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部电影有两部同类的片,此片相较《生死停留》,更像《灵幻夹克》。
如果没看过这两部片,那我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点,所以如果你看过上述两部片,则这部片对你就是小儿科了。
不过,我不推荐你马上去看上面两部片,因为可能审美疲劳。
Fractured这部片说的是男主精神创伤后的幻觉,但是我看评论区还是有些争议,我来讨论:1.男主有两次婚姻,第一次酒驾,第二次服务区意外,女儿跌下,他妻子亦死亡(不确定为男主所杀,但女主摇晃男主时,有一个男主将她用力推开的镜头,可能为过失杀人,并且在影评结尾也复现了一次妻子被钢筋所伤),但影片后期,回到案发地点,尸体已被处理,放在后备箱,说明男主隐瞒了行为。
2.同款气球出现在医院里,不知道是为什么。
可能暗示男主的记忆已经错乱,但如果是真的气球也没什么关系。
男主第二次失去妻女,也可能是饮酒后,因为他没有给女儿买电池。
3.男主伤后自己驾车去就诊,在饮酒、应激和头部受伤的三重作用下,出现精神问题,幻想妻女活着和他一起到医院,并被医院所藏,因为他潜意识帮助他逃避,根本不能接受自己失手杀死妻子和藏尸,故幻想出妻女不是自己所害,以保护精神创伤。
第一次男主尝试抱起女儿,女儿疼的要命,结果男主对女儿说了“我不会伤害你的”,还对妻子说了一遍,这很异常,说完后女孩就不痛了,直接被抱起。
这时候他的脑子已经开始构建一切能否认妻女被男主所伤的剧情,以协助男主避开自责心理,医院里的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坏人,出现了怪异行为。
4.妻子生前抱怨自己开车慢,男主幻想自己用优质的车技把女儿及时送到了医院,妻子还夸男主是赛车手,他用这些幻想出的功劳奖赏自己的意识,并幻想电视上赞扬父亲是英雄的画面,男主神情自豪。
因为男主一直希望自己是优质的父亲,不能接受自己又做了对不起妻女的事。
所以在幻想中,又强加了一些自己认为自己对女儿很好的桥段,比如医生又顺口提到男主用猎枪赶走调皮的男同学,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大脑现在急需调用这些男主保护女儿的桥段,所以突兀地提出了男主的一些“功劳”。
男主看电视在另外一篇讨论当中,有人提到了加油站老妇和医院中人是同一个人,这也证明了这段记忆是男主调用了一切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根据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梦中中的一些形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曾遇到的人被记忆调用。
5.医生对男主说是否需要帮忙处理一下脸部的伤疤,男主说不用,自己是硬汉,所以没有接受治疗。
他还说愿意为女儿付出一切,包括自费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这些都是他臆想的,幻想自己为女儿付出了很多,而自己舍不得治疗。
但是,男主在座位上醒来后,自己脸上戴着绷带。
说明男主确实接受了伤口处理。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猜测,男主精神不正常的时间段是案件发生后,至座位醒来这段时间。
男主是一个人就诊,并在椅子上睡着了,处理完尸体后,男主自己带着女儿的围巾就诊的。
告别时,女儿对他说You did good dady.I love you.他幻想女儿没有责怪他。
男主和女儿告别时截图,额头伤口
男主座位上醒来后,马上去卫生间洗了把脸(注意镜子里是镜像,左即是右)
