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娜是胜利女神,也是法国的一个阿族社区。
这个非洲移民聚集的社区发生骚乱,缘于一个男孩被警察打死。
警方派出镇暴队去镇压。
当兵的大哥准备说服带头的二哥不再骚乱。
大哥和二哥代表了两派,在到处是催泪瓦斯和烟花弹的骚乱中,大哥竭力保持清醒,二哥却务必复仇。
在弟弟的葬礼上,大哥终于找到了二哥。
兄弟俩在这个十分肃穆悲痛的场合上,代表了阿族内部不同的两种态度。
一边是服从政府,维持社会秩序,坚持撤出平民,平息骚乱。
一边是与政府作对,为复仇而不惜对抗到底。
这种两难处境似乎正是阿族移民在法国社会的困境。
这场骚乱谁将胜利?
是阿族?
是警方?
还是背后挑起双方矛盾的人?
和失去小弟的兄弟俩相对应的,警方里面也有一个4岁孩子的父亲,他被阿族逮到。
警方希望大哥将人质从二哥手里解救出来。
影片用了一个极长的伴随镜头讲了大哥解救警察的整个过程。
可二哥在追击中警方杀死,情势逆转,弟弟的死令大哥燃起了仇恨之火,开始与警方为敌。
影片中出现三次燃烧瓶和一次爆炸。
燃烧瓶的意象:第一个燃烧瓶点燃了骚动,第二个燃烧瓶劫持警察作为人质,令骚乱升级。
第三个燃烧瓶是二哥被打死,仇恨升级,局势失控。
而最后发生在雅典娜社区大楼的爆炸则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导致了阿族和警方都不愿看到的最坏结果。
令人深思的是,在这起骚乱中,令情势发生转折的关键细节总是不明不白。
首先小弟传说是被警方打死,这直接导致阿族的骚乱。
第二,二哥被警方突袭杀死,而警方随后又打来电话推脱此事,就是这些不明不白的细节将整个骚乱引向可怕的大规模流血枪战。
也就是不明不白的细节将真正的幕后凶手隐藏了起来。
骚动是因为仇恨,而仇恨中却迷失了真相。
其实在警方和阿族之间早已互不信任,二哥不想听官方的新闻,究竟是谁杀了小弟,他也许不是那么在乎。
他无法追究真相,因为真相早已被无数信息所淹没,被许多双手刻意涂改。
而人类的许多战争,就是因为真相早已被仇恨所淹没和涂改,最终只剩下以暴易暴的互相残杀。
此片讲述了移民问题,也讲述了战争问题。
从一个社区骚动以小见大展开一幅从隔阂到仇恨,从动荡到战争的社会图景。
大哥因为两个弟弟的惨死而被仇恨所挟持,却最终没有因为仇恨而滥杀无辜,展现了珍贵的人性。
当他一无所有地躺在即将毁灭的家园里时,我们不能不为阿族遭受的不公和苦难而心碎。
影片最后,袭击小弟的人颈后的纳粹标志,揭示了他们确实是一伙冒充警察的极右分子,他们用一个小男孩的生命,挑起了移民社区和警方之间的对立仇恨,为政府驱逐和压制移民找到了借口,从而成了整个雅典娜事件的赢家。
此片的批判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此片获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贫穷的一个致命伤就是话语权的缺失。
当一个人不再被倾听,他不可避免的走向暴力,其实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哭喊,破坏,无不都是为了关注,为了让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也许,成年之后,我们被各种利益,各种规范所束缚,但本质的东西不会变。
不在沉默中毁灭,就在沉默中爆发。
法国zf也许是这次事件的受害者,但问题是根源是他们所种下的。
贫富差距的问题在于,在实现乌托邦之前,它会反复的出现,财富通过分配再分配不断自我修复以维持社会的进步。
我们既需要承认这种不平,也要努力防止这种不平。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是迟早会被噬的。
前段的长镜头足见导演调度能力,很快就构建出3个角色让观众代入进去。
片中很多意向——白马、花园、瞄准镜纹身、没开过的步枪……也给这些情节有一些勾勒的作用。
前段虽然不错,但是难掩后段失去了长镜头后,疲软的情绪,虽然演员尽力在表演,也很投入,但是总觉得在大场面切到特写后的过渡让人无法完全投入情感。
诉诸暴力和对抗暴力,哪一个队伍才是暴力本身,一直在轮换的视角和对比画面让人在片后会有一些思考,但是暴力永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带来的只有毁灭。
塞巴斯蒂安早早被安排了“危险人物”的标签,到末端展现出的危险气质并没有给电影加分。
(可能理解这个经历过战争创伤的爆破专家,并且尝试想象他要炸毁大楼的逻辑令人费解。
如果没有这层逻辑,那他跟Abdel的毁灭才更让人感叹?
