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网上能查询到的信息:《芭蕾杀姬》是主创在拍《疾速特攻》也即系列的第二部时买下的复仇剧本,修改成了符合系列风格的故事,因此在拍摄第三部时加入了约翰·威克去求助俄罗斯帮的情节,他见到了帮派的教母在看着舞台上跳舞的芭蕾舞女。
2024年初,系列电影的导演对这番外电影进行了补拍,但未署名。
当听到要拍芭蕾女舞者的故事,我满心以为就是舞台上的这位舞女,失败、沮丧、坚强,没想到另起了炉灶,编了一个外来的女孩作为主角,一个简单到粗暴的复仇故事。
伊芙不是在舞台上看到的芭芭雅嘎,而是在后台,因此她并不是舞台上的那个女孩。
他俩进行了一番颇具哲学意味的对话。
依稀记得约翰说:你还可以离开,大门即将关上。
她反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约翰说:我正在离开。
离开,自由,这是约翰·威克一直以来的核心诉求。
而伊芙主动入局,甚至在结尾走下楼梯走出大门时,看着她的背影仍能感觉她是享受的,她不会离开。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是,当你拓展故事的深度,其广度会自现;当你只拓宽故事的宽度,并不会对故事的深度有有效的补充。
这或许才是番外电影存在的价值,它要去补充正传里没有讲完的若隐若现的高桌会的故事;将来的《凯恩传》应该也如此才对。
而非在已经很深厚的基础上再去讲另外的黑帮,它更狠,也很强大,但是无序。
秩序是我们与禽兽的区别,这是第三四部里出现过的台词吧,也正是阴影里无所不在的高台的迷人之处。
而那些无序的只会开枪的帮派还需要多描述吗,不到处都是吗?
电影宇宙观念的形成在第二部之后,因为没人想到第一部居然赚钱了,也让基努·里维斯的事业有了回春之象。
一二里,无序的总是年轻一辈,那个弑狗的"席恩"和买凶的桑提诺。
三里的伯爵已经算是非常守规矩的了,但他太依恃权力,遭到了反噬。
他们开始完善大陆酒店的设定,设置一种既骑士又绅士的非常老派的规矩,一套地下世界的公序良俗。
自此以后片中不再出现警察,尽管外面已经尸山血海。
隐匿于高台之上的都是什么人?
这样的悬念就很迷人,一层层揭开才会有趣。
现已经出现的家族有俄罗斯罗姆帮,桑提诺的家族,第三部里约翰要回归的家族,不过势力好像不大,像吉普赛人,首领被干掉都没敢去报仇。
此外就是荣誉代言人——长老,他可以停止追杀令,给约翰活路,但守卫也很弱,轻易又被干掉了。
随着凯恩的加入,还有日本黑帮的涉及,或许会有来自东方的力量占据一席之地吧?
这是可以去开发的。
可是在第四部的彩蛋里,凯恩去探望女儿,akira尾随而至,她抽刀欲砍,画面结束在凯恩将闪未闪的侧身中。
显而易见的又是一个追杀的故事,据悉将在香港拍摄,那么涉及高桌会的故事仍不会太多。
还可再"追究"的角色是裁决者,他也和约翰一样断了无名指,就是说他履行了一个什么承诺,高桌会才放过他,并且提拔他在高桌会的位置,让他做高桌会执行"规矩"的操刀人。
他权力极大,可以直接判刑,并不用像第三部里的那个女特使一样需要打电话请示。
在伯爵为了杀死约翰不择手段,开始一点点侵犯到秩序时,这看在他眼里是什么感受呢?
第四部里没有他多余的台词,只是在决战前夜他离开了,没有和伯爵待在一处。
高台之上,是他这样的人多一点,还是伯爵这样的?
无可置疑,约翰如果遵守了最先对长老的承诺,他在高桌会的地位也不亚于此。
但是别忘了,约翰给自己的墓碑选择的是"深情的丈夫",这是他的羁绊,也是他想要重归的自由。
可不可以简单反推裁决者就是无情呢?
