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宇宙,又是宇宙的观察者。
发光是为了被看到。
万物是宇宙,宇宙也是万物,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发生爆炸。
科学无法感受世界上95%的事物,这让我联想到三体,他们只要看到对方就能了解到对方的全部,鲸鱼身上的眼睛,已经海和琉花在争抢陨石的时候周围的眼睛,是高维生物在观察这次新的宇宙生命诞生,这样的形式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画面去展示,对于我而言质朴有遥远,他们分列成两半的球,我的脑子里突然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在黑暗的混沌中,也是这样分裂开来产生新的世界新的生命,这也让我想到我喜欢的一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和《星际穿越》,在如此宏大的宇宙观展开后,他们最终落在人本身,只是从我自己的观点出发,这一切的一切是想我们认识人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而活。
我们是那么渺小而伟大的。
之前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喜欢宇宙探索编辑部,我说不上来。
脑子只是不断重复着他们的台词和画面,我想为什么呢。
今天这部电影让我更加清晰的感受到我内心的声音。
我希望我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我真的好想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在这里,我对自己都是充满着未知,不确定和矛盾。
一边向他人展示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但是一旦刨开来就像一滩死水,淹没自己,甚至没法呼吸,我不想把一切问题归咎到任何事情经历家庭上,即使我确实受到影响。
他们让我触摸到了自己的情绪,让我能够拥抱如死水般的自己。
我想不论是琉花还是唐志军,他们都有着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点,确也依旧执着着,他们不知道自己也是一片宇宙
《海兽之子》但从动画电影的技法上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大海中贝壳吐出的梦。
它的画风细腻的程度,隐隐超过了以细腻著称的新海诚。
包括一些非常独特的大纵深推拉镜头,配合着整个环境的背景变化,镜头运动的感觉干脆又有张力。
所以《海兽之子》人物的塑造没有问题,画风没有问题,细节没有问题,甚至前段的剧情也没有问题,但是豆瓣6点几的评分,明显是低了呀。
于是我带着困惑接着看了下去。
直到我在这个晚场电影差点睡着。。。
是真的看不懂呀!
后段这些剧情表面浅显,内里却难以理解。
而且几乎没有代入感。
我有点难以对海和空这对儿“海尔兄弟”产生太多的同情感。
这种共情的缺失,可能是导演太过于执着于讲解某些更深层次内涵的时候,忘记了把故事讲好吧。
因为他俩所以十分特别,但是其实并没有在世俗社会受到什么伤害啊?
寿命比普通人短也算吗?
泰国的人妖寿命也不长啊,这不是特别的一种代价吗?
因为没看明白,所以我打开豆瓣查看大佬的解析。
他的解析参考资料是这样式儿的。
这都是啥!!!
我顿时感觉自己被划分到了学渣阵营。
这年头看个电影对观众要求都已经这么高了吗?
(捂脸。
)如果你和我一样没看明白,那么请看这个链接。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364144/大神写的,我写不出来。
就算写的出来也没有精力写。
所以经历了被动画的质量所吸引,到信息量过大没有理解。
我有了这样的观后感悟:卿本佳人,奈何......是个理科学霸?
看懂这部动画需要你懂宇宙学知识,海洋学知识,生理学知识,物理学知识,哲学知识。
总之如果你的文化积淀不那么深厚的话,你很可能像我一样开开心心看片去,晕晕乎乎把家回。
豆瓣目前评分6.6,8000+人评价,其实本质并不是差,打低分是因为没看懂吧。
院线电影是普世的大众艺术,太过高深的艺术电影确实难以传播。
最后,让我用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结尾吧。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
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
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
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
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
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
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
因此后人以“下里巴人”代指通俗的艺术,“阳春白雪”代指不通俗的高深艺术。
而这个故事,就是“曲高和寡”。
一开始勉强还知道画面上在干什么。
女孩从小就受到海洋生物的喜爱。
妈妈是传奇饲养员,爸爸是海洋馆某个科室的主任。
两个小男孩小时候在海里生活,被人类发现的时候和海牛在一起。
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适应陆地的环境,也不知道为什么身体在快速衰弱。
小女孩家里母系代代相传有个催眠曲好像也有故事。
后面女孩被鲸鱼吞进去开始,就不知道画面上在干什么了。
生命的诞生和陨落?
天地海洋间的循环?
“星辰万千,海为胞宫。
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有大海的星球便是子宫,陨石是精子,受精是庆典。
" 在有海的星球里,每当有陨石滑落进大海便象征着庆典的开始,庆典是一场海的狂欢,是一个受孕过程,每一次庆典代表着生命新的轮回。
大海为卵细胞,陨石为精子,两者受孕需要经过一定路程和养分,而这养分就是在海里长大的“空”和“海”,而空和海的职责在于将精子与卵细胞激活,并把精子也就是陨石带到庆典中央,与象征着卵子的大海,象征大海的鲸鱼结合,并成为其养分,这样就算一次生命的轮回完成。
每一次庆典都会邀请嘉宾进行旁观,而这一次邀请的嘉宾就是琉花。
如何评价动画《海兽之子》?
