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查理的天使么那么让我们来看看查理本人C(TomHanks)表面上是个公子哥手下是清一色的美女理由是"你可以教她们打字,但是不能教她们丰胸"不过实际上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又比较有人性所以也比较受欢迎冷战时期C有两个重要的伙伴一个是PhilipSeymourHoffman他是一个CIA特工非常了解对苏的状况另一个是美女JuliaRoberts她是个大富婆C在阿富汗看到难民的情况后非常想帮助他们结束对苏战争于是通过一系列手段向国会争取到了十亿美元提供了精良武器正如里面分析的一支七万美元的对空火箭可以打下一加几百万的直升机为什么不帮助他们呢于是他成功的结束了冷战但是战后美国却不愿多投资一百万在阿富汗建立学校来收容大量的孤儿虽然C做了很大努力却没有改变这一点于是冷战虽然解决了反恐又得开始了故事就是这么回事对政治不太感兴趣所以也没太看着有劲不过有些对白还有点意思包括最后讲的英文版塞翁失马
汉克斯与霍夫曼两大影帝的演技无可挑剔,尤其是二人在办公室初次相见的那一场对手戏真的十分的精彩,不过影后茱莉亚在里面感觉可有可无一般。
另外霍夫曼在里面扮演的毒舌特工也是那么的可爱,尤其是与以色列特工见面的那一场戏,唇枪舌剑之间也是十分的过瘾。
不过在剧情上看,还是非常的一般,过于紧凑,发展较快,虎头蛇尾一样。
最后的结局倒也讽刺,美国人赶走了苏联人以后,就对阿富汗事务不再上心,对于重建工作更是一分钱也不多给,本拉登这个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恐怖大亨也“反咬一口”,最后美国也一样走进了阿富汗这个帝国的坟场,最后也像苏联一样深陷其中,莫大的幽默啊。
当美国举止笨拙的时候容易让世界产生误判,因为美国其实也有聪明的时候。
即使在阿富汗议题上,美国未必总是极大地高估自己,以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和平、繁荣、好莱坞、百老汇,男人可以刮胡子,女人可以穿裙子。
在牺牲近2500位军人、花费2万亿美元以后,如果发现美国几十年前曾经在当地达成过用6-7万美元换取2000万美元的划算交易,也许相当于服用了一剂特效止痛药,虽然药效未必特别长。
一枚“毒刺”式肩扛导弹花费6-7万美元,它打掉的苏联米24武装直升机造价大约2000万美元,米格战斗机更贵。
在苏联占领阿富汗期间,游击队共发射了340毒刺导弹,击毁苏联各型军机269架,成功率接近80%。
当初的超级大国损失惨重,狼狈不堪。
如此成功的运作,头号功劳并不在于五角大楼、CIA等庞大机构,而当时的白宫团队其实基本上理不出解决问题的头绪,来自得克萨斯第二选区的民主党国会议员查尔斯·威尔逊的个人努力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重看2007年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了解的是1980年代围绕阿富汗的角力,游击队在地面,苏军也在地面但更多在空中,齐亚·哈克的巴基斯坦在周边,真正的棋局则在华盛顿开展。
这是一部喜剧。
查尔斯·威尔逊从1973年到1996年担任众议员,他的为人处事风格在今天的华盛顿恐怕很难接受,如果不是被裹挟进#MeToo,就是被“取消文化”给扼杀。
他只招漂亮女性做助理,仅胸围歧视这一项就无法见容于2021。
他的座右铭是“教姑娘们打字易,教姑娘们丰胸难”。
就是这样一位不同寻常、连谋杀巴基斯坦文职总理布托的齐亚·哈克将军都认为有诸多性格缺陷的查尔斯·威尔逊却成功地扭转乾坤,将美国对阿富汗抵抗者的拨款由500万美元增加到了10亿。
