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对香港电影一直有种特别的情怀,现在偶尔也会去翻看过去的老香港电影,例如《富贵逼人系列》、《最佳搭档系列》等等。
自己不会轻易地去尝试看一部文艺剧情片,除非是有喜欢的演员(例如梁家辉、刘青云),或者著名的导演(许鞍华),又或者是题材特别敏感且深刻的,(例如翠丝和叔叔)印象中比较的香港文艺剧情片,应该是《桃姐》和《天水围的日与夜》。
这一次看这部电影,有点这种深刻且意犹未尽的感觉了。
故事情节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疫情期间,香港各行各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每个人的生活都遭受极大的影响。
男主角的清洁公司工作大起大落,最后为了生活低头做起了保安。
女主角年纪小但已有了个小学年纪的孩子。
两个同为生活不如意的人因工作的原因有了交往。
张继聪饰演的男主角。
第一感觉就是他很有礼貌,对陌生人,对客户这些都彬彬有礼。
第二就是虽然做着在普通人看来是稍微底层的清洁工作,但他并没有怨天怨地,默默地做着,虽然腰已经出现了伤病,但还是坚持着去做。
都是为了生活。
女主角,和我同年,很像我初中的时候一位女同学,不过身材更为高挑。
所饰演的单亲妈妈,有她不成熟的一面(例如自己的行为导致清洁公司倒闭,发生事情的第一时候选择了逃避),而且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不过最后也是坦言面对自己的错误向男主角道歉,并且以身作则给女儿树立了好榜样。
电影中还有一处场景另外印象深刻,就是女主角入职男主角清洁公司,其中有一单是给住宅清洁,当她看到孩子房间的观景面朝大海,一脸的憧憬。
本人亦产生了共鸣,很羡慕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为什么别人就有这样的条件,而自己却要拼死地生存着。
伴随着这样的想法,后面女主就偷起了口罩了,以为别人会不注意。
但后面男主也解释了,人家都是通过努力赚钱得到的,这个世界就是这么HAI,但不代表我们就要成为HAI人。
都是拼了命地活着。
在疫情三年,自己是幸运的,至少家人安在,工作尚且稳定。
同比之下,很多人就不幸得多了。
如电影的名字一样《窄路微尘》, 尽管大部分人都人如微尘,但我们也能在窄路遇上稍作依偎 ,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
故事實在太差了。
如此陳腐的設計。
但是屍斑令我想起我寫過一篇疫情期間長者死亡的論文,在編造時電腦後面的世界如此遙遠。
以及會想起張曼玉的眼睛,李翹說,「這裡是香港啊,只要肯做就乜都得的」。
最後也還是絕望——更絕望。
結尾停在男主做了保安還是自願地把地上的殘骸打掃乾淨⋯⋯⋯⋯⋯⋯⋯⋯⋯⋯上海封鎖,我的康德主義就是每天清洗垃圾桶。
⋯⋯結果看完失眠了。
那篇論文寫得我很痛苦,因為一邊寫,一邊覺得自己對不起香港人。
一些記憶緩慢浮上心頭,同時寫的另一篇期中論文我給起了個聳人聽聞的標題,《知己遠去這都市——港府當下的人才政策》,並且想把卷字數的無心肝者腦袋擰下來。
然後驚恐地發現已想不起放開政策究竟在哪一天悄無聲息地到來。
那個寫作還痛苦在,到最後我也沒有答案。
要是民眾對政府多點信心?
早點上門給長者打疫苗?
歸根到底,人類社會是否真的有更優解?
我說半山的中產生活菲傭遛狗lululemon讓我想死,可是看到主角嶙峋的阿媽住唐樓鎖進床的下舖我會怕,會下意識在心裡盤算家裡房子的面積想至少要保證我的親人能在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中保持體面⋯⋯⋯⋯哪怕我說我可以流浪,可以流亡。
也是因此對這個電影生氣。
它原本有機會討論更多的東西,而不是輕描淡寫地「人家真金白銀買來」「都做咗成世係榮休來嘅」「只要我們看到彼此就得啦」,依家都唔係前只要肯做乜都得的香港,點解我們走到今日?
這不是堅守法治還有公共道德底線所能回答的問題。
(太守序了——在一個機械的現代社會裡!
想起烈火青春。
如今巴士二樓都有錄影,哪裡還可以供遊牧者棲身?
)
女主就是个丧门星,谁碰到她谁倒霉,男主倒霉,房东倒霉,商店的收银员会被老板扣工资也是倒了大霉,她活着就是给所有人惹麻烦,这种人最讨厌了,怎么还成了电影里的主角🙄!!!!!!!!!!!!!!!!!!!!!!!!!!!!!!!!!!!!!!!!!!!!!!!!!!!!!!!!!!!!!!!!!!!!!!!!!!!!!!!!!!!!!!!!!