- 睡觉盒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8078593/answer/1600462260 之前BD出了没看,这次特意先去影院感受大荧幕上的作画。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所写的演出笔记,对整部电影的评价的可以直接拖到最后看总结。
蓝、红、绿
蓝色始终作为主色调贯穿整部电影,无论是本身就以蓝色为主色的水族馆,又或是学校、路边、海滩的种种物品,都被加上了蓝色,甚至是本身没有蓝色的环境中,也刻意“叠”上了一层蓝色的滤镜。
而同时,蓝色作为神秘、深邃的代表色,空和吉姆的瞳色使用该颜色也象征这两个人的思想和作派上的神秘。
相比于蓝色,红色同样也是经常出现的颜色,但是它并不是和蓝色完全相反代表暴怒、冲动等元素。
在片中,红色主要代表三类事物:1、人类社会的装饰性造物,如鸟居、路牌标识、桥梁扶手;2、演出上功能性的物品,如用于表示琉花母亲的红色高跟鞋、用于引导视线的红色雨伞、表示受伤事件的膝盖伤口(虽然后面已经算不上红色了);3、深层象征意义的事物,如夕阳下的大海、多次出现的扶桑花。
本应该作为蓝色对立颜色的红色,却常常只是作为毫无攻击性的人类造物的代表色,在我看来也是象征人类文明(无攻击性的红色)对超自然奇观(神秘、深邃的蓝色)的毫无抵抗。
如果在作为奇观对立方的海军身上使用红色,那带来的意义则会完全不同。
最后还有绿色,相比蓝色和红色之下,绿色要简单得多,基本就是象征自然,通过使用大量的绿色(包括绿色植物和各种绿色物件),塑造海滨小镇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让后续各种奇观的出现不会让人容易联想到与人类社会的冲突。
「电影感」日本手绘二维动画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画面信息量低,一部分原因是动画相比于写实类作品画面本身就不够复杂,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人物数量少、运动少,真正的运动镜头少(基本就是图层平移模拟运动),如果只是TV动画,那可能对观感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搬到电影院,就必须在画面上下功夫。
而《海兽之子》则想办法突破了上述的局限之处,让自己的画面充满「电影感」,甚至有点「矫枉过正」。
首先是线条的数量,相信大部分观众对其画面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线条特别多,无论是眼睛、毛发的线条还是各种材质纹理的线条,可以说是刻意加了特别多的线条。
二是毫不回避多人镜头和复杂场景,甚至会刻意把一些场景做复杂。
无论是多人的学校操场、水族馆,还是房屋错落的街道,本片中都完整地做了出来,甚至像是一些简单的场景,还有刻意去设计复杂的嫌疑,例如吉姆的办公室和饭店的餐桌,不光包含常识上必要的物件,还会加上复杂的花束等东西。
虽说不一定所有的场景都是手绘,也可能是3DCG或照片处理,但这么用心地把场景设计复杂也实属少见。
三是大量的运动镜头。
先从开场琉花在海堤上奔跑的镜头开始,熟悉日本动画的应该知道,这是日本动画中常见的「伪运动镜头」,因为实际上是使用前后图层的相对运动模拟摄影机的横向运动,实际上镜头中的物体并没有随着运动而发生透视变化。
不过,这里在前景加上了一台小货车,这车子随着运动是有均匀的透视变化的,这也增加了镜头运动的真实感。
再之后,「真正」的运动镜头总算是来了。
琉花从学校跑回,一路下坡的镜头算是挺震撼的,因为时间较长(将近30s);场景复杂(两侧房屋高低不齐,而且墙上的植物、路边的物件也挺多的);人物除了转弯时全身在画面内,需要作画和背景配好,不然容易出现不协调感;使用了大量手绘的物件夹杂在其中,增加了画面信息量,同时维持了整体的画面风格。
当然,这段镜头也有偷懒的地方,比如重复使用的凸面镜、标牌等,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用力制作的。
后面还有琉花被海拉着跑时的POV、拍摄红色海面的镜头、事件结束琉花在海边看向老婆婆的向前推镜、琉花捡球时的摇镜。
因为总的来说还是下坡这一个运动镜头效果最好,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但需要说明的是,我认为运动镜头的使用过于泛滥了,特别片尾是向老婆婆的推镜,毫无叙事上的作用,更像是「炫技」。
而其他的运动镜头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没有需要强调的情感,对下文叙事几乎没有太大作用,而非得要弄个运动镜头,这也是我说的「矫枉过正」。
生命与奇观
本片在空镜头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倾向性,人以外生命体出现频率相对其他动画来说较高。
例如转场到学校,使用的就是蝴蝶→草坪→图腾的这一段镜头,而非常见的学校门牌、时钟这类学校物件进行转场。
当然,这里为了能让观众理解转场到学校,是有让操场上的声音先入画的。
而其他单纯无机物的镜头,也会加上飞过的蝴蝶,附着的蝉这类昆虫。
四人的沙滩聚餐那一段就使用了野生动物的空镜头,并且通过相同镜头前后动物活动的消失表示时间的流逝。
除了这种有明显叙事意义的空镜头,其他还有蚂蚁、蜜蜂、扶桑花这类没有明显叙事意义的空镜头。
