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喜剧

低俗喜劇,Vulgaria

主演:杜汶泽 Chapman To,邵音音,詹瑞文,叶山豪,邹凯光,陈静,薛凯琪,郑中基,林雪,雷宇扬,田蕊妮,杨千嬅,黄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2

《低俗喜剧》剧照

低俗喜剧 剧照 NO.1低俗喜剧 剧照 NO.2低俗喜剧 剧照 NO.3低俗喜剧 剧照 NO.4低俗喜剧 剧照 NO.5低俗喜剧 剧照 NO.6低俗喜剧 剧照 NO.13低俗喜剧 剧照 NO.14低俗喜剧 剧照 NO.15低俗喜剧 剧照 NO.16低俗喜剧 剧照 NO.17低俗喜剧 剧照 NO.18低俗喜剧 剧照 NO.19低俗喜剧 剧照 NO.20

《低俗喜剧》剧情介绍

低俗喜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人杜惠彰(杜汶泽 饰)在某大学讲座期间,应学生之请讲述了自己为电影事业一次最惨痛最不堪回首的牺牲经历:作品不上台面的杜和老婆离婚后时时被追讨赡养费,助理刘倩儿(薛凯琪 饰)超级不靠谱搞丢新片企划。落魄之际,好友雷永成(雷宇扬 饰)牵线认识广西富二代暴龙哥(郑中基 饰)。面对乖戾变态的暴龙哥,阿杜做出几乎让自己大脑断片失忆的惨烈牺牲,总算获得对方投资的承诺,但是他必须请来早已收山明星邵音音(邵音音 饰)拍摄咸湿大作续集。在此之后,他说动邵,又网络男主角叶山豪(叶山豪 饰)、模特徐家欣(陈静 饰)以及导演黑仔达(邹凯光 饰)等人加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状况意外接二连三,杜监制面临从业来最大的危机与挑战……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左滩这就是我的主人小森林夏秋篇佳人有约南宋猎人之绝地反击地平线冻牌~地下麻将斗牌录~OMG!我爱你...但不合时宜寻家历险记我的男友是甲方致演奏风的你天下一碗女毒枭第二季人生巴士你好中世纪深情密码狼人神探新白蛇传之黑山老妖新不了情壮游美国众神第二季我在古代当萌探无名之辈我为喜剧狂第一季我被爸爸绑架了奇情快车狄仁杰之通天教主赦免蔷薇少女第二季梦之终结神秘友友

《低俗喜剧》长篇影评

 1 ) 香港本土的作品表达,这是个时事片

听说最近微博在讨论文学是否应该和政治完全脱钩,这点大可自己观察:艺术作品,当然也包括文学了,最重要不过是言之有物。

作品是否优秀就看所言之物能引起多少人共鸣。

而最能引起共鸣者,就是时事政治。

所以不管是文豪沙翁剑士鲁迅的作品,都是拿时事政治来做的箭靶。

该片也是如此。

所以称之为本土市场作品,这点和片中语言不是很大关系的,即使里面的粗口完全翻译给其他地方的人懂,也难以联想到香港人这年来在经历点什么。

大致看了下一些“资深影评人”所写,基本都需要对里面的政治立场做下批判以“保持中立”,免得被砍;接着还得表示对这样的表达手法不敢恭维,国内做媒体,政治正确太重要了是不。

香港是个压抑文化的社会吧,所以这部片子卖的好,也不是人家喜欢看粗口,粗口很常见,很多香港人想说,只是还没能完全说的出口。

微薄twitter此前很多这个段子的改版流传吧,大致可以和本片一起理解:记者在广东某街头采访市民,记者:请问你对新浪微博评论关闭有何想法?

市民:那能说温廣州话吗?

记者:可以呀。

市民:叼距老母個臭hi,感hi多野唔搞專搞無謂野,唔知邊個感七多夠魚,感得閒封殺言論唔該反思下自己做hi左d咩嘫野。

记者:能否用普通话解释一下?

市民:创建和谐社会请从你我他做起!

 2 ) 个人决得还是很有新意的。。。

7.0/10 分。。。

豆瓣加一星,给4星。

  前面真的比较搞笑。

  个人觉得很不错,很有创意,至少这种题材(指拍摄电影的台前幕后消息和情况)就很少。

  邵音音的片子我没看过,这里她出来的时候,简直吓了我一大跳,以为是故意这样化妆的。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整容失败。

真的太丑了。

还好有陈静压压惊。

  杜汶泽这个人的个人道德,我毫不了解,也没兴趣。。。

  我在这部片子里看了,觉得他演得可圈可点,值得表扬,演技秒杀内地所有当红小鲜肉。。。

 3 ) 这部电影非常的牛欢喜

虽然之前看到微博上低俗喜剧的宣传铺天盖地,部分看来夸大其辞,但看了整部电影后,发现还真是不错,3000万的票房,算是港片奇迹。

说句低俗的东西人人都爱看,可能有人会反对,声称自己只钟意阳春白雪,看一眼,听一声下里巴人都要洗眼睛洗耳朵。

我喜欢低俗作品,只要不庸俗,其实低俗又好看,很难。

臭豆腐,猪大肠,杂碎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好吃。

把彭浩翔比作冯小刚--冯小刚低俗的还不够彻底,而且难掩圆滑的小聪明,没办法,生在中国,取笑自己娱乐大众都那么难。

而生在HK长在HK的彭浩翔,就有这种先天优势。

彭浩翔的重口味,我们在《维多利亚一号》里已经见识过了。

与之相比,这部电影不算重口,感觉重口的观众,你们没看过《疯狂的店员》(这部电影里真的干了头驴)。

除了重口之外,喜剧电影好看之处在于自嘲和对所有“政治正确”标签的挑衅,迄今为止,我看过最过瘾的stand commedy(脱口秀,栋笃笑)都遵循这个法则,挑战正常社会所有的禁忌:性、种族歧视、保护未成年人。