技术成熟、生逢其时的毒刺导弹犹如棺木上的铁钉,最终锁定阿富汗成为苏联帝国的坟场。
当代美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输给过谁,但重建国家并非他们最擅长的事情,铁拳不一定能绣花,虽然有过日本、德国的先例。
查尔斯·威尔逊的时代已经过去,只希望他的另类智慧能提供一丁点镜鉴。
“苏维埃政权的分崩离析以及柏林墙的倒塌,是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在战争的后面有许多值得尊敬的英雄,查理•威尔逊是其中的佼佼者。
30年前,苏维埃的军队看起来是无法战胜的,但是查理不懈的努力,不断削弱苏联帝国的力量。
没有查理,历史将会变得更漫长,悲剧的历史将会更长。
所以在第一时间,他值得得到我们最高的荣誉赞赏。
荣誉归于查理。
女士们先生们,让我向你们介绍,议员查理•威尔逊。
”这是电影的开始,大幅的美国国旗,庄重徐缓的音乐,严肃俭朴的仪式,感人至深的授奖词,美国式的“主旋律”元素齐齐出现。
但是如果你把它简单理解为一部关于冷战的主旋律电影,大概就被蒙蔽了,毕竟它涉及到“阿富汗”这个敏感话题,涉及到“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国际政治。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电影被提名为奥斯卡奖的“深度”所在吧。
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是最难说清的问题。
中国人考虑得周到,在什么什么的领导下,在什么什么的支持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充满集体主义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好处是,因为集体决定、集体行动、集体获奖,所以假如时移势易,“功”变成了“过”,大家也可以把帐算到“集体”头上。
倒是美国人干脆,多么严重的历史悲剧,皆能找到一个“历史罪人”;而多么重大的历史性胜利,也敢归功于一个人。
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Charlie Wilson’s War”,一个人的战争,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这场战争在更长的历史时段中的评价,那就要看“怎么看”了。
1980年,查理在脱衣舞夜总会的大型按摩浴缸里和三个脱衣舞女、一个生意人混在一起,而酒吧的电视里在放一段关于阿富汗的电视新闻。
凭借政客的敏感,他要求侍者开大音量,他要认真了解。
脱衣舞女们很好奇,这个关心政治的人到底何许人也,查理自我介绍是国会议员,但是大家都不相信。
是啊,假如是国会议员,洁身自好保持形象是重要的,怎么会明目张胆地和她们泡在一起。
但这就是查理,一个德州出产的花花公子式的民主党国会议员,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坐满了美女助理,其亲民的姿态和手腕使他颇有人缘,到处都有投怀送抱的情人,经常陷在吸毒、嫖妓、酗酒、逃税的丑闻中。
查理有人道主义理想,有爱国心肠,有权力欲望,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远远不够发动一场战争。
他的后台是一个手眼通天、钱多得吓人的德州名媛乔安娜,她梳着80年代大而夸张的发型,在有四十个卧室的豪宅里大宴宾朋,同时全心全意地憎恨着共产主义,安排情人查理与诸国总统总理见面,就像在自家厨房里烹烹小鲜,她想从这场战争里得到什么呢?
