934年9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
《纽约客》曾这样评价他:杨·史云梅耶影迷被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来没有听说过杨.史云梅耶的,一类是看过他的作品并知道自己遇到了天才的。
他的主要创作风格创作由短片拍到长片转变,由动画拍到真人。
长片作品糅合木偶与粘土动画自成一派, 想像力非其他影片可比。
对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形成了杨·史云梅耶独特的自成一派的风格。
本片源于捷克童话,故事本身就极具色彩性。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杨·史云梅耶的特有叙事风格。
第一宗罪:镜头:风格凌烈、单一却复杂的镜头语言本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和主观镜头的运用。
影片之所以被人认为剧情发展缓慢,因为时间拉得太长,故事简单却铺垫太长。
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大量特写近景,主要集中在嘴部特写,最有戏剧效果的一定是楼梯上那场戏,戴眼镜的老头第二次见到小女孩,戴上眼镜之后,脸上露出猥琐的微笑,随之镜头切换,给予老头裆部特写,如定格动画般,裤子拉链自动解开,从衣服里深处一双手,伸向小女孩,紧接着小女孩瞪大眼睛,作出惊讶状,整个镜头合理且迅速,直指影片核心。
一开始,女人在家里摸摸整理这些没有主人的婴儿服装,轻轻的抚摸这些衣物,而男人在外面奋力切西瓜,一静一动,画面相互切换,运用对比蒙太奇表现出了两人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却是一样的想法,即讽刺又可怜。
当男人回家,看到妻子正在给怀中的孩子喂奶,然后接着是男人的眼部特写,表现出了此时男人对这幅景象的不理解,这也为最后男人举起电锯冲向贪吃树埋下伏笔,揭示出了此时男人的心态较女人相比,更加理智。
接着是女人嘴部特写,举起手指作出嘘声状,暗示男子不要惊动孩子。
与之后的电视中出现的电熨斗的广告相呼应。
第二宗罪 欲望:关于人物角色深陷欲望的无止境 从两个典型角色看起《法句经》中说: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说的是人因为欲望而受到折磨,所以才会轮回。
究其本质,一切不满足,一切犯罪,都是因为内心对于欲望的追求尚未达到。
有时候,欲望就像一把枷锁,紧紧的束缚着我们,不能回头,只得前行。
有像一个妙龄女郎的招手,魅惑却是一个无底洞。
杨·史云梅耶很清楚这一点,并且把握到了不同人性在欲望面前的挣扎。
小女孩:小女孩本身是一个极为尴尬的角色。
从影片中,小女孩像母亲控诉,自己一个人在家,没有朋友,无人相伴。
这样看来,小女孩本身角色定位并不具有闪光点,在小女孩看到女人在超市购物的那场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放学后小女孩企图和他人一起放学并融入一起,但事实上其他人并没有接受她。
在角色设计上,小女孩是一个内心空虚的少女,正值美好童年时光,同时他也拥有每一个小孩都拥有的特质:好奇心。
所以说,好奇心正是小女孩的欲望,因为她空虚,她好奇,所以她具有了成年人没有的洞察力。
她一开始对于这个世界就抱有怀疑,她问女人怀孕的事情,并且不接受女人的巧克力,并且问男人孩子的名字。
每一次出现都似乎要揭穿掉男人女人的谎言,但是影片后半段,小女孩并没有企图公开,反而试图掩盖贪吃树的秘密,为了让贪吃树能够吃饱,骗父母说自己饿了为理由给树带食物,为了填饱贪吃树,她色诱老人,将其送入恶魔的胃里,实际上,小女孩追求的只是存在感,借以好奇心为驱使,她需要朋友,需要这样的情愫存在。
女人: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女人对于母爱的泛滥,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丝怜悯。
她的欲望其实少的可怜,只是想做一个母亲而已,不孕不育已经像千斤负担压在她的心头,影片一开始,下车看见小女孩,脸上立刻洋溢出了喜悦的神情。
下楼的时候,小心翼翼从包里拿出巧克力给小女孩。
看着路上的小孩子,她一脸惆怅。
在她内心,可以感受到她的自责。
但是,她的唯一支撑来源在于孩子。
她的世界只有孩子,她为孩子准备了一箱满满的新衣物。
为了满足贪吃树的胃口,她不断的从外面带回食物。
当贪吃树吃掉黑猫的时候,她居然说反正已经活了14年,一般的猫最多活到13岁。
赤裸裸的掩盖这一错误,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女人对于猫就像孩子一样,轻轻抚摸,而到最后,说黑猫对于孩子眼红,粗鲁的把黑猫从床边仍开。
这样看来,女人想拥有的只是孩子,为了孩子,不断的向丈夫解释,不断地容忍贪吃树吃人的错误,实际上这是她,最为一个母亲的错误,虽然她很想做一个母亲,但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很失败的母亲,能够给予的都是逆向的。
想比于《拜访者q》里母爱光辉和谐秩序,此片过分的母爱恰是反例。
无知者的错误,往往表现在看不清自己的错误,还继续极力挽回别人对此的看法,这样显得愈加愚蠢。
第三宗罪 隐喻:食物的寓意 性的寓意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寓意,每一个镜头都抱有思想。
事实上有的时候,影片常常营造出一种臆想与现实相混合的场景。
那导演去表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主题?
