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中立的镜头,平实地记录拿了三个月香港旅游签证的大陆女孩们在港的神秘生活,毫不色情,但暴力和屈辱的缺席是否美化了她们的处境?《你我他她》的激昂旋律,使这段香港剪影成为热血的奋斗,的确是热血的个人奋斗,只是难以言说。
牡丹江的镜头勾勒小燕的过去和未来,再三犹豫后,她与过去决断,表妹却怀着美好的憧憬奔赴深圳,故事的终点与起点在此重合,坚固的循环、悲伤的宿命。
歌舞团欢乐的排练曲陡然变得凄厉,镜头飞向疾驰的火车又迅速切回,小燕走出歌舞团,伫立在苍茫的大雪中,也许是哀叹和质问,也许是祈祷。
接下来是榴莲的最后一次出场,这个外表奇异、味道奇怪的果中之王,是伤人的利器、情感的纽带,更象征着坚硬的生活,它是如此突兀地出现在人们面前,散播着难闻的滋味,人们只好接受。
“飘飘”常常指示轻盈,这里却是阴魂不散的噩梦。
送别、然后在新年晚会上唱《天女散花》,结尾的South East Asia in the North用坚定温柔的旋律抚慰人心,让我想起《海街日记》的结尾,可是本片要沉重太多。
生活的榴莲太残酷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在王小波的书里读到这样一句话:生活能有什么寓意?
在他里面能有一些指望就好了,如果需要寓意,这就是一个,明确说出来就是,根本没有指望,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改变的。
当时只觉得作者太过悲观。
然而许多年过去,我却在一些时刻分外认同这个说法。
生活本身不仅毫无实在意义,而且无比残酷。
然而我们既没有改变它的力气,也没有脱离他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这也是我们能做的,对生活最残忍的抵抗。
《榴莲飘飘》,用一般拍摄纪录片的手法,让影片更显得真实的可怕。
他讲述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一种环境压制的矛盾,一种人在异乡飘荡的迷茫。
秦海璐那张不那么好看的脸,在这部电影里格外倔强。
将一个人对于生活的隐忍和妥协和一个妓女所有的表情,演绎的入木三分。
学了九年京剧却没有出路的牡丹江的姑娘秦燕,不得已来到香港做一个妓女赚钱。
在每天接客都要路经的小巷结识了同样非法入境的小女孩阿芬,因而同病相怜成为了朋友。
在护照过期后,秦燕回到了家乡。
当她想用自己的钱重新开始生活时候,才发现一切都已经变了。
生活的残酷相比在香港做妓女的那段时光有过之而无不及。
婚姻失败,事业无成的秦燕收到阿芬自香港寄来的榴莲,那只有南方才有的所谓的“果王”,万般艰难的打开之后,却是一阵怪味袭来。
她将父母拒吃的剩榴莲一口口吞下,尝尽了生活的万般苦涩。
鲁迅先生有一个著名的铁屋子理论。
在一个密闭的铁屋子里,没有门窗。
所有人都将在睡眠中窒息而其,而这时候你是清醒的,你是应该将人们叫醒试图一起砸开这不可能被砸开的铁屋子,还是让他们安安静静的死去?
然而这类电影的导演就是在铁屋子里大叫大嚷把所有人都吵醒的人,让本可以麻木的人们又纷纷陷入绝望。
他们提醒着人们生活的阴暗,提醒这时时刻刻扑面而来的残酷,他们不温不火的将这巨大的脓疮戳破,流出脏血,然而伤口永不愈合。
我们总是以为没去过的地方是好的,然而诚如《东邪西毒》里所言,人们总是想看看山那边有什么,当你千辛万苦翻过这座山时候,对面不过又是一座山。
秦燕跨越整个大陆,从东北来到香港,又得到了什么?
当妓女赚来的皮肉钱,让好面子的父母在结婚酒席上大肆挥霍。
面对亲戚们艳羡的眼光,她只能尴尬着一一收下。
学现代舞的表妹要求秦燕带她也去南方闯闯,她也含混着拒绝了。
难道也让表妹去做妓女吗?
秦燕与生俱来的善良和责任感不允许这件事的发生。
然而在她的身上,亲戚朋友仿佛看到了南方满地铺满黄金,各个都想跟着她去捡拾。
这一个巨大的谎言,秦燕没有开口说过,却在所有人的心里定了型,她也只好隐瞒。
在脏兮兮的小巷里,秦燕拉筋抬脚练习当年的京剧时,她和她的梦想也靠的那么近。
她也曾看见过她的梦,然而现实狠狠挤压让人沦落,曾经那么执着的付出阴差阳错同样一副身躯成为“老板们”的玩具,只为了那一点钱。
她一天冲十几次凉,直到手脚起皮。
而对话永远只有“老板,舒不舒服?