嘲讽正常社会的所谓光明面:神圣的政治人物(或者明星),传统意义上的标志人物。

这些取笑未必真实,但一定最过瘾,最好看。

崔健曾经在访谈里说过: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毛主席是不会做爱和大便的。

如果你给小时候的崔健看那个著名的毛主席大便陶瓷,他一定会被颠覆从而感到刺激。

其实,中国人一直以来,何尝不是未长大的崔健?

崔健长大了,知道毛主席会大便,也会做爱(甚至和各种人)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人永远活在“纯洁”的环境中,终其一生,无法接受这种“低俗”,如果有权力,还会不遗余力的禁止其它人欣赏。

没权力的人,禁止不了也要腹诽几句,以彰显自己的高雅,与之划清界限,展示自己的品味不凡。

而喜欢这类事物的人,绝不会抱怨别人不喜欢,最多取笑一下,你们那,真可怜,永远不明白猪大肠个臭豆腐的美味。

而你们喜欢的,我也同样喜欢。

《低俗喜剧》的情节,让我想起尔冬升的《色情男女》,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市场低迷之下苦逼的电影人。

它其实是部低俗版的《色情男女》。

一部电影的诞生,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而最苦逼的就是监制。

虽然这部电影中的部分笑料(例如詹瑞文演的那段儿把自己手坐麻了打飞机)比较火星,但大部分的冲突还是很爆炸的--看的很过瘾。

具体情节不必多讲,也无法表达,郑中基是个很不错的喜剧演员--绝对有接替周星星的可能,同时,他在《老左正传》里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可塑性很强。

这部电影和《低俗喜剧》一样,一个HK导演嘲讽了HK人在大陆的遭遇。

这种自嘲,好笑好玩,但也透着尊严,打自己一巴掌的同时打了大陆人十八掌不止。

说点题外话,电影里薛凯琪演的“竹升女”(就是ABC的粤语名字),叫来了杨千桦演的平机会工作人员。

HK96年成立平机会,担任主席的,都是德高望重并且办事能力强的人。

平机会是一个社会成熟度的表现。

我看过一辑RTHK拍摄的宣传短剧(每隔几年,RTHK都会拍摄一些短剧宣传这些机构),大致上,平机会可以保护弱势员工,但有时也会有些过度。

本片让平机会出场,是为了嘲讽,但实际生活中这个机构真的可以维护社会的机会公平。

话说,可以有这样重口味的喜剧存在,也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美国有《南方公园》,《阿森一族》《Happy Tree》(flash),我们有什么呢?

那一桌极品菜式中,天妇罗田鼠的确是有的,不知道广西有没有,但东南亚那边这是一道传统名菜。

彭浩翔的电影我全都看过,几乎每一部,戏路都是不同的,就作品而论,可以说部部都不错,而且,还没开始循环重复。

看淡彭浩翔的人,有点言之过早,他仍在继续,不妨等他下部电影出来看看再说。

如果仅就《低俗喜剧》就一棒子打死,请恕我直言,您们,可能不知不觉中,真的成了体制的一份子。

 4 ) 还记得李栋全么?

前几日刚重温了买凶拍人,感觉这部低俗喜剧更像是买凶拍人的续集,我觉得仅仅因为粤语就说这部片是烂片的话真的些许不负责任。

如果你把买凶拍人和低俗喜剧联系和比较起来的话,你就会觉得,低俗喜剧还真有点烂。

比起比起追逐梦想的买凶拍人,低俗喜剧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监制我diu你老母西的不满。

导演梦,杀手梦,对av女优的幻想,这些充斥在不仅仅是香港,也许是全中国年轻人的梦里。

彭导把这些有关年轻人的元素变成了买凶拍人里的元素,让我们看买凶拍人的时候眼睛一亮。

不过可惜的是,痴迷于口交的彭浩翔在低俗喜剧里面依旧是说拍电影的赚钱不易,可这部片却少了电影本身讲故事的原则,整个电影的主体框架甚至就只是个讲座,把一个好好的故事变成了一泡牢骚。

也许彭导真的对监制这个位置有怨念吧,从买凶拍人的两小时任做到出血,到这部里面不带套干骡子、阴毛论,导演和监制之间天生的矛盾也许就是买凶拍人里面说的,“我是pro-diu-cer,diu你啊”。

不过处女座的彭导真的很擅长给观众留点细节留点神秘,李栋全是何许人也?