杀手世界对于情的选择,拾与舍,依旧有值得书写的。
在《芭蕾舞姬》里,这个他们不愿提及的黑帮应该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一直深藏地下,游离于秩序之外,却强大到可以建立一个镇甸,宛如《神探狄仁杰》里的蛇灵(温斯顿说蛇身已死)。
他们于俄罗斯罗姆帮厮杀上百年,不分胜负,约定好不再兵戎相见。
但对于庞大的高桌会来说,我觉得只能算疥癣之疾,像苍蝇,不痛不痒,但烦人。
所以我很难想象温斯顿对他们那么讳莫如深,毕竟他可是连特使和伯爵都不怕的人,年轻时也是个狠角色。
蛇身已死,小蛇会不断追击。
冤有头债有主,散兵们追杀的只会是伊芙,而不会是高桌会。
伊芙在最后给教母送去了一个芭蕾舞者的玩具,镜头向上一扫,隐约看见桌子后面原先是卡拉瓦乔鲜血四溅的杀头画,替换成了显色轻松愉快的鲜明蓝色。
所有人都收到了对伊芙的追杀令。
这说明小蛇们开始报复了,而罗姆帮大概率不会袖手旁观,那个女黑人(说不定还有一部分人)还在关心着伊芙。
不好解释高桌会的威慑力在哪里,已经知道了小镇的位置(并且之前曾多次派人打探过),居然不打死蛇,不斩草除根,会留下一些不守秩序的存在,时时有挑战自身秩序的可能。
于是我只好猜,这样做是为了多增加一个逃亡者。
这样的套路再拍下去,追杀与反追杀,追杀无穷尽,用温斯顿劝约翰的话说,乔纳森,你没想过为什么结束不了这场追杀吗。
再说回系列导演对本片的补拍,我猜测是火枪对决的那一场戏,俯瞰的镜头叫我一下子想起第四部里的那段俯拍长镜头,但不重复,仍有新鲜感。
或许还有约翰在楼上的打戏,无论多远的距离他都可以精准爆头,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是别的枪手做不到的。
故事发展到这里,高手越来越多,用一根铅笔干掉三个杂兵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看这系列电影永远有惊喜(在动作戏份上),感叹动作指导对于各种冷兵器热兵器的浑然无缺的配合,据说导演因此成立了一个动作团队。
难道动作电影要在海外开花?
心情一半一半,开了花就能有结果,有结果对动作片迷来说总是好事儿!
超级甜妹超狠打戏就是这部片的重点啦。
当然基努里维斯也是小看点哈哈哈哈😂其实疾速追杀系列这么多年了,这么有趣丰富的背景设置感觉没有开发多少,如果继续按照原路子走就是单人英雄秀过五关斩六将,但这种题材已经明显式微(比如007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开发背景组织和拓宽角色是比较合理的发展,而且这个复古黑帮世界观比上述两个片有趣得多。
其架空历史+大黑帮+奖金猎人非现实背景其实有很多可以开发的方向。
(啊可恶忍不住想到Cowboy Bebop)于此甜妹也比甄子丹更有看点(不是说盲侠路线不好的意思),毕竟fight like a girl嘛!
(像个女孩一样打!
)这个句式,总让我想起《God is a girl》😅喜欢看爽片打戏的不可错过。
后续小剧透一点点———不想看的朋友请不要下拉哈哈哈😂- 芭蕾的特色展现不足,希望下一部可以把打戏设计得更舞蹈一点。
- 冰鞋武器那一段好看!
- 火焰发射器绝对是非常棒的选择!
双火枪旋转比王的男人3傻波一泡泡枪好看一百倍。
加上还有水火对轰,好好好。
比单纯枪战视觉效果更爽不说,坏人被烧死绝对比被一枪毙命更有惩罚的意味。
- 邪教村庄设定赞,风景如画但人人凶恶对比强烈,更加强化世界观。
我看过的第1619部电影,《疾速追杀:芭蕾杀姬》我给8.2分。
看完本片的系列忠实影迷可以对《凯恩传》报以更高的期待值!
相信观众在看到本片中基努·里维斯的戏份占比后,能感受到狮门影业和本片制作团队满满的诚意!
对比2021年内地院线公映的《日不落酒店》,沈腾出演“纸片人”的电影行业乱象,这部《疾速追杀:芭蕾杀姬》可谓电影行业良心之作!
导演伦·怀斯曼对本片动作场面的表现力,不逊色于他曾经执导的《虎胆龙威4》。
安娜·德·阿玛斯和基努·里维斯以及本片中一众参与火爆动作场面实拍的演员们,真是值得敬佩!
尺度之大令人震惊!