舒服的话小费多给一点吧。
”让旁观的人几乎掉下眼泪来。
那种硬着头皮的讨好,那种为了金钱抛却自尊的自我厌恶,那种逃避无门的绝望,我们听得清清楚楚。
她的观念并没有前卫到认为妓女是合理合法的正当职业。
甚至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尊严和生活责任感的人。
她与她丈夫离婚的理由是“他天天在舞厅里混着。
”她也要求男人的上进,顾家。
而她自己也在打算用从香港赚来的钱做点小生意。
从这里来看,秦燕仍然是一个思想比较传统的人,那么我们更可以想象她在做妓女的那段日子里是多么不堪与痛苦。
用身体赚钱的她,独自在房内换衣服时候,仍然要去拉上窗帘,用这样近乎可笑的方式,来保持她那点可怜的自尊。
身为一个曾经也许是饱含着向往离开了故土,来到他乡便想着闯出一番天地,不曾想竟沦落到社会最底层,靠身体和人格换来金钱,身在那个行业,甚至不能诚实的吐露自己的出处。
也许问的人只是随口,但是听者有心,于是“湖南,新疆,四川”,但绝不会是东北。
作为一个异乡人,却连自己的家乡都要逃避。
个中酸苦,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懂。
榴莲在影片中是一个符号。
它代表着生活。
影片中榴莲第一次出现时,是一个青年用它将“护送”秦燕的阿飞砸昏。
而阿飞醒后,却用刀将榴莲剖开,一口口吞下,表情异常坚毅。
现实的确是这样,总在某些时刻莫名其妙的给人当头一棒,砸的你失去知觉。
榴莲也象征着电影中的每个人,远赴异乡却成了妓女的秦燕,宁可在香港当黑户也不想回到家乡的阿芬一家人。
他们外表如榴莲般坚硬,然而内核柔软,散发着矛盾的味道。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推卸生活的责任,成长,养活自己,成家,养活家人。
每天每天重复同样的生活。
有时候我会质疑这样的轨迹,出生到死亡这中间的一段经历到底有什么意义。
生活总是处处雷同,最终一切堙没在岁月的洪流中。
电影阐述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疑问,然而无论是最终被遣送回大陆的阿芬,看似重拾梦想的秦燕,南下淘金的人们,都只是未来的未知数,生活的疑问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
就如同电影中的那首歌所唱:不要问我为什么,你为什么要上学,你为什么要上班,你为什么要吃饭,你为什么要睡觉,不要问我为什么,我就是这样不想说。
”影片的结尾,秦燕又重新穿上了戏服,大雪纷飞的东北,她终于又得以重拾梦想。
看到这里,我只希望这不是导演的又一个讽刺,别让逃不出生活的观众们熄灭最后一丝憧憬。
有过一次问卷:用五种水果形容婚姻的感觉。
分别是,与她第一次约会、思念她、与她结婚、婚后日子以及对她最终的感觉。
中国男人回答的顺序是——樱桃、青柿子、苹果、柠檬、榴莲。
另外一个美国男人回答——青柿子、柠檬、榴莲、苹果、樱桃。
前者放榴莲在最后,品尝婚姻的味道成了深呼吸之后的勇气,站在高处俯视色衰的妻子,他说,即便妻子皮糙肉怪,我依然爱她。
而后者,却是跨越低谷之后的醇美,一生走过,以清甜的樱桃终结。
但凡何种排列,榴莲的味道,仍然是个挑战。
郁达夫曾经形容榴莲的味道:“有如臭乳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食榴莲,成熟与腐烂那一瞬尤为销魂,也许只有它,才配的上尝试二字。
白若凝脂的果肉,那种不寻常的味道,远远就钻入鼻孔,让人喜之甚喜,恶之极恶,爱恨往往瞬间迸发,最是爱憎分明的刚烈性格。
爱榴莲,便有千万般爱法。
犹如爱上榴莲般的女人。
样子奇怪,气味刁钻,味道却隽永回味,让人无法停止的欲望,往往发生在品尝之后的惊喜中。
冰爽润滑的榴莲冰淇淋、柔嫩香溢唇齿的榴莲布丁、浮沉翻腾的榴莲鸡汤……抛却身体之外的厉刺,榴莲在厨师手中变得温婉秀美,以一种微醺的媚态,跻身美食之列,在酸甜苦辣中散发迥异的一隅香,万千佳肴,榴莲,是需要掂量的美味。
有些女人,称不得美,亦无伤大雅,近不得身又为她牵引。
慧眼男人会冲破那尴尬的外皮冲入鲜美的内里,抱得甘醇的果实,这是别样的勇气,是煎煮烹炸之后的大火收汁。
这样的爱情,绮丽而不奢华,如同松脆的榴莲酥,看上去已然面目皆非,轻薄的酥皮满满承载难以预料的滋味,安静站在透明粉红的纸托上,香从纤细的缝隙中矜持的散发,无论泼洒奶油、忌廉,眉目间仍是野性的神情。
最不肯妥协的食物,即便被油烟烹炸,仍然桀骜难以驯化。
“香味如蛇”,新加坡作家尤今曾如此诡异地形容榴莲的味道,看似粗枝大叶的果实,却有着蜿蜒细致的情愫,似蛇般扭转味蕾之上,让食客超然忘我。
相传榴莲二字来源与郑和,从“流连”演绎到如今,被陈果摄入镜头。
榴莲飘飘的伤感和浓重弥漫在影片始终,阿燕回到老家,收到寄来的一只大榴莲,和家人一起围坐桌前,渐渐远去的声音,飘逝在空气中。
爱榴莲,就是爱上曾经苍茫、细碎的流年,爱上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也许那是一个季节交错的光影,是味蕾遇到销魂的舞蹈,是需要细致琢磨、回味的吻。
辗转反复的岁月中,谁是你的那枚榴莲?