当初看买凶拍人以为只是彭导胡编乱造的一个名字,这部戏中忽然发现,这不是这部片的剪辑师么。

lz没有考证过买凶拍人是不是也是全哥剪辑的,如果真的也是的话,那录影带上的“全制作”,那就真的是“全”制作了。

还记得邵音音么,低俗戏剧中监制为了广西大老板死活要把邵音音的头接在别的演员身上来硬塞进这部电影,其实请邵音音来拍戏这种无数被当年“官人我要”感染的少年的梦想彭导老早就实现了,还记得买凶拍人里阿bart的老婆的妈妈么,对,就是那个要阿bart把赢了她麻将的人宰了的那个,那个老阿姨不就是音音姐咯。

买凶拍人里给阿部美智子拍造爱的导演这次依旧是导演,人间喜剧(虽然不是彭浩翔导的)的神经病薛凯琪这次依旧是神经病,不管是大胸靓模还是制服空姐还是夜店的蚂蚁上树,在彭浩翔眼中那也统统都是北妹来演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处女座的死党和女友,每次吃饭不用去想,半牛半筋面,宫保鸡丁饭,处女座的执着也真的在彭浩翔的电影里体验的淋漓尽致,让人有种偏执的快感。

好了,刚刚起床写了这些也不知自己写点什么,大家也就随便看看

 5 ) 《低俗喜剧》真的低俗么——暗讽教育的电影

粗口导演彭浩翔:粗口本来就是日常生活中有的东西,我们不要拿粗口来做“噱头”,我只是把它还原罢了。

小弟平时也说不少粗口,说起来还很自然。

把自然的东西原样展现出来,也是很自然的。

香港人讲撚,广东人讲閪,开口埋口叼你——并不是为了攻击你,其实是玩得开才叼你。

不熟的人,要介口的。

导演说不要这拿这个做噱头,实质上就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你把一个别人没有的东西完整地程现出来,而观众又喜闻乐见。

这的的确确是个很好的卖点。

看电影迟到杜汶泽一开场说:我看电影也很少迟到,自己看少一部分事小,挡着后面的人就不好了。

有些电影看少一部分,后面就全看不懂了。

为了这一点我也不会看电影迟到的。

再说票是自己出钱买的,不光前面的要完整地看,出了字幕后面的彩蛋也要看。

至于观众观影素质么。

小弟试过最差的是去年在湖南看《丁丁历险记》,小孩嘈闹父母不管,旁边的人电话铃讲话声也听得一清二楚。

最好的是7月20号在澳门看The Dark Knight Rises,旁边的学生仔有意识地把手机关了,全场几乎听不到讲话和电话铃。

只可惜完场后没的雷鸣般的掌声。

Fiona是现在的年轻人的写照么?

做事不专心,没交待,也不把事做好。

上班想着去做瑜伽去购物去看电影。

叫你约个人谈正事,你又整出个性骚扰调查出来。

真是中文学不好英文又学不好——一句话:“乸西”。

话说,教室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素质,也是不敢恭维的。

植入广告原则上植入广告,有钱就要收的。

不过怎么做就看人了。

比如中国人寿找冯小刚谈非诚勿扰2的植入时,人寿要求出现一句台词,冯非常有底线地说“不行,只能出现一个Logo。

而且那个logo也不大,镜头给了不够一秒。

剧中最明显的广告,就是Playboy Condom。

但由于他讲的是一个电影监制的故事,这些情节出现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广西鸿门宴,饭桌上的确是Playboy Condom。

大卫芬奇处理植入广告是很不经意很自然的,电影中说出现十分钟,节操何在啊。

独立电影所谓的独立电影就是导演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一般电影公司投资的商业片都要考虑票房,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不能给导演自由发挥。

我不知道彭浩翔拍的独立不独立,反正许鞍华就是拍独立的,有票房毒药之称。

在电影中,郑中基要求杜文泽,要邵音音出山拍三级片。

中途又要把他的驴加进来。

本来已经够难了,拍出来还不满意,还要烧片。

潜规则不是说香港人性方面比大陆开放,他们开放在于做了敢说出来。

而大陆只是都藏着做,做了又不讲真话。

陈静喜欢杜汶泽也只因为,他愿意讲真话。

电影行业潜规则,不知道也可以想象得到啦。

开戏好撚难特别是在一些电影人出名之前,想拍戏是很难的。

投资演员故事剧本市场道具片场广告宣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开始一样东西很难的。

光是一样,钱,杜文泽掉了多少节操?

没钱的时候,导演去开赌档,杜汶泽欠下一笔笔钱还不清,诺大的办公室由人家用来拍写真。

话说,导演开的赌档真的好,一面搪塞一面收钱,一面带孩子一面做饭,还不忘她老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会再去出差。

官人我又要这种三级片拍出来真的有市场?

我不知道。

可能香港人会看,我是不会看了。

电影中拍到第七集,已经是持续票房不错才有续集的。

教育这个矛盾是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

田蕊妮代表着所谓的"正路":要求高IQ努力读书考好成绩进好学校当公务员。

但几个公职人员都不同地代表着不同的拙劣。

大学教授代表的:迂腐,无能,讲face work.小学老师代表的:唯成绩是用。

紧茶和杨千嬅代表的:呆板。

那个紧茶说“你们说得最多的台词是,碰,杠,上,我叼你老母。

”真心替他捉鸡。

杜文泽讲“叼,D后生妹真系麻烦”,解释了半天杨千嬅还看不透。

田蕊妮的律师是个极不近人情的角色。

讲来讲去只有一个条件,不让老爸见女儿。

怎么说也是亲生的啊,哪怕是出于情感需要都要见见的吧?

