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和朋友及她老公一起去看电影,这俩相当爱国的人士立刻选了《日本沉没》这部电影,一部宣传为耗资上亿,创世上灾难巨片的电影。
影片开始后没有多久就出现了灾难性可怕的场面,转瞬消失。
然后是男女的相遇,感情的萌动;前妻和前夫开始共同拯救日本。
都开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浪漫而温柔的气氛充斥其中,灾难的背景只是一个烘托,或者感觉是场景需要。
性急的人是没法看下去的。
于是开始和朋友在玩“找茬”游戏一样的看片子,计划一年左右消失的日本感觉在以一个月消失的速度进行破坏;首相的飞机竟然低空飞行,结果被喷发的火山给崩了下来,于是代理总统隐瞒事实,最后干脆去美国避难了;请来各国支援打柱子在海底,准备炸毁断层,岛国四周均海底火山喷发、地震,唯独打柱之处没有任何事情风平浪静;在关键时刻总是会发生地震,任务失败;浪漫爱情展开,美好回忆开始,一切又恢复平静,好拾趣的地震;造价很高的潜水艇下去就不经撞,连一点英雄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人就死了,老杨说得好:跟日本车一德行,钢的换成塑料壳子,不破才怪,然而驾驶一个已经用于参观的古老潜水艇竟然成功,不过人是都回不来滴。
那干嘛不学学伊斯兰兄弟,直接人体炸弹,还要费力去拣一点火装置.....数不清的这种搞笑细节,我俩忍不住笑的很放肆,惹得旁边的哥哥很有礼貌的说:请你们小声一点。
看完觉得,这个导演也许没有学好编导,也许他没有生活常识,任意天马行空的幻想,但是他一定学过心理学,那么牢牢抓住了中国人的心里,钞票赚到腰包里比什么都踏实。
所以他们依然很猥亵。
模仿美国灾难大片的手法,却学的扭曲。
美国是要拯救人类,日本要拯救自己,所以他们会用相当于核弹的威力去炸了断层,而不顾会对周围国家整个全球有什么影响。
所以他们打心里还是很自私。
不过他们飘在太平洋中,脚没根基的感觉真的很不踏实,岛国的思想就会作祟,想侵占陆地,想称王称霸。
这样的日本沉没太兴师动众,要是我拍电影可以几分钟就直接The End.一天晚上东半球大家互到晚安,然后就寝,西半球还在开始忙碌。
一切正常。
第二天醒来的东亚,大家竞相报道:日本消失在了太平洋中。
于是马上头版头条,科学家开始分析。
有人感叹有人庆祝。
这样安静,才不扰民。
不过,冲着这麽好个名字,看这电影也值咯
文/Jeff典型的日本电影,灾难片都能做到如此温情。
老美的《后天》中的情感描写和人性挖掘就显得相形见绌。
《情书》般唯美的爱情感故事融合《后天》般震撼的灾害描写,不需要如《后天》般装模作样地追究全人类的环保责任,却也凸显出一个民族自救情节下的人性悲怆。
如果你还痛恨日本这个民族的种种劣迹嘛,或许你还在鄙视日本这个民族种种猥琐和极端的性格,那么在这部电影当中你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个独自拥有全球20%大地震的国家血液当中充溢的危机意识。
如果说《后天》不过是美国人借环境破坏这茬来大秀自己特效水平的高度的话,《日本沉没》则绝对是集中反映日本民族有史以来所拥有的民族和国家危机感的出口,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沉没》在反思人类面对灭绝性灾害时所应有的态度方面显得更有诚意,也更能引起人的共鸣。
起码作为日本邻国的中国人的我,在以后对待日本人、日本民族的时候会多一个角度去体察。
这部《后天》版《情书》,或者《情书》版《后天》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地理解了日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两个人偏偏选择在这样的时候相爱,在玲子救下小野寺之后他们相爱了。
之后日本遭遇了各种灾难。
记忆最深的是,在小野的家里,姐姐拿着自家的酒曲给别人说:“有了我们家的酒曲,以后无论你在哪里,都能酿出跟我们店里一样美味的酒”真不知道是怎样的观念还会在这样的逃难前想到要带的是酒曲,不知道是怎样的心情才会说:“其实重要是的爱一个人的心情”而留在了有曾经父亲呼吸过的空气的家里。