内地电影院能公映这部《疾速追杀:芭蕾杀姬》,简直不可思议,喜欢动作类型电影的观众,不走进电影院欣赏,过后回想绝对会感到遗憾。
故事仍然是港影武俠片那一套:主角雙親被s害(母親因丈夫犯戒而自刎贖罪,莫名想起張無忌),自幼被大家族(類似以前的武林幫派)收養,長大後立志報復。。。
可人家對白寫得好呀,格鬥女教官“fight like a girl."的金句作為女主角的精神導師貢徹此終。
除了頭兩場大動作戲,女主作為s手的經驗和s意不足,身手顯得遲緩和猶豫被打好慘之外(這也是我對本片唯一的不滿吐糟點,自小在家族學校訓練了這麽久,雖然一半是被逼可也算親手s過人了,第一次接下保鑣委託後對著要來綁架保護人的匪幫,第一件事居然是勸他們離開。。。
),後面打戲就開始漸入佳境了,身手比號稱「殺神」的基努要好多了(基努這部客串的打戲動作意外的比以前幾集都要好,可能吸取前作的教訓了,這次有點替他揚長避短的意思,具體動作設計就不劇透了,留點神秘感給大家)很多結合芭蕾舞的體操動作,包括單腳轉圈,女主都完成得很好,把動作伸展的美感和力量感結合得很好。
《九龍城寨》跟這片比起來動作美感這塊就很難看了,無論是人家靈活運動移動handheld鏡頭的臨場感、動作場面暴力有餘美感欠奉,還是角色的戰鬥設定(信一十二少四仔上一幕還缺膊少腿,下一場大決戰人傷全好了就很離譜。。。
)人家設計的s人方式也層出不窮:隨手拾起刀斧冰靴等工具s人、此系列經典的「刀+槍鬥術」、飛刀飛斧頭。。。
「手榴彈盛宴」一炸一個準,最後連火鎗都用上了,還出現了《龍珠》經典「對波」場面!
沒開玩笑!
「對波左邊必輸」的定律也繼承了!
重點是這次主角會!
感!
到!
痛!
了!
上一集的香港元素還有斯科特阿金斯的《殺破狼》洪金寶造型,這集就只剩下結尾某場不太重要的戲裡,響起一句很小聲的粵語「收線」,大家進場仔細聽聽看吧,我猜能聽到的人不多。。。
亞裔演員也比上一集多,可都以韓國人為主,包括看到秀英和韓國著名武指鄭斗洪客串,鄭導演的腿功真的好帥!
最後希望城寨接下來的續集和前傳能好好拍吧,多吸取外國作品的長處,別再吃以前剩下的老本了,人家都學會你們那一套中式體操打鬥了,還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鄭保瑞也不要一味追求痛感動作了,人家好來塢現在已經能把xuèxīng關節痛感打鬥和肢體動作美感兩方面結合得好好,老實講貪狼和城寨的打戲以世界標準而言是不合格的。
场面再度升级,散弹枪已经不好使了,直接火焰喷射器对轰,还有死亡搁浅男主惊喜客串,现在3A动作游戏大作拼命加剧情,电影却在内容极简的向游戏化靠拢,这是一种保守和偷懒行为,毕竟故事为王是真理。
怎么说呢,神秘海域、最后的生还者,甚至生化危机,这些个游戏大作的剧情含量,都能吊打疾速追杀。
这种没有铺垫只有感官刺激的片子看多了,会推高了兴奋点的阈值,就像情景喜剧和脱口秀摧毁了话痨片儿。
A片看多了的坏处可大了。
电影是第七艺术,电子游戏是第九艺术,等vr技术成熟,电影会被电子游戏收编。
芭蕾杀姬:6.8分。
一时很难分清到底是《疾速追杀4》还是本片更接近武侠片。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排除不入流的《大陆酒店》,这个有枪有炮的宇宙,继续在武侠化的道路上稳定迈步前行。
只见被约翰·威克十招拿下的后辈姑娘,照样能神佛通杀,把叫嚣跟己方帮派开战的首领堵个严严实实。
这种战斗力,这种实力落差,放在其他绝大多数动作片里,自然是巨型bug。
估计隔壁厅的伊森克鲁斯看了都要喊:你们那边人命这么用来挥霍的哦!
但《疾速追杀》系列经过十年经营,一步一个脚印升级造杀神,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架空语境。
高手一挑百,单人灭帮派,全行业都拦不住的主角光环,已是家常便饭,观众充分接受。
只是再往上,发展空间也有限,无非是更多的尸体和更炫的武器。
一旦量变质不变,一个系列就容易僵死。
何况本片主角伊芙武功远不如约翰·威克,因此连手下亡魂数量想上个台阶都不好操作。
如何突破?