正面看就是之前那个伤口,贴上了医用创可贴6.之后是清醒后的一些事,包括报警、心理辅导等。
后来在犯罪现场找到了血迹,男主的罪行越来越清楚,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女警员的逼问下,可能真相就要水落石出,在男主大脑再次接触到事实的情况下,男主再次触发了精神保护机制,进入了恍惚状态,此时认为记忆再次错乱。
男主恍惚了(微信截图失去亮度了……)恍惚后,男主再次看到了那只狗,所以这狗是否存在非常难说,但是我认为狗也可以是真实的,这对剧情没有实质影响。
或者说可能第一次狗是真的,但第二次狗哪怕没有出现,男主意识中也会让它出现,因为男主潜意识帮助自己逃避过失自责,安慰机制更认为是狗让女儿从高处跌落。
7.此后男主在精神失常下再次驾车到医院,发生了结尾的故事。
这玩具狗两次出现,均是在男主不正常的时候,所以这东西可以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有其他的暗示作用。
另外,所谓器官交易的镜头,全都是男主幻想出的。
医生对小女儿的诊治中的言语,很多都是男主调用了他对自己诊治中说过的话医生对小女儿的诊治过程中说的话,很多都是男主大脑调用了他对自己诊治中说过的话。
包括用布洛芬止痛之类,还有纵向X光断层扫描。
美国是一个对儿童射线很敏感的地方,通常不会轻易对儿童做CT,而医生说要对这么一个小孩做CT,可能性不大。
这可能是对男主说的。
医生建议孩子做纵向CT
CAT SCAN 应该就是CT,接受较大剂量的X光多层扫描现在我略有不解的是女儿小镜盒子的作用,我仔细看了一遍,也没有看到小镜盒子掉落的镜头,否则将会对剧情的推断很有作用。
该片的导演最终略有不自信,居然在末尾自行解密了很多东西,把男主的行为重新复现了一遍。
如导演拍到男主空车离开就停止,可能更佳,但是这样会让很多人更加认为不存在精神问题。
我还想到有一种很小的可能性,就是全片剧情都不存在,整部片全是男主第一任婚姻车祸时应激状态下的幻想,对自己行为的重构、逃避、改造,最后驾车离开,让自己走出悲痛。
但这种猜想毫无疑问是站不住脚的。
把这部片子前面的黑多暗示去掉一部分拍成英雄大战黑心医院救出妻女才好,让本来精神几乎崩溃的男1号,因为这次事故而有了一个圆满的家庭多好,感觉比这种悲剧收场要好看的多。
为何必须要140个字才能发表啊,这有点过分了啊。
为何必须要140个字才能发表啊,这有点过分了啊。
为何必须要140个字才能发表啊,这有点过分了啊。
国内的,高速上燃烧起一辆车,男子司机被交警救了出来,男司机大喊,我的老婆孩子还在里面!
结果警察并没有找到,后来才知道,他压根没带老婆孩子出来,老婆孩子在家呢。
这是个喜感新闻,最后虚惊一场也是大幸。
看简介时,我以为也是个这种类型。
人受了巨大刺激后,确实会精神错乱。
还以为他老婆孩子也是再丈母娘家没跟着一起走。
知道他闭上眼,又睁开眼,他女孩几乎毫发无伤,她老婆冲他温柔的笑,我就知道,完了,他老婆孩子真的没了。
后来反转,我还替他高兴,他老婆孩子还活着,后来又反转。
真是悲剧。
最后一个镜头,男主神情逐渐严肃,我有点怀疑,他已经恢复神志,想起老婆孩子已死,并且老婆被他杀了,而且还杀了保安,枪了医生,他决定以精神失常为理由逃脱罪责。
这部电影运用了老套的剧情,但是细节算做的比较好了,处处有暗示,从开头女儿摔下去之后,主角的种种表现,以及送女儿到医院之后,种种恍惚的眼神都为后面做了铺垫,不过导演欠缺的就是表现的太过明显,就是想要观众知道主角已经疯了,细节之处表现的比较细腻,反正国内导演是拍不出这类片子了,功力差的太远,总体来说电影算可以了
一开始对电影的期待其实并没有多少,抱着能看的心态去看。
看到被狗怼到小女孩摔下去那段的时候,我当时还觉得这电影感觉也就这样了,这一段设计的并不精彩,但也是这部电影最精彩的分界点。