并且用什么样的隐喻?
然而这些终究是开放的。
先着眼于形式,导演将现实与动画相糅合,在其独特镜头下达成了某种有机的融合。
我们看到影片开头,男人女人在医院,旁边是正在等候产检的怀孕妇女们,并且从一开始,通过一个慢摇镜头,从满脸笑容的婴儿食品广告人形牌上转移到等候产检的妇女的肚子特写,这样细致的切换到红衣女子鬼魅的笑容上,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特质。
人物角色的运动上并无太大调度,同一的现实性下,却造成了格外不同的一种特殊运动的感受方式。
男人在窗外看楼下卖鱼的小摊贩,臆想混合,男人看到被贩卖的是婴儿,于是恍惚中自己加入了购买的队伍。
所以,这是男人所希望的到的东西,在调度上,透露出了虚妄的精神气质,与主题相背离,达到了大大的讽刺。
影片从根本上来说,奠定了一个母体,就是:贪!
也是追求的欲望上的最高级。
小女孩面对戴眼镜老人的骚扰,抱的是不屑的态度。
在她身上,导演注入了很多性的暗示。
对于她来讲,早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的早熟少女,抱着米罗斯拉夫的《性器官紊乱》让父亲大吃一惊,在吃饭的时候,导演给了小女孩臀部的特写,然后在楼梯上被戴眼镜的老人骚扰,都带有具有西方意识的性暗示。
就像本片的海报一样,小女孩极具挑逗性的将自己的舌头伸向餐盘中的鸡蛋一样。
影片中,戴眼镜的老人将自己的双手伸向小女孩,企图猥亵,最终因为过度幸福而心脏病突发,这也预示了,人们往往为了追求欲望而去挣扎,可是最终也因为而受到伤害。
就像怪物本没有,而是我们一厢情愿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将它养大,最终自己自食恶果。
影片中,一直没有离开过食物,从色泽不一的汤羹,到黄色的婴儿食物,充斥在影片各个角落。
配合着小女孩家里整洁的用餐桌面,房间里那些混乱的图案纹理、毫无章法的拼凑、被搅碎的食物、各式各样的羹汤、逐渐变暗的色调,完全失控地一股脑混杂在那种最压迫神经让人癫狂的节奏里,糜乱喑哑让人莫名慌张惊惧的配乐,包括小女孩的父亲,在每一场戏份中都在用餐,或者进食,老妇人去警察局投诉邮递员失踪按键,执勤警察吃着油腻的食物,都深深揭示影片中的母体命题。
由于导演一开始是动画片导演,所以电影中也混合大量动画特效。
虽然看似粗糙,但是由于导演剪辑上赶紧利落,镜头与镜头之间剪切怪异却合理,充满了个人魅力,后面显得有的拖沓了,而且结局有点失望,毕竟之前早就已经剧透了,好在导演是在美学上特立独行的人 恐怖和温情的部分令人信服地并存于影片后半部分。
倒是最后紧接的little otik短片却极为有意思。
配合摇晃的镜头,揭示出了了依旧是“食物和性”的这个永恒的话题。
如果说有两个导演能用一部电影就让我神魂颠倒,那么非大卫芬奇与杨·史云梅耶莫属。
前者的《搏击俱乐部》《七宗罪》等电影足以名垂千史。
而接触后者则是通过这部《贪吃树》。
这是最值得一看的成人童话,当然不排除我看的电影数量远没有达到能拍胸推荐的程度。
除了这个出自捷克童话的故事本身具有震撼力,导演的构思与技巧让这部电影更上一筹。
从电驴上拖下《贪吃树》属于巧合。
起初认为画面粗糙,一直放在盘里未看。
看完之后,才发现只有用这种原始略带糙粒感的画面才能还原暗黑童话的本身。
杨·史云梅耶是粘土动画大师,在展现树婴的动作以及那只从恋童癖老头裤裆里伸出的手时便是运用的粘土技术。
正是这种好像一帧一帧都似乎能用慢动作回放而看出路径的技巧,正是它带来的钝重感才恰巧配合电影诡谲的氛围。