迫杜汶泽交赡养费不然不给见女儿。

还强迫女儿碰过所谓“不干净的东西”要冼手要唱生日歌。

给女儿说慌掩盖事实。

——这不是国民教育的作风么?

杜汶泽的那帮人真的有这么差么?

开口就说“叼你啊“的一定坏?

不见得。

当他在广西吃鸿门宴时,他的兄弟说,你先真我掩护。

他是真的做得出来。

因为换转角色他也会走。

有什么事情要帮到忙的,他一定尽力帮,无论是广州的大哥,还是广西的郑中基。

陈静也是可以尽人母之责的,不像田蕊妮,只要求女儿读好书考好成绩,其他什么都不做。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昏迷三个月还是第一时间看杜汶泽的是谁?

导演和陈静。

杜汶泽是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

从中学时就很爱电影,为了看电影把饭钱都花光光。

长大了做监制,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债主满地,也在所不惜继续为了电影不断牺牲。

但在最后,他向女儿证明了自己,他绝对没有去坐监,他只是拍了电影上了《东张西望》让女儿和同学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终于小有所成了。

PS1:在新闻发布会上,郑中基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邵音音的左胸上。

邵音音僵了僵,也满怀笑容地把他的手扒下来。

他继续满怀笑容地把手放在右胸上……PS2:前几天有人在某个视频网站上传这部还在香港上映的电影,于是我就看了。

对,我看的是盗版。

希望看官们可以到港澳买正版碟,并不被海关查获。

 6 ) 对彭浩翔保持敌意

不出所料,紧接着国民教育的舆论话题,《低俗喜剧》在香港票房高收。

半年前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这部亮出低俗贱格牌子、打着保卫粤语粗口文化的片子,令在场观众陷入了可怕的癫狂。

说是粤语,电影跟广东广西等白话区联系不大,它只关心香港(电影圈)的人和事,只伺候香港观众。

在缺少预算的情况下,剧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拍完了片子。

说真的,写到这里,我都差点要以为彭浩翔就是香港电影的良心,一心用诚意来做电影。

然而,还是半年前,《春娇与志明》时候,喜欢在微博上耍京腔的彭浩翔一边骂发行方、一边骂观众,令人大跌眼镜。

这个擅耍小聪明、从不掩饰沾沾自喜情绪的香港导演,面目愈发可憎。

具体于《低俗喜剧》这部片子,它所表现出来的骑墙姿态最令我反感。

固然也可以解读为:这是彭浩翔对香港《电影检查条例》的反击(《出埃及记》、《志明与春娇》上映时的风波),只是,《低俗喜剧》的用意恐怕不在于此。

在合拍片成风的情势下,香港成为被遗忘的领地。

众多合拍片主要考虑内地市场,基本摒弃了本土市场。

这时候,如果借得本土话题来炒作一把,轰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显然,最能吸引眼球的不外乎三级片,与其被打为十八禁,不如主动宣称:我就想拍一部低俗的东西,特区影视处顺道还了一回人情债,被动配合。

本质上,《低俗喜剧》与《维多利亚一号》的行销策略并无二异,但彭浩翔这回选择了轻装上阵,降低风险,稳赚不赔。

《维多利亚一号》的血腥暴力叫很多人吃不消,那就换个路子,开开下三路的玩笑,变本加厉也无妨。

于是,整部《低俗喜剧》就好比餐桌上滔滔不绝的黄段子笑话,主动下三路,大打谐音擦边球,剥削和贬低女性——也是彭浩翔屡试不爽的。

貌似无毒无害的背后,彭浩翔包藏了祸心。

他把自己降格为低俗,此举又事先堵住了批评者的嘴巴,绝对的立场正确。

《低俗喜剧》的一大利器莫过于关怀香港观众,其居高临下的点来自于香港以外的观众听不懂地道粤语方言,领略不到笑话滋味,因为最地道的东西是在粗口里,千变万化、不得其踪。

但说个不好听的,就因为你在香港,讲出来的粗话都比别人有杀伤力不成……为了爆粗而爆粗,以及如何把粗口说得温文尔雅脉脉含情,面对彭浩翔的这种“机灵笑话”,片子当真让我好感全无。

更何况,很多黄段子早不新鲜了,彭浩翔还非让剧中人物极其认真地重复上一遍,相当之乏味。

整部电影的最大毛病就是为了讲段子而讲段子,情节松垮,毫无节奏可言。

此外,片中出现来自广西的土老板,他的荒唐行为和那桌筵席成为了宣传亮点。

想想也极其可笑,《低俗喜剧》直接嘲讽的对象是内地和不开化的内地人。

彭浩翔又一次收买了人心,要知道,这种现象当然不可能发生在香港,因为香港那么文明。

即便可以说有真人真事,香港电影不景气,找钱找到了内地去。

那么,他还不如去讲大亨和女明星,看哪边影视圈更离谱。

最后,如果彭浩翔真对内地有那么大的敌意,何必夹着尾巴来北京厮混,两边讨起好来。

《低俗喜剧》的走红也暴露了港人的压抑,即便庙街大叔喜欢丢来丢去好不自在,但在香港社会的道德体系里,讲文明的要求恐怕比内地要严格出许多(这也反应在苛刻的电检条例上)。