又或带来思考)Athena在片头像是一个城堡,里面住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不同肤色,不同年龄和性别。
但是看似他们只有一个敌人——“暴力的police”,也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
在他们完全不知道真实的真相的时候,诉诸暴力可能是唯一的途径,在看似狂欢的各种暴力事件中,Athena暴徒手里的烟花在跟police围着居民喷的催泪剂对比起来,一点都不暴力了。
好像是说在暴力中,不管它的表现形式,有些看起来普通的暴力手段可能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导演最后还是给了一个答案,不像《悲惨世界》结束一样拘泥于他们的下场。
一个纹着瞄准镜纹身的士兵烧掉了警服,他此刻一定不是一个police,但是他之前又经历过什么,没有答案,也没有很简单的解释,但是好像这是一个很长的进程。
暴力带来的毁灭和混乱总会停止,但是引起这些的有时候往往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种情绪……
这部长镜头加音乐真的赏心悦目,沉浸式代入情绪,从头到尾一口气都不让你喘大概是讲了法国社区管理模式下的无知无畏被煽动的移民,在极右恐怖分子欺骗挑唆下的暴动,观者视角看完会觉得完完全全是荒谬的暴力,但镜头里那些被情绪控制无脑拥护崇拜暴力,拿着烟花爆竹穿上统一运动服就觉得自己牛b透了的社区移民,确实最真实的反映了问题。
人物塑造上阿布德尔是比弟弟卡林深好几个档次的,阿布德尔真的前期在疯狂中清醒,全篇话很少更多是沉默地做着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能感觉他憋着一口气。
后期则在清醒中疯狂,他清楚地知道为时晚矣,自己现在接手的一切都是一场闹剧,但还是一遍一遍威胁警察交出不存在的警察凶手,最后那个在瓦斯堆里漫天飘雪的长镜头里,他疯狂后的无助感真的淋漓尽致,中间弟弟卡林死后他爆发杀了还在念叨着走私枪械的黑道哥哥后,在悲痛暴怒冷漠痛恨中的情绪转换实在太好卡林看起来倒像是个纯粹的已经被冲昏头脑的疯子,但是他是唯一会接妈妈电话,说我爱你妈妈的人😢而且这部的家庭悲情色彩也在通过妈妈的电话串联起来,把这三兄弟背后的那个脆弱家庭时刻放在观者心中提醒:这场暴力这个社会结构后面有更多的受害者。
出镜较少,但贩毒走私枪械的大哥,和那群右翼恐怖分子绝对有所往来,四弟的死大概是和他有关系的🚬被揍死不冤不过主角他们家真是藏龙卧虎,,大哥混黑道,二哥当军人,三弟暴动起义,,给我看呆了。
还有一条警察线也挺有意思整体来讲视听语言满分,剧情结构也有收有放,通用长镜头来代入了几方的视角交织在一起,叙事却不会乱感觉是最佩服的地方
电影的第一场戏,冲击警察局,从一个燃烧瓶开始。
电影的转折,是二哥的死,是大哥彻底黑化。
而二哥的死,是因为手里点燃的燃烧瓶。
电影的最后,巨大的爆炸,如同一个巨大的燃烧瓶,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燃烧瓶,贯穿了整部剧,是整部剧的“题眼”。
对于燃烧瓶,我们很多人并不熟悉。
这个玻璃瓶,透明剔透;瓶子里的汽油,纯净又纯粹;瓶口的碎布条,好像客厅角落的拖把,普通又平凡。
在没有被点燃的时候,它就安静的摆在那里,透明又纯粹,普通又平凡。
他人畜无害,毫无存在感,没有人会注意到它,每个人都会忽视它。
但是,当瓶口的碎布一旦被点燃,人们终于开始注意到它,开始觉得紧张,所有人的目光都会紧盯着瓶口的火焰。
尽管这只是小小的一团火,但是人们依然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这小小的一团火,随时会爆炸,会爆燃,会让他们全身被点燃,会把他们烧成焦炭。
如果这个燃烧瓶,一直没有抛出去,一直没有炸裂,只是静静的燃烧。
那么,慢慢的,人们也不再担心,不再害怕。
对于人们来说,它只是一个大号的蜡烛。
等“大号蜡烛”里的汽油耗尽,他又重新回归与平凡,只是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属于可回收垃圾,垃圾中的一种。
没有人会再关注它。
我们对燃烧瓶真的不熟悉嘛?