秦海璐最近有点忙。
参加综艺《中餐厅3》屡次上热搜,主演的电视剧《老酒馆》获得无数好评。
再过几天,她转行做导演的处女作《拂乡心》也将登上大银幕。
当秦海璐在影视、综艺领域都霸屏的今天,不由得让人想起她18年前的那个高光时刻:当年,还未从中戏毕业的她,主演了人生的首部电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竟让她一举荣膺金马影后。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秦海璐的这部“封后之作”——榴莲飘飘
《榴莲飘飘》是导演陈果拍摄的“妓女三部曲”之一。
听名号你也能感受到,这是一部颇具争议的电影。
它曾被电影局定义为“中国境内偷拍非法电影”,导演陈果也收到了警告。
片中也不乏大尺度的部分,正因如此,它也被禁止在中国内地公映。
但是直至今天,它依然被认为是拍“性工作者”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陈果“妓女三部曲”《榴莲飘飘》《香港有个荷里活》《三夫》当年《榴莲飘飘》可以说获奖无数:它入围了金马奖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7个奖项,并最终获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新演员四项大奖。
不仅如此,它还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编剧、最佳新演员两个奖项,并提名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众誉加身,《榴莲飘飘》其实讲了一个并不复杂,但解读空间极大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角叫小燕,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
虽然从小就学习京剧,可是现年21岁的她,在家乡却找不到一份好差事。
为此,她选择了只身闯荡香港。
在三个月的居住期里,小燕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卖身。
二十出头,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小燕的生意自然络绎不绝。
她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每接客一次就在上面划一道。
长时间的接客,小燕也对这行驾轻就熟。
逢男人就叫老板,一见面就脱衣服冲澡。
和客人闲聊的时候,始终三句话离不开小费。
但是,每当客人问她从哪里来时,她的回答是四川、湖南或者上海。
在故乡这个问题上,她从来不会说真话。
背井离乡来到香港,小燕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挣钱。
在三个月居住期限下,她不得不抓紧每一分钟接客。
原本每个月有四天休息的假期,她从来不休。
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电话一响,就得立刻去客人指定的地方。
正因如此,就连吃饭对于小燕而言,都变成了一件累赘的事情。
每次都是匆匆扒几口饭,就又忙着去接不同的客人。
眼见居住期限就要到期,小燕也没有休息。
他利用最后这一天,接了38个客人,是这行近半年来的最高纪录。
累吗?
当然累。
但是小燕不在乎,她只想赚足够多的钱,然后才能心满意足地回到故乡。
三个月的时间,小燕赚了七万多块钱。
在上世纪90年代,这算一笔不小的数字。
家人为她举办了隆重的接风宴,宴会上的她出尽风头,成为所有同辈人艳羡的对象。
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在这样的风光之下,隐藏了多少的不堪。
回到老家之后,偶尔也有之前的老鸨打来电话,劝小燕回去继续接客。
小燕为了不接电话,索性换了电话号码。
她决定金盆洗手,认真地做一门踏踏实实的生意。
先后调研了服装店、歌厅等行业,却没有一个能让她满意。
今后到底要做什么呢?
小燕自己也没想清楚。
当终于脱离慌乱的接客生活之后,此时的小燕,却陷入了另一种对于未来的无措与迷茫。
除了小燕之外,片中还有另个一重要的女性角色,一个叫阿芬的小女孩。
阿芬从大陆偷渡到香港,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从本质上来说,她和小燕一样,都是被迫在异乡生活的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小燕在接客的路上认识了阿芬,两人也成为了好友。
故事最后,小燕离开了香港,阿芬也被警察遣送回家乡。
在那一年的冬天,回到老家的阿芬,给回到东北的小燕寄了个特别的礼物:一颗硕大的榴莲。
在旁人诧异的目光中,小燕默默品尝着闻起来很臭的果肉,感受其中的复杂滋味。
说起来,关于性工作者的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
往近了说,前段时间给大家推荐的《下海》,就讲述了被下岗浪潮波及的女性,选择去外国卖身的故事。
相较于《下海》,《榴莲飘飘》在细节上更加值得一提。
为了演好片中的角色,秦海璐到香港茶餐厅里观察“北姑”们的真实状态,甚至特地在酒吧里和真的妓女聊天,像姊妹般诉苦。
正因如此,片中呈现出的细节也更加写实。
比如小燕在外面吃饭这一幕,镜头下是妓女和皮条客聚集的地方:女性都化着浓妆,身着艳俗的衣服,言行举止轻佻。
而男性说着难懂的粤语,一副懒散的模样,不耐烦地走动。
当小燕接到工作,出门之后,又运用了手持跟拍的方式。
