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使艾美丽》的原班人马。
被当作《天使爱美丽2》。
然而,我不这样看。
艾美丽是人间童话,而这,是悲痛的史诗。
电影不是在讲述爱情,而是在讲述一段荒唐的疼痛的战争。
故事依旧是艾美丽的叙事方式,暗暗的线索丛生,然后在一步一步追寻到真相。
在生活的蛛丝马迹中,一点点接近真理。
信件,红色手套,MMM,信天翁,德国军靴……生活的种种都成为了电影的道具。
整个电影没有任何情节上的冲突,它只是平静的讲述,就犹如一个人只是在路上走,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没有起点亦不存在终点,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导演和编剧对于自己的充分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大概只有法国人才与生俱来。
玛蒂尔达是执著的女子,奥黛丽·塔图一改在《天使艾美丽》中精灵般女孩儿的形象,眼神中透着坚定,嘴角总是轻微的绷紧。
这个跛脚的姑娘,经历七年,战争却从未揉碎她对于爱情的执著梦想。
她带着观众的心,一起追寻。
可是就连观众都开始绝望的时候,她依然没有绝望。
在观众被那种漫长而无望的寻找折磨得欲罢不能的时候,导演终于让曼尼奇背对着坐在阳光和煦的花园里。
玛蒂尔达慢慢的走过去,安静的坐下来,眼泪落下。
她寻找他的七年时光,对她来说,并不比她走向他的短短的距离长。
她走了几乎走了一辈子,换来恍若隔世的相逢。
片中玛蒂尔达很多次说的“如果……”。
“如果门一直不关上……”“如果车厢里一直寂静下去,检票员不来……”“如果我能先到达……”如果,这些如果,让我们这些至今仍然相信童话的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那颗等待的焦灼的心,被放在滚烫的炮灰里无情的揉搓。
爱情是一条主线,在生死与战争中,显得支离破碎。
影片中的战争是荒唐的。
等待救助的耶稣雕像,挂在树上的尸体,士兵因为误伤而要判处死刑,荒唐军官桌子上女人的照片……人,不断的死去。
尽管,影片应该算是happy ending。
然而,却让人高兴不起来。
尽管两个相爱的人重逢了,但是还有多少情侣要到“地狱中重逢”。
《天使艾美丽》在整部电影里,运用了红和绿两种悦目的颜色,相互纠缠。
而《漫长的婚约》在颜色的处理上在战争场面中运用了灰蓝和冷黄,让人感觉,那样的日子,一直阴雨缠绵冷风袭袭。
直到战后的田园风光和影片结尾的花园里,才运用了温暖的奶黄色,如沐春风。
影片也与《天使艾美丽》中轻快的音乐小调不同,运用了其实宏大的交响乐。
整个基调都是低沉伴随悠远,听完令人心头有压抑感,缺乏明亮的色彩。
间或有稍稍舒缓的段落,但也是稍逝即纵。
这是一部战争的电影,战争与爱。
让人联想起《爱在战火蔓延时》。
战争的荒谬、虚妄和残忍犹如暗夜的到来在突然间就弥漫整个世界,严丝合缝。
整部影片还是带着法兰西一贯的浪漫情怀和黑色幽默,却无比经准地击中你的神经。
这就是生活——C'est la vie。
空气仿佛很稀薄甚至可以隐约听到她压抑的起伏的呼吸,阳光却很好。
她拖着右腿缓慢地穿过藤蔓环绕的花园,踏上台阶,眼前是一个黑暗的穿堂,在尽头,太阳似火般绚烂,微风轻轻拂过,植物争先恐后低低呼唤,是简单明晰的三字音节MMM。
马蒂尔德眼前是一片金黄的幸福,她掩饰着心潮澎湃双拳紧握走到她等待并寻找了三年的男人面前,不说话只眼眶湿润微笑地看着他,看着他,看着他。
马蒂尔德由奥黛丽塔图来演实在是令我喜欢。