电影里没有明说,看起来很像是有钱人喜欢搞的“慈善”。
查理的另一个支柱是CIA特工盖斯特,一个其貌不扬、性格讨厌、不择手段、但是信念坚定的人,他对打败苏联、报越南之仇念念不忘,而且很喜欢用军事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基地啊、武器啊、培训啊。
很多时候,查理更像是乔安娜和盖斯特的卒子,一路冲锋在前。
在美国国会的很多人还分不清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时候,这个三个人的同盟已经运转起来,把埃及、沙特、巴勒斯坦等组织在穆斯林反共产主义的旗帜下,又通过不断的游说促使美国国会的特别委员会不断增加对阿富汗的援助预算,上亿资金用来购买武器、武装阿富汗游击队,shoot them down,打下数以百计的苏联战斗机——美国在他国的土地上,秘密地进行着金钱换武器、以苏联为目标的“冷战”。
是的,结局是大家都知道的,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停止了“美援”——国会可以同意以10亿美元反对苏联的战争,但是不同意以100万美元在阿富汗设立学校的和平重建,虽然,当时阿富汗一半人口年龄低于14岁,按照查理的判断,他们太年轻、不看《纽约时报》,难以理解这一切的意义。
查理抱怨:“我们总是插进去,改变世界,然后离开。
”他不想离开他心爱的这场战争,可是此时历史抛弃了他,给他一个荣耀,然后他的时刻也就over了。
盖斯特与查理最后的谈话是在掘进电影主题,那是美国版的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个14岁的男孩在生日这天收到一匹作为生日礼物的小马,多么好,而大师说:we will see。
两年后,男孩从马上摔下来跌断了腿,多么糟,大师还是说:we will see。
又两年,战争来了,要征男孩去当兵了,男孩因为断腿而豁免,多么好,大师永远在说:we will see。
阿富汗游击队在美国的援助下崛起了,后来有了塔利班,后来有了9-11。
很想知道,查理那时会说什么呢。
当代国际政治很像西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敢下猛药,至于副作用,哪管那许多。
查理的战争在冷战的背景下是政治正确的,只要能对抗共产主义,宗教和文化的差异都是可以容忍的——不见委员会主席在阿富汗难民前的演说,他说的是上帝,难民们喊的是安拉,没关系。
但是到了后冷战时代,文化的冲突提上日程,敌人和友人重新组合,这就该是另一场战争了吧,不过这次,又将是谁的战争呢?
在美国保守主义的氛围下,《查理的战争》表面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但是里面的许多细节无疑是会引起争议的。
字幕翻得很烂,汉克斯演风流倜傥有些力不从心,可还是部好电影,值得每一个关心政治的人一看。
前面的各种银趴和小学生行径都忍了。
Joanne怎么会选在一个宗教国家总统府里如此放肆轻佻(或者无知)的人来和总统会谈?
所谓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却没有一丁点对合理性和事实的尊重,重点只是在一个游戏人生、放纵浪荡的自命不凡花花公子的塑造上;以为只要再稍微堆叠历史事件和相关人员的工作的词汇就足够冠以“真实事件改编”,比起虚构的故事还要虚假。
可以和《战狼》同台竞技了。
战狼 (2015)7.02015 / 中国大陆 / 动作 战争 / 吴京 / 吴京 余男名字就觉得不对劲了,什么"sb's war",从前日本侵略亚洲都不敢叫“天皇の戦い”,起名字的人去光之国找将军当新闻部官员吧。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看上去像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许吧。
不过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最主要的感受却与查理·威尔森本人没有太大关联,甚至也与“他的战争”没有什么关联。
在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幕,Charlie在说服国会为在阿富汗兴建学校拨款未果后,晚上独自一人在家里喝酒,(想着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眼眶湿润了。
我无从知道他究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受损流泪,还是自己的政绩流泪,还是真的为阿富汗人流泪。
但这里的主角其实并不是Charlie,而是和Charlie在同一个小组的国会议员们。
他们的话代表了美国的精英阶层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已经帮他们打跑了苏联人,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们应该对我们感恩戴德才对。
他们关心的是改变东欧、拆解苏联,对于“阿富汗人民的苦难”采取的态度其实是漠不关心。
除了削弱敌人,赢得冷战以外,他们哪怕是有一点点慈善家的态度,也不会觉得,在援助了阿富汗10多亿美元以后,花100万美元建一所学校是一件荒唐的事。
另一方面,Joanne作为右翼富人的代表,也只有在“拉赞助”的时候才会提到“阿富汗人民的苦难”,而在私下,与Charlie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话题的核心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同样的,倘若她真的是为了阿富汗人着想的话,也大可以自己拿出区区几十万美元,再开个慈善晚会之类的,凑够一百万在阿富汗盖个学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美国的精英阶层的这种以武力为主的消除威胁以及潜在威胁的方式,时至今日,仍然大行其道。
他们采用武力方式时的借口,仍然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某国人民”。
而乐于花10亿美元发动战争而舍不得100万美元建学校的故事则仍然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着。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Charlie对待议员这个工作的态度。
当Gust与Charlie谈及Charlie的民意支持率较高的原因时,Charlie的答案是:“我只代表美国的一个地区,他们什么也不要求,只想要他们的枪,要更低的税,仅此而已,我能在这些事情上帮忙,他们就投票给我了。
”一个地区的选民,在选举议员时,考虑的重点自然是他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多少人会关心他是不是支持阿富汗的抵抗运动这种遥远的话题呢?