他们还真想出了招。
剧本借鉴传统杀戮恐怖片格局,调用陷入重围-突出重围的求生语法。
伊芙到异域陌生小镇,突破群寇包围,直取敌将首级,俨然是把《疾速追杀》三四两部的高潮戏在地理位置和环境复杂度上的多倍放大。
并大量采用惊悚片、恐怖片的调度,极力做出心理压迫感,打造了一出当代版《杀出狂人镇》。
从序幕父女遇袭,到街巷撞车,再到武器店和小镇中多次杀手突如其来,都是标准的惊悚片手法——宁静祥和骤然被打破,形成乍然一惊的跳吓情绪,接着马不停蹄地进入生存挑战。
前后许多个龙套的毙命,无论是血浆横飞还是刀斧加身,都是标准的老式砍杀恐怖片的调性。
但毕竟惊吓指数需克制,因此伊芙手雷迎敌、冷库门外大作战等多处狂掺黑色幽默,既有离奇巧合也有倒霉蛋笑料,则是用来淡化惊恐氛围,调和血腥效果。
最后双方都杀红眼,火焰枪见人就烧、火柱对射、水火对轰的B级打斗,更带上了老式邪典片的卡通味儿,只差一步就要进入漫画和街机游戏的领域。
另外,拿女性做主角,让她在接连不竭的挨揍中暴露身体弱势,顽强意志和借助身边道具以小搏大,也恰好与惊悚恐怖片“弱质女流反杀强大恶魔”的局面形成匹配。
不妨脑补,伊芙的许多克敌招数,一旦换成男性主角使出来,不但毫无魅力和飒爽,甚至会沦为杂耍把戏。
因此全片在场面和敌人数未有升级的前提下,能有别于约翰·威克正传系列,在打法和氛围上造出新风情,对整个《疾速追杀》系列的趣味开拓是有贡献的。
接下去还有甄子丹的盲侠外传,东方残缺侠客毫无疑问又能端出另一种风格,多半也能再辟新领域。
不得不说,《疾速追杀》拍到目前仍在出创举,尚未露出吃老本的痕迹,至少每部大银幕作品都有值得喝彩之处——或多或少。
那就,再个拍十年看看吧。
疾速追杀:芭蕾杀姬 (2025)7.32025 / 美国 / 动作 惊悚 / 伦·怀斯曼 / 安娜·德·阿玛斯 基努·里维斯希望这个系列能出续集,继续出续集,继续杀疯了😃😃😃😃😃😃😃😃😃😃😃😃😃😃😃😃😃😃😃😃😃😃😃😃😃😃😃😃😃😃😃😃😃😃😃😃😃😃😃😃😃😃😃😃😃😃😃😃😃😃😃😃😃😃😃😃😃😃😃😃😃😃😃😃😃😃😃😃😃😃😃😃😃😃😃😃😃😃😃😃😃😃😃😃😃😃😃😃😃😃😃😃😃😃😃😃😃😃😃😃😃😃😃😃😃😃😃😃😃😃😃😃😃😃😃😃😃😃😃😃😃😃😃😃😃😃😃😃😃😃😃😃😃😃😃😃😃😃😃😃😃😃😃😃😃😃😃😃😃😃😃😃😃😃😃😃😃😃😃😃😃😃😃😃😃😃😃😃😃😃😃😃😃😃😃😃😃😃😃😃😃😃😃😃😃😃😃😃😃😃😃😃😃😃😃😃😃😃😃😃😃😃😃😃😃😃😃😃😃😃😃😃😃😃😃😃
要是说碟中谍系列talk talk talk问题愈发明显,那么John Wick系列就是其反面,当代好莱坞最有潜力的ip之一。
从头到尾每场打戏都看得直呼过瘾,杀人的新方法层出不穷(那么多种方法女主对手雷和喷火器情有独钟,可能是因为比较高效吧)这部虽是衍生作品,但个人认为动作戏和血腥程度与正传是有过之无不及的。
安娜之前在007里的动作戏就已经非常惊艳了可惜只有一场,这次可以说是量大管饱,完全是安娜的个人秀,其他角色哪怕是John Wick都没能抢掉风头。
而且基努·里维斯的动作流畅度不如安娜(毕竟基努也60多了),本片中两人的短暂对决也能看出这点,不过奈何John Wick已经是本系列概念神了(看到防弹西装我还是没绷住)。
本片最值得称赞的还得是主题,去除系列经典的复仇主线外,主题方面对暴力的延续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且只是点到为止没有刻意说教。
影片从女主Eve被父亲带出全民皆兵的小镇开始,她父亲因此被杀,结尾以Eve将一对父女彻底带离小镇,远离暴力没有重蹈覆辙。
形成巧妙的闭环,也反驳了反派口中暴力终将延续的观点。
Eve虽然无法让全部人脱离暴力,但至少这对父女可以。
这种剧情虽然缺乏新意,但足够扎实,足够动人,更何况这只是一部动作爽片。
8.0/10 跟芭蕾倒没啥关系,还不如叫手雷杀姬。
2025了,终于在国内大荧幕上看到John Wick了
先说个不负责任的盲猜:以情节的断裂,首尾呼应的缺失来看,这部电影大概率补拍了。
判断补拍的理由放在后面说。
列几个从电影院出来后,我记得的影片简单缺陷:Eve 的出师任务,保卫韩国女孩,之后这个女孩再未出现在剧情里。
(当个危难时刻的物理外挂不好吗?