电影中运用大量的食物特写。
电视机里的巧克力、面粉广告,邻居家的盛餐,吃东西的声音。
这些无一不是在暗示欲望及其带来的贪婪。
无法生育的夫妇用树根做的婴儿本来是略带悲伤的愿望。
但树婴那永远无法填满的肚子与嗜血的本性使陡然实现的愿望异化为妖魔。
树婴的面部只有一个小洞,它用这个洞口窥视世界,咬嗜食物。
手与脚则是根须交缠的树枝,它用这些看似木讷不便的手脚抓住活物,把他们撕扯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中国远古神话中有一种恶兽叫做饕餮。
传说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婪与欲望的象征。
而杨·史云梅耶的树婴与饕餮的象征似乎一样。
但饕餮最后自食其果,树婴不断膨胀的欲望则是被他人遏制。
导演十分大胆的表现了孩子邪恶的一面。
邻居家的小女孩,看似天真无邪,实则言语犀利,思想诡异。
父母一味认为她只是小孩子,可他们不知道孩子这种生物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不留神便会长出奇形怪状的枝丫。
她在好奇心驱使下把在饥饿中挣扎的树婴救活,并用不断用活人满足它。
树婴无法与人交流,或许人在它眼中只有可口不可口之分,但为何面对小女孩却停下了手?
是因为它窥到了她的好奇,而这好奇恰恰是欲望的同类?
世人无一不是活在欲望中。
适当的欲望使自己保持生存的动力,而过度的欲望无疑是把人拉下深渊。
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面包与牛奶已经是最好的安慰。
而有了一切之后,却想拥有全世界。
这个血腥、令人不寒而栗的童话,让人窥到了自己。
仿佛人类只是一只只巨大的树婴,在欲望中学会成长,又在贪婪的浸淫下嗜血为生。
这不是改正与否的问题,而是本质如此。
我们只是要学会如何控制。
就像别让鲨鱼闻到一丝血腥,我们要把过剩的欲望扼杀在襁褓里。
我不认为恐怖片会让我发怵,也不认为童话故事还对成年人有所启发。
所以既不看恐怖片也不看童话。
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它被同时贴上这两个标签,还有比这更离谱的么?
导演是第一次听说但足以让我记住,此片深深地教育了我,因为贪吃树使我感到心悸了。
那些食物仿佛一下子会从桌子上跳起来吃了你一样,同样还有你的贪念,种种。
大片阴郁的黑色笼罩着我,而它分明是个童话坯子,以成人的思维诠释童话,让丑陋尽情地丑陋,肮脏无休止地肮脏。
童话到最后都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成人版童话却必须付出惨痛代价。
这是对在童话的熏陶下长大之后,屡教不改的成人所发出的最有震慑力的声音。
导演巧妙地选择了观众熟知的童话故事作为蓝本,勾起他们心底的灵魂,在现实与童话的不断切换中找回你自己。
如果童话不再能够打动你心,你可以去看爱情片,如果爱情不能让你感动,那么就去看动作片,如果还不能满足,或许就只有看恐怖片了,如果你是个愣头青如我一样对所有电影都不再感冒,贪吃树没准会让你意外。
忍不住再次对导演选题与风格表达敬佩之意。
第一次写评价,虽然写不好但还是要表达一个我,犹如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遇到了一位良师,可是我真的能得救吗?
这可不是童话,吃了就不会吐出来的!
to be or not to be?