他们一家人赶往医院的时候,医院表现的细节也是淋漓尽致,在窗外人体器官的交易,提着箱子,递过一信封的钱,这些都是很经典的细节,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这么简单,那么赤裸的交易也太明目张胆了。
这是当时我的内心戏码。
随着男主登记,登记台的护士连线医生对话,无不把观众推向这个医院不太正常,血型,受伤原因,不良嗜好,有无前科等等一系列的不对劲的问题,都把我们的疑惑全部圈线成这个医院绝对是黑店。
一系列之后慢慢的延伸以后,他的妻女去检查了,然后就没了音讯,后来男主找不到妻女发绝到不正常,然后问登记台,查无此人,工作人员全部换班,迟迟不联系主治医生再到男主溜进内部病房,与之前有过交集的人的质问对话,全部都对不上答案,再看到护工扮演的医生以后,把我们内心深处推向了高潮,更加肯定这家医院就是黑店,我这时以为这电影只是这种小成本的电影,也比较合理。
然后男主被打镇定剂,被保安锁在房间以及窗户看到保安与同事的嬉笑嘲讽,到最后男主溜出去,保安找不到说的那些话以及通话说的话,再次让我们肯定男主的正确性 警察篇以后,各种质问,监控记录全部都找不到任何妻女的踪迹,让我们为男主更加担忧愤愤不平,导演此时已经完全把我们忽悠进去了。
检查一切项目还是没有任何他妻女的踪迹,除了一条围巾,这又是导演布的局,在那张床边。
与心理医生的那一番质问,我当时还觉得,既然这么肯定妻女在这里,男主为什么此时有点疑惑,甚至有被说动的迹象,但深深印在我脑里的是,这一家店就是实实在在的贩卖人体器官的医院,所以我还是那么愤慨,这个男主居然还犹豫居然还跟她讲道理,最后他们回到了事故现场,然后发现了一滩血迹,导演似乎想把我们给拉回来,这时的我们早已被前面铺垫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里产生了质疑,甚至我认为是医院以及那个服务站的女老板暗中协调的产物,毕竟前面小细节那个女老板也出现在医院与护士有一个小对话,男主视觉看到的。
当警察要逮捕男主的时候,男主那困惑的形态,直到看到那条狗以后,然后彻底清醒,认为这绝对不是真的。
然后把一群人锁在仓库里,我还为他欢呼,泄愤。
这个时候我还是相信男主是被陷害。
然后进入医院,看小孩的那一段联想到了自己的那场车祸,再换衣服潜入发现没有钥匙启动电梯,然后在电梯里勒死了那一个保安。
勒死的时候,我还在纳闷,电影为什么安排男主杀死了人这个设定。
也是一闪而过,然后进入了地下一层,救出了妻女,一直到车上,还以为电影就这么结束,然后出现一个神一般的转折,后视镜里的惊奇一幕,居然是一个打着寒颤准备手术的女人。
此刻一切细节跟铺垫都呼应对上,还以为是一部漏洞百出的电影,直到最后这一幕出现,这部电影完善了。
之前的事:8年前男主的第一任妻子在车祸中去世,当然,还有腹中的小孩。
原因是男主酒驾。
现场:老婆去洗手间找镜子,男主收拾后座,小女孩看到气球,然后被狗吓到。
男主扔石头,狗跑了,女孩和男主掉到坑里。
女孩死了,男主晕了。
此时男主听到“节哀”和“妻儿都去世了”,实际是他脑子里对前妻事故的残留。
男主醒来,精神恍惚,推到老婆,误杀。
(第一人格暗线:把两具尸体搬到后备箱,然后去医院治疗自己的伤。
)此时,以第二人格视角继续,男主带老婆和女儿去医院,一直到老婆和女儿进电梯,中间的一切都是第二人格的臆想。
ps1,医生护士护工的人物和名字都是第二个在治疗过程中接触到的。
ps2,复杂和不必要的诊前问话,救护车送病人收钱,等等也都是臆想。
为了配合医院阴谋论。
男主在休息区醒来,第二人格占据了主动,开始疯狂的寻找妻儿。
拦警察,看监控,去现场,回医院,杀保安,“救妻儿”等等都是实际发生的。
但是,在LL层,男主出现视觉恍惚,包括:普通推车看成人体器官箱,普通病人看成被挖了器官的尸体,做盲肠手术的男人看成自己的妻儿。
最后,男主带着一个手术做了一半的病人跑了。
结论,医院没有阴谋,男主双重人格。
看过很多类似的电影,看完这个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布鲁斯威利的《灵异第六感》。