彭浩翔成功释放了很多人的苦抑,平时爆不得粗、耍不了贱,那假借电影,大家都爆浆濑尿了一把。

殊不知,在人人粗口的背后,这部电影暴露了它的弊病,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是成功的,每个人的出现都是形同詹瑞文,只为刻意引出一段粗口、一个低俗段子,甚至连小童都不放过。

即便调侃3D《肉蒲团》还有一丝昔日彭浩翔的影子,但到了这部电影,彭浩翔早已面目全非。

《买凶拍人》时代,他真的会把“想拍电影”挂在口头上,拼命把好玩的东西都用上。

《AV》时代,即便也算真低俗,好歹有个年少轻狂、不负少年时,很傻很天真。

现在的《低俗喜剧》,塞满粗鄙卑劣的段子,散发着难闻铜臭,直叫感慨,人心不古。

影片依然在谈论电影,从头到尾都在说拍电影,却无耻败坏,直叫人恶心反感。

如果真要在《低俗喜剧》里寻找所谓的港味,那当真是无比荒谬的事情,上了宣传营销的当。

要地道港味,《桃姐》和《夺命金》方才是值得表扬的对象。

就说眼下,面对慢慢失去本土特色的《麦兜》,观众依然能感受粤语之美,独特性不可取代。

这样的文化保育,正经要紧,亦让人正视和尊重。

【南都周刊 9月】注:douban著名彭黑 半辈子 以及 五色全味 对此文亦有帮助。

前者贡献了标题灵感,后者在鄙人嗾使下写了《春娇与志明》评论,结果遭狂喷……

 7 ) 导演和自己人的默契游戏

无论从思想定位、人物设定还是故事主题来说,《低俗喜剧》都是一部暧昧的电影。

它既标榜“政治不正确”,又占尽香港政治风气的好处;既塑造三级片监制的形象,又赋予其绅士般的言行;在主题方面,更是多线并行,难以定夺。

反复揣摩,我依然觉得这片子定位不准,人设偏激,深度不足,整部片子倒更像是导演彭浩翔拍腻了雅俗共赏电影后的急转弯:好比是正襟危坐了一整节课后与前后桌做的小动作,只说自己人听得懂的话,对局外人不负任何责任。

1.定位——政治不正确?

正如所有主创宣扬的,《低俗喜剧》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香港本土电影,字幕都无法翻成普通话,其喜剧因素大多包含在对白当中。

作为听不懂粤语的观众,如果想要评价其作为一部喜剧成功与否,必然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不妨聚焦在“低俗”二字。

第一场戏还未开始,导演的态度就已经十分明确了。

“内容充满不雅用语,成人题材,政治不正确,情色描写……”,甚至非常形式主义地给了十秒“缓冲时间”用以离场。

这是影片的第一个噱头——设身处地地想,作为买票进场的观众,不可能因为片头几句话就灰溜溜地离场吧?

那片头的几分钟不等于白说吗?

其实不然。

彭浩翔要求在场的观众先接受“情色”、“政治不正确”这些概念,再去看他的电影。

正是这些元素,构成了彭浩翔眼中香港本土电影核心元素之一,即低俗。

电影标榜自己“政治不正确”,事实上又处处以香港本土电影做宣传,占尽了“政治正确”的便宜。

然而这种“香港本土化”,在我看来只是彭浩翔眼中的的本土,它既不能取代《桃姐》中港片独有的温情模式,亦不能否认《天水围的日与夜》代表的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甚至没有《麦兜》系列的雅俗共赏。

标榜自己“政治不正确”,戏里戏外都打着低俗这张底牌;事实上又政治“极其正确”,借哄抢奶粉、广西老板等形象迎合港民一个世纪以来的优越感——这样一种分明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保障了《低俗喜剧》的票房,使其在合拍片的潮流中显得技高一筹。

但正如内地电影市场一样,票房高可以代表好宣传,好噱头,好渠道,代表片子完美地迎合了社会风气,却无法等同于好电影,更称不上经典之作了。

2.人设——走出体制,还是自欺欺人?

片中的人物设定颇具讽刺意味。

杜汶泽饰演的杜惠彰,虽作为三级片监制为一些人所不齿,但在访谈开始前早早到场,尽显“绅士风度”;反倒是 “高尚学府”的教授与同学姗姗来迟,相形见绌。

教授只会凯凯而谈,又言外面“风大雨大”,实际上没有做事的魄力——相比较之下,杜惠彰这样一名拖欠赡养费,潜规则女艺人的监制,竟然成功地被衬托出一丝高尚的、英雄般的气息。