于是在“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这个问题上,作为民意代表的议员并不能代表民意,当然,这也是因为在他的选区,关于这个问题的民意本来就是模糊不清的,一定程度上也是无足轻重的。
Charlie还说过“议员不是选民选出来的,而是捐款人捐出来的。
”这自然有一点偏颇,但是捐款人的利益,可以想见,肯定是在不伤害大多数选民的情况下,被优先照顾的。
美国的民主制度在它刚刚建立的时候的确是世界领先的(在欧洲国家还普遍采用君主制的时候),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实践共和制,算得上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制度在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上的无力。
外交政策往往与选民的日常生活没有明显关联,而选举产生的无论是议员还是行政官员,他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选民们往往是不关心的。
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世界上是不怎么得人心的,或许美国人也不太愿意看到这一点,但是比起这样遥远的话题,或许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率、税率之类的东西。
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人在越战的泥潭里陷了15年才撤出越南,而小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不得民心却仍然能竞选连任。
选民选择Charlie,不是因为他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支持在阿富汗抵抗苏联的运动,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再支持他,也绝不是因为他没能成功地在阿富汗设立学校宣传美国的价值观,从而将恐怖主义的威胁消灭于无形。
或许不同于《阿甘正传》的阿甘,查理·威尔森并不是《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真正的主角。
透过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Tom Hanks想要表达却又不便明说的,说不定是对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众多问题的一点反思。
当然,这是美国人的事,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一点美国政治的端倪,从而对又爱又恨的美国人多一些了解,也可以找到一些中美关系总是“在困难中前行”的原因。
男女主角分别是好莱坞的一哥汤姆·汉克斯和一姐朱丽娅·罗伯茨,更有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加盟,阵容的确强大。
本片在国人中口碑不太好,因为这是一部美国生产的中国式的主旋律片,国人对美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结大多没有好感。
不过这部电影拍的真得很主旋律,怀疑他们是不是专门向中宣部取过经。
主要人物形象空洞单调,汤姆·汉克斯饰演的查理·威尔逊就是一名拯救阿富汗受苏联赤色铁蹄蹂躏的平民的救星,当然还是比咱的主旋律要有意思点,人家这位主角好歹还经常泡妞卷进吸毒嫖娼丑闻(这是好莱坞的主旋律)。
朱丽娅·罗伯茨演的实在烂,此角色没给我留下任何印象。
我对这位嘴巴大得吓人女星好感不大,他还是去演她在《诺丁山》中的小女人比较合适。