疫情下的小人物的挣扎,男主因清洁剂不够想推掉工作,女主劝他换其他低档的清洁剂代替,顾客其实分不出来,但男主那句,“但是我分得出来”。
甚是让我感动。
世事纵有不如意,但我依然选择善良,社会上也许有很多不好的事情,但善良的人依然选择善良。
平凡但善良的人往往更能打动我,故事最后虽然没有交代男女主角的感情,但有交代了男主最后做保安但看到清洁的问题自己主动去清理,女主开始在茶饮店学习做店员,反而没有过多交代他们之间的感情。
也是让我觉得接地气的地方,很多感情往往不一定有结果,但是小人物努力生存于社会这样一个信息让我觉得很接地气,这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平凡而接地气,小人物努力挣扎生存于逆境的故事。
有剧透⚠️电影的背景是疫情席卷香港之时,独力经营清洁公司的窄哥遇上失业的年轻单亲妈妈Candy前来求职。
如果不是这在香港的小半年,我可能不会感受到这部电影实在太本土化,与香港的连接过于自然。
虽然我疫情最最严重的时候不在香港,但是处处痕迹还是可以共鸣,看到电影里太多细节让我有时觉得自己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看一部略为紧凑的纪录片。
对着电视机在赛马会赌马、抽烟时背景里坚尼地城的日落、灰色的Toyota面包车在崎岖窄小的路上转弯、中高产客户在湾边有着海景的公寓、满街便利店里都有哈根达斯、在土瓜湾的小屋企里小孩奢望能有个窗户、夏天的香港有制冷AC是有多么必要、提起“移民”宛如一个人完成了在香港的使命上了天堂…又是在这样的疫情时期,社会半停摆,连主卖人力的清洁公司也会因为没有足够的清洁剂供而深陷泥潭,连办丧事都要一拖再拖…保安过来说“因疫情严重,请戴好口罩”、儿童游乐场被布满封条、广播里教市民怎样蒸晾口罩来重复使用,这些点滴都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我从朗豪坊影院走出来就可以看到听到。
刚来香港时感觉这里的贫富差距没有那么大,至少不像洛杉矶downtown一样楼上是低消百百刀的Bars,门口是一个又一个流浪汉的帐篷。
香港有发达的公共交通、有路边几十蚊吃饱饱的饭,但是底层也只是活着、苟活,拖欠的房租和两百蚊一天的清洁工钱。
香港有着九千多座高楼,其中四千多栋高于二十多层。
开清洁公司的在楼台上看着这些高楼大厦也会说“这么多建筑,要是能都让我们来打扫该多好”。
我时常觉得香港是一个城市奇迹,片片小岛上筑起这样多的楼、聚集了这样多的人,也就这样拴住了一个个人的梦。
高密度的楼、高密度的小商小贩、每个看起来坚定快步往前走的人,好像就代表着高密度的机遇。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香港版的《活着》,我觉得倒也不是,社会没有那么多动荡变革,我们也不是在看一个长长的时间轴,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小段。
它本就是这样:没那么好,没好到男女主在一起、没好到公司挺过疫情、没好到女主找到好工作搬到好房子;也没那么差,没差到男主进监狱还不起债、没差到母女真的露宿街头、没差到男女主反目成仇。
电影的结尾完全不像结尾。
窄哥没了公司和车后,去做了保安,看到了商场地上一滩污渍,默默拿起拖布和拖布桶一点点擦净。
可能看了太多好莱坞的电影,我总期待的一个美好的结局,一个触底反弹的故事,一个塞翁失马焉知是福的故事,比如他们开辟新的职业疆土事业有成…太多太多…我以为还有一个小时会把故事讲成一个励志的且美好的,可是居然就这样镜头一拉长,淡出了…洛杉矶的电影总是一闪而过的Sunset Blvd路标、Hollywood Sign、经典的歌配着敞篷和日落,主角一夜成名,直升机和带泳池的山上豪宅。
而香港的电影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普普通通,努力做着自己的工作,浅浅拥抱一下,说:“好好生活,我们没问题的”
这个蒸口罩,一个镜头可以封神了!
这个电影里面有众多的镜头是是写疫情下的口罩很贵的:我是真买不起口罩,一盒口罩600多!
疫情中的生活,的确难熬!
电影中的香港家庭的生活大多和张家辉演的《激战》生活环境差不多!
如微尘一般得到小人物。
电影的很紧凑,除了KP演员就很难看见其他的角色了,显得他们与整个香港社会隔离了一般了。
但是疫情中的人们并不是完全的隔离了。
即使是内地的也有许多的人为了生活努力的撕破防疫的口子。
《窄路微尘》太过温吞,故事感不太强......“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落也是有生命的。
石头最终会化为沙土,而鸡蛋孕育的生命迟早会跨过石头。
”也许......温吞的,蒸着口罩,最后走向死亡,灵堂的遗像像,飘着几缕白烟,显着刚刚有人过来上过香.......电影的结尾也没看见:光!