作为主要事件的“祭典”以及其前奏都是超自然的奇观,虽然《海兽之子》在奇观的表现手法上很让我惊喜,不过鉴于这部分的演出非常无拘无束,基本能怎么好看怎么来,全都摆在台面上,或者就是我水平不够,说不出什么东西。
所以我就只挑一个我喜欢的片段分析一下。
琉花在暴雨中骑车,然后陷入雨形成的鱼群之中。
这一段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声音、色调再搭配景别的变化,塑造的一种逐渐和琉花共鸣进入奇观的幻觉中的感觉。
一开始客观的远景,场景黑暗,雨声清晰;切换到中景后则是灰白一片,看不清周围的事物,雨声变得低沉,不再嘈杂;琉花的面部特写镜头,开始出现耳鸣后的风声的效果,呼吸声变得清晰;琉花背部镜头,伴随一阵低沉的雷鸣,雨滴变为硕大的水珠,出现水珠撞击镜头时出现被水淹没时的声音;琉花的POV,随着一声入水的音效,奇观正式出现,灰白的场景变成海蓝色,有鱼群游泳搅动海水一般的声音;最后奇观连带着暴雨结束,海蓝色的场景快速切换至阳光明媚,海水的声音也消失并带出最后一段雨水落地的声音,海鸥和自行车的声音表示重新回到正常世界。
声音的变化一是表示我们的视角从客观(清晰听到雨声)转为琉花的视角(听到她的呼吸声,且其他外界的声音被弱化),最后再转为客观(重新听到自行车、海鸥、雨这些外界声音),二是塑造了进入大海的效果(包括因为水作为传播介质导致的外界声音低沉,和水灌进耳朵的声音)。
其次,在打雷时也使用了画面的快速变换表现了打雷和奇观出现。
先是雨滴打到镜头上黑屏,然后雷声响起时画面亮→暗→亮快速切换,这时使用了特殊的手法描绘人物轮廓,再由全白渐变回正常画面,雨滴开始发光并变成鱼。
利用声音和画面变化自然地表示发生的变化,较为顺畅地引入奇观,不至于太生硬。
家庭及其他影片除了「祭典」这一主要事件,也夹杂了琉花一家的关系变化这一事件。
而这其中也用了一些常见的演出手法。
首先是开头琉花离开家门时蹑手蹑脚,门也是拉开一条小缝挤出去,表示她不希望吵醒某人。
还有安排了个捡起啤酒瓶的动作,以展示啤酒瓶和红色高跟鞋。
后续这两个物件也出现了很多次,并和琉花母亲绑定在一起。
而且设置了一个对比,琉花母亲第一次在家中交流时,是向琉花询问其去向,当时是喝着啤酒的;第二次是对琉花私自出海生气,这时是没有喝着啤酒的;第三次则是和琉花父亲交流家庭问题,不仅没有喝酒,而且设计了一个拿开桌上啤酒罐,换成水果的动作,暗示了人物的改变,琉花父亲离开时也是主动拿走了玄关的那一袋啤酒罐,而且给了吃完的水果盘的镜头,表示二人互相接纳,并结束原有的家庭冲突。
最后再讲一些零碎的演出笔记。
琉花躺在教室里这段,从切换到海的镜头开始,心跳声开始隐隐约约地响起,走廊有人走过后心跳声消失,琉花开始说话。
和前面提到的暴雨中骑车时的奇观片段类似,使用人发出的声音拉近观众和人物的距离,而且心跳声和入水时水灌入耳朵的声音也是类似的。
全片中这种细微的声音演出还有与空在沙滩上相遇时浪花褪去时细碎的声音(也就是两人讨论的那种声音),这两处在首次观影时其实我是没有察觉到的,可能还有其他的地方也有类似的演出。
老师和琉花谈话的最后,停下来的扇叶分割开了二人,象征隔阂。
使用黄色沙子的漏斗表示以黄色为代表色的空的时间不多。
浅海游泳这段很惊艳,蓝色更浅更亮,用来表现嘻闹和浅海的环境和合适,不过这水的作画密度和之前的游泳片段差别太大,带有很强的个性。
两次使用液体表现琉花的心不在焉,第一次是忘记舔冰淇淋,第二次是清洁海绵上的水滴下。
在前景设置游乐场并先对焦在游乐场,再推焦到大楼,引入吉姆和美国海军的会议。
游乐场对应祭典,同时摩天轮使用了大块的红色,和之前提到的将红色用于无侵略性的人类造物对应。
补充说一个我觉得有意思的片段:琉花和海二人在寻找空的过程中,乘上了一辆油罐车。
被祭典选召的二人,在寻找空的旅途中,无声地乘上人类制造的巨型机械,又无声地离开。
可以说和电影其他部分表现的以自然、生命为主要对象的片段格格不入,充满神秘感。
总评《海兽之子》的画面表现惊艳可以说是从预告片开始就已经毫不掩饰了,最后的正片也可以说没有让我失望。
但故事本身却并不让我觉得有趣,当然也可以说它压根就不是把叙事作为重心的电影。
大量的旁白讲述「祭典」,却不使用影像将祭典的概念具像化,奇观的演出确实很有创意,但表现的内容却是抽象的。
三名主人公的背景草草几句带过,对他们身上超人的能力也不做解释。
没有明显的冲突对立,即便是希望能够拯救两名少年的吉姆,大部分时候也只是静静地等待祭典的到来,利益冲突方的美国海军也只是没赶上祭典的一名过客。
琉花和父母、同学的冲突,也像是强行安排,以便让普通观众能稍微看懂的线索,而琉花母亲为何休假,他们之前到底发生过什么,所谓的「传说中的饲养员」有何意义,最后也不了了之。
特殊的人设,复杂设计的场景,生命、大海与人类自己的命题,充满实验性质,但外表却是那样商业化的作品。
最后吐槽那个老婆婆的人设真的是太吓人了,即便本片人设已经挺特殊了,但有必要设计这样的角色吗?
希望同影院的那个小妹妹没有被吓到。
顺便老婆婆弹奏的口簧琴我也是欣赏不来。
Q:请您谈谈本片的创作背景,听说是制作团队直接找您的?
渡边步:是的。
我本人的话,从他连载的时候就有开始关注,是原作的粉丝。
然后有一天,4︒C的田中荣子制片人跟我说有一部作品想拍成动画,我很好奇问她是什么作品,才知道是【海兽之子】。
真的没有想到,刚开始真的很吃惊,这是最初的契机。
Q:这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吧?
渡边步:是的,我都快记不清了,好象是2013年左右的事。
最初去见五十岚老师的时候差不多是这个时间,通过编辑聊了一些,所以花了6年左右吧。
最开始整部作品如何构成是让我很烦恼的地方。
从时间上来说的话,大概花了六分之一的时间,也就是一年左右来考虑如何构成,花了不少的时间。
Q:您对原作的感想是如何的呢?