一对夫妇生不了小孩,于是造了小Otik,一个不会说话只会吃的婴儿。
好吧,是树根,不是婴儿。
小树根Otik的胃口很大,爸爸妈妈为了让它吃饱很快就花光了所有的钱,于是Otik吃了小猫。
吃了肉的Otik长得很快,除了肉不愿再吃别的。
爸爸妈妈为了让它吃上肉,又给它吃了邮差、路人、赶马车的,最后把自己也喂给Otik了。
Otik已经长得很大了,就走到街上,吃了大狗、农夫、大牛,还是不饱。
最后,它看见了一片卷心菜地,就把地里的卷心菜都吃了。
吃光了卷心菜的Otik终于饱了,就在树下睡着了。
种菜的老婆婆看到自己的菜都被吃光了,气得要命,于是拿起锄头砸开了Otik的肚子,把它砸死了。
我不知道捷克是不是真有个这样的童话故事,据史云梅耶说是有的,改吧改吧就拍了部电影。
这个童话的文字版看上去有点不知所谓的恐怖,正如每个民族流传已久的童话一样——童话可不光是用美好的未来吸引孩子们或是提前对他们进行社会实践训练的,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恐吓孩子们,让他们乖乖听话老实睡觉。
但是在史云梅耶的电影版里,恐惧是贴近骨头且指向明确的。
史云梅耶从小就是个木偶爱好者,长大了又拿真人来当木偶玩儿,拍了不少停机再拍的短片——简单说来,就是《圣诞夜惊魂》那种拍法,唯一的区别是史云梅耶这儿用的都是活人和现实中的物品。
他的《树婴》并不是全片都用这种方法拍的,只是在有关Otik的那些镜头中使用了,但是看着看着,还是会让人有一种动画的感觉。
跟“儿童”之类的概念无关,是那种动画中才有的超现实感和不顾一切推进的核心。
文艺作品的一大特点是可以不顾现实逻辑,只遵守作品内在的逻辑,当这种内在逻辑跟观者的逻辑有所抵触而又坚持推进时,通常会遭到抵制,动画由于形式的“虚假”性,通常会受到较少的抵制(代价是可能在开始就不被严肃对待)。
就是这种感觉。
史云梅耶特别喜欢对着物体的局部拍特写,还喜欢疯狂跳切,运动镜头也不多,颜色总是调得很灰。
不知这些是不是让人看着看着产生动画感的原因。
盯着这些东西看久了,人都会产生陌生感——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观察世界的方式。
这种陌生感,跟现实物体的结合,就能带来超现实的恐怖。
不管是树根吃掉后血淋淋的猫尸,还是人吃的不知什么内容的汤,都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不适感。
史云梅耶一直对吃和食物有超乎寻常的热情,大部分作品都对此有着详尽的描写,更有不少作品——例如这部《树婴》——通篇都拿吃来说事儿。
作为人的基本欲望之一,吃这个动作本身就蕴含着恐怖元素:通过强力把其他生物体破坏后,纳入自己体内。
看上去再无力无辜无害再温和柔弱,只要是动物,就免不了这过程,更别说号称万物之灵的人了。
在本片中,把吃换成欲望还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人的欲望总是不堪的,且这点点欲望都会受到压抑——史导老家在捷克;Otik的欲望再多的肉都无法满足,它的欲望不分对象,所有人和动物都是牺牲品,但是最简单的蔬菜可以满足;欲望满足之时,就是死期。
最早是在恋物志书上了解这部黑色电影的,当时看了一下剧情就很感兴趣,想着哪天有空的时候看。
看完之后巨大的恐惧感直指心底,果然不负我的期待。
虽然是很老的一部的电影了(2000年的),但是电影的叙述以及导演夸张荒诞的手法却令我眼前一亮。
虽然情节充斥童话故事,却充满了黑暗元素。
印象中我是第一次接触类似于黑童话这样的电影。
有人说它是真实版的格林童话。
它讲述一对不能生育的夫妇在领养了一个树宝宝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诡异而恐怖的故事。
每每看到电影中对一日三餐食物与人在进食时嘴部状态的夸张特写——倒进盘中黏稠的汤,吃得一脸到处都是的奶油,充斥整个镜头的不断咀嚼的嘴巴...让我这种平日里对食物特别钟爱的吃货头皮发麻到想作呕。
电影开篇便是男主公神经质的一双木讷眼睛,看到楼下鱼贩给路人卖鱼,却产生鱼贩将婴儿从水中捞出,称好,用报纸包裹好卖给路人的幻觉。
夫妻双方都患有不孕症但对孩子有着近乎疯狂的渴望。
以至于男主人公将西瓜花开后竟然看到里面有婴儿,将砍下的树根看成婴儿,但当他将其多余的树根支脚去除后将它当做像婴儿的玩具逗妻子开心时,妻子却走火入魔的将树根当做自己的孩子,变态性的将自己泛滥的母爱投注到这个树根身上。
就这样这个树根竟然活了。
可是不管怎么喂却怎么也吃不饱,妻子对树婴的放纵导致了最后的夫妇两通通被“自己孩子”吃掉的悲剧结局。
其实这部电影是极具现实批判主义寓言意味的,非常犀利、独到,深刻、清醒的反映出在人的世界里,欲望的一切面貌特征及人的一切美好的、堂皇的行为动机。
影片中欲望始终是以孩子的面目出现是因为,欲望本身是很单纯的,欲望的属性很单纯,甚至欲望的存在很单纯,因为欲望很多时候和需求没有区别。
欲望之所以变的复杂,欲望之所以向魔鬼,其实完全是因人而异。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代表着一种关于“欲望”态度。
就像电影中树婴食无止境的情形,人类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人类最终不能控制自己对欲望的满足,也最终不能逃过厄运。
邻居家小女孩的那本童话书便反应了树婴最终的命运,楼下种菜的老婆婆终于拿起锄头走向树婴...其实这部电影中每个配角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这种“不可理喻”“变态”“傻逼”的事情能够拍出一部长达120分钟的电影?