她拖着残缺的腿拼命奔跑穿越野草丛生的灌木丛只为祈求比汽车早些到达转角处,如此,她单纯诚挚的愿望就能获取更多实现的希望。
奥黛丽奔跑时眼神专注倔强,身体扁薄的被包在长衣裙里,奋不顾身的样子看起来令人心疼。
总是想起她吹灭马内特的火柴,每一次衣服就少一件,笑容娇憨害羞,大概因为这样的美好过吧,因此对所谓灰暗的结局从来没有放弃过探究。
如果你死了,我将是这世界第一个感觉到的。
她总是想,如果狗在叔叔叫我吃晚饭之前跑进房间,那么马内特还活着。
如果火车在我数到7之前还没进隧道或是查票员还没有进来,那么马内特已经死了。
如果苹果皮一直没断,那么马内特还活着。
上帝多么仁慈,马蒂尔德从来没有失望。
而当希望被碾碎时,她狠狠给了那个人一个巴掌。
清脆响亮。
而另外一个女人,我爱她。
让皮埃尔儒内的镜头多么宠爱她,右斜侧照射左脸,她眉目深邃细腻,唇角微微上扬。
下一次出场时她背影圆润扮演诱惑精灵,跨坐腰肚肥胖男人身上,黑色紧身衣,额头挂一闪闪饰坠似印度女郎。
女高音倾力吟唱透彻明亮,伴随下一刻的震撼她即掏出枪击碎华丽坠灯,冰冷玻璃扎入男人肥腻肚腹发出闷响暗红鲜血横流,她眼神冰冷。
暗黑车间里也是她,易装成修女手握针管语气凶狠地威胁经过的红发微洛尼卡。
而她只是要一个答案。
再后来是一些闪回镜头,她在追寻与复仇中始终保持神秘。
而马蒂尔德从报纸上读到她即将被斩首的消息,心里微微痉挛。
看见她神情冷静自如坐在冰冷囚室里,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怕也不后悔。
只是行刑前必须剪短长发,本来样子应该像圣女贞德的,在见到我的天使的时候。
拿到天使留给她小小音乐盒时忍不住眼泪地微笑。
她会和天使在地狱相见,多么好。
她的名字在电影里面叫做TINA,演员是Marion cotillard. TINA和马蒂尔德都是对爱情勇敢执著的女子。
像孟姜女一样,一定要亲眼目睹才会相信。
而关于爱情的传说里,关于等待的话题却从来消极灰暗。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尾生大抵是这世界上最最痴情的一个男子了,他的等待,轻易简单用生命证明了爱情。
王宝钏等了十八年,那样一个冰冷无聊的过程居然有一个那么无稽的结尾,令人啼笑皆非。
至今仍然还有人宁愿无尽地等待戈多。
在这部画面如油画般温暖的电影里,这两个女子都选择了寻找。
她们在面临绝望的背景和压力后始终倔强与坚持,是因为爱情的支撑吧。
当女人真正陷入爱情,会有种力量使她们燃烧,这一点与大多数男人不同。
某种执著在平淡日子里你可能觉得太过粘腻消受不了,在非常时刻却足够转化为勇气与力量,挨过长夜,挨过冰冷,挨过寂寞,挨过冬天,挨过百无聊耐,挨过遍体鳞伤,挨过现世欺凌,挨过沉重的绝望,在转角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耀。
加斯帕德尤利尔演的马内特,眼神清澈。
能感觉心跳的手掌,这一句多么令人温暖。
有那么一刻,让我相信男人也能爱得隐忍,如地下潜流。
他念她的名字,玛蒂尔德,舌尖打了个滚,唇齿轻微的摩擦。
她的眼睛含着笑意,马涅克,柔弱的女子,声音坚定。
他说,我能感觉到她的心跳,像电报码。
她说,我和他之间有一根细线连着。
一些片断印象深刻。
玛蒂尔德先天小儿麻痹,走路一瘸一拐,她从小就没有朋友,极少说话,不理人。
马涅克,一个小男孩,满脸雀斑,一放学就跟在玛蒂尔德身后,不离不弃,他说,你走路疼么,我们交个朋友,你为什么没有朋友。
我们可以去灯塔,你从没去过吧。
上灯塔,盘旋着的冗长楼梯,马涅克会背着玛蒂尔德,那算是他们的爱情纪念碑。
灯塔顶端,可以看到大海,他没有骗她,他带她去了另一个世界,她应该是感到新鲜有趣的,因她是极少微笑的。