渡边步:五十岚老师的作品主题都很大,而且都比较沉重。
再来他的作品想要找到答案,需要读者自己去理解诠释才能得到。
所以我们的读后感如何通过映像来表现也是很困难的一点,是当时课题中的一个。
Q:就像您所说的,比起是读漫画,更像是在体验。
脚本的话,想要制作成一部2小时的电影是很难的,这次影片中是以琉花为主人公,他的冒险为主线拍摄的,您当时是如何决定的?
渡边步:电影的主线其实可以有两条,一条是世界各地生活在海里的少年们,然后另一条就是在其中插入的琉花的剧情。
刚开始我很贪婪,像对两条线都进行完美诠释,所以试着做了剧本,但是完成后发现根本不可能完成,除非拍成5小时的作品,那样肯定没人会看。
于是就在犹豫将那条线放在副位号,因为琉花的话能够衔接整个故事的发展,有助于整体构成所以在考虑了很多以后,还是觉得以琉花为主线拍摄。
Q:您写剧本的时候有和原作者五十岚老师交流讨论吗?
渡边步:老师有说想拍成一部真正意义上关于海洋的电影,我吓了一跳。
老师的故事很有深度,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诠释,是很有内涵的作品,所以基本随我们自由发挥。
他也说了,这样的话,我也很想看看这种形式的【海兽之子】,很容易就接受了我们的建议。
Q:之前在日本国内公映时,我也有幸看了这部作品,虽然说是以琉花的经历为主线,但整部作品从一开始就让我觉得是一场体验之旅。
和其他动画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画面中的人物背景的构成比可以说是5:5,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特别讲究的地方吗?
渡边步:原作中的每一幅画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是很有压迫感的,如何把这种感觉体现在映像中,不草草了事,把每个画面的密度都做到最高,是当时我们面临的挑战。
所以如果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他其他作品没有的体验,有仿佛要被吸入画面中的感觉的话,可以说达到了我们了我们想要的效果。
Q:影片在美术方面您也花了很多心思吧?
渡边步:是的。
木村真二老师是一位很厉害的画家,哪怕我们没有要求什么他也能画出震撼人心的画。
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上去好像是照片一样的背景,其实是通过绘画来表现出来的,这是比较讲究的一点,会更有味道。
然后从中溢出的生命感,比起真实感更重要的是生命感,是这样的一种诠释,所以我觉得很少有画家能做到这点,和这次的主题很吻合。
Q:用的颜色也是,很好的体现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还有小西(贤一)先生真的太棒了。
渡边步:真的是,我真的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让大家完全了解到他的优秀。
Q:从企画开始就是和小西先生一起讨论的吗?
渡边步:是的。
可以这么说,制片人也想请小西先生,如果没有他的话,我觉得这部作品无法完成。
Q:20013年的话,还是在【辉夜姬】的时候吧?
渡边步:是的,那时候我责任很大,有很多工作都很费劲。
Q:这次的人物设计真的很棒,和漫画也有很大的区别,是从小西先生自己的观点来设计的吧?
关于这点您怎么看?
渡边步:是的,您能这样想,我想消息先生看到很高兴。
我个人的话,并不是想通过动画化,以动画来诠释后,减少了情报量,或者把它感想化,在这点上,我和小西先生是意见一致的。
所以不是因为我的意见,而是他自己通过作品得到的感受,再提高密度,达到最后的主题。
所以比起详细的指示,我们对原作的感想和这次想达到的效果不谋而合,所以不能说是操劳,而是从一开始就沉迷其中了。
Q:像您刚刚说的漫画和动画还是有区别的,关于这点有没有跟原作者五十岚老师商量呢?
渡边步:老师是一位很绅士的人。
只要是以原作漫画为出发点,怎样的形式都可以,真的很宽容,都听凭我们的选择,像人物设计也是,从他的观点他觉得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但是从小西先生的观点的话可能是另外一种感觉的人物,在这方面他完全不在意。
当然,作为我们来说,因为我们是原作粉,所以尽量还是追随原作的,但是五十岚老师说有挑战才更兴奋,这是老师的态度,在这方面我和小西先生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Q:作为一种体验,音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久石先生也是【辉夜姬】以来的第一次参与电影音乐制作吧?
渡边步:是的,而且是第一次做吉普力以外的作品。
我也是他的大粉丝,从少年时期起就很喜欢他,小时候还怀抱着如果自己拍电影一定要找他做音乐的梦想。
能够达成这次合作时通过了很多人的帮助,慢慢的接触促进才终于有机会和他见面。
真的完成了一个大梦想。
Q:这次我觉得声音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在制作音乐的过程中也和久石先生进行了很多交流吗?
渡边步:在拜访久石先生之前,他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了我的脑海中,因为我觉得他的音乐风格很符合这部作品。
之后有机会和他接触,他也读了原作。
在第一次洽谈的时候,我希望要比较客观的音乐,然后他说这和我现在的风格很像,让我觉得梦想实现了,在进入详细的洽谈之前,我们对于原作的感受就很一致,真的是请了一位优秀的音乐制作。
Q:声优大家也很优秀,您特意选了和原作中的登场人物年龄相近的声优吧?
是通过海选还是直接发邀请的?
渡边步:我也有考虑过通过海选这种方式,但在这之前一直都在想琉花应该有着怎样的声音。
然后很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广告里听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声音,那个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中,觉得就是它了,然后查了一下,发现是芦原爱菜,本来就是很有名的小演员,不知不觉已经长到了14岁,我就要这个声音,就是这个声音,所以海选什么都不要了,直接找到制片人说想跟这个孩子合作,能不能让我们见个面。
当时我都没想过如果被她拒绝了要怎么办,就希望她能够来配音。
还好他答应了,所以声音以高中生左右为设定,是以她为中心成立的,其他的也选了年龄相近的,然后比较真实的声音,来构成了整体基调。
Q:五十岚老师对于完成作品有什么感想?