现在我们所接触的港片,早就不再有早期黑白分明、非善即恶的人物设定了。

像《无间道》这样充满情感纠葛、一言难尽的人物设定成为主流,小人物崭露头角,电影的主角越来越生活化,去英雄化。

与许多新人导演一样,彭浩翔的很少让已经受到社会认可的角色做主角。

他偏爱那些游走在成功与失败之间、生活邋遢又算过得去的小人物。

而田蕊妮饰演的大律师前妻,则是影片所不齿的那类“高尚”人群的代表。

他们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对自己百般苛刻,更对孩子有极大的期望。

放到大陆即“根正苗红”,政治绝对正确,绝不逾越体制一丝一毫。

不过我想,为人父母的,大多数属于前妻的类型;身为儿女的,到头来能理解父母的严厉。

如果真像监制那样过着无法对自己担负责任的生活,那就根本称不上“反体制”了——他是被体制所抛弃者,哪有“反”的资格呢。

有时候,主角设定戏谑过头,难免有剑走偏锋的嫌疑。

为了“反体制”而“反体制”,就像为了低俗而低俗一样,走不出愤世嫉俗的小圈子,难免使原本无限的才华在有限的作茧自缚中窒息。

3.情节——节奏紧凑,深度欠佳纵观整个故事脉络,人物较多,能够做到每个人物第一场戏就交代其个性、经历等等,基本没有浪费镜头,使得影片的节奏相对紧凑。

男主与前妻、现女友错综复杂的爱情,同女儿的亲情,以及“臭味相投”的哥们义气等等,使得片子充斥着情感纠葛,很能够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情节上讲,一环扣一环,多条感情线同时发展,尤其是最后监制拯救影片的桥段足够精彩,将虚幻的电影故事同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

当然,导演却不是义务工,拍片子的目的不在真真正正展现监制的工作。

片子缺点深度,又或者说,其内容除了让观众过把瘾之外,随之带来的不适感也使得可能存在的深层意义无法得到挖掘。

除了深度难以挖掘,片子直到结束也没有完完整整讲清楚一件事,更没有一个主题。

留给杜惠彰这个人物形象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若旨在探讨亲情,杜惠彰最终到底有没有支付赡养费呢?

别说为孩子尽这点义务与亲情没有关系。

监制工作方面,关注焦点似乎都在非专业领域,到头来没有讲清楚许多细节,无法作为片子的主题看待。

爱情吗?

杜惠彰与嫩模女友一开始只是露水情缘,各取所需,拿这样没有说服力的情节支撑主题,恐怕观众也不会买账……最好的答案,应当说,导演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说清楚什么。

这部主打香港市场的电影,票房高得惊人,大多数人看过笑过也就算了。

不妨把他看做导演和小部分人的默契游戏吧——就像片中杜惠彰说的:电影拍得便宜点,少点钱做宣传,少点人欣赏,不就少点吗。

我都拍过《伊莎贝拉》、《志明与春娇》这些电影满足你们了,《低俗喜剧》就当是我和自己人拍着玩玩,观众也别太为我担心。

话说回来,你们不也觉得《撒娇女人最好命》挺好看的吗?

以上专业课小评 搬过来。

 8 ) 三十年来“阿灿”形象的延续

————以《网中人》和《低俗喜剧》为例 分析港媒对大陆人的身份构建    文化身份是在很多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建构出来的,这个过程包括划一条边界,来区分自我和他者。

当自我和他者成为主导/从属关系,通过贬低他者来建构自我时,身份认同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香港历经百年英国殖民历史后,于1997年以一个政权交接的形式进入“民族回归”的新的发展时代。

叶荫聪针对香港人寻找身份、重建自我而提出的 “边缘”与“混杂”[ 叶荫聪 边缘与混杂的幽灵·谈文化评论中的「香港身份」,收录在 陈清侨等编 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31-52.]在文化界的流行,罗永生、[罗永生:(晚)殖民城市政治想像 收录在马杰伟、吴俊雄等编 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 ]陈冠中[陈冠中 我这一代香港人。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孔诰烽[孔诰烽 初探北进殖民主义:从梁凤仪现象看香港夹缝论,收录在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53-88] 汪晖[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等人的论述也充分说明如今学者关于香港公民身份认同和意识形态的认识已经从“完全认同香港”或“完全认同祖国”的二元论中脱离出来。

但是受到历史及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香港影视媒体作为作为对大众认识影响巨大的社会力量,针对“自我身份构建”这一问题似乎还没有上升到学者们的高度。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取材《网中人》这部1979年香港首播的影视剧和2012年上映的《低俗喜剧》,以其中的大陆人形象分析,浅谈港媒对自我身份认同和对大陆人身份构建问题。

   大陆在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逃港的情况并没有减少,反而在政治环境松动之时产生了第三波大逃港,这另港英政府倍感压力。

[ 陈秉安 大逃港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因此在1980年取消了抵垒政策,即一经发现偷渡,立即遣送回大陆,香港人逐渐认为自己与中国大陆有着身份上的区别。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电视可以被称人们共享意义的文化空间,随着1967年香港TVB成立[ 百度百科“TVB” http://baike.baidu.com/view/926.htm?fromId=538841],电视作为大众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培育出了香港的共同记忆,与香港经济走向繁荣,后来广州话逐渐代替国语的这一语言转变,电视台的香港身份逐渐得到确立。

《网中人》是港剧黄金时期的经典作品,背景是上述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逃港。

剧中的阿灿这个角色,与港人阿伟相比,是一个没有纪律、粗俗、笨拙的典型大陆人,同时他本身也体现着一种话语,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大陆新移民就是蠢笨无知的、低等的,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给他们又累又没钱的和职业去做,而不受到道德和良知的谴责。

他的典型化让观众对他所处的群体,也就是新移民有了一种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又可以作用于电视剧文本的生产,于是香港人和阿灿的成员类属(membership category )[ 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83]就更加清晰和牢固了。

大众对insider/outsider身份的认识会通过对电视播放内容的消费对这个划分的过程中加以巩固,也就是说电视所传达出的认识和文化身份的互动。

(这里用到了Eric Kit-wai Ma在“Outsiders on Television”中提到的“insider”和“outsider”的概念 )首先,群体内部由于凝聚力和把自我合理化的需求,会生产有利于自己的群体的褒扬舆论;而由于焦虑情绪,又会对新来的人进行诋毁,也就是贬斥舆论。

   例如,在《网中人》第一集中。

阿灿父亲(A)与一位督导(B)的对话:   B:阿古来这儿多久啦?