从大众的心里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可理喻的。
而整部电影除了那棵树之外,其他的都在情理之中,或者说真实的让人想吐。
整个故事的推动主要有两大因素: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妇+一个想要小伙伴的女孩。
首先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这对夫妇上。
很多人都骂女主变态,男主对女主是真爱,竟然能够一次又一次的纵容女主这种荒诞的行为。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男主和女主一样“变态”,但是这种“变态”是可以理解的。
从电影一开始,女主就一直沉溺于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怎样“生”一个孩子来抚慰自己,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失去“孩子”之后,周围的邻居有事无事跑过来问一问,与其说关心,不如说是围观。
大家还记得医生对这对夫妇检查的结果吧?
女的不孕,男的不育。
在男主女主心里,他们不能生育的痛苦一次又一次的被别人刺痛。
所以,怎样才能逃脱这种异样的眼光,这是他们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毕竟我们都害怕被别人说“不行”。
在男主看来,面对精神崩溃边缘的女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个“孩子”抚慰她。
所以他找来了树根,而女主当真了。
虽然从一开始他就想过要阻止,但最终又放弃了。
为什么?
因为他自己也不育,不育加上不孕,不管他们分开和谁结合,结果都是一样的悲剧。
从当下的情况来看,有爱人没孩子,总比没爱人没孩子要强。
这样他们两个也就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状态,谁也别嫌弃谁。
但是女主想弄假成真,把树根变成“孩子”。
在大众看来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男主劝阻无果后只好同意了,很多人认为这是真爱。
错了,他爱她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他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也就是舆论的压力,这样我们就会很好理解男主为什么要如此纵容女主这种荒诞的行为。
他的私心不亚于女主爱子的狂热,表面上看来他都显得很不情愿,但潜意识是很支持这种行动所带来的“有利”结果。
因为这样就证明他不是“不行”,他是个“真正的男人”。
男主和女主不同的是什么呢?
男主夹杂在欲望(自我证明)和理性之间,还没有完全失去理性;女主则已经到了一种精神失常的状态,她不仅和男主建立了一种“共生”的状态,还把树根当成了她生命的“延生”,也就是她的孩子(如果以后她真的有孩子了,也必定和孩子建立起一种“乱伦共生”的悲剧状态),这是她生存下去一种新的依附,和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明。
男主和树根这两者不管失去哪一个,她都将无法生存下去。
所以,在整部影片当中,面对男主多次要“劈死”树根,她从没有让男主滚,而且通过哀求和说服,以“这是他们共同的孩子”让男主放弃。
以至于不断找借口来说明“树根孩子”存在的合理性,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即便到最后女主被树根吃掉,我相信她也不会反抗,因为男主已死,这种“共生”的状态会趋势她主动“求死”,更何况是被自己的“孩子”吃掉呢?
不正好是三合一的新生状态吗?
至于那个小女孩,很多人都说她作。
我觉得她是过于寂寞,一开始她就表明:为什么口里只有她一个孩子?
为什么那对夫妇还不生个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童话故事的实现。
到底哪个原因占据主导呢?
我们先做个假设:假设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人物突然出现在你现实生活当中,你会不会和它一起玩?
哪怕你知道最后的结果是悲剧。
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无法抗拒这种“理想的实现”(你最想上的男神和女神和你YP你约不约?
)。
当我们说她“作”,明知道真相还不告诉大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送死。
我们有没有想过,她整天面对的是无趣的爸妈和那个色老头,这样的童年还有什么盼头吗?
她为什么喜欢看杂书?
因为她的童年就要毁在这栋楼里了,这是解救她的唯一方法。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她看的童话故事突然变成了现实,这意味什么?
不等于是上天的恩赐么?
她为什么要放弃这种恩赐?
我们又凭什么让她放弃对童话故事的追求?