渡边步:老师说,不容易啊,能做到这一步,估计是我们尽情的发挥了。
还有就是觉得观众的反应比漫画时更值得期待,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我们留了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发挥想象力,能够自由的诠释。
但因为我们实在太喜爱原作了,所以比起拍一部娱乐片,而是想通过电影手法在拍一遍原作,我们是这样的态度,所以如果观众能感受到我们的电影是【海兽之子】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我们会很高兴。
Q:确实,我在看网上的评价的时候,有很多观众都说看不懂,我觉得看不懂也是一种意见。
渡边步:谢谢您能这样说,这部电影的存在意义能够体现出来了。
Q:有很多电影爱好者都觉得这部作品和【2001年太空漫游】很像,您觉得呢?
渡边步:我去海外的时候,法国和美国也有这样的意见,但我个人的话完全是无意识的。
最初看完成版的时候,我也觉得恩好像这个感觉在哪里看到过,或许真的挺像的。
当然我喜欢的电影作品,或者说对我有影响的电影作品中,确实【2001年太空漫游】也是其中一部,可能在构成上会有相似之处,如果有人说两部作品很相似的话,我个人还是很高兴的。
Q:这次还参加了很多海外的电影节吧?
海外观众的反应如何?
渡边步:是的。
因为故事很有趣,所以到哪里大家的反应都一样。
当然看不懂这方面的意见也有,但也有很多观众非常感动,反响都很好,可以说是跨越了语言的障碍。
我个人的话能送到海外参赛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也对电影宣传有很大的帮助。
Q:本片这次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动画片部门中上映,我认为东京国际电影节中最受关注的部门就是动画部门了,您怎么看现在的日本动画,近年原创作品或者说电影作品越来越多了,您觉得现在的现状呀日本电影怎么样?
渡边步:能有这样的盛况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各种各样形式的动画走入大家的视野,是得民心的好机会,希望能更多的向大家传达动画存在的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种类的动画出现。
Q:以前渡边导演您的作品【哆啦A梦:大雄的恐龙2006】也在中国公映过,这是中国大陆院线公映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电影,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国的动画界现在也在渐渐的崛起,您对中国的动画产业有什么看法吗?
渡边步:我觉得作为今后还会扩张的市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
但我比起这些,我跟多的感受到的是大家对于动画的欲求,热忱,热情,比起技术,大家对于现在该创作的动画的思路是源源不断的,年轻的制作者们大家都寻求着刺激,互相切磋,让人感到很热血沸腾。
所以继续下去的话,日本估计马上就要被超越了吧。
从这方面来看,很有将来性,可以说是一个手握着能让动画更多样性的钥匙的国家。
【写在前面】各位家长最好不要带孩子看!!!
虽然渡边步是个子供向导演,但是考虑到未成年三观不成熟,这个真的不太适合孩子看。
仔细思考了下,以一个剧情片的角度,女主的三观和行为非常不提倡。
晚上改了评分,从五星改到了四星。
————————分割线————————《海兽之子》一部一定会口碑两极分化的影片,推荐喜欢星空海洋幻想的观众去看,喜欢看剧情片动作片的观众以及有深海恐惧的人还是算了。
已经超越了青春爱情动画片的范畴,划时代的试听效果,文艺片的极致浪漫。
影片中后部非常明显的炫技环节但是还是有被深深震撼到。
上一部让我前半无聊到吐槽,后半头皮发麻大脑缺氧的电影还是《2001:太空漫游》愿意打到8分以上给更多观众看到他的机会。
不过推荐他并不代表我赞同女主的三观(我要有这种孩子分分钟心梗)
(剧透预警!!!
)关于星空和海洋的梦真的是宇宙的终极浪漫。
星空与海洋的交媾诞生了物质与生命。
海与空是倒退的生命状态,生命的尽头就是生命的起点,这个构思真的太妙了。
个人感觉最高潮的部分是女主和男主争夺陨石的那一部分。
一开始琉花抢下海快要吞下的陨石,是因为认为他吞下陨石就会和空一样,永远地消失。
但是他们当缠绕着通过了漫长的阴道,他守护的海成为了婴儿。
她终于意识到海和空的消逝是生命的轮回,是宇宙与海洋交媾诞生的全新生命。
从她把陨石还给海,她就从个人的情感私欲里超脱出来,凌驾于宇宙之上,以一个高维生物的身份见证生命的诞生。
从这一刻起,这部影片赋予了宇宙生命以全新的意义。
就,真的好美,动画好牛逼!!
艺术观感极佳。
看完没看影评之前,我也看得出来影片要讲什么,讲生命在海里起源,讲宇宙和人一体,讲一些神秘主义,讲盲目迷信科学的失败。
好了,但是就故事的观感上来说,就还是很差。
非常差。
看了几个高分影评,我觉得讲的对,本身讲的那些我也看懂了。
尤其是在庆典那段大量的碉炸天的画面简直就不是暗喻而是明明白白告诉你它电影就是要讲宇宙,讲起源,讲生命,人们追求的执念,其实都是虚妄。
如果这都看不懂,不要紧,旁白会告诉你,会清楚直白的告诉你这个片子在讲什么。
我本来想打四星,但是故事真的对不起,要不就不要讲故事了吧,做艺术片那肯定5星好评啊!
但是并不,并没有,在此之外电影一定要讲女孩的故事,讲她的社团,讲水族馆,还要顺带diss一下日本海军。
然后故事结尾的莫名其妙,海军和科学家只交代了一个场景,女孩被找到,最后在妈妈产房感受了一波海洋中孕育的生命。
要说这个动画的叙事水平,基本上等同于新海诚那部《追逐星星的孩子》。
动画的画面没的说,也不扯那些没用的,说说觉得别扭的叙事。
1、女孩的故事做切入。
可以,这个切入点也没问题。
开头一次水族馆了之后,有多长时间在讲社团的乱七八糟的事情的?