但故事不同,内涵更不同。
回到本片,男主第一次婚姻中因酒驾让妻儿丧命车祸中,第二次婚姻六年后,虽有美妻乖女但常因琐事争吵不断。
在加油站本性难移的他面对女儿的电池和自己的酒精,还是选择了后者,这是个非常让观众失望的举动,也为回忆前妻死亡原因做了铺垫。
故事的转折点在女儿的意外发生后,他的大脑产生了较长时间的空白,期间还出现了第一任妻儿被当场确认死亡的回声。
这个时候就是那位心理医生说的大脑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而创造出幻想的过程。
几乎所有医院的细节都让人更加相信男主,但我是从男主产生较长空白的时候就开始怀疑男主,直到狗的真实出现让我迷惑了一下,不禁设想男主会和《禁闭岛》一样的开放结局。
实际上狗的出现只是烟雾弹,在现实里狗确实出现,只不过女儿掉下去是直接摔死。
就是这个分歧点让两个故事产生。
因为这一击给了男主沉重打击,超越了他承受的极限,从而导致自我保护的精神幻想出现。
仔细想想两次婚姻惨痛的经验还真的挺可怜,足够让一个正常人崩溃。
但回过头来他两次意外都不算意外!
第一次酒驾车祸是大概率事件,片中的精神病医生描述是醉酒到不能救妻儿的程度,即使没那么严重,酒驾也是不可原谅的,带着妻儿更不可饶恕!
第二次事故的发生就是背负太多痛苦使得男主对琐碎生活的烦躁累积出来的意外。
意外的导火索是女儿的镜子找不到(后来发现就在女儿的口袋里)妈妈摸了左边口袋没有,粗心的爸爸搜女儿座位没有找到反将可乐碰翻惹得自己一顿急,粗心的爸爸把女儿放置一边还对女儿抱怨连连。
假如先翻口袋直接找到了呢?
假如没有碰翻可乐不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女儿呢?
但是就是找不到,就是碰翻了。
为什么?
是意外吗?
不,单从片中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脾气挺好,女儿又乖巧,似乎没什么太值得不满的地方。
但就是琐碎的细节使得男主不耐烦,甚至对女儿抱怨连连。
为什么?
是有的男性就是容易不耐烦吗?
有可能,我认为更可能的是男主负重前行,背负过去发生的很多痛苦,比如亡妻之痛。
负重前行很累,别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到他这就会成为心事,过去的事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回想起并懊悔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活的轻松吗?
再回到片头男主提到岳母对他不满等生活细节,都足以成为男主觉得不能接受的,是否印证这一点呢?
好了,不再过度解读了,但从电影里的悲痛之中我们也能得到几点经验教训。
一是敬畏生命,杜绝一切危险举动(比如酒驾,比如让不懂事的小孩无人看管)。
二是耐心可以避免不必要麻烦(比如女儿的右口袋)。
三是放下是为了更好的拿起。
琐碎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绝不应该是吵架的理由,只有放轻松,一个深呼吸,忘掉过去的伤心事,安静从容的面对未来,才能走的更远。
拍摄质量可以,9分。
但是剧情一般,给5分。
之前看悬疑小说,精彩的小说会让人然看到最后不自觉想起前面的细节,以佐证最后的观点,然后惊呼作者nb。
而一般的推理小说要么是逻辑bug一大堆,要么读者很快猜中了结局,要么是为了反转而隐藏很多信息,误导读者。
而这个电影就是最后一种情况。
虽然中间男主醒之后头上受伤的地方“莫名”多了为了胶带,让人觉得男主有问题。
但是90%的内容都是构造出男主是受害者,医院是黑心医院的错觉。
为了最后的反转而故意将通过医护人员之间“有问题”的眼神传递,将医院描述成贩卖器官的黑医院,误导观众。