所以,当我们看到那对夫妇把“树怪”扔到储物间的时候,她选择了去解救它,一有时间就去陪它。
为了改变故事的结局,她把老太太的锄头藏起来了,甚至还把她的爸妈也列入了“树怪”的食物名单里面。
这是变态吗?
不,这是对童话的憧憬。
最后,老太太要去除掉树怪的时候,小孩子是什么反应?
她愿意以自己的身体去换,也就是说伙伴式的陪伴情感占据了主导。
她为什么不为未来着想?
因为小孩的眼里没有没有未来,未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当下才是有真的,现实的童话才是未来。
对于永恒,她要的就是当下。
《贪吃树》2017-02-25
早年间加入豆瓣,完全是猎奇为了一个叫做“黑童话”的小组,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才发现小组长韩松落大人是个神仙。
童话向来是讲给孩子听的。
在他们涉世未深之时用感化或者恐吓的方式告诉他们一些不得不明白的道理比如小孩就得听话什么的。
我小时候如果淘气,我奶奶也会跟我说:再不听说就让狼婆子拉了你去吃掉!
这也算是童话的一种吧。
只不过奶奶讲的只是一部分,也是大人认为最容易震慑住小孩的一部分。
又恰巧我从来没听全过这个故事,所以也就从来无所谓震慑力。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被贪吃树震慑住了。
电影里各种人的嘴巴的特写成了对我印象最深的镜头。
树吃人用嘴,人吃饭用嘴,念书要用最,聊闲天散布谣言也需要用嘴。
年轻的母亲怕鲁莽的父亲吵醒她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树根宝宝,用食指挡在嘴巴前面做出一个“嘘”的动作时的那种温柔劲儿,真让人觉得温暖。
她的温柔让树根宝宝活过来了,真的变成了她的宝宝,吸允她的乳头,吃她煮的米糊。
如果只是这样,那倒还真是个老少皆宜的喜剧故事。
可是,再美好的故事里总有那么几个讨人嫌的主角。
我不喜欢那个给欧提科找食物的小女孩,因为她长得也不好看,也不像我那么懂事乖巧也就谈不上我这样的人见人爱(XD)。
所以她没有朋友,希望公寓楼里可以有一个小孩跟她一起玩,这样她就有新朋友跟她说话了,就算内个恋童癖的老头天天盯着她,从胀鼓鼓的裤裆里伸出第三只手向她,她也不用独自面对,甚至被人说她撒谎有臆想症了。
小孩的话向来没有人会主动信服,所以才会出现“成人”这个词。
在你“成人”之前,你都不是个人,不是人说的话我干嘛要信你?
这是“成人”们普遍的观点。
所以,小孩说谎人们都说这不是事儿,成人说谎就成了大错特错了。
可有几个成人没当过小孩呢?
又有几个成人会记得小时候自己说过的话被别人置疑或者忽略的时候自己当时的感受呢?
你委屈过吗?
你愤恨过吗?
你讨厌过自己小孩的身份吗?
当你成人的时候你忽然觉得有优越感了吗?
那你还记得你当年说过的那些不为人所信的实话吗……?
我是真的见过UFO!
电影里这个胖姑娘可不是吃素的,你们不信我,那你们就给我死去吧!
嚯嚯,于是这个胖姑娘就把一直觊觎自己白嫩小PP的恋童癖的老头(我甚至怀疑他每天宁愿那么费力的提那么多煤炭哆哆嗦嗦的上楼只是为了路过小姑娘家门口偷窥小姑娘的屁股)和虐待自己树根小孩的“后爸后妈”全都喂了她的好朋友。
为什么不呢?
欧提科不会用色咪咪的眼神望着她,不会用大粗手拍她的头,不会抢走她的“性学百科”,听她说话不认为她的话是假的,陪她搭积木玩皮球甚至还可以给她“指导功课”。
你小时候有没有那么一个死党跟班?
只要你陪着他跟他玩给他带好吃的,他就完全属于你听从你跟着你。
当看到胖姑娘第一次给欧提科带吃的去地下室的那场戏的时候我都笑了。
他们还真是好朋友,欧提科之后每次饭前都会洗手诶!
从胖妞跟欧提科正经相处之后,那么阴暗压抑的地下室竟然变成了类似肯德基里儿童世界一样让人觉得欢乐的地方。
黑白片都变彩色片了。
啧啧,这段畸形压抑的地下友谊是形成于地下室这种见不得天日的秘密基地的。
不过他俩要真从大街上打招呼我还真不适应呢。
故事的时空构建是在模糊了大环境前提下的一个当代社会,先天发育不良和工作压力所导致的精子质量下降(完全是片子里姑娘说的)造福了一个又一个的私人不孕不育医院,如果他们生活在一个叫中国济南的地方的话,总有一家医院会让他们怀上自己的小孩的!