那年她9岁,他10岁。
当她觉得她把自己完完全全托付给他时,马涅克却迫不得已要上前线了。
这个可爱的玛蒂尔德,总是喜欢和自己打一些奇怪的赌,她自言自语,如果能比汽车先到路口,就说明他能活着回来。
她从小路狂奔,当然是一瘸一拐的,这条路前所未有的长,当她喘着气到路口时,汽车便到了。
这个奇怪的赌,她赢了,露出鬼灵精一般的笑容。
那年她19岁,他20岁。
在接到战亡通知书后,凭直觉他还活着。
他一定活着。
要找到他。
在灯塔上,她说,我跟他有一个细线连着,细线断了,我会感觉到,细线还有另一个用处,就是自尽。
这个柔弱的女人,是爱吗,给了她如此信念,她一夜长大,为了她那残存在灯塔上奄奄一息的爱情,她要找到马涅克。
细线是那么容易断。
她总在努力寻找细线的另一头。
……结局是我不大喜欢的,但我还是要把故事说完,如你所料,马涅克的确活着,可他失忆了,但他总算活着,不是吗。
玛蒂尔德穿了一身洁白,像第一次见他那样,去疗养院看她的马涅克,虽然他是一点也不记得了。
她很认真地化了淡妆,唯独没有用睫毛膏,她知道自己肯定会哭的。
午后疗养院的小道洒满了阳光,疗养院院长跟她说,他已知道今天有个姑娘来看他,玛蒂尔德,他说这个名字很好听。
他在花园等你。
她要见她的马涅克了。
在通往花园的小道上,她就不争气的哭了出来,她怎么这么没用呢。
想好要愉快的见面的。
马涅克坐着,在做一个木工活,他抬头看到了她。
他对她一笑,你走路疼么。
她又想起了他们第一次的见面。
同样的一句话。
马涅克还是微笑着。
可是玛蒂尔德的泪水在眼眶里已打转很久了。
她看着他。
爱的眼泪终于顺理成章的流下。
是法国导演的片子,女人是Audrey tautou演得,我或许在哪里见过她,在天使爱美丽中,还是精灵一般的眼睛,有时可爱,有时深邃不见底。
爱情悬疑战争片,讲述了玛蒂尔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守等待未婚夫尼奇的感人故事。
当天使再次出现在人间,一切都像是童话的世界。
其实和女主一样,毫无保留的坚持的话,总会有好的结果。
片如其名,全篇都处于黄昏时刻般的暖色调,即使涉及战争也充斥着法式格调。
儿时他背着跛脚的她登上灯塔,少年时"他喜欢把手放在她的乳房上睡着",成年时分散,她一拐一瘸走过很多很多路,终于在漫长的找寻后坐在他旁边的椅子上,他问"你走路很痛吗",她摇头只是看着他很久很久很久。
战争让小女子失去了未婚夫,小女子倔强,人家说未婚夫死了她是不信的,拖着残腿东找西找,直到真相大白。
电影《漫长的婚约》改编自同名小说。
小说更好些,它有足够的篇幅去铺开滴滴沥沥的细节。
是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将故事拼接完整的,是那些滴沥不尽的细节。
电影只有两个多小时,不够安插这些,由此风味尽失。
贯穿故事首尾的主线是一宗未尽的婚约,而其实,那些小小约定才是耐人寻味的所在。
妓女在军营间穿梭寻找杀害情夫的凶手,而在一宗三角恋里,介入者都严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承诺。
凡人间细小的约定给镶嵌在灰黑触心的战争幕布上,点点滴滴五彩斑澜,格外深入人心。
在它们面前,战争的壮丽陡然显得无趣,不由自主地,我开始痛恨那些伟大的战争。
如果读原著,请注意那几十封来往信件,太多值得回味的细节。
“MMM”——“马内爱玛蒂尔德”。
教堂钟楼上的刻着的MMM, 灯塔上刻着的MMM, 硝烟弥漫中被刻在树上的MMM, 寻找马内时玛蒂尔德一次次在心里印刻着的MMM…… 残酷的战争可以毁掉一切,却永远毁不掉象征着马内和玛蒂尔德爱情的MMM. 有人说《漫长的婚约》说到底是在讲战争的真相,而非爱情。