)Eve 和被解救的小女孩之间,共同经历过少。
(参照《Leon》,一个职业杀手,没有共同经历,怎么可能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搏命?
)Eve 不可能说动杀神威克放弃任务。
(以「Focus/Commitment/Sheer Will」著称的约翰·威克,如果不欠人情,或是对方手上握有血契,怎可能放弃立场?
这小子在第二部的罗马浴场,可是连洗浴中的老情人都下得去手的)我这个没作品的外行编剧,带着职业病,开始打量这部电影。
【1】扣不响的枪电影领域,有个为人熟知的理论,如果特写给到墙上的一把枪,那么它必将在之后扣响。
大概意思是,作为时间有限,每一格画面寸土寸金的电影,创作者会尽量摒弃无用的镜头/情节。
任何被着重提及的角色、物品,都将在未来的某处剧情发挥作用。
所以从在Eve 的出师之战来看,编剧的表现就很不好。
挨了那么多打,救下韩国妹子,没下文了?
考虑到Eve 是像威克那样的杀神,以一敌百过于勉强,那么在高潮之战前,或者某个危机关头,让韩国妹子背后势力机械降神救场,是比较符合常规的操作。
又或者,干脆删除这场戏,或者大改。
改成初出茅庐的任务,Eve误打误撞,帮了威克一个大忙,让对方欠下不可不还的人情,或者干脆达成血契。
这样,当威克被家族派来解决Eve,以「Focus/Commitment/Sheer Will」著称的babayaga,才有跳反的充分理由。
其次,就是Eve 对小女孩的救援,显得过于牵强。
以《Leon》为例,一个职业杀手,如果没有和对方充分的共同经历,怎会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搏命?
Eve 自己失去父亲这个铺垫,不足以支撑她这个抉择。
或者说,创作者不应用开头记忆闪回这样粗暴的方式,强迫观众相信,Eve 会是一个非要救回小女孩不可的杀手。
而应该是,在接下来的剧情里,用行动让Eve 自己投票,在两难之间一点一点剥开Eve,看见她锲而不舍,再看见她锲而不舍之后的愤怒,再找到导致她愤怒的更深层的原因。
这样,「非救小女孩不可」的选择,才显得可信。
于是又回到出师之战。
在编剧角度,非常朴素的三个问题:1、这场战斗,体现了芭蕾杀姬怎样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
2、导师曾教导她「利用女性和男性的不同,取得胜利,甚至不惜作弊」,这个理念如何在任务中得到体现?
(按照惯例,这也将成为她之后的战斗风格,以及关键时刻反败为胜的金钥匙)3、她凭什么当得起「奇奇莫拉」这个称号。
如果不去塑造这些,那么角色的面目就模糊,可信度就成疑,行动就缺乏主因。
进而,整个剧情的基础,是崩坏的。
【2】崩坏的礼乐《疾速追杀》及衍生剧,迷人的很大一部分,在于设定。
寄生于现实世界,却又另有天地的一套世界观,及行业中人的行事准则。
最核心的两个词,Rule、Consequence。
Rule,衍生出杀手的行事准则。
践行这些准则的大陆酒店、各大势力。
以及维系准则,给出最终解释权的High Table、Adjudicator、Harbinger。
Consequence,人,做出选择,为之承担后果。
换成我们好理解的,江湖不只是打打杀杀,更是人情世故。
所以才有了热爱给威克开后门的温斯顿。
有了能不杀之时,给对手一个活命选择的约翰·威克。
以及折服于威克魅力,愿意为之服务的礼宾、医生、侍酒师。
Keep the code,杀手宇宙就存在。
所以大陆酒店绝不可能出现,三个杀手公然持枪行动在走廊上。
更不能出现,客房都打开花了,而礼宾部竟然毫无反应。
更不可能出现,大陆酒店的经理竟然找不到行凶事件的幕后主使,并即刻行刑。
同样,作为杀手宇宙重要构成部分,武器销售部,我更愿意称之为「酒廊」,是系类剧作重要的「腔调」所在。
用餐酒、甜点命名各类武器,一瞬间击中多少中二少年内心。
可以这么说,大陆酒店、酒廊,都是高桌权威的延伸部分。
这些组织自身,乃至高桌,绝不可能放任他们遭遇袭击而不施展狂风骤雨的报复。
否则如何威慑人均杀人狂的各方势力。
所以,当酒廊遭遇袭击。
侍者毫无一战之力不说。
报复袭击的方式,仅仅是告知Eve 反派的可能驻扎地?