这段时间的分配真的掌握好了么?
不是说不能去讲,而是故事有主次轻重吧,这一大段的展示无非是讲女孩和前辈的矛盾,啥矛盾要你这么细致的刻画,和主题关系大么?
说女孩不善言辞不被理解,那你就把她不善言辞的地方表现出来啊。
比如平时就话少啊或者啥,一次社团活动,最开始给人的观感就是女孩的单纯的一次挫折啊,哪里看出来她平时就不善言辞不善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靠她爹后来的台词说明么?
那你能一句台词说明的东西你前面花那么长时间展现社团活动的意义呢?
总之就是在开篇的节奏上就莫名其妙。
观感上就是,前面看了一堆啥乱七八糟没有太大信息量的东西。
你哪怕是前面稍微渲染一下有庆典这个事?
但我印象中前面讲的是科学家去研究鲸鱼歌声吧。
鲸鱼歌声和庆典的联系是后面才出来吧。
那你这个庆典的庞大主题出现的也太晚了吧?
海和空两个角色出现的也很晚。
2、庆典的展现形式。
就宇宙来的陨石,象征性的卵子和精子,在海里结合。
有个影评讲将这一段的时候说非常波澜壮阔,但是钥匙是空,受体是海。
总之跟女主也没太大关系。
女主呢,是个中转,她的任务是见证这一切。
这怎么说呢,就算不用女权的视角来批判这整个流程,也还是逻辑乱七八糟啊。
女孩是中转,还要见证,要将这个故事传承,用歌谣的方法,但歌谣呢又被说有着言语上的信息递损……emmmmm,你在逗我?
鲸类的歌声被科学证实是可以直接传递图像信息的,那人类你一说不善言辞,二说语言有递损,那敢情情感的传达就全靠猜呗。
是,有一些情感不是只能靠语言表达的,要去感受,但是你不能因为这个就放弃表达了啊,这是什么逻辑悖论,“反正消息情报传达用语言的话有递损,那么我就不说了”……emmmmm,你在逗我?
然后是陨石传递,空给了女孩,让女孩给海。
女孩怕伤害海不愿意给,但是也控制不住整个生命诞生的流程,最后女孩意识到完成使命还是要靠海,所以又把陨石给了海,然后海就消失了。
……就消失了。
消失了。
失了。
了。
……emmmmm,你在逗我?
说女孩及母亲一族是有个传承,但是传承就是歌谣,其他啥都不说要自己领会。
说空和海是带着使命,又要找见证人,然后拉女孩一起,是谁谁不懵逼?
再有陨石象征精子所以只能是空和海才能有用么?
那陨石是外来的,空和海是海里的啊,你大海不是象征卵子象征子宫么?
所以这个性别设置有何意义?
女孩中间得到了陨石的传递,但又要给海,只能做个被迫的观测者,或许她自己也没想到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自己不是天选之子呢!
好了,我知道这里电影一定是在告诉我“命运弄人”这个道理。
可谢谢您了。
作为叙事作品的基础就应该让观众有一个心理投射,你把女主设置为主人公,让人有种她要干大事的期待,到最后告诉观众,她,观测者。
你们观众,观测者,大家都是观测者呢。
……emmmmm,得了,最后我还以为女孩长大了自己有了宝宝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还给自己的宝宝唱摇篮曲,结果,是女孩的妈妈生宝宝,女孩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观测者了。
得,那你就不要一开始讲女孩啊,别一开始讲女孩的社团啊啥的,你让她从始至终都作为观测者不好么?
3、科学家和被diss的日本海军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世界上还有许多无知的人类。
行,我知道。
那你就不要整的好像你们是去展开一场大战一样去渲染故事情节好么?
还有最后莫名其妙交代的那个场景,就是搁浅的船只和死亡海员的坟墓啥的。
OK,我知道你要讲生命的死亡和新生了。
但是真的就莫名其妙。
还有科学家吉姆和他的助手,我甚至觉得简化为一个角色更好一些。
助手,就是为了解释各种逻辑不通的剧情而存在的,旁白背景板。
啥故事都是说出来了,只有结果,没有经过。
说实在的编剧法上最忌讳就是这个。
不过好的,至少略好于《大鱼海棠》的PPT说明吧。
毕竟画面简直不知道比那个ppt高到哪里去了。
最后,这个是个改编电影。
确实原著的体量庞大要改编成电影比较难,但正是因为这样,要不,你就着重刻画庆典,讲迷信科学的“愚昧”和神秘主义,去整偏艺术片风格的电影,弱化女主的存在,就不要老想着用旁白去讲故事,去解释一些有的没的。
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得了,绝对比现在好,大家一定会不明觉厉,直呼牛逼。
要不,你就老老实实讲故事,讲神秘主义讲庆典,讲这些只是人不知道的自然和宇宙,但被无知自私的人类妄图用“科学”去利用。
学宫崎骏,讲好人和自然的故事。
这样庞大叙事观也不缺,精美画面也不缺,人们看个浅显易懂,也绝对5星好评,我想这样票房也不会差到哪去。
可惜了,现在就是两边不靠。
“每个人都有一片宇宙,海洋孕育着所有生灵,海亦是宇宙的子宫”如果台词设计代表导演和编剧心声,角色的每一句台词都试图传达某种意境的话,那么电影的节奏应努力将观众带入一种梗宽广的视野,成为宇宙真理的信徒。
实际上,五十岚大介的唯美笔触的确在大荧幕被完美演绎,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但在精致作画衬托下,每到输出剧情和世界观干货的片段、角色闪烁其词、让人在一次一次守望要素能被贯通起来的期待过程中丧失信心。
每当有角色一脸凝望夜空或大海,就开始像渚薰上身一样吐露一些意义不明的台词。