家里只有空空的燕子巢,故人已去,物是人非,空有念想。
不得不说柴崎幸真是一个敬业的演员,最后小野寺来见玲子最后一面说:"明天我就要去英国了"。
玲子爱着他,也希望他能活下去,可是在自己的理想原则和生存之间她选择了,留下来救更多的人,哪怕是一个也好。
第二天玲子看到小野的信,她骑着机车来见小野最后一面,在直升机前他们紧紧拥抱,橙色的消防服和蓝色的潜水服,虽然很破很脏,但是却很刺眼,有着令人动容的震憾。
小野推开玲子头也不会地上了直升机。
在直升机起飞的时候,玲子也开着她的机车离开,她还有工作,她也有她要保护的人。
在这里,我只想到这样的一句话:“即使泪流满面,也决不回头。
” 小野告诉先生:“我有我要保护的人。
现在我知道结诚的心情了。
结诚的遗物请先生自己转交给他的家人。
我相信有奇迹,而且我会创造奇迹”最后小野成功了。
各种平静下来,这真是在电影里啊,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表现出的效果。
最后是民众充满希望的神情。
小野的母亲在家里微笑着看燕子归巢。
我自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冷的人,小情小爱的情节完全无感,然而看到最后的燕子归巢,我还是忍不住大哭,心里骂到:"现在归巢了也没有用啦。
人已经不在,空有这样的想念有什么用。
" 小野最后深深深深地睡在大海的怀抱里了。
十月电影公社策划之地震题材灾难电影季之三 日本会沉没吗至电影《日本沉没》,欢迎品阅,转发有你!
本文只关乎电影无关于政治
出品:十月电影公社 编辑:十巅原创作品 非请勿转视频等素材来自源网络,转载不可用于商业用途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一句话影评美国大片的套路都是当了英雄又赢得美人,日本大片倒是很好运用了逆向思维,而且还在关键时刻“把持住了”。
为什么要看这部电影据某些媒体报道,《日本沉没》可能成为现实,这次精彩的预演一定不能错过。
影评《日本沉没》改编自小松左京所著的同名小说。
这整部电影描述的破坏场面只占135分钟电影时长的很少一部分,电影剧情更多的描述了一个国家的不确定未来,对于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小小的个体来说,这样的恐惧是难以战胜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人性的真善美、凶险恶都被淋漓尽致的展现。
人类脆弱的秩序和道德是否经得起考验,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命题。
电影一开始,美国专家就介绍了对日本沉没的预测,并用巨大反差的场景来对应末日论的独白。
戏说剧情史上最LOW首相:日本正面临亡国之际,刚上任的首相却将国宝转移以卖国求荣,甚至不关心国民的生死。
这首相真LOW爆了。
就在拯救日本于绝境的最后一刻,平民男主角用生命的代价赢得了成功,难道不LOW的日本人都深藏民间。
其实男主角在关键时刻也LOW了一下,也许是导演怕男主角拯救日本时发虚,误了拯救国家的大事,才让男主角LOW了一下。
但是,在盛产爱情动作片的日本,怎么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说来说去,富士山到最后还是没有喷发,这就代表着日本人的信仰还在,日本也没有倒下。
如果富士山真的喷发了,《富士山下》这首歌也许就该改名为《富士山上》了。
身处这样的灾难,我们能做些什么据说日本的地震都是由于背着世界的巨鲶的生气时突然颤动造成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只让这只巨鲶背着日本就好了。
电影启示录面对大自然,人类甚是渺小。
将来,地壳运动也许真的会将《日本沉没》《2012》这样史诗级别的场面带入我们的世界。
另类观影感据说某些国家的民众看完《日本沉没》后感觉很爽。
也许导演就是要利用这种情绪大捞一笔。
如果导演接着拍摄《富士山爆发》,票房也必定大卖。
亲们如果也带着某种情绪观影,你会是什么心情?
欢迎留下评论。
向辛勤工作的所有字幕组牛人门致敬!!!