希望看看编剧看看鲁迅的文章:《药》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⒆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即使老百姓已经愚昧到以为吃带血馒头可以治病,但是依旧要心怀希望!
有点忧伤,思绪万千不知从何说起。
疫情好似一场梦,但它对人们的影响又真切的存在着,一切并没有回到正轨。
近期的二阳高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某些行业小企业依然没有摆脱疫情带来的困境,小县城外来人口减少,大家好像也逐渐降低不必要的消费……“有得做就做,有得吃就吃”饱含了太多普通人对生活的无力。
有得拣的话边个唔想过得更好。
“这个世界坏,不代表你要做一个坏人”十分欣赏佩服像电影中“窄哥”这样善良的人,自问做不到。
但世界却需要这样的好人,给予一点温暖。
最后,香港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香港,人才流失,繁华难现。
且看日后会如何吧。
影片真的很接地气,本土小成本电影,人文关怀尽显。
又是大陆影视所欠缺的。
男主真系好大度,睇见男主哩份大度和勇气信任,自己嘅心都会觉得慌,揦住揦住咁,可能系受到左当今社会影响,睇依出电影系会觉得心灵有比清洁左,但系心入面都系会有抵触。
讲翻到电影,我觉得揦住揦住嘅其中一个原因就系,到结尾我都有幻想紧女主会稳机会对翻住男主好,我觉得咁样付出嘅一个人应该会有些小回报挂?
但系结尾都静系阿窄起到继续清理紧人地留低嘅污糟嘢,所以我觉得电影唔比 “回报” 哩个举动,会令电影想同希望观众可以重新拾回大度、信任机会变得渺茫。
意思就系电影传达比我嘅不足以令我重拾勇气去大度、信任,只会令我感叹可贵,所以我有再不得不赞叹阿窄,起母亲也去世无依无靠下依然重拾相信Candy扶起Candy嘅勇气。
咁Candy至少有比阿窄改变到,大嘅都系咁样行为,细嘅睇见又点会唔学咧?
真系可以改变到一个人唔容易。
仲有,细嘅经历左咁多都生性左,都识得感恩阿窄。
所以点知咧?
话唔定Candy攒到钱手头无咁紧就会去报答阿窄咧。
当今社会太容易浮躁,起大家都困难嘅情况下,大度、信任、理解、释怀、勇气真系相当可贵,我愿意起后面加个“科幻片”标签。
文艺确实反映生活和社会,小时候的港片主题或正或邪,家有喜事,古惑仔,赌神赌侠,逃学威龙…都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而最近看的港片,都充满了逼遢,压抑,挣扎的气息,从桃姐开始,但破地狱,还有这部。
细朱童言无忌那句:为什么他们可以走,而我们不可以,是不是我没有改英文名?
走不走不重要,走的权利更重要。
可对于普通人来说,谈何容易,知道偷便利店雪糕不好,顺主顾家的口罩不对,进货三十多条内裤网上卖原味给lsp羞耻,但能怎么办呢?
寄托于马会,六合彩?
还是像男主一样寄托等疫情结束就一切会好起来?
环境病了,可见,没准备好的人和家庭,何去何从?
什么是困境,困境就是进和退都不对,躺和卷都不行,毫无解法,这才叫困境。
可能,把进口光触媒消毒液稀释勾兑下,反正主顾也不会check,才是喘口气的方式?
亦或是男主那句:你知道我妈上次旅游是什么时候吗?
是四十年前。
你说将就活?
将就活就容易?
消毒液稀释多了,就成假的了,税务部门是真的会带人上门查抄的。
众生皆苦,越大越悲悯。
故事以普通人的视角,用舒缓的基调将一些沉重中见轻松、轻松中显沉重的几个人物的生活状态诠释的恰到好处,影片中轻快舒朗的配乐带来的极佳的治愈感,包括以小见大、以大见小的画面构图给人带来很独特的美感和设计感,影片节奏虽然缓慢,但每一个桥段都不令人排斥,尤其最后结局的悄然结束的设计令人意想不到,整体来说是很棒的一部影片!
连看三部底层圣父挽救底层女的港片真有点顶不顺,到打翻清洁剂必须快进了。赞一下袁澧林可以把写得这么讨嫌的角色演出真诚,拍得也不错,区嘉雯的家细节很好。张继聪又演“马达”,虽然克制了油腻,但大环境下还是觉得大尾巴狼。和《灯火阑珊》类似,女人占便宜计较,男人教事育人。没有隐身跑路的爸爸哪有喜当爹的圣父?女人不惨男人不怜。在一个男人口嗨“鬼妹磨刀”“买大送细”(20年前《忘不了》一样)的社会,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在有人“打机”的网咖工作,我真的好谢。十几年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卡车司机骗内地女到港生子(日与雾背景),然后失踪,单非妈妈说差点要带着孩子跳楼,底层是什么样子?