没有小孩的人母爱泛滥无处释放只好对着娃娃树根发疯,有小孩的人却把小孩丢在一边只顾上班做家事。
据说贪吃树原本是捷克民间一个很古老的童话故事,而故事原来说那家人是因为贫穷而没有小孩的。
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贫穷还是富裕,小孩都是组成一个家庭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可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物质保障,让小孩有吃有喝能穿上好看的衣服那他们自然会幸福起来。
于是爸爸妈妈拼命赚钱,每当小孩向父母抱怨他们不听自己讲话不陪自己玩的时候,丢过来的可都是同样的话:大人那么累,哪有功夫听你讲这些?
我每天拼死拼活的在外面赚钱都是为了谁?
还不是为了你??
这时候小孩如果不想挨揍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闭上嘴,然后回房间写功课。
等到他们有一天看到你回家以后一句话都不说就走进自己的房间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大人发现自己的小孩子抽烟打架谈恋爱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自言自语地说一句:这孩子,究竟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
欧提科在被父母移出房子之前从来没有动过吃他父母的念头,可在他父亲气势汹汹拿着电锯进地下室准备锯掉自己小孩的时候,虽然父亲手软心软放开电锯说了一句”我的儿子“下不去手了,可是欧提科还是洗了手,把他爸爸吃了。
谁让你们把我扔了呢。
哼o( ̄ヘ ̄o#) 再之前,小女孩在掰火柴抽签决定用谁来喂欧提科之前跟母亲交涉企图让父母预支她半年的零用钱时说过一句话:拜托,不要逼我用最糟的办法。
结果,交涉失败。
谈崩的结果是——两孩子蓄谋策划了一场大屠杀。
住在一楼的婆婆的角色是我个人最喜欢的。
她就像是救世主一般的出现。
在不孕症的母亲推着载着橡皮娃娃的手推车去购物的时候,是她最先发现事情的异常并且报案,也是她最初发现邮递员的失踪并且报案的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这个寡居的老妇人虽然好事,但是与人无害,每天种种地过着与城里人不同的农民一样的生活。
农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永远是朴实和善良的。
她虽然威胁过小姑娘,但从来没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事情,或者说一些觉得小孩是假话精不可信之类的话去伤她的心。
在听到小胖妞说欧提科的事情的时候她会追根揭底地问下去并且借来了她的童话书企图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所以,小姑娘在抽签的时候总是把她的名字排在最后一个。
她也不太舍得这个把她当回事儿的老太太死掉。
老太太说:我还不信了,这个世界上的这些个事儿还没人去管了。
整部片子,包括小女孩和欧提科,给的特写都是跟嘴巴有关的,唯独这个老妇人,给的是从门背后探出的一只眼睛的镜头。
她就像是隐居的老道一样的存在,观察着这个世界,并且在周遭环境扭曲的时候企图掰正。
别以为小孩不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她看得出。
虽然她怕老太太伤害她唯一的朋友,可是她还是把锄头还给了她。
她俩是这个故事里唯二知道故事结局的人。
也是唯二知道,这个世界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说来也有点可笑,买书给姑娘的爸爸妈妈竟然没给她讲过这个故事,或者讲过但是完全没有印象了。
这在孩子的心里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滋味呢。
我觉得这片子就是拍给大人看的。
所以,成年人,别惹小孩,没准哪一天你就会被她和她的朋友吃了!
你被震慑了吗?