   A:大概五个月啦。

他还适应不了香港的新生活......嗯,我想他永远也不会适应。

   B:近些年来成百上千年轻人偷渡到香港。

又脏又蠢,不知道何时这些麻烦才会了结。

   A:(深深叹气):我的小儿子也要来了......   B :(惊讶地):真的吗?!

何时?!

   其次,1970年代的香港电视界掌权的、在那里从事生产工作的人都已经算是香港本地人,所以他们作为insider,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把新移民当作outsider,从而界定自己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由此,电视就成为一个将公众态度导向不利于新移民的一个场所。

在这种建构越来越稳固的时候,即使是电视节目制作方想打破它也很难,因为观众已经接受了《网中人》剧作中阿灿这样典型化的角色。

由于影视媒介这种制度化强调了香港人和大陆人的这种身份的对立,那么通过公众对文化生产的消费,那种身份对立就更加融入了大众对于两者身份的认识,因此就有了公众意识。

这种公众意识并不是简单的社会现实的体现,它有它自己的运作逻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把两个群体极端化了。

[ 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P.74]   时隔三十多年,首届“A D C艺评奖”获奖结果一经香港艺术发展局公布,立即引发一场关于中港矛盾的大讨论。

这种矛盾的背后其实是香港人在构建自己身份认同时不可回避的症结。

贾选凝的参赛文章《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获得金奖,文中指出《低俗喜剧》“以极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陆人形象”[ 贾选凝,从<低俗喜剧>透视港产片的焦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7b75430101b7hj.html]。

电影中广西大佬的形象确实是低劣、荒诞、野蛮。

竟然要求主角进行兽交,以及竟然把一头驴说成自己老婆。

将这这三十年后的“阿灿”与《网中人》的阿灿作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本质、品味上并无多大变化。

唯一的区别是话语主权的倒置:三十年前的阿灿是身份卑微贫贱、任由港人鄙视调侃,而如今这位阿灿有了资本、经济权利,以至于可以决定港人影片制作的环节。

这种微妙的变化,反映出大陆近来经济的崛起带给香港巨大的压力。

   曾经香港经济发展、凝聚力这些都会让香港群体成员引以为豪。

而当代社会里出现经济局面逆转的现象,势必会在港人一方引起群体内部的恐慌和焦虑。

在这种焦虑情绪的促使下,群体更加会把这些外来者编入一个insider/outsider的分类表里。

港媒通过污名化大陆人而肯定自己,获得满足感以及他们群体的自豪感,缓解那种被“入侵”的焦虑情绪。

[ 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P.86]当最初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试图划分香港本地人和大陆人时,他们倾向于把复杂的形象简化为容易记忆、容易识别的角色,时间的绵延并没有抹去这种角色的特征,反而使其更加孤立、鲜明。

所以对“阿灿”这一角色的保留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体现在生活中、影视中。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于“阿灿”这样的角色设置,它的意义就在于将这种敌对的情绪说清楚了,把情绪客观化、固化、极端化,从而将outsider塑造成了一个典型顽固原型,从而巩固了人们对于香港人/大陆人区分的认识。

它让香港本地人更容易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大陆人就是阿灿那样的。

虽然阿灿的这个极度模式化的形象在我们看来会有些荒诞,但是在那些港人群体里是很理所当然的,因为它已经上升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人们觉着阿灿们那种蠢笨懒惰、不守法纪的身份特质,是因为他拥有“阿灿”的文化身份,也就是大陆的“特质”。

对于“阿灿”们这种从属的群体,一旦进入香港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主流的意识形态强迫他们去服从的同时,削弱其反抗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各个环节都不断得到强化的时候,成员类属就会转化为一个无可置疑的分类手段,所以,纵观《网中人》与《低俗喜剧》,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电视剧创造出“阿灿”,这个典型的符号得以延续至今。

如今,大部分已在香港定居的大陆人并不真正认同那种香港本地人的这种主导的观念,但却可以默许这种主导的观念,与它和睦相处,这多少有些无奈的意味。

而“阿灿”形象的延续也同时表明,不同身份之间深刻的沟壑是三十年时间跨度还不能抹平的。

【参考文献】1、叶荫聪 边缘与混杂的幽灵·谈文化评论中的「香港身份」,收录在 陈清侨等编 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31-52.2、罗永生:(晚)殖民城市政治想像 收录在马杰伟、吴俊雄等编 香港文化政治(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冠中 我这一代香港人。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4、孔诰烽 初探北进殖民主义:从梁凤仪现象看香港夹缝论,收录在陈清侨编文化想像与意识形态·当代香港文化政治论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7)53-885、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陈秉安 大逃港 (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7、Eric Kit-wai Ma Outsiders on Television, Culture, politics, and television in Hong Kong.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P. 62-96

 9 ) 够低俗,够喜剧

一如既往的彭导风格。

他的叙事风格一向都是非传统,这部也是。

整个故事说穿了也是极其的简单。

虽然看过他的几部作品,对他的“三俗”也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被这一部的大尺度给吓了一跳。

看的字幕翻译很给力,把各种原汁原味都翻译了出来,让人嗔目结舌。

不知道为何豆瓣评分如此之低。

虽然这一部笑点大多是低俗点,但毕竟还是有笑点,评分七点几才算是正常吧。

最后我就知道一定有彩蛋!!