对于这个说法,我实在不想认同。
幼年时候的信天翁与战场上飞驰而过的“信天翁”,前者是爱情,后者是战争。
一个代表着希望,一个代表着死亡。
玛蒂尔德坚守着心里的希望,于是,死亡在坚韧的信念面前终于显露出它的微不足道。
如果我在汽车之前到达弯道,那么马内就会活着回来; 如果在我数到7之前,火车进入遂道,或是列车员来检票,那么马内就没死; 如果大狗比舅舅先进房间叫我吃饭,那么马内就没死; 如果苹果皮没断,那马内就没死…… 这一次次的假设成了一个女人等待爱人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的希望。
她,不放弃。
在玛蒂尔德的对爱情的坚毅面前,这人类算计得最认真、结果又最荒谬的大工程--战争,又算得了什么。
丁娜,一个妓女,为了她在战场上死去的情人实施着复仇计划,她不怕死。
这又是因为什么。
这个世界丑陋么。
一场战争也许会浓缩人类所有的弱点:自私,贪婪,矛盾,虚伪,争夺,欺骗,阴险…… 而爱,却又可以容纳所有的苦难和脆弱,并最终成为这场争夺的最后赢家。
玛蒂尔德的扮演者是我深爱的“天使爱米丽”,如果说爱米丽是浮游在生活之上的天使,那玛蒂尔德就是沉淀在生活里的精灵,执著的永远满怀希望的精灵。
导演最终没有选择让马内死去,他选择了遗忘。
马内忘记了所有的苦难和离别,忘记了那场战争带给他的伤害,他回到了最初的快乐时光。
一个轮回。
美丽,从未消失。
〖"猫咪!
你除了吃,还知道纵火了。
"——《漫长的婚约》影片感想〗。
残酷的战争滋生了黑冷血色幽默,强烈反衬出爱情的执着可贵。
在无尽深秋暖黄底片下,外景显得更加舒畅温暖。
最后,玛蒂尔达哭着,她看着他,她一直看着他。
喜欢女主角玛蒂尔达(奥黛丽·塔图饰),喜欢她,她的自我占卜是因为心中的乞求和盼望,她内心的坚定。
2020.6.16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今年看到的最感动的一部片子。
我不知道导演是为了记录战争的残酷还是歌颂爱情的伟大来赚钱票房。
但不管如何,这是一部极佳的电影!!!
心头爱!!!
看到45分钟的时候决定要把所有精彩的镜头写下来。
这部片子拍得真好。
1.最屌包打听先生去问烟花女丁娜的下落,当他询问一个骑马的先生时,骑马者不理会他的说法,骑上一山坡,留给包打听先生一脚马粪。
2.玛蒂德在心中默许,如果数到7火车还没有进山洞或者售票员还没有来检票,马涅克就死了。
结果有个“查票”的声音响起,却是一个滑稽的绅客:“查票了查票了,愚人节快乐!
”原来是一个恶劣的玩笑。
3.画面突然回到玛蒂德和马涅克以前的回忆,他背着她上钟楼,和之前玛蒂德(患有小儿麻痹症)独自艰难爬上钟楼形成对比和呼应。
白色的信天翁和MMM又和士兵的胡言乱语,和玛蒂德与包打听先生通电话时乱刻的MMM形成呼应。
妙哉。
4.一个对话:“如果这些假设都是真的,我就能把鲸鱼塞进火柴盒”“如果没有这些假设,我只能上吊去了”5.三次玛蒂德在心里跟自己打赌,都输了,可是她没放弃。
6.有个诡异的情节,硬饼干原有五个不是他亲生的孩子,为躲避战役,他希望他的妻子再生一个(六个孩子的父亲就能免除兵役)。
但是他不能生,他求他的好朋友巴士多去上他的妻子。。。
结果这两个人一来二去的好上了,孩子却没怀上。。。
就算是再好的朋友,再亲近的人,“除非你是我才可与我同在”,人与人都是一座孤岛。
硬饼干写给他妻子的信:“où,quand,combien de fois,en quel position, est-ce que tu as plaisir 哪里?
何时?
多少次?
什么姿势?
你有爽到吗?