如果高桌的旗下势力弱成这个样子,我觉得也不用威克挑战了,高桌自己乘早解散保平安得了。
然后回到第一节,「扣响的枪」理论。
既然Eve 不是威克那样的杀神,而是走到哪挨打到哪儿的小菜鸡,那么大陆酒店礼宾部、酒廊,都是很好的物理外挂。
睚眦必报。
以绝对的暴力压制暴力,才是杀手宇宙的Rule。
纵然不用像主线《疾速追杀》那样,不断重复强化「John is a man of focus... commitment... sheer will. Something you know very little about. I once saw him kill three men in a bar... with a pencil. With a fuckin'... pencil」这类桥段。
但Rule、Consequence、Code、Serve 之类的术语,是剧作保持腔(逼)调(格)的重要方式。
丢了,就是礼乐崩坏。
此处,容我不再赘述卡戎、温斯顿、罗姆人女族长等角色,对于正传系列中原有腔调的偏离、丢失问题。
再说一个剧情上的细节。
反派的小镇遭遇Eve 突袭,反派族长(Chancellor)向Eve 家族女族长投诉并威胁。
女族长的解决方案是派出杀神约翰·威克搞定Eve。
前面说过,作为一个以「Focus/Commitment/Sheer Will」著称的杀手宇宙全民偶像,威克改变立场显得过于轻松。
如果让威克欠了Eve 的情,那么转变就顺理成章了许多。
进而我们可以如此编辑剧情。
面对反派族长的威胁,女族长回答,「我会派一个人,来解决问题」。
约翰·威克登场。
威克和Eve一段剧情后,跳反,帮助Eve 大杀特杀,解决反派族长。
威克打电话给女族长复命「问题解决」。
女族长问,她(Eve)死了?
威克回答,不,是他(反派族长)死了。
挂掉电话,女族长露出讳莫如深的表情。
身边的Eve 导师,露出一副「我早知道你会这么做」的表情。
——这样,女族长绝不放任家族孩子孤立无援的护短形象,老谋深算又智珠在握的政治家形象,以及充满腔调又令人捉摸不透的族长形象,就立住了。
以此为参考,如若《芭蕾杀姬》能在类似细节再花功夫打磨,那么自疾速追杀而来的腔调与风骨才得以存留,影片也才能不至于礼乐崩坏。
【3】失败的芭蕾系列剧作的正传《疾速追杀》,主角约翰·威克的风格是,枪斗,硬核,冷静高效,富有节奏。
配合几乎不给喘息的长镜头与快剪。
而我想问,看完《芭蕾杀姬》,我们可以给Eve 的动作戏归纳出什么风格来吗?
除了母兽般的嘶吼,还有反人类生理常识的扛揍,还有什么?
回到影片标题,「Ballerina」,意大利语或者拉丁语,舞者、跳舞之意。
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在创作初期,团队希望的角色动作风格,是如芭蕾舞那样,蹁跹、跳跃、绵密而富有韵律?
又或者从台词上找痕迹。
在家族修炼,打不赢男对手时,导师教导Eve「制定让自己赢的规则,做你自己,fight like a girl」,如何体现在剧情中、动作中、Eve 逆转困境中?