没有太跌宕,疫情的背景,不生硬地展示,而是很好融入故事,这一点值得肯定
寫底層普通人的生活就很容易陷入情節沒頭沒尾和衝突不夠(或是說視聽語言沒有能把衝突傳達好)的窠臼。雖然編劇認為不講清楚兩個主角各自的生平背景,只關注他們具體的當下會更好,可人物塑造因此有些弱了。男主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爛好人,女主有人物成長歷程,但不是很動人;在兩個人分開之後,情節發展總是依賴巧合;電影主題的表達總是依靠有些生硬的台詞「我們是一例微塵」。初次之外細節上還是有閃光點的,比如「移民潮」議題的觸碰,懸掛的口罩,疫苗,以及麵包車前座後面的卡通貼紙,這些細節安置得很棒。題材還是挺好的,紀錄這個不是很普通的時代之下的香港。
似是《馬達·蓮娜》续集,淡淡然的感情戏处理得恰到好處。//「這個世界很差勁,不代表你做人也要很差勁。」「其實做人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到最後都是變成一坨東西。」「我們連一粒塵都不如,上天不常看見我們。」
香港电影还是很棒的,不缺好的电影人
特别理想特别文青范,清理尸体那里还是挺触动。但片子看下来,太假了。女主好看的让人出戏,而且这么好看还要去甘心搞卫生,扯了点吧。再者男主遇上这样的女孩主这是倒了八辈子霉吧,还能这么好声好气?人物还有剧情都特别单薄完全没支撑。想要表达底层人生活,但底层人打扮这么多样?不是不允许底层人打扮,但不现实啊…
港版刘英,住的环境太好了,特别像大陆剧里的“穷人”
#23.06.01-05.31##HKG-LAX# 是很朴实的港式叙事。纯粹的市井展示,不谋求答案,只有场景、人物,以及一种活法。
女主衣服虽然廉价,也不能一个镜头就换一件,太违和。倒是母亲的戏份是真好,窗台晾着的口罩。
稍显治愈的都市底层正能量生活故事。浓重的市井港味,吸引着你对底层无产阶级生活的窥视,没有什么人生大道理,没有大反转,只有过好每一天的觉悟,可能对于观众来说,还是欠缺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但开放性的结局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写照。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故事,我们都彷如微尘,却依旧努力生活。张继聪好稳,这几年怎么演怎么有,袁澧林也很有惊喜,角色很适合由她来演。ps:蒸口罩的情节可谓是共同回忆。
我们这几年的写照,唯独在外面的镜头下才能有血有肉地展现。生活很窄,镜头也很窄,人被逼仄了,成了连风景都不是的微尘,窄哥说得真对,微小到连上天都懒怠管顾,就只能彼此看到彼此。这么难的局,这么惨的人,一无所有还既往不咎,动人得有点不忍相信,毕竟这苍茫大地,容不得微尘把窄路走尽,莫说走宽。草根天后的男人,这些年演草根,好生贴切。窄哥说他母亲上一次旅行是在四十年前的蜜月时,说这些年大家忙来忙去,也没带着母亲离开过这个城市,又说他当医护人员询问时,他答不上是否有高血压,是否药物过敏……我也是同样共鸣地难过,却不知从何解起。
唯一亮点就是疫情视角了,两个角色写得都挺别扭的,男主完美人格,善良到缺乏真实感。女主则是可怕了,惹事又不能担。搞不懂这俩人是怎么写出来的,太人为了。
疫情之下平凡人的生活记录…… ★★★☆ —— 窄哥:我们一粒尘也不如,上天不是常常看见我们,不过不要紧,我们能看见对方就可以了。
如果是记录疫情视角,那差太多,如果是展现底层平凡又努力生活,那差点意思。两个人设都很奇怪。
戏不够烟来凑
#10430。2022迷影精神赏获奖-7分。林森这两部都挺社会新闻向的。好处显而易见,疫情及疫情下的“essential worker”(其实可以跟肯·洛奇的题材连起来看,但区别也很明显,完全没有左翼的批判立场),男主角表演还挺不错的。但问题也显而易见,把男主天使化,高尚又禁欲,相比之下女主角色就写得好一些,起码算是个活人(但这样一来性别表达上就有点冒犯性了)。
疫情时代佳作之一。不掺杂意识形态私货,香港现实主义依旧可以做到真诚。男主演得很好,但人设过于完美而失真,是唯一的瑕疵。
拍什么都是皮毛
9.25观看,忘标了。相互依偎。