似乎直到最后,电影才开始焦急地用二次元神学的手法讲明白宇宙和海的关系,女主化身宇宙(你中有我,我中有宇宙)的片段,无奈过于玄幻,相信大部分观众是解读不能的。
如果说结尾片段有致敬《EVA》的成分,那很残念、在世界观铸造上《海兽之子》远没《EVA》来得直白。
(日推上也有些影迷看完后联想到了《EVA》和《小圆》,借鉴本身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是配套设定实在没跟上)
STUDIO4℃的画面表现,每一帧其实都可以蕴藏更多细节以便后面回味“人类对于宇宙真理的理解,就如同大海上航行的风帆捕捉到的风这么渺小。
”我们都在等着电影怎么把“宏观真理”(宇宙&海)和“主观感受”(女主的暑假)连接起来。
于是电影在含糊其辞之余,又时不时回到女主的暑假生活上去。
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深刻的内容要表达,台词难免“抽象”或许可以忍受,让“海尔兄弟”拖着女主到处探寻海洋祭典的奥秘,探索完了也不输出结论,偶尔还穿插下亲子桥段(真的是嫌篇幅太长了吧),似乎打算用这些晨剧标配的散装青春戏码唤起20代和30代观众的共鸣(五十岚大介的故事多面向社会成年用户,而生吞陨石这种故事很显然不适合作为小朋友的床前读物),无疑显得又荒谬又鲁莽。
通篇在华丽的外表下,为观众传递越来越多的“不解”,简直可以拿近几年日本动画电影迷惑大赏了。
琉花在形容“深海之主”时,用的话是“这个人”,此处呼应的是故事起点的某个东南亚谚语生怕是只有我一个人没看懂,一刷后特地去翻了油管上官方做的一部“伪纪录片”(实为电影的拍摄花絮和一些海洋背景知识),煞有介事地说明了海底世界别有洞天,以及人类认知的不足,作为故事的出发点不难理解。
然后浅读了下原作,坦白说鉴于五十岚大介的画风、即便有想象还是很难在接触过电影以后正视原作。
但是漫画中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对于梳理角色行为动机和存在感有很有帮助,另外漫画对话中写上那些台词能给读者脑子中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很显然和把同样的台词打到电影荧幕上让CV说出来的感觉截然不同。
原作中有很多关于女主的日常描写,包括最后母亲和自己的连接都隐晦点出这是部票房野心极强并且有精确定位的商业电影,久石让、米津玄师、外加苍井优和稻垣吾郎等名卡的配音,奢华的商业化包装,说他对标的是新海诚系的作品也没什么问题。
也就说,电影并不是为了走艺术流故意选择了模糊的记述手段,无疑在市场操作和制作技法方面都成熟、一流。
其商业化最不足的地方就是硬搬原作剧情和台词设计,通俗化打磨上完全忽视了电影和漫画之间、视觉情报给人的期待预设和思考力的差异点。
其实商业化遵从原作还是通俗处理这个话题,在我其他的影评中也有被提到。
在当下新生原创IP依然快速代谢的电影行业,这仍然是个分庭抗礼的难题。
就好像大多IP实写电影都很让人沮丧,老IP真人版却还是层出不穷。
因为电影的商业化道路上,权利持有者的视点往往非常极端,有像好莱坞顶尖制作看齐,觉得自家“宝贝”拍出来的电影可以达到漫威效果的。
也有像S4C(STUDIO4°C)这样反其道而行之的匠人团队。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固然很糟糕,但过于还原、追求“纸面”的叙述留白也并非是好事。
毕竟载体不同,客群也不同。
至少这次“还原”在《海兽之子》的叙事上没起到特别正向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反面教材。
为宣传影片,特地和当地「新江ノ島水族館」联动的路演从一刷的裸感体验上而言,不会比《大鱼海棠》好太多,至少后者还有个足够通俗的世界观。
3星画面,3星剧情,1星商业化,叙事负4星。
(P.S.配安格拉德的森崎温是《头号玩家》主角团里变高达那位,有兴趣可以留意下)
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博主坚信这片子晦涩得很有深度,评价低全是读者问题。
跟他议论一番之后我反而发现这片子的问题了。
虽然用系统论来分析是杀鸡用牛刀。
但还是借用一下。
今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需要区分层级的。
有些问题在宏观层面,有些在中观层面,有些在微观层面。
以《海兽之子》为例,宇宙运行是宏观层面,家庭关系和社会运行是中观层面,有性繁殖是微观层面。
结果这片子把这三者搅合在一起了,用人类这个中观层面统摄了一切,我就是宇宙,宇宙的起源奥秘就在摇篮曲里,一切思想(关于宇宙起源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回忆来获得。
既否定了宏观的存在,又否定了微观的存在,最后当然也否定了人的存在。
(最后这句得看诸位本身持有何种信念——人是什么?
)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今天知道的一切都是在神经机能上获得经验,这片子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绝对不足以我们在微观上还原生物生殖规律,也不能在宏观上还原宇宙诞生规律。
你说它晦涩吗?