遗憾的是,我没有从剧作中看到答案。
这是一场失败的芭蕾。
再回到角色的性格塑造、内心挖掘上。
在开篇通过记忆闪回,对角色内心进行侧写,在我看来是个糟糕的方式。
前面已经提过,塑造角色、挖掘内心的更好的方式,是让角色用行动投票,让角色在两难的境地里,不得不剥掉伪装,直面内心最底层,最真实的自己。
比如Eve 非要救出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
最开始只是职业操守,以及一丁点的恻隐。
本质还是买卖。
之后被挑衅,被对手嘲讽「你不是奇奇莫拉吗,人我带走了」。
于是愤怒熊熊燃烧,这不再关乎买卖,而是关乎老娘不爽,这事儿没完。
最后的最后,打不赢还非要打,哪怕付出惨痛代价,背后其实是童年创伤。
恨今天的自己,不能回到童年,干掉那些杀死父亲、改变自己人生走向的对手。
「当年我没得选,但现在,至少这个孩子,我可以帮她有得选」。
这样,杀手中的女性特质,或者「奇奇莫拉」不同于「babayaga」之处,或许就更能立住了。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看见编剧在创作上有如此尝试。
——这也是我盲猜电影进行了大量补拍的原因。
在影片主干已经完成,难以对情节大动的情况下,面对角色内心挖掘的不足的问题,只能在开头加入闪回,试图铺垫,帮助角色成立。
所以,从动作风格,到内心挖掘,综合起来的角色塑造上,本作无疑是一场失败的芭蕾。
就像从头到尾出现的旋转芭蕾音乐盒,它出现或者不出现,有什么区别呢?
考虑到《芭蕾杀姬》1.35 亿 美元的总成本(9000 万制作,4500 万宣发),依照投资:票房比 1:3 的粗略保本估算,它概率是个亏本生意。
没有多少宣发,电影《疾速追杀:芭蕾杀姬》在6月6日悄无声息地登上了大银幕
由于初剪版让狮门影业坐立难安,影片经历了更换导演的大规模补拍。
能明显感觉到公映版本的文戏有很多潜藏的内容,包括成长环境、命运、女主和亲人、女主和小女孩等的映照,但这些线头都有头没尾,最终基本没留下任何探讨和体悟影片的一切都在为动作戏服务,主创知道这部电影的定位,知道花钱给这部电影贡献票房的观众想看什么,让女主从头杀到尾,人体被利器捅穿,被炸成碎块的画面都展示给了观众,大陆院线版也没有对暴力镜头进行任何删减
全片都是打戏,而且大部分作战方式没有在前作出现过,手雷、溜冰鞋、火和水对喷等等,非常的有创新正传四部都登场的三个角色(温斯顿、卡戎、约翰维克)也都在本片登场了,作为配角,戏份不多也不少影片没有通过贬低John Wick来抬升女主,威克在片中完全就是无敌的存在。
虽然因为演员年龄问题,变得十分迟缓,但是本片作为配角,杀几个小兵感觉状态回到了前两部正传的身手了或许是女主主角光环,John Wick有至少六次机会能杀了女主,按照正传的标准来看,威克无论男女老少,绝对会毫无心理负担地杀了女主,再往顺便往心脏和脑袋上补枪。
只能解释为,因为自身经历,和女主共情了
俄罗斯黑帮明显偏爱John Wick大于女主,John Wick在正传第二部在大陆酒店杀人,被杀手组织全世界通缉,第三部献出自己的身份换取帮助,帮派同意了,结果被杀手组织灭了一整个剧院,外传John Wick没有帮帮派解决问题,而是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帮派觉得也行,第四部,John Wick提出想重新加入帮派,帮派派他去杀哮喘病人,威克杀了后,又重新接纳他了。
女主,杀了一整个镇子,除掉了帮派的潜在敌人,被通缉,帮派放手不管了,还没温斯顿通情电影后半段简直是生化危机游戏剧情,早上来小镇调查,被众多敌人围殴,想办法逃走后,到处搜刮物资,武器,途中一位和自己有关联的角色被反派杀害,然后前作主角登场,帮助主角解决了一个中boss,最后晚上杀光了小镇
“弩哥”诺曼·瑞杜斯的角色不知道为什么会活到结尾,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一场戏份,可能是重拍的原因。
按道理来说,弩哥在酒店杀人了,会被杀手组织追杀到天涯海角,受伤倒在酒店附近,自己又带着个小孩,这个角色至少会和女主在电影中后段多合作几次,然后被反派杀害。
最后女主以500万美元荣登悬赏榜第三名,显然是想要继续拍摄续集
脑补对标的是哈利波特跟生化危机4