亮瞎了我的眼……

 10 ) 有創意無驚喜的彭氏低俗文化

有創意無驚喜的彭氏港產幽默短片,可提神醒腦切勿入戲太深,可一笑置之不可模仿,低俗只是一種文化而已。

看過幾份港報的評論,又或者是繕稿?

把它當香港的核心價值,是的,淪落到要sell粗口了!

哪個地方沒有粗口?

但是把它當賣點的恐怕也只有香港了。

粗口和港氏幽默充其量只能是一種文化,如果可以上升到核心價值,那也就不難理解為甚麼香港誠品書店第一晚的深宵書堂本來美其名曰讀書分享會,講着講着變成北漂作家和導演的內地見聞批判會。

(如果特別關注他們 的微博)反正我是看到了才華下那個狹隘的心胸和刻薄的嘴臉。

科大的教授寫過一篇關於中港經濟的評論,中肯地表現了中港矛盾的微妙之處。

從經濟上的平衡到附屬關系,大陸強大令港人優越感受挫,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要捍衛,內地的則是顛倒是非。

那些跟我一樣曾淨盲目著迷港產片和香港文化的小粉絲們,你們一定是沒在香港生活過,距離和年輕讓人特別迷戀才華和自由。

我也非常喜歡崇拜彭浩翔的才華和作品,他的小品故事的成功也提醒有滿腔熱血的追夢人,如果你們還有夢,那真是讓人感動的事。

只是這種小品電影,玩創意還能玩多久?

撐得起香港電影業嗎?

像片中說的,你陪睡也不一定能上位。

各類好掉牙的橋段,是不是以sell小驚喜的彭浩翔江郎才盡了。

或許有人也對這種無突破的小創意悶了?

希望我不是一個人!

如果僅僅因為這套戲讓人從頭笑到尾就給5星,那大家對彭浩翔太從容了,買兇拍人,志明與春嬌,甚至維多利亞壹號都比它要好。

太盲目的崇拜未必是好事,為什么我這般挑剔,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btw,o靚模素顏後真是...宅男們可以醒醒了。

《低俗喜剧》短评

据说只用了十来天就拍完了,片子本身一般般,杜汶泽捧不起,一干2-3线演员也没亮点

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没彭导以前的好。还是喜欢维多利亚一号

8分钟前
  • 西蒙
  • 还行

屌D竹升妹真系麻烦

1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不觉得拿下三路说事就是低俗,而且根本挠不到痒处,又怎称得上喜剧?

16分钟前
  • 麦兜
  • 较差

千万不要捡肥皂!!!!!!!!!!!!!!

20分钟前
  • 天罡曼陀罗
  • 还行

冲着彭浩翔去的。全片有创意无惊喜。粗口大概是唯一卖点。

24分钟前
  • Renaissance
  • 还行

很有意思。

29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还行

炒雜碎

30分钟前
  • MC
  • 还行

粤语听不太懂,建议找好制作组的看。 此片黑的漂亮。真搞不懂某些傻逼怎么想的,那么自卑。

3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介是一部关乎理想的电影?

36分钟前
  • vii07
  • 还行

「當一個城市成為文化沙漠不可怕,但卻把低俗與粗口變成一種文化,變成一種"純本土製作"的驕傲的時候,那就可怕了!哪個地方沒有一些獨特的粗口啊?擺上檯面來說就太过了。且堂而皇之的稱之為"文化保育"或"集體回憶"就更可耻了。」

37分钟前
  • 孫悟周&amp;周六
  • 很差

不喜剧,很低俗。我不知道什么让彭浩翔导演有这么大的怨气,针对电影产业的火药味十足,段子很三俗很低级,说到底根本就是在吐槽电影本身。说是拍给粤语人看的,玩了一把致敬,无感。

40分钟前
  • 野影
  • 较差

45分钟前
  • 卷毛小鸡蛋
  • 很差

充满本土风味——粗口,真系嗨

46分钟前
  • 神小浩浩
  • 还行

放肆,低级,不正经,离晒大谱。彭浩翔回归之作,港味十足,充斥大量粗口,口淫。不推荐非粤语群体观众观看,否则味道全无。作为一部纯粹放纵娱乐的小成本制作港片,节奏、表演基本无问题。千万别深入,这纯粹是彭浩翔放的一个大响屁而已。

48分钟前
  • 怀山鹿
  • 还行

因为不说粤语所以不觉得很黄暴很搞笑啊

50分钟前
  • 仨门儿
  • 还行

没有陈静这个片子估计我反正是不会看的~~~ 里面似乎也有一些有趣的小隐喻~~~ 打飞机的方式不错 可以实践说不上来 突然想多给一个星靠 外国回来的女生真麻烦`~~ 电影一点都不好笑 有些地方也做作 希望这是导游所要达到的效果吧

51分钟前
  • Fallcon
  • 推荐

导演自己都说“低俗”了,还能指责什么呀。。。

53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还行

不低俗也不喜剧,有点闷

54分钟前
  • miss z
  • 很差

电影监制是搞咩的呀?

56分钟前
  • 逆风青年点叉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