”7.又回到了玛蒂德九岁,马涅克十岁的情景。
马涅克跟玛蒂德说,你有朋友吗,没有我可以做你朋友。
玛蒂德耸耸肩。
马涅克说,我闻起来有鱼腥味吗?
法国人真的这么讨厌鱼吗。。。
8.1小时07分钟经典画面!!!
9.玛蒂德送马涅克出征。
“如果我比车子先到弯道,马涅克就会活着回来。
”玛蒂德在几近等人高的杂草里“奔跑”,这是个傻姑娘。
第一次想哭。
我以为她真的更快。
导演又开玩笑。
司机邪邪一笑“bonjour”,不是马涅克。
10. “Pour la France, Allemand!
”字幕的翻译是 为了法兰西,进攻!
但是allemand不是进攻,是德国……这就是原种语言的魅力11. 怎么说 我评价一部电影的尺度在于剧中的情节发生的概率大小 连贯程度12. 拉胡叶死的方式très francaise 值得一看13. 女演员Marion Cotillard,她总是演一些危险而疯狂的角色,比如两小无猜,比如盗梦空间,再如电影中的丁娜。
好美,好恐怖。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即使阵亡战士名单上明明白白列出了未婚夫的名字,即使亲眼目睹了他的墓碑,玛蒂尔德仍然不愿相信那个男孩已经死了。
坚持所有人都放弃了的希望,对于一个女人来说,需要多少勇气;不是伫立在原地等待,而是奔走搜寻一切有关他的线索,又需要多大的热情和执着。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一首诗,一首关于等待的诗:你要等我,我一定会回来;但是你必须等待,等到天下黄雨,下大雪;等到一切等待成为绝望,我就会回来。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作者则早已记不清姓名。
我被诗里的无望感动,也悲哀于等待的人,那必是一个女人,倚门眺望,日复一日,从希望等到绝望,从绝望等到心如死灰。
如今想想,男人要女人做这样的承诺,女人就耗尽了一生去等候,虽感人,却消极。
中国的传说里,常有望夫崖,望夫石。
女人们等待着再也回不来的男人,甚至化成了山峰,凝成了巨石,人们望向那些冰冷的剪影,常会掬一把同情的眼泪,却因为听过太多类似的故事而混淆一个个相似的主角。
只有孟姜女的故事,千百年来从未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人们清楚得记得那个千里奔走寻找丈夫哭倒长城的女人叫孟姜女,不会有人叫错她的名字,也不会有人忘记她的所作所为。
也许等待和寻找始终是有区别的,等待只需要坚持,寻找却需要坚持和勇气,一次次在希望和绝望里沉浮,以为拥有其实是失去,以为了解其实是无知。。。
且不管寻找的终点在哪里,有勇气寻找的人都令人敬佩。
我想,像玛蒂尔德那样找到了失忆的未婚夫,已经是导演大发慈悲给了个很好的结局;而大部分的寻找应该是像孟姜女一样,找到的只是一个死亡的讯息或一副残余的骸骨,但寻找总胜于守候,求一个结果,至少今生无憾。
可惜,太多的人在起点就放弃。
所以望夫石无数,孟姜女只有一个。
下班了,当电梯下落的时候,心是倦累的。
一天结束的时候,失望总多过于期待。
很羡慕小时侯带着梦想入睡,想第二天喷香的米粥和酥脆的油条,想着上学又可以和邻桌交换故事书……想着必须有点什么,总之要有一些不同。
看电影吧,让别人的幻想填补一下空白,不至于无梦。
看了上映的清单,选择了《漫长的婚约》。
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的导演、女主角,构成这部片子的卖点。
而我喜欢的是法兰西民族的幽默和浪漫,戏剧、偏执、孩子气、天真……很多语汇可以形容,就冲法国佬骨子里装模做样的傲慢,已经很有意思。
上映的片场里满座不到一半,倒正合我意。
故事采用的是记叙式的,一长串法国人的名字,把我搞得有点犯晕。
还好,剧情发展,无非是战争加爱情,但让法国人来拍,就是和好莱钨截然不同。
首先,剧情是散乱的,完全按照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搜集的线索,并且带上了玛蒂尔德强烈的个人色彩,很多人物和场景因为来自她的想象,所以都有点夸张和变形。
中间还穿插了玛蒂尔德童年的情景再现,也是生活化。
难能可贵的是男女主人公的执着和心灵互通,和《天使爱美丽》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希望和美好。
虽然也不乏战争的残酷场面,但是由于影片的主题,整体的观感还是舒适悦目的。
——生活也许是很多偶然构成的,但是爱情让一切不同。
这是电影评论中的一句话,或许也是法兰西民族的一种共识。
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艾米丽的神经病木讷脸一直在眼前晃,叙事顺序全部打散,不相干的人物多到令人发指。整部片子弥漫在黄色背光之下,充满了回忆的味道。但,回忆是孤独的!所以,差评!