捷克影片,导演是杨·史云梅耶。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大师的片子。
诡异,战栗,厌恶,但是又很想继续看下去。
这是我看《树婴》的最大感觉。
故事讲一对想要孩子的夫妇拿一段树根做自己的孩子,起初是心理安慰,没想到后来它真的活了,还有硕大无比的胃口。
买来的东西不够它吃,它便先后吃掉了来送信的邮递员、想一探究竟的社会工作者、每天取煤上楼的老大爷、终于下定决心消除它的“爸爸”……故事来源于捷克的民间童话,但用影像表现出来更多了血腥和残酷。
树婴的胃口不断增大,似乎人的欲望一样,没有休止的时候。
总不满足,总要更多。
当有人纵容的时候,这欲望就膨胀的更加厉害,仿佛成了合理的要求,别人都有满足你的义务。
这样的题材,在史云梅耶的手法下更加匪夷所思和印象深刻。
导演的用光、拍摄角度、焦距都超乎常理,片子一开始就沾染上诡异的色彩。
从那个有着神经质眼神的父亲开始,你在几秒钟内便知道不要用正常的逻辑去观看。
在秤钩上、西瓜里幻想着婴儿的父亲,对孩子有着近乎疯狂痴迷的母亲,肥胖、略显呆滞但叵测的邻居女孩,衰老又极度恋童的老大爷……这些人组成的世界让人不寒而栗,但或许,这只是对现实略有夸张罢了。
印象最深的镜头语言,毫无疑问是导演对于食物一成不变的垂直俯拍,仿佛下一秒钟那些软塌塌的东西就会四溢出来,令人厌恶起任何进食的场景。
然而还是想看下去,想看它究竟是怎样的结局,想看人的欲望会膨胀到何处才被抑制。
民间的童话里树婴遇到拿锄头的老大娘,勇敢的砍破它的肚皮,于是吞噬就此结束。
可是在现实世界里呢?
你能靠谁帮你节制?
整个一格林童话真实版。
又是一位恶趣味的导演。
单从演员的挑选上便能看出这位筒子别有用心。
丈夫那神经质的双眼就如同严重精神病患者的标记,如果不是预示着剧情的荒谬与不可收拾,谁会挑这样的人来扮演男主角?
早熟的邻居小女孩肥胖而木讷,就像她们家餐桌上的食物一般令人抗拒,甚至厌恶;恋童癖的老头子,体型巨硕的社会福利工作者,怀疑他们是否刚从蒂姆·伯顿的电影里偷跑出来……至于导演筒子的摄影风格,那就更是居心不良。
镜头满到似乎下一秒就要溢出来,反常的大量大特写使得最可亲近的事物也变得面目可憎,尤其是食物——看来导演筒子铁定是个厌食症患者,且对人类无休止的欲望怀有刻骨的仇恨,要不然也不会逆转了观众的逻辑思维,将本有机会扮演英雄的小女孩摇身变作荒谬版小红帽,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父母邻居谁是Otik的下一顿美餐。
佩服导演不怕被人戳脊梁骨的定力,嘿嘿。
或许,对任何事,任何人,过分执着都不是件好事。
子不教母之过这一无是处的无知善良,死了猫殃了池鱼坏了白菜,最后还自甘为俎。
2B小女孩没死,让我很遗憾。
史云梅耶一定得过暴食症或者厌食症什么的。。。。。。
看完头皮发麻……
或许,对任何事,任何人,过分执着都不是件好事。
当童话变成现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邪恶的树婴。当欲望在膨胀,毁灭之时也即将来临。
小女孩好讨人厌
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大量特写近景,主要集中在嘴部特写,采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静动相宜,镜头都很有思想,特写了很多食物细节,都表达了个“贪”字。是个值得一看的成人童话
【2.5星】1、看起来挺气人的,怪物的妈哭得越伤心,我越生气😠,就是个SB,她怎么不被吃?还有最后那里,那个胖女孩也是,脑子有坑,就算没朋友也不至于搞个怪物做朋友,还可劲喂,真是有毛病2、这种恐怖片没啥可怕的,因为只要暴露于人前,很快就能以各种方式灭了它,就是因为女主和那个女孩的包容、纵容,才让它苟活这么久的3、这贪吃树也就是跟动物一样,本能赋予了它巨大的胃口,它有点智商——女孩教它饭前洗手都能学会,还懂女孩说的什么意思,人来了,饭来了,不过让它别吃包菜,它是没听懂的。但是还是凭着本能行事跟动物一样,这就是“动物就是动物”,“畜牲就是畜牲”,有些人把宠物当成儿子女儿来养,有一天它们不合他们心意了,更可能因爱生恨,“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能这样”4、反应了家庭问题,心理问题
发现真相的是那个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却过于常人的小胖妞——阿尔贝库
看短评都是大师,居然能看出那么多大道理,你们要是老来子了看会不会和李双江一样把孩子宠上天。
奇怪+病态+诡异+不适 可是还是得看下去
3.5。可以拿来减肥用了
为什么要演成这样 T T 我的三观呐!! 太变态了
怪诞和惊悚的背后,仿佛看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但是我真的不适合看这类题材。
诡异,先锋。可能引起生理不适。。
光觉得恶心
多年前在网吧看的,时至今日仍然觉得惊悚。儿童和童话,真是恐怖的源头。
@2024-06-03 09: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