不停晃动的摄像机下,捕捉了香港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
这些纪录片式的镜头相当写实,让人感到局促、烦躁和不安。
除此之外,由于小燕的身份特殊,每天要不停地洗澡。
在长期与水和洗浴用品的接触下,手和脚难免会被泡到起皮。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在片中有真实的呈现。
片名《榴莲飘飘》,海报里是一颗被放在雪地里的榴莲。
这其实意指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把榴莲奉为水果之王的外乡,一个是每到冬天就大雪飘飘的故土。
整部电影在时长上也明显被划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发生在香港,后半部分发生在东北。
关于这两个地方的差异,片中也通过不少细节来进行了对照。
第一个明显的对照是金钱。
电影前半部分,小燕在一次接客过程中,偶然间在床上发现了一枚硬币。
于是,她将床垫翻了过来,小心翼翼地捡起了掉在床垫下的每一个硬币。
小燕身处异乡,“人为财死”的窘态暴露无遗。
但到了电影后半部分,小燕回到东北之后,去银行取钱。
当存折打开时,对上面的金额给了一个特写镜头。
对普通人而言,七万块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这无疑是外在的改变:小燕在财力上的增强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金钱,另一个明显的对照是洗澡。
电影前半部分,身为性工作者,洗澡对小燕来说是工作的一部分。
每次洗澡都显得匆忙,甚至还不得不陪各种客人聊天。
回到东北老家之后,小燕也去澡堂里洗过澡。
但此时的洗澡,对于小燕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
这里是内心层面的改变:小燕告别了不堪的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照,小燕从里到外的变化都昭然若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工作者”的真实处境。
最后,不得不来说说“榴莲”这个意象。
它外壳坚硬,内心柔软;闻起来臭,吃起来甜。
这种充满矛盾的水果,就像是小燕所代表的特殊群体。
人们虽然在明面上“避之不及”,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有人对之“爱不释手”。
当然,榴莲在片中更多隐喻的是我们的生活。
就像那个被榴莲砸伤的青年,最后一口一口把榴莲肉吃掉了一样。
生活也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莫名地给人当头一棒。
我们无从选择,只能在苦难与伤害之后,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
榴莲虽臭,但吃到嘴里的那一刻终究有几分甘甜。
生活虽苦,但也总存在一个,让我们为之坚持和奋斗的理由。
*本文作者:张不才
□ 沉冰《榴莲飘飘》对我而言是一次奇特的观影体验。
当我觉得它是一部关于妓女生活的纪录片时,它会突然穿插一段MV式的蒙太奇;当我觉得它离生活太近,显现的尽是苦涩甚至咸腥时,它又将镜头拉开,平静地讲述人生的诗情和禅意。
它看似平实地记录着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看完全片我才发觉,片中无一处闲笔,导演凭借艺术功力把生活片段切割整合,并神奇地将融入了自己人生感悟的故事还原为生活的原貌。
在这个布满烟火气的故事里,他乡与故园、将来与过往两相遥望,而片中的重要道具“榴莲”则在这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中从容穿梭。
他乡与故园 故事的主人公秦燕是从牡丹江来香港谋生的黑市居民,她本可以在家乡过着安稳的生活,却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幻想而背井离乡,甘愿在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角落做着最卑贱的工作。
她在社会底层挣扎求生,无暇顾及外面世界的精彩,平日所见不过是自己活动范围内的穷街陋巷,所以她只能从香港的挂历中欣赏他乡的风景。
秦燕处境的诡异就在于身在真实的他乡而幻想中的他乡依然遥不可及。
支撑秦燕的是对他乡的幻想,这幻想来自距离感。
距离产生差异,内地与香港的差异在片中随处可见,生活习惯上、饮食上、观念上都有种种不同。
而当秦燕来到香港并渐渐融入香港时,这种距离感就被打破,差异也慢慢消失,再加上生存压力的逼迫,外面世界的无奈取代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对他乡的幻想就消弭于无形。
来自深圳的阿芬一家同样怀揣着对他乡的憧憬来香港讨生活。
当在他乡的生活无以为继时,秦燕选择回到故乡,而阿芬的父亲却决定让一家人留下来,并在买来国外的水果榴莲时继续着对另一个未知之地的幻想。
秦燕和阿芬的友谊因榴莲而生,但归根结底是源于她们相同的境遇。
因此不妨将阿芬看作未被玷污的秦燕,那么片中出现或提及的三个地点:牡丹江、香港、外国便成一种递进关系,在牡丹江遥望香港,在香港又遥望外国。
到达他乡后,他乡便成故乡,于是开始向往更遥远的他乡。
片中其他人物对他乡也充满好奇,只不过眺望的目光与秦燕相反对。
他们在秦燕的描述中想象着那个会下雪的北方城市。