男女主角第一次做爱点火柴的手法很浪漫,结尾的相见处理的不错,里面居然有朱迪福斯特,不过整体上看下来没什么特别感动的地方。
画面不错, 可是我实在不喜欢Audrey Tautou,配那未婚夫,嫌老!
是冲着女主角去看的,但后来我却困惑了,她的坚持是为了那个人还是仅仅为了坚持呢?
有些沉闷,即使主题很好,描写战争的残酷,即使有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出演,还是觉得从头到尾都没什么意思
乱七八糟,画面还是弄得那么黄不拉几的难看死了,玛丽昂·歌迪亚美!!!她的故事比女猪的故事感人多了好吗!!!
战争的残酷 很感人 推荐一下
在初夏和煦的阳光下 ,女孩 就这样看着他 看着他 看着他……
第一遍在火车上看睡着了;第二遍觉得《漫长的婚约》真的好漫长啊!
breathtaking cinematography, but the key problem for Jeunet, as well as in Amelie, is that he relies too much on voice-over, as if a novel.
你走路,不痛吗?看到最后才知道马涅克对马蒂尔达说的认识的第一句话,及重逢的第一句话有多深长,为了找到你,我走了很多很长的路,但我不痛。
狗屁好运气,打赌天注定。灯塔欢乐颂,号角奏悲鸣。柴火照玉体,硝烟染天际。白桦刻心意,信翁随风去。希望与复仇,血玫绽荆棘。漫漫寻夫路,黄昏近黎明。战争虽无情,天使爱不移。重逢如初见,静坐时间停。
没劲,无聊
我是先看的书再看的电影 塔图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 她身上有种倔强 让人信服
热内总是在自己的电影里展示自己对浪漫的理解——这部是「不抛弃,不放弃」,甚至他可能认为真爱总是带着点神经质的轴和执着的。反战的劝诫感(说教意味)很重:塔图凝结的眉毛和各种闪回几乎无处不在,「寻找」的比重小于「倾述残酷」。在苦哈哈的战争戏外,一切却都是那么美好:玛蒂的身世虽苦,她周围的一切都能包容她的轴,所有人都无条件无保留地帮助她,向她透露信息,向她倾诉,替她完成复仇,她眼里没别的,只有爱情,正如尼采说“爱,一种伟大的自私”。爱是希望,是只能看见彼此眼眸中倒影的星辰大海,但爱也是囚牢,多处视听语言其实都有对这种压迫感的表达。(奥黛丽塔图越看越像关之琳)
看的过程中不停埋怨:奥黛丽托图为什么总是演这么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但到最后,阳光灿烂的花园里仍然稚气的男孩问一句:Et pourquoi tu pleures?仍然忍不住痛苦失声。那个复仇的女杀手是Marion Cortillard演的,always wicked。
想到了陈明那首歌词:我要找到你,不管南北东西,直觉会给我指引,若是爱上你,别问什么原因,第一眼就能够认出你
女主角的执着,结局很浪漫。“假如在叫我吃饭前狗能进来。” “假如我在数到7之前剪票员能来。” “假如果皮一直没有断。” “假如我能比那辆车更早的到拐弯处。” 那么他就不会死。他就没有死。
所幸结局美好,不枉这漫长的等待。。Marion Cotillard我说怎么这么眼熟,原来演的两小无猜啊,眼睛很漂亮~
在糟糕的翻译下,我看了2遍才完全明白那段历经艰辛的寻找,好电影该有的都有了,值得一提的的是细节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