倒是饰演阿富汗问题专家的配角,曾凭借《卡波蒂》拿下奥斯卡影帝的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演得很不错,可谓妙语连珠,有他在的场景都十分精彩,尤其是阿富汗问题和性丑闻放在一起讨论,轮流开门关门那一段。
我想对那些破口大骂的FQ们说的是,这部广电总局式主旋律片奇迹般的出现在美国并且如此受欢迎,应该要考虑现在的环境。
影片中美国救星拯救的对象---阿富汗游击队,正是现在肆虐全球,让美国头痛不已的恐怖分子。
如果本片上映在冷战刚结束的1992年前后,它将是一个内容空洞无比臭屁的主旋律;然而在911 和阿富汗战争之后推出此片,以主旋律的形式来讽刺当年的“英雄救星”,方才是本片的本意。
至于FQ们也要骂片中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属于盗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XX罪行的话,那真没啥话好说。
还有一点,本片的美国政治词汇可谓超高密度,非常适合做听力练习!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查理·威尔斯是美国国会议员,已经连任五届,这也是他任期最大的亮点。
他主要负责美国国防和军事方面的问题。
查理是个相当潇洒的国会议员,他的办公室每个工作人员都是女孩子,而且都是美女,每个来他办公室的人都十分惊奇。
当然了,查理喜欢美女,泡妹子那也是一流高手,美女是不会放过的,甚至还有吸毒以及收受贿赂,不过,他总是有办法摆平。
当时正值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反应是相当迟钝,只拨款了五百万预算。
查理对阿富汗也并不了解,受到休斯顿的乔安妮的请求,查理开始慎重对待苏联和阿富汗战争。
为此,查理申请给阿富汗追加五百万,总共是一千万的预算,这是在查理能力范围之内的。
乔安妮也是大名鼎鼎的贵妃,同样还是查理的亲密助手。
这时候查理还有一位中情局的特工莫斯。
莫斯桀骜不驯,连自己老大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砸了老板的玻璃,不过老板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莫斯的能力实在是厉害。
就这样,莫斯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负责阿富汗战争事宜。
一切都在查理来到巴基斯坦,然后看见阿富汗的难民后改变,查理下决定帮助阿富汗打败苏联。
在乔安妮和莫斯的帮助下,查理争取到了国防委员会主席的支持,一再开始追加阿富汗的预算。
从一千到四千,再到七千,一亿,一直到十亿,美国不仅提供武器还提供培训,终于打败了苏联。
在这个过程中,查理功不可没,他也被授予了反战间谍英雄的人称号。
他在前苏联解体、柏林墙倒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影片改编自小说,小说本身就是经过杜撰了,改编电影就再次杜撰。
所以在基本大事符合史实的情况下,更多的是在把集体的功劳算在查理头上。
其实在查理介入之前中情局和陆军绿贝已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活动了。
由于查理代表国会掌管了资金来源,因此和巴铁高层来往甚密,巴总统亲自开口将功劳记在查理议员头上。
而中情局那些不幸牺牲的只能在兰利的墙上刻一颗无名星星,很多评论以今天的立场来评判当时。
事实上当时基本没有国家站在苏联一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深厚友谊就是当时建立并加深的。
中美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这时候开始的。
今天反美不代表当时不亲美,邓访美之后很明显选择了阵营。
和苏联已经互不来往,还把苏联小弟越南打了一顿。
在阿富汗战场中国也有代表在巴基斯坦帮助训练。
潘西杰尔雄狮马苏德手边常有《毛选》,你说这书是谁的给他的?