甚至秦燕来自何方都不重要,她即便撒谎说自己来自湖南、新疆,也能满足他们的幻想。
当身处香港的秦燕怀念故园的同时,留守牡丹江的她的家人和朋友却强烈地向往着他乡,坚定地相信美好的生活一定在别处。
于是连牡丹江小吃店的匾额上都写着“旺角”二字,于是任凭秦燕百般规劝也阻挡不了其表妹及前夫南下的步伐。
面对惨淡的人生,脆弱的人们都认他乡作故乡,弃故园成废园。
只有在异乡漂泊过的秦燕明白,牡丹江或香港,大江或大海,并无本质的区别,两个城市的烙印在秦燕身上交叠,片头两座城市的远景的叠化正是对秦燕生活的象喻。
未来与过往 本片明显地分为香港和牡丹江两个段落。
从空间上看,香港段落讲述对他乡的幻想,牡丹江段落讲述对故园的怀恋;从时间上看,香港段落讲述对未来的憧憬,牡丹江段落讲述对青春的追忆。
具体而言,每个人物又处于不同的时态。
阿芬是将来时,在尚未成人时就完成在他乡与故乡之间的轮回,可以不用付出碰壁的代价而在家乡平稳地度过一生;秦燕是现在时,经历了青春梦幻,也经历了梦碎心灰,又回到原点;秦燕的亲友则是过去时,他们比秦燕晚一个时态,不明白秦燕的尴尬,或者像秦燕的父母固守着以往的生活,或者像秦燕的前夫,面对未来和外界,盲目勇敢和乐观。
秦燕前夫等出走的人们注定要驶向秦燕的“现在”,秦燕无法阻拦也不能阻拦,谁也不知他们的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偏转,也许比秦燕的“现在”更差,也许更好。
生命是一种历程,香港的历程太不堪,任秦燕不停地洗澡也抹不去屈辱的痕迹;青春的历程太美好,但任凭秦燕们再怀念,它也已成镜花水月无法挽回。
片中最动人的部分即是秦燕们在戏校回忆往事的段落。
排练厅被废弃,镜中出现他们当年练功时的情景,他们在窗外回忆的谈话声在空荡的排练厅中回响,这样的视听语言让秦燕们的青春仿佛近在眼前,又听不清抓不到,平添惆怅。
青春时对爱情和生活的理想早已走了型变了味,他们只好到铁道边用玩世不恭发泄愁怨,导演也借此用看似粗鄙的方式指导了一场充满诗意的青春缅怀仪式。
正是因为充满变数,未来才显得如此激动人心;正是因为青春已逝,过往才显得如此感人肺腑,所以在结尾,未经世事的学舞蹈的表妹和学京剧的前夫都放弃了最初的理想,义无反顾地走出故乡、奔向未来,而看尽繁华的秦燕则捡拾起年少时的梦想,穿上戏服、回到过去以直面未来。
榴莲,榴莲 本片落脚于戏,让主人公重回旧日梦想,不仅完成了影片在情感上由淡转浓的递进,也使这样一部表现颓败生活的影片不至于颓丧,比一味浪漫的影片更质朴,又比一味现实的影片更有力,而勾连浪漫与现实、令影片不做作也不乏味的恰是榴莲。
描绘浪漫与现实悖论的电影并不鲜见,难得的是本片将此悖论放置于一件事物之上,举重若轻地完成叙事、表达思想、抒发情怀。
在香港,榴莲把居住在同一空间的秦燕、耀仔、阿芬及街头男孩原本毫不相干的生活串联起来,让秦燕与阿芬相识;在牡丹江,跨过千山万水被运送而来的榴莲令发生在不同空间的故事发生关联,让秦燕与阿芬的友情得以升华,相隔千里的两个灵魂遥相呼应并互相影响。
也许正是重返家园的阿芬让秦燕在故乡安居,不再离开。
榴莲是连接生活碎片的黏合剂,也是推进叙事的重要线索,它不仅穿越空间也穿越时间。
作为异域水果的榴莲对于片中大多数人都难得一见,它代表未来与未知,而当返回牡丹江的秦燕收到榴莲时,它却代表在香港那段百味陈杂、不足为外人道的过往。
榴莲既是幻想又是现实,它让生活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生命相互交织,并折射出不同个体对幻想与现实的不同态度。
阿芬在信中说榴莲“吃的时候很臭,慢慢地又觉得很好吃”,表达了一个孩童对生活最真挚的感受;而阿芬的父亲见过世面,不甘于现状,所以骂妻子蠢,“不懂吃好东西”;阿芬的母亲随波逐流,不愿尝试,所以骂丈夫笨,“买了两个臭东西”。
秦燕的父母凭借生命体验一语道破东南亚的榴莲不过是东北的臭豆腐,于是宁愿守着臭豆腐也不肯吃一口榴莲;秦燕的好友急迫地想知道未知世界,哪怕榴莲那么难看、难切,也要亲口尝一尝。
秦燕遭遇过现实与幻想的双重洗礼,面对榴莲她更平静也更敏感,她将父母剩下的榴莲一口口吞下,甘苦自知。
如果说榴莲是吃出来的一个悖论,那么人生就是活出来的一个悖论。
以前总喜欢戏剧性强、文艺腔重的电影,喜欢在编导浸透情感的笔触中感受大悲大喜,现在也开始试着欣赏用最真实的笔触描摹最底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力作。
表面上这样的影片无悲亦无喜,而细细体味才发现平淡背后是更浓烈的情感,更昂扬的精神,蕴含其中的情绪似乎要冲破沉滞的表象、饱满欲滴。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尊重生活的本原质感,将情感与思索收敛于内,比雕琢生活、释放情感更需功力。
片中我最偏爱的两场戏都与榴莲有关。
一场是阿芬瘸腿的爸爸买回榴莲与家人分享,却不知如何打开,好不容易打开了,家人又嫌它臭拒绝品尝。
镜头在一旁静静地记录着这一切,音乐响起,甜蜜与辛酸从画面中缓缓渗出。
幸福往往不是付出与接受的对等,而是一方想要奉献一切却不知对方渴望什么的错位。
另一场是秦燕与好友分吃榴莲,一群青春不再却一事无成的人仍然对未来满怀希冀。
爱人不见了,理想破灭了,窗外的烟花绚烂依旧。
榴莲饱含了导演对生活的透彻理解与无限宽容,他用榴莲勾勒出现实一种——它是丑陋的、棘手的、臭不可闻的,回味起来却又是香甜的。
榴莲飘飘,飘过他乡与故园,飘过未来与过往,其中的苦涩与甘甜弥散于现实的空气中,又碰触到人世的冰冷,终于凝结成雪,飘落下来。
2007-4-5
影片是我喜欢的类型,只是结构设置过于僵化。
比较赞的是片名《榴莲飘飘》。
榴莲这个意象选的不错。
榴莲很臭,但也很香。
这不正是很多中国人所向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象征么!