不,它是讲不清。
也别说什么复杂不说人话了,它不是只给结论不论证,它连观测都不允许。
你想一个单线程单样本的故事,你怎么总结这个系统的规律啊。
……拜托不要过来点个没用就跑行不,我倒想听听你关于系统论的看法呢。
哈哈哈,这“真香”现场也是没谁了。
后悔观影之前看了豆瓣影评,带着满分的期待去的,看完后好失望。深海和天人合一都是极好的题材,但讲成海尔兄弟来给大家科普宇宙生命大道理+女主第一人称青春疼痛文学就是监督的锅了。当然视觉和久石让大佬的bgm好得没话说,对大海的表现各种鸟肌,有3D IMAX绝对要看。最后高潮部分用力过度有炫技嫌疑。
#睡过
不管是海洋还是星空,作画和演出的表现力真是太棒了,整个电影的视觉效果像是一篇流淌的神秘长诗,宏大的生命诞生物语,身心融化在陨石迸发的一刻,感觉制作团队本就不打算讲好这个故事,要的是一种臣服。结尾看了下作画监督是小西贤一,今敏和吉卜力团队里的,怪不得
唯三看完后买了实体的漫画之一,去没人的早上场支持老师【虽然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但印象是氛围比较冷且深的,脱宅又好几年,导致前几十分钟看到这么青春活泼“小清新“二刺猿臭い的人设台词场景搞得我很不适,仿佛是在看新x诚x田守【这典型动画色彩设计把湘南灰脏的海都美化成加勒比了lol【通过角色几句台词传达世界观确实比较难,显得神棍又装逼(失败),其实老师的笔触给讲故事输出价值观加了很多分,动画没做出来,也有删减。总的来说做得还行,虽然2、3D不太融合?声优不咋的,结尾回归校园的衔接太烂【区区碳基生物授精也敢扯宇宙(。【我头像那一幕怎么不做😡
1.“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有大海的星球便是子宫,陨石是精子,受精为庆典,目睹庆典的生物将其化作歌谣,传颂咏唱。星辰万千,海为胞宫,歌声继续传来,人为乳房,天为乐园,祭典的压轴戏开始了。”||“我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以及生命的缘由。世界的秘密通过这些细小的暗示,以不同形式展露出来,怀抱鲸鱼的女神,与时间搭擦肩而过的少年,通过风吹拂到各地,开始为我们传颂,你那双小手里握着的故事,亦是世界的一重化身。”2.81-99分钟,包罗万象,从看见「海」到看不见「海」,琉花经过了诞生与死亡,穿梭了时间与记忆,华彩段落,美轮美奂。这是关于宇宙洪荒、大海记忆、生命起源以及少女青春的礼赞。
看的是昏昏欲睡、一头雾水。一个故事的内核即使再好,但若是表达的高深莫测,又怎么能让人去接受去传播呢?
画面复杂,画质细腻。祭典是生命的孕育和狂欢,影片的高潮。想要表现一种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的诞生、“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人与自然的相处,却又张力不够,不够感人,也引导不了更多的思考,不够深刻又缺乏娱乐性。
四星半給作畫 四星給mana的配音和搖籃曲 故事減掉五星半 監督講故事的能力太弱了 趣旨として捉えたいのは「言葉にしなくても伝わる」でしょう?人間一人一人が宇宙であり、銀河であり、海と空そのものであるでしょう?壮大な背景があるのに仕上げたものがそこまでつまんないのはホンマ思ってもみなかった
一出灵修大戏。日本人对万物有灵的念想,反复在作品里跃动。关于大海与天空,关于生命溯源,关于宿命,关于不可知的神秘美丽,关于思想的传承与绽放,关于生活里不易发现的光,总有如此绚丽的笔触去展开。只是有时,也只剩下这些绚丽了。哎,每次看见海滨小城,都好想家。
#🍋观影# 自由的生命都好酷,只有它们才能创造宇宙~
国内要上了,更新一下感想。我非常喜欢看作画,对剧情看得不重。这一点可能和大多数观众不太一样。所以我打了高分。希望有好票房。//应该是我这几年看过的动画电影里最满意的。看得喘不过气,情绪非常克制,像梅雨季一样潮湿。开始前先看了新海诚新作的贴片广告,新海的套路大概是主人公高喊“会いたい”,且结局完美。但是这部完全没有,就算说了,也只是一个愿望。感觉不是那种大家看了都很开心的片子,也不是大众向的。少年消失在海中,生命出现,又是一个新的循环。(适合在影院看的艺术片,很难得地保留了青年漫画气质,顺便吹一下小西贤一
瞳孔美得装得下宇宙,海洋与星空交相辉映。但……从头到尾故作高深,文绉绉的听不懂的台词一句接一句蹦出来。看到最后我承认自己哲学天赋负无穷,换台看CCTV9 海底世界去了。
奇妙
又是一部电影没有海报好看的故事,我就整不明白这是要干啥,搞的有点今敏,故弄玄虚的样子。咱也不知道,是为了环保,还是为了探究生命意义……最后落得索然无味!
开头以为是镰仓少女和海尔兄弟的暑假奇幻冒险故事,看到一半发现我恐了,我恐得非常严重!!没想到会通过运动少女的日常视角,使用如此恢宏精美的画面,清新轻快的音乐,讲述了这样一个用令人不适的意识流寻找生命真谛的故事。
阿瑟·克拉克和金城哲夫的孩子
好故事和好电影有次元壁,可能编剧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故事,但不懂剧作技巧,没有叙事逻辑,导演也不那么重视视听技巧,让这样一个故事变成了空洞的台词大赏,不管想象力如何天马行空,也只能沦为自high了吧。
海里版2019海底漫游.....小鎮景深特別利害, 非常3D, 但我看的是2D.....蒼井小姐聲音特別磁性...
海洋是深不可測的,那何以電影中呈現這份深奧的視覺物只有船與淺灘?海洋是孕育生命的,那何以出現的海洋使者卻只有魚,不見其他淺灘生物外的生命?海洋是獨一無二的,那何以最高潮處的海底星空卻是照搬天體運動的運行而非自成一格的前所未見的視覺奇蹟?這不是抬槓,而是惋惜。如果這份作畫資源能夠用在更為創意奇想,而非復刻那些已拍過畫過太多次的舊有想像,那該有多好啊。
故事自女主进入鱼肚子开始意识流后和我的一个梦境残片越看越接近,我感觉我的灵魂一定比我的脑子看懂了,于是我的眼泪忍不住了,也是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