最后再给出直白的画面展现出结局,给人造成强硬反转的感觉。
整体7分吧
1我不是特别爱看悬疑片。
悬疑片像是导演跟你玩一个游戏,但是彼此双方得到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所以,好的导演总是赢。
如果很难赢得这场智力游戏,那么电影其它部分就变得至关重要,它的画面、叙事方式、音乐和表演,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同理心,是获得观影愉悦的另一种方式。
《断裂》的好处在于,由始至终保持了良好的节奏,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拖泥带水,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轻易吸引着观众走到最后。
配乐和摄影的风格都是恰如其分的,让观影者如坠冰窖,只觉得周遭寒气森森。
Sam Worthington对于角色的把握让人赞赏,我记得当我看到他在银幕上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时心想:这哥们儿本人长得还真挺像阿凡达的,他的山根都不需要用特技修饰了。
然而随着剧情深入,我可以体会到这个人物挣扎的内心和失控的情感。
2优秀的悬疑片,是真相被层层包裹起来,然后放到一个迷宫里。
会有疑点,但更多的是线索,抽丝剥茧般带领观众找到答案,而那个真相本身也许让人震惊。
例如《罗斯玛丽的婴儿》,一开始你一定不会想到那是一个跟魔鬼有关的故事,或者《消失的爱人》,我们都猜到女孩制造了自己的失踪,但没人猜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那么优秀的悬疑片,更像是一种噪音和干扰,千方百计阻止观众发现真相。
有人认为《断裂》中存在着反转,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导演刻意放大了正反两面的信息,为真相加上了很多层掩饰。
但这样的手法并不高明,一开始,导演展示了男主的性格缺陷,这是一个宁愿给自己买酒精也不愿意给女儿买电池的男人,自己将酒撒在汽车后座却怪罪到六岁女儿头上的男人,一个在超车时沾沾自喜的男人……,再加上开片十分钟那个明显的犯罪现场闪回镜头,真相其实早就在眼前了,然而为什么直到最后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另一种可能性?
因为接下来的几乎所有叙述和画面安排,都在试图赢得观众们对男主的共情。
当我在最后终于确定男主角才是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时,我对导演把电影中的医院和医护人员用镜头语言刻意妖魔化的方式感到了不满,因为这是一种明确的误导,一个小把戏。
是的,如电影中所说,大脑会骗人,可是电影也会,并且稳操胜券,因为导演掌握着最终的解释权。
至于那个所谓“断裂”的时间点,男主妻女生命的断裂与他自己人格的断裂是否发生了共振,这也没什么好深究的,因为导演随时可以修改他的证词。
3当男主带着他假想出来的妻女(其实是一个手术台上的可怜病人)冲出魔窟(其实是一间倒了八辈子门的医院),并且向那个面目可憎的男护士开了一枪时,我暗自为他叫了声好。
在我的内心深处,不太愿意相信这个男人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男人驾着车奔驰在凄凉的夜色里,镜头正对汽车后视镜,慢慢拉远,人们发现车后排躺着一个挣扎垂死的病患,男人早已死去的妻女被他藏在后备箱。
一切尘埃落定,盖棺定论,但我想,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会不会更好?