影片以两个中国女孩为主要线索,两人一个家在深圳,一个家在东北,一南一北正好暗示了整个中国。
而他们在香港的遭际正是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隐喻。
香港听起来很美好,但影片却没有任何高楼大厦的镜头,展现在女孩们面前的只有肮脏和龌龊。
哪怕身在香港,她们也只能通过挂历和照片,才能去想象她们身处“天堂”。
香港,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不就是影片中那个榴莲么?
它真的很臭,但却让这些天真的人觉得它真香。
或许只有东北女孩的父亲说了句大实话,这东西像个地雷!!!
很多年以后才看《榴莲飘飘》,还是不小心被感动了,虽然不怎么喜欢陈果这个草根导演。
这可能源于我的成长经历和目前所处的粤语环境。
影片决不完美,但很真实,很感叹一个香港人怎么对东北有这么贴切的理解,细节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秦海璐在坐在人力车上吃烤红薯之类的简直就是一个真实东北的缩影,除了秦海璐的东北话听起来有点做作之外。
感觉整个故事被硬生生的分割成了两部分,在我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镜头里已是白茫茫的积雪。
还是喜欢影片的后半部分,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东北的小城市。
改革中被遗弃的角落里,一群人在冰天雪地里挣扎喘息。
说说个人最感动的一场,一群过去的同学一边趴在教室的窗户外边看,一边回忆过去的事情,那个时候真的被打动了,因为我们也不止一次的做过类似的事情,。
在大多数东北人的眼里,过去总是幸福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所以每次回忆总是不免感叹。
影片用榴莲这种南方特有的水果来比喻文化差异是非常妥贴的,只是如今在东北的小城市也能够很轻易的买到榴莲,这种比喻已经失去了过去的力度。
只是我们对不熟悉的事物还是非常谨慎的。
看着超市里长满了刺的榴莲,总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榴莲是非常独特的水果,大半是因为它的气味,成熟榴莲散发出过分甜腻而恶臭,让人满心的厌恶,一个人是很难在青春期接受这种蕴涵腐败味道的成熟的。
在超市里的榴莲大多是经过处理的,所以那些味道还不是太刺激,让我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还是决定去尝试。
从外表看,榴莲几乎和水果没有一点关联,而它内部的结构也是非常奇特的,用刀割开一道口子,然后用力撬开厚壳,仿佛打开一个套间的门,里面有好几间房间,每个房间都会有一个或连接或独立的黄色果肉,果肉里面是浆红色或者褐色的果核。
榴莲的味道在它刚刚被打开已经按耐不住的涌出,等到果实露出之后,一股奇特而刺鼻的气味一下子就弥漫了整个房间,如果说真正美好的事物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那么类似榴莲的味道也是无法描述的,只是觉得香甜核和苦臭居然能够如此和谐的并存在一个东西身上。
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讨厌它,因为人们能够接受和认同的总是单纯和相似,莫名其妙的反差,却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反而会让人产生出一种不洁的感觉。
《榴莲飘飘》的故事里,阿燕拿着三个月的旅游签证从东北到香港打工,喜欢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攒最多的钱,她穿梭在旺角的临时公寓、酒店和茶餐厅之间,用自己的身体做生意。
后来她认识了同样偷渡过来的小芬,一段寻常的友谊连接到了阿燕回家后的生活。
在这其中,榴莲不经意的出现,混杂着人物简单又复杂的感情。
生活在最底层的阿燕和小芬不经意的相识,也认识了新鲜又刺激的榴莲。
三个月之后,阿燕离开了香港,在最后一天,她接待了38个人,她躺在床上,两只脚撑在墙上,好像死鱼一样,好像那股榴莲的味道,正在弥漫开来。
后来,阿燕回到了东北,她意外地收到了小芬的信和她寄来的榴莲,当她好不容易把榴莲打开,想让家人和好朋友一同品尝时,大家却因为受不了榴莲的气味而无人愿意和她分享,最后阿燕只能一个人默默吞咽这种来自热带的特殊滋味,好像独自品味自己心灵和身体上都无法忘却的人生。
其实,关于榴莲的意向不必太刻意追寻,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榴莲的味道。