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都因抵制苏联的侵略拒绝参加1980莫斯科奥运会。
帮助抵抗苏联出力比较大的是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美国和中国。
关于中国为什么站美一边,一方面是中苏交恶,已经打过也死了人。
另一方面一旦苏联到达印度洋,受害最大的是中国,东南亚,埃及,沙特。
中国到北非的航线就会完全受控于打不过还交恶的苏联。
中国历来不欢迎一个强大的俄国,俄国始终没放弃经营新疆。
很多人觉得是美国训练造成了塔利班和恐怖主义泛滥。
其实是不了解阿富汗的实际情况。
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大多部落是亲美的。
但是美国重点先是转移到东西德合并,紧接着打了海湾战争。
给阿富汗的国家援助减少了70%。
各股势力开始在阿富汗打内战抢地盘。
本拉登本来是亲美的,是海湾战争中和美国决裂的。
阿拉伯世界和西亚基本分为两种集团。
一种是亲美拿援助的,一种是为了和亲美的势力抢地盘而反美的。
当时阿富汗北方地区归抗苏名将马苏德,本拉登要想在阿富汗实现伊斯兰自治必须先打掉塔吉克人马苏德。
马苏德在阿富汗北部威望极高。
为了树立反美大旗建立独立王国,本拉登基地组织先资助了马苏德的敌人塔利班,使得阿富汗的实力天平倾斜。
为了防止袭击美国后遭到马苏德北方联盟攻击。
基地在911三天前自爆暗杀了马苏德。
当911发生后,美国才意识到离开阿富汗太早了。
绿贝oda595小组和中情局回到阿富汗和北方联盟的其他将领继续合作,用地面引导B52空袭,歼灭了大部分塔利班……阿富汗战争拉开帷幕。
塔利班背后其实一直有大金主支援,很有可能是沙特。
因为美国海湾战争直接染指中东,伊拉克战争以莫须有的理由重兵干预。
有很多国家不希望美国在中东,因此需要阿富汗来转移美国重心。
巴基斯坦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如果不在阿富汗有敌人,国家援助就会减少一大半。
因此巴基斯坦默许塔利班进入巴境内训练再返回阿富汗。
使得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不得不回师阿富汗。
另一个很可能是沙特,沙特需要美国帮助对付伊拉克,但不希望美国长期驻扎,特别是美国在伊拉克强行扶植了什叶派政府,与美国密切度高于沙特。
第一沙特是逊尼派,第二伊朗介入了伊拉克。
沙特迫切需要插手伊拉克,驱逐伊朗的力量,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军撤离。
不能明着翻脸,所以需要别的办法。
评分有点低了,7分左右应该是合理的。
并不是编剧亚伦索金的最高水平,甚至不是正常发挥。
主角Charlie Wilson缺乏一个足够的动机去支持他为阿富汗做的这些,只是去了一趟难民营是远远不够的。
虚构的角色往往很容易被给予一个背景故事去推动主角,但是从真实人物改编就有些束手束脚,人类的很多行为很难解释。
同时,这个角色的缺陷和优点有些割裂,观众感受不到他风流的私人生活和在政治上的建树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他如何去争取给阿富汗打苏联的预算也并没有得到太多表现,而且在最后想要建学校的提议被否决后编剧也没有给故事更多空间探讨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主演汤姆·汉克斯也没有拿出他最高水平来,可能是被故事限制住了。
配角存在感很低,像艾米·亚当斯演的秘书感觉好像和查理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但实际上的作用还是个花瓶,茱莉亚·罗伯茨也是一样。
不过电影里好看的小姐姐还挺多,几个秘书和那个肚皮舞娘都很漂亮,还有艾米丽·布朗特。
Aaron Sorkin,偶像写的
07年这片刚出来的时候,没有耐心看完,今天来补课。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已经颇具娱乐性。全部看完,觉得还是有点虎头蛇尾。
现在汤姆汉克斯接片很危险呀
被CIA的那个胖子这个角色。。。跪舔到了!!!
没看懂。。。。。
莫淡政治。
又是一位完成了分外工作的人。很主旋律啊
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变,但是政治不是我爱吃的菜。
挺无聊的。埋没了那么多大牌。。。看在真人真事的份上+1
就喜欢艾伦索金这种信息量大的剧本...充满了作者权威
在电影院睡着了。。
the power of a congressman
我喜欢这样的人,把肮脏的技巧用到较有益的地方。世人爱官如海瑞,但海大人除了是个直肠子的好人外,实则百无一用。但反面典型张居正同志却做到了。又是真实改编,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演技盖过影帝影后啊
「These things happened. They were glorious and they changed the world... and then we fucked up the endgame.」
俩大腕让人失望了~
那女人老到惊吓
这片评分低就是价值观问题吧,技巧完全没问题
台词太多了。
很多东西都不是很懂,但是最后的查理仍然关注阿富汗的孩子让我感动
超级影帝加影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