比如镜头没有拉到汽车后座,而警察局收到了医院停车场的录像,这段无法证实是否被篡改的录像显示,男人下车的时候只有一个人……人们总是选择相信一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包括我。
我想,我更喜欢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我宁愿相信,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真的有这样一家有如人间炼狱的医院,也好过承认我们身边的恶魔,只不过是些精神失常的普通人。
不值得可怜的渣男,可悲的结局。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透。
影片重头到尾都在塑造一个渣男的形象,可以预见他的结局也注定是悲惨的。
开头部分,开车从岳父家出来,到路边小便利店的一段,应该是真实的。
驾车过程中,多次分心与妻子交谈,并且照看女儿,注意力十分不集中;而且中途还被后车鸣笛,超车。
可以说险象环生,观众都担心下一秒就会出现车祸。
男主角显然没有从第一任妻子的车祸中吸取教训。
正常人如果经历这么严重的伤痛,根本不会把自己重视的家人再次置身于危险之中。
渣男表现之一。
在便利店买东西的时候,其实主要目的是买女儿要的电池,结果不够钱,却拿仅剩的现金买了两杯饮料,然后撒谎说没电池买。
帮女儿在后座找东西的时候,嫌弃后座脏乱像猪窝,自己打翻咖啡,脾气奔溃到边缘,迁怒于女儿。
渣男表现之二。
开车送女儿到医院路上,这部分开始就是男主角的自我营造的世界了。
为了超车,营造出妻子鼓励自己铤而走险,面对迎面而来的车,还是选择加速抢车道,没有对自己曾经发生过车祸的往事心存敬畏,甚至超车后的一个表情特写,展露无疑。
渣男表现之三。
在医院发生的种种事,都是主角大脑在编造事实,又在现实中自我圆谎的过程。
归根到底,只是逃避现实,想让自己好过。
把主角的自我催眠前后,分为两个状态,网上说的以事故发生前后来区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应该是以主角开车从便利店出发,往医院的路上来划分。
因为事故发生后,主角头碰地,就开始催眠自己的话,后面藏尸的事就说不通了。
1,女儿事故发生后,死亡。
主角错手把妻子推开,也杀死妻子。
这时候主角还没有催眠自己,而是把两人尸体藏于后尾箱,注意不是放在后座,而是在后尾箱。
这已经不是渣男可以描述了,简直是灭绝人性。
2,做完上面丑陋的事后,主角自我催眠,选择遗忘事实,并编造一个故事来欺骗自己。
结局部分,主句救出的病人,主角大脑认为就是妻子和女儿。
电影没有提及后面的情况,病人估计会失血过多而死,男主角会再次面对失去妻女的打击,这样应该是大快人心的结局。
结局太难过。。。艹
这个片从头到尾就是情绪不对。
还行
补标
雾气蒙蒙?
布拉德·安德森,我很喜欢的一位悬疑惊悚片导演,本片的格局也与他《9号谋杀案》《机械师》类似,主题一脉相承,还有一如既往的通篇阴冷暗色调的画面。本片最大的看点就是亦幻亦真的谜团,对观众和故事走向的引导,细节和叙事有板有眼,是这位导演的看家本领。但依旧是入戏太慢,100分钟电影前30分钟乏善可陈,这么多年他还这毛病,而萨姆·沃辛顿的演技依旧辣眼睛。电影大部分时间一般,但结尾精彩,3星,个人对导演的偏爱,加分
我觉得还可以,一直在到底是男主脑子不合适还是医院贩卖人体器官之间徘徊。直到最后才明白真相。有的人说不如改成医院贩卖人体器官,我觉得那样反而俗套,这上面医院和警察都挺正经,比较现实,很难得。
虽然bug很多,男主又有点coward,但是那个shrink也太武断了吧。唉,人间惨剧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打个电话很难吗
一句话概括:被暴躁无常的烂弔害死的女人们的故事。
以为会反转再反转的 可惜还是俗套了 8年前的事故闪回没有任何作用 只为了干扰视听
喝酒不开车 开车不喝酒 既然醉驾过 最好别再婚
电影开始没多久,基本上就能猜到了,然后非常令人无语的起因和解释,基本上就是在瞎扯吧?
同类型悬疑片里近期值得一看,优秀的氛围营造和紧凑的节奏是亮点。编剧试图让剧情反转了好几次,然而结局最终还是没能免俗。从开头就在诱导观众往精神分裂的方向猜测,中间又屡次推翻,当绕了一大圈观众就要相信器官移植的设定时又告诉观众这还是一个医院版的禁闭岛。虽说如此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惊险刺激的。非常适合下班的晚上一个人窝在电视机前放松的片子。家庭关系原罪,一个令人唏嘘心寒的悲剧。
宁愿最后植入一个刻意的反转都不愿意这么妥帖的结束,而且还是看到前五分之一就能猜出来的,这个本子也太老套过时了。
其实还是蛮怕这样的故事的
感觉以前有很多这类不功不过的小型院线电影。 变成网络电影后,原有的一点并不特别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了。
2.5吧。反转不算太意外,且个别镜头有点恐怖,尺度过大。而总体上很多桥段都可有可无,所以还是偏冗长的
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