只不过,现在想想,人们大多喜欢吃水果,但是喜欢的水果其实都是因为它们清香的味道,苹果、菠萝、梨、桃子,清香的水果让人联想到青春,年轻的纯洁、不知疲劳、充满梦想,是从现在到未来的味道;惟有榴莲的气味是一种成熟的、对现在和过去遗忘的味道。
它已经不属于纯真年代和男孩和女孩了,但是也不是类似茶香的那种壮年的沉稳和浑厚,这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味道,只是一个季节对另一个季节,缓慢却持久的渗透。
秦海璐现在还是比以前要有韵味些的,但是放在影片里我很欣赏这种不需要经过沉淀的镜头,以前像是稚嫩的榴莲,里头还是白白的愣生生的,像一颗青笋带着水汽,现在大众视野的她就是姐感很足,眼神都沉淀下来了。
电影很多都是趁演员年轻时演的,皮贴着骨,脸上胶原蛋白满满,就是这份稚嫩生脆让影片多一些不可说的意味,因为这部电影很现实,现实到有点像在看纪录片,所以如果再选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演员,似乎像茶水一样,越嚼越苦,那一点冲破现实桎梏的嫩,好像是唯一的可堪留恋的绿色。
妓女,偷渡客,香港和北方,好像天差地别,带来一丝对比强烈的文艺感,所谓文艺就是不落地,像向往巴黎,远远遥望过去,便觉得生活美得不可方物,流浪也美,流泪美,不着地的彷徨也美,人在一次次赶路里飘得像一首诗。
可是落在人物头上,并不美的,去到生活的内壳里,就是苦,凌乱的纸,放空的眼睛,给客人搓澡起皮的手脚,为讨小费说出的谄媚话语。
见到这些苦,你怎么还能觉得文艺,觉得浪漫呢。
我们往往看到了宏大的叙事,看到了人物符号背后蕴含得意义,却忘了去切实体会一个小角色的真实情感。
人要活得务实,不能在追求高大的路上忘却了自我,活成了意义,却没活成自己,没活成人。
人在路上挣扎着走,留下凌乱的痕迹,痕迹凝固供后人欣赏,可也要有人看到她步伐泣血,给予怜悯和理解。
苦难的人那样无声无息,别记住她们的意义,记住她们的名字。
想讲的是陈果导演、秦海璐主演的《榴莲飘飘》。
呃.....说句很没出息的大实话,自己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让人犯困的电影了《榴莲飘飘》讲的是21岁的东北女孩小燕(秦海璐饰)为了赚钱南下香港,以“游客”身份作了3个月的妓女,然后拿着自己的“辛苦钱”“荣归故里”,想找一门正经生意做的故事。
100分钟的影片,“平平淡淡”四个字贯穿了始终。
没有暴力、没有色情,甚至戏剧矛盾冲突都没有——那些奔着陈果“妓女三部曲”噱头去的看客肯定要失望了。
但它记录片一样的拍摄手法、摇摆隐蔽的镜头、除了秦海璐以外群众到不能再群众的演员,却让我看到了岩井俊二+王家卫的奇妙结合体。
小燕的出场是坐在香港的宾馆床上吃着盒饭、看着电视,“工作”要听“老板”的电话,随叫随走。
没有我们习惯在港台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老板”残暴至极、逼良为娼的画面,也没有同类竞争的勾心斗角,相反,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工作”时客人往往也很客气,小燕进了门,说声“老板,你好啊!
”然后冲凉、干活、收钱、走人。
一切都井井有条。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小燕在电影里频繁地洗澡——在香港“工作”之前要帮客人冲凉;回东北之后冰天雪地,她也轻常去公共浴室清洗。
偌大的澡堂只有她一个人,她常常轻轻地哼着歌,悠闲自在、心安理得,意识里完全没有类似“自己不干净”的想法。
对小燕来说,她的每一分钱都是凭自己辛苦赚来的,和别人没什么不同。
我想,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它打破了一般人惯常的思维,让传统意识里的“卑微”和“低贱”显得不再卑微,所谓“高贵”也变得可笑至极。
还有两张剧照很有意思。
一是小燕在香港“工作”时拿着本子计算自己的“工作量”,神情麻木,妆容魅惑而妖艳;二是她回东北后站在街头望着飘雪的天空,戴着绒绒的耳暖,表点有一点困惑,朴实自然得宛如任何一个会和你擦肩而过的普通女孩。
你不能说出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小燕,因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为了生存,多数时候无法对自己的角色作出主动的抉择,而只能被动地接受;你也不能说出两个小燕孰好孰坏,一个成熟而真实的人往往懂得,那些所谓的大道理、仁义道德、贞操观念,在生存面前往往卑微地抬不头来。
你不用义正言辞地问他们为什么,不为什么,他们只是需要,需要生存。
就像片中那首和整部电影平淡如水的基调很不协调的重摇滚歌曲唱到的:“别问我为什么要吃饭,别问我为什么要唱歌,我只是这样做!