谢谢品阅 电影浓缩人生转发有你,欢迎大家关注 “十月电影公社”
又见日本救援队,有印象的是他们在汶川的鞠躬。
面对未来灾难,谁也不能打包票,中国是否应加强救援能力呢。
有爱情,虽牵强,有场面,但不算宏大,还有硬伤:一日本就只有2搜潜艇么,导火线不能牵岸上引爆么,莫非小说是70年代,技术也是。
最重要,还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2012近了 大陆有《超强台风》,虽我没看,据说那只狗很感人 韩国有《海云台》 日本有这部 接下来可以期待的就是美国在09年11月上映的《2012》,场面应该是顶级了。
H2 2009.10.9 19:55 CHC动作影院
重看《日本沉没》:用灾难临摹现实 范典/文 3月11日的日本9级大地震造成核电站爆炸,甚至引发中国超市碘盐瞬间脱销。
最近又重新翻出《日本沉没》,以定心绪。
《日本沉没》是1973年出版、由小松左京写的科幻小说。
同年东宝将之拍成电影,结果大大轰动了日本社会,该片也成为灾难电影热潮的先驱者,2006年又由东宝重拍。
当年我把《日本沉没》当作是科幻片看待,而今重看时却怀揣近在咫尺的恐惧感,电影中电脑特效制成的山崩地裂、海啸、火山喷发场面与现在电视新闻中的极其相似。
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并非该片对灾难场景的描述,而在于它对于人性的描述与如今电视画面的实时报道竟如此相似。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地震高发国家,民众的忧患意识极强,尽管地震灾难一次次冲向顶峰,直抵科幻片阶段,这里仍井然有序,人们互帮共济。
电影中女主角玲子是一名消防员,从小家人就在灾难中丧命,于是灾难来临时她充当了救人勇士,作为“女流之辈”,却担负起英雄般的救人职责。
再来看最近的新闻,被采访的日本国民说:“抱怨什么呢?
我们生来与灾难相伴,无处逃遁。
”他们和电影中那些小人物一样,在灾难面前保持内心平静,而不是抱怨。
危难关头,总会牺牲极少数人来拯救国家,这在美国影片中时有见到,但美国人升华了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比如《超人》、《蜘蛛侠》。
而日本人则更强调普罗大众与国家同忧患的意识和精神。
《日本沉没》中两位最后牺牲的优秀潜艇驾驶员,他们原本已接到英国潜艇队的录用书,可是他们依然放弃逃生的机会,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在专家安排下去炸毁兆岩的断裂层。
现实新闻里也有这样的志愿者,主动提出进入核反应堆做封闭处理,以保障其他所有人的生命安全。
影片同样涉及政府利益与专家权威的冲突,田所博士指出日本将于不到一年之内由于地壳变动整个沉入太平洋,但政府却漠然处之,又对外宣称是五年。
前者在危机来临前思谋拯救方案,后者却逃避现实,有意拖延疏散民众的时间,当然也出现了鹰神沙织这样的危机管理大臣,最终在她有效及时的处理下,国家转危为安。
这层矛盾的隐指,其实也反映出徒具防患意识远远不够,更需呼唤良知与正义感。
也许是去年《2012》带来的末日景象已让观众震撼不已,时近2012年果然人心惶惶。
《日本沉没》提供了一种借鉴,像领先全球似的作出一个告别手势,提前临摹写实。
据说日本在二战期间遭受原子弹爆炸之后,便时常被“毁灭”感围绕,一次次用艺术形式作出假设,而今,这种假设成为现实,国民与政府都保持冷静,这种姿态是他们提前“演习”的结果,也是全人类值得临摹和学习的。
至少我们意识到,科幻片的假设也是基于人类对灾难的恐惧意识而构建的,它提供了一种可行性借鉴。
其实题目应该是看完日本沉没以后,现在已经早晨六点半钟了。
日本民族,是我比较讨厌,也比较佩服的一个民族,原因就不用多说了。
日本沉没,我是愿意看到的,出于报复心吧,但像罗素三种激情说到的,对人类苦难的怜悯,让我战胜了可怕的报复心理,以人类的身份,同情日本,为要沉没的日本祈祷。
之前看过的灾难片很少,印象深刻的就只有《卢旺达饭店》,当人类面对灾难时,是多么的无助,特别在灾难来临前已经感觉到它的存在,它的即将到来。
《日本沉没》里面很多细节,让我联想起平时的生活,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要靠自己争取。
根据其他国家不愿意再接收日本人吧。
平时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想靠别人,靠作弊拿好成绩,是很渺茫的,别人会给你抄吗?
不一定吧,所以关键时刻,还要靠我们自己。
例子不恰当,但是我经历过的。
有很多东西是高于生命的,我以前以为,为了生存,或许我什么事都能做出来,因为我感觉,生存是生物的本能,但那或许只限于低等动物吧,当被灌输了另一种价值观后,肯定就不同了。
我虽然一直声称自己的价值观怎样怎样,但不可能跳出中国人这个范围,大学生这个范围,男人这个范围。
东亚人和西方人不同地方在于,我们很讲人情味,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不能回避。
最后说一句,愿我永远不会面对那些让人无助的灾难。
最讨厌我看日剧的男友说下载了个日本电影,于是问他,怎么开始看日语的啦?
斯说因为就冲这名字“日本沉没”也要看看。
哦,原来如此。。
其实这部影片挺不错的,运用了比较科学的推断,在地球环境日益变遭的状态下,日本人自己预见到自己国家的毁灭。
和美国的《后天》不同,作为一个岛国的自然毁灭确实和像美国那样的大陆毁灭来的不同。
《后天》的毁灭是天气的巨变导致美国国土由北向南气温骤然下降,由海岸向内陆海啸侵袭,然后一切皆由自然力量自己恢复正常,而死而后生;而像日本这样的岛国,确实有他自己独特的毁灭方式,是由于地壳的运动而最终将日本国土拖入海底最后沉没,阻止这样灾难的,日本人是构想的由他们自己切断了日本地壳与下沉地壳的联系,好不容易保住了很小的一部分国土。
不管怎样,这些灾难片无疑不在提醒人们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在如何的变得糟糕,我们的未来面临着如何的灾难。
一切都刻不容缓,那个灾难的来临不是在未来,而就是在某个平常一天的某一时刻。
看了美国的和日本灾难片,我就在想,中国如果发生灾难的话,应该和美国的情况差不多吧。
小时候,在课本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话:人类战胜了自然。
当然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类开始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
不过,现在谁也不敢这么说了,大自然真要发起脾气来,小小的人类确实不是对手。
2月份南方的一场大雪,停水停电,交通混乱,在感慨天气的同时,确实感受到如果真的自然环境发生异常的话,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过去的,幸好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天气日趋正常的前提下,南方人民没有受到太大的经济损失。
万幸万幸。
所以说至少为了我们自己,真的得从现在开始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了。
灾难片比较能体现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发展,显而易见:爱情片是投资最少的,甚至有部DV有张床就能拍上百集;花销再大点就属剧情类,起码得有一套成熟的班底和过硬的剧本,人工费用不可小视;腰板再硬点就去拍科幻,无穷无尽的投入还不一定达到效果,工业光魔那帮家伙都是喝血的;当自认为爷有的是钱,长毛也是长毛,打水漂也无所谓,就当听个响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拍灾难片了,首先要打点上头的头头脑脑征用政府地皮,然后可能上万加仑的水喷出去就为了一场雨,搭了半年的外景可能只烧了半分钟……这点我又忍不住要拜一拜陈凯歌和张纪忠,砸着拍灾难片的钱,想拍个剧情类,结果效果是蹩脚的爱情片,最后观众看完云里雾里还都以为是科幻片。
现在钻电影院看灾难片的爷爷们胃口大了,不是当初一个“恐龙特级克塞号”就能迷得全国上下小朋友忘了吃饭的时候了。
灾难片光靠投银子拼场面无疑是自杀性行为,把观众的嘴养得越来越谗。
但也没办法,你一个100分钟的海啸题材的灾难片,80分钟都是男女主角在海边沙滩你浓我浓看夕阳,影迷保准上你家门口随地大小便,先给你来场氨基酸海啸。
所以每年都会无数导演了为了拼灾难片集体自杀。
《日本沉没》的导演在自杀之前是打算杀掉全日本的人。
日本人的危机感可见一斑。
在世界人民斗完彗星,斗完岩浆,斗完海啸,斗完冰河世纪之后,我们伟大的大何民族干脆和地球的原力较上了劲。
可是一个猛子扎得过深,有点拔不出来的感觉。
日本人神经质,从不信任任何人,美国人如此,他们看来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中国人亦如此,寻求中国人的帮助是要遭天谴的,首相以身殉职来如此教育民众。
所以我们只能端着膀子在太空俯视日本人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用一根定海神针把大陆版块像掰饼干一样解决掉。
伟哉!
据说还有投拍《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不知道个中关系是不是和当初的“馒头”一样。
灾难片肯定需要有个英雄,当年布鲁斯-威利至多也就是个黄继光,在《世界末日》里帮地球挡了个子弹。
不过这次《日本沉没》简直是造神了,一个开天辟地的盘古!
全片我唯一最激动的就是男女主角在帐篷里互吐衷肠的时候,我在脑袋里以每秒24格的N次方来想象,这个描绘男女关系出神入化的伟大国度(无愧与伟大!
赤裸裸的伟大!
)会如何表现。
结果却是像我这种每每看到伪黄书的急色鬼最窝火的片段:一夜无话……他大爷的给我玩了把柏拉图。
使英雄顿悟的居然是个大眼睛女优,英雄之母!
没有你,可能我们的英雄只能去拯救“大不列巅沉没”于危难了。
应了一句话:为B生,为B死,为B奔波一辈子……所以说樋口真嗣这次是贪心,挑的石头太大,没扔远,结果把自己的脚砸了。
不过花了这么多钱,起码把灾难片的基本点都抓住了,也就是我要说的如下《灾难逃生守则》:1.爱国者得永生;2.灾难很可能是混黑社会的,跟你火拼前都会提前通知你;3.不要住在大城市,越偏僻越好,所有灾难都不会认得去牛尾巴乡的路;4.灾难来临什么钱,硬通货的都不重要,食物是第一位;5.权比钱重要,所以尽量去当政客的朋友;6.不要当男主角,必死无疑,不管你是天才还是型男。
不过伤残补助大都是美女的一夜春宵;7.要当就当男主角的亲属,但是也有一定的危险系数,因为很可能以你的牺牲换来男主角的胳膊肘往外拐;8.最好是当女主角,你就可以肆无忌惮了,你或打或骂,或柔情百种,或众叛亲离……放心,你是最安全的。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剧情的俗套。
灾难片很难从剧情俗套这个窠臼里面出来,几乎只要是灾难片,剧情方面便是一种无法期望的东西。
对于剧情来说,《日本沉没》亦是如此。
它所讲述的故事耸人听闻,它彰显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也从侧面说出了日本人矛盾并居安思危的心理。
片子里面的演员都演技一般,这么说是因为至少我并没有因为表演而进入电影世界。
这部电影的画面倒是不错,这也是灾难片唯一值得观看的一点优势。
end
这电影让我在5.12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时常想起,比较纠结.
就冲名字也得给个10
2012.2.25 DVD
挺爛的...
除了特技,一无是处
很久以前看过。貌似现在日本人比较担心富士山大爆发
快进,快进,一直快进
汗………………偶像剧么。。。我也觉得柴姐一笑起来就裂了。。。o(╯□╰)o
神啊。。。这次日本地震后突然想起来看这部片子的看完以后就忍不住的想给四星难道电影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
还好。高希希在《佳片有约》的推荐。“连中国都来帮忙了”
反思出主旋律来了啊。。
還不錯啦,歌很好聽,3星半應該
挺痛快的
“与所爱,与国家,生死与共。”这样的话真是凄美。
虽然国人没有这样明确的信念感和责任感,到关键时刻能这样做的一定很多
日本做这种大特技还是差了点。假。
作者看到现在日本的状况会不会自己也很吃惊?
主旋律。男女谈情说爱的戏份,实在让灾难片掉价嘞。场面很震撼,要是再影院看的话会更有感觉吧。
小日本想把灾难片排成偶像剧,可惜偶像长得像年轻版巩汉林
柴崎幸。 还是天然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