不,我们太熟悉了。
因为我们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就如同一个个燃烧瓶。
绝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不曾被点燃,我们透明又纯粹,普通又平凡,大多数情况会被当成垃圾给回收了。
有的时候,因为一些事件,我们的瓶口被不满、愤怒、咆哮所点燃。
这个时候,那些大人物,才开始看到我们,开始感觉到担心,感觉到害怕,他们会妥协,会低头,但是他们绝不会改变。
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燃烧瓶,只是一支支“大号蜡烛”,看起来吓人,但永远不会爆炸,永远不会把他们点燃,永远不会把他们烧成焦炭。
可是,燃烧瓶终究不是蜡烛,当不满、愤怒、咆哮不断累积,千千万万个燃烧瓶终将会奋不顾身地投掷出去。
将我们所遭遇的不公与不义,将那些大人物的傲慢与贪婪,一起点燃,变成熊熊烈火,变成一堆焦炭,直到一切都化作灰烬。
只剩下满地的亮晶晶的玻璃碎片,以及被烈火照亮的,不再黑暗的夜空。
起初只是看个热闹,可到了后面,才发现愤怒有多可怕,那种明知道悲剧会再次上演却还要坚持的无奈最是令人窒息……我不喜欢片中的人物,不喜欢暴力的场面,不喜欢阴暗的房间,但那股情感,流露的极其彻底……问题的根源是复杂的,艺术的表达并不一定能满足所有观点,但只要激发出理性的光辉,剩下的就交给万物运作了……影片结尾留给观众的真相,我并不喜欢,因为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做,警察也好,民众也罢,在各自的身份职能中,做到清醒克制,妥善处理,不造成更大的矛盾,引发更大的风险,才是人类文明正确的走向……最后,践踏生命者,必得恶果……
作为电影艺术的标杆法国电影,近年来一系列致敬《悲惨世界》的作品没有一部是成功的,包括直接取名为《悲惨世界》的那一部,也包括本片。
掌管智慧、战争、艺术的雅典娜在本片中是发生暴乱的廉租社区名称。
和一系列黄马甲电影相似,这仍是一部社会问题片,着重描写底层移民、有色人种、少数族裔的悲惨处境及其抗争,深度不及新闻解读或时评,叙事混乱(不是场面混乱),长镜头没有实质意义,更像是强赋一个亮点。
但此片的可取之处在于,以性格迥异的三兄弟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代表人物,以他们之间巨大的不可调和的分歧来揭示他们乌合之众的本质。
三星奉上。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第一个就是小弟了,被极右份子装成的警察打死。
小哥为了弟弟主持公道,进行了烟花暴动。
警察很弱鸡的,全副武装也干不过去学生党……中途想捉一名警察当人质,让政府找到凶手,捉到了却被当过兵的哥哥救走了,可惜又被假冒的极右装成警察打伤,并在围烟酒店时,打倒小哥,被自己的酒瓶烧死。。
当过兵的哥暴怒了,手拳肝爆了同母异父的兄弟!!
(这兄弟是贩毒的)……最后投了···也就是说这部戏无故的死了三兄弟,男主还圣母一样的原谅了众人…………所以为什么有人觉得好呢?