”
陈果用半记录风格方式拍摄,演员又多动用了群众演员。真实感加强,但是群众演员容易毁戏。很意外的事把东北那段拍的如此残酷真实。然后两者对比,秦燕内心的挣扎,与此同时,榴莲这个隐喻生活的物品又恰到好处的出现,并且不刻意。
情结和人物都有割裂感和反差感。是粤语和东北话的反差,是香港脏乱小巷和大东北工业城市的反差,是乐队表演前半段《国际歌》后半段亮绝活儿的反差。。。以至于反差对比强烈而缺乏过度,成了符号的堆砌,代入不了情节和角色。除了秦海璐的表演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
6.8/10。在香港赚钱混日子不用考虑明天,回东北有钱了接着混日子却找不到方向了,对于归属感的探讨不止源于香港人的97后焦虑,也源自港漂人员经历文化冲击后的认知迷茫。剧情略散,前后部分割裂感明显,秦海璐自然大方的演技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剧情,天赋型演员应有的余裕在她身上得到了尽数体现;对于东北环境的刻画也挽回些分,批发市场、轰隆火车、大众歌舞厅都年代感十足。
这种文艺片 不对我的口味
就一妓女的故事 但是偶不知道为什么要跟流连扯上关系 看来偶文艺功底还是不够 这片A得很 妓女真辛苦
大銀幕又看了一次。前半部份有投機成分,東北部份依舊那麼好
北姑题材已经饱和,双非题材可以跟上了
难得一见陈果的现实主义风格,全片自然光摄影,没有了光怪陆离的超现实场景。小燕随着前半段香港到后半段东北的空间转换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就是这种不同环境下生存境遇的展现,让导演不再仅仅局限于他那永恒不变的回归母题。阿芬也真是怪可怜的,《细路祥》里就被遣返大陆,在这儿又被人逮住遣返了
榴莲虽臭,内心芳香,表象丑陋,万果之王。小燕和她的下海经历亦是如此。面对客人的谄媚假笑,面对家人朋友的善意欺骗,面对家乡干瘪陈旧的生活内心纠结和无力,无不逼迫着她再次轻易选择重回香港,依靠出卖青春赚钱,这种方式虽然不齿,但起码不用顾忌任何人的眼光,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内地跟港深的巨大差距压垮了几代心里不甘寂寞平庸的青年们,他们都在时代的刀尖上踽踽独行,内心苦闷却无处言说。小燕是个内心坚定的人,她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重新拾起京剧扮相,而她虽然最终选择回到原点留在故土,但正如小燕所唱的《天女散花》一样,她把奋斗在远方的向往,撒给了每一个在迷茫中渴望闯荡的灵魂。
一种水果的接受史,两地的分裂生活。阿燕从香港“衣锦还乡”回到东北老家,父母张罗摆酒席请亲友吃饭,这段真的把东北拍透了。(为什么在东北学唱戏学的是京剧而不是二人转?
整个中国是分裂着的。大陆和香港的分裂,南方和北方的分裂,留守者和远行者的分裂。
和女孩的友情有点小牵强,女孩的自白和小燕的自白没有形成线,比较碎,比较乱。
艺术应该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导演只做到了第一点。这种流水账式的片子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而现实生活远远比它精彩。
陳果有意無意地讓《榴槤飄飄》向「九七三部曲」靠籠(小芬及其一家的橋段、電視機裡頭的中秋,還有那個在《去年煙花特別多》中被家賢打穿口腔的小混混(貌似跟本片裡頭的那個小混混是同個演員))。電影很是缺乏力量,尤其後半段。
1.什么玩意啊 2.我想吃榴莲 3.大家不要再骗我看电影了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有一种复杂的味道。
原来国产有这么好的电影呀!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有一种电影平淡如生活,平静寡淡得那么真实,看完之后不禁潸然泪下…小燕作为东北人,看清了南方,看清了深圳人对香港的渴望,于是她选择回到家乡继续做自己,哪怕孤身一人也可以继续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的事情,爱做的事情…完美。虽然犯过错,但是想要改正,现在还不迟这一份对未知事物的渴望和对那些繁华都市以及异国他乡的期待之情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也曾走出去,可是来来回回之间,逐渐认清了世界,安下心来,找回了自己榴莲的象征意义回味无穷。我要怀着对本片的敬意试着吃榴莲那时我还没出生,就已经有了这样深沉的东西,但现在的我已然接触到了…止戈何止好冷清,好落寞,好寂寥,好萧条,好冷啊,好讽刺,好香又好臭,然后好开心又好悲伤,好想哭,好难受赚钱又香又臭
现实总是直接,锋利,冰冷,残酷,看完也想尝尝榴莲的味道~~
把视角延伸至HK以外的陈果,力度掌控得不够好,流俗了
在电影里看到了本命年在腰间系红绳的女孩。生活就如榴莲般百味杂陈,有时还会被砸得头破血流。那首“原始社会好”的小曲在贾樟柯《站台》中出现后再次听到,那个年代的流行么?非专业演员的秦海璐从此开始了其职业的演艺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