算是一杯冰镇可乐🥤确实爽口解渴,但是还没达到正餐的地步。安德玛相比塞隆、加朵,美艳有余,但气场略逊,同时由于身形娇小,导致一些动作场景没有大开大合之感,这个确实属于比较明显的不足了。电影的剧情实在过于陈旧,≈套个公式为大开杀戒找个借口罢了。倒是几个英雄镜头确实可圈可点,一个是开车出街被杀手重新撞回巷子,然后是把手雷绑在敌人头上利用桌子抵挡破片伤害同时爆头,再就是最后的火焰🔥喷射器对喷,大银幕看视觉冲击力还是有的。另外有2个笑点,一是女厨杀手从冰冻间撞开门反倒痛击队友,二是大反派前嘴说不会离开权力宝座,后嘴听闻John wick就吓得赶紧跑路,挺可笑的。狮门影业要是在前三部就搞番外拓展宇宙,或许现在已到收获季节,接下来就看《凯恩传》能不能出奇制胜了,然后再来个《疾速追杀5》
3.5 说没有John Wick所以是电诈的,我想说这不是有10多分钟吗哈哈?本来这就是个番外,一部标准的女性动作片。个人观感比冗长的《疾速4》好点,没有各种“杀神”的主角光环,因为身型和力量较小,安娜被时刻置于危险之中,她必须“Fight like a girl”,用女性灵活的技巧、手头的一切武器,并要靠想象力来制敌。整体尺度和动作场面都挺好的,当下好莱坞的一线水平,有大银幕观影必要(就是4D体验过于摇晃了)。
动作戏非常有创意,冰鞋,喷射器,水火对撞。感觉全片就是为了show一下动作创意的
很华丽很暴力,虽然,电影一开始还是有点深刻的气质,但是很快剧情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女主除了在约翰面前像个新兵蛋子,打其他的人身手还是勉强够用的,独闯城中村,团灭大本营,拒绝孤寡老头的pua。延续了这个系列的动作干脆,爆头精准,血浆充分不含糊,以及决战中的火枪太帅了。反派太菜了,就这样的组织也叫闻风丧胆?约翰护着个老太太过来都能把你们杀干净。
太烂了,剧情一坨,动作戏比疾速4差太多,非常不推荐
比起全身藏枪用不完的芭芭雅嘎,到处捡装备的伊芙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不过能力就很吃装备。安娜超级拼,身手比基努快多了(似乎也是理所当然)。三星是因为老感觉后面还有大的,预期没有满足,前面铺垫那么多,也没看到捣毁异教村之后有什么war嘛,结果又是系列一贯风格把悬念推给续作,加油多赚点票房,出续集还是想看的,之前看John Wick也是看到第二部才有感觉。
为安娜、作为外传也算给足戏份的基努,以及最后有爽到的火焰喷射器大战还是给到四星,整体观感略高于《疾速追杀》,最大的问题还是“芭蕾”这部分到三十分钟后完全看不到了,一味让她在走John Wick的杀神路线还是有点可惜。但一路密集的让人透不过气的动作戏还是维持住了系列的水准。
四星水平,节奏和视听不错,剧情也还行,五星鼓励下。女主打戏还是有些青涩,不过是符合人设的,毕竟本来就是个新人杀手。第二部加油!
So fking stupid
喷火器对射是第一次见吧。
【5】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姿态美。这个系列是冠以“杀神”的,所以本身就用男性动作片的角度去捕捉,去拍摄的。安娜的呈现有种努力的笨重感,姿态美几乎没有《007:无暇赴死》的20%好看。以及对芭蕾舞的寓意,还有剧团的开发还是太少了。不过有几场打戏设计的很不错,火枪大战,火枪大战消防栓,这两场戏看的非常过瘾。剧情太肿了,是无法通过合理的视听来调和的。电影的宏观概念很恐怖,但其实经不住细想。无条件支持安娜继续拍好莱坞动作大女主片。
芭蕾杀姬(X)拾刀杀姬(✓)手雷天后(✓)喷火女王(✓)灭火女王(✓)
唯一能接受的逻辑就是,整个杀手村都是近亲繁殖的后代,大家智商水准都不太行。从动作戏到人物刻画全面坍塌的IP衍生。安娜·德·阿玛斯全靠个人魅力在撑着。
既不爽也不美,砸盘子、水火对喷几场戏真是看笑了。还不如石油滑冰有记忆点。
5.5 各种花式道具的信手拈来很好弥补了安娜德阿玛斯身体机能的不足,问题在于影片(因为剧情的限制)无奈将动作噱头设计的越来越夸张且厚重,完全偏离了原本其徐如林的身体姿态,就像是开了作弊代码爽通二周目,再配上这样的剧情真不如去玩《生化危机4》了。
好久没在电影院里笑得那么开心了
一到長鏡頭,Ana de Armas身手不夠敏捷的弱勢就凸顯了,只有冰天雪地遠距離互噴火算有點意思。
上一次看到這麼多火魔法還是 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