人物没有什么成长,剧情设定也无脑,,还不如城管大队……兄弟情,母子情,战友情,都只是点到为止。
也许就是这么浅薄吧。
《隐入尘烟》下架了,那个解读才·
大哥二哥都在为自己的亲人被警察杀死而愤怒,但是两个兄弟都不是被警察害死的——小弟是被伪装警察的人虐待致死、二弟是被自己的燃烧瓶烧死的。
两位主角只是被悲伤和愤怒冲昏头脑,抑郁至极,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像堂吉诃德一样无谋地向想象中的敌人冲锋——二哥不顾一切直接冲击警察局,大哥先疯狂殴打毒枭然后把矛头指向警方。
但是影片中激进的年轻人们的确平时受暴严重,他们并不是搞错了敌人,只是根本不知道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像空转的机器一样耗干了自己。
尝试改变社会不公的人在自爆,而维护社会不公的人在试图让一切回到危机爆发前的状况。
表面上看两个主角和这个事件无关,只是被卷入其中,但二位主角和电影描述的事件的精神内核是同样的——迷茫的年轻人捍卫自由的方法往往不幸地就像布什内尔一样只有自爆。
这任务关系有点过于复杂了吧,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里汇集了全网最倒霉的毒贩一组,被隔离了,和我们国庆出去玩然后健康码弹窗一个心情吧,和全网最惨的妈妈,四个儿子一天以内全死了。
场面描绘的特别好,暴动场面枪林弹雨的烟花都很有效果,警察对暴民的动作戏部分也特别真实,其他没啥特别值得看的地方了。
发过一年12月6个月都在抗议暴动中度过,也算是真实吧
开场长镜头无比惊艳
电影的反面
很乱,革命老根据地做的一个暴乱小演示。2116/7.1
没有意思的炫技
baby gang!!!
这天一个弟弟死了,又一个弟弟死了,那么全世界(这座楼)就交给疯子吧w#@0
被很有艺术感的海报和预告片里类似香港暴乱的镜头吸引进来了。影片的大多数镜头都是跟着哥哥或弟弟,从看着两个立场不一的人最后其中一方被转变,直到结局真相揭示出来,带来的震撼是持续性的。民众容易被煽动,但民众也是明理的,因此需要花很大功夫获取民众的理解和信任。堵不如疏。
也只有开头可以看看,后面叙事简直屎一样。
《悲惨世界》当代版
空有皮囊,视听都不错,但内容不行。
全是技巧。所有的精力都在场景调度,镜头设计,和生效运用上了。开场的长镜头还是很拉分很拉好感的,而随着叙事推进,这个故事真的是讲的一团糟啊。真的就是只拍表面只有调度。其他无了。
开场十一分钟的长镜头我就已经完全进入这部电影了Long takes & chaos & protests. Shot reverse shots only during intensive interpersonal conversations.The contrast allows the basic cinema language express its full potential.
多大的人了,还在玩过家家。
法国白男电影的拉胯在自以为是
# 79 威尼斯# 太真实了!这群盘踞在法国社会底层的黑阿群体太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导致他们没有清晰的头脑去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只会诉诸于暴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个体所赋予的权利太高了也是一个可怕的潜在社会隐患
2直球的情绪展现,长镜头下一些精确的调度和活跃的镜头移动显得失真。结尾则将尖锐的矛头指向未明确现身的极端意识形态,其实是可行的,但作为影片的收束显得不够有智慧。
不提供任何供人喘息的空间,长驱直入地对准所有人的愤怒、伤感与沉默;烟花、盾牌、轰隆声,汹涌而出的情感与对抗,将这地踏成满目疮痍的战场,誓要在黑夜里烧尽所有。只是过了引入(和联想)什么时事背景的奇妙,又或者是角色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扎实的交代,都只像在看一场精心搭建的装置展览。它拥有一些力量,但更多却疏于没有方向。
开场的长镜头虚张声势,起的调子很高,气势看似很足,以为要走《鸟人》《荒野猎人》《1917》的伪长镜头路子,结果导演只是迷恋无人机的拍摄技术,野心很大而已。他的长镜头只是镜头拍的很长,酷是酷,可惜也很快暴露了新导演的能力不足,空有这种形式和强烈的情绪,戏没有层次和节奏。片子后半段男主死了,男二接力之后,人物转变很突然,故事和情绪也不连贯了,片子紧跟着就一路崩溃,最后的收尾可以说崩的一塌糊涂,你都不知道该把怎样的情感投射到主角身上,导演根本就没想好这个故事该怎么讲吧。
3.5 成也技术,败也技术
长镜头拼接 张力十足 兄弟们一起共赴黄泉 虽然